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2-21 07:31:06| 人氣8,397| 回應206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衛星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清華一號衛星

令世界振驚的中國偵察衛星

  當今世界,空間科技已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以及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標誌,也是保衛國家安全必不可少的工具。
  1957年,蘇聯將人類歷史上第一顆衛星送上太空。從此,空間技術從無到有,飛速發展,日益滲透於經濟、社會生活及國家安全各個領域。
  1958年,毛澤東號召“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從此開創了中國的衛星事業。不過,當時衛星的實用價值尚不明朗,最初的衛星計畫更多出於政治目的。
  70年代,當美蘇兩國在載人航太以及登月方面競爭進入白熱化時,鄧小平明智指出,要把力量集中到實用的應用衛星上來。中國自從1970年4月24日發射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後,就把研製發展應用衛星作為空間技術發展的主要方針。
  到1997年底,中國已發射了自行研製的40顆衛星,其中返回式偵察衛星17顆、氣象衛星3顆、通信廣播衛星8顆、科學技術試驗衛星12顆。空間技術在國防、經濟應用方面逐步擴大,取得重大效益,在增強國防實力,提高中國國際地位方面,正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偵察衛星作用大
  早在20年前,中國就具備了獨立的載人航太的技術能力,但為集中力量研發應用衛星,中國當時計畫到西元2000年時再完全用自己的力量送第一個中國太空人上天。
  中國很早就認識到返回式偵察衛星的重要性。早在1965年制定中國衛星系列規劃時,就把返回式偵察衛星確定為中國衛星發展規劃的一個重點,並於1975年獲得首次飛行試驗和返回成功,成為繼蘇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成功發射返回式衛星的國家。
  這一成就重要性在於:從此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戰略偵察手段,可以為中國的戰略導彈確定目標,並能監視別國的軍事部署和調動情況,還能檢查中國自己軍事目標的偽裝情況,軍事上的價值無法替代。
  在政治上,偵察衛星幫助中國確立了大國地位。當今即使是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尚無這類衛星。(指2000年時)
  另一方面,偵察衛星還有巨大的經濟價值。例如中國偵察衛星對京津唐地區拍攝的衛星照片,經處理分析,為面積5.5萬平方公裏的區域提供了大量有關水資源、土地利用、森林資源、海岸帶狀況等多種資料,查明了該地區每個縣級單位的耕地、水域、森林、鹽鹼地、風沙地、侵蝕地的面積數字和人均耕地面積等,而成本卻很低。
  偵察衛星的防災抗災能力更是其他手段難以比擬的。例如,在中國軍用偵察衛星照片上,可以清楚地識別一些地質災害地段,從而不再將重要設施建造在這些地段上,避免重大經濟損失。
  迄今,中國共研製成功了3個型號的偵察衛星,成功發射了17顆偵察衛星,其中只有1993年發射的一顆沒有按計劃返回。
  中國返回式偵察衛星新突破
  中國新型返回式偵察衛星,重3噸多,其中可回收部分有效載荷的重量和容積,分別增加了53%和15%,密封艙容積增加了20.3%。
  從1992年到1996年,中國連續成功地發射和回收了3顆第二代偵察衛星。與我國第一代偵察衛星相比,中國第二代衛星的軌道壽命、衛星照片的解析度、膠片的裝片量,以及膠片的有效利用率都有大幅度增加。
  綜合考慮上述因素,該型號衛星一次飛行提供的情報數量要比第一代偵察衛星高出13倍以上,這是巨大的飛躍。
  中國第二代偵察衛星的研製成功,使中國偵察衛星技術更加完善。中國第二代偵察衛星不僅本身先進,由於它重量和容積都有很大增長,設計上留有餘地,其公用的服務系統具有很好的適應性,所以它還具備極大的發展潛力。
  中國偵察衛星用照相機有新發展
  偵察衛星對地偵察效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偵察設備的技術性能,因此各國非常重視偵察設備技術的發展。
  中國已在空間光學偵察設備的研製方面取得舉世矚目成就,不但過去發射上天的17套返回式膠片型空間照相機非常成功,並正在研製多種新類型的空間偵察設備。
  中國偵察衛星上的恒星相機是用來精確測定衛星及地面目標的位置的。目前,中國的恒星相機攝星能力,從最初4等星可測,提高到7等星可測,可測星的數量從10顆左右提高到近200顆,這是大的進步,它從一個側面證明中國航太照相機技術達到了一個高水準,顯示中國已經能夠極精確地測定地球上任何一點的位置,可以為戰略武器指示目標。
  中國偵察衛星的軍事價值
  中國雖然是一個窮國,可也是一個大國,他擁有日本、德國和英國等發達國家不具備的衛星偵察能力。
  假如美國企圖軍事幹預中國臺灣問題等內政,它會發現,它在全球的軍事調動都在中國偵察衛星的掌握中。對付中國可比對付許多發達國家更難。
  在臺海危機中,美國航空母艦的位置必然在中國偵察衛星的掌握中。中國擁有大量遠端反艦導彈和潛艇。如果用偵察衛星指揮它們,在近海進行協調一致的飽和攻擊,那麼無論是美國海軍還是臺灣海軍都難以抵擋。
  中國新型雷達偵察衛星能否“入地三尺”
  中國目前在鞏固和提高光學偵察技術的同時,也已開展了雷達對地(海)偵察技術的研究,以實現中國全天時和全天候的空間對地偵察。不久將來,中國雷達偵察衛星投入使用後,中國的衛星偵察將不再受天氣限制。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未來中國新型雷達偵察衛星的探地能力。
  熟悉軍事的人士會知道,10年前才投入使用的美國“長曲棍球”雷達偵察衛星具備一定的探地能力。據說它能發現地下5米深度的目標。
  中國早就開始了探地雷達的研製,並取得了成功。當然還要費一些資金和氣力,但畢竟最大的難點已經突破。
  中國具備探地能力的雷達偵察衛星投入使用將比美國晚10年以上,但它的探地能力將比其前輩--美國“長曲棍球”衛星強。
  臺灣軍方自以為神秘的佳山地下要塞和其他地下工事,將像玻璃缸中的金魚一樣暴露無遺。
  中國有能力應付新一輪“星球大戰”。
  正是由於偵察衛星在軍事方面性能重要,近期美國出現了壟斷航太偵察的企圖。
  1997年10月17日,美國進行了一次鐳射打衛星的試驗。目前美國因技術限制,尚無擊毀別國衛星的能力,但它發射的雷射光束可對光學偵察衛星的光學部件造成傷害。
  中國不會參與空間軍備競賽。但中國在高能鐳射方面已具水準,雖然不具備擊毀衛星的能力,但破壞光學偵察衛星的能力還是有的,這將足以威懾別國對中國偵察衛星的幹擾和非法鐳射攻擊。
http://bwl.top81.cn/military/sf/322.htm
 
“航太清華”衛星和“開拓者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圖文)呂曉戈

  在剛剛落幕不久的第四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太博覽會上,中國航太集團展出了許多令人振奮不已的展品,充分展示了我國航太集團近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果,一時間吸引著眾多參觀者的目光。本刊已在2002年12期對其中的一些展品作了圖片和文字報導,這裏我們將向廣大讀者朋友介紹在這屆航展上的兩位耀眼的“明星”——“航太清華”衛星和我國第一枚固體運載火箭“開拓者一號”。
  “航太清華”衛星
  由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與清華大學聯合研製的“航太清華”衛星在珠海航展上的亮相引起了國內外客商的關注,成為本屆航展的一大亮點。
  2000年6月28日,“航太清華一號”衛星發射升空並進入正常運轉。這表明航太科工集團公司與清華大學在高科技領域中合作的企校聯合方式已漸入佳境,並在此基礎上已具備自主開發50千克以下的“航太清華”衛星系列產品。在本屆航展上,“航太清華”衛星1:1的模擬星被放置在中國航太展位元的一個金屬架上,按照地球衛星的軌跡不停地轉動,始終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合影留念的觀眾更是絡繹不絕,就連一些企業、公司的負責人也頻頻光顧展臺尋求合作。航太科工集團公司衛星和固體火箭展臺業已成為商貿合作與航太科普的園地。
  “航太清華”衛星在離地球600~800千米高的太陽同步軌道上運行。它可以進行存儲轉發式的通信,或進行定點即時通信,特別適用於無地面網路的地區使用,在資料獲取、遠端教育等方面有著獨特優勢。它不僅可以進行光學成像觀測,還可以用於環境、資源、水文、地理勘察和氣象觀測、科學實驗等多種用途。除具備以上用途外,它也具有發射入軌後再上載軟體的能力,可隨時通過上載新的軟體改變衛星的任務,並能修正高能粒子對電腦晶片輻射而導致的程式突變問題,提出並開展了“軟體衛星”的概念研究。
  航太科技是一個國家高科技水準和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在世界空間科技發展進程裏,小衛星、微小衛星被一致認為是具有高新技術含量多、集成度高、體積小、研製週期短、成本低、功能密度比大等特點的高科技產品。其研製涉及光機電、材料、控制等多學科,可以帶動相關學科的綜合發展。航太與清華的“強強聯合”,充分發揮了系統工程和跨學科的集成優勢,並在開展微小衛星系列產品為重點的科研項目合作的基礎上,促進了我國航太科技的開發與研究,培養了我國宇航領域的高科技人才,必將為增強國家宇航科技水準和國防實力做出貢獻。航太科工集團公司與清華大學也將成為我國小衛星科技的“搖籃”。
  據作者在航展現場瞭解,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與清華大學已著手開始研製和開發比“航太清華小衛星”更小、集成化程度更高的微小衛星——皮星和納星。
  “開拓者一號”固體運載火箭
  固體火箭通俗一點說就是以固體火箭發動機為動力裝置的火箭,其火箭發動機採用的推進劑為固態,是火藥的一類,由氧化劑、燃燒粘合劑和其他添加劑等組成。固體火箭推進劑通常貯存在固體火箭發動機的燃燒室內,燃燒時迅速生成大量的高溫高壓燃氣,並通過噴管噴出而產生推力。由於液體推進劑推進效率高,易於加工,因此世界上的運載火箭大多都是液體火箭或者是固液混合型火箭(比如三級運載火箭的其中兩級是液體火箭發動機,而另一級採用固體火箭發動機)。但固體火箭和液體火箭相比有許多優點。固體火箭結構簡單,發動機燃燒室殼體同時又是火箭箭體的一部分;推進劑直接澆注或製成藥柱裝填在燃燒室內,點火容易、加速性好,能適應失重狀態下工作,貯存性好,能適合不同的地形和多種發射方式;固體火箭的發射前準備工作較少、準備時間短,維護使用也方便。此外,固體火箭的附屬設備和專用車輛等地面設備少,工程設施簡單,發射操作人員也少,便於機動。
  隨著科技進步和運載能力的需求,中國運載火箭家族中又增添了適應衛星用戶不同層次需要的運載工具。我國第一枚固體運載火箭有一個響亮的名字——“開拓者一號”,是由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研製生產的。“開拓者”系列固體運載火箭是專門用於小衛星和微小衛星發射的新一代火箭,是我國大型液體運載火箭的重要補充,為我國火箭家族填補了重要品種和系列。
  高新技術的發展帶動了衛星及衛星應用領域的擴大,各種行業、社會公共事業和人民生活與衛星應用息息相關,也越來越受到國家和企業的重視。而衛星發射成本對於用戶選擇運載工具來說是一個重要因素,降低成本的一條重要措施就是搭載即“一箭多星”的發射方式。但是由於搭載受多種不定因素的制約,如主衛星太空軌道、發射時間和搭載空間等原因,因此用戶渴望擁有多種運載工具供其選擇。
  中國航太科工集團公司最新研製的固體運載火箭適用於重量300~400千克以下,各種近地軌道和太陽同步軌道的小衛星和微小衛星的發射。固體運載火箭具有不同於長征火箭的突出特點。它在火箭家族中可謂是嬌小玲瓏的“美男子”,它既可移動發射(車載和機載發射),使用操作也簡單,實現了快速進入空間的理想,發射成本又大大低於液體火箭,因而在軍民兩用、商業服務等方面具有廣泛應用前景,成為滿足勘察、通信、監測和科學實驗等衛星應用的優選高科技產品,為國防建設和國民經濟建設起到促進性作用,這對我國航太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具有重大的開創性意義。
  “開拓者”系列固體運載火箭在珠海航展上閃亮登場,預示著中國航太將以最新的高科技成果與世界交流,向世人展示中國航太和平利用太空、拓展人類生存家園的能力和創造力。兵器知識 2003年第1期
http://bwl.top81.cn/military/sf/109.htm

本台另有<建構台灣太空監視系統之探討>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5706636/20070506065219


美國稱中國“尖兵8號”堪比“鎖眼12”
 
   美國稱中國“尖兵8號”即將擇機發射,性能堪比“鎖眼12”。曾大江認爲美國總是擅自把中國的返回式衛星和遙感系列衛星合稱爲尖兵系列衛星,借此以炒作“中國威脅論”。美國稱中國從1974年11月5日起就開始發射尖兵1號,到1996年10月20日共發射18顆尖兵1號返回式衛星。美國稱中國從2000年9月1日到2007年11月12日共發射11顆尖兵系列衛星。美國給出的數據如下:
20000901 長征-4B資源2號A(尖兵3號) 太原 實時圖像傳輸光學偵察
20021027 長征-4B資源2號B(尖兵3號) 太原 實時圖像傳輸光學偵察
20031103 長征-2D返回式18號(尖兵4號) 酒泉 18天後返回,光學偵
20040829 長征-2C返回式19號(尖兵2號) 酒泉 27天後返回,光學偵20040927 長征-2D返回式20號(尖兵4號) 酒泉 18天後返回,光學偵20041106 長征-4B資源2號C(尖兵3號) 太原 實時圖像傳輸光學偵察
20050803 長征-2C返回式21號(尖兵2號) 酒泉 27天後返回,光學偵20050829 長征-2D返回式22號(尖兵4號) 酒泉 18天後返回,光偵察
20060427 長征-4B遙感1號(尖兵5號) 太原 合成孔徑雷達偵察
20070525 長征-2D遙感2號(尖兵6號) 酒泉 數字成像光學偵察
20071112 長征-4C遙感3號(尖兵7號) 太原 合成孔徑雷達偵察
    “天繪1號”也被說成是有軍事目的
    中國“天繪1號”立體測繪衛星即將擇機發射,美國卻稱“天繪1號”有軍事目的,再次掀起“中國威脅論”。“天繪1號”的地面分辨率僅爲5米,與美國的“鎖眼12”有天壤之別。但是美國稱“天繪1號”的地面分辨率爲0.5米,分辨率僅爲5米絕不可信。“鎖眼12”的分辨率高達0.1米,曾大江認爲美國自己才是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脅。
    “天繪1號”搭載的CCD立體測繪相機地面分辨率僅5米,光譜範圍0.51μm~0.69μm,相機交會角25°;多光譜相機地面像元分辨率僅10米,範圍0.43μm~0.52μm,0.52μm~0.61μm,0.61μm~0.69μm,0.76μm~0.90μm。成像幅寬60公裏,軌道高度500公裏。
    “鎖眼12”才是威脅
    美國KH-12“鎖眼”光學偵察衛星,有“極限軌道平臺”之稱,是當今分辨力最高的光學偵察衛星。
    性能特點:
    ①可進行軌道機動,對重要目標詳查時可降低高度。
    ②兼有普查和詳查功能,遙感設備先進,分辨率高。
    ③可由航天飛機在軌道在補充燃料,工作壽命長。
    基本數據:
    發射載體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或大力神-4火箭
    工作壽命 不少于 6 年
    地面分辨率 0.1-0.3 米
    重量 17 噸
    軌道近地點 315 千米 , 傾角 57 分
    可下降到高度 120 千米
http://bbs.news.sina.com.cn/treeforum/App/view.php?bbsid=4&subid=1&fid=113158&tbid=4816&ismain=
 
照相偵察與電子偵察系列衛星(組圖)
 
  1966年,中國開始研制主要用于掃描照相偵察的返回式衛星。第1顆照相偵察衛星FSW一0于1974年11月5日從酒泉雙城子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一2A”運載火箭進行了發射,但未成功。
  1975年11月26日,第2顆Fsw一0衛星被送人近地軌道。10天後,該星完成任務返回地面。雖然其回收艙由于材料質量欠佳而受損,但艙內照相設備和膠卷完好無損,因此這次飛行是完全成功的。1976-1987年,中國從酒泉使用“長征一2C”運載火箭共發射了9顆FSW一0系列衛星,這些衛星攜帶了包括地面遙感儀器、偵察相機在內的各類設備,其中1987年8月5日發射的9號星用于重力和生物研究。FSW一0系列衛星作爲照相偵察衛星,性能還比較有限,主要原因:一是它只能攜帶1個裝膠卷的返回密封艙;二是它在軌道上的運行周期較短,且不具備變軌機動能力(只裝備了制動火箭發動機),只能按預定計劃進行掃描式照相偵察。
  第2代返回式衛星是FSW一1光學與光電照相偵察衛星,它比FSW-O更大更重,光學照相分辨率爲10-15米,光電照相分辨率爲50米。後者可近實時地向地面接收站傳遞圖像。此外,它能確定不適于照相的區域(如雲層覆蓋區),從而避免膠卷的無謂消耗。根據公開資料獲悉,FSW一1系列衛星軌道遠地點的平均高度降至310公裏,在對地球表面進行掃描時,其在赤道上空的航線間隔比FSW一0衛星更小(FSW-1爲2.9-3.5度,FSW一0爲4~5度),這樣,可對同一地區進行多次掃描,從而提高了其對地球表面的照相能力。但同時,FSW一1也存在嚴重不足,即還不具備變軌機動能力(同時代的蘇、美偵察衛星則具備),因而無法根據需要隨時改變偵察目標。
  1987~1993年,中國使用“長征-2C”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共發射T5顆FSW一1系列衛星,除1989年外,每年發射一次,發射月份通常爲8~10月。其中4號星于1992年lO月6日與瑞典“弗瑞亞”研究衛星共同發射入軌。而1993年10月8日發射的5號星攜帶了微重力研究儀器和爲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而制造的鑲有鑽石的毛澤東浮雕像。但不幸的是,該星在返回時由于星載系統故障在穿過稠密大氣層時燒毀。 FSW一2屬于第3代返回式衛星。其在軌1-作時間增加到16天,並能進行有限地變軌機動,估計其照相分辨率爲1米。此外,FSW一2有效載荷也有增加,但目前尚無有關其所攜設備的的詳細清單。所有FSW一2衛星均使用“長征一2D”運載火箭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入軌,首顆于1992年8月9日發射,第2顆于1994年7月3日發射,第3顆于1996年10月20日發射。
  電子偵察衛星
  1973年9月~1976年11月,中國用“風暴一1”運載火箭從酒泉雙城子衛星發射中心將3顆“技術實驗衛星”送入太空(此前的3次發射失敗)。其中,1976年8月30日將1顆“技術實驗衛星”送人遠地點爲2100公裏、近地點爲190公裏的橢圓軌道。西方專家根據其參數推斷,“技術實驗衛星”是電子偵察衛星。在此前的2次發射中(1975年7月26日和同年12月16日),“技術實驗衛星”被送入遠地點只有約400/公裏的軌道上。按中國官方的說法, “實踐”系列衛星是科學實驗衛星,其前3顆——“實踐一2”、“實踐一2A”和“實踐一2B”于1981年9月20日由1枚“風暴一1”運載火箭送入傾角爲59.4度、遠地點爲1600公裏、近地點爲235公裏的軌道。雖然中國官方稱星上載有電離層研究設備,但國外專家推測這可能是1顆電子偵察衛星。值得一提的是, “風暴一1”是迄今爲止中國惟一能同時將3顆衛星送入太空的載運火箭。該系列第4顆衛星爲“實踐一4”號,于1994年2月8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一3A”送入地球靜止軌道,軌道傾角爲28.6度,遠地點爲36092公裏,近地點爲212公裏。星上似載有宇宙射線研究設備。1999年5月10日,1枚“長征一4B”運載火箭從山西五寨將“實踐一5”號衛星送入近地空間。該衛星載有宇宙粒子記錄設備和高速信息轉發試驗設備,因此其軍事用途毋庸置疑。“實踐一5”號是中國第1顆在研制過程中使用了CAST968小衛星公用平臺的衛星。
  應該指出的是,1990年9月3日,中國還發射了兩顆“大氣一1”號衛星。北京稱這兩顆衛星主要用于進行大氣層研究,但西方觀察家推測其具備電子偵察能力。
  海洋監視和遙感衛星
  “海洋一1”號衛星是中國第1顆專業海洋監視衛星,主要用于對黃海、東中國海和南中國海進行監視。星上載有照相和光電設備。中國官方稱該衛星主要用于水面光學特性、浮遊植物聚集、水上空氣環境狀況的研究,並對淺水區、冰層、污染海域進行監測。據推測,該星收集的信息也可用于軍事目的。該系統第1顆衛星——“海洋一1A”于2002年5月15日從山西五寨由“長征一4B”運載火箭發射上天,其改進型爲“海洋一1B”。
  從1986年起,中國與巴西聯合研制了第1顆自然資源調查衛星——zY一1(“中國資源一1”,國際上稱爲CBERS,即中,巴地球衛星),其中中國出資70%。1999年10月14日,在山西五寨使用“長征一4B”運載火箭將1450公斤的ZY一1號衛星送入傾角爲98.504度的太陽同步軌道。該星裝有光電設備,可用于進行農業及林業調查、生態監視、自然災害監控等,它可獲得寬幅爲120公裏的地域圖像,分辨率爲20米。據推測,該衛星所收集的信息可用于軍事目的。2000年3月,ZY一1號衛星開始向地面傳遞信息,此後在軌工作時間超過3年(設計壽命爲2年)。
  此後,中國人研制了ZY一2系列衛星(中國內部稱之爲“尖兵一3”),並于2000年9月1日和2002年10月27日在山西五寨用“長征一4B”送入太空,這是中國研制的最重的衛星,軌道參數:遠地點500公裏,近地點484公裏,傾角94.41度。雖然中國政府宣稱,ZY一2號衛星用于和平目的的地面監控和空間研究,但消息靈通人士從西方情報部門獲悉,這是攜帶光電設備的高分辨率照相偵察衛星,專門用于爲瞄准美國的洲際彈道導彈提供數據和對臺灣的軍事動向進行跟蹤。據推測,ZY一2具有變軌機動能力,但中國科學家對外界的懷疑予以了否認,稱ZY一2衛星上的相機分辨率爲60—100米,因此不能用于軍事目的。△原載俄《獨立軍事評論》
http://mil.anhuinews.com/system/2007/01/22/001656523.shtml

中國宣傳不多卻很重要的尖兵衛星 2008-4-30
 
SJ-10技術試驗星的模擬示意圖,這玩意兒是JB-10的驗證星之一,但不知道JB-10是否爲多個膠卷艙返回,不知道光學系統能否返回。
那爲什麽還在用膠片?
膠片記錄是原子單位極的,放大效果是數字相機比不上的。數字相片可以實時傳輸至地面,但精度比不上膠卷的。各有所長。只是沒有樂凱的普通膠卷了,膠卷生産是戰略産業,不會關門的。全世界也就那麽幾個國家能生産彩色膠卷!
尖兵系列發射全記錄
19741105 長征-2 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酒泉 發射失敗,光學偵察
19751126 長征-2 返回式1號(尖兵1號) 酒泉 3天後返回,光學偵察
19761207 長征-2 返回式2號(尖兵1號) 酒泉 3天後返回,光學偵察
19780126 長征-2 返回式3號(尖兵1號) 酒泉 3天後返回,光學偵察
19820909 長征-2C返回式4號(尖兵1號) 酒泉 5天後返回,光學偵察
19830819 長征-2C返回式5號(尖兵1號) 酒泉 5天後返回,光學偵察
19840912 長征-2C返回式6號(尖兵1號) 酒泉 5天後返回,光學偵察
19851021 長征-2C返回式7號(尖兵1號) 酒泉 5天後返回,光學偵察
19861006 長征-2C返回式8號(尖兵1號) 酒泉 5天後返回,光學偵察
19870805 長征-2C返回式9號(尖兵1號) 酒泉 5天後返回,光學偵察
19870909 長征-2C返回式10號(尖兵1號A) 酒泉 8天後返回,光學偵
19880805 長征-2C返回式11號(尖兵1號A) 酒泉 8天後返回,光學偵
19901005 長征-2C返回式12號(尖兵1號A) 酒泉 8天後返回,光學偵
19920809 長征-2D返回式13號(尖兵1號B) 酒泉 15天後返回,光學
19921006 長征-2C返回式14號(尖兵1號A) 酒泉 7天後返回,光學偵
19931008 長征-2C返回式15號(尖兵1號A) 酒泉 衛星未返回,光學偵
19940703 長征-2D返回式16號(尖兵1號B) 酒泉 15天後返回,光學
19961020 長征-2D返回式17號(尖兵1號B) 酒泉 15天後返回,光學
20000901 長征-4B資源2號A(尖兵3號) 太原 實時圖像傳輸光學偵察
20021027 長征-4B資源2號B(尖兵3號) 太原 實時圖像傳輸光學偵察
20031103 長征-2D返回式18號(尖兵4號) 酒泉 18天後返回,光學偵
20040829 長征-2C返回式19號(尖兵2號) 酒泉 27天後返回,光學偵
20040927 長征-2D返回式20號(尖兵4號) 酒泉 18天後返回,光學偵
20041106 長征-4B資源2號C(尖兵3號) 太原 實時圖像傳輸光學偵察
20050803 長征-2C返回式21號(尖兵2號) 酒泉 27天後返回,光學偵
20050829 長征-2D返回式22號(尖兵4號) 酒泉 18天後返回,光學偵
20060427 長征-4B遙感1號(尖兵5號) 太原 合成孔徑雷達偵察
20070525 長征-2D遙感2號(尖兵6號) 酒泉 數字成像光學偵察
20071112 長征-4C遙感3號(尖兵7號) 太原 合成孔徑雷達偵察
總參謀部是真正用戶
  尖兵系列衛星的決策與使用權同歸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其各個型號作爲我軍戰略武器系統中結構功能的關鍵環節,擔負著作戰目標的發現、識別、定位以及打擊毀傷效果評估等重要任務,據用戶需求而立項研發,隨技術進步而不斷完善。
  返回式衛星老當益壯
  返回式膠片成像衛星爲航天遙感事業首開先河,三十多年來發展了五個型號,技術成熟,成果斐然。
  尖兵一號(FSW-0):第一代返回式照相普查衛星,1974-1987年間發射10次,9次成功發射與回收,在軌時間3-5天,膠片地面分辨率10米,用于地面固定目標的發現與識別。
  尖兵一號甲(FSW-1):第一代返回式照相測繪衛星,用于固定目標定位與制圖。1987-1993年間發射5次,4次成功回收。在軌時間8天。目標定位精度百余米。該型號前兩顆星獲得的目標定位信息使得我國第一代戰略武器(DF-3A、4A、5A)系統真正形成了戰鬥力。
  尖兵一號乙(FSW-2):第二代返回式照相普查衛星,1992-1996年間發射3次,均成功回收。在軌時間15天,膠片地面分辨率2.5米,比第一代分辨率提高了三倍。該型號的任務已由尖兵三號傳輸型衛星接替。
  尖兵二號(FSW-4):第一代返回式照相詳查衛星,2004-2005年間發射2次,均成功回收。在軌時間27天,膠片地面分辨率0.5米,實現了亞米級成像技術的飛躍。該型號衛星的任務已由尖兵六號傳輸型衛星接替。
  尖兵四號(FSW-3):第二代返回式照相測繪衛星,2003-2005年間發射3次,均成功回收。在軌時間18天,對地面固定目標定位精度十幾米,滿足了第二代戰略導彈目標定位精度需求,該型號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志著我國第二代戰略武器(DF-5B、DF-31A、DH-10)系統形成實戰能力。
  傳輸型衛星方興未艾
  近年來,作爲國防高新技術重點發展對象,尖兵家族中增添了不少新面孔。
  光電成像數據傳輸型遙感衛星,能夠顯著提高情報的實時性,延長衛星的工作壽命,隨著CCD相機技術的進步,其地面分辨率接近回收膠卷型的水平,大有取代返回式衛星之勢。
  尖兵三號(ZY-2):光電成像數據傳輸型普查衛星,2000-2004年間發射3次,全部成功,壽命兩年,首發星地面分辨率3米,後續星達到1.5米,用以接替尖兵一號乙返回式普查衛星。
  尖兵六號(YG-2):光電成像數據傳輸型詳查衛星,2007年5月發射一次,地面分辨率一米,計算機增強處理後圖像地面分辨率0.6米,用以接替尖兵二號返回式詳查衛星。
  雷達成像偵察衛星,采用合成孔徑雷達技術,可全天候和全天時實時偵察,並能探測到對淺表地下水下目標,與光學成像衛星相比,優越性顯而易見。
  尖兵五號(YG-1):合成孔徑雷達偵察衛星,2006年4月發射,地面分辨率5米。
  尖兵七號(YG-3):合成孔徑雷達偵察衛星,2007年11月發射,地面分辨率比尖兵五號有新的提高。
  天鏈衛星的光榮使命
  數據跟蹤與中繼衛星,傳遞地面站對中低軌道偵察衛星的跟蹤測控信號,並對衛星獲得的圖像數據等信息進行中繼傳輸,是實現全球偵察監視並爲戰略預警提供實時信息傳送的重要手段,也是建立全球天基綜合信息網時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年天鏈一號將打著"爲載人航天服務"的旗號發射升空,此後尖兵系列後續新型衛星強大偵察能力得以充分發揮,在北鬥二代導航系統指引下我新型導彈武器系統將實現對大縱深戰略戰役目標的遠程實時精確打擊。
  尖兵換崗 前哨登場
  第二代返回式照相詳查衛星,重量顯著增加,分辨率大大提高,在軌時間成倍延長,將具備軌道機動能力,可回收更多有效載荷,膠片成像與數據傳輸並重,預計十一五期間可投入使用。
  繼實踐七號成功在軌測試關鍵功能元件之後,我國天基紅外預警衛星"前哨"進展順利,不日即將披挂上陣,與天鏈衛星密切配合,擔負起彈道導彈實時戰略預警任務。
遙感衛星-1號爲合成孔徑雷達偵察衛星,軍內代號爲尖兵-5號。
遙感衛星-2號在酒泉發射場發射升空,衛星整流罩可以看出不同于遙感衛星1號,爲光學成像傳輸型偵察衛星。軍內代號尖兵-6號。
遙感衛星-3號爲合成孔徑雷達偵察衛星,類推代號應該爲尖兵-7號。
尖兵-8在研,現在傳聞該衛星系統爲合成孔徑雷達偵察衛星星座系統,類似于2006年發射的德國 SAR-LUPE系統,由幾顆衛星組成的雷達偵察衛星星座。
尖兵-9在研,是傳說中的下一代在軌數字成像光學實時傳輸偵察衛星,地面分辨率小于0.1米級。
尖兵-10在研,可能就是傳說中的第三代返回式照相詳查衛星,地面分辨率小于0.1米級。
前哨-1 01星是傳說中的紅外導彈預警衛星系統第一顆,預計2010年發射,但也有說法,已經發射入軌並工作。 
http://mil.jschina.com.cn/Get/net/net/04301453894.htm
 
 中國2008年的8次火箭發射
 
    以下各項依次是:長征系列火箭的發射次數、火箭型號、發射時間、衛星名稱、軌道、發射地點和衛星用途。詳細情況請參見《未來戰爭論》。
 
    112 CZ-2D F-08 2008.11.05 創新一號02星 和 試驗衛星三號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一箭雙星 數據采集傳輸實驗衛星和空間大氣環境探測新技術試驗衛星 
    111 CZ-3B F-10 2008.10.30 委內瑞拉一號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通信衛星
    110 CZ-4B F-08 2008.10.25 實踐六號03組2顆衛星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空間環境探測衛星
    109 CZ-2F F-07 2008.09.25 神舟七號飛船/伴飛微小衛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翟志剛(出艙)、劉伯明、景海鵬, 3天 
    108 CZ-2C F-30 2008.09.06 環境減災A/B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 LE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一箭雙星,兩顆光學衛星 
    107 CZ-3B F-10 2008.06.09 中星9號電視直播衛星(購自法國)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34  
    106 CZ-4C F-03 2008.05.27 風雲三號A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中國首顆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  
    105 CZ-3C F-01 2008.04.25 天鏈一號01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中國首顆數據中繼衛星
http://club.xilu.com/emas/msgview-821955-2744718.html
 
官媒暗示中國將發展導彈預警衛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1-19 11:25:55  

  中評社北京1月19日電/國際在線報道,中國軍事專家近日表示,如果要使得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能夠達到真正的實戰部署,下一步需要發展的是預警衛星。“如果沒有自己的彈道導彈預警衛星,中段攔截是無法投入實際使用的。”
  中國在11日成功進行反導試驗後,引發了西方的廣泛關注。一直對中國軍力緊密關注的美國,更是憑藉先進的太空感測器探測到了此次試驗。正是美國導彈防禦網中的天基預警系統發揮了作用。
  衛星緊盯各國導彈
  天基預警衛星系統是美軍戰略反導預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於1959年開始研製,後被稱為“國防支援計劃(DSP)”工程,主要用於對洲際彈道導彈和潛射彈道導彈的預警。美國往往將導彈預警衛星部署在特定的軌道,可以在彈道導彈發射30秒後探測到目標,5分鐘後報警,能對俄羅斯和中國的導彈發射、試驗和其他航天活動保持不間斷的監視。此次,中國進行反導試驗自然逃不過美國預警衛星的眼睛。
  為了進一步加強對彈道導彈的監控能力,美國計劃用“天基紅外系統”替代現役的“國防支援計劃”導彈預警衛星。“天基紅外系統”可同時探測來襲的戰略導彈和戰術導彈,它們能跟蹤導彈發射後的全過程,這樣就可以有效地為導彈防禦系統提供精確的瞄准資料。
 
中國軍方CC-1號最新型導彈預警衛星悍然升空(圖)
發貼人:219.138.80.*發貼時間:2009-1-11
美國《空軍報告季刊》7日宣稱,根據美國空軍情報機構提供的消息,6日淩晨中國軍方在西昌衛星發射基地用一枚長征3甲火箭,將一顆價值5.52億美元的"長城一號"(英文代號:CC-1)導彈預警衛星送入太空。
 
    文章稱這是中國空軍發射的第1顆"紅色導彈防禦系統"衛星,它是用來偵察和監視其他國家導彈發射或核試驗情況的。衛星將先進入一個預定的橢圓形軌道,最終定位在距赤道32510公裏的軌道上。
 
    "紅色導彈防禦系統"是過去10年來中國一直在秘密開發的監視別國導彈發射的衛星預警系統,由25顆衛星組成,這一系統將作爲抗衡美國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的一個重要手段。這次發射衛星使用的長征5甲火箭是中國剛剛開發的也是目前威力最大的火箭,每枚價值7.25億美元。中國軍方計劃在未來的10年內發射完成"紅色導彈防禦系統"的其他24顆衛星。
 
外國軍事觀察家另類解讀-中國電子情報衛星計劃  2004-11-15國際展望雜志
 
在去年的“神舟”五號宇宙飛船發射過程中,西方媒體注意到解放軍和國防科工委方面在整個項目中居于主導地位,這是中國國防部長曹剛川上將在得知“神舟”飛船發射成功後熱烈鼓掌表示祝賀。
  這種可能性早就得到證實。上世紀90年代,當幾家中國官方航天及通信企業(包括中國衛星發射與監控中心)組成聯合體,准備共同出資向亞太移動通信衛星公司購買休斯公司制造的兩顆HS Gem衛星時,美國政府表現出嚴重的憂慮。 
  1998年5月,中國航天企業聯合體與亞太移動通信衛星公司(APMT)簽訂了價值爲6.5億美元的合同,合同內容包括:提供兩顆HS Gem型衛星(1顆工作星,1顆備份星),5個信關站,1個網絡操作中心,1個衛星操作中心,以及首批7萬個用戶終端。HS Gem衛星是以HS-601爲藍本設計的,它使用長達12.25米直徑的大型L頻段天線來形成點波束,因而能向特定地區進行大功率的信號發射,適用範圍包括西至巴基斯坦,北至日本,南至印尼的共22個國家。HS Gem衛星可提供約7千瓦的功率,L頻段用于移動用戶通信鏈路,Ku頻段用于信關站鏈路。L頻段有260個點波束,可同時支持16 000條話路。移動手持機有兩個用途:既可利用衛星進行通信,又可通過GMS協議作爲地面蜂窩電話的手持機。這種手持機還可作爲GPS接收機。第一顆衛星(稱爲APMT-1)原定于2000年用中國長征-3B火箭發射。太空中充斥著各種頻率與各種波長的電磁信號,爲了避免不同頻率信號的幹擾,HS Gem衛星的天線通過技術處理只用于接收經設定的、與地面基站同等頻率及波長的數據信號。此外,爲了減少使用同等頻率及波段衛星的信號幹擾,衛星天線還使用了一種叫做“左循環極化”的技術,使其信號具有獨特的特征。衛星將不會接收右循環極化、垂直極化、水平極化或未經過極化的信號。這種技術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將限制HS Gem衛星的信號搜集能力,限制其用于電子偵察的能力。然而,合同簽署後美國國防部官員立刻表示反對。他們指出,中國可能會對此衛星進行改進,使衛星能夠監聽亞太地區的移動電話通訊,並把這些通訊信號傳回中國。
  1998年6月18日,美國國會授權成立考克斯委員會對中國使用諜報手段偷竊美國核、導彈及空間技術的指控進行了全面調查。該委員會在1999年1月3日向國會提交了絕密報告,其公開版本于5月25日發布,其中說道:“與其它通訊衛星不同,……此種衛星使用大型天線陣列,因此有理由懷疑,此種衛星有可能被改裝,用于電子情報搜集。這將使中國有能力對其周邊國家的衛星通訊進行竊聽。”
  《考克斯報告》還猜測中國試圖利用休斯公司的衛星技術來支持本國的電子情報衛星發展計劃,報告中說道:“休斯公司的銷售合同將幫助中國掌握大型天線結構布置技術,這可能會幫助中國發展自己的電子偵察衛星。用于展開大型天線的機械裝置在過去是對華禁售的,然而,任何近距離的目視或與休斯公司工程技術人員的私下交談都有可能使此項技術泄露。鑒于休斯公司所出售的衛星所使用的天線比過去任何一個西方國家所出售給中國的衛星天線都要大得多,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將尋求利用亞太移動通訊衛星的技術來發展其未來的電子情報衛星。”
  1999年2月,美國國務院正式否決向休斯公司頒發衛星出口許可證,中美衛星合同被迫取消。中國政府轉而尋求向歐洲衛星生産廠商購買與美國休斯公司HS Gem衛星相似的通訊衛星,並有可能最終獲得此種既能提供移動通信又能截收其他衛星信號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
  ⊙ 爭奪信息戰制高點
  據國際軍事學者透露,中國正在對多種電子情報衛星方案進行試驗,其中包括單星、雙星、三星或星座電子情報衛星方案。此外,中國還通過在其它衛星上搭載電子偵察設備的方式對電子偵察系統進行試驗。在中國已經發射的衆多照相偵察衛星、通訊衛星、各種技術實驗衛星及“神舟”系列載人飛船中都很可能安裝了電子偵察設備。
  中國的電子情報衛星發展計劃雖然極爲保密,但也並非無迹可查。自90年代中期以來,有許多迹象表明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正在進行一項電子偵察衛星發展計劃,而中國另外一家科研單位——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則在研制安裝在衛星上的電子情報接收設備以及用于電子偵察飛機的電子情報吊艙。
  1995至1996年間,中國國內科研刊物有大量關于衛星電子偵察系統的論文發表,這表明中國的科研人員對電子偵察設備的研究進入高峰期。例如,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第509研究所負責衛星電子偵察系統開發的一名關鍵性工程師袁小康(音)于1996年發表了《衛星電子偵察與反幹擾》及《空間電子偵察的幾個問題》兩篇文章。1995年,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的一個工程師于《電子戰技術》雜志發表《衛星精確定位天線陣列的發展》。這些科研人員在衛星電子偵察設備領域進行的研究絕不可能是單純的個人行爲,他們所屬的研究所肯定正在從事衛星電子偵察領域的研究,而且極有可能與“神舟”飛船所使用的電子偵察天線及接收設備研究有關。1999年,一名美國陸軍官員曾根據情報判斷: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至少正在考慮發展一項電子偵察衛星多星組網方案,這種方案將提高中國電子偵察衛星的精確定位能力和使用壽命。
  在2002年11月上旬舉行的珠海航展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宣布將建立由6顆衛星組成的新偵察網。中國將從2004年開始發射4顆成像衛星和2顆雷達衛星,中國還將爲導航、通信和成像等任務發射一系列小衛星。
  與航空母艦計劃不一樣,中國的空間計劃得到了中央與軍隊高層的全力支持,雖然耗資巨大但進展迅速。軍事專家們注意到,雖然中國研制雷達衛星的計劃是在1996年才正式宣布,但中國絕不可能從那時才開始著手此計劃。中國新雷達衛星所能達到的解析度仍是個未知數,但有關專家推測,中國衛星能提供的解析度在1至5米左右,10米以下的清晰度足以完成諸如發現美國第7艦隊或中國臺灣海空軍力量等戰略任務,兩個雷達衛星將使中國軍方領導人每天都能看到亞洲地區的情況。
  在珠海宣布的這個消息,強調了這些新衛星的民間用途。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充分利用新衛星進行太空偵察。引起人們矚目的一點,是中國正加速仿效美國和俄羅斯利用空間進行軍事活動,並使敵人無法利用空間。中國在衛星和反衛星方面的努力也表明,中國正廣泛制定信息戰原則,企圖以此保護和利用電子信息資源,並在同時攻擊敵人的信息系統,或不讓敵人利用信息系統。中國的軍事規劃人員懂得,未來戰鬥的勝負將由信息的控制權來決定,而太空則是信息戰的制高點,誰能取得太空信息優勢,誰就能在未來的信息戰中立于不敗之地。
2010年簡氏稱中國遙感9號衛星將爲反艦導彈提供數據
 
    3月5日,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地將“遙感衛星九號”送入太空預定軌道。(新華網 許海晗攝)
資料圖:國産東風21C中程戰略導彈 新華社 張國俊攝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10年3月22日報道,雖然中國聲稱3月5日發射的“遙感衛星九號”將主要用于科學實驗等民用領域,但有迹象表明,該衛星的主要任務可能是海上監視。
  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3月5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送了“遙感九號監視衛星”。
  報道稱,雖然中國國家媒體報道,“遙感衛星九號”將“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産和防災減災等領域” ,這顆衛星或許確實發揮這樣的功能,但有迹象顯示它的主要任務恐怕是軍用海上監視。
  報道還稱,遙感衛星九號由3顆衛星組成,很可能包括一顆主衛星和兩顆小衛星。主衛星高度爲 1085×1099千米,兩顆小衛星在其附近,三顆衛星的軌道傾角均爲63.4度。這種多衛星布局和軌道與報道中美國海軍海洋監視衛星系統(NOSS)所采取的方式類似。這些都是中國衛星具備監視功能的標志。
  中國將多個衛星緊密布局進行海洋監視,有助于通過電子或者信號傳輸的三角測量來對海上目標進行定位。主衛星很可能還載有光學/多光譜和雷達裝置。
  有消息人士還推測,遙感衛星九號可能構成了一個情報、監視與偵察網絡的一部分,該網絡將包括岸基超視距雷達、被動監視系統、空中預警與控制飛機 和未來遠程無人飛機,以便爲預期的反艦艇彈道導彈提供瞄准數據。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3-24/1150587980.html
 
中國遙感衛星可監視航母(2010-03-24 )
 
海洋監視衛星分爲主動型和被動型,主動型海洋監視衛星攜帶大型雷達對海面進行掃描,通過接受回波確定目標位置與特征,簡單的說就是一個天基的海洋監視雷達平臺。和其他平臺的主動雷達一樣,主動型主動型海洋監視衛星定位精度高,可獲得更多的目標信息,但是易受幹擾,最重要的是需要大功率的能源。蘇聯時代曾經發射多顆核動力大功率雷達型海洋監視衛星,編號在宇宙系列衛星裏。1980年墜毀于加拿大的宇宙954衛星,就是一顆核動力雷達型海洋監視衛星;被動型海洋監視衛星通過電子設備截獲目標散發的雷達信號,通過時差法或是基線幹涉相位比較法進行目標定位,和傳統的無源定位設施一樣,被動型海洋監視衛星具有隱蔽性好的優點,但是定位精度要低得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a2e2370100hnzf.html
偵察衛星
 
偵察衛星reconnaissance satellite,又名間諜衛星。用于獲取軍事情報的人造地球衛星。衛星利用光電遙感器或無線電接收機等偵察設備,從空間軌道上對目標實施偵察、監視或跟蹤,以搜集地面、海洋或空中目標的情報。偵察設備搜集到的目標輻射、反射或發射出的電磁波信息,用膠卷、磁帶等記錄貯存于返回艙內,在地面回收;或通過無線電實時或延時傳輸到地面接收站,再經光學設備和電子計算機等進行處理,從中提取有價值的情報。衛星偵察的優點是偵察面積大、範圍廣、速度快,可定期或連續監視一個地區而不受國界和地理條件限制,取得其他手段難以獲得的情報。第一顆偵察衛星是1959年2月美國發射的發現者號衛星。此後,偵察衛星發展迅速,各國已發射1000多顆偵察衛星,已成爲有能力發射這類衛星的國家獲取情報的有效工具。偵察衛星已成爲現代作戰指揮系統和戰略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執行任務和偵察設備的不同,偵察衛星一般分爲照相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海洋監視衛星和預警衛星。1991年初的海灣戰爭是被稱爲陸、海、空、空間、電子的五維戰爭。美國使用了KH-11型偵察衛星、KH-12型偵察衛星、長曲棍球雷達偵察衛星、靜止軌道的導彈預警衛星以及1000千米高度的白雲海洋監視衛星。衛星偵察和預警在海灣戰爭中顯示出巨大的作用和潛力。
偵察衛星原理       
偵察衛星早期偵察衛星最主要的偵查手段是利用可見光波段的照相機。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情報種類的多樣化,現在的偵察衛星使用的搜集手段可以大致上區分爲主動與被動兩大類。
主動手段就是由衛星發出訊號,借由接收反射回來的訊號分析其中代表的意義。譬如說利用雷達波對地面進行掃描以獲得地形、地物或者是大型人工建築等的影像。被動手段是利用被偵查的物體發射出來的某種訊號,加以搜集並且分析。這種偵查方式是最爲常見的一種,包括使用可見光或者是紅外線進行照相或者是連續影像錄制,截收使用各類無線電波段的訊號,像是各種雷達與通訊設施等等。
各種光學攝影的效果的最大分辨率是各國家的機密,不過從各種公開或者是半公開的資訊當中,很多人相信目前的偵察衛星要取得地面上的車牌的數字是輕而易舉,至于是否可以連報紙上的文字都能夠清晰的獲得,就沒有足夠的資料與以佐證。
偵察衛星發展史       
1959年2月28日,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範登堡空軍基地裏,有一枚高大的“宇宙神——阿金納A”火箭聳入雲端,它那圓錐形的頂端就是人類曆史上的第一顆間諜衛星,美國諜報部門稱它爲:“發現者1號”。當倒數計數到零時,火箭便呼嘯著把“發現者1號”送入了太空軌道。1960年10月,“宇宙神——阿金納A”又運載著另一顆間諜衛星“薩摩斯”升上了藍天。它在太空運行中可以進行大量的錄音和錄像,比如它在蘇聯和中國的上空軌道上飛行一圈所收集到的情報比一個最老練、最有見識的間諜花費一年時間所收集的情報還要多上幾十倍。蘇聯也于1962年發了“宇宙號”間諜衛星,對美國和加拿大進行高空間諜偵察。截止1982年底,美國和蘇聯分別發射了373顆和796顆專職間諜衛星,總數達 1169顆,這一千余名“超級間諜”在幾百公裏高的太空上,日日夜夜監視著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現代的技術偵察主要是空間偵察,而空間偵察則又是利用各種間諜衛星來實施的。這類間諜衛星主要包括照相偵察衛星、電子偵察衛星、海洋監視衛星、導彈預警衛星和核爆探測衛星。
間諜衛星具有偵察範圍廣、飛行速度快、遇到的挑釁性攻擊較少等優點,蘇美兩國都對它格外鍾情,把它當做“超級間諜”來使用。當前美、蘇兩家的戰略情報有百分之七十以上是通過間諜衛星獲得的。1973年10月中東戰爭期間,美、蘇競相發射衛星來偵察戰況。美國間諜衛星“大鳥”拍攝下了埃及二、三軍團的接合部沒有軍隊設防的照片,並將此情報迅速通報給以色列,以軍裝甲部隊便偷渡過蘇伊士運河,一下子切斷了埃軍的後勤補給線,轉劣勢爲優勢。在此同時,蘇聯總理也帶著蘇聯間諜衛星拍攝下來的照片,匆匆飛往開羅,勸說埃軍停火。
1982年英、阿馬島之戰期間,蘇、美頻繁地發射間諜衛星,對南大西洋海面的戰局進行密切的監視,並分別向英國和阿根廷兩國提供敵方軍事情況的衛星照片。可以說,間諜衛星的數量和發射次數,已經成了國際政治、軍事等領域內鬥爭的“晴雨表”了。
偵察衛星-照相偵察衛星        美國“發現者”照相偵察衛星膠卷回收艙結構圖主要裝有可見光遙感器(如可見光照相機、電視攝像機),對目標區拍照以獲取圖像。用于偵察機場、港口、導彈基地、部隊集結地域,以及交通樞紐、重要城市和工業基地等戰略目標。爲了能發現和識別目標,要求獲取的圖像清晰和分辨率高。一般運行在近地點高度爲150~280公裏的軌道上。裝備紅外照相機和多光譜照相機的偵察衛星,還具有夜間偵察和識別僞裝的能力。 電子偵察衛星       
偵察衛星裝有電子偵察設備,用于偵辨雷達和其他無線電設備的位置與特性,截收對方遙測和通信等機密信息。電子偵察衛星是專門用來偵測對方預警、防空、反導彈等雷達的位置及信號特征,也可測定對方軍事通信和無線電臺位置,爲本國戰略轟炸機、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執行突防和攻擊任務提供數據,也可用以偵察對方軍事演習時的指揮、通信信號,並予截獲。截獲的信號記錄在磁帶上或存儲在計算機裏,在衛星飛經本國上空時發送到地面接收站。電子偵察衛星通常運行于300~500公裏,甚至1000~1400公裏的近圓軌道。電子偵察衛星按偵察任務分爲雷達偵察型、無線電通信偵察型和彈道導彈試驗偵察型三種。電子偵察衛星到1986年底,美蘇已分別發射83顆和139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美國1985年1月24日用航天飛機發射的偵察衛星,它重13.6噸,星上載有兩種直徑爲22.9米的天線,衛星上的大型天線可截獲100兆赫到20千兆赫之間的所有頻率。
美國在早期的“發現者”系列衛星上曾進行過電子偵察的試驗,1962年5月發射的“搜索者”號是世界上最早的實用偵察衛星,在現代戰爭中,電子偵察衛星已成爲獲得情報所不可缺少的手段。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國在空襲伊拉克前幾個月就開始通過電子偵察衛星搜集掌握了大量的伊軍電子情報。利用這些情報在空襲前幾十分鍾開始對伊展開電子戰,使伊大部分雷達受到強烈幹擾而無法正常工作,無線電通信全部癱瘓,連巴格達電臺的廣播也因幹擾而無法聽清。據報道,薩達姆與前線作戰指揮官的通話,甚至戰場分隊之間的通話,均被美國的電子偵察衛星所竊聽。因此,電子偵察衛星的做用在戰爭中的作用是極其重要的。
海洋監視衛星       
偵察衛星海洋監視衛星是用于探測、識別、跟蹤、定位和監視全球海面艦艇和水下潛艇活動的衛星,它能提供艦船之間、艦岸之間的通信,是70年代發展起來的十分先進的衛星技術。由于它所覆蓋的海域廣闊,探測目標多而且是活動的,所以它的軌道較高,並且多采用多星組網體制,以保證連續監視。海洋監視衛星分爲電子型和雷達型兩類,它是軍事預警和偵察衛星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支。海洋監視衛星問世以來,廣泛用于發現和跟蹤海上軍用艦船,探測海洋各種特性。海浪的高度、海流強度和方向、海面風速、海水溫度和含鹽量等等數據,都是極爲寶貴的軍事情報。蘇聯和美國都先後發射了這種衛星。美國的“海洋1號”衛星能利用其側視雷達全天候地監視海上小型船只,它還能探測出高度不過10厘米的海浪。
偵察衛星-導彈預警衛星        偵察衛星導彈預警衛星是一種監視、發現和跟蹤敵方彈道導彈,進行早期報警的遙感類偵察衛星,美、俄均有。同時又是一種較特殊的成像衛星,它利用天基探測器,通過對導彈發射主動段羽焰的紅外輻射(一切物體,只要其溫度高于絕對零度,就會有紅外輻射)等探測成像,將紅外輻射圖像信號變換爲數字化電信號傳輸,經處理識別後提供敵方導彈襲擊的預警信號。在作戰中,對來襲彈道導彈的整個彈道進行跟蹤,並將彈道估算數據提供給攔截導彈,以便使其在中段實施攔截。
預警衛星作爲反彈道導彈武器的預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用于早期發現彈道導彈及其發射陣地、測定彈道參數、判定導彈將要攻擊的目標,爲國家戰略防禦決策提供預先警報住處的系統。位于太空的預警衛星不受地球曲率的限制,居高臨下,覆蓋範圍廣,能及早發現在空間運動的彈道導彈或其它飛行器。在洲際彈道導彈發射起飛後5min即可報警,並預測其彈道參數,預警時間可達25min(射程8000~13000km的彈道導彈飛行時間約30min)。
 
照相偵察衛星       
 
照相偵察衛星-利用光電遙感器對地面攝影以獲取軍事情報的偵察衛星。它把目標信息記錄在膠片或磁帶上,由地面回收膠片或接收無線電傳輸的圖像信息,經加工處理後,判讀和識別軍事目標的性質和確定它的地理位置。
  美國從1959年2月開始發射照相偵察衛星,到70年代末共發展了5代。1960年8月“發現者”號衛星首次回收膠卷容器成功。1960年10月發射“薩莫斯”號無線電傳輸型衛星,這是第一代照相偵察衛星。第二代照相偵察衛星改進了攝影系統,傳輸型衛星能在軌道上停留3~4星期,回收型衛星能在軌道上停留3~5天。第三代返回型衛星裝有更完善的遙感裝置、多譜段照相機或測繪照相機(用于精確確定目標位置)。第三代傳輸型衛星還裝上了“空間-地面快速通信系統”,可將獲得的信息以高傳輸速率發回地面。第四代綜合型照相偵察衛星──“大鳥”號,兼有回收膠卷和無線電傳輸兩種功能,衛星上還裝有側視雷達。1976年起美國開始發射第五代衛星──“鎖眼”號,衛星上裝有固體攝像機,它采用數字傳輸方式,以多種形式進行自動化處理。
照相偵察衛星
  分類  照相偵察衛星按偵察信息送回地面的方式,分爲返回型和傳輸型兩類:①返回型照相偵察衛星:將對地攝影後的膠片存貯在衛星上的回收容器中,對地攝影任務完成後,回收容器脫離運行軌道,返回地面。可在海上、陸地或空中回收膠片。返回型衛星利用膠片成像的原理進行偵察攝影,圖像分辨率高、直觀,便于分析和識別。②傳輸型照相偵察衛星:利用光電成像原理進行偵察攝影。先把圖像信息記錄在磁帶上,在飛往地面臺站的控制區時,再將圖像信息發送到地面。
  技術特點  照相偵察衛星具有以下的特點:
  ①軌道:均取近圓形的低軌道,高度一般在300公裏以下,有的爲了獲取更高的地面分辨率,照相時將高度降到150~160公裏。有的衛星選擇太陽同步軌道。只要發射時刻選擇適宜,衛星對地攝影就有較好的光照條件,這對照片的判讀特別有利。有時爲了對戰略目標進行重複觀測,把所選擇的太陽同步軌道同時又作爲回歸軌道。
  ②控制:在軌道上對地攝影要求有高精度對地定向的姿態控制和穩定控制,以得到比較清晰的衛星偵察照片。攝影時刻衛星的姿態控制精度在0.1度左右,穩定精度爲0.001度/秒左右。對長期工作的照相偵察衛星,爲維持一定的軌道壽命需要軌道控制,在需要時給衛星一定的動力補償,以克服大氣阻力攝動和地球扁率對軌道的影響。
  ③地面分辨率:照相偵察衛星獲得的照片或電視圖像的分辨率較高。衛星上常采用長焦距光學系統和降低衛星的攝影高度,以提高地面分辨率。“大鳥”號衛星相機的焦距爲2.44米,地面分辨率爲0.3米左右。
  ④返回:要在預定地區安全回收返回型衛星的膠卷容器,需要解決三個技術關鍵:減速、防熱和著陸(見航天器返回技術)。
  ⑤圖像傳輸:圖像信息既可記錄在高密度磁帶上,待衛星飛經接收站上空時高速重放,傳輸給地面,也可以通過數據中繼衛星,實時傳送給接收站。
  偵察設備  照相偵察衛星因任務不同,所使用的偵察設備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①掃描儀:衛星上常用的掃描儀有可見光全景掃描相機、多譜段掃描儀和微波掃描儀。掃描儀在垂直于衛星飛行方向上進行橫向掃描,掃描所獲得的信息是圖像。
  ②可見光相機:采用幾何光學成像,分辨率高,得到的是直觀的易于分析的照片。爲獲得清晰的圖像,光學相機需要采用運動補償和快門曝光控制等技術。常用的有長焦距全景掃描式或畫幅式相機和幾何精度很高的測繪相機。
  ③電視攝像機:采用光學成像法,成像面是電荷耦合器件(CCD),效果優于乳劑膠片,並且幾何關系好,適宜于實時傳輸。
  ④多譜段照相機:多譜段照相機由幾臺不同譜段的照相機組成,它們拍攝地面上同一地區,記錄和區分這個地區內光譜特征不同的多種目標,便于分析。
  ⑤側視雷達:一般采用合成孔徑雷達。
http://www.hudong.com/wiki/%E7%85%A7%E7%9B%B8%E4%BE%A6%E5%AF%9F%E5%8D%AB%E6%98%9F
 
鎖眼系列照相偵察衛星

    鎖眼系列照相偵察衛星是美國 60 年代開始使用的偵察衛星,主要有KH-1、4、5、6、7、 8、9、11、12等九種型號。
    KH-1型是第一代普查型照相偵察衛星,于1960年10月開始發射,工作壽命3-28天,地面分辨率3-6米。
    KH-4型屬第一代詳查型照相偵察衛星,于1962年3月開始發射,工作壽命3-5天,地面分辨率2-3米。
    KH-5型屬第二代普查型照相偵察衛星,于1963年2月開始發射,工作壽命20-28天,地面分辨率小于3.6米。
    KH-6型屬第二代詳查型照相偵察衛星,于1963年7月開始發射,工作壽命4-10天,地面分辨率0.6米。
    KH-7型屬第三代普查型照相偵察衛星,于1966年8月開始發射,工作壽命14-36天,地面分辨率0.6-2.4米。
    KH-8型屬第三代詳查型照相偵察衛星,于1966年7月開始發射,工作壽命9-90天,地面分辨率小于0.6米。
    KH-9型屬第四代普查兼詳查型照相偵察衛星,于1971年6月開始發射,工作壽命5-220天,地面分辨率小于0.3米。
    KH-11型屬第五代普查型照相偵察衛星,于1976年12月開始發射,工作壽命770-1175天,地面分辨率1.5-3米。
    目前,美軍使用的主要是1989年8月開始發射的KH-12型照相偵察衛星。
性能特點(KH-12):
    ①可進行軌道機動,對重要目標詳查時可降低高度。
    ②兼有普查和詳查功能,遙感設備先進,分辨率高。
    ③可由航天飛機在軌道在補充燃料,工作壽命長。
基本數據(KH-12):
發射載體      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或大力神- 4 火箭
工作壽命      小少于 6 年
地面分辨率    0.1-0.3 米
重量          17 噸
軌道近地點    315 千米 , 傾角 57 分
可下降到高度  120 千米
作戰運用:
    1961 年美第一代照相偵察衛星開始工作 , 發現了蘇聯方面所宣稱的所謂的美、蘇導彈差距並不存在,贏得了外交主動權。
    1962 年照相偵察衛星發現前蘇聯在古巴建造導彈發射場,引發了古巴導彈危機。
    1973 年第四次中東戰爭中,美利用第四代“大鳥”照相偵察衛星,發現了埃及第二、三軍團之間的空隙,使以軍得以偷渡蘇伊士運河成功。
    海灣戰爭中,美軍照相偵察衛星獲得大量情況,爲美軍進行連續空襲和戰役布勢提供了依據。
    科索沃戰爭中,美軍 KH - 11 照相偵察衛星爲美軍空襲作戰提供了准確的目標情報。
 
美國KH-12照相偵察衛星及其情報處理體系

  軍事衛星情報在現代戰爭中的作用日趨重要和突出,各國對軍事衛星情報的需求也不斷增加。在衆多軍事衛星中最成熟最可靠的是照相偵察衛星,伊拉克戰爭中美國照相偵察衛星所發揮的強大情報作用,就充分顯示了空間偵察對戰爭進程和結果的巨大影響力。開展對美國照相偵察衛星情報處理體系的研究,對于發展我國衛星情報應用技術,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美國KH-12系列照相偵察衛星照相偵察衛星也稱光學成像偵察衛星,是利用所攜帶的光學遙感器和微波遙感器拍攝地面一定範圍內的物體來産生高分辨率圖像的衛星。在各種偵察衛星中,它發展最早,發射數量最多,是空間偵察任務的主要承擔者。美國從1959年開始研制成像偵察衛星,至今已發展到第六代。目前美國主要使用的是第六代光學成像衛星KH-12。KH-12于1990年首次投入使用。目前,在軌工作的KH-12衛星有4顆(2號、3號、4號和5號),分別于1995年12月5日、1996年12月20日、2001年10月5日和2005年10月19發射[1]。這4顆衛星處于互補的軌道上,衛星軌道爲太陽同步橢圓軌道(300 km×1 000 km或335km×758 km)。KH-12的地面重複周期爲4天,由于衛星是成對運行,可運行在晝夜軌道平面(軌道傾角98.7°)、晨昏軌道平面(軌道傾角97.9°)和這兩者之間的57°傾角軌道,所以實際的重複周期爲2天。利用這三個軌道平面的衛星互相配合,不但可實現立體成像,還能在給定的天數內擴大偵察目標的數目,並可利用互補性,在某一目標遇到直射光反射時保證目標的成像質量。
  二、美國KH-12衛星情報處理體系KH-12衛星獲取的圖像資料都是以無線電信號的方式傳回地面的。這些圖像資料要成爲有用的情報就必須經過人工或計算機的判讀。KH-12衛星情報處理體系有以下兩個方面的特點:一是地面系統十分複雜,很多部門都參與了衛星情報的判讀;二是由于C4ISR系統的存在,使得航天情報資料的處理和傳輸高效快捷,可及時滿足各部門的需求。美國KH-12衛星情報處理體系主要由下述系統和部門組成。 
  1.地面系統
  KH-12衛星的地面系統主要包括地面控制系統和地面接收系統兩部分。地面控制系統負責對衛星進行操縱和控制,根據國際上對應用衛星的測控管理,KH-12屬于統一S波段測控網系範疇,采用2.2GHz到2.3GHz的傳輸信道,包括上行遙控信道和下行遙測信道。KH-12的控制主要由加利福尼亞州的森尼維爾衛星控制中心實施,同時大西洋阿森松島、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島、太平洋的關島、夏威夷和馬紹爾群島也設有控制衛星的地面站(分布如圖1的三角形△所示)。地面接收系統主要是指負責接收衛星無線電信號的地面接收站。它有兩種數據傳送方式,即直接下傳和通過衛星中繼。
  其中直接下傳時,KH-12下傳給地面站的情報信息爲高速數據信息(同一顆衛星搭載的遙感觀測設備可能有幾個同時存在,而且他們的數據速率也可能不一樣,但通過星上編碼處理器都可以納入到統一的信道中傳輸),因此它選擇了X頻段作爲數據的數傳信道,其頻率在8.0GHz至9.0GHz之間,數據速率可達100-300Mbps,美國用于接收KH-12數據信息的直接接收地面站爲低軌高速圖像型X頻段寬帶地面跟蹤接收站。通過衛星中繼時,KH-12利用“跟蹤和數據中轉衛星系統”TDRSS建立起同與數據中繼星的空間跟蹤與數據中繼通信關系,能夠連續地把衛星所獲取地偵察數據實時地傳送到TDRSS的地面接收站,實現了成像偵察衛星的觀察信息面向全球任何地方的實時采集。通過控制管理,TDRSS衛星可以在任何時候觀察到在軌運行的成像偵察衛星。這一特點可以支持TDRSS對多種衛星實施中繼轉發,對成像偵察衛星在軍事沖突和局部戰爭中的作用和地位尤其重要。美國在其本土和海外都建有數量衆多的地面接收站,包括華盛頓貝爾沃堡地面站、關島白沙地面站、挪威韋坦地面站、美國馬裏蘭州米德堡地面站、澳大利亞納朗格地面站、英國門威茲山地面站和德國巴德艾布林地面站等(分布如圖1中的小圓〇所示),這樣就能保證系統能隨時、隨地地獲取衛星情報數據。KH-12衛星地面接收站分爲兩類,一類地面站不對數據進行更進一步的分析,只將數據傳輸到其它部門例如澳大利亞納朗格地面站;另一類地面站不但負責接收數據,而且還能對其迅速進行處理並形成情報,即刻傳輸給作戰部隊,例如貝爾沃堡地面站和關島白沙地面站。
  2.情報分發鏈路
  美國KH-12衛星情報傳輸和處理的鏈路比較複雜,是涉及多個通信系統的協同工作,KH-12衛星在獲取目標數據後在通信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直接將這些數據傳送到華盛頓附近的貝爾沃堡地面站,在經過國防部中央圖像辦公室等部門的專家判讀後形成情報,然後通過各種加密線路分發給美國指揮官,過程如圖2所示。當KH-12衛星遠離本土或經過缺少地面接收站的位置時,可以經由“衛星數據系統”(SDS)MILSTAR或“跟蹤和數據中轉衛星系統”(TDRSS)[4]中繼後進行傳遞,這種情況下KH-12照相偵察衛星將獲取的數據圖像可先傳遞給數據中繼衛星,然後由數據中繼衛星將獲得的圖像傳遞給關島的白沙地面站,白沙地面站可通過通信衛星或固定線路將圖像傳給貝爾沃堡,並最終形成情報,過程如圖3所示。像進行判讀,以獲取有價值的情報。目前,美國所有的航天偵察計劃都由國家偵察辦公室制定。國家偵察辦公室是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爲了協調情報界的搜集需求,中央情報局和空軍聯合成立的負責偵察衛星的統一機構。海灣戰爭後,國家偵察辦公室的部分職能被移交給1992年6月成立的國防部中央圖像辦公室。該機構負責用戶的成像申請,指示地面控制站控制KH-12衛星瞄准目標。衛星圖像被中繼到弗吉尼亞州的貝爾沃堡,然後傳到中央情報局科學技術處下屬的國家圖像解譯中心,由圖像分析專家分析後形成情報。國家圖像解譯中心是目前美國判讀衛星影像最權威的部門。此外,國防部國家圖像和測繪局、中央情報局情報處下屬的圖像分析辦公室等部門也都具備一定的衛星影像判讀能力。
  三、對我國建立照相偵察衛星情報處理體系的思考航天偵察在現代戰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爲曆次局部戰爭所證實。美國的航天偵察之所以能發揮巨大的作用,與其情報處理體系的高效率、快速反應是分不開的。美國的航天偵察體系看似複雜,但能夠協調一致,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此外,先進完善的C4ISR指揮自動化系統也爲航天偵察的實施和情報的傳遞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我們可以借鑒美國照相偵察衛星情報處理系統的經驗,爲我國照相偵察衛星情報處理體系的建設提供參考。
  1.統籌規劃
  在系統的設計上要從當前具體的需求處著眼,並兼顧長遠發展。重視與其它系統的橫向聯合,以便能夠發揮出衛星情報處理系統的最大作用。例如在進行我國的照相偵察衛星地面系統的總體建設時,就應該充分考慮到各應用分系統的建設。在滿足各方需求的情況下,要解決好各分系統間的數據兼容問題。
  2.突出重點
  滿足重點方向需求。照相偵察衛星情報處理系統在設計時應該以可能發生軍事沖突和局部戰爭的地區爲重點區域。在衛星軌道設計和地面接收站的設置上應當盡量靠近這些熱點地區,以提高系統的處理效率,增加情報的時效性。
  3.建立高效可靠的運行機制
  照相偵察衛星情報處理系統必須進行合理的機構設置和簡潔的鏈路設計,確保建立高效可靠的情報運行體系。要提高系統的自動化水平,實現偵測、接收、處理、傳輸的一體化,爲戰場指揮官提供及時准確的衛星情報。
http://www.1n0.net/Article/mgbq/46307.html
 
電子偵察衛星
  
  電子偵察衛星又稱電子情報衛星、電磁探測衛星。它是伴隨著電子對抗的發展而出現的一種新型電子偵察工具。在這種衛星上裝有偵察接收機和磁帶記錄器。當衛星飛經敵方上空時,它將各種頻率的無線電信號和雷達信號記錄在磁帶上或貯存于電子計算機裏,在衛星飛經本國地球站上空時再把儲存的數據以快速通信方式傳回。它的主要用途有兩個:一是偵察敵方雷達的位置和所用頻率等性能參數,爲戰略轟炸機、彈道導彈突防和實施電子幹擾提供數據;二是探測敵方軍用電臺和信號發射設施的位置,以便于竊聽和破壞。通過對電子偵察衛星所獲情報的分析,還可進一步揭示敵方軍隊的調動、部署乃至戰略意圖。
  電子偵察衛星一般選擇圓形或近圓形軌道。爲了兼顧定位精度和衛星長期工作的要求,單星定位制電子偵察衛星的軌道高度一般在400-500公裏。多星定位制電子偵察衛星的軌道高度一般在100公裏以上。
  爲了避免或減少“偵察空白”,電子偵察衛星往往采用多星組網的方法。比如蘇聯的電子偵察衛星就是采用“一箭八星”的辦法,一次發射8顆衛星,在同一個軌道面內等間距地布放,以實現對地面電子信號的連續竊聽。 
美國電子偵察衛星現狀  
  自1962年5月發射世界上第一顆電子偵察衛星以來,美國至今已發展了四代電子偵察衛星。第一代爲低軌道衛星,第二至四代主要爲地球靜止軌道和大橢圓軌道衛星。冷戰結束後,隨著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和衛星技術的進步,早期發展的第二代“峽谷”、“流紋岩”以及第三代“小屋”、“旋渦”、“獵戶座”、“大酒瓶”、“折疊椅”等電子偵察衛星,已先後停止發射並陸續退役(雖然有些衛星,如“大酒瓶”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美國主要使用第四代電子偵察衛星,包括“水星”、“顧問”、“命運三女神”和“號角”等。
  “水星”是美國空軍的靜止軌道電子偵察衛星,主要用于截獲通信情報。它不但能偵聽到低功率手機的通信信號,還可以收集導彈試驗時的遙測、遙控信號,以及雷達信號等通信電子信號。該星由休斯公司承造,采用長約100米的新型特種天線。
  “顧問”衛星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地球靜止軌道電子偵察衛星。該衛星采用大型接收天線,可接收的最小地面信號的強度是低軌道衛星的1/5000。在常年值守的電子偵察裝備中,靜止軌道電子偵察衛星有較多的優勢:衛星軌道越高,地面覆蓋面就越寬,時效性也越好。所以,美國很重視發展這類衛星。
  美國目前也在使用低軌和大橢圓軌道電子偵察衛星。例如,用于偵察雷達等電子設備無線電信號的“命運三女神”就是低軌道電子偵察衛星,它運行在高度454公裏、傾角63.4度的圓軌道,工作時3顆衛星爲一組,組內各星保持約50公裏的距離,星間可相互進行光通信,用4組星就可以完成全球無縫隙監視。
  由美國空軍和中央情報局聯合使用的“號角”衛星是20世紀90年代研制的,從1994年至今已發射了至少3顆。該衛星由休斯公司研制,重5-6噸,天線直徑100米,運行在近地點360公裏、遠地點36800公裏的大橢圓軌道上,主要任務是把竊聽範圍擴大到包括俄羅斯和中國北部在內的高北緯地區。它吸收了當今軍用航天系統中最先進的電子技術和數傳技術,配備了極高頻中繼系統,裝有複雜而精細、展開後足有一個足球場大的寬頻帶相控陣竊聽天線,可同時監聽上千個地面信號,包括俄羅斯與其核潛艇艦隊之間的通信。
  電子偵察衛星現正日益受到各軍事大國的青睞,但也存在不少問題。例如,它無法有效偵聽到地下有線通信的信號、情報處理速度較慢、易受電子對抗措施的影響等等。爲此,美軍正在加緊研制第5代新型電子偵察衛星,並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第五代電子偵察衛星“入侵者”是美國“集成化過頂信號偵察體系”(IOSA)的組成部分,是利用天基網的發展思路和新設計理念研制的,目的是提高電子偵察質量,降低系統成本。它具有多軌道能力,可代替當今靜止軌道和大橢圓軌道的衛星並集通信情報和電子偵察于一身。
  美國還在研制具有一定隱身特征的“徘徊者”靜止軌道電子偵察衛星和“奧林匹亞”(SB-WASS)低軌道電子偵察衛星。前者用于偵察、定位戰略目標,後者用于海軍、安全局等部門的電子偵察一體化計劃。
  不過,考慮到資金等問題,美國國家安全局和國家偵察局已決定暫時不再投資建造新一代電子偵察衛星,而是在目前在役的IOSA-1的基礎上進行改進,未來幾年主要以“獵戶座”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爲基本型進行改進。國家偵察局將在一項稱爲“先進電子情報體系結構”的研究中繼續研究改進電子偵察衛星的方法。在研制新型電子偵察衛星的過程中,重點是要不斷發展超大型天線技術。因爲這種衛星天線很大,所以其收攏、展開和變形等處理技術很複雜。
  電子偵察衛星正向多功能、長壽命、實時性強和適應範圍廣等方向發展。進一步增強星上電子偵察設備的信號處理能力與處理速度,提高電子偵察衛星的抗幹擾能力、變軌能力及抗摧毀能力,是美軍電子偵察衛星的發展趨勢。□
http://mil.news.sina.com.cn/2004-11-15/1112243166.html

電子偵察衛星       
 
電子偵察衛星-用于偵收雷達、通信和遙測等系統所輻射的電磁信號,並測定輻射源地理位置的偵察衛星。它是衛星電子偵察系統的空間部分。衛星將偵收到的電磁信號進行預處理後,發送到地面接收臺站,以分析電磁信號的各種參數和進行輻射源的定位並從中提取軍事情報。電子偵察衛星不受地域、天氣條件的限制,能在各種天氣條件下對大面積地區長期監視和偵察,獲得時效性強的情報,電子偵察衛星已經成爲現代戰略情報偵察不可缺少的手段。
  美國從1962年5月開始發射電子偵察衛星,獲得了不少雷達和通信方面的情報。1971年,美國開始發射多星定位制電子偵察衛星,這類衛星可以長期監視各種地面雷達的配置變化、艦載雷達的特性和位置,監測艦船的類別、等級和航迹。60年代末蘇聯也開始發射電子偵察衛星。
  分類  電子偵察衛星按照定位方法分爲兩類:單星定位制電子偵察衛星和多星定位制電子偵察衛星;按照偵察目的可分爲普查(監視)型和詳查型兩類。普查型電子偵察衛星能監視大面積地區,測定輻射源的位置和粗略地測定電磁信號的工作頻段等參數。詳查型電子偵察衛星能全面測量電磁信號的各種參數,測定輻射源的位置。
  定位方法  單星定位有兩種方法:一種稱爲測角定位法,通過測定衛星-輻射源聯線與衛星-地心聯線的夾角來定位;另一種稱爲測向交叉定位法,利用衛星在兩個不同位置上測定輻射源的方向,然後交叉定位。多星定位也稱時差(距離差)定位。一般使用3~4顆衛星定位,先測定電磁信號到達兩顆衛星的時差,也就是測定輻射源至兩顆衛星的距離差,這樣就可以建立一個以兩顆衛星所在位置爲焦點的雙曲面。同樣可以建立另一個以兩顆衛星所在位置爲焦點的雙曲面。然後根據這兩個雙曲面與地球表面的交線來確定目標位置。多星定位比較適合于大面積地區的監視。單星定位和多星定位已經達到幾公裏的定位精度。定位方法不同,對衛星設計提出的技術要求也不相同。
  技術特點  電子偵察衛星具有以下特點:
  ①軌道:電子偵察衛星的軌道爲圓形或近圓形。爲了兼顧定位精度和衛星長期工作的要求,單星定位制電子偵察衛星的軌道高度一般在400~500公裏。多星定位制電子偵察衛星的軌道高度一般在1000公裏以上,有利于長期監視大面積地區。
  ②控制:電子偵察衛星采用單星定位時,爲了達到幾公裏的定位精度,要求衛星姿態的控制精度達到0.1°~0.2°。采用多星定位時,衛星姿態的控制精度可以降低一些,但是衛星需要增設軌道控制系統,以嚴格保持兩顆衛星之間的距離。
  ③電子偵察設備:衛星上的電子偵察設備由天線、接收機和終端設備組成,工作頻段在80兆赫至37吉赫範圍內。單星定位時,天線可以選用窄波束掃描天線、多波束天線或比相比幅天線。多星定位時對天線的要求較低。偵察接收機在大量密集的電磁信號環境中工作,必須對複雜信號有很高的分選能力,可選用掃頻接收機或多路接收機,一般多用後者。終端設備需要處理大量的信號。它的設計有兩種方案:一種是把收到的信號實時轉發,這要求在偵察區域附近設置地面接收站;另一種是把偵收到的信號經預處理後存貯起來,待衛星飛經預定的地面接收站時再轉發,這要求在衛星上裝有大容量存貯器。
http://www.hudong.com/wiki/%E7%94%B5%E5%AD%90%E4%BE%A6%E5%AF%9F%E5%8D%AB%E6%98%9F

海洋監視衛星
 
  海洋監視衛星是用于探測、識別、跟蹤、定位和監視全球海面艦艇和水下潛艇活動的衛星,它能提供艦船之間、艦岸之間的通信,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十分先進的衛星技術。由于它所覆蓋的海域廣闊,探測目標多而且是活動的,所以它的軌道較高,並且多采用多星組網體制,以保證連續監視。海洋監視衛星分爲電子型和雷達型兩類,它是軍事預警和偵察衛星發展的一個重要分支。海洋監視衛星問世以來,廣泛用于發現和跟蹤海上軍用艦船,探測海洋各種特性。海浪的高度、海流強度和方向、海面風速、海水溫度和含鹽量等等數據,都是極爲寶貴的軍事情報。蘇聯和美國都先後發射了這種衛星。美國的“海洋1號”衛星能利用其側視雷達全天候地監視海上小型船只,它還能探測出高度不過10厘米的海浪。
海洋監視衛星的作用
  海洋監視衛星的作用在于探測、監視海上艦船和潛艇的活動。它要求能在全天候條件下監測海面,有效鑒別敵艦隊形、航向和航速,准確確定其位置,能探測水下潛航中的核潛艇,跟蹤低空飛行的巡航導彈,爲作戰指揮提供海上目標的動態情報,爲武器系統提供超視距目標指示,爲本國航船的安全航行提供海面狀況和海洋特性等重要數據。另外,它還要求能探測海洋的各種特性,例如海浪的高度、海流的強度和方向、海面風速及海岸的性質等,從而可爲國民經濟建設服務。
  一般來說,需進行監視的海洋目標具有以下特點:(1)幾何尺寸較大,對探測的空間分辨率要求不高;(2)通常是金屬結構,輻射、散射特性及對可見光的反照率有明顯特征,特別對無線電波具有較強反射能力,使無線電探測成爲對海洋目標進行探測的有效途徑;(3)大都是低速運動目標,不需要采用對高速運動目標進行監視的凝視手段,但是,要求有較高的時間分辨率和較高的定位精度對航速和航向進行測定;(4)時刻在輻射無線電信號,可以采用電子偵察的技術途徑實現對海洋目標的監視。
  一般來說,海洋監視衛星應該具有寬闊的覆蓋範圍,以便于發現稀疏的海洋目標;從武器的性能和實戰的需要考慮,海洋目標的定位精度必須優于5km;由于海洋軍事情報總是動態的,對海洋目標進行跟蹤監視、測量位置、航速和航向,要求海洋目標監視系統時間分辨率至少在2~4h。綜合這些方面考慮,衛星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覆蓋範圍大,定位精度高,重訪時間短,探測手段多的特點,使它成爲對海洋目標進行監視的有效途徑。通常,我們把由海洋監視衛星組成的系統,稱爲衛星海洋目標監視系統。
海洋監視衛星的分類
  按所攜帶的偵察、監視設備的不同和采用偵察手段的不同,海洋監視衛星大體可分爲成像型和電子型,成像型可分爲可見光成像、紅外成像和微波成像等;電子型可分爲被動無源的電子型偵察和主動有源的雷達型偵察。其中,電子型主要用于測定海洋目標的位置、航向和航速,成像型則可更加詳細地獲得目標的外觀,用途等信息。二者結合,則使由海洋監視衛星組成的目標監視系統成爲可對動態目標快速定位、具有可見光、紅外、微波等多種偵察手段的複雜系統,大大增強其對情報的偵收、處理和傳輸能力。
海洋監視衛星的發展
  海洋監視衛星是20世紀70年代發展起來的先進衛星技術。前蘇聯是世界上最早發展海洋監視衛星的國家。世界上第一顆海洋監視衛星是前蘇聯1967年12月27日發射的“宇宙-198”衛星,這是一顆雷達型海洋監視試驗衛星(US-A)。從1974年起,蘇聯開始發射電子偵察型海洋監視衛星(US-P)。這兩類偵察衛星均混編在“宇宙”號衛星系列中。後來,由于帶有熱離子核反應堆的US-A衛星兩次墜入大氣層,前蘇聯不得不停止發射這種衛星,而全力發展采用雙星組網工作方式的US-P衛星。截至1997年底,US-P衛星已發射了46顆,其中24顆屬于基本型,後22顆屬于改進型(US-PM)。美國從1971年12月開始發射“一箭四星”的試驗電子偵察型海洋監視衛星。1976年4月發射正式使用的第一組“白雲”號電子偵察型海洋監視衛星,1977年和1980年又各發射第二、三組。目前,美國正在執行“聯合天基廣域監視系統”(SBWASS-Consolidated)計劃,該計劃由“海軍天基廣域監視系統”(SBWASS-Navy)和“空軍與陸軍天基廣域監視系統”(SB-WASS-Air Army)合並而成,兼顧了空軍的戰略防空和海軍海洋監視的需求。美國在發展“白雲”系列的同時,也開展了代號爲“飛弓”的雷達型海洋監視衛星的研制工作,並曾執行了“海軍海洋遙感衛星”(NROSS)計劃,試圖使用一種重量更重、傾角更大的衛星,以同時滿足國防和民用需要。到目前爲止,只有美國和俄羅斯這兩個軍事強國利用海洋監視衛星組成了實用型的衛星海洋目標監視系統。但印度、法國、日本等國家也已經有了海洋監視衛星,其他一些國家也正在積極研制之中。
典型的衛星海洋監視系統
  世界上典型的衛星海洋目標監視系統是美國的“白雲(White Cloud)”系統。該系統于20世紀60年代末開始建設,到1995年發射了最後一組衛星,共發展了三代“白雲”系列電子型海洋監視衛星。“白雲”系統每個星座均由1顆主衛星和3顆子衛星(SSU)組成。其中,主衛星主要利用各種偵察手段來獲取情報,子衛星則裝有射頻天線,通過射頻天線測定的電子信號到達時間,來計算出精確的信號發射源距離和方位。
  相對而言,第三代“白雲”系統衛星比前兩代在功能密度和技術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主要體現在:(1)主衛星用高級“KH-11”衛星和“長曲棍球”成像偵察衛星替換了紅外掃描儀和毫米波輻射儀,使海洋監視衛星成爲可對動態目標快速定位、具有可見光、紅外、微波等多種偵察手段的複雜系統;(2)采用了新的設計基線(定位基線長度縮短了約1/2)和經過改進的偵察與數據轉發設備,在衛星上取消了對射電天文臺造成幹擾的、工作于1427~1434MHz的轉發器;(3)除攜帶被動射頻傳感器外,還攜帶了電光/紅外成像傳感器。從而使衛星能夠探測到潛艇爲冷卻反應堆排放的熱水余迹,達到跟蹤水下潛艇的目的;(4)衛星系統對海洋目標進行監視的範圍更大,達到每組衛星7000 km2的偵察區域,在一定條件下還可在108 min後監視同一目標。由4組衛星組成的系統能夠對地球上40~60°緯度的任何地區每天監視30次以上。由此可見,在布局結構、偵收設備和數據處理設備等方面經過改進的“白雲”系統(即第三代),對海洋目標進行監視的動態範圍、實時性和准確性都有了顯著的提高,同時,也很容易滿足前面提到的時間分辨率要求。
  各種設備的改進和增加在帶來系統性能提升的同時,也使得三代“白雲”系統衛星在重量和體積上有了較大的增加。其中,第三代“白雲”系統主衛星重達7000kg,前兩代的主衛星重量僅600 kg;第三代系統的子衛星重量達到了300 kg,遠超過前兩代子衛星的重量45kg。但是,雖然重量和體積增加了,但第三代“白雲”系統衛星的功能密度更高,技術性能更強,使海洋目標監視系統的整體性能也大大增強了。
  海洋目標監視系統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對海洋目標進行定位。衛星海洋目標監視系統已采用的定位方式主要有單星多基線定位和三星時差定位。文中所述的“白雲”系統采用的就是三星時差定位方式。需要指出的是,類似“白雲”系統這樣“一主三副”型的海洋目標監視系統主要通過SSU子衛星來實現定位,而主衛星則大多用于其它偵察方式,如成像偵察。因此,三星定位主要是基于電子型衛星的定位方案。這種方案技術簡單,有效載荷技術成熟,信號的分選、脈沖配對容易解決,星座的數據處理可以在地面進行,只用較少的衛星即可滿足目標監視時間分辨率的要求,是衛星海洋目標監視系統對目標實施定位監視的一種高效解決方案。其基本原理是:測出2顆衛星收到海面某信號源的時間差(兩衛星到信號源的距離差),即可獲得以這2顆衛星爲焦點的雙曲面,再用另外2顆衛星又可獲得另一雙曲面,兩雙曲面之交線與地面的交點就是海面信號源的位置。采用三星時差定位方案,衛星本身的姿態控制精度要求可以降到0.5~0.7°,定位基線也可根據需要拉長,定位精度較高。但是,它對衛星的軌道控制要求很高,同時還必須有嚴格的時間同步系統。因此,要實現三星時差定位,不但要有極高的軌道控制技術,高精度時鍾技術,而且要有星間鏈路。
海洋監視衛星的關鍵技術
  (1)多星組網技術:采用多星組網技術並在世界不同地區配置地面站,可以連續而實時地對特定目標與指定地區進行偵察監視,實現全球偵察區域的無縫連接。通過最佳選擇衛星間的軌道間隔,可獲得滿意的輻射目標定位精度並且使其具有偵聽密集信號的能力。通過靈活的空間布置,衛星海洋目標監視系統能夠通過監視空間的廣域換取較長時間段的連續對地觀測,提高單次偵察情報的准確性和時效性;
  (2)元器件集成化技術:元器件集成化技術是衛星小型化的基礎。元器件集成水平越高,在相同的體積內就能攜帶越多種類和數量的探測器和遙感器。使衛星的功能密度更高,技術性能更強;
  (3)衛星遙感器技術:采用大動態快速自適應遙感器技術,增加嵌入保護措施,軟、硬一體的冗余設計和備份,以及增加可適應不同作戰需求背景的多種工作模式,可以提高有效載荷部分的整體效能。利用衛星上的遙感器對海洋環境進行監測,可以進一步提高偵察目標的精度。
 
導彈預警衛星  
 
用于監視和發現敵方戰略彈道導彈並發出警報的偵察衛星。通常被發射到地球靜止衛星軌道,由幾顆衛星組成預警網。利用衛星上的紅外探測器探測導彈在飛出大氣層後發動機尾焰的紅外輻射,並配合使用電視攝像機跟蹤導彈,及時准確判明導彈並發出警報。
  國別:美國
  類別:軍用衛星 偵察衛星
  發展過程:
  導彈預警衛星又稱爲國防支援計劃衛星, 1972 年投入使用,目前在軌服役的是第二、第三代導彈預警衛星。一般情況下在地球靜止軌道上保持有 5 顆,其中 3 顆工作, 2 顆備用。其組成的預警網可覆蓋俄羅斯和我國的所有發射場,也可覆蓋現有潛射導彈射程內的全部海域。
  性能特點:
  ①反應靈敏,預警範圍廣。
  ②具有一定的抗毀能力。
  ③工作壽命長。
  基本數據:
  探測方式 紅外探測器
  探測頻率 5 - 6 次/分鍾
  反應時間 50 - 60 秒
  傳輸時間 少于 90 秒
  作戰運用:
  海灣戰爭期間,美國運用了 2 顆, 1 顆調整軌道向西移動到印度洋上空;另一顆是根據海灣戰爭需要于 1990 年 11 月 13 日發射的,主要任務是監視“飛毛腿”導彈的發射。從導彈發射到判明彈著區需要 120 秒,將些情報傳送到海灣部隊還需要 180 秒,可給愛國者導彈提供 90 - 120 秒的預警時間。
http://baike.baidu.com/view/932067.htm
 
核動力衛星
核動力衛星使用核電源的人造地球衛星。核電源具有適應能力強,運行阻力小等特點,適用于某些軍用衛星和行星探測器。但由于衛星墜毀時會對大氣和地球造成污染,核電源的使用會受到安全上的限制。
簡介    
核動力衛星的核電源核動力衛星使用核電源的人造地球衛星。核電源工作壽命長,性能可靠,能提供較大的功率。它與太陽電池電源相比,適應環境能力強,由于在衛星外部沒有伸展開的大面積太陽電池翼,在低軌道飛行時大氣阻力較小。在空間戰中使用核電源能提高衛星的生存能力。核電源適用于某些軍用衛星和行星探測器。由于衛星墜毀時會對大氣和地球造成污染,核電源的使用受到安全上的限制。衛星用的核電源有兩類: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電器和核反應堆電源。前者功率較小,爲幾十至幾百瓦;後者功率較大,可達數千瓦至數十千瓦。
衛星用的核電源有兩類:放射性同位素溫差發電器和核反應堆電源。前者功率較小,爲幾十至幾百瓦;後者功率較大,可達數千瓦至數十千瓦。美國在1965年發射的一顆軍用衛星中,用反應堆溫差發電器作爲電源,由于電源調節器出現故障僅工作43天。以鈈 238放射性同位素作熱源的同位素溫差發電器,曾用于“子午儀”號導航衛星、“林肯”號試驗衛星和“雨雲”號衛星;蘇聯在1967~1982年共發射了24顆核動力衛星,都屬于海洋監視衛星。在外行星探測中,由于空間探測器遠離太陽,難以利用太陽電池發電,必須采用核電源。 
曆史事件    
核動力衛星美國在1965年發射的一顆軍用衛星中,用反應堆溫差發電器作爲電源,由于電源調節器出現故障僅工作43天。以鈈 238放射性同位素作熱源的同位素溫差發電器,曾用于“子午儀”號導航衛星、“林肯”號試驗衛星和“雨雲”號衛星。這些衛星經過長時間的空間運行後,放射性同位素衰變殆盡,再入大氣層燒毀。美國在1964年4月發射“子午儀”號導航衛星時,因發射失敗衛星所攜帶的放射性同位素源被燒毀,鈈238散布在大氣層中並擴散至全球。後來改用特種石墨作同位素源外殼,以防燒毀。1968年5月“雨雲”號氣象衛星發射失敗時,核電源落入聖巴巴拉海峽,後被打撈上來。
蘇聯在1967~1982年共發射了24顆核動力衛星,都屬于海洋監視衛星。衛星帶有以濃縮鈾 235爲燃料的熱離子反應堆,功率爲5~10千瓦。它們在200多公裏的低軌道上工作,完成任務後核反應堆艙段與衛星體分離,並小型火箭推到大約1000公裏的軌道,可運行600年。
1978年1月24日,蘇聯“宇宙”954號核動力衛星發生故障,核反應堆艙段未能升高而自然隕落,未燃盡的帶有放射性的衛星碎片散落在加拿大境內,造成嚴重污染。
1983年1月“宇宙”1402號核動力衛星發生類似故障,核反應堆艙段在南大西洋上空再入大氣層時完全燒毀。
在外行星探測中,由于空間探測器遠離太陽,難以利用太陽電池發電,必須采用核電源。美國在“海盜”號探測器,“先驅者”10號、11號探測器,“旅行者”1號、2號探測器,木星和土星探測器中,都使用了同位素溫差發電器作爲電源。
核動力衛星-曆史威脅    
前蘇聯COSMOS 954核動力衛星示意圖。該衛星在1978年因故障墜落在加拿大,造成嚴重污染。1964年4月,美國海軍的運輸導航衛星使用自身攜帶的放射性同位素發電機未能抵達軌道,並在大氣中解體,泄漏了超過950克的鈈-238。這比1964年全年所有核爆炸所釋放的鈈元素還多。
1978年1月,蘇聯的雷達海洋偵察衛星(RORSAT)“宇宙”-954,使用自身攜帶的核反應堆再入大氣層,因爲衛星的反應堆核未能分離使其進入核安全軌道,最後墜落在加拿大,它污染了大約1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
 1983年2月,核動力的蘇聯衛星“宇宙”-1402墜落在南大西洋。 最爲嚴重的威脅來自于NASA/歐空局/意大利航天局合作的機器人衛星任務——卡西尼-惠更斯。該任務用于研究土星和它的天然衛星,于1997年10月15日發射,並在1999年8月18日進行了重力輔助的地球飛越。該航天器攜帶有使用32.7千克鈈-238的核反應堆,在飛越時距離地球僅有500公裏。假如該衛星墜入大氣層,將有多至50億的人口受到輻射的毒害。
 2009年2月10日,美國銥星公司的“銥”-33通信衛星和已經停止工作的“宇宙”-2251在北西伯利亞上空發生碰撞。“宇宙”-2251就攜帶有核動力裝置,此次碰撞帶來了潛在的危險太空碎片。 目前,使用核系統的30顆俄羅斯衛星和7顆美國衛星運行在距離地球800公裏到1100公裏的軌道上,在那裏相似的碰撞還有可能發生。這意味著大約40次的“潛在核爆炸”。如果其中任一衛星碰到太空垃圾碎片,它將減速並最終重返大氣層,在地球上空和地面釋放輻射。[1]
應用    
美國木星探測飛船效果圖美國研制核動力衛星 將用于探測木星
美國軍火工業巨頭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正在爲美國家宇航局(NASA)研制一種可長時間在軌運行的新型核動力衛星。NASA早前公布的消息稱,這種裝備有核動力發動機的人造衛星將用于對木星的數顆衛星進行探測。
NASA官方網站介紹稱,與諾?格公司簽署的這份合同的總價值爲4億美元。按照雙方的約定,新型航天器的建造工作最遲應在2008年中期結束。期間,諾?格公司將會同美政府保持直接的聯系。
據悉,這顆核動力衛星將被命名爲“普羅米修斯”,預計其升空時間將不會早于2012年。NASA計劃借助它來對木星的三顆主要衛星的表面情況進行研究。科學家們希望能夠獲取有關這些衛星地質成分和形成時間等的詳細數據,並確定在它們厚重冰層下的海洋中是否有可能存在某種生命形態。
如果進展順利,“普羅米修斯”將成爲NASA第一種使用核動力發動機的探測器。按照科學家們的構想,核反應堆將會在漫長的星際旅途中爲探測器提供充足的電力供應。
諾斯羅普?格魯曼于1993年由諾斯羅普和格魯曼兩家公司合並而成。其員工總人數當時曾高達45000人。公司的主要業務來自美政府的國家采購,其中也包括爲五角大樓研制軍用飛機。[2]
俄羅斯計劃重新發展核動力衛星
著名的宇宙954號核動力偵察衛星著名的宇宙954號核動力偵察衛星,1978年墜入加拿大境內,引發大面積放射性污染,核動力衛星的安全問題一直是限制其發展的主要因素。
2009年11月11日報道 在最近的一次會議上,俄羅斯經濟現代化與技術開發總統委員會呼籲開發使用兆瓦級核推進裝置的運輸-能量艙。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認可了該計劃,並許諾爲其尋找資金。分析家稱,如果能夠在核推進上獲得突破,俄羅斯能夠恢複它一流航天大國的地位。 過去的經曆證明,如此昂貴的技術特別難于發展。美國和蘇聯曾努力嘗試生産商業核推進裝置。當時蘇聯發展了11B91試驗性核發動機,而美國則開發了NERVA(用于火箭飛行器應用的核發動機)系統,它的推力大約爲4噸。蘇聯和美國的核衛星項目後來被一系列的事故所葬送。 [1]
核動力衛星-空間核反應堆    
中國計劃發射裝空間反應堆的核動力衛星
前蘇聯COSMOS 2430核動力預警衛星空間核反應堆(簡稱空間堆)是一種將反應堆核裂變能轉變爲電能供航天器及其負載使用的新型電源。它可以爲航天器提供千瓦級電力,從而增強其工作能力、拓展應用領域。與傳統的太陽能電池陣和蓄電池聯合供電相比,空間堆的優勢主要包括:單位質量功率大、成本低;不依賴太陽能,不受塵埃、高溫和輻射等因素影響,環境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強;體積小、重量輕,可有效減輕火箭推進系統負荷,增加航天器有效負荷和可靠性。 
中國于20世紀70年代開始空間堆的研究工作,後一度中止。“九五”期間,空間堆研究被列入總裝備部預先研究項目,由原子能院和空間技術研究院共同承擔,完成了空間堆概念設計。“十五”起,開始了空間堆初步設計和關鍵技術攻關,在設計技術、制造技術、試驗技術以及安全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一定突破。目前項目處于從技術設計到施工設計的過度階段,正進行設備和部件的研制和單項試驗。計劃2015年完成地面試驗,2020年定型,2025年發射“百千瓦級核反應堆試驗星”,進行在軌演示驗證,掌握超大功率空間核反應堆電源技術。
俄羅斯、美國、法國、德國和日本等國從20世紀60年代起就開始開展空間堆的研究,目前只有美國和俄羅斯進行了實際發射。截至2004年,俄羅斯供發射了37個使用空間堆供電的航天器;美國發射過1個類似裝置。
西方在核動力衛星技術方面也起步很早,美國在1960年代就開始將核反應堆裝上衛星,但出于安全考慮,與前蘇聯相比數量較少。但近年來,美國和歐洲又重新開始新一代核動力衛星的研發。
目前,大多數人造衛星依靠太陽能電池提供動力,因此顯眼的太陽能板成爲多數衛星的主要特征。而空間核反應堆可以提供更充足的能源,而且也可以通過減少太陽能板減輕衛星的負荷。
http://www.hudong.com/wiki/%E6%A0%B8%E5%8A%A8%E5%8A%9B%E5%8D%AB%E6%98%9F
 
俄軍正建造新型偵察衛星 可探測水下潛艇2010-04-19 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
 
核心提示:俄羅斯國防工業發言人弗拉基米爾•鮑德羅夫表示,俄羅斯將建造可以在太空探測並追蹤潛艇的衛星,能夠對海面情況進行遙感探測並可探查到水下的潛艇動向。他說衛星的測試工作將在2011年開始進行。但關于衛星何時進入俄羅斯軍隊服役,他並未給出明確的時間。
資料圖:前蘇聯建造的US-A型核動力海洋監視衛星,主要用于在冷戰時期使用雷達監測全球海洋,探測美軍航母與核動力潛艇的位置。
中國國防科技信息網4月19日報道 俄羅斯國防工業發言人、來自Kosmonit科學技術中心的弗拉基米爾•鮑德羅夫表示,俄羅斯將建造可以在太空探測並追蹤潛艇的衛星。他表示,Kosmonit科學技術中心已經研發出相應的衛星模塊,能夠對海面情況進行遙感探測並可探查到水下的潛艇動向。
弗拉基米爾•鮑德羅夫稱,衛星的測試工作將在2011年開始進行。他同時還表示,關于衛星模塊的開發工作10年前便已開始。關于衛星何時進入俄羅斯軍隊服役,他並未給出明確的時間。
鮑德羅夫還表示,該多用途衛星模塊能夠同時用于軍事用途以及民用用途,特別是在提供氣象數據方面。
http://war.news.163.com/10/0419/10/64KJGA1O00011MTO.html
 
 
航天專家稱神舟飛船從神八開始進入批量生産
 
资料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示意图。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示意圖。
  新華網甘肅酒泉2011年9月29日電 (新華社記者李惠子、徐壯志、趙薇)成功發射天宮一號並將在2012年底前,完成無人和載人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我國瞄准基于空間站需要的下一代載人航天技術。
  作爲我國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載人航天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將與11月中旬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並在明年與神舟九號和十號飛船進行無人或有人的交會對接試驗,這將爲2020年左右建立60噸級載人空間站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
載人航天總設計師周建平說,每個國家都是經過多次試驗才能成熟掌握交會對接技術,曆史上的航天事故,絕大多數都發生在事先沒有想到的那一點。周建平說:“我們的指導思想就是在全力以赴保證設計正確,保證地面試驗驗證真實、充分,保證産品生産質量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想到及沒想到的各種意外,做足應急預案。”
  針對風險,科技人員采取了諸多手段提高系統可靠性。“首先,在設計上采取備份手段,東方不亮西方亮;采取余裕度設計手段,有個比較大的包容量,能夠包住可能出現的偏差。”“其次,我們反複研究飛行程序和策略,一旦出現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各種意外情況,也要有手段來應對,繼續執行後續飛行任務,或進入安全模式和保護狀態。”“第三,充分發揮工程全系統的能力,例如當發生火箭入軌偏差較大的問題時,用天宮一號的動力來彌補;當一個系統遇到突發情況,用其他系統的能力來幫忙。”  
  火箭方面,我國正圍繞空間站研制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說,由于空間站的每個艙重達20噸左右,發射升空需要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我們已經在爲2020年空間站的發射做准備。”
  運載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宋征宇說,數字化、無毒無污染的中國新一代系列運載火箭長征5號、長征7號有望在2014年左右實現首飛。預計2021年左右新型火箭的各項技術將趨于成熟,並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2號、3號、4號系列。  
  此外,未來的我國空間站上,航天員在軌工作時間增加,這就需要更多措施抵抗失重環境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王憲民說,骨丟失對抗儀等實驗裝置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儀器會以不同強度和頻率敲打航天員的腿部骨頭,根據記錄來分析其效用,從而進一步研制失重對抗設備。他說,2008年搭載神舟七號飛船上天的航天員開始使用中醫對抗失重不適等症狀,效果很好。
  王憲民說,我國首次選拔的女航天員也正在進行交會對接任務訓練,最早可搭載神舟十號飛船上天。“女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用品與男航天員不同,目前已設計好,正在研制。”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已成爲繼俄羅斯、美國之後能獨立培養航天員的世界第三個航天員訓練基地。
 
天宮一號油箱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 屬國內首創2011-10-01揚子晚報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南京晨光集團公司曆經十年,爲“天宮一號”設計研制出特殊的“油箱”。這個長得像手風琴風箱的“油箱”,叫做大型液體燃料貯箱膜盒。據記者了解,大型液體燃料貯存箱是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的五大關鍵技術之一,而其中的膜盒是該貯存箱的核心部件,屬于國內首創。
  “這個膜盒的外表結構像是手風琴的風箱,只不過手風琴風箱是長方形連接,而我們的膜盒是圓形膜片連接。”該公司研發中心的施雲鵬高級工程師是參與設計研發該膜盒的人員之一,貯箱膜盒是用特殊的金屬材料制作而成。
  在地面上給汽車加油時,由于汽油本身有重力,一般是用泵把汽油灌到汽車的油箱裏。但在太空中推進劑是失重的,而且必須以液態的形式輸送。而“天宮一號” 的運行時間很長,需要持續不斷的運行動力做保障,所以要做成手風琴風箱的形狀。運用空氣的壓力,擠壓膜盒,將膜盒內的燃料“擠”到“天宮”發動機裏。燃料裝在膜盒裏,膜盒要具備伸縮功能才能滿足要求。“所以手風琴風箱的結構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施雲鵬說。“這次‘天宮一號’的飛行時間是兩年,我們膜盒內的燃料已經一次性充滿了,可以維持兩年不要再加油。”
  此前我國的運載火箭也都有燃料貯存箱,但不論是固體的,還是液體的都是一次性的。這次“天宮一號”的油箱卻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這項技術的突破和掌握,使只能在一定時間內運行的飛船變成長期在太空運行的“工作站”。
 
天宮一號安裝26個發動機 24個負責姿態調整 2011-10-01華商報
 
  昨日16時09分,天宮一號成功實施第2次變軌,順利進入在軌測試軌道。
  在未來大約兩年時間內,天宮一號還將完成多次變軌、與神舟飛船對接、轉體、翻滾等高難度動作。天宮一號是怎麽實現這些的呢?靠的是安裝在其身上不同位置的26個發動機,這些發動機與神舟飛船發動機都是位于西安的航天六院制造。
 
天宮一號廣泛使用碳纖維 儀器玻璃可耐千度高溫 2011-09-30 中國新聞網
  
  天宮一號此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空間交會對接,這是舉世公認的航天技術瓶頸,也是它要面臨的最大的技術考驗。對接任務的完成離不開其姿態控制系統,而姿控系統必須使用關鍵的光學材料,既能夠濾紫外線,又耐宇宙線輻射、耐近千度的高溫,還要有很強的抗沖擊能力。據介紹,國內目前唯一能滿足此類要求的,只有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提供的耐輻照石英玻璃。
  普通玻璃乃至普通石英玻璃在高強度的宇宙射線輻照下都會變黑不透光,從而造成姿控定位的失誤。在技術完全空白的情況下,1987年,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顧真安院士和他的科研團隊通過幾年的研究和反複試驗,解決了在高純石英玻璃內部進行摻雜的技術問題,攻克了高溫熔融不均體、耐宇宙射線輻照等多個技術難關。1995年,“耐輻照石英玻璃”首次應用于衛星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資源艙推進分系統先進複合材料承力錐臺是天宮一號的重要結構件。中國建材集團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承力錐臺結構方案,創造性地用蜂窩夾層結構與複合材料十字梁組合結構作爲主承力結構件。
  碳纖維複合材料在天宮一號上的使用幾乎隨處可見。爲滿足空間光學結構的應用,作爲重要承力結構件的相機支架,設計要求五“高”: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要求高;線膨脹系數要求高;結構彈性模量要求高,變形要微米數量級;産品基頻高,達100Hz以上;重量指標要求高,研制的技術難度較大。
 
天宮一號家具齊全 可騎單車 2011-10-01 旺報
 
 天宮一號將在太空待上兩年,迎接太空人入住。這個家「家具」眾多、功能齊全,太空人要在其中工作、生活並開展科學實驗。它為太空人提供了不少工作生活設施。
 一奇:騎車練身體
 太空人將來要在天宮一號中駐留的時間比以往的神舟任務明顯延長。長時間在失重環境下生活會造成肌肉萎縮、骨丟失等症狀,所以太空人需要通過太空鍛鍊進行健康維護。天宮一號首次帶上了太空鍛鍊器材,例如特殊自行車,用於鍛鍊下肢肌肉;拉力器,用於鍛鍊肩部和背部肌肉;下體負壓筒,對下半身施加負壓,促使血液向下半身流動,改變失重環境中血液朝頭部轉移的情況。這些也是目前國際空間站通用的失重防護鍛鍊器材。此外,太空人的筆記本電腦裏事先存儲好他們感興趣的影音節目,甚至還可以從太空中往地球上發送電子郵件。
 二奇:祥雲睡袋更輕
 天宮一號為太空人準備的藍色睡袋外部繡有祥雲圖案,相比神七的睡袋,其重量明顯減輕,材料也是優中選優,具有抗阻燃、防靜電、重量輕、鬆緊可調等特點。天宮一號還為太空人準備了保暖內衣、保暖褲、運動襪、運動服、短褲等。這些衣服的設計比較特別,主要是考慮太空工作實驗的特殊需求,比如有的衣服裝有電纜口,有的口袋用於放置輻射測量儀等。由於天宮一號是長期無人低壓運行,會造成衣服材料加速老化,研究人員在地面做了大量的低壓存儲試驗,用專業設備拉扯衣物,確保拉伸強度和撕裂強度合格。
 三奇:滅火手套抓火苗
 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都配備了滅火裝置。如果火情小,就用手套狀的滅火濕巾,可以隨處抓握火苗。它不僅耐高溫,而且絕緣性能好,這是因為太空中的火災大多是由電纜引起。滅火器只在火情較大的情況下使用。太空人戴上防毒面具,按下滅火器上的按鈕,噴射出的滅火劑就會把著火點與四周的氧氣隔離。由於滅火劑有毒性,一旦使用了滅火器,密閉艙裡的空氣就受到了汙染,太空人不再適宜待在艙裏,要嘛更換艙內的空氣,要嘛返回地球。
 四奇:品質測量儀稱重
 為了探索太空人長期駐留太空的醫學變化規律和防護措施,天宮一號裝載了很多空間醫學實驗設備。品質測量儀能在失重條件下「稱量」人體品質,反映太空人飛行期間體重的變化。骨丟失對抗儀通過對太空人施加外力刺激,研究如何對抗太空飛行造成的骨丟失。還有一些裝置用於研究失重環境下細胞變化規律、人的心理變化規律以及對艙內氣體採樣分析等。相比神舟系列任務,天宮一號的實驗設備和專案大大增加,太空人工作量也相應加大。
 五奇:淨化 除有害氣體
 人類想在太空長期逗留,必須設法製造適宜人類生存的小環境。除了維持合適的溫度、濕度、壓力、氧氣等常規環境外,天宮一號還對控制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氣體配備了專門的「武器」。人體是微生物的產生源,代謝的皮屑在空氣中以浮塵形式存在,微生物控制裝置能在短時間內對空氣進行高效過濾淨化。艙內設備和非金屬材料會釋放微量有害氣體,對太空人健康不利。有害氣體淨化裝置能強力去除幾十種有害氣體,在太空人進入前提前開啟運行。此外,太空人呼吸、排汗產生的水汽也有冷凝水收集裝置定時自動收集。
 六奇:心電裝置隨身帶
 天宮一號攜帶了更新穎、更豐富的醫監設備,採集太空人生理資料,為太空人醫學健康維護提供技術支援。比如,太空人隨身攜帶的心電裝置能24小時連續記錄心電資料,而且不受測控弧段的限制。測血壓的設備和地面袖帶式不同,在胸部連上心電電極,在手指上戴上血氧、脈搏波感測器,對心電信號和脈搏波信號進行分析處理,計算出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理參數。
 七奇:回收 變尿為水
 神舟飛船過去攜帶的都是消耗性資源,太空人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資都從地面攜帶,而天宮一號首次對再生技術進行驗證,攜帶了廢物回收利用設備。電解制氧裝置是將純水製成氧氣,動態水氣分離裝置是用太空人的尿液進行水氣分離。未來空間站上尿變水、氧氣再生等技術都與此息息相關。這些技術走向成熟後,將大大減少地面補給,實現尿液、體液和有害氣體等資源的回收利用。
 八奇:蔬菜水果僅觀賞
 部分航太食品將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包括蔬菜、水果、肉類和複水湯等成品菜肴,也有蛋白、脂肪、澱粉等單體成分,但這些都不能吃,還只是實驗品。真正能吃的航太食品要等太空人隨飛船帶上天,種類會非常豐富,也更加符合太空人口味。實驗用的航太食品將來要跟隨對接的載人飛船返回地面,研究人員要觀察它們在太空長期運行後會發生哪些變化。據航太食品專家陳斌介紹,太空輻射、艙內溫度變化等因素都可能對食品構成影響。他們在地面存儲了同批次的航太食品,用於對比研究。天宮一號攜帶了高光譜相機,在軌期間將展開多項空間科學研究,包括探測大陸農作物中重金屬的含量分布、農藥殘留和病蟲害。
 九奇:實驗細胞帶上天
 此外,太空人將來駕乘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時,還會攜帶一部分產品上天,有的要轉運到天宮一號中。一方面是因為航天器載荷有限,無法一次帶完所有產品,另一方面是出於產品壽命的考慮,比如做實驗用的細胞,在長期無人條件下難以存活,所以要跟人一起帶上天。
 微重力下 光子晶體試驗
 此外,科學家還將利用天宮一號提供的微重力環境進行光子晶體試驗。光子晶體是可能替代半導體器件並引發信息技術革命的一種新材料,在地球引力影響下,光子晶體很難進行大尺度的試驗。
 
離職教授詛咒天宮 北航憤慨 2011-10-02 旺報
 
 「天宮一號」順利發射,大陸各地一片歡騰慶祝,可是新浪微博用戶王福重竟然修改個人認證簽名為「祈禱發射失敗」。王福重在微博表示,中國大陸在國強軍盛的形勢發展下,應該更加重視人民民生議題。他已將認證簽名改為「哀民生之多艱」。
 不過王福重的異常論點,已引起眾怒。經過人肉搜索發現(另參本館:人肉搜索),王員任職於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際貿易系主任,對此,北航30日晚間在官網發表聲明,稱其已經於2010年1月離職,對有關針對「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不良言論,表示極大憤慨!北航同時要求有關網站、論壇、微博,應立刻停止傳播失實資訊,消除不良影響。
天宮1號國慶獻禮 近7成訪衆民族自豪感增強 2011-10-01 環球時報
  根據環球網的一項在線調查,有近七成的受訪網友表示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增強了其民族自豪感。不過,對于外界由“天宮一號”而發出的各種誇贊中國的言辭,很多中國民衆也做到了冷靜看待。環球網另一項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有超七成的受訪民衆認爲,“天宮一號”的發射只是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一個方面,不過並不能因此就稱它是中國變成世界強國的一個標志。
 
評論稱中國載人航天效費比高不算“奢侈品” 2011-10-02 新華網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發展的又一個重大成果,振奮人心。不過在一些論壇和博客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有這樣一種觀點:美國航天飛機已經退役,歐美各國都不斷縮減在航天領域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現在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的投入是不是有些過于奢侈?
  由于經濟上出現的嚴重問題,造成了美國大幅度削減航天領域的投入。航天是一個高投入的産業,美國的航天飛機使用費用極爲高昂,但並不能說航天拖垮了美國的經濟。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是由于金融等虛擬經濟過度畸形發展所導致。即使對于蘇聯來說,它在軍事和航天與美國的競賽,也並不是其解體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因爲經濟體制的僵化。
  因此,航天領域確實投入高,但它不會對整個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負面沖擊效應。相反,航天産業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還會對經濟産生一定的間接促進作用。美國通過“阿波羅”登月等大型航天工程,就刺激了材料、電子、精密加工等一系列相關産業的發展,對美國新興産業革命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而現在美國經濟的問題,非但和航天沒什麽關系,反而和制造業逐漸萎縮,特別是航天這種高技術制造業止步不前有一定的聯系。
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出于自身“一超”領先地位,就已經開始縮減了在航天領域的投入。美國航天飛機的使用費用高昂,除了本身技術複雜的原因之外,發射次數的降低也是一個因素。次數越低,造成每次發射的費用就會越來越高。而外界批評美國航天飛機設計過于複雜,美國國家航天機構人員臃腫、效率低下,則就涉及到了一個國家航天發展的計劃和費效比的問題了。
  一個國家航天産業能否健康發展,能否對社會經濟産生促進而非“過度投入”的阻礙作用,關鍵在于能否制定一個合理、高效和可持續的航天發展計劃。而中國航天的發展,恰恰就遵循了這樣一條道路。這裏既有我們自身的原因,也有借鑒他國經驗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之初,研制火箭衛星就成爲國家重點發展的目標。但中國發展航天等高技術,一直堅持獨立自主、不與別國爭霸、“量入爲出”的方針。因此中國在經濟水平尚不發達的時候,就建成了屬于自己的一整套航天研制、發射、測控體系。而且,美國、蘇聯等領先國家的發展,也對中國的航天提供了諸多有益的經驗教訓。例如航天飛機的優勢和劣勢,空間站的發展模式等等。
中國航天的發展上“彎路”就相對的少的多,而且更多表現爲“少花錢、多辦事、效率高”的特點。例如這次天宮一號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介紹說,美國和俄羅斯當年一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只解決一個問題,而我們這次飛行試驗除主要任務交會對接外,還可達到3個目標。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發射兩艘飛船進行一次對接,我國一個目標飛行器與3艘飛船先後對接的“1+N”模式,減少了2次發射,顯著降低了成本。
  其實合理、高效地發展載人航天,對于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來說,還真不算什麽了不得的“奢侈品”,完全可以承受。老是琢磨吃飯穿衣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好事,因爲這意味著忽視了長遠未來的發展。
 
「天宮一號」壽命僅2年 追美須努力【聯合報2011.09.30
 
不過,中共的「天宮一號」太空實驗站,仍與美國或西方太空站相距甚遠。一九七三年美國發射的太空實驗站重達八十五噸,「天宮一號」僅八噸多;一般國外太空站壽命可達五至十年,「天宮一號」設計僅兩年;國外太空站至少有兩個對接面,能同時對接載人、貨物的太空船和專用實驗艙,但「天宮一號」僅有一個對接面。
其次,「天宮一號」明年與「神十」對接後,太空人預計停留時間較短,國外太空站裡的太空人停留時間可達數十天到上百天。最後在能源補給、設備運載及設備維修方面,「天宮一號」也都明顯不足。(楨:小而美!一號是測試用的2年後將返回地面,二、三號才是真正太空實驗室)

九年後美退出 陸獨霸太空? 2011-09-30 中國時報
 
 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站將於二○二○年退役,這年正是大陸將正式建成完善的太空站,屆時可能「獨霸太空」,歐美的太空研究項目,也只能借助中國的太空站。
 諷刺的是,大陸獨立研製太空站,源於美國堅拒中國參與國際太空站計畫所致。(另參本館:《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但西方專家評估,大陸的太空技術,仍與美、俄有距離。天宮一號與美國太空總署1960年代的「雙子星」飛船試驗計畫相似,中方的神舟火箭計畫及對接技術,大抵只是源自前蘇聯的「聯合號」太空船。中方專家也承認,天宮一號算不上是太空站,只是簡易的太空實驗室。
 「天宮一號」壽命兩年,中共預訂2015年前再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太空實驗室。但中共真正意義上的載人太空站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楨:北斗導航亦然)。
 
点击进入下一页
官方正式公布了2020年中國空間站的規劃:由核心艙、實驗1艙、實驗2艙組成,每個艙約20噸,總重60-65噸,可對接1艘載人飛船和1艘貨運飛船。
美國航天局首次公布航天飛機與空間站對接照片
 
登月航太工程 三步走 2011-09-30 中國時報
 
 儘管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發言人武平表示,登月一事尚未列入計畫,也沒有具體時間表,但天宮一號屆時在外太空與神八成功交會對接,代表大陸將掌握未來載人航太、組裝大型太空站和載人登月的關鍵技術。
 在最2010的航空航天工程討論會上,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表示,嫦娥探月項目(中國朝深空探測邁出的第一步)有望繞月球轉動、登陸並于2020年返回地球。葉培建建議中國要在2025年進行首次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2013年探測火星、2015年探測金星。
 
射天宮配美愛國歌 陸網友喊瞎【中央社2011.10.01
 
英國「衛報」報導,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中央電視台CCTV攜手轉播,搭配振奮人心的管弦樂「美哉美國」。衛報評論是:發射無瑕疵,但選的配樂很奇怪。
另有網友寫道:他還寫:「我們在白宮演奏『我的祖國』,在天宮演奏『America the Beautiful』,誰說中國人不夠幽默! !真感謝美國不幫我們!!!
他提到「我的祖國」的事情,指的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在白宮出席歐巴馬國宴的時候,受邀表演的鋼琴家郎朗演奏這曲「我的祖國」。
這首歌被視為反美歌曲,在美國演奏也被視為打了白宮一巴掌,不過這次天宮一號搭配美哉美國,也可算是還了債了。

美稱天宮一號給NASA敲警鍾:美國面臨中國競爭
 
據2011年9月30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瑞士“國際關系與安全網絡”網站9月27日文章說,在美國不斷縮減自己太空活動的同時,中國卻朝相反方向努力,這在美國激起與多年前類似的辯論:中國人到底要用他們的火箭幹什麽?美國FroexTV則問得更加直接:“中國的天宮一號是給NASA敲響的一記警鍾?”
 
外媒:天宮一號 中國崛起重要標誌 2011-10-01 旺報
 
 美國彭博社說,天宮一號升空是中國希望在2020年底將人類送上太空的計畫的一部分。天宮一號計畫外加高鐵、北京奧運會等,共同形成中國崛起成為一個世界強國的一個標誌。天宮一號的發射將鞏固中國在印度、伊朗、韓國等這些新興國家中的領導地位。這些新興國家正在向火箭連接和對接技術注資。
 
歐洲航天局 欲與陸合作 2011-09-30 旺報
 
 大陸昨天完成天宮一號發射,大陸將在2020年擁有全球唯一的空間站,由於中美政治分歧,短期內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的可能性不大,不過,歐洲對於和中國合作航太發展表達相當高興趣。
  
中國天宮一號升空背後深藏軍事意圖 2011-09-30 (楨:美俄亦然!)

西方披露:有秘密迹象顯示中國的載人飛行計劃由軍事目標驅動;美國和俄羅斯的太空專業人員都已經心知肚明,這是用于發展太空軍事計劃最好的方法。”明智和理想的西方軍事觀察家都知道,天宮一號已經撅動了歐美俄把持的大國太空俱樂部,而且中國讓正在後來居上,令人不安的事中國對此很低調,西方無法知道中國的全盤計劃。
 
美國專家:中國可能於2020年建反飛彈系統【中央社 2010.01.13
 
上海東方網引述美國媒體報導,中國可能會在2020年代中期建立全國性的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報導說,美國軍事問題專家費雪指出,中國公佈進行陸基中段反飛彈攔截技術試驗的舉動非常罕見,顯示中國在這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此外,前美國空軍官員、軍事專家石明凱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便一直在投資研發彈道飛彈防禦技術及陸基太空監視系統。
中國於2007年向太空發射一枚陸基飛彈,成功摧毀一顆氣象衛星。報導說,中國可能會利用這項反衛星系統發展反彈道飛彈系統。
 
從後太空梭時代看各國的太空夢 [2011-07-09]
 
1981年4月12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升空畫面
正由太空梭載運機運輸中的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
1986年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失事
资料图:苏联时期制造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蘇聯時期制造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
這卅年來,有些美國輿論對太空梭的整體表現感到失望,因為太空梭研發預算暴增一倍;太空梭「了無新意」的重複在地球軌道打轉;只發射升空一百三十五次,僅達原先承諾數字的九分之一;更嚴重的是太空梭失事兩次,十四位精英在天際中壯烈殉職,令美國太空總署飽受質疑,計劃被迫逐年萎縮,最後在二○一一年陸續被送到博物館,成為最昂貴的「鎮館之寶」。
美國人失去對太空的熱情除了缺乏新的願景,另一方面經費不夠也是現實主因,當國家赤字連連,民眾連年飽受失業率痛苦時,美國只能選擇在太空競賽中暫時缺席。
不過也有人認為,如果將太空衛星科技算入「總帳」,則美國的太空事業表現又不是太差,美國間諜衛星無所不在,可以精確定位地表目標,制敵機先掌握地面戰爭的優勢,再度印證了太空計劃的多方成果。因此當星際戰爭的預算轉移到美國國防部,太空總署功能萎縮後,也注定了沒落的命運。
有分析家從管理的角度來分析太空總署的成敗,他們認為任何機構不管夢想有多美或是貢獻有多大,當這個機構失去功能就應該考慮「退場」。許多專家質疑的是,太空總署現在的使命是什麼?又應該是什麼?美國總統奧巴馬認為是在二○三○年登陸火星或是小行星。但部分民眾仍持觀望心態。
在官方被譏成效不彰後,有些企業家嗅出太空商業氣息,比方美國兩家民營公司推銷太空遨遊之旅,每人花廿萬美元可以上太空;更長遠的旅途是移民火星,截至目前為止有四百位民眾已繳費參加這項太空旅遊,也許可以透露出太空商機及轉機。
面對美國太空梭載人飛行的暫時偃旗息鼓,世界各國探索太空方興未艾,繼起的中國、俄羅斯、印度都透過國際合作,跟美國共構太空環境,可以說人類的太空夢沒有打烊,只是換個方式繼續前進。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1-07-09/editorial1310203610d3293747.html
 
「太空」飯碗不保 鎮民很失落 2011-07-22 中國時報
 
 「亞特蘭提斯號」安返地球,為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太空梭任務畫下句點。與發射地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僅一河之隔的小鎮提圖斯維爾(Titusville),在仰仗太空計畫繁榮半世紀後,也從雲端跌入谷底。
 
美發射X-37B空天飛機 將進行多項秘密試驗
2007年,X-37B轨道试验载具在前往范登堡空军基地途中
2007年,X-37B軌道試驗載具在前往範登堡空軍基地途中
中新網20104月23日電據外電報道,外形酷似小型穿梭機的美國無人駕駛空天飛機X-37B于北京時間4月23日7點52分(美國東部時間4月22日19點52分)在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美空軍稱發生成功,但未透露具體細節。“阿特拉斯5號”火箭執行了此次發射任務。
在能以自動駕駛模式返回地球之前,X-37B最長能在軌道停留270天,它將在太空中進行多項保密試驗。
報道稱,X-37B在戰時,有能力對敵國衛星和其他航太器進行軍事行動,包括控制,捕獲和摧毀敵國航太器,對敵國進行軍事偵察等。
(楨:X-37尺寸似1/4的太空梭,NASA于1998年開始研制X-37、2004年底退出計劃,但是五角大樓決定重拾該計劃,並指定由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接管。)
 
試飛極音速戰機 美國又受挫【中央社2011.08.12
美國國防部國防先進研究計劃署表示,軍方科學家今天將1架超高音速實驗飛機發射進行第2次試飛,這架飛機原應以20倍音速下降,但很快就與地面管制中心失去聯絡。
 
太空站3太空人平安返地面 2011-09-16
 
莫斯科時間2011-16日8時,載有3名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俄「聯合」太空船返回艙平安降落在哈薩克境內的指定區域。
今年8月,俄羅斯用一枚「聯合」運載火箭為國際太空站發射「進步」貨運太空船時,由於火箭第三級發動機燃料供應系統堵塞,導致發射失敗,太空船在俄境內墜毀。
由於俄向國際太空站發射載人太空船也需使用「聯合」運載火箭,而且美國穿梭機退役後,只有俄羅斯負責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往返運送,因此相關國家對國際太空站能否正常運行感到憂慮,美國太空總署甚至開始擬訂國際太空站人員撤離計劃。
然而俄羅斯航天部門一直表示,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不會影響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生活。
本月13日,俄航天署宣布,8月份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的原因已經查明並已作出整改,下一艘「進步」貨運太空船將於10月30日飛向國際太空站。
此外,俄將在今年11月12日和12月20日發射兩艘載人太空船,為國際太空站送去「換崗」的太空人。
目前,俄美兩國航天部門正就國際太空站的運行事項進行磋商。
 
美稱航天飛機退役後可能搭載中國飛船赴空間站 2010-07-03青年參考
 
  6月2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布新版國家太空政策,一改前任布什的“軍事對抗”論調,祭起“合作”大旗,尋求加強國際太空合作。但也有人指出,美國謀求太空軍事化以及稱霸太空的既定方針沒有改變,只是在策略上更富于技巧性。
 
美新火箭 登火星不是夢【聯合報2011.09.16
 
美國太空總署(NASA)14日公布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設計,新火箭為歷來威力最強大的發射器,預定2017年首度試射,未來載送太空人漫步火星或更遠的星體,將不再是夢。
進軍太空掀起中國熱 美像孤軍2010-12-18 中國時報 劉屏
 美國專家指出,中國的太空科技飛躍進步,唯獨美國,既不敢與中國合作,又爭取不到其他國家訂單,愈來愈孤單。
 
俄稱已輸掉與美太空競賽 與中國並列世界第二
 
  環球網記者梁旭報道2011年 4月13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局長波米諾夫在聯邦委員會會議上坦誠,俄羅斯已經輸掉了與美國的太空競賽,並且與中國分享世界第二名的位置。俄媒稱,波米諾夫一直被輿論要求下臺,但他在講話中將目前的情況歸結于“政府投資不足”上。
 
天津以建成了世界最大火箭基地初型 2011-03-05 新華社
 
經過三年建設,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火箭基地已初具規模。作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五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生産和産業化基地及航天技術應用産業基地,該基地總占地面積3000畝,規劃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分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産業化基地全部建成後,總建築面積將超過100萬平方米,遠遠超過了目前位于北京南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內的火箭總裝基地。
基地建成後能夠滿足未來30年至50年發展空間技術及和平利用空間的需要。屆時,産業化基地將具備部件加工、總裝、試驗等研制“大火箭”需要的全部功能。
 
背後有玄機:中國大推力火箭基地選址海南2009-09-17
 
將來的5米直徑大推力火箭將從天津建造,從海路運到海南文昌基地,文昌基地本身靠近大海,將來的空間站和載人航天和載人登月都將從海南發射。海南最大的優點是利用海運可以做到大尺寸大質量發射,並且本身靠近赤道,發射有先天優勢,第三個優點是衛星殘骸抛在大海,減少了內地發射對地面居面的可能傷害。
此前我國酒泉、西昌、太原三個發射基地受到鐵路運輸條件的限制,火箭直徑不能超過3.35米。長征-5號:分直徑5米,3.35米,2.25米三種長征5號低軌25噸,同步14噸;H2B火箭低軌18噸,同步8噸,現在是比中國強,H2B研制了十幾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將用H2B和中國的長征5抗衡。
 
另詳參本館:
 
人造衛星 中國北斗導航定位衛星不等於GPS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太空梭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火箭 太空城與原子城 

台長: 阿楨
人氣(8,397) | 回應(206)|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大陸空軍 |
此分類下一篇:反衛星大戰
此分類上一篇:神舟計劃

顯示全部206則回應

圖博館
俄媒:在航太領域 中國已完成了俄羅斯30年後的目標

  俄羅斯自由媒體網2019-02-01文章稱,2018年,中國完成了39次航太發射,再度超越所有對手。
  我們不妨用俄羅斯有些天方夜譚的月球研究計畫來加以比較:重型火箭的研發、改造“聯盟”號飛船用於探月等。我們當然期待著莫斯科的雄心能成為現實。然而,我們未必能夠追上不久前還是“徒弟”的中國的腳步。
  中國的月球探測工程啟動於2004年。它包括實現月球探測衛星繞月飛行、發射月球軟著陸器、進行月球樣品自動取樣並返回地球3個階段。
  如今,我們更目睹了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實現的人類歷史上首次月背軟著陸。
  探月的下一階段是嫦娥五號的科考,它將在2019年完成,目標是採集月球樣品並返回。
  2020年,將實現太空人的月球登陸。這並非異想天開,因為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的研發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其他相關設備的打造以及太空人的培訓也在推進當中。
  在2050年之前啟動包括火星在內的遙遠行星飛行之旅。北京還打算發射飛往銀河系之外的特殊深空探測器。
  目前,為探索其他星球、尋找地球外文明,中國已經動用了全球獨一無二的、體量龐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
  顯見的是,中國的探月工程跟它對空間站的打造一樣,都在向全球展現自身科技發展的實力與成就。
  2018年,中國的航太發射數量是俄兩倍還多。若是從整體上評價中國的太空計畫,那麼我們可以說,這個不久前的“徒弟”正在迅速追趕,並已在某些方面超過了“老師”的水準。在50年前,這是誰都無法想像的。
  中國憑藉宇宙速度,迅速躋身全球航太大國之列。目前中國已經解鎖了幾乎所有的太空技術和太空探索活動。它正在研發可多次使用的太空船和超重型火箭。論及北京取得的獨一無二的航太成就,那麼不得不提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的成功發射,另一個則是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
  中國航太工業正按照國家發展的規劃、為未來50年擘畫的航太戰略藍圖,有條不紊地推進。
  相關新聞
馬斯克承認自己愚蠢 決定擱置火星先去月球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2-03/doc-ihrfqzka3413511.shtml
2019-02-04 08:28:07
阿楨
量子通信到底是不是偽科學?潘建偉剛剛回應了!

“墨子號”發射快三年了,到底有什麼新發現?量子通信和公眾有什麼關聯,到底是不是偽科學?2019-03-10,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舉行的記者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常務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潘建偉有很多話要說。
  潘說,“墨子號”作為一顆科學實驗衛星,主要兩個目的,一個是實用型的,為了實現超遠距離星地之間的量子保密通信,同時也有個基礎科學的研究目標,要對愛因斯坦所提出的“量子力學非定域性”開展嚴格意義下的驗證。
  “墨子號”發出以後,性能指標遠超預期,原本計畫兩年內完成的科學試驗任務,在兩三個月之內就完成了,所以有很多的時間對性能做一些改進,目前有比較大的進展。同時,“墨子號”已經把星地之間金鑰的成碼量提高了40倍,現在滴答一秒鐘,大概能夠傳送40萬個金鑰,已經能夠滿足一些初步的安全通信需求。
  潘說,希望能夠儘早把量子通信推向實用化,未來能夠研製一顆中高軌的衛星,讓它能夠24小時全天候工作,以彌補“墨子號”只能在晚上工作的遺憾,確保在更長時間裡產生金鑰。
  對量子通信有疑慮是因為不瞭解
公眾對量子通信技術有疑問,主要是因為量子力學與他們的生活經驗有很大不同,哪怕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對於量子通信的先進理論都未必能很好地理解。
  潘說,創新成果從產生到廣泛應用,通常會經過三個階段。在第一階段,公眾接觸到一個全新領域的東西,最開始的反應通常是:不靠譜。比如最早的照相機,大家覺得魂魄被吸到相機裡面去了,都不太敢用。所以早期的量子通信,有人認為是偽科學,當它發展比較成熟之後,又覺得這個技術還沒有廣泛應用,有疑慮。
  潘表示,目前,量子通信正處於第二階段到第三階段轉換的過程當中,需要做大量的科普工作。“當量子通信被廣泛應用後,大家覺得沒什麼稀奇了,創新過程也就完成了。”
  至於量子通信的作用,潘說,資訊安全對國家、對個人都非常重要,小到銀行帳戶的密碼保護,大到無人駕駛的遠端控制,量子通信在原理上可以提供一種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手段,在未來將大幅度提升資訊安全水準。
2019-03-11 08:40:25
阿楨
前沿科技需要國家頂層設計
潘建偉表示,我國目前在量子資訊領域有一定的國際競爭力,甚至在部分方向上還處於國際領先地位,但也不能太樂觀,有些優勢受到歐美發達國家的強烈衝擊。跟傳統的國際科技強國相比,我國以往的科研組織模式以短期的科研專案為主,所以在滿足國家戰略緊迫需求,以及在科技資源的整合力度和支援強度上還是有所不足,企業對於前沿科技的投入熱情,與發達國家相比有一定的差距。“中國要做好科技創新,需要黨和國家高瞻遠矚,進行整體性佈局。特別需要多學科的交叉融合和各項關鍵技術的攻關,希望國家在這一領域部署重大科技專案,構建國家實驗室。

“悟空”號效率是“同行”至少10倍 將延期服役2年 2019-03-11 科技日報

截至2018年底,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研製的我國第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號已繞地球飛行了16597圈,探測宇宙射線粒子55億個。
在相同時間內,它積累的TeV(1TeV=1萬億電子伏特)以上的觀測資料相當於國際空間站上的日本量能器電子望遠鏡和阿爾法磁譜儀實驗的5倍以上,意味著完成了其他“同行”至少10年的工作量。基於這些資料,科研人員成功獲取了目前國際上精度最高的電子宇宙射線探測結果。“悟空”在觀測能段範圍、能量解析度、粒子鑒別本領等方面優於別的探測器,其觀測能段是阿爾法磁譜儀的10倍,能量解析度比國際同類探測器高3倍以上。而費用只有1億美元,分別是美國費米、AMS-02的1/7和1/20。
  看不見摸不著卻與我們息息相關
20世紀30年代,科學家發現,宇宙中可見物質遠遠不足以把星系連成一片,構成星系團,如果不是存在一種神秘而不可見的物質,星系團早就分崩離析。科學家把這種看不見的神秘物質稱為“暗物質”。
到了20世紀70年代,多種天文觀測結果都暗示著暗物質的存在。但直到現在還沒有確切的暗物質信號被探測到。
2019-03-11 08:41:19
阿楨
宇宙中95%以上是暗物質和暗能量,其中暗物質占26.8%。暗物質不發光、不發出電磁波、不參與電磁相互作用,它無法用任何光學或電磁波觀測設備直接“看”到。
科學家推測暗物質產生於宇宙大爆炸。假如沒有暗物質的引力作用,我們所在的銀河系將很可能無法在宇宙大爆炸後的膨脹過程中形成。
  “年富力強”並將繼續在太空服役
每天清晨和傍晚,“悟空”都會路過中國上空。位於密雲、喀什、三亞的三個資料接收站,每天接收它回傳的約16G資料。而常進帶領的團隊就是要從日積月累的海量資料中分析出有價值的科學成果。
而在一年多前,常進團隊就已向世界展示出首批成果:精確測量太空中的電子宇宙射線能譜。該成果於2017年12月7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發表。
電子宇宙射線的正常能譜變化應是一條平滑曲線。根據“悟空”積累的觀測資料,科學家們發現在0.9萬億電子伏特處電子能譜呈現出明顯的拐折,並且有初步跡象表明在1.4萬億電子伏特的超高能段呈現出異常波動,反映在圖上是一個“尖峰”。這些結構只有在觀測精度達到最好的情況下才能被看到,幸運的是,“悟空”做到了!
探測暗物質的方式主要分為三類:一是對撞機探測,主要有歐洲核子中心的大型強子對撞機;二是在地下進行的直接探測,我國在四川錦屏山地下實驗室中正在開展相關實驗;三是間接探測,主要在空間進行。
“悟空”衛星就是採用第三種方式。物理學家們認為,暗物質粒子碰撞後會產生高能粒子,如伽馬射線、正負電子、正反質子、中微子等。暗物質衛星就是精確探測這些粒子,通過其能譜、空間分佈來尋找暗物質粒子存在的證據。
“悟空”設計壽命為3年,目前已經到期,但它看起來依舊“年富力強”。“經過評估,我們認為‘悟空’還可以繼續在太空服役,現在已經被批准延長2年工作時間。”
2019-03-11 08:46:29
阿楨
長征九號重型火箭取得階段性成果 有望在2030年首飛

  新華社西昌2019-03-1電 “芯級箭體直徑9.5米級、近地軌道運載能力50噸至140噸、奔月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5噸至50噸、奔火轉移軌道運載能力12噸至44噸……”這是我國正在進行關鍵技術深化論證的重型運載火箭長征九號研製的一系列指標。記者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第300次發射現場採訪時瞭解到,我國重型運載火箭已取得階段性成果,任務規劃預計將於2030年前後實現首飛。
  長征九號運載火箭箭體直徑9.5米,全箭總長近百米,運載能力是現有中國火箭最大運載能力的5倍多,最大運載能力和綜合性能指標將達到國際運載火箭的先進水準。
  長征九號運載火箭的研製成功將滿足未來較長時期國內深空探測、載人月球探測等國家重大科技活動的任務需求。據初步統計測算,2030年前後,重型火箭發射需求4到5發,2030至2035年發射需求10次左右,到2050年發射需求更多。
  回應
跟美國的土星5號還是有差距的。
土星那麼好 美國怎麼不用了?火箭好不好不是只看運載能力,還要看可靠性和經濟效比
特意去查了下土星5的性能!也就說近地118噸,然後就很大很重很貴!

300次創紀錄!長征火箭去年連續成功發射次數世界第一

  2019-03-10淩晨,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中星6C”衛星發射升空。
  至此,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完成第300次飛行任務。長征火箭從第一次發射到第100次發射用了37年,從第100次發射到第200次發射用了7年,從第200次發射到第300次發射僅用4年多時間。
  “其中,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累計發射127枚長征火箭,約占43%,是我國目前執行發射任務最多的航太發射中心。”
2019-03-11 08:47:48
阿楨
中國神雕無人機再次現身 換裝渦扇19航發即將服役 2019-03-15 新浪軍事

  早在2015年,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的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神雕”無人機就已經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近日,“神雕”雙體無人機再次現身網路,引發外界關於該機即將裝備部隊的猜測。
  作為重達15到20噸的無人機,神雕已經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高空偵察無人機,傳統的渦槳發動機和中推力渦噴發動機不能滿足要求。新中推渦扇-19,推力達9500公斤,推重比到達了9,其性能已達西方先進的中推渦扇發動機EJ200和F414。
   神雕的最大亮點不僅僅是因為其獨步天下的尺寸和起飛重量,它還是一款將偵察探測和預警兩大功能合二為一的無人機。雙機身上安裝有分散式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可以提供360度無死角的早期預警,它的雷達可能採用了雙波段設計,可以在X波段和UHF波段工作。其中,X波段可以提供精確的火控資訊,UHF波段則被認為具有反隱身能力。
  在空警-2000、空警-200、空警-500為代表的國產預警機服役以後,中國借助神雕進行無人預警機的研發將使海空軍整體的早期預警能力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神雕一旦服役,解放軍就可以獲得一種可攜帶更多燃油,安裝更多樣化的設備,完成幾乎所有的的偵測和探測任務,比如電子偵察、雷達成像偵察、紅外/可見光偵察、包括導彈在內的空中目標預警以及通信中繼指揮等任務。這種高空長航時無人機能夠提供的靈活性和即時性是包括衛星在內的所有探測和偵察手段無法相比的,只要燃料能夠保證,幾乎沒有時間限制,可以說想飛多少時間就能飛多少時間,能長時間在目標區附近偵察,這就是“神雕”無人機在未來解放軍作戰體系中關鍵地位的保證。(作者署名:兵工科技)
  回應
亂扯,高空偵察無人機都是渦噴作為動力,美的,翔龍都是。
全球鷹是渦扇
2019-03-18 08:07:49
阿楨
首次海上發射! 陸長征11號1箭7星升空 2019/06/05 中時電子報

中國大陸5日首度在海上進行運載火箭發射技術試驗,12時6分時,在黃海海域以長征11號海射運載火箭,成功將技術試驗衛星捕風1號A、B星,還有5顆商業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
據央視和新華社報導,這次試驗採用長征11號海射型固體運載火箭(又名CZ-11 WEY號),以民用船為發射平臺,不僅探索了海上發射管理模式,也驗證了海上發射能力,以便更能滿足不同傾角的衛星發射需求。
報導強調,中方藉此填補了運載火箭海上發射的空白,為快速進入太空提供了新的發射方式。
專家說,運載火箭海上發射有靈活度高、任務適應性好,以及發射經濟性優等特點,可靈活選擇發射點和落區,滿足各種軌道有效載荷發射需求,為「一帶一路」沿線提供更好的航太商業發射服務。
另據路透報導,北京致力追趕美國,希望到2030年時,能成為航太大國,因此近年將發展太空計畫列為優先要務。中方打算,要從明年開始打造自有的載人太空站。
而這次發射的捕風1號A、B衛星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研製,將實現小衛星編隊探測海面風場的突破,可提高全天候海面風場探測能力,提升颱風監測與氣象精准預報能力。
此外,由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研製的2顆天象小衛星,則是中國第一個基於Ka頻段星間鏈路的雙星組網小衛星系統。而陶行知教育1號衛星暨天啟3號衛星,裝有太空拍照相機和物聯網通信載荷。至於瀟湘1號04星則由天儀研究院研製,而吉林1號高分03A衛星是由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研製。
儘管北京堅稱,它的太空雄心是在和平用途上,但五角大廈卻指控,它是想阻止其他國家萬一面臨危機時,去使用設在太空中的資產。
2019-06-06 08:55:56
阿楨
中國首顆軟體定義衛星天智一號完成多項在軌試驗

據央視新聞2019-07-06報導,記者從正在舉行的2019軟體定義衛星高峰論壇上瞭解到,中國首顆軟體定義衛星天智一號在軌試驗取得大量階段性成果,對多項新技術進行了在軌試驗驗證。
軟體定義衛星也被稱為智慧衛星,是指以天基先進計算平臺和星載通用操作環境為核心,採用開放系統架構,支援有效載荷隨插即用、應用軟體按需載入、系統功能按需重構的新一代衛星系統。據介紹,中國首顆軟體定義衛星天智一號在軌運行的半年時間裡,已經通過軟體上注的方式成功開展了星箭分離成像、自主請求式測控、空間目標成像等10多項在軌試驗,涉及智慧測運控、智慧資訊處理等多個方面。
現在隨著衛星的數量越來越多,它的管控的難度也越來越大,這樣的話我們要希望能夠衛星的智慧化程度提高,然後星上它能夠自主地去定軌,根據自己的任務需求去再找地面戰,讓地面站按需給它提供服務,那麼這樣一個方式就會為將來的測運控提供一個比較大的技術革新,這叫自主請求式管控。
  回應
哪位大神能通俗的解釋解釋?
1 之前衛星發射需要手動調整衛星姿態,人工變軌。該衛星可以通過自己計算,實現自動變軌,進入預定軌道。2 之前衛星任務比較固定,比如是專門作氣象勘測的,現在相當於提供一個類似電腦或者手機作業系統,一些底層的功能開放給你,你可以自己安裝軟體實現不同的功能,像既可以作氣象衛星也可以做太空觀測,多用途。3 衛星超算。通過多衛星組網,提高計算能力,做一些更複雜的觀測計算等
2019-07-07 07:59:02
阿楨
陸衛星千里眼 200秒北京拍到上海 2019/08/19 旺報

17日隨捷龍一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入軌的千乘一號01衛星,是大陸民營衛星創業公司迄今自主研發規模最大的一顆衛星,引人注目的是,衛星搭載的新型可見光相機,可實現2公尺解析度的對地成像,200秒就能從北京拍到上海。
千乘一號01衛星搭載的新型可見光相機,由中國航太科技集團有限公司五院508所研製,能夠根據地面指揮系統的指令,實現對重點目標區域的成像,圖像獲取效率極高。
新型相機有多種模式
新華網報導,千乘一號01星,是大陸民營衛星創業公司迄今自主研發規模最大的一顆衛星,也是第一顆同時具備遙感和地球探測功能的業務衛星,是千乘探索公司推進「遙感+」(遙感+通訊+導航)空間資訊融合應用體系的首秀。
千乘一號01衛星此次搭載的新型相機,具有凝視影片模式、條帶拍照模式、推掃模式等多種模式。508所輕小型相機事業部負責人張宏偉表示,多種模式結合整星平臺的機動能力,在不增加衛星成本的基礎上做到一機多用。
凝視影片模式可結合衛星平臺機動能力,盯住目標拍攝一系列動態圖像,組成影片,圖元解析度比普通家用電視的4K高清還高,同時還具備較高的地面像元解析度,能在500多公里的軌道上分辨出地面2公尺左右的物體。
條帶拍照模式獲取的圖像為單幅,對應6公里寬、8公里長地面區域的完整圖像,相鄰圖片具有一定的重疊率,最終地面上合成一幅8公里寬、35公里長的條帶圖像,資訊量的增加和高重疊率,為後續圖像的處理與像質提升創建有利條件。
推掃模式是遙感相機的常見模式,千乘一號01星可見光相機由於要具有影片和拍照功能,因此採用的是面陣成像器件,相機設計師通過星上數字圖像處理實現傳統相機的時間延遲積分功能,在這種模式下衛星以正常高速度飛行,相機的圖像獲取效率極高,200秒就能從北京拍到上海。
商業航太具經濟價值
張巨集偉表示,通過不同模式遙感數據源的獲取,可帶來顯著的經濟價值,滿足港口與海上船隻探測應用、礦區估產、城市發展規畫制定、高解析度衛星地圖製作等商業應用。
2019-08-19 07:52:06
阿楨
“墨子號”又立功!率先檢驗引力如何影響量子糾纏 2019-09-21 人民網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範靖雲等與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工作人員合作,利用“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對一類預言引力場導致量子退相干的理論模型進行了實驗檢驗。
  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19日線上發佈了該研究成果。這是國際上首次利用量子衛星在地球引力場中對嘗試結合量子力學與廣義相對論的理論進行實驗檢驗,將極大地推動相關物理學基礎理論和實驗研究。

“太極一號”第一階段在軌測試任務完成 2019-09-22 新浪科技

  2019年8月31日上午7時41分,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首發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
  “太極一號”第一階段在軌測試和資料分析結果表明,鐳射干涉儀位移測量精度達到百皮米量級(約為一個原子直徑),引力參考感測器測量精度達到地球重力加速度的百億分之一量級,微推進器推力解析度達到亞微牛量級。
  中科院從2008年開始前瞻論證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可行性,經過多年科學前沿研究,提出了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畫”,確定了“單星、雙星、三星”“三步走”的發展戰略和路線圖,並於2018年8月在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立項實施 “太極計畫”單星工程任務,啟動了三步走中的第一步。
  引力波是物質和能量的劇烈運動和變化所產生的一種物質波。愛因斯坦一個世紀前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雙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已在2015年首次在地面被直接觀測到。
2019-09-24 09:49:58
阿楨
穀歌宣佈實現“量子霸權”,但論文隨後遭下架 2019-09-22 新浪科技

  近日,穀歌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他們已經實現了“量子霸權”:全球最大的傳統超級電腦Summit要用1萬年解決的問題,其量子電腦在3分20秒內就能算出。谷歌一度將相關論文上傳至NASA官網上,但隨後不久,該論文被刪除。對此,NASA和穀歌均未作出回應。
  回應
裝完逼就跑了,沒吹好!演砸了!
資訊太敏感,銀行大佬把它滅口了。
寫這些有什麼意義,寫寫我們國家量子電腦發展到了哪部,距離真正的商用還有多遠

中國超算服務,誰主沉浮? 2019-09-19 新浪科技

  最近,超算領域學術界和產業界人士圍繞“中國超算服務創新”展開了一場熱烈的討論。
  起因是,雖然中國超算近年來取得了矚目的成就,但超算服務的模式還很落後,特別是一些自建院系、單位級和使用者組級超算集群(統稱為中小微超算),投入產出比遠不及大型超算,且年平均利用率低,這種“小農經濟式”超算服務形態,急需改進、創新。
  陳健提出的解決方案是“超算上雲”,陳健認為,超算的使用者大都要經歷“國內外大超算平臺排隊上機——自建超算集群——租用超算——超算雲服務”的過程,這是一個“從落後的生產力逐漸過渡到更先進的生產力形式”。
  超算“全盤雲化”有其局限
  虛擬化和雲計算專家麻清剛提出,從技術上來講,限制超算“上雲”的條件是網路頻寬。“如果可以以極低成本拉一條400G的網路專線,超算還真有可能全盤雲化,但是,頻寬問題目前很難逾越。
  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主任張雲泉從超算需求的角度出發,認為目前超算雲服務只能支援一些中低端計算需求,那些更快、更大規模的需求,超算雲服務的形式還提供不了,“就像當年網格計算聲稱可全面取代超算一樣,超算服務全盤雲化幾乎不可能”。
  超算成本下降還需規模效益
  陳健給出了一組數據:並行科技依託各大超算中心資源提供的超算雲服務,現在已經有近1.5萬個客戶,並行科技給使用者提供的超算價格,經核算比自建超算低一半。此外,2018年並行科技超算雲服務合同額已達2億元,預計2019年會達到3億元。
  “這是無數科研工作者用腳投票的結果。”陳健說,長此以往,中小微超算集群建設的越少,中國超大型國家級超算、大型地方超算、校級超算乃至公有雲超算就發展得越好。
2019-09-24 09:52:13
阿楨
沒誰能“一統江湖”
  並非只有超算雲才能解決現在的超算服務問題。
  阿裡雲高性能計算負責人、資深技術專家何萬青也持類似觀點。他說,超算是個大生態系統,中國是個超算大國,必然有各種模式的超算集群——有國家投資建設的,有諸如並行科技以SaaS和PaaS形式提供增值服務的,也有諸如阿裡雲等雲計算公司提供的商用系統,“只要使用者認為他出的價格符合自己所需的價值,就是合理的”。
  至於超算服務的價格,何萬青認為:“價格永遠是市場行為,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有的用戶願意出高價購買,其他用戶也許棄之若敝履,這就是市場。”
  超算應該部分免費嗎
  在超算平臺建設方面,陳健提出,事實上目前我國的國家級超算一直是不核算建設成本的,對重大應用採取免費或者低價支持的措施;一些高校超算,一般採取免費或低價使用手段,“其實都是虧本在服務校內使用者”。
  對此,在超算領域從業多年的中科京雲總經理賀建海提出一個大膽的想法,“我認為國家級超算應該向基礎研究提供免費計算資源。”
  曾在三家國家級超算中心工作、現任職於鵬城實驗室人工智慧研究中心的王丙強認為,該出發點雖好,但在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帶來混亂:誰會對免費的東西不動心?
  但他也提出,有關科技主管機構,確實應該考慮降低使用計算資源的成本和門檻。
  張雲泉也覺得,免費難免浪費,但面向基礎研究領域,超算可以嘗試提供儘量低的價格,降低獲取成本。
  樊春結合他們在北大高性能計算平臺提供超算服務的經驗提出,面向那些小規模短時長、納入教學任務的超算使用需求,可以且應該免費,以降低學生學習的門檻;
  而面向基礎科研,比較耗費資源的高性能計算任務是不能免費的,但是應該以極低的價格提供給科學工作者使用。
  “收費是為了防止濫用資源,不是為了賺錢。”樊春說,收費的價格要讓“挖礦”等無利可圖。
  而低價格是為了降低用戶使用成本,符合“價格低—用戶大量使用—計算量大—出更優秀結果的概率增加—超算為人類的貢獻也更大”的邏輯。
  樊春還提出,如果高性能計算免費的話,就需要一個跨學科的專家委員會來分配資源。
  不過他也認為,分配資源工作是非常耗費資源和精力的,協調的成本要“遠遠高於硬體的浪費”。
2019-09-24 09:55:09
阿楨
中國發佈龍系列運載火箭 2019-10-19 央視

  “捷龍”發射車
“龍”系列是航太科技集團繼“長征”系列後推出的首個面向商業航太發射的運載火箭系列,規劃為“捷龍”固體和“騰龍”液體兩大類。
  “捷龍”包括捷龍一號、二號、三號三型固體運載火箭,以及捷龍-S亞軌道運載器。
  捷龍一號已經在2019年8月17日首飛成功。該箭體最大直徑1.2米,總長20米,總重23噸。發射至距離地面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200公斤,力爭實現年均20發的發射能力,著力滿足微小衛星、立方星發射以及星座補網等入軌需求。
  捷龍二號火箭,箭體最大直徑2米,總長21米,總重60噸。發射至距離地面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500公斤;整流罩可選用外徑1.6米和2米兩種構型。捷龍二號擬於2020年完成首次飛行試驗,未來將力爭實現年均8~10發的發射能力。
  捷龍三號火箭,箭體最大直徑2.6米,總長31米,總重116噸。發射至距離地面50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不低於1.5噸;整流罩可選用外徑2米和3米兩種構型。捷龍三號擬於2021年完成首次飛行試驗,未來將力爭實現每年5~8發的發射能力。
  捷龍-S亞軌道運載器是“捷龍”系列家族裡的新面孔,它是服務於距離地面20-100公里的臨近空間科學研究的通用化、小型化、低成本飛行試驗驗證平臺。可為高校、科研機構、高科技企業提供臨近空間飛行條件下的環境獲取、氣動力熱研究、新材料研究、控制和測量技術驗證等研究和試驗驗證。
  目前規劃的“騰龍”系列商業運載火箭為採用液體推進劑的中型運載火箭,未來設計有可重複使用能力,主要承擔中大型衛星和較大規模星座組網的發射服務,力爭將每公斤載荷發射價格控制在5000美元以內,力爭2021年前後完成首次飛行試驗。
  “龍”系列作為“長征”系列的補充,能夠滿足當前國內外絕大部分商業衛星的發射需求,還可針對不同的發射需求,提供星箭地一體化在軌交付、海上發射等個性化商業航太服務。
  回應
能不能把英文Dragon換成Loong啊,咱家的祥瑞不是西方的惡龍
https://www.guancha.cn/industry-science/2019_10_19_521990.shtml
2019-10-20 09:23:57
阿楨
中國成功發射一枚亞軌道火箭 可回收重複使用(圖)

  2019年12月23日上午8時50分,中國一枚外形非常怪異的火箭在大漠進行了第2次發射測試,它就是淩空天行研發的“天行Ⅰ”遙2火箭。天行Ⅰ頭部載荷因為需要適應高超音速飛行而被設計成乘波體結構,看起來比DF-17還要怪異,它是廈門大學研發的XTER雙乘波體飛行器。
  單級的天行Ⅰ還有一對主翼和一對尾翼,整體看起來就產生了一種它既像飛機又像導彈的錯覺。 天行Ⅰ這次也是全程在亞軌道飛行(20公里到100公里),速度約為3900公里/每小時(約3.19馬赫,可加速至5馬赫)。
  天行Ⅰ回收方式為滑翔+傘降,是世界首款可回收重複利用的超音速火箭。雖然目前它的主要用途是為各種高超音速飛行器以及相關材料、控制進行驗證試驗,但變成“一小時打邊全球”的高超音速武器應該不是很困難。
  “天行”還將發展出多級構型,由此可具備衛星發射能力,為我國日漸豐富的商業衛星發射提供又一個選擇。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12-25/doc-iihnzahi9912958.shtml
  相關新聞
2019年中國軌道發射33次世界第一
中國最強火箭長征5號12-27發射成功:2016-11-3首飛未能完全成功,2017-7-2第一級發動機“異常振動”發射失敗。
為什麼我的手機還沒用上北斗?因為手機常用GPS代替了所有導航系統(回應:該改,一是實事求是,二是有廣告推廣效應。 現在手機多顯示“位置資訊”己沒GPS.)
中國12-27首次完成太陽帆在軌關鍵技術驗證
2019-12-28 08:50:08
阿楨
埃塞俄比亞人:中國幫我們實現“太空夢”

中國贈埃塞俄比亞微小衛星2019-12-20發射成功,約65公斤,設計壽命兩年,在距地面600多公里,每天會經過埃塞上空三四次,主要裝載多光譜寬幅相機,能夠獲取農林水利、防災減災等領域多光譜遙感資料,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研究。總理阿比表示,“在中國幫助下,我們在發展空間科學技術方面開啟了歷史性時刻”。
  這是繼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等國之後,中國再次幫助非洲國家發射衛星。2018年9月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中提到,中方願繼續向非洲國家提供氣象和遙感應用設施和教育培訓援助,提升非洲國家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支持非洲兄弟早日實現“非洲夢”,實現中非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近10年來,僅遙感衛星領域,航太東方紅衛星公司就參與研製了委內瑞拉遙感衛星一星二號、巴基斯坦遙感衛星一號、埃及二號衛星等多個整星出口項目。

NASA推出超大型火箭SLS

2020-01-08,航太總署NASA終於推出首枚SLS深空探測火箭,這是自1960年代前往月球的農神五號(Saturn V)以後,另一個更大的太空火箭。
SLS是NASA與波音共同研發,與Space X的重型獵鷹火箭、巨型獵鷹火箭相比,SLS的研發進度是緩慢許多,2011就開始研究SLS,SLS首測要到2021年,具體時間表也還不確定。花費超過150億美元,SLS是一次使用火箭不能回收再用,這會影響它的發射成本。
SLS大量應用了1970年代的太空梭相關科技,如同太空梭的中央燃料槽,尺寸也相同,火箭全長64.6公尺,直徑8.4公尺,差別在於,當年的燃料槽底部是沒有引擎的,而SLS底部安裝了四具RS-25主引擎,RS-25也就是當年太空梭所安裝的,只是推力進行改良過。火前空重約85公噸,要是加滿燃料,則達到1,000噸以上,採用液氫-液氧為燃料。
2020-01-12 08:31:32
阿楨
無偵8最大飛行速度或達八馬赫 可配合DF17搞戰損評估 2020-02-01 新浪軍事

  雖然現在衛星的偵察能力已有極大提高,但生存能力和靈活性較差,仍無法替代偵察機。當今世界能同無偵8相比較的,以下將試著從氣動佈局、發動機、材料以及速度和高度,這四個方面來逐一解析。
  第一,從氣動佈局上看,無偵-8造型是尖銳三角翼的飛翼佈局,兩台發動機完美的融入機身,兩個垂直尾翼位於主翼兩側,為高速飛行提供了充分的航向穩定性。很明顯,這是一種高速飛行的隱身無人機。
  黑鳥只是後機身採用了三角翼,機翼還突兀的塞進了兩台巨大的J58變迴圈發動機。
  黑鳥飛行高度和速度都超出了人體可承受的範圍,兩名成員必須穿著全密封的飛行服,跟宇航員類似。而且龐大的座艙還要降溫,營造適合的駕駛環境,圍繞著飛行員增加的重量非常可觀。
  這一切導致黑鳥體積重量太大,最大起飛重量78噸,最大爬升率卻只有僅60 m/s,翼載達460公斤/平方米,使得黑鳥的航程僅4800公里,尚不及轟6。
  而無偵8不受有關飛行員的一切限制。飛翼佈局又帶來了較大的升力和載荷,最終以遠小於黑鳥的體量達到遠遠超過黑鳥的速度及航程。
  第二是發動機。黑鳥用的是龐大複雜的渦噴衝壓變迴圈發動機,但是因衝壓發動機沒有壓氣機,不能在靜止的條件下起動,必須與渦噴發動機配合使用,成為組合式動力裝置。但費這麼大勁弄出來的發動機推力卻不怎麼樣,衝壓速度為3倍音速時,在地面產生的靜推力也只有200千牛。這使得黑鳥推重比不高,加速性欠佳。衝壓發動機的優勢在於能持續提供比渦噴發動機開加力還要大的推力,維持長時間高速飛行。
  無偵8的發動機是兩台液體火箭發動機, 沒有進氣道及其調節裝置,省掉了黑鳥巨大的進氣調節錐,但要攜帶氧化劑,氧化劑和燃燒劑必須儲存在不同的儲箱中。
  衝壓發動機進氣速度為3倍音速時,理論上僅可使空氣壓力提高37倍,液體火箭發動機則完全沒有這個限制。因此,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燃燒室溫度可達3000~4000℃,而衝壓發動機的燃燒室溫度僅2000多度。因此液體火箭發動機在推力上有很大優勢。
  吸氣式發動機的爬升性、加速性無法與火箭發動機相比。不適合戰損評估之類對時間敏感的任務。
  且無偵8採用的新型液體火箭發動機能反復起動、控制推力大小、工作時間更長,火箭助推到臨近空間後可再通過滑翔來增加航程和滯空時間。
2020-02-03 08:11:12
阿楨
新型火箭發動機使導彈與飛機的界線變得模糊,無偵8可以是一架高速飛機,也可以是航程加倍後的一枚導彈。
  再就是材料,黑鳥機體材料的93%為鈦合金, 非常昂貴,造價20億美元,注意!這可是60年代的20億美元,因此它僅僅生產了32架。無偵8則採用了碳纖維複合材料,性能遠非當年黑鳥不成熟的鈦合金可比。
  最後是速度和高度。進行偵察時必須深入敵方控制區,因此就必然會面對敵方的各種防空系統,所以無偵-8的速度和高度必須能夠保證它在對手密密麻麻的防禦網中遊刃有餘,全身而退才行。
  超音速與高超音速的分界點5馬赫其實是對衝壓發動機而言的,是亞燃與超燃理論上的分界線,火箭發動機則完全沒有這個限制。
  因此,無偵-8的飛行速度不僅應該超過5馬赫,還很有可能達到七八個馬赫,人類迄今為止速度最快的有人駕駛飛機,並不是3馬赫的“黑鳥”,而是美國的X-15火箭動力試驗機,速度可達6馬赫以上,這還是在上世紀60年代的水準,而不需要考慮載人的“無偵-8”速度達到7-8馬赫,是很有可能的。
  再就是高度, 一些新銳的防空反導武器,比如薩德S-300/400等,其最大攔截高度都超過30千米,以色列箭2攔截高度也有八九十公里,標準3更是超過了100公里。
  但目前世界範圍內的防空/反導武器都不能有效應對臨近空間武器裝備,無偵-8如果能在臨近空間進行高超音速滑翔,則機動範圍更寬廣,飛行軌跡飄忽不定,目前的各種攔截彈拿它沒有辦法。
  1998年黑鳥戰略偵察機已全部退役,繼任者就是傳說中的曙光女神,但近年來的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的超燃衝壓發動機研發似乎遭遇了瓶頸,一直處在試驗狀態,在龍捲風中點燃一根火柴何其困難,這其實也在意料之中。我國的無偵8另闢蹊徑,在高超音速飛行器領域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無偵8主要的使命是快速戰略偵察,在敵重要目標上空獲得至關重要的圖像、雷達情報,還可以緊密跟蹤敵水面艦艇的動向,為新一代高超音速導彈指示目標,而軌跡呆板的衛星戰時極有可能遭到標準3先發制人的打擊。
  除了快速偵察,無偵-8還必須能配合DF-17/21/26等中程彈道導彈進行戰損評估,由此我們可以判斷無偵-8的航程應該是大於5000千米的。
  既能在大氣層又能在臨近空間活動的無偵8已經有了空天飛機的特徵,可以看作是我國對空天飛行的初步探索。(作者署名:飛帥)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2-01/doc-iimxxste8018768.shtml
2020-02-03 08:16:59
阿楨
中國開發世界最大反射鏡 可在靜止軌道看敵情直播 2020-02-26 新浪軍事

  最近中國航太取得重大進展,中科院旗下長春光機所最近研製一款高精度大口徑碳化矽反射鏡,,口徑達4.03米居世界第一,比美國哈珀望遠鏡的2.4米大了66%,將用在中國新型高分衛星上,而且軌道高度特別高,在36000公里高空軌道上靜止不動,不像普通光學衛星大多在300-1000公里高度層。
  哈勃太空望遠鏡選用了康寧公司的超低膨脹係數石英玻璃,毛坯重量高達828公斤;長春光機所於2013年研製的2.4米口徑重量僅為420公斤,4米口徑也只有1700公斤,但若採用傳統的玻璃材料將是碳化矽材料4米鏡坯的3倍以上。
  中國這一次開創了世界第一
  衛星相比人飛機,人員,車輛,軍艦最大的優勢就是高度,衛星軌道在200公里以上的高空,僅僅2個小時就可以繞地球看一圈,敵方嚴格保密的基地,交通中心,戰機,潛艇,船廠等等,甚至包括軍艦,航母,以及導彈發射等等,都可以通過衛星快速獲得資訊。
  但是目前偵察衛星有個最大問題是離得近才看得清,所以高解析度的偵察衛星軌道都不高,不能任意停留在一個位置盯著某個重要目標或者區域長期觀測,必須按照軌道不停旋轉,對任何一個固定目標或者區域,過頂時間一般也很短,一般是幾十分鐘,而且最快的重訪週期也需要2小時,而且太快的重放時間,造成衛星軌道阻力大,壽命短。
  這款4米直徑的超大型鏡頭,放到靜止軌道後,對地面海面解析度大體有2.5米,雖然不能看清汽車,但是對大型軍艦,比如航母卻是卓卓有餘,配合中國東風快遞,可以對整個西太平洋以及印度洋做到一覽無遺,一聲令下,就可以迅速擊沉。
  這款衛星有如此大的戰略意義,但是研製並不容易,比如高精度零位檢測精度標定、調整誤差分離、投影畸變校正,最終實現了整個4米直徑鏡片,加工精度優於16納米,除了加工精度高之外,還進行反射鏡鍍膜,可見光至長波紅外全譜段反射率優於95%。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2-26/doc-iimxxstf4414488.shtml
2020-02-27 07:34:41
阿楨
東方紅1號為何能在軌飛行50年 比美蘇首顆衛星都先進 2020-04-24 環球網

  1970年4月24日,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被成功發射,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成功發射國產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東方紅一號為何能在軌飛行50年
  由於長征一號的運載火箭運載能力較強,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起點很高。它總重173公斤,超過前4個國家發射的第一顆衛星的總重量之和。公開資料顯示,蘇聯發射的人類首顆衛星重量為83.6公斤,美國、法國和日本發射的首顆衛星品質分別為8.2公斤、38公斤和9.4公斤,4顆衛星加起來還比東方紅一號衛星輕許多。東方紅一號衛星運行在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這條軌道也要比美蘇發射的第一顆衛星的軌道高。另外一個原因是軌道傾角設計非常巧妙。當年中國航太工程師團隊選擇了一個既充分利用火箭運力、又能兼顧地區覆蓋能力,儘量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可以接收到樂音,並能看到中國衛星的軌道。正是因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軌道高度和軌道傾角的“優雅”組合,才能讓它50年後仍然在軌道飛行。哪怕是美國這樣的航太強國的首顆衛星也沒做到這一點。
https://mil.news.sina.com.cn/2020-04-24/doc-iircuyvh9536788.shtml
2020-04-25 07:23:42
阿楨
歷史性成功!北斗全球系統組網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完美收官,星耀全球!2020-06-23日上午,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
  此次發射的衛星屬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經過一系列在軌測試入網後,我國將進行北斗全系統聯調聯試,在確保系統運行穩定可靠、性能指標優異基礎上,擇機面向用戶提供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以及星基增強、短報文通信、精密單點定位等特色服務。
  1994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啟動建設。20多年間,44次北斗發射任務,利用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先後將4顆北斗一號試驗衛星、55顆北斗二號和北斗三號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成功率100%。特別是2017年開啟全球組網以來,兩年半時間高密度執行18次發射任務。今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環境下,北斗工程全線堅持組網發射和疫情防控“雙線作戰”,有力推進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圓滿收官。
  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國家都開始使用北斗系統。後續,中國北斗將持續參與國際衛星導航事務,推進多系統相容共用,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根據世界民眾需求推動北斗海外應用,共用北斗最新發展成果。2035年,我國將建設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慧的綜合時空體系,進一步提升時空資訊服務能力,為人類走得更深更遠做出中國貢獻。
  相關新聞
中國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完成,千億產業鏈迎高光時刻
2020-06-24 06:57:53
阿楨
一箭九星!長征11火箭成功在黃海完成海上發射

2020-09-15,我國在黃海海域用長征十一號海射運載火箭,採取“一箭九星”方式將“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吉林一號”高分03-1組衛星由長光衛星公司研製,其中包括“嗶哩嗶哩視頻衛星”、“‘央視頻號’衛星”在內的3顆視頻成像模式衛星和6顆推掃成像模式衛星,主要用於獲取高解析度可見光推掃影像和視頻影像,將為我國國土資源普查、城市規劃、災害監測等提供遙感服務。
  這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46次發射。
  相關新聞
台媒炒作:大陸在海上發射長征11火箭 從臺灣上空飛過
陸射衛星綠媒扯備戰 炒作太超過
  回應
臺灣上空就是中國領空。別說發射火箭經過,就是戰鬥機天天巡航臺灣島,也是正常得飛過又怎麼樣?這群井底之蛙真的欠扁。
臺灣當局的反應讓大家沒看到和統的希望,這種表現只能讓武統來的更快。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09-15/doc-iivhuipp4502283.shtml
2020-09-16 07:53:27
阿楨
美媒:新冠疫情已經讓印度“矽谷”大變樣

據美聯社2020-11-07報導,疫情下的印度班加羅爾,曾經熙熙攘攘的郊區高檔消費點已經人去樓空,年輕人經常光顧的酒吧也陷入了沉寂。時尚展銷廳、餐廳和軟體公司建築裡的灰塵越來越多,空蕩蕩的商業中心掛著一排求租招牌。
  回應
印度矽谷本來就是海市蜃樓,沒有什麼自己的核心技術,更沒有產業鏈,就是低端軟體外包,給歐美打雜的。疫情之下,三鍋所有產業都倒退20年,更別說虛胖的印度矽谷。
變成養牛場了?
想什麼呢?在三哥那裡,即使你是人類,但是如果投胎技術不夠好,你也配跟牛比?
三哥家的牛也是三六九等分的,白色帶瘤的才叫神牛,要是一普通的水牛也是挨宰的貨,不然三哥每年出口上百萬噸牛肉從哪來

我國發射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

2020-11-06,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搭載長征六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將在衛星平臺上建立收發鏈路並開展太赫茲載荷試驗,太赫茲通信具有頻譜資源豐富、傳輸速率高、易實現通信感知一體化等優勢,在地面和空間通信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前景,是全球第六代移動通信(6G)的關鍵技術之一。
  回應
有誰能科普下6G的概念嗎?
全覆蓋: 6G時代的網路是無盲區,它的互聯互通不僅僅是人和人之間,物體和物體之間也可以互聯,即便在沙漠、戈壁、海底等人跡罕至的地方,也可以通過低軌衛星等技術完成“上天入地無盲區”的覆蓋。全頻譜:頻譜是移動通信的命脈,在深耕低頻段甚至是超低頻段的同時,6G將向毫米波、太赫茲和可見光等高頻發展。全應用:6G不僅是速度的提升,速度在5G的10倍以上,更核心的特徵是,6G是在5G的基礎上加上AI,再通俗一點解釋,就是智慧通信。全智慧,從底層架構到上層演算法,車聯網、無人駕駛,低時延、大資料傳輸的場景,都會真正實現。
2020-11-08 09:07:41
阿楨
長征八號首飛告捷,火箭回收時代何時來?

  2020-12-22,長征八號在海南文昌,一箭五星,首飛告捷。這是一款新型中型運載火箭,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空白,也在可重複使用技術、智慧火箭等方面進行了探索。
  首飛前夕,專訪中國航太科技集團一院長征八號火箭總指揮肖耘。
  目前我國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丁和3噸運載能力的長征四號系列,太陽同步軌道4.5噸以上還是一個空檔;長征五號等大火箭倒是可以打(衛星),但性價比低。國家現在對互聯網衛星,低軌移動、太陽同步軌道衛星的發射需求非常旺盛,預計在十四五期間,太陽同步將占到50%到60%。長征八號的大整流罩,幾百公斤的衛星一次打多個,便於多星組網。
  長征八號已經開展了可重複和智慧化相關技術的驗證,比如火箭返回“收油門”的發動機推力調節技術。
  長征八號突破基於模組組合的快速集成設計,是我國首個研製中未開展全箭模態試驗的中大型火箭,大幅縮短研製週期,降低了研製費用。未來目標是7到10天、40個人左右就能完成一次火箭發射任務,簡化方案,提高效率。
  從需求預計看,長征八一年應該不少於20次發射。

新一代長征八號完美亮相 但為何有人更傾向老火箭 2020-12-24 觀察者網

  除非“老長征”實在打不動,否則大家都會自然傾向于“老長征”。
  只要能滿足航天器的具體需求,把航天器可靠且便宜的打上去,用戶不在乎選用技術多先進的火箭,不在乎火箭是用氫氧發動機還是偏二甲肼加四氧化二氮。
  衍生自R-7導彈的蘇聯運載火箭系列60多年了,固然有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航太投入下降、後勁不足的原因,但如沒全系列近2000次發射保底,R-7恐怕早自然淘汰掉。
2020-12-25 09:45:09
阿楨
中國成功構建世界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路

科技日報合肥2021-01-07電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與中科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單位合作,構建了世界上首個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路,並進行了長達兩年多的穩定性和安全性測試、標準化研究以及政務金融電力等不同領域的應用示範。國際期刊《自然》以“跨越4600公里的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路”為題發表了成果論文。
  量子金鑰分發主要有光纖和自由空間兩種實現方式。科研人員在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與“墨子號”量子衛星成功對接的基礎上,構建了世界上首個集成700多條地面光纖量子金鑰分發(QKD)鏈路和兩個衛星對地自由空間高速QKD鏈路的廣域量子通信網路,實現了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金鑰分發。整個網路覆蓋我國四省三市32個節點,包括北京、濟南、合肥和上海4個量子都會區網路,通過兩個衛星地面站與“墨子號”相連,總距離4600公里,目前已接入金融、電力、政務等行業的150多家用戶。
  量子保密通信“京滬幹線”是目前世界上最遠距離的基於可信中繼方案的量子安全金鑰分發幹線。通過開展長達兩年多的相關技術驗證和應用示範以及大量的穩定性測試、安全性測試及相關標準化研究,結果表明“京滬幹線”可以抵禦目前所有已知的量子駭客攻擊方案,網路的金鑰分發量可以支援1.2萬以上用戶同時使用。
  這項研究成果表明,我國科研人員通過構建天地一體化廣域量子保密通信網路的雛形,為未來實現覆蓋全球的量子保密通信網路奠定了科學與技術基礎。
2021-01-09 07:50:06
阿楨
臺灣“飛鼠”、“玉山”兩顆衛星三度延期發射,升空後繞台多次仍失聯

臺灣研發生產的兩顆名為“飛鼠”和“玉山”的衛星,發射時間三度延期,最終於2021-01-24深夜升空,但在1月25日早上10點和晚上8點各通過臺灣上空一次時,臺灣基地台均未收到衛星傳回信號。可能是信號接收盤架設的角度不對,或衛星電力不足。
“飛鼠”用於觀測電離層電子濃度,偵測地面無線電受干擾情況,以説明改善GPS誤差,提升行動導航功能;“玉山”則用於追蹤全球船隻航行軌跡,加強交通安全。
  回應
這不是是失聯,這叫匿蹤。目的是不被中共發現
開始還以為是灣灣自己發射的,再看其實是SPACE X發的,再看是143分之2,只能笑了
2021-01-27 08:22:39
阿楨
一顆5年前發射的中國衛星在太空機動 美國人為何擔憂 2021-01-28 環球時報

  美國航太圖像分析企業AGI曾於2019年8月26日在官網,講中國在2016年發射的實踐17號衛星進入地球靜止軌道之後,繞著一顆退役的通信衛星中星5A,作出了許多高難度的動作,“展示了非常精細的軌道控制能力”。
  早在2016年11月4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就在官網公佈實踐17號所有使命,其中有:太空碎片由退役、失效的空間飛行器形成,目前地球同步軌道的碎片已有上千個,且還在日益增加,這對太空環境極為不利。
  實踐17號的技術,在美國人看來是有軍用潛力的。美軍很早就開始研發 “空間態勢感知”技術,就是用自己的衛星來接近其他國家的衛星,近距離觀察外觀、判斷用途、設計破壞方案。2014年,美國發射了第一批“地球同步軌道太空態勢感知計畫”衛星,2016年發射了第二批。2017年9月,美軍公開宣佈第二批衛星已經形成初始運行能力。這種衛星曾經多次接近中國和俄羅斯的靜止軌道衛星進行窺探。
  實踐17號的飛行表明,美軍在“空間態勢感知”不但沒有拉開什麼代差,連“時差”也不過拉開了兩年而已,優勢蕩然無存了。
  美軍還在靜止軌道上部署了大量秘密情報衛星,包括導彈預警衛星、大天線電子偵察衛星、核戰指揮衛星……
  俄羅斯也掌握了類似的技術,曾經發射探測器接近美國衛星加以觀察。那麼,兩個美國陣營之外的國家竟然掌握了這樣的技術,帶來的恐慌是可想而知的。
2021-01-29 08:54:57
阿楨
外媒:美衛星超中國4倍 但中國反衛星武器威脅致命 2021-01-28

  印媒《經濟時報》報導,中國對反衛星武器的研發始於15年前,現在其可以威脅到使美國軍方擁有技術優勢的在軌衛星。中國可以發射先進的導彈摧毀衛星,也可以發射雷射光束使衛星上的精密感測器失明。
  中國從2005年開始進行反衛星試驗,在兩年內接連發射了兩枚導彈。在2007年,中國導彈摧毀了一顆廢棄的氣象衛星。2008年,美國也發射了一枚尖端導彈,擊落了自己的一顆衛星,這是一次旨在向中國展示武力的行動。
  中國共進行了十幾次反衛星試驗,包括打擊更高軌道的衛星試驗。一枚導彈可能需要飛行幾個小時才能到達衛星軌道,這有可能使美軍有時間採取規避或報復行動。此外,攻擊衛星所產生的碎片可能會危及自己的航天器。因此,中國開始向衛星發射雷射光束,並研究其他定向能武器反衛星的方法。
  後來中國又有了新的方法。美國太空力量都是由強大的電腦在地面控制的。如果這些電腦被攻破,美國太空資產的大腦可能會退化或摧毀。
  奧巴馬的“抵消戰略”,利用美國的技術優勢應對中國和其他威脅。正如美國首先發展了龐大的核武庫,其次發展了智慧型武器一樣,這種所謂的第三次“抵消戰略”將通過研發機器人技術、高速武器等來獲得優勢。
  2018年,特朗普公佈了太空部隊。2020年3月,美太空部隊表示,他們已經擁有了第一件進攻性武器,。
  目前美國共有衛星1425顆,中國382顆,俄羅斯172顆。但中國正在大力推動航太領域的發展。中國連續三年太空發射任務居全球第一。中國現在是一股主導力量。這股熱潮不僅包括反衛星武器,還包括許多其他軍事和科學項目。
2021-01-29 09:01:18
阿楨
風雲四號02星2021-06-03成功發射 3萬公里外可感知0.05度變化

  風雲四號用戶為中國氣象局,將幫助預報員更靈活地觀察颱風、暴雨等中尺度災害性天氣的結構及其演變的精細化動態,也讓短時強降水、颮線、雷暴等小尺度、短生命史、破壞性大的強對流天氣更容易被識別和捕捉。
  回應
這種技術應用於彈道導彈預警絕無問題
你不知道有個詞語叫“軍民兩用”麼?
2021-06-04 07:45:49
阿楨
美媒:中國衛星變"拖船" 將失效衛星拖離地球同步軌道

  據美國“突發防務”網站2022年01月26日報導,根據商業空間監測公司ExoAnalytic Solutions分析,中國的SJ-21 衛星“似乎正在發揮太空拖船的作用”,它將一顆失效的北斗導航衛星從擁擠的地球同步軌道(GEO)上拖離,送入“墓地軌道”。
  報導稱,該公司空間態勢感知(SSA)首席架構師布賴恩•弗萊厄林26日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主辦的網路研討會上報告了這一觀察結果。
  根據弗萊厄林的介紹,在1月22日,中國SJ-21衛星圍繞並接近一顆失效的北斗二號導航衛星(CompassG2)執行“近距離操作”後,從其軌道位置上“失蹤”了幾個小時。隨後發現SJ-21進行“大機動”將失效衛星拖離地球同步軌道。
  弗萊厄林26日又補充表示,最新跟蹤資料顯示,SJ-21已經和失效的北斗衛星分離,回到近地軌道。它將後者留在“超級墓地漂移軌道”中。
  所謂“墓地軌道”,通常定義為在高度大約為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軌道上方300千米處的空間。
  報導介紹,這顆中國衛星的舉動,和具備進行在軌服務、組裝和製造(OSAM)所需的能力是一致的——美國和歐洲也在追求這種能力。特朗普政府在2020年11月發起一項美國國家OSAM計畫,此後美國國防部一直在推進多項技術開發項目。
  相關新聞
美國SpaceX星鏈衛星2度接近中國太空站 威脅太空人安全 2021/12/29
2022-01-28 07:20:14
阿楨
俄媒:SpaceX一枚火箭殘骸將撞上月球預計在今年3月發生

  俄羅斯衛星網2022-01-26稱,根據線上太空垃圾追蹤軟體的資料,美國SpaceX一枚重達4噸的火箭殘骸的太空運動軌跡顯示,它即將與月球相撞。“這很可能是第一起太空垃圾撞擊月球的意外案例”。這枚失控火箭殘骸屬於SpaceX公司2015年2月發射的“獵鷹9”火箭。當時它負責將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深空氣候觀測衛星送到距離地球超過100萬公里的地方。此後它一直在軌道上混亂地漂浮。近年來SpaceX公司發射的衛星和火箭殘骸多次對其他國家航天器構成威脅,外界擔憂該公司在航太領域的野蠻行為可能導致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數量猛增。

美惡炒中國衛星變身“太空拖船”專家:賊喊捉賊

  美國“突發防務”網站2022-01-26稱,一顆中國衛星正在發揮“太空拖船”的作用,將另一顆失效的中國衛星送入“墓地軌道”,美媒炒作“中國衛星擁有軍事用途”。
  1月22日中國SJ-21衛星圍繞並接近一顆失效的北斗二號導航衛星執行“近距離操作”後,將失效衛星拖離地球同步軌道,SJ-21已經和失效的北斗衛星分離,回到近地軌道。後者被留在“超級墓地漂移軌道”中,距離地面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以上約300公里的太空,可以為後續新發射的衛星騰出空間。
  中國軍事專家表示,如何處理太空垃圾和報廢衛星,應該是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但美國媒體卻把這個話題向太空軍事化的方向炒作。美媒鼓吹各國在地球同步軌道上要“增加透明度”、降低太空意外的風險,然而種種事實證明,在太空大搞異常接近他國衛星的正是美國,甚至還大玩“賊喊捉賊”的把戲。
  “突發防務”網站在去年11月的報導裡提到,運行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一顆美國衛星曾試圖接近中國當時最先進的“實踐20號”衛星,但中國衛星卻及時發現並快速擺脫。
  顯然,美國在乎的不是太空危險,而是企圖通過監視他國衛星,確保美國在太空的絕對優勢。
  相關新聞
國家航天局:近五年共發射207次,長征火箭發射成功率96.7%
未來五年,將建成中國空間站、實施探月四期等新的重大工程
2022-01-29 08:35:20
阿楨
馬斯克曝星鏈2.0引中國擔憂 解放軍學者籲:必須摧毀他們! 2022.06.03

世界首富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太空探索公司 Space X,其衛星服務網路服務星鏈(Starlink)對烏克蘭至關重要,當地每天約有 15 萬活躍用戶在使用該服務。對此,中國方面擔心危及到國家安全,中國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北京跟蹤與通信研究所」學者指出,若星鏈威脅到國家安全,必須摧毀處理。還有中國國防工業專家主張,共軍應發展「反衛星技術」,持續監控星鏈衛星。
新一代星鏈衛星,重量增加4到5倍,長度7米,重量約1,250公斤, SpaceX 已發射約2,400顆Starlink 衛星,目標是在低軌部署4.2萬顆。

陸政協委員建議儘早布局中國版Starlink 搶佔有限低軌衛星空間 2022-03-10


張濤認為,「星鏈」低軌衛星組網相對傳統高軌通信衛星有著成本低、時延短、損耗小的優勢,而其覆蓋範圍和建設效率遠遠大於地面5G通信基站,「星鏈網路服務目前試用速度已突破200Mbps,在搶佔衛星互聯網(網路)市場的競爭中佔得先機。」
英國衛星通信公司OneWeb計劃發射648顆近地軌道衛星,目前已有428衛星在軌運行;波音衛星網路項目擬發射147顆衛星,亞馬遜則計劃發射3236顆近地軌道衛星。
大陸已成功發射銀河航天02批6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單星設計通信容量超40Gbps。這6顆衛星將在軌與銀河航天首發星共同組成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並構建星地融合5G試驗網路「小蜘蛛網」,具備單次30分鐘左右的不間斷、低時延寬帶通信服務能力,用於低軌衛星網路、天地一體網路技術驗證。
張濤指出,「我國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建設投入和外企星鏈項目相比,在規模和模式上明顯滯後,建議儘早儘快佈局中國版星鏈衛星互聯網,在這場空間資源競爭和6G時代競賽中佔據主動。」
2022-07-15 08:18:20
阿楨
中美經濟,科技,軍力對比 2020-08-22

1.土地:中1045萬平方公里(陸945萬,陸水18.6萬,領海60萬)。美982.6萬(937/20/20,五大湖17萬)。2.人口;中13.95億,美3.28億。3.自然資源;俄1美2中3(90%是稀土和煤炭)。4.中國世界第一產糧,糧自給90%。5. GDP:中14.22萬億美元,美21.34萬億。PPP:中24.449萬億,美21.482萬億。6.2018年美工農產值3.9927萬億,資訊軟體業9319億。中6.4894萬億/9116億。7.人均:GDP中1.027萬,美6.16萬。PPP:中1.794萬,美6.169萬。8.外匯:中3.114萬億,美1532億。9. GNP(國民生產總值):2016中11.37萬億,美18.4萬億。10.政府收入:中國2.672萬億,美3.336萬億。黃金:中1857噸,美8133噸。11.2018年商品零售額;美6.364萬億,中5.7551萬億。12.2018年WTO進出口總額排名第一中國。
  13.科技;科研工程師數量,中470萬、美56.8萬。指數自然論文指數為美60%但年增4%,美年降4%。專利:中國連續四年第一。科研投入:中第二,美第一。五百強:中119家,美121家。獨角獸:中206家,美203家。
  14.軍力;
中現役:200萬人。預備役:85萬人。武警:66萬-98萬人。民兵800萬人。
軍費:1800億美元(美估2100億美元)。
戰略核潛艇:092級2艘,094級6艘。093/AB攻擊核潛艇6艘。
洲際彈道導彈:東風3/4/5/31/41等共200枚。中程:東風21ABD/26:300枚。短程:東風11/15/16/17導彈1200枚。巡航導彈:長劍10/20/100:300--500枚,高超聲速巡航導彈已試7次/中段反導試驗3次。轟炸機:轟六H/K160架。核彈頭:300-500枚(美估1200枚)
 戰略支援部隊:2019年衛星403顆,軍用百顆。紅-19(KT1)/動能KT2反衛星導彈已試射數次。天波相控陣預警雷達數部,地波雷達2部,神光地基鐳射站三座。
 陸軍140萬人,轄13個集團軍,1個空降軍。112個合成旅,2個山地旅,11個特種兵團/旅,3個獨立首都衛戍師。主戰坦克:8500輛。裝甲步兵戰車:6700餘輛。身管火炮:1.1萬餘門。火箭炮:2608餘門。直升機:1100架。
 海軍:航空兵2萬人,海防2.3萬人,陸戰隊7個旅3.5萬人,艦隻754艘。航母2艘。驅逐艦:29艘。護衛艦:58艘。潛艇70艘(常規艇55艘,核潛艇15艘) 巡邏艦:400艘(其中022雙體艇83艘)。水雷艦:53艘。登陸艦:71艘。7艘2萬噸071型兩栖登陸艦。10餘艘072/072II型坦克登陸艦,3艘075直升機登陸艦。氣墊船;野牛級:4艘。大沽級(722-2) 70艘。726A型10艘。海軍航空兵:飛機700架。
 空軍現役39萬人,飛機3200多架。作戰飛機:二代機1000多架。
2022-12-08 09:40:25
阿楨
三代機:1300架。SU-27SK/UBK 50架,SU-30MKK 295架,J-11A:100架,J-11B/BS190架,J-15/15S18架,J-1612架,J10/10A/10S290架,J-10B/C280架,JH-7A260架。蘇35:24架。四代機殲20:70架。
預警機,加油機:空警2000、空警200/500:19架。轟油六機:23架。特種機;基於運-8/9的高新機約30架;4架TU-154; J8II的JZ-8F約48架;40多架JH-7掛載電子戰吊艙的電子戰飛機;J-15/16專用電子機。運輸機:運7/8:181架。大運:伊爾76:36架,運20:30架,伊爾78加油機19架。教練機:352架。無人機部隊裝備翼龍,彩虹等無人機。防空高炮:7700門。防空導彈:1000部。空降部隊:3個空降師(第15空降軍):3.8萬人。
美國;………
  中美主要是存量上的差距,增量上,中國遠遠領先於美國;
表面上,2018年美軍費7160億,中國只有1800億美元,但中國人工武器成本都大大低於美國。
中國一個兵年費3萬元RMB,而美軍達4萬美元。155毫米遠端制導炮彈,美一發5萬美元,中2萬RMB。部分裝備的採購單價對比
1主戰坦克:美m1A2坦克800萬~中99A300萬
2驅逐艦:美伯克級18億~中052D艦6億。
3護衛艦:美瀕海戰艦4.8億~中054A艦3.6億(056衛艦1.3億)
4航母,美一般航母40億,新型福特級140億。中國22億人民幣。
5重型戰機:美國f15/5000萬-7000萬~中國殲11/3000萬
6多用途戰機:美f16/3000-5000萬~中國殲10/2500萬。
所以說,中國能支援長期的戰爭而美卻不能。21世紀後,美軍新武器頻頻失敗;DDG1000、瀕海戰鬥艦失敗,F35問題百出,福特還爬在窩裡好多年了。
1)美軍的技術優勢已弱,失去代差優勢。
美軍現用F22、F35、伯克3、航母、M1A2坦克、精確制導彈藥和30年前沒什變化;中國卻變成J20、055、山東艦、T99A、除艦母其他都失去優勢。中國長劍10/20/100及東風17高超音速滑翔體導彈全面領先于戰斧。
2) 美軍新概念武器:無人機美軍沒有領先,高超聲速武器已經落後。動能武器、鐳射武器也落後的水準。
3) 民用製造業的空心化嚴重影響美軍戰時補給能力。
4) 主力裝備已經逐漸老舊,特別是海軍。
5) 戰術落後。近30年美軍戰爭不斷,美吹總以實戰經驗豐富來吹噓。但天天和遊擊隊,小國弱國。
6) 美軍已經打不起仗了。由於美國軍火商兼併成壟斷,裝備越來越貴
從政治,經濟,工業,科技,軍事上,美已失優勢,我們正在看到中國的全面趕超。
  回應
中國直升機已1780架。轟六已231架。
2022-12-08 09:52:39
阿楨
陸平流層飛艇南海現身 2022/12/21 中時

中方研製了可發揮多種性能的平流層飛艇,其中「圓夢」號據說能上升達18公里高,並滯空48小時。
最近曝光的照片顯示,靠近南海的菲律賓北部呂宋島附近可能出現了高空、常航程平流層飛艇。
據《動力》(The Drive)網20日報導,解放軍和其他國家一樣,都在探索比空氣還輕的高空飛行平臺,以長距離、長時間執行搜集情報,監視和偵察等任務,而這正適合在南海執行任務。
這些臉書(Facebook)照片最初似乎在上週末出現,儘管原Po已被刪除,或被隱藏,但照片已被四處轉傳。據說這些照片是在呂宋島龐加辛南省(Pangasinan)拍攝的。雖然從照片看來,它呈半透明狀,但分析認為,這比較可能是金屬反射造成的。
陸企至少研製了「天恆」(Tian Heng)和「圓夢」兩款太陽能無人飛艇,據說它們至少都試飛了一次。所謂平流層高度約在地表上方 23,000—66,000英尺(約7010—20116公尺)之間,而根據個人特定位置的不同,測量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有些人說,這和座落在中國新疆自治區博斯騰湖南部的大型飛艇機庫有關。衛星照顯示,自從它最初約在2013年出現以來,無論大小或範圍都顯著擴增。
無論如何,對解放軍來說,在南海部署飛艇,就算是實驗性質,整體來說也是很有道理的。南海人造島相當分散,飛艇能提供情監偵、通信和資料共用與中繼支援。而近年中菲為了南海主權爭議不斷,摩擦愈演愈烈,因此飛艇出現在菲律賓附近,其實也不令人意外。
2022-12-22 08:47:43
阿楨
巴鐵公佈殲-10C參數,渦扇-10推力非常令人意外,“心髒病”治愈 2023-01-03 傅前哨

自中國向巴基斯坦批量出口殲-10C以來,巴鐵就不斷展示其比印度陣風戰鬥機更加優越的性能
  回應
起喜歡這種出口轉內銷、由買家親口說出的好消息,更重要是由巴鐵親口承認的參數;相信不久將來,會看到巴鐵精心製作的殲10CE版本 Top Gun 上演!
航空發動機這都努力了多少年了,發動機獨立成一個公司出成效,從WS10/15/18/19/20。
台灣F-16V最大起飛重量19.2噸,而最大後燃推力不過100KN多一點,殲10C(E)重量多了80公斤,但是卻有一具最大後燃推力145.2KN的渦扇10,F-16V在近距纏鬥包絡線的表現,恐怕就得差上殲10C一大截, F-16的不敗神話,很大概率就要在數年內的台海上空徹底終結,千萬別不信邪。
牛。從WS10/15/18/19/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_P2JzC4Io
  相關新聞
解放軍拚福建艦試航 有望2024服役 電磁彈射內部首次曝光

反超美國GPS,中國北斗獲165國認可,有望拉動3000億的市場 2020-12-15 騰訊網

在北斗之前,全球比較完善的導航系統分別爲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以及歐盟Galileo。其中,美國GPS早在1994年就完成全球組網,擁有高達98%的全球覆蓋率。
2000年開始啓動的北斗系統,終於打破美國GPS的壟斷局面。而北斗系統也不負衆望,獲得165個國家的認可,好評度反超美國GPS。近日,日本《日經亞洲評論》的標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令GPS失色」數據顯示,北斗的使用遍及165個國家。
那麼,北斗系統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1、短報文通信
2、高精度定位;
3、安全可升級;
據瞭解,北斗系統主要有行業市場、大衆市場、特殊市場三大應用市場,將拉動超3000億元規模的市場。

165國勝負已分!北斗導航反超GPS,印軍服了:確實深謀遠慮

印媒稱,在1996年二炮發射彈道導彈時,曾遭到GPS的信號干擾,最終導致導彈打偏, 1998年首次試射印俄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導彈時,也遭到了GPS的干擾而失敗,然而北斗導航應時而起,甚至和GPS也分庭抗禮,贏得了165國的競爭,這確實是深謀遠慮的長遠佈局。
2023-01-04 08:35:35
阿楨
陸火箭技術突破 組戰時區域衛星網僅需5小時 2023/01/17 旺報

中國航太科技的「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於2022年12月9日在黃海海域發射,成功將14顆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完成中國首次海上火箭熱發射。「捷龍三號」採用四級固體發動機串聯佈局,總長約31公尺,箭體最大直徑2.65公尺,最小直徑2公尺,總質量約140噸。捷龍三號火箭在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1.5噸,具有滿足中國主流中小衛星組網發射的運載能力。
中國此次火箭技術突破具有重大軍事意義,「長征11號」在戰時只需5個小時的準備時間,就能依次發射28至56顆衛星上太空快速組成區域衛星網路。而美歐等其他國家的快速響應火箭,則至少需要1周的發射準備,才能做到。
快速響應火箭的準備發射時間在戰時具有重大意義。在戰前用衛星對一個海區或陸地目標進行跟蹤偵察監視,由於平常部署的衛星從第一次飛越目標上空到下一次飛越目標上空偵照的時間,往往需要一個小時至數小時的時間。做不到在幾分鐘內就報出其偵察的軍事移動目標位置。
因此大國在戰時會針對發生衝突的地區進行衛星補網發射,以在數分鐘內發現敵方軍事移動目標的新位置,也能反制對手發射飛彈破壞己方原有的衛星。補網的衛星數量將視需要會從幾十顆到幾百顆不等,因此「一箭多星」的火箭快速響應發射能力在戰時對情報的作用就變得至關重要。
「捷龍三號」的發射任務是中國首次在海上實施運載火箭「熱發射」。熱發射即是在平臺上直接點火發射,不像冷發射是彈射後再點火,以避免破壞發射平臺。因此熱發射速度的效率遠較冷發射為高。這也意味「長征11號」具備同樣能在海上、陸地機動發射的能力,在進行大面積地區的衛星補網快速響應能力上,已經是世界第一的水準。
2023-01-17 09:42:46
阿楨
外交部:中國民用無人飛艇因不可抗力誤入美國領空 2023-02-03

該飛艇,屬民用氣象等科研。受西風帶影響,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該飛艇嚴重偏離預定航線,中方遺憾。
  回應
布林肯自導自演訪華,最後還找借口落台。
美國不是經常自由航行中國領空嗎
  相關新聞
 華府斥侵犯主權(中:不接受毫無根據的指控),布林肯推遲訪華(中:沒宣佈過什麼訪問,美發佈是美自己的事),眾院議長麥卡錫改口:目前沒訪台計畫,美考量地面安全未擊落。
 按2002年開放天空條約美也用氣球偵搜 (2002-2016年美196次氣球到俄,俄則對美71次),美前駐聯合國大使海理: 打中國氣球不可行。(回應:一個流浪氣球米國霸權都嚇成這樣,美最好打,以後中方比照!) 美國1999-05-07誤炸(?)中國駐南聯大使館。
 拜登讚美軍5日在大西洋領海上空擊落中國飛艇(中:強烈不滿,將進一步反應。美反應過度,違反國際法慣例。) 國際法規定領海12海里,領空高度沒規定,實際用飛機最高高度,約13700米,並不涵蓋飛艇衛星高度。(回應:美既開先例,以後就可比照。 五六十年代,美蔣用U2偵察,被我擊落多架,就不敢來了。七十年代,美就利用西風帶,從新疆入境,到日本回收,被我擊落。) 美:中國偵察氣球遍佈五大洲。德媒:中國能隨時闖入美國領空。(回應:美霸也是侵犯世界各國領空,為什麼不靠腰,幹! 只有美人可以,阿共仔不行!) 郭正亮批拜登無能;遭民粹綁架,啟動冷戰危機。 因小失大 紐時:氣球事件凸顯中美關係的脆弱。 華郵專欄作家:美過度反應「危險且不合理」。德媒:美靠氣球炒作中國威脅,是藉題發揮、小題大作。美F-22疑在阿拉斯加擊落美自己NWS的氣象氣球,40萬美元飛彈恐打下NIBBB氣球迷12美元的氣球。中擊落山東海域不明飛行物! 外交部:美高空氣球2022年10多次非法飛越中國領空,3萬米高空偵察南海。美為什能看見18000米高空的氣球,卻看不到俄州的毒蘑菇雲?美國兩周至少4起列裝危險品火車脫軌事故 (回應:建設如此殘舊,當然會出軌意外!) 中國02-21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
 新疆驚現特大號飛艇機庫足以容納核航艦 2021-07-15 中時
 美專家:未來10年中國飛艇將世界一流,打造飛艇情報網 2010-05-31 防務新聞
 美國Politico雜誌2022年報導美國防部高空氣球跟蹤高超音速武器。
 全球大視野:美歐皆欲掌握平流層飛艇全球僅陸造出,衛星清晰實拍美國本土基地,北斗在165國反超美GPS。
2023-02-23 07:24:42
阿楨
中國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通過談判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

全球近年面臨中美關係緊張、俄烏戰爭屆滿一週年等地緣政治危機,中國外交部2023-02-21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表示習近平為解決全球安全難題提供了更系統的思路、更可行的舉措。
中國最高外交官王毅18日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會中他提及中國國家習近平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和平與發展兩大難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預計提出《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且稱有100多個國家和聯合國在內多個國際組織支持、近70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
全文提及「支持通過對話談判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等熱點問題」,「六個堅持」、「二十大合作方向」、「四大合作機制」等。
「六個堅持」,包括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
倡議文件中強調,「戰爭和制裁不是解決爭端的根本之道,對話協商才是化解分歧的有效途徑」,並稱一國安全不應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任何國家的正當合理安全關切都應得到重視和妥善解決,不應被長期忽視和系統性侵犯;濫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製造更多困難和複雜因素。
對於合作方向,文件內提出包含堅決維護「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共識、推動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中發揮領導作用等。
  回應
中國的倡議若是成功,美國拜登的臉擱哪裡?美國軍火存銷哪?
自稱是民主的國家一天到晚在挑臖互鬥,共產國家提倡和平
大家都希望世界和平。只有美國為了維護霸權 收割全球財富, 專門在別的國家挑起戰爭 好坐收漁翁之利...
梅克爾為什麼要烏保持中立國不要進北約,因為美國主要是削弱俄國的實力。
2023-02-23 07:59:21
阿楨
陸《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 指責粗暴干涉別國內政 2023/02/20 中時

大陸官方今天(20日)發布《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指責美國濫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霸權地位,粗暴干涉別國內政,大搞顛覆滲透,動輒發動戰爭,貽害國際社會。
報告指責美國,長期打著所謂民主和人權旗號,企圖按照美國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塑造其他國家和世界秩序。美國的歷史充斥著暴力和擴張,美國軍事霸權釀成人道慘劇,美國經濟金融霸權淪為地緣政治武器,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大搞壟斷打壓、技術封鎖,遏阻其他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
報告斥責美國慣於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幌子,發動顏色革命,挑唆地區爭端,甚至直接發動戰爭。美國固守冷戰思維,大搞集團政治,挑動對立對抗。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濫用出口管制,強推單邊制裁。美國對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則廢,打著「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旗號,謀著維護自身「家法幫規」的私利。
報告指出,美國利用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智慧財產權上的弱勢地位和在相關領域制度上的空缺實施壟斷,攫取高額壟斷利潤。20世紀80年代,美國為打擊日本半導體產業發展,逼迫日本簽訂《美日半導體協定》,導致日本半導體企業幾乎完全退出全球競爭,市占率由50%跌至10%。同時,在美國政府扶持下,大量美國半導體企業趁機搶占市場。
報告還指出,美國將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意識形態化。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動用國家力量打壓和制裁中國華為公司。美國還炮製各種藉口,圍追打壓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高科技企業,已將1000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各種制裁清單。
報告稱,美國還對生物技術、人工智慧等高端技術實施管控,強化出口管制,嚴格投資審查,打壓包括TikTok、微信等中國社交媒體APP,遊說荷蘭和日本限制對中國晶片和相關設備與技術出口。
報告指責美國,對中國科技人才政策採取雙重標準。2018年6月以來,針對部分高科技專業的中國留學生縮短了簽證有效期限,對在美華人學者開展大規模調查,排擠、打壓華人科研群體。
報告說,美國打造「晶片聯盟」、「清潔網路」等科技「小圈子」,給高科技打上民主、人權的標籤,將技術問題政治化、意識形態化,為對他國實施技術封鎖尋找藉口。同時,美國濫用科技霸權大搞網絡攻擊和監聽竊密。從競爭對手到盟友,均在監聽範圍之內。
《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全文
.......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220004005-260409
2023-02-23 08:09:57
阿楨
美軍也使用大陸北斗衛星? 郭正亮:美媒籲10年內奪回主導權 2024/04/20 中時

前立委郭正亮19日表示,美國媒體《SPACENEWS》今年4月8日報導,美國GPS衛星定位系統面臨來自中國大陸北斗衛星的競爭,呼籲一定要在未來10年重新奪回領導地位。郭正亮也披露,不要以為美國就不使用北斗,美國連戰鬥機、軍艦,也有備用北斗系統,因為有時候要用北斗和GPS交叉比對。
美國媒體《SPACENEWS》今年4月8日報導,美國GPS衛星定位系統面臨來自中國大陸北斗的競爭,一定要在未來10年重新奪回領導地位,因為美國第3代GPS大約在2035年左右建構完成。
報導稱,北斗衛星使用56顆在軌衛星, GPS大約只有31顆衛星,且北斗衛星監測站數量是GPS的10倍以上。中國大陸在推一帶一路,長期與第三世界建立緊密關係,所以有非常多的監測站在發展中國家,最明顯就是非洲和東南亞,大部分東南亞國家都在用北斗衛星。
郭正亮19日在網路節目《亮子立學》中提到,中國大陸一開始並沒有要發展完全獨立自主的北斗衛星,原本是想要和歐洲合作,也已出資,但美國介入,要求歐洲不能讓中國大陸參與研發。大陸於是決定從0開始發展,花了8年時間做出來。北斗衛星零組件,全部都是Made in China,美國想要抵制也不知道從何說起。
郭正亮表示,北斗衛星被視為一帶一路的關鍵要素,《SPACENEWS》稱之為「太空絲路」,或稱為「太空信息走廊」,2020年已正式開通全球服務,覆蓋230個國家,用戶超過15億。2023年北斗衛星日定位量超過3000億次,已被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海事組織等認可。
郭正亮披露,連美國戰鬥機、美國軍艦,也有備用北斗系統,不要以為美國就不使用北斗,因為有時候要用北斗和GPS交叉比對。美國眼睜睜看中國大陸北斗衛星結合基礎建設往前走,出口到全世界。
郭正亮直言,美國自1994年發動GPS衛星定位革命,中國大陸於2020年做出第三代北斗衛星,現在超越美國,讓美國GPS不知如何是好。
2024-04-20 01:35:1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