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3-26 06:00:00| 人氣14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國內vs.海外? 清大校長:出國是值得追求的夢 應先淬鍊深度再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近年來不少媒體都在探討台灣學生抱負下降,以及優秀人才外流的議題。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前往歐美留學人數日漸減少,近兩年優秀高中生也頻頻傳出被中港星大學吸走。

很多人對這些現象很擔憂,但我覺得,這是一個正常的「經濟驅動」。

60、70年代台灣產業與學術環境落後,優秀學子想要繼續深造,只有出國一途,當時簡直是傾國人才都外流到歐美;但隨著台灣經濟起飛,大學紛紛開設新的研究所與博士班,留在台灣的薪資變好、發展多元,出國學生就減少。2000年後台灣經濟發展遲緩,出國風氣又逐漸上升。十年前,隨著中國崛起,學子又被中港星大學吸引。

我從台大機械系畢業時,國內進修管道少,企業多半雇用專科生,對大學生需求很少,機會有限,這是我前往工業大國德國攻讀碩士的原因。

異國體驗與衝擊 均是批判性思考起點

出國念書帶給我的學習有三點:一是專業能力,二是語言能力,三是長見識。最重要的是第三點,海外不同的文化、環境、體制,顛覆了我的思考模式。

到德國不久,為了行動方便,我買了輛便宜的二手車。那趟尋車之行,帶給我好幾個記憶至今的衝擊。那時德國二手車的賣法,不是像台灣在汽車賣場,而是類似大家週末聚在一個廣場做車庫拍賣,我找到的那輛二手飛雅特汽車,由三個小孩負責賣,最大的不過11歲、中間的9歲。我一個20幾歲的大人,和一群小孩子討價還價,那場面至今想起來都覺得不可思議。

這是第一個衝擊,德國父母竟毫不擔心地讓小小孩負責賣車,可見德國社會的安全性與信賴程度之高。原來一個社會成熟進步到某個程度,可以讓陌生人之間的交易如此放心。

買賣過程中,我問最大的小朋友,他在上學嗎?他說對,然後說了一個單字,我聽了三次還是不懂,回家查才知道他說在學校學「屠宰」。

這是另一個更大的文化衝擊,技職教育在德國竟是如此成熟、專業。現在的台灣,關於屠宰的術語與知識,很多都還是產業內的經驗傳承,學校並不會教一隻豬或一頭牛不同部位的肉在市場怎麼稱呼、怎麼才是標準切割。

台灣的職業教育,是得進了社會才學,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企業都批評學用落差。但在德國,職業教育很早就分流,學校和職場密切交流,並把產業知識變成業界準則。有準則,產品才會創造出一致的品質;有了全國統一的一致品質,商品價值與價格才有機會拉起。

這是由市場與教育一起建構出來的整套技職教育體系,進而創造整個產業的進步。由於各產業都有這樣的培訓體系,難怪德國會成為世界聞名的高品質製造大國。

海外生活看到的衝擊,讓我學習到台灣填鴨考試教育所沒有教導的「批判性思考」。每一件不一樣,都引發我自問,為什麼和台灣不一樣?

若只是植物換盆子栽 效果恐打折扣

既然如此,那是不是高中畢業就該出國念大學?我會建議,等大學畢業後再出國念書。並不是因為我是大學校長,怕學生跑掉才這樣說,而是一個人心智的成熟度,在讀完大學後,最有深度與思辨力。

台灣高中以前的教育,比較像是各個領域的通識,直到大學四年後,才真正對某一門學科有完整而深入的了解。這時出國,藉由異文化把原本的世界觀、知識觀、價值觀都打破,然後重組,對世界的看法就會更上一層樓。

可以說,先在台灣立好知識的竿,出國才能見到差異的影。如果高中畢業就出國,對於知識體系建構還不夠完整,不只文化與思惟層面的落差感受不明顯,高中第一次離家就到人生地不熟、甚至語言也不通的異地,光是適應當地新生活可能就耗去很多心力,學習與領悟不一定比較好。

所以對於要出國還是留在國內?我認為,一定要把出國念書當做人生的一個big dream,有機會就要去,出國念書對於個人眼界的成長,有非常大的幫助。但也不必太早就出國,當心智不夠成熟,只是像植物換個盆子栽而已,效果可能會因此大打折扣。

文章轉自:聯合新聞網

台長: 留學森林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