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26 10:21:53| 人氣3,712| 回應101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国进行北斗二号布网定位精确在厘米之内(图)
“北斗”將跨入第二代。圖爲中國的北斗衛星系統仿真圖。
 
中国进行北斗二号布网定位精确在厘米之内(图) 
2008年12月30日,由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主辦的“北鬥衛星導航應用五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北斗导航定位系统09年前后将发射12颗卫星
中國北鬥定位衛星工作示意圖
 
央視爆光:中國最新北鬥衛星“激光眼”世界領先
 
  由楊福民研究員主持研制的國産衛星激光反射器,經過北鬥二代M1衛星兩年多的運行證明,其性能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這套激光反射器被國際激光測距組織確認爲目前“最佳設計”,已引起美國宇航局、歐洲航天局、俄羅斯航天局同行的關注。
  由中科院上海天文臺研制的激光反射器,采用國産石英玻璃,具有重量輕、面積較小、回波信號較強和測量精度高等特點,多項技術指標都優于美國、俄羅斯的同類産品。
  2008年12月起,多套由不同國家生産的激光反射器分別安裝在GPS導航系統、伽利略導航系統以及北鬥導航系統的試驗衛星上,開展性能“大比拼”。結果顯示,中國北鬥二代試驗星安裝的國産激光反射器,其返回信號顯著強于其他衛星。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166860
 
北鬥全球系統列爲國家重大項目 2020年前建成
 
  解放軍報北京2008年12月30日電 記者李東航報道: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負責人今天在“北鬥衛星導航應用五周年座談會”上表示,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第二代系統的研制建設工作目前已進入攻堅階段,明年將有多顆衛星發射升空,2011年完成系統組網,基本具備運行能力。同時,北鬥全球系統建設也已展開立項論證工作,並列爲國家科技發展重大專項,預計2020年完成系統建設任務。
http://mil.news.sina.com.cn/2008-12-31/0710536961.html
 
中國進行北鬥二號布網 定位精確在厘米之內(圖)
 
2008年12月30日,由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主辦的“北鬥衛星導航應用五年座談會”在北京召開。
  中新網2009年1月2日電 據香港文彙報報道,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官員近日表示,2009年前後將有12顆衛星發射升空。觀察人士分析,此舉意味著中國正在進行“北鬥二號”的布網工作。屆時,由數十顆衛星組成的與GPS系統相類似的衛星數組,可以輕松實現不需要通過地面中心站聯系和傳輸信號的無源定位。  
  定位精確在“厘米”之內  
  據悉,較之目前仍在運行的“北鬥一號”,“北鬥二號”在諸多方面具有優勢,包括可以有效避免遭受電磁幹擾和攻擊,實現無源定位。另外,在精確度方面,“北鬥二號”也可以精確到“厘米”之內。中國此項技術優勢將廣泛應用在氣象、交通、環境監測等方面。
  據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管理中心官員介紹,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第二代系統的研制建設工作目前已進入攻堅階段。2009年將有多顆衛星發射升空,3年內完成系統組網,並具備基本的運行能力。在此基礎上將逐步發展到爲全球服務。未來衛星導航不僅在軍事,而且在交通運輸、氣象測報、國土測繪以及公共安全等領域都將發揮重要作用。
  作爲國家重要的信息基礎和戰略設施,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2003年12月,中國自行研發設計的“北鬥一號”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建成並正式開通運行,“北鬥一號”精確度在10米之內。  
  系統可靠性達99.98%  
  據悉,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運行5年來,已累計提供定位服務2.5億次、通信服務1.2億次、授時服務2500萬次,系統可靠性達99.98%;已成功應用于水利水電、海洋漁業、交通運輸、氣象測報等領域。
  在08年汶川抗震救災中,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全力保障了救災部隊行動,發揮了獨特優勢。目前,入網用戶突破4萬。 (劉越山)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1-02/1052537204.html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北斗衛星的戰略運用>

  編者按:本文編譯自英國《簡氏情報評論》2003年10月號,作者傑佛瑞‧費登(Geoffrey Forden)原為聯合國監督、檢驗及核查委員會下屬的多學科分析中心主任,現為MIT安全研究專案的高級研究科學家。在本文中,他全面探討了中國導航衛星系統的效能,並分析了該系統在增加中國戰略導彈精度方面的潛在作用。
  隨著2003年5月24日第三顆北斗-1號衛星的發射升空,中國宣稱它已經建立了一個由三顆導航衛星組成的衛星體系。前兩顆分別於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發射升空。“北斗”衛星系統與美國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NAVSTAR)和俄羅斯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以及歐洲計畫中的“伽利略”系統有很大的區別。它是由三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覆蓋範圍只能以地區為基礎,而不像其他系統具備了全球覆蓋能力。
  作者認為,近年來中國一直在採取漸進的步驟發展空間導航衛星系統。它所宣稱的第一顆導航衛星,也就是北斗-1A號於2000年10月30日發射升空,衛星定位于東經140度的地球同步軌道,大約在新幾內亞島上空,這也是處於整個星座最東面的一顆工作星。兩個月後的12月20日,中國又發射了第二顆地球同步導航衛星——北斗-1B號,它位於東經180度印度洋中部上空。在近兩年半的時間裏,它們構成了中國僅有的導航衛星,直到第三顆衛星的發射升空。北斗-1C號屬於導航定位系統的備份星,它位於東經110.5度,處於前兩顆工作星的中間,與前兩顆一起組成了中國自己完整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在相隔兩年半的時間裏中國才發射第三顆衛星,看起來中國很可能利用了這段時間來測試衛星電子設備和熟悉系統的操作。
  通常,導航衛星的位置對於確定用戶和衛星的距離以及此後的位置非常重要。這三顆衛星眾所周知處於地球同步軌道,它們位置的變化對於導航的影響是巨大的。在衛星工作的這段時間裡,北斗衛星的經度偏差一直保持在加減0.1度,這也是國際電信聯盟所提出的標準範圍,在地球同步軌道的高度上,這個偏差與地球的對應值為150公里。每經過大約一個月,當負責保持衛星在軌位置的發動機點火期間,這種經度變化就會發生一次。因此,每日的變數相對要小,只有2至3公里。
  然而,由於存在著衛星軌道赤道傾角以及衛星軌道並不是真正的圓形,所以地球同步衛星每天在軌道的位置也是有變化的。前兩顆衛星的軌道赤道傾角為0.06度,對應每天南北方向50公里的差額,最新的第三顆衛星軌道赤道傾角大約0.014度。傾角的不同是由於太陽和月亮(以及地球不是一個真正的圓球形狀這樣一個事實)在過去兩年半時間中對前兩顆衛星的輻射壓力所致,最後,地球同步衛星軌道並不是真正的圓形,每天會引起40公里的徑向偏差。
  所有這些偏差,在距離地面35000公里的軌道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在定位方面如果不對參數修正的話卻能引發巨大失誤。現有以衛星為基礎的導航系統通過向用戶播發當前軌道參數及授時信號解決這類問題,然後用戶計算出精確衛星位置用於自己位置估算。看起來中國“北斗”系統很可能使用的是同樣的工作原理。

  系統精度的估算

  衛星系統的用戶可以測算出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如果他知道自己與三顆衛星或更多衛星之間的距離的話。估算的精確度取決於一系列因素包括電子設備的精度、信號穿越大氣層的影響以及已知的衛星位置到底有多精確和其幾何排列的順序。
  使用更多的衛星可以增加位置估算的精度,然而如果衛星廣泛地分佈於用戶的上空也可以增加定位精度。實際上四顆衛星就也可以取得理論上的最大定位精度,這就要求其中三顆要均勻地分佈在水平面上。換句話說就是以120度為間隔,第四顆衛星位於用戶的正上方。從這種最佳幾何排列中移動任何一顆衛星都將降低用戶定位的最佳精度。
  由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共只有三顆衛星在軌,因此就要求用戶裝有一台高精度原子鐘。或者其他的必要條件也行,如用戶處於海平面位置,這種條件使得該導航系統除了用於艦船導航之外在陸上幾乎毫無用武之力。由於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沒有衛星導航也可以得到一個合理的定位精度,因此本文在此不予具體論述。我們將假設用戶攜帶了一隻作工粗糙的小型高精度時鐘或是一台同步的價格不貴誤差也不是很大的時鐘。
  近年來原子鐘越來越普及,中國肯定已經將或是自己制定或是購自國外的高精度時鐘安裝在導航衛星上了。不管怎麼樣,雖然我們對中國的一個步兵排甚至是一輛坦克能否在野外成功地操作這一裝置持懷疑態度,但是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中國的飛機能夠攜帶原子鐘並做到時鐘與衛星的同步化,以此來確保導彈發射後數分鐘時間裏所最必需的精度。
  衛星的幾何排列,就像用戶所看到的,在決定系統的精確度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國位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的三顆衛星遠遠沒有達到最佳化的幾何排列。如果用戶靠近赤道的位置,這三顆衛星看起來就像是從頭頂穿過的一條直線。這種幾何排列雖然能夠很好地決定經度,但在測量緯度或高度方面卻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實際上在赤道平面上,美國的GPS系統測量經度的精確度要比北斗衛星強一千倍,這個比較是建立在假設兩個系統都存在著電子設備、大氣失真及其它來源所引發的相同的誤差基礎之上的(另外,用戶的原子鐘不可避免也存在著誤差,除非也像衛星上安裝的原子鐘一樣經常進行資料更新,在此我們不予考慮)。因此,北斗星座的用戶在赤道上測量緯度的誤差範圍至少是一個東西10米、南北3000米的大橢圓。同樣,在高度的測量方面,美國的GPS系統精度也要超出中國10倍。
  當用戶向北方移動時,緯度和高度的精確度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改善,這是因為北斗星座的幾何排列看起來更加合理一些。當用戶越向北前進,衛星看起來越靠近水平線,也就是說星座越逼近它的最佳幾何排列。臺灣臺北的一個用戶使用該系統時,經度精確度大約10米,而緯度精度大概只能有100米左右了。雖然這比赤道附近的用戶有了極大的改進,但要想靠這種精度制導航空炸彈卻還遠遠不夠。用戶越往北,精度就會增加,直到北緯80度線,在那裡“北斗一號”衛星系統的經度測量精確度可以與GPS系統相媲美。這個比較也是建立在兩個系統存在著所有其他來源誤差相同的假設基礎之上的。更加有趣的是,如果用戶所處的海拔高度增加上百公里,那麼系統在北緯地區的精確度還會隨之相應增加。

  未來的改進?

  中國國家航天局已經宣佈,“北斗”衛星系統的精度並不能滿足絕大多數的陸上用途,包括鐵路和公路運輸,而且肯定也不會為其所接受。然而,中國很有可能繼續發射衛星以充實目前的星座數量,來獲取可接受的精度。如果中國希望繼續發展這一地區性導航系統,一個方法就是向所謂的“閃電”軌道再發射另外4顆衛星。“閃電”軌道指的是一種大橢圓軌道,範圍從近地點高度的1000公里到遠地點高度40000公里,衛星運行週期為12小時。入軌時衛星的軌道傾角大約63度,這樣可以防止衛星向東或向西漂移出軌道。保持4顆這樣的衛星將確保用於導航目的時至少有一顆衛星處於最佳位置。
  如果這樣一個附屬星座加入到“北斗”系統,它仍然是一個區域性衛星導航系統,精度也只有GPS/NAVSTAR系統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然而這樣用戶卻再也沒有必要隨身失事攜帶原子鐘了,因為用戶在任何時候它都可以接收到4顆衛星發射出的信號。儘管中國肯定已經具備了將這種衛星送入“閃電”軌道的能力,但它以前卻沒有這樣做過。考慮到中國在發展武器系統方面一貫深思熟慮的作法,估計中國首先可能會入軌一顆單獨的北斗衛星,然後經過一段時間對這顆衛星的多種功能進行測試,例如高度控制-保持衛星的一個表面始終朝向地球,而太陽電池板的表面則指向太陽,以及對衛星在這種大橢圓軌道上進行至少一年的位置保持和跟蹤。只有當時機成熟時,中國才會將另外3顆衛星送入“閃電”軌道。
  作者認為,對於中國來講,高度控制和軌道位置保持這兩個環節才是操縱“閃電”軌道衛星最困難的事情。就像上文所提到的,導航衛星的運行軌道必須非常精確,否則軌道測量的任何失誤都將對用戶定位產生直接而巨大的影響。
  地面控制站可以利用多種方法測算出地球同步衛星更加精確的軌道位置。通過向衛星發射定時信號,然後接收應答信號,這樣就能很容易地算出衛星的徑向距離,另外採用“波瓣”技術-在兩張座標稍有不同的天線方向圖上測量無線電相對往返的過程,也能夠得出衛星的角位置。毫無疑問,中國在過去兩年時間裡一直在發展這兩種技術,但是要測算“閃電”軌道衛星的位置,中國還須要做出更大的努力,採取新式不同的操作技巧。

  戰略武器的使用

  作者認為,如果中國打算建立一個精度更加接近GPS系統的地區性衛星導航系統,那麼在衛星的數量上至少翻上一番,而且還要將它們送入無任何經驗可尋的“閃電”軌道。
  精度不足以制導常規彈藥的一個系統,卻可以改進戰略武器的精度,這看起來有點自相矛盾。然而,“北斗”系統就是如此。它可以使用兩種方法將中國的戰略彈道導彈(ICBM)的精度極大提到到1公里以內。一種方法是通過速度測量來決定主發動機的關閉點,這在後來證明是行不通的。第二種方法是對助推段後飛行器或匯流排實施制導,這種方法不但可以將導彈的精度提到到1公里以內,而且也使得中國得到了多彈頭分導再入飛行器(MIRV)的技術。
  美國和蘇聯的經驗說明,導彈精度、核武器當量以及核態勢這三個不可分割因素構成了核威懾的整體。因此,在探討“北斗”導航系統如何能夠在現有的3顆衛星幾何排列的基礎之上改進戰略彈道導彈的精度之前,有必要考慮中國核態勢的主要內容。
  中國的核威懾依賴的是一支目標對準對手人口中心的小規模、生存能力較強的報復性力量。該國目前的核武庫據估計包括大約20枚能夠使用的戰略彈道導彈,打擊距離可達美國本土。這些導彈均為東風-5A(北約稱為CSS-4)二級液體助推導彈,射程13000公里,每枚導彈據信攜帶有一枚熱核彈頭,威力為2-3百萬噸TNT當量。儘管有報導稱中國取消了幾個多彈頭再入飛行器技術的研究專案,但東風-5A導彈具有著很強的機動性和生存能力。這種導彈平時未加注燃料儲存在坑道內,一旦需要它可以迅速轉移出來進入發射平臺,整個發射準備工作能在60分鐘內完成。一些分析人士相信中國正在對其核力量實施現代化,最早可能在2005年,東風-5A型導彈將會被一種更先進的固體燃料彈道導彈所取代。
  關於東風-5A導彈的精度有不同的報導,範圍從500米的徑向概率偏差(CEP)表示來襲導彈將降落在這些半徑範圍以內,至3500米CEP不等。數百萬噸級的核彈頭無論擊中此範圍以內的任何一點都會毀壞整個城市(一枚300萬噸級的核彈頭可以夷平半徑6.5公里以內的所有建築,並引發大火和重大的人員傷亡)。然而,如果中國確實在其戰略彈道導彈上安裝了多彈頭分導再入飛行器,那麼它就需要生產和部署更小、更靈活的核裝置,其核彈頭的當量相應也會更小。這樣一枚分彈頭可能的當量也許只有150至350千噸TNT,如果是這樣的話,僅僅一枚也會破壞半徑2.5公里以內的所有建築,同樣也會引起火災和嚴重的人員傷亡。當量越小,中國可能愈加感覺到有必要加強導彈的精度,然而即使導彈的徑向概率偏差比較接近外電報導的500米最小估計值,如果中國打算使用這些低當量核武器對多個城市進行打擊,它還需發展一種制導精度大致相同的匯流排技術。
 
定位與速度控制

  對戰略彈道導彈進行制導與控制是一項非常複雜而艱巨的工作。在發動機點火4分鐘後,導彈燃盡時速度即主動段結束時的速度超過7000米/秒,經歷7次重力速度後,導彈載荷的速度必須控制在原定速度加減6釐米/秒的速度隙縫範圍以內。速度上的這種微小差別會對導彈的飛行彈道造成極大的影響。例如,將彈頭燃盡時的速度增加6釐米/秒,彈頭的最大飛行高度就會相應地增加100米,而且在飛行彈道的其他階段,這種高度上的差別還會繼續增加,造成了射程上的最終區別。
  由於中國的東風-5A導彈並沒有安裝助推段後飛行器用於對第二級火箭燃盡後的彈頭速度進行修正,因此導彈上的制導與控制系統必須將第二級火箭的推力終止在一個精確的水準上,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發動機停車。控制彈頭的射程就要控制燃盡時速度,如果指令要求精度在500米,那麼燃盡時速度最好是在10000米/秒。與更現代化的固體燃料彈道導彈相比,液體燃料的東風-5A導彈做到這一點可能更為容易,因為液體發動機在飛行的最後幾秒鐘時間裏會降低速度,因此也就減少了加速度,決定正確的發動機關閉時間也會更加容易。
  如果中國為東風-5A導彈改裝固體燃料助推器,作為對其實施現代化改進的一部分,那麼在精確控制燃盡時速度方面難度可能會增大。想法做到發動機精確停車,中國可以採取美國民兵和海神彈道導彈曾經使用過的原理:在導彈發動機的上未端加裝連接有爆破引信的發動機停車閥柱(塞)或氣門,用於突然減少發動機內部的壓力以及燃氣和推力。當然導彈的制導和控制系統必須非常精確地決定發動機停車的正確時間,並且還要在當發動機處於最高加速度時,否則將會加劇彈道的速度偏差。
  中國可能利用其衛星導航系統改善導彈精度的一個方法將包括測量衛星射向地球信號所產生的多普勒頻移。衛星向地面實際發出的無線電頻率與用戶接收到的信號頻率有差額,這個差額就稱作多普勒頻移。這種微小差額與導彈的速度是成正比的,當導彈達到理想的速度和方向時,就在這一精確時間點上做到發動機停車。另外,“北斗”星座內的3顆衛星也使中國具備了測量導彈速度所有3個要素的能力,這不僅包括彈道上任何一點的速度,而且還能測量橫向距離偏差。
  這種方法以前曾經被使用過。二戰期間的德國在其V-2導彈上不但進行了使用多普勒頻移技術來關閉發動機的試驗,而且實際上也部署了一些具備這種能力的V-2導彈。中國的戰略彈道導彈與德國短程V-2導彈的一大區別是兩者要求的速度測量精度。像上文所提到的,如果中國打算使用多普勒頻移來決定發動機關閉時間,就需要測量出每秒只有幾公分的速度差別。然而,測量一個多普勒頻移就只有短短的有限的時間,這個過程就像是在兩條類似的電波上作比較,尋找出它們的差別所在。導彈上的測量裝置必須要在半秒鐘的時間裏測量出導彈速度,而且精度不能低於6釐米/秒。假設“北斗”衛星是在6兆赫的波段上向外發送信號——我們知道這是中國衛星的工作頻率,如果中國想使用更低的頻率或是要求更高的的精度——比如對應地面50米的徑向概率偏差,那麼測量多普勒頻移所要求的時間就會增加。
  要想在這半秒鐘時間裏,測出所需精度的東風-5A導彈的速度,那麼導彈的速度變化將會達到35米/秒,這就極大地超出了6釐米/秒的精度。而且要想測出主動段結束時所需精度的彈頭速度甚至也會變得更加困難,因為在測量多普勒頻移的同時,光是重力就會引起4.5米/秒的速度變化。這樣,如果中國想在一定的時間裏測出所需精度的彈頭速度,它必須將其導航衛星的頻率提高至少1000倍。從這裏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目前中國的導航衛星還無法利用測量所需精度的彈頭速度這種方法來提高其戰略彈道導彈的精度。

  測量位置,推力速度

  中國能利用它的3顆衛星來改善其戰略彈道導彈的精度,通過對助推段後飛行器的位置進行多次測量。速度稍有差別的彈頭,它的彈道在空間的飛行路線也是不同的。這種方法就是充分利用了這樣一個理論。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將會使用其生產或外購的標準加速儀來終止導彈的推力,最終速度精度可能只有1米/秒左右,與之相對應的目標精度幾乎達到10公里。
  如果中國的彈道導彈裝備了助推段後飛行器,而且它所攜載的彈頭速度能夠在一秒鐘的時間內改變米的話——這一數值是一台先進發動機及其相關燃料容積所必須要求的,那麼中國還是可以承受彈道導彈速度上的不精確性的。在主助推器燃盡時,衛星匯流排將首先經過一段時間來確定導彈的位置,這一時間要足夠衛星來區別出速度差只有每秒幾公分區別的彈道軌跡。這一過程最多不能超過600秒,可能會更少。到那時,匯流排將解鎖特別設計的加速儀,並將其設置在衛星導航系統所確定的環境中,或者只需要重新啟動主慣性制導裝置也行。任何一種方法都能避免導彈制導系統在主助推器動力飛行階段可能產生的計算失誤。新的制導裝置屆時將由衛星匯流排啟動用於控制發動機以此來修正速度,另外它也能夠多次改變總線速度。如果匯流排運用的是多彈頭分導再入飛行器技術的話,那麼每到一個新彈道,匯流排都會釋放出一枚彈頭。
  彈頭或助推段後飛行器在其飛行的27分鐘時間裏,都處於所有3顆衛星的監測之下。這就使得衛星匯流排可以長時間、多次對其位置進行測量,進而推斷出精確度非常高的導彈速度。地基導航系統不可能有這麼長的測量時間,因為導彈很快會消失在地球圓形表面之下。很明顯,如果助推段後飛行器想要達到所需的精度的話,它就需要這段時間來決定本身的速度。衛星在主動段結束後的前幾百秒估計的偏差與導彈的實際偏差大致相同。然而,由於系統每隔一秒或兩秒時間測量一次匯流排的位置,因此它最終還是能夠分別出速度上的差別。另外,系統還可將彈道高度差別納入速度差別的分析當中。

  “北斗”系統對中國核作用的影響

  作者認為,一個系統理論上的能力並不能決定其是否可以用於特殊場合。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儘管不適合常規及陸上用途,但卻很適合戰略彈道導彈的制導與控制。如果北斗衛星系統的目的就是用於改進中國彈道導彈精度,那麼西方就有必要考慮中國的核態勢。
  在美國和蘇聯的核較量中,改善核彈頭精度一直與第一次核打擊能力聯繫在一起,打擊的目標要麼針對對方的核力量(在發射前毀壞對方導彈發射井),要麼是對方的指揮與控制設施。然而,如果中國打算獲得第一次打擊能力,它就不得不實施一項大規模採購專案,而不僅僅是現代化這麼簡單。對美國民兵戰略彈道導彈進行第一次打擊至少需要500枚核彈頭:在《第二階段消減核武器協議》的限制下實現“一對一”打擊。即使中國為每枚戰略彈道導彈安裝3枚分導彈頭,那麼它的導彈數量至少還需要增加8倍,更不用提500枚核彈頭了。當然,美國還有數量不斐的戰略轟炸機及三叉戟彈道導彈核潛艇作為報復力量。即使中國想對美國的指揮及控制設施實施第一次核打擊也成問題,因為美國為了抵抗蘇聯的第一次核打擊相繼興建了許多預備指揮中心。
  作者認為,中國致力於的一個選擇性戰略,可能是運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為安裝有分導彈頭的戰略導彈提供制導,這也不需要對導彈精度作多大的改進。中國可能正在努力增加目標瞄準美國城市的導彈數量。“北斗”衛星這樣一個用於戰略彈道導彈的導航系統,也可以看作是中國對抗美國部署更加現代化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而作出的一個反應。實際上由於啟動該系統耗時較長,因此在美國的天基追蹤系統確定了一個飛行彈道,第一枚攔截導彈就要擊中目標之前,此時助推段後飛行器可能還正在作機動飛行。這樣的機動飛行,再加上中國肯定已經掌握的廉價的彈頭誘餌技術,對付美國地基攔截導彈無疑非常有效。

“北鬥”系統的限制與弱點
  人類是在一次偶然事件中發現可以利用衛星進行導航。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第一枚人造衛星"斯普特尼克"1號(Sputnik-1)進入軌道後不久,美國兩位科學家在追蹤這枚蘇聯衛星時無意中發現,他們收到的無線電信號有多普勒頻移效應,即衛星在飛近地面時,接收機收到的無線電頻率逐漸增高,飛遠時則逐漸降低。 科學家對這種現象研究後産生靈感,衛星的軌道可由地面站測得的多普勒頻移曲線確定,若知道衛星的精確軌道,不就能確定地面接收機的位置了嗎?從此,一種先進的導航技術"衛星導航"悄然興起。
  當時美國科學家們即倡議利用衛星,爲其"北極星"核動力彈道導單潛艇進行定位導航,以修正慣性導航系統的時間累積誤差。于是美國在1958年提出利用"多普勒頻移效應"與"標准時間差"定位原理的第一代衛星定位系統經緯儀(Transit)構想,1960年4月開始發射首枚衛星,1964年提供軍用服務,1967年更開放給民間使用,此後曾進行兩次改進,1988年8月進行最後一次發射,2000年系統報廢。"經緯儀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成功,導致美國與蘇聯研發與建構更大規模、高精度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即全球定位系統(GPS)與全球導航衛得系統(GLONASS)。
 
北鬥的研制

  1983年,大陸開始籌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1986年初,大陸正式以雙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統爲名開始進行整個計劃,並由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負責研發。當時大陸專家研究報告提出多種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構想,經過深入評析,多數專家認爲,利用2枚或3枚位于地球同步軌道的通信衛星進行導航定位的方案比較適合大陸。由于當時大陸航天科技實力,已具有制造與發射同步軌道通信衛星的能力,也已建立衛星地面追蹤網,有相當規模的衛星軌道數據處理中心,所以有利于發揮既有的衛星資源與地面設施功能;另一方面也顧及到大陸經濟力量有限,因爲此項發展需要24顆衛星類似美國GPS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需要大量經費,當時大陸尚無此財力。
  1986年底大陸研發單位就提出了總體技術方案和試驗方案,預估只要3年時間,就可利用已在軌道的2枚同步衛星進行整體演練,驗證導航定位原理,並檢驗系統實用性,尋找實現雙星導航定位的技術途徑。就在大陸籌備雙星定位系統期間,大陸專家發現1982年美國已有3名科學家開始發展一個利用3枚同步軌道衛星,名爲GEOSTAR的定位系統,還獲得多項專利。但是後來因爲功能更佳的GPS全球定位系統發展迅速,使得研發中的GEOSTAR系統資金被撤走,在1991年宣告失敗。由于GEOSTAR最後也將使用3枚衛星定位改爲雙星定位,因此大陸仍宣稱使用雙星定位的概念是其最早提出並實現的。
  1989年9月5日淩晨5點,大陸科研人員以庫爾勒、南寧等4個用戶機進行第一次定位演練,結果證明,利用雙星定位可實現定位、定時、簡短通信三大功能,而且比當時GPS的民用碼精度高好幾倍。1994年1月,雙星快速定位通信系統正式命名爲"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並列爲大陸"九五計劃"要項。雙星快速定位系統演練驗證試驗的成功,爲"北鬥"系統奠定了技術基礎。接下來的6年多裏,北京跟蹤與通信技術研究所又完成地面控制中心等應用系統的總體設計方案,建構"北鬥"系統的完整架構。
 
  "北鬥"系統運作原理與流程

  "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全天候、全日時提供衛星導航定位信息的區域導航系統,所以用戶隨時都可以接收到衛星廣播的詢問信號,服務範圍以大陸地區爲主。其定位原理系采用3球交會測星原理進行定位,以2顆衛星爲球心,2球心至用戶的距離爲半徑可畫出2個球面另一個球面是以地心爲球心,畫出以用戶所在位置點至地心的距離爲半徑的球面3個球面的交會點即爲用戶的位置。
  "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由太空的導航通信衛星、地面控制中心和客戶端三部分組成:太空部分有2枚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執行地面控制中心與客戶端的雙向無線電信號的中繼任務;地面控制中心包括民用網管中心,主要負責無線電信號的發送接收,及整個系統的監控管,其中,民用網管中心負責系統內民用用戶的標記、識別和運行管理;客戶端是直接由用戶使用的設備,即用戶機,主要用于接收地面控制中心經衛星轉發的測距信號。
  地面控制小心包括主控站、測軌站、測高站、校正站和計算中心。主要用來測量和校正導航定位參數,以便調整衛星的運行軌道、姿態,並編制星曆,完成用戶定位修正資料和對用戶進行定位。簡單的說,"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具有快速定位、簡短通信和精密授時的三大主要功能。
  快速定位:目的在確定用戶地理位置,爲用戶及主管部門提供導航服務。"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使用的衛星,以快速捕捉信號和傳送大量數據見長,從用戶發出定位申請,到收到結果,只需1秒鍾。而在這1秒鍾內,整個系統要完成發送申請信號、上傳衛星、經地面控制中心計算出位置,再從衛星將定位信息送返申請用戶等流程,而其中快速捕捉信號只用了幾毫秒。大陸宣稱這項20年前設計的快捕技術,在今天仍屬世界最先進的技術。"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水平定位精度爲100米,差分定位精度小于20米。定位響應時間:一類用戶5秒、二類用戶2秒、三類用戶1秒。最短定位更新時間小于1秒,一次定位成功率95%。
  簡短通信:"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具有用戶與用戶、用戶與地面控制中心之間雙向數字簡訊通信能力。運作流程爲地面控制中心接收到用戶發送來的響應信號中的通信內容,進行解讀後再傳送給收件人客戶端。一般用戶1次可傳輸36個漢字,經核准的用戶可利用連續傳送方式最多可傳送120個漢字。這種簡訊通信服務,GPS無法提供。
  精密授時:"北鬥"導航系統具有單向和雙向2種授時功能,根據不同的精度要求,定時傳送最新授時信息給客戶端,供用戶完成與"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間時間差的修正。  "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工作步驟如下: 
1.地面控制中心向2枚衛星發送詢問信號;  
2.衛星接收到詢問信號,經衛星轉發器向服務區用戶播送詢問信號;  
3.用戶響應其中1枚衛星的詢問信號,並同時向2枚衛星發送回應信號;  
4.衛星收到用戶響應信號,經衛星轉發器發送回地面控制中心;  
5.地面控制中心收到用戶響應信號,解讀出用戶申請的服務內容;  
6.地面控制中心並利用數值地圖計算出用戶的三維坐標位置,再將相關信息或通信內容發送到衛星;  
7.衛星在收到控制中心發來的坐標資料或通信內容後,經衛星轉發器傳送給用戶或收件人。
 
"北鬥"系統的軍事用途

  "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基本上是以滿足商用服務爲主,雖然目前軍事用途仍有限,不過其仍具有雄厚的軍事應用潛力,這也是大陸未來發展重點。理由很簡單,雖然大陸衛星導航定位應用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是絕大多數的軍民應用範疇都是建立在美國GPS之上。一旦發生戰爭,美國關閉GPS或加大民用碼誤差,對大陸而言,後果不堪設想,所以大陸必須末雨綢繆,發展自主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其實"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軍事功能與GPS類似,如:飛機、導彈、水面艦艇和潛艇的定位導航;彈道導彈機動發射車、自行火炮與多管火箭發射車等武器載具發射位置的快速定位,以縮短反應時間;人員搜救、水上排雷定位等。不過,因運作方式不同,"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有一些GPS沒有的軍事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部隊的指揮管制。
  由于"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簡短通信功能可進行"群呼",如集團用戶中心發出的各種指令經"北鬥"指揮型用戶機上傳至"北鬥"衛星接著轉給地面控制中心,再經出站鏈路傳至"北鬥"衛星向目標用戶轉發,使得集團用戶中心可對其下屬用戶進行指揮調度。另外,當用戶提出申請或按預定間隔時間進行定位時,不僅用戶知道門己的測定位置,而月-共調度指揮的上層單位或其他有關單位也可得知用戶所在位置。這項功能用在軍事上,意味著可主動進行各級部隊的定位,也就是說大陸各級部隊一旦配備"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除了可供自身定位導航外,高層指揮部也可隨時通過"北鬥"系統掌握部隊位置,並傳遞相關命令,對任務的執行有相當大的助益。換言之,大陸可利用"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執行部隊指揮與管制及戰場管理。
 
  "北鬥"系統的限制與弱點

  由于"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是雙星系統,因此,共用戶接收器只能測得二維(平面)的定位數據。用戶若位于海平面上,因高度爲零,可以直接求得三維(平面和高度)的定位數據;但用戶若位于陸地或空中,就需要利用地面控制中心的數值地圖資料厙或用戶自備的測高儀才能求得用戶的高度,並進一步確定用戶的三維坐標。若控制中心的數值地圖數據庫數據不夠准確,尤其是要拿到非本國的地理精確數據並不容易,定位出的位置數據就會有問題。
  "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用戶的定位申請要送回地面控制中心,經由中心控制系統解算出用戶的三維位置資料之後再發回用戶。無線電信號從地面發出,經衛星返回地面的上下行時間約爲0.24—0.28秒,從用戶接收器應答測距信號到接收定位結果,信號經過兩次上下行鏈路的傳送,時間約需0.56秒,加上中心控制系統的計算時間,整個定位時間約需1秒鍾,即用戶接收器約可在1秒鍾完成定位。這1秒的定位時間對飛機、導彈這種高速運動的用戶嫌時間長,會加大定位的誤差,因此,若要利用"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進行精確定位,以車輛、船舶等慢速運動的用戶較適合。
  由于"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客戶端耍請求定位服務時,必須發出應答信號,即"有源應答",如果使用者是軍方單位就會使自身失人隱蔽性,且這個定位服務要求的信號也可被敵方定位,而遭致攻擊。另外,客戶端除了要和衛星一樣接收來自地面控制中心的詢問信號,也要發出應答信號,因此,整個系統的同一時間內服務用戶的數量便受用戶可使用的通信頻率數量、詢問信號速率和用戶的響應速率等條件的限制,所以"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用戶設備容量是有限的,每秒鍾只能容納150個用戶。雖然每個客戶端都有專用識別碼,不過一旦被破解,很容易使整個系統被敵人或有心人士以僞冒信號加以飽和,使系統癱瘓或者是傳送假信息,迷惑友軍。由于"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中地面控制中心扮演著系統關鍵角色,如:承轉衛星信息、解算用戶位置等,因此,一旦地而控制中心被毀,整個系統就不能運作了,這也是"北鬥"系統的致命傷。"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使用的衛星是同步軌道衛星,這意味著落地信號功率很小,因此,用戶機需要有較大天線(直徑達20厘米)才能接收信號,而且因"有源應答"運作方式,所以,用戶機還要包含發射機,因此在體積(普通型用戶機長20厘米、寬17.5厘米、高5.2厘米)、重量、耗電量,甚至價格都遠比GPS接收機來得大、重、耗電與貴,而且這麽大且重的用戶機,不要說是裝在導彈上,就是單兵使用都是一大負擔。
 
  臺灣欲反制"北鬥"

  反制"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就像海軍反導彈作戰一樣,可分爲"硬殺傷"和"軟殺傷"。前者就是直接攻擊導航衛星和地面控制中心,不過,因"北鬥"系統使用的衛星是同步軌道衛星,軌道高達36000千米,即使是美國也無此攻擊能力。不過美國倒是有攻擊地面控制中心的能力,美軍可以使用巡航導彈,機載防區外攻擊武器,或派遣隱形戰機、轟炸機,滲透大陸空防育接摧毀地面控制中心,癱瘓整個系統。但臺灣的現有軍力尚無法對"北鬥"系統地面控制中心發動直接攻擊。
  至于"軟殺傷",不外乎就是幹擾。其實只要是無線電系統都會受到幹擾,像天氣或太陽黑子活動這種自然因素就會幹擾無線電波,這將是臺灣反制大陸"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主要方式。"北鬥"系統的衛星雖然遠在距地表36 000千米的同步軌道上,但因衛星相對于地球是靜止的,所以要幹擾並不難。成功幹擾同步軌道衛星最近的例子就是2002午大陸"鑫諾"一號衛星被**功成員從臺灣發射電波予以幹擾蓋臺,"鑫諾"一號是大陸于1998年發射的同步軌道通信衛星,位置在東經110.5度的赤道上空。衛星上有24個C頻段轉頻器和14個KU頻段轉頻器,當時有3個KU頻段轉頻器受到幹擾。據了解,**功成員是以發射電視載波方式幹擾"鑫諾"一號衛星,而組裝幹擾衛星的發射載波器材技術不難,只要有發射衛星信號能力的電信或廣播電視業者(如臺灣電視臺常用的SNG車)就有幹擾能力,但這只是針對一般傳統調制方式(QPSK調制)的衛星信號而言,對于"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采用的CDMA技術(分碼多任務),最簡單的做法即爲全頻帶掃描幹擾。
  由于CDMA是使用擴頻技術,擴頻系統的主要優點就是具有很強的抗幹擾能力,但並非完全無法被幹擾。CDMA原理是不同用戶使用不同的擴頻編碼(Spreading Code)來調制,接收器可依不同擴頻編碼來過濾其它用戶信號而取出需要的信息。所以CDMA好比在在一間房間中,同時有一組人用中文交談,而另一組人用英文交談,彼此會有幹擾的産生,但在中文聽者的耳中英文只是較大的噪音而已,並不會影響聽中文的辨識能力,因此,可以在同一時間、空間,有多組人用不同語言交談。但當交談人數多到一定程度時,彼此距離必須拉近才能聽見,此時涵蓋率相對降低,容量亦受限制。所謂容量即頻寬,"北鬥"系統上下傳頻寬只有16.5兆赫,因此很容易被幹擾。由于"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位置、頻段、頻率等技術參數都是公開信息,如:"北鬥"系統3枚衛星的位置分別位爲東經80度、140度、110.5度,上傳使用L頻段,頻率爲1 610—1 626.5兆赫,下傳則爲S頻段,頻率爲2 483.5-2 500兆赫。即使"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使用抗幹擾能力較強的CDMA擴頻技術,甚至有備用頻率,仍可使用全頻帶幹擾機針對L和S頻段進行全面掃描幹擾,目前臺灣陸軍電子戰連即有此幹擾能力。
  不過一般通信衛星,尤其是軍用通信衛星通常都留有備用頻段,以備不時之需。因此,大陸"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衛星可能也會留有備用頻段,作爲反幹擾之用。因此臺灣除了要有L和S頻段的全頻帶幹擾機外,也應發展全頻段的幹擾能力。另外,大陸除了備用頻段外,也可能發展可同時使用"北鬥"系統與GPS的雙模用戶機,除了可提升定位精度外,一旦任一系統失效時,另一系統即可接替,並增加敵方幹擾的困難。不過即使如此,臺灣還是可以進行幹擾作爲,因爲GPS也很容易被幹擾。
  2003年3月24日美伊戰爭期間,美國國務院抗議若幹俄羅斯公司在美國攻打伊拉克之前,將一些敏感的軍事器材賣給伊拉克,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莫斯科航空轉換公司出售的GPS幹擾設備。這家航空轉換公司成立于10年前,主要業務爲研制壓制不同無線電系統的幹擾器,其作用對象包括戰機和炸彈上應用的全球定位系統。美國政府指控,俄羅斯技師在巴格達協助建立幹擾GPS的系統,由于這套系統很複雜,俄羅斯技師還協助伊拉克操作。
  幹擾GPS信號的設備就是另一個同頻的電臺,兩者發出相同頻率的信號互相幹擾,使得收音機收不到清晰的聲音。因爲這些精准武器離地面都不遠,相對于地面發出的幹擾電波,衛星信號就較弱,因此易被幹擾。而美軍也不能在同頻段進行反幹擾,否則還是會幹擾到武器系統GPS信號的接收。這種"蓋臺"作爲已算是電子戰的一種,作用就如同以電子戰裝備直接幹擾制導導彈的雷達波。其實臺灣軍方也有類似幹擾作爲,軍事情報局就有很多電臺就是用來"反制匪波",目的就在幹擾大陸對臺廣播。
  由于伊拉克擁有的幹擾設備有限,因此,伊拉克的蓋臺行爲大多集中在巴格達或其它聯軍主要轟炸目標附近進行,因爲縮小發射電波範圍才能集中發射功率,進行有效幹擾。不過,美軍使用的精准武器准確度很高,伊軍雖成功幹擾GPS,但效果仍有限。以美軍大量使用以GPS制導的JDAM炸彈爲例,其制導方式爲戰機在投擲前,將目標坐標和戰機的最新位置輸入制導系統內,預設彈道,炸彈擲出後,因受大氣影響會有偏離彈道情形,這時再利用不斷接收到的GPS定位信號操縱彈翼修正彈道,直到命中目標。由于這些精准武器射程都很遠,除非伊拉克境內遍布幹擾設備,否則很難全程幹擾。而且這些精准武器也很聰明,一旦接收不到新的信號,還是會利用最後收到的信號修正彈道,只是誤差值較大。像大型建築物,即使誤差10—20米,還是能命中造成破壞。由于"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有源應答"的運作模式,使得資料更新速度較慢,原本就不利于速度較快的飛機和導彈做精確定位。所以一旦配備"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大陸飛機或導彈,被臺方幹擾,其誤差值要比使用GPS制導被幹擾要來得大。
  伊軍使用的GPS幹擾設備的效能到底如何?因伊拉克和聯軍雙方都沒有公布相關資料,因此很難判斷。不過由一些外電報道也許可推出一些端倪,剛開戰時,很多報道都指稱聯軍精准武器准到房子被炸,而屋前的汽車卻毫發無傷,但隨著戰事推展,聯軍誤擊巴格達市場和住宅區造成平民死傷的事件,便不時發生。尤其是像市場這種大目標也會誤炸,有外電報道指可能是伊拉克發射的防空導彈未爆落回地面造成的,除此之外實在令人很難不聯想到是否這些誤炸事件是因聯軍精准武器被伊軍幹擾所致。不過要注意的是,這種GPS幹擾設備一旦激活後因本身也發出電波,很容易被敵軍定位而暴露行蹤,反而成爲敵軍攻擊目標。美伊戰爭期間,聯軍受幹擾後,立即以戰機摧毀伊軍使用的GPS幹擾設備,由此可知這些幹擾設備確實有效。
  近年來,有很多信息指出,大陸已在彈道導彈或巡航導彈上加裝GPS制導系統,面對大陸精准武器的威脅,臺灣已研擬應付之道。"監察院"于2002年完成的"信息作戰戰鬥力之全面檢討"項目調查報告中,就針對大陸可能利用衛星優勢對臺進行精准攻擊,建議軍方宜及早建立反制或防禦能力,以達戰鬥力保存目的。軍方在回複"監察院"時指出,應付大陸可能利用衛星優勢對臺進行精准攻擊,在主動防禦方面已規劃籌建"反制衛星偵測及通信暨幹擾GPS定位制導武器系統"發展計劃,顯示軍方已注意到大陸GPS制導武器的威脅,並謀求反制之道。
  大陸近年來在GPS差分定位技術,即DGPS(Differential GPS)的發展上不遺余力,目的就是要提高GPS定位精度,使得GPS定位更加實時精確,應用範圍更廣泛。"GPS差分定位"的原理如下:在一個經過測地得知其"精確位置數據"的固定地點(站臺),以1個C/A碼(民用碼)用戶接收器接收GPS的信號而獲得該站臺的"所測位置數據",比較其與"精確位置數據"的差異就可得到"GPS定位誤差修正量"。然後以無線電發射機將這些"定位誤差修正量"傳播出去,供該地區使用中的大量C/A碼用戶接收器接收,修正其接收器的定位數據。通過"差分式GPS系統",可使C/A碼接收器的定位精度提高約10倍之多。
  而"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03星"雖是備份星,目的在"01星"或"02星"發生故障時,可接替其工作,但"01星"和"02星"都運作正常的情況下,則可利用"03星"進行差分修正服務、附加導航等工作,以提高定位精度。不過即使"03星"用來作爲差分修正服務,"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客戶端只能收到3枚衛星信號,精度還是比不上GPS用戶至少可收到4枚衛星信號。所以大陸除了發展"北鬥"系統與GPS的雙模用戶機外。將來也可能利用已在大陸普設GPS差分基地站,發射"北鬥"系統的"定位誤差修正量",使"北鬥"系統用戶能接收到第4個定位信號,以提高定位精度。因此值得注意的就是,大陸有可能派遣特工人員利用潛伏臺灣的機會,先勘察某些合適地點,進行精確測地後,設置隱藏的差分基地站。一旦戰爭爆發,就可啓用提供大陸戰機和導彈進行更精確的定位,執行點穴戰。有關單位應即早未雨綢繆研擬對策,以應付大陸的滲透潛伏。
  除幹擾衛星外,臺灣也可利用"北鬥"系統"有源應答"的運作模式,偵測大陸部隊,因此,臺灣應研發偵測設備,並配發各級部隊,以便迅速掌握解放軍部隊位置,予以反擊。如果可能,也應嘗試對"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客戶端的識別碼進行破解,一旦譯碼成功除了可截取各客戶端之間與地面控制,扣心互傳的信息外,還可發送假信息誤導解放軍,另外,破解用戶識別碼後還能發出僞冒信號飽和"北鬥"系統,使其它用戶無法正常使用。
http://www.airforceworld.com/misc/beidou.html

中國航天准備一箭九星,北鬥三代兩次建成!
 
    衆所周知,北鬥一代已于2003年建成,北鬥二代將于2010年建成,北鬥三代將于2016年建成。西方猜測,中國可能使用一箭九星技術,兩次火箭發射建成北鬥三代。北鬥一代前兩顆衛星分別于2000年10月31日和2000年12月21日升空,第三顆(備用衛星)于2003年5月25日升空。第四顆北鬥衛星(北鬥二代)于2007年2月3日升空,第五顆北鬥衛星(北鬥二代)于2007年4月14日升空。2009年將有12顆北鬥二代升空,2010年北鬥二代的功能將于美國GPS相當。 
    北鬥計劃在2020年之前建成"30+5"的衛星導航系統,30顆中軌道移動衛星,加上5顆地球同步軌道靜止衛星。詳細情況請參見《未來戰爭論》。西方猜測,中國將于2016年前後發射20顆北鬥三代與15顆北鬥二代一起構成"30+5"衛星導航,並且將首次使用一箭九星技術,分兩次發射18顆北鬥三代。  
    俄羅斯一箭八星,一顆未入軌  
    2004年06月29日10點30分(北京時間14點30分)俄羅斯航天兵在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發射場成功發射一枚"第聶伯"運載火箭。16分鍾後,該火箭將7顆微型衛星送入距離地球表面700到800公裏的太陽同步軌道,有1顆未進入預定軌道。
      這8顆衛星中有法國和意大利各1顆、沙特阿拉伯和美國各3顆。按照原計劃,此次發射的衛星還應包括一顆俄羅斯本國的衛星"AKS"。但由于該衛星在組裝時出現技術問題,俄方于6月19日決定不再發射這顆衛星。也就是說俄羅斯本打算在這次發射采用"一箭九星"。 
      除了運載8顆衛星,這次發射的另一個目的是爲了檢驗"第聶伯"運載火箭的服務期限能否延長。"第聶伯"運載火箭爲三級液體燃料運載火箭,發射重量爲211噸,可以將3.5噸的有效載荷送入太空。與普通運載火箭在發射架上發射不同,"第聶伯"運載火箭采用井式發射,可以長時間保存在發射井內等待發射。詳細情況請參見《未來戰爭論》。自1999年以來,該型號運載火箭在拜科努爾發射場已成功進行了3次發射,將12顆衛星送入軌道。 
    "第聶伯"運載火箭是在俄RS-20洲際彈道導彈基礎上改造而成。1997年,烏克蘭與俄羅斯合作成立了Kosmotras國際航天公司,專門負責將這種洲際彈道導彈改造成"第聶伯"運載火箭,用于衛星發射。據悉,適合改造的RS-20洲際彈道導彈共有150枚。
http://club.xilu.com/emas/msgview-821955-2744718.html
 
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將再發射12顆衛星
 
  新華網合肥2008-10月28日電(記者熊潤頻、蔡敏)在28日舉行的2008中國(合肥)北鬥衛星導航科技與產業發展論壇上,國家衛星導航工程中心副主任冉承其透露,2009年前後,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將再發射12顆衛星上天,力爭2010年為我國及周邊地區提供基本服務。
  北鬥系統是中國自行研制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具有導航、定位和授時的功能。自2000年以來,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已經先後擁有了5顆衛星,並于2003年建立北鬥導航實驗系統,為中國及周邊地區的交通運輸、漁業、勘探、森林防火等領域提供有源服務。
  “整個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空間段由30多顆衛星組成。明年前後再發射12顆衛星,將使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具備區域無源服務能力,也就是不需要用戶發送定位請求信號,就能完成導航定位等功能。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全球服務能力。”冉承其說。
  據悉,我國正式開始研制獨立自主的衛星導航系統始于1994年。此前,世界上只有美國、俄羅斯和歐洲自主研制生產衛星導航系統。
 
中國力爭衛星導航領導地位 北鬥誓言超俄趕美
 
據香港《亞洲時報》報道,近日中國國家航天局宣布了龐大的航天工業發展計劃,以“做強做大”爲口號,計劃把目前排行全球第四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數量大幅提升至30顆衛星,屆時其規模將超越俄羅斯及歐洲直逼美國。
有分析稱,這預示著中國要迎頭趕上,爭取衛星導航系統的全球領導地位。
目前,全球的衛星導航系統處于“四分天下”狀態,以美俄兩國的系統處于領導地位,其次爲歐洲及中國。在2006年舉行的中國珠海航展上,中國航天部門正式宣布了開始建設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這被視爲中國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的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只是一種區域衛星導航系統。
 
“北鬥”誓言“超俄趕美”
 
《亞洲時報》的報道指出,中國國家航天局局長兼國防科工委副主任孫來燕10月11日披露,在即將發表的中國航天“十一五”規劃中,擴大目前“北鬥”衛星導航系統是重要內容之一,整個系統將涉及30顆衛星。
目前,美國的GPS衛星導航系統由24顆衛星組成,定位精確度約爲誤差少于10米,是全球衛星導航市場的壟斷者。據悉,爲保持在戰略和經濟領域的優勢,美國還正在實驗第二代衛星系統,計劃再發射20顆衛星,總數達到44顆,屆時精確度將高達誤差少于1米。
主要繼承自前蘇聯技術的俄羅斯GLONASS衛星導航系統由24 顆衛星組成,定位精確度約爲10米左右。自前蘇聯解體後,因俄羅斯長期受資金短缺困擾,GLONASS系統發展一直陷于停滯甚至倒退狀態,目前在軌運行衛星只有17顆,俄羅斯正拉攏印度參與,俄政府期望于2008年可以令GLONASS衛星全部部署到位。
從規劃而言,歐洲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其規模極大,最初規劃時的目標就是要取代美國的GPS系統成爲全球第一,衛星數量爲30顆,27顆爲工作衛星,3顆爲候補衛星,最高精確度爲誤差少于1米。歐盟諸國2002年簽署合建“伽利略”系統協議時,預計到2008年即可投入運作,但與其它歐盟多國計劃一樣,“伽利略”也因合作國之間無法處理利益問題而一再拖延,目前最樂觀的估計是2011年可以開始投入運作,而整個計劃可于何時完成則無法估計。
中國在2000年開始建設屬于自己的“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先後于2000年、2003年及今年發射了5顆導航定位衛星。由于受衛星數量和分布範圍的限制,從嚴格意義上來講,“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在現階段仍是區域性有源三維衛星定位與通信系統(CNSS)。雖然是遲來者,而且起步技術據稱部分由國外引進,但目前“北鬥”系統在中國航天技術大發展的格局下已初具規模,並後來趕上,超越了歐洲在衛星定位方面的成就。“北鬥”系統一旦完成30顆衛星的全球導航規模構建,在規模上將超越俄羅斯的GLONASS,並進一步逼近美國的下一代GPS系統。
 
衛星導航系統的“軍民之爭”
 
美國國防部從1973年開始實施的GPS系統,是世界上第一個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其最初的用途是專門用于爲洲際導彈導航的秘密軍事系統。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該系統首次得到實戰應用並大顯身手。而在其後的曆次戰爭中,如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GPS系統都是美軍不可或缺的“決勝利器”。從克林頓時代起,該系統才開始被允許應用在了全球民用方面,但即使這樣,美國仍然以保持其軍事優先性爲第一要務,爲此,在海灣戰爭期間,美國甚至不顧歐盟的強烈反對而一度關閉對歐GPS服務,導致了歐洲國家的巨大經濟損失。由此可見,衛星導航系統從誕生時起就帶有濃重的戰略色彩,而各國發展衛星導航系統的背後,是在“前車之鑒”下,對“國之利器不可授于人”式的戰略危機感的強烈警惕。
《亞洲時報》稱,中國官方明確指出“北鬥”是軍民兩用的系統,而美國則認爲該系統軍用多于民用,並刻意稱中國將“北鬥”的上行頻率制定在與美國GPS相同的範圍,是爲了使美國顧慮損害GPS的正常運作而不可能幹擾“北鬥”系統。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認爲,“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目前基本上是以滿足商用服務爲主,雖然現階段軍事用途有限,不過其仍具有雄厚的軍事應用潛力,這也是中國未來發展重點之一。理由很簡單,雖然中國衛星導航定位應用近年來發展迅速,但是絕大多數的軍民應用範疇都是建立在美國GPS之上。一旦發生戰爭,美國關閉GPS或加大民用碼誤差,對中國而言,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中國必須未雨綢繆,發展自主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漢和防務評論》分析稱,“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軍事功能與GPS類似,如:飛機、導彈、水面艦艇和潛艇的定位導航;彈道導彈機動發射車、自行火炮與多管火箭發射車等武器載具發射位置的快速定位,以縮短反應時間;人員搜救、水上排雷定位等。不過,因運作方式不同,“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有一些GPS沒有的軍事功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部隊的指揮管制。
由于“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簡短通信功能可進行“群呼”,如集團用戶中心發出的各種指令經“北鬥”指揮型用戶機上傳至“北鬥”衛星接著轉給地面控制中心,再經出站數據鏈傳至“北鬥”衛星向目標用戶轉發,使得集團用戶中心可對其下屬用戶進行指揮調度。另外,當用戶提出申請或按預定間隔時間進行定位時,不僅用戶知道自己的測定位置,而且調度指揮的上層單位或其他有關單位也可得知用戶所在位置。
這項功能用在軍事上,意味著可主動進行各級部隊的定位,也就是說中國各級部隊一旦配備“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除了可供自身定位導航外,高層指揮部也可隨時通過“北鬥”系統掌握部隊位置,並傳遞相關命令,對任務的執行有相當大的助益。換言之,中國可利用“北鬥”衛星導航定位系統執行部隊指揮與管制及戰場管理。
英國BBC也有報道引述專家觀點表示,“北鬥”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部署完成後,中國將具備“資訊化戰爭”能力,能對小區域、小目標發動“點穴戰式”精確攻擊
 
“北鬥”騰飛終有時
 
據新華網報道,我國計劃在2007年發射兩顆“北鬥”導航衛星,2008年左右滿足中國及周邊地區用戶對衛星導航系統的需求,並將進行系統組網和試驗,逐步擴展爲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據介紹,正在建設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空間段可提供兩種服務方式,即開放服務和授權服務。開放服務是在服務區免費提供定位、測速和授時服務,定位精度爲10米,授時精度爲50納秒,測速精度爲0.2米/秒。授權服務是向授權用戶提供更安全的定位、測速、授時和通信服務信息。
“北鬥”衛星導航系統與其它全球導航與定位系統相比最大的優勢,在于它不僅能使用戶知道自己的所在位置,還可以告訴別人自己的位置在什麽地方,特別適用于需要導航與移動數據通信場所,如交通運輸、調度指揮、搜索營救、地理信息實時查詢等。
《亞洲時報》指出,宇航及衛星技術是國際社會界定國家實力的標准,中國決定“做強做大”航天工業,展示了其要成爲強國的決心,提升“北鬥”系統能力,在數年內達到“超歐、越俄、趕美”的目標,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雄心
http://china.rednet.cn/c/2007/10/30/1359425_2.htm
 
 
航天專家稱神舟飛船從神八開始進入批量生産
 
资料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示意图。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示意圖。
  新華網甘肅酒泉2011年9月29日電 (新華社記者李惠子、徐壯志、趙薇)成功發射天宮一號並將在2012年底前,完成無人和載人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我國瞄准基于空間站需要的下一代載人航天技術。
  作爲我國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載人航天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將與11月中旬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並在明年與神舟九號和十號飛船進行無人或有人的交會對接試驗,這將爲2020年左右建立60噸級載人空間站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
載人航天總設計師周建平說,每個國家都是經過多次試驗才能成熟掌握交會對接技術,曆史上的航天事故,絕大多數都發生在事先沒有想到的那一點。周建平說:“我們的指導思想就是在全力以赴保證設計正確,保證地面試驗驗證真實、充分,保證産品生産質量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想到及沒想到的各種意外,做足應急預案。”
  針對風險,科技人員采取了諸多手段提高系統可靠性。“首先,在設計上采取備份手段,東方不亮西方亮;采取余裕度設計手段,有個比較大的包容量,能夠包住可能出現的偏差。”“其次,我們反複研究飛行程序和策略,一旦出現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各種意外情況,也要有手段來應對,繼續執行後續飛行任務,或進入安全模式和保護狀態。”“第三,充分發揮工程全系統的能力,例如當發生火箭入軌偏差較大的問題時,用天宮一號的動力來彌補;當一個系統遇到突發情況,用其他系統的能力來幫忙。”  
  火箭方面,我國正圍繞空間站研制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說,由于空間站的每個艙重達20噸左右,發射升空需要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我們已經在爲2020年空間站的發射做准備。”
  運載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宋征宇說,數字化、無毒無污染的中國新一代系列運載火箭長征5號、長征7號有望在2014年左右實現首飛。預計2021年左右新型火箭的各項技術將趨于成熟,並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2號、3號、4號系列。  
  此外,未來的我國空間站上,航天員在軌工作時間增加,這就需要更多措施抵抗失重環境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王憲民說,骨丟失對抗儀等實驗裝置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儀器會以不同強度和頻率敲打航天員的腿部骨頭,根據記錄來分析其效用,從而進一步研制失重對抗設備。他說,2008年搭載神舟七號飛船上天的航天員開始使用中醫對抗失重不適等症狀,效果很好。
  王憲民說,我國首次選拔的女航天員也正在進行交會對接任務訓練,最早可搭載神舟十號飛船上天。“女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用品與男航天員不同,目前已設計好,正在研制。”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已成爲繼俄羅斯、美國之後能獨立培養航天員的世界第三個航天員訓練基地。
 
天宮一號油箱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 屬國內首創2011-10-01揚子晚報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南京晨光集團公司曆經十年,爲“天宮一號”設計研制出特殊的“油箱”。這個長得像手風琴風箱的“油箱”,叫做大型液體燃料貯箱膜盒。據記者了解,大型液體燃料貯存箱是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的五大關鍵技術之一,而其中的膜盒是該貯存箱的核心部件,屬于國內首創。
  “這個膜盒的外表結構像是手風琴的風箱,只不過手風琴風箱是長方形連接,而我們的膜盒是圓形膜片連接。”該公司研發中心的施雲鵬高級工程師是參與設計研發該膜盒的人員之一,貯箱膜盒是用特殊的金屬材料制作而成。
  在地面上給汽車加油時,由于汽油本身有重力,一般是用泵把汽油灌到汽車的油箱裏。但在太空中推進劑是失重的,而且必須以液態的形式輸送。而“天宮一號” 的運行時間很長,需要持續不斷的運行動力做保障,所以要做成手風琴風箱的形狀。運用空氣的壓力,擠壓膜盒,將膜盒內的燃料“擠”到“天宮”發動機裏。燃料裝在膜盒裏,膜盒要具備伸縮功能才能滿足要求。“所以手風琴風箱的結構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施雲鵬說。“這次‘天宮一號’的飛行時間是兩年,我們膜盒內的燃料已經一次性充滿了,可以維持兩年不要再加油。”
  此前我國的運載火箭也都有燃料貯存箱,但不論是固體的,還是液體的都是一次性的。這次“天宮一號”的油箱卻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這項技術的突破和掌握,使只能在一定時間內運行的飛船變成長期在太空運行的“工作站”。
 
天宮一號安裝26個發動機 24個負責姿態調整 2011-10-01華商報
 
  昨日16時09分,天宮一號成功實施第2次變軌,順利進入在軌測試軌道。
  在未來大約兩年時間內,天宮一號還將完成多次變軌、與神舟飛船對接、轉體、翻滾等高難度動作。天宮一號是怎麽實現這些的呢?靠的是安裝在其身上不同位置的26個發動機,這些發動機與神舟飛船發動機都是位于西安的航天六院制造。
 
天宮一號廣泛使用碳纖維 儀器玻璃可耐千度高溫 2011-09-30 中國新聞網
  
  天宮一號此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空間交會對接,這是舉世公認的航天技術瓶頸,也是它要面臨的最大的技術考驗。對接任務的完成離不開其姿態控制系統,而姿控系統必須使用關鍵的光學材料,既能夠濾紫外線,又耐宇宙線輻射、耐近千度的高溫,還要有很強的抗沖擊能力。據介紹,國內目前唯一能滿足此類要求的,只有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提供的耐輻照石英玻璃。
  普通玻璃乃至普通石英玻璃在高強度的宇宙射線輻照下都會變黑不透光,從而造成姿控定位的失誤。在技術完全空白的情況下,1987年,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顧真安院士和他的科研團隊通過幾年的研究和反複試驗,解決了在高純石英玻璃內部進行摻雜的技術問題,攻克了高溫熔融不均體、耐宇宙射線輻照等多個技術難關。1995年,“耐輻照石英玻璃”首次應用于衛星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資源艙推進分系統先進複合材料承力錐臺是天宮一號的重要結構件。中國建材集團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承力錐臺結構方案,創造性地用蜂窩夾層結構與複合材料十字梁組合結構作爲主承力結構件。
  碳纖維複合材料在天宮一號上的使用幾乎隨處可見。爲滿足空間光學結構的應用,作爲重要承力結構件的相機支架,設計要求五“高”: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要求高;線膨脹系數要求高;結構彈性模量要求高,變形要微米數量級;産品基頻高,達100Hz以上;重量指標要求高,研制的技術難度較大。
 
天宮一號家具齊全 可騎單車 2011-10-01 旺報
 
 天宮一號將在太空待上兩年,迎接太空人入住。這個家「家具」眾多、功能齊全,太空人要在其中工作、生活並開展科學實驗。它為太空人提供了不少工作生活設施。
 一奇:騎車練身體
 太空人將來要在天宮一號中駐留的時間比以往的神舟任務明顯延長。長時間在失重環境下生活會造成肌肉萎縮、骨丟失等症狀,所以太空人需要通過太空鍛鍊進行健康維護。天宮一號首次帶上了太空鍛鍊器材,例如特殊自行車,用於鍛鍊下肢肌肉;拉力器,用於鍛鍊肩部和背部肌肉;下體負壓筒,對下半身施加負壓,促使血液向下半身流動,改變失重環境中血液朝頭部轉移的情況。這些也是目前國際空間站通用的失重防護鍛鍊器材。此外,太空人的筆記本電腦裏事先存儲好他們感興趣的影音節目,甚至還可以從太空中往地球上發送電子郵件。
 二奇:祥雲睡袋更輕
 天宮一號為太空人準備的藍色睡袋外部繡有祥雲圖案,相比神七的睡袋,其重量明顯減輕,材料也是優中選優,具有抗阻燃、防靜電、重量輕、鬆緊可調等特點。天宮一號還為太空人準備了保暖內衣、保暖褲、運動襪、運動服、短褲等。這些衣服的設計比較特別,主要是考慮太空工作實驗的特殊需求,比如有的衣服裝有電纜口,有的口袋用於放置輻射測量儀等。由於天宮一號是長期無人低壓運行,會造成衣服材料加速老化,研究人員在地面做了大量的低壓存儲試驗,用專業設備拉扯衣物,確保拉伸強度和撕裂強度合格。
 三奇:滅火手套抓火苗
 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都配備了滅火裝置。如果火情小,就用手套狀的滅火濕巾,可以隨處抓握火苗。它不僅耐高溫,而且絕緣性能好,這是因為太空中的火災大多是由電纜引起。滅火器只在火情較大的情況下使用。太空人戴上防毒面具,按下滅火器上的按鈕,噴射出的滅火劑就會把著火點與四周的氧氣隔離。由於滅火劑有毒性,一旦使用了滅火器,密閉艙裡的空氣就受到了汙染,太空人不再適宜待在艙裏,要嘛更換艙內的空氣,要嘛返回地球。
 四奇:品質測量儀稱重
 為了探索太空人長期駐留太空的醫學變化規律和防護措施,天宮一號裝載了很多空間醫學實驗設備。品質測量儀能在失重條件下「稱量」人體品質,反映太空人飛行期間體重的變化。骨丟失對抗儀通過對太空人施加外力刺激,研究如何對抗太空飛行造成的骨丟失。還有一些裝置用於研究失重環境下細胞變化規律、人的心理變化規律以及對艙內氣體採樣分析等。相比神舟系列任務,天宮一號的實驗設備和專案大大增加,太空人工作量也相應加大。
 五奇:淨化 除有害氣體
 人類想在太空長期逗留,必須設法製造適宜人類生存的小環境。除了維持合適的溫度、濕度、壓力、氧氣等常規環境外,天宮一號還對控制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氣體配備了專門的「武器」。人體是微生物的產生源,代謝的皮屑在空氣中以浮塵形式存在,微生物控制裝置能在短時間內對空氣進行高效過濾淨化。艙內設備和非金屬材料會釋放微量有害氣體,對太空人健康不利。有害氣體淨化裝置能強力去除幾十種有害氣體,在太空人進入前提前開啟運行。此外,太空人呼吸、排汗產生的水汽也有冷凝水收集裝置定時自動收集。
 六奇:心電裝置隨身帶
 天宮一號攜帶了更新穎、更豐富的醫監設備,採集太空人生理資料,為太空人醫學健康維護提供技術支援。比如,太空人隨身攜帶的心電裝置能24小時連續記錄心電資料,而且不受測控弧段的限制。測血壓的設備和地面袖帶式不同,在胸部連上心電電極,在手指上戴上血氧、脈搏波感測器,對心電信號和脈搏波信號進行分析處理,計算出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理參數。
 七奇:回收 變尿為水
 神舟飛船過去攜帶的都是消耗性資源,太空人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資都從地面攜帶,而天宮一號首次對再生技術進行驗證,攜帶了廢物回收利用設備。電解制氧裝置是將純水製成氧氣,動態水氣分離裝置是用太空人的尿液進行水氣分離。未來空間站上尿變水、氧氣再生等技術都與此息息相關。這些技術走向成熟後,將大大減少地面補給,實現尿液、體液和有害氣體等資源的回收利用。
 八奇:蔬菜水果僅觀賞
 部分航太食品將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包括蔬菜、水果、肉類和複水湯等成品菜肴,也有蛋白、脂肪、澱粉等單體成分,但這些都不能吃,還只是實驗品。真正能吃的航太食品要等太空人隨飛船帶上天,種類會非常豐富,也更加符合太空人口味。實驗用的航太食品將來要跟隨對接的載人飛船返回地面,研究人員要觀察它們在太空長期運行後會發生哪些變化。據航太食品專家陳斌介紹,太空輻射、艙內溫度變化等因素都可能對食品構成影響。他們在地面存儲了同批次的航太食品,用於對比研究。天宮一號攜帶了高光譜相機,在軌期間將展開多項空間科學研究,包括探測大陸農作物中重金屬的含量分布、農藥殘留和病蟲害。
 九奇:實驗細胞帶上天
 此外,太空人將來駕乘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時,還會攜帶一部分產品上天,有的要轉運到天宮一號中。一方面是因為航天器載荷有限,無法一次帶完所有產品,另一方面是出於產品壽命的考慮,比如做實驗用的細胞,在長期無人條件下難以存活,所以要跟人一起帶上天。
 微重力下 光子晶體試驗
 此外,科學家還將利用天宮一號提供的微重力環境進行光子晶體試驗。光子晶體是可能替代半導體器件並引發信息技術革命的一種新材料,在地球引力影響下,光子晶體很難進行大尺度的試驗。
 
離職教授詛咒天宮 北航憤慨 2011-10-02 旺報
 
 「天宮一號」順利發射,大陸各地一片歡騰慶祝,可是新浪微博用戶王福重竟然修改個人認證簽名為「祈禱發射失敗」。王福重在微博表示,中國大陸在國強軍盛的形勢發展下,應該更加重視人民民生議題。他已將認證簽名改為「哀民生之多艱」。
 不過王福重的異常論點,已引起眾怒。經過人肉搜索發現(另參本館:人肉搜索),王員任職於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際貿易系主任,對此,北航30日晚間在官網發表聲明,稱其已經於2010年1月離職,對有關針對「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不良言論,表示極大憤慨!北航同時要求有關網站、論壇、微博,應立刻停止傳播失實資訊,消除不良影響。
 
天宮1號國慶獻禮 近7成訪衆民族自豪感增強 2011-10-01 環球時報
 
  根據環球網的一項在線調查,有近七成的受訪網友表示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增強了其民族自豪感。不過,對于外界由“天宮一號”而發出的各種誇贊中國的言辭,很多中國民衆也做到了冷靜看待。環球網另一項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有超七成的受訪民衆認爲,“天宮一號”的發射只是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一個方面,不過並不能因此就稱它是中國變成世界強國的一個標志。
 
評論稱中國載人航天效費比高不算“奢侈品” 2011-10-02 新華網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發展的又一個重大成果,振奮人心。不過在一些論壇和博客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有這樣一種觀點:美國航天飛機已經退役,歐美各國都不斷縮減在航天領域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現在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的投入是不是有些過于奢侈?
  由于經濟上出現的嚴重問題,造成了美國大幅度削減航天領域的投入。航天是一個高投入的産業,美國的航天飛機使用費用極爲高昂,但並不能說航天拖垮了美國的經濟。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是由于金融等虛擬經濟過度畸形發展所導致。即使對于蘇聯來說,它在軍事和航天與美國的競賽,也並不是其解體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因爲經濟體制的僵化。
  因此,航天領域確實投入高,但它不會對整個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負面沖擊效應。相反,航天産業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還會對經濟産生一定的間接促進作用。美國通過“阿波羅”登月等大型航天工程,就刺激了材料、電子、精密加工等一系列相關産業的發展,對美國新興産業革命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而現在美國經濟的問題,非但和航天沒什麽關系,反而和制造業逐漸萎縮,特別是航天這種高技術制造業止步不前有一定的聯系。
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出于自身“一超”領先地位,就已經開始縮減了在航天領域的投入。美國航天飛機的使用費用高昂,除了本身技術複雜的原因之外,發射次數的降低也是一個因素。次數越低,造成每次發射的費用就會越來越高。而外界批評美國航天飛機設計過于複雜,美國國家航天機構人員臃腫、效率低下,則就涉及到了一個國家航天發展的計劃和費效比的問題了。
  一個國家航天産業能否健康發展,能否對社會經濟産生促進而非“過度投入”的阻礙作用,關鍵在于能否制定一個合理、高效和可持續的航天發展計劃。而中國航天的發展,恰恰就遵循了這樣一條道路。這裏既有我們自身的原因,也有借鑒他國經驗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之初,研制火箭衛星就成爲國家重點發展的目標。但中國發展航天等高技術,一直堅持獨立自主、不與別國爭霸、“量入爲出”的方針。因此中國在經濟水平尚不發達的時候,就建成了屬于自己的一整套航天研制、發射、測控體系。而且,美國、蘇聯等領先國家的發展,也對中國的航天提供了諸多有益的經驗教訓。例如航天飛機的優勢和劣勢,空間站的發展模式等等。
中國航天的發展上“彎路”就相對的少的多,而且更多表現爲“少花錢、多辦事、效率高”的特點。例如這次天宮一號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介紹說,美國和俄羅斯當年一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只解決一個問題,而我們這次飛行試驗除主要任務交會對接外,還可達到3個目標。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發射兩艘飛船進行一次對接,我國一個目標飛行器與3艘飛船先後對接的“1+N”模式,減少了2次發射,顯著降低了成本。
  其實合理、高效地發展載人航天,對于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來說,還真不算什麽了不得的“奢侈品”,完全可以承受。老是琢磨吃飯穿衣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好事,因爲這意味著忽視了長遠未來的發展。
 
「天宮一號」壽命僅2年 追美須努力【聯合報2011.09.30
 
不過,中共的「天宮一號」太空實驗站,仍與美國或西方太空站相距甚遠。一九七三年美國發射的太空實驗站重達八十五噸,「天宮一號」僅八噸多;一般國外太空站壽命可達五至十年,「天宮一號」設計僅兩年;國外太空站至少有兩個對接面,能同時對接載人、貨物的太空船和專用實驗艙,但「天宮一號」僅有一個對接面。
其次,「天宮一號」明年與「神十」對接後,太空人預計停留時間較短,國外太空站裡的太空人停留時間可達數十天到上百天。最後在能源補給、設備運載及設備維修方面,「天宮一號」也都明顯不足。(楨:小而美!一號是測試用的2年後將返回地面,二、三號才是真正太空實驗室)

九年後美退出 陸獨霸太空? 2011-09-30 中國時報
 
 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站將於二○二○年退役,這年正是大陸將正式建成完善的太空站,屆時可能「獨霸太空」,歐美的太空研究項目,也只能借助中國的太空站。
 諷刺的是,大陸獨立研製太空站,源於美國堅拒中國參與國際太空站計畫所致。(另參本館:《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但西方專家評估,大陸的太空技術,仍與美、俄有距離。天宮一號與美國太空總署1960年代的「雙子星」飛船試驗計畫相似,中方的神舟火箭計畫及對接技術,大抵只是源自前蘇聯的「聯合號」太空船。中方專家也承認,天宮一號算不上是太空站,只是簡易的太空實驗室。
 「天宮一號」壽命兩年,中共預訂2015年前再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太空實驗室。但中共真正意義上的載人太空站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楨:北斗導航亦然)。
 
点击进入下一页
官方正式公布了2020年中國空間站的規劃:由核心艙、實驗1艙、實驗2艙組成,每個艙約20噸,總重60-65噸,可對接1艘載人飛船和1艘貨運飛船。
美國航天局首次公布航天飛機與空間站對接照片
 
登月航太工程 三步走 2011-09-30 中國時報
 
 儘管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發言人武平表示,登月一事尚未列入計畫,也沒有具體時間表,但天宮一號屆時在外太空與神八成功交會對接,代表大陸將掌握未來載人航太、組裝大型太空站和載人登月的關鍵技術。
 在最2010的航空航天工程討論會上,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表示,嫦娥探月項目(中國朝深空探測邁出的第一步)有望繞月球轉動、登陸並于2020年返回地球。葉培建建議中國要在2025年進行首次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2013年探測火星、2015年探測金星。
 
射天宮配美愛國歌 陸網友喊瞎【中央社2011.10.01
 
英國「衛報」報導,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中央電視台CCTV攜手轉播,搭配振奮人心的管弦樂「美哉美國」。衛報評論是:發射無瑕疵,但選的配樂很奇怪。
另有網友寫道:他還寫:「我們在白宮演奏『我的祖國』,在天宮演奏『America the Beautiful』,誰說中國人不夠幽默! !真感謝美國不幫我們!!!
他提到「我的祖國」的事情,指的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在白宮出席歐巴馬國宴的時候,受邀表演的鋼琴家郎朗演奏這曲「我的祖國」。
這首歌被視為反美歌曲,在美國演奏也被視為打了白宮一巴掌,不過這次天宮一號搭配美哉美國,也可算是還了債了。

美稱天宮一號給NASA敲警鍾:美國面臨中國競爭
 
據2011年9月30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瑞士“國際關系與安全網絡”網站9月27日文章說,在美國不斷縮減自己太空活動的同時,中國卻朝相反方向努力,這在美國激起與多年前類似的辯論:中國人到底要用他們的火箭幹什麽?美國FroexTV則問得更加直接:“中國的天宮一號是給NASA敲響的一記警鍾?”
外媒:天宮一號 中國崛起重要標誌 2011-10-01 旺報
 
 美國彭博社說,天宮一號升空是中國希望在2020年底將人類送上太空的計畫的一部分。天宮一號計畫外加高鐵、北京奧運會等,共同形成中國崛起成為一個世界強國的一個標誌。天宮一號的發射將鞏固中國在印度、伊朗、韓國等這些新興國家中的領導地位。這些新興國家正在向火箭連接和對接技術注資。
 
歐洲航天局 欲與陸合作 2011-09-30 旺報
 
 大陸昨天完成天宮一號發射,大陸將在2020年擁有全球唯一的空間站,由於中美政治分歧,短期內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的可能性不大,不過,歐洲對於和中國合作航太發展表達相當高興趣。
  
中國天宮一號升空背後深藏軍事意圖 2011-09-30 (楨:美俄亦然!)

西方披露:有秘密迹象顯示中國的載人飛行計劃由軍事目標驅動;美國和俄羅斯的太空專業人員都已經心知肚明,這是用于發展太空軍事計劃最好的方法。”明智和理想的西方軍事觀察家都知道,天宮一號已經撅動了歐美俄把持的大國太空俱樂部,而且中國讓正在後來居上,令人不安的事中國對此很低調,西方無法知道中國的全盤計劃。
 
美國專家:中國可能於2020年建反飛彈系統【中央社 2010.01.13
 
上海東方網引述美國媒體報導,中國可能會在2020年代中期建立全國性的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報導說,美國軍事問題專家費雪指出,中國公佈進行陸基中段反飛彈攔截技術試驗的舉動非常罕見,顯示中國在這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此外,前美國空軍官員、軍事專家石明凱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便一直在投資研發彈道飛彈防禦技術及陸基太空監視系統。
中國於2007年向太空發射一枚陸基飛彈,成功摧毀一顆氣象衛星。報導說,中國可能會利用這項反衛星系統發展反彈道飛彈系統。
 
從後太空梭時代看各國的太空夢 [2011-07-09]
 
1981年4月12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升空畫面
正由太空梭載運機運輸中的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
1986年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失事
资料图:苏联时期制造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蘇聯時期制造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
這卅年來,有些美國輿論對太空梭的整體表現感到失望,因為太空梭研發預算暴增一倍;太空梭「了無新意」的重複在地球軌道打轉;只發射升空一百三十五次,僅達原先承諾數字的九分之一;更嚴重的是太空梭失事兩次,十四位精英在天際中壯烈殉職,令美國太空總署飽受質疑,計劃被迫逐年萎縮,最後在二○一一年陸續被送到博物館,成為最昂貴的「鎮館之寶」。
美國人失去對太空的熱情除了缺乏新的願景,另一方面經費不夠也是現實主因,當國家赤字連連,民眾連年飽受失業率痛苦時,美國只能選擇在太空競賽中暫時缺席。
不過也有人認為,如果將太空衛星科技算入「總帳」,則美國的太空事業表現又不是太差,美國間諜衛星無所不在,可以精確定位地表目標,制敵機先掌握地面戰爭的優勢,再度印證了太空計劃的多方成果。因此當星際戰爭的預算轉移到美國國防部,太空總署功能萎縮後,也注定了沒落的命運。
有分析家從管理的角度來分析太空總署的成敗,他們認為任何機構不管夢想有多美或是貢獻有多大,當這個機構失去功能就應該考慮「退場」。許多專家質疑的是,太空總署現在的使命是什麼?又應該是什麼?美國總統奧巴馬認為是在二○三○年登陸火星或是小行星。但部分民眾仍持觀望心態。
在官方被譏成效不彰後,有些企業家嗅出太空商業氣息,比方美國兩家民營公司推銷太空遨遊之旅,每人花廿萬美元可以上太空;更長遠的旅途是移民火星,截至目前為止有四百位民眾已繳費參加這項太空旅遊,也許可以透露出太空商機及轉機。
面對美國太空梭載人飛行的暫時偃旗息鼓,世界各國探索太空方興未艾,繼起的中國、俄羅斯、印度都透過國際合作,跟美國共構太空環境,可以說人類的太空夢沒有打烊,只是換個方式繼續前進。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1-07-09/editorial1310203610d3293747.html
 
「太空」飯碗不保 鎮民很失落 2011-07-22 中國時報
 
 「亞特蘭提斯號」安返地球,為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太空梭任務畫下句點。與發射地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僅一河之隔的小鎮提圖斯維爾(Titusville),在仰仗太空計畫繁榮半世紀後,也從雲端跌入谷底。
 
美發射X-37B空天飛機 將進行多項秘密試驗
2007年,X-37B轨道试验载具在前往范登堡空军基地途中
2007年,X-37B軌道試驗載具在前往範登堡空軍基地途中
中新網20104月23日電據外電報道,外形酷似小型穿梭機的美國無人駕駛空天飛機X-37B于北京時間4月23日7點52分(美國東部時間4月22日19點52分)在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美空軍稱發生成功,但未透露具體細節。“阿特拉斯5號”火箭執行了此次發射任務。
在能以自動駕駛模式返回地球之前,X-37B最長能在軌道停留270天,它將在太空中進行多項保密試驗。
報道稱,X-37B在戰時,有能力對敵國衛星和其他航太器進行軍事行動,包括控制,捕獲和摧毀敵國航太器,對敵國進行軍事偵察等。
(楨:X-37尺寸似1/4的太空梭,NASA于1998年開始研制X-37、2004年底退出計劃,但是五角大樓決定重拾該計劃,並指定由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接管。)
 
試飛極音速戰機 美國又受挫【中央社2011.08.12
美國國防部國防先進研究計劃署表示,軍方科學家今天將1架超高音速實驗飛機發射進行第2次試飛,這架飛機原應以20倍音速下降,但很快就與地面管制中心失去聯絡。
 
太空站3太空人平安返地面 2011-09-16
 
莫斯科時間2011-16日8時,載有3名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俄「聯合」太空船返回艙平安降落在哈薩克境內的指定區域。
今年8月,俄羅斯用一枚「聯合」運載火箭為國際太空站發射「進步」貨運太空船時,由於火箭第三級發動機燃料供應系統堵塞,導致發射失敗,太空船在俄境內墜毀。
由於俄向國際太空站發射載人太空船也需使用「聯合」運載火箭,而且美國穿梭機退役後,只有俄羅斯負責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往返運送,因此相關國家對國際太空站能否正常運行感到憂慮,美國太空總署甚至開始擬訂國際太空站人員撤離計劃。
然而俄羅斯航天部門一直表示,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不會影響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生活。
本月13日,俄航天署宣布,8月份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的原因已經查明並已作出整改,下一艘「進步」貨運太空船將於10月30日飛向國際太空站。
此外,俄將在今年11月12日和12月20日發射兩艘載人太空船,為國際太空站送去「換崗」的太空人。
目前,俄美兩國航天部門正就國際太空站的運行事項進行磋商。
 
美稱航天飛機退役後可能搭載中國飛船赴空間站 2010-07-03青年參考
 
  6月2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布新版國家太空政策,一改前任布什的“軍事對抗”論調,祭起“合作”大旗,尋求加強國際太空合作。但也有人指出,美國謀求太空軍事化以及稱霸太空的既定方針沒有改變,只是在策略上更富于技巧性。
 
美新火箭 登火星不是夢【聯合報2011.09.16
 
美國太空總署(NASA)14日公布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設計,新火箭為歷來威力最強大的發射器,預定2017年首度試射,未來載送太空人漫步火星或更遠的星體,將不再是夢。
進軍太空掀起中國熱 美像孤軍2010-12-18 中國時報 劉屏
 美國專家指出,中國的太空科技飛躍進步,唯獨美國,既不敢與中國合作,又爭取不到其他國家訂單,愈來愈孤單。
俄稱已輸掉與美太空競賽 與中國並列世界第二
  環球網記者梁旭報道2011年 4月13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局長波米諾夫在聯邦委員會會議上坦誠,俄羅斯已經輸掉了與美國的太空競賽,並且與中國分享世界第二名的位置。俄媒稱,波米諾夫一直被輿論要求下臺,但他在講話中將目前的情況歸結于“政府投資不足”上。
 
天津以建成了世界最大火箭基地初型 2011-03-05 新華社
 
經過三年建設,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火箭基地已初具規模。作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五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生産和産業化基地及航天技術應用産業基地,該基地總占地面積3000畝,規劃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分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産業化基地全部建成後,總建築面積將超過100萬平方米,遠遠超過了目前位于北京南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內的火箭總裝基地。
基地建成後能夠滿足未來30年至50年發展空間技術及和平利用空間的需要。屆時,産業化基地將具備部件加工、總裝、試驗等研制“大火箭”需要的全部功能。
 
背後有玄機:中國大推力火箭基地選址海南2009-09-17
 
將來的5米直徑大推力火箭將從天津建造,從海路運到海南文昌基地,文昌基地本身靠近大海,將來的空間站和載人航天和載人登月都將從海南發射。海南最大的優點是利用海運可以做到大尺寸大質量發射,並且本身靠近赤道,發射有先天優勢,第三個優點是衛星殘骸抛在大海,減少了內地發射對地面居面的可能傷害。
此前我國酒泉、西昌、太原三個發射基地受到鐵路運輸條件的限制,火箭直徑不能超過3.35米。長征-5號:分直徑5米,3.35米,2.25米三種長征5號低軌25噸,同步14噸;H2B火箭低軌18噸,同步8噸,現在是比中國強,H2B研制了十幾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將用H2B和中國的長征5抗衡。
另參本館:
 
中國衛星 人造衛星 中國北斗導航定位衛星不等於GPS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林宗達《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太空兵器》 《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制空權》
 

台長: 阿楨
人氣(3,712) | 回應(10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大陸陸軍 |
此分類下一篇:北斗導航不等於GPS
此分類上一篇:海外推測中國巡航導彈發展

顯示全部101則回應

圖博館
英將退出歐盟“伽利略”計畫 又一內閣成員請辭 2018-12-03 觀察者網

近日,英國宣佈將退出歐盟“伽利略”計畫,12億英鎊的投入可能打了水漂。這引發了內閣成員薩姆•吉馬的強烈不滿,他成為因反對脫歐方案而離任的第7位高官。
正在阿根廷參加G20峰會的梅指責, 受脫歐事件影響,歐盟委員會堅持不讓英國參與研發“伽利略”的安全系統。她表示:“我一開始就就說得很清楚。在脫歐後,英國依然會堅定地參與建設歐盟的共同安全,但是歐盟委員會拒絕了我們。現在,我們只能尋找替代品了。我不能讓軍隊使用這樣一個難以信任的系統,這不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
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英國已投入9200萬英鎊進行可行性研究,試圖研發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同時同步使用美國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英國在“伽利略”計畫中投入了12億英鎊,預計在2020年前能拿回10.2億英鎊,但英國政府計畫將進一步向歐盟尋求賠償。
“伽利略”計畫,最早被計畫用於應對美國的GPS系統,預計到2020年,基本完成民用和軍用雙用途。在該項目上,英國已經投入了12億英鎊,目前總投入高達90億英鎊。因為歐盟委員會的決定,現在英國決定自己開發新系統。
國防部長加文•威廉姆森表示,新系統的開發是一個好機會,這將強化英國的衛星技術,儲備更多的專業人才。他說:“太空戰是一種全新的、危險的領域,研發我們自己的衛星系統至關重要。”
為了建立新系統,英國政府現在正計畫尋求和其它國家開展合作。G20峰會期間,梅分別會見了兩位重要盟友,加拿大總理賈斯汀•特魯多和澳大利亞總理斯科特•莫里森。她希望利用英國的海外領土建立全球網路基地,建設配套的基礎設施,最終達到覆蓋全球的目的。
  回應
歐盟當年要搞伽利略,奈何錢不夠,於是拉中印入夥。中國投的錢是最多的,但一直沒能進決策機構,地位還不如印,最後以技術安全為由一腳踢開踢開中國,逼得中國重新重視自己的北斗。當中國的北斗成功升空並開始為祖國的發展事業服務時,歐盟還在為伽利略的經費爭吵。伽利略之所以會有今天,完全是歐盟自己造的孽。
2018-12-04 08:55:05
圖博館
美第3代GPS比中國北斗有3大優勢 定位精度領先10倍 2018-12-25 新浪軍事

2018-12-24,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將美軍第一枚GPS III導航衛星,送入軌道。GPS III單價高達5億美元。它與目前的北斗二號衛星相比,具有3個優勢:
  一、定位精度進一步提高
  GPS III將把GPS II的“民用精度”(3米)改善至1米。
  預計2020年完成的北斗二,民用免費定位精度誤差約為10米,能夠與GPS II媲美,但與GPS III有一定差距。
  二、發射功率更高,抗干擾能力更強
  GPS III的抗干擾能力是GPS II的8倍。
  三、GPS III衛星增加了資料上行能力
  這一通信功能本質上與最初的北斗衛星有相似之處。
  最終,GPS三代星將達到32枚,屆時,中國北斗衛星定位導航體系也已經進入第三代,雙方的競爭將進入全新的階段。(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相關新聞
中國今年航太發射37次已超俄日歐總和 獨佔全球第一
北斗三號衛星2017年9月首射:精度最高 民用可達2米
  回應
第3代北斗的第7和第8顆衛星已經組網工作,定位精度不比美國佬3代GPS差。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10所研究員崔敬忠接受採訪時說,北斗三銣原子鐘,定位精度優於1米。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2-25/doc-ihmutuee2464329.shtml

解碼北斗三號:和前兩代衛星相比,它有何不同?2017-11-08北京日報

  2000年10至12月先後發射了4顆北斗一號,服務範圍為國內;定位精度為20米;授時精度為100納秒;短信字數每次為120個字。
  2007年至2012年發射16顆北斗二號,服務範圍為亞太地區;定位精度為10米;短信字數每次為120個字。
  2017年至2020年將發射35顆北斗 (5顆靜止軌道衛星+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27顆中圓軌道衛星),服務範圍為全球;為民用用戶免費提供約10米精度,並隨著“北斗”地基增強系統提供初始服務,它還可提供米級、亞米級、分米級,甚至釐米級的服務,屆時將與美國GPS III相媲美。
2018-12-26 10:23:50
圖博館
美第3代GPS比中國北斗有3大優勢 定位精度領先10倍 2018-12-25 新浪軍事

2018-12-24,美國SpaceX公司的獵鷹9號火箭,將美軍第一枚GPS III導航衛星,送入軌道。GPS III單價高達5億美元。它與目前的北斗二號衛星相比,具有3個優勢:
  一、定位精度進一步提高
  GPS III將把GPS II的“民用精度”(3米)改善至1米。
  預計2020年完成的北斗二,民用免費定位精度誤差約為10米,能夠與GPS II媲美,但與GPS III有一定差距。
  二、發射功率更高,抗干擾能力更強
  GPS III的抗干擾能力是GPS II的8倍。
  三、GPS III衛星增加了資料上行能力
  這一通信功能本質上與最初的北斗衛星有相似之處。
  最終,GPS三代星將達到32枚,屆時,中國北斗衛星定位導航體系也已經進入第三代,雙方的競爭將進入全新的階段。(作者署名:空軍世界)
  相關新聞
中國今年航太發射37次已超俄日歐總和 獨佔全球第一
北斗三號衛星2017年9月首射:精度最高 民用可達2米
  回應
第3代北斗的第7和第8顆衛星已經組網工作,定位精度不比美國佬3代GPS差。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10所研究員崔敬忠接受採訪時說,北斗三銣原子鐘,定位精度優於1米。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2-25/doc-ihmutuee2464329.shtml

解碼北斗三號:和前兩代衛星相比,它有何不同?2017-11-08北京日報

  2000年10至12月先後發射了4顆北斗一號,服務範圍為國內;定位精度為20米;授時精度為100納秒;短信字數每次為120個字。
  2007年至2012年發射16顆北斗二號,服務範圍為亞太地區;定位精度為10米;短信字數每次為120個字。
  2017年至2020年將發射35顆北斗 (5顆靜止軌道衛星+3顆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27顆中圓軌道衛星),服務範圍為全球;為民用用戶免費提供約10米精度,並隨著“北斗”地基增強系統提供初始服務,它還可提供米級、亞米級、分米級,甚至釐米級的服務,屆時將與美國GPS III相媲美。
2018-12-26 10:24:05
圖博館
俄媒:在航太領域 中國已完成了俄羅斯30年後的目標

  俄羅斯自由媒體網2019-02-01文章稱,2018年,中國完成了39次航太發射,再度超越所有對手。
  我們不妨用俄羅斯有些天方夜譚的月球研究計畫來加以比較:重型火箭的研發、改造“聯盟”號飛船用於探月等。我們當然期待著莫斯科的雄心能成為現實。然而,我們未必能夠追上不久前還是“徒弟”的中國的腳步。
  中國的月球探測工程啟動於2004年。它包括實現月球探測衛星繞月飛行、發射月球軟著陸器、進行月球樣品自動取樣並返回地球3個階段。
  如今,我們更目睹了今年1月3日嫦娥四號實現的人類歷史上首次月背軟著陸。
  探月的下一階段是嫦娥五號的科考,它將在2019年完成,目標是採集月球樣品並返回。
  2020年,將實現太空人的月球登陸。這並非異想天開,因為長征九號重型運載火箭的研發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其他相關設備的打造以及太空人的培訓也在推進當中。
  在2050年之前啟動包括火星在內的遙遠行星飛行之旅。北京還打算發射飛往銀河系之外的特殊深空探測器。
  目前,為探索其他星球、尋找地球外文明,中國已經動用了全球獨一無二的、體量龐大的球面射電望遠鏡“天眼”。
  顯見的是,中國的探月工程跟它對空間站的打造一樣,都在向全球展現自身科技發展的實力與成就。
  2018年,中國的航太發射數量是俄兩倍還多。若是從整體上評價中國的太空計畫,那麼我們可以說,這個不久前的“徒弟”正在迅速追趕,並已在某些方面超過了“老師”的水準。在50年前,這是誰都無法想像的。
  中國憑藉宇宙速度,迅速躋身全球航太大國之列。目前中國已經解鎖了幾乎所有的太空技術和太空探索活動。它正在研發可多次使用的太空船和超重型火箭。論及北京取得的獨一無二的航太成就,那麼不得不提世界首顆量子衛星“墨子號”的成功發射,另一個則是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
  中國航太工業正按照國家發展的規劃、為未來50年擘畫的航太戰略藍圖,有條不紊地推進。
  相關新聞
馬斯克承認自己愚蠢 決定擱置火星先去月球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2-03/doc-ihrfqzka3413511.shtml
2019-02-04 08:28:30
圖博館
中國再破歐美封鎖攻克一技術 可助無人機精確定位 2019-02-05 新浪軍事

  2018年12月底,中國石化宣佈,大口徑海底長輸原油管道檢測技術攻克,這項技術以前一直被歐美國家壟斷,中國再次打破了歐美技術壟斷。
  完成這次檢測杭州灣海底原油管道長53多公里,管道直徑762mm,這種大口徑海底長輸原油管道檢測需要三項技術來完成,其一是三軸高清漏磁檢測器,其二是慣性導航測量系統,其三是弱磁技術的管道應力檢測系統。
  三軸高清漏磁檢測技術中國在數年前就已經攻克,在2014年,直徑1219毫米三軸高清漏磁檢測器就成功應用到西氣東輸的管道的檢測上。
  這次的看點在慣性導航測量系統,這項技術本來是軍用技術,由慣性測量裝置、電腦、控制顯示器等組成,結合地球自轉、重力加速度,計算出戰鬥機、軍用飛機以及無人機的位置資料。
  慣性導航這項技術雖然應用到民用並一舉打破西方在該領域的技術封鎖,但是並不如此簡單。
  現代資訊化戰爭對衛星過度依賴已經成為大國的焦慮之一,反衛星武器從鐳射、導彈到太空獵星衛星,不斷進步,一旦戰爭打響,衛星將極大的可能成為首個被攻擊物件。
  這個時候導彈、隱身戰鬥機、萬噸驅逐艦、巡洋艦以及航空母艦都會變成“瞎子”,馬上失去位置,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也不知道自己將要去向何處。
  實際上,現在先進的導彈上都使用了這項技術,但是還要依賴GPS等衛星定位。對於慣性導航技術應用的終極目標是替代衛星導航。美軍已經研發出這樣的系統,將陀螺儀、加速器和原子鐘集成在8立方毫米的晶片上,然後安裝在各個武器裝備上,這樣就可以完全拋棄GPS等衛星導航。
  軍用轉民用,民用轉軍用,軍民融合,這樣可以將尖端科技創造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別以為殲-20的研發同你沒有直接關係,或許我們生活中某個環節就是應用了他的技術,只是沒有告訴你而已。(作者署名:前沿哨所 再言)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05/doc-ihrfqzka3768663.shtml
2019-02-06 09:43:24
阿楨
昔日全球第二大導航系統僅剩6顆衛星 將併入北斗? 2019-02-27 新浪軍事

  為了抗衡美國的GPS導航系統,俄海軍正在開發代號為“章魚-N1”的全新無線電導航系統,依靠地面站負責確認目標物體座標,並且除了地理座標外,還能自動標注物體的高度和運行速度,精度明顯優於俄羅斯現役的“格洛納斯”定位系統,即使和美國的GPS系統相比,也毫不遜色。
  和衛星導航系統不同,章魚-N1主要依靠地面基站對目標進行定位,並採用無線電加密方式發送報文,這樣可以有效避免遭到敵方電磁干擾。且由於使用地面通信站,因此章魚-N1系統的信號強度要遠遠大於衛星導航系統。所以難以被敵方電磁遮罩,具備更強的戰場生存能力。
  由於蘇聯解體,俄經濟不振,當年蘇聯遺留的很多先進武器和系統也因為缺乏必要的養護,日益衰敗。特別是先進的“格洛納斯”,曾經是僅次於美國GPS的世界第二強大的導航定位系統,整個系統最多時一共有18顆衛星在軌提供導航服務。然而,由於俄無錢維護,目前還在使用的衛星僅剩6顆,已經無法滿足全球導航需求,而俄羅斯又沒有資金補發新衛星,用於填補系統空缺。所以俄海軍乾脆把資金投入新的地面導航系統研製,這就是現在的“章魚-N1”導航系統。該系統使用寬頻無線電,資料傳輸快,信號安全性高,而且成本相對低廉。根據俄羅斯媒體報導稱,目前俄羅斯海軍現役的2座“章魚-N1”地面站總共僅花費1.9億盧布(約合288萬美元),明顯比衛星導航系統更便宜。
  不過,就總體上說,所謂的“章魚-N1”系統實際上可以看作是我國“北斗”一代,以及美國早期的“子午儀”導航定位系統的俄羅斯翻版。這是因為雖然“章魚-N1”系統主要依靠地面站發送定位資訊,但是依然需要依靠格洛納斯衛星進行定位修正,這個工作原理和區域性定位系統功能一致。
  雖然俄羅斯媒體和軍方都對“章魚-N1”系統寄予厚望,但是從技術角度說,雖然該系統不再需要大量衛星進行精確定位,但是卻需要大量建設地面站,來保持通信信號的暢通,而且,由於在軌衛星數目較少,該系統只能進行區域性導航定位,已經失去了全球定位的能力。從適用性上說,無法和GPS以及北斗全球定位系統相提並論。
  目前由於格洛納斯系統已經不堪使用,俄羅斯已經和我國商議,準備直接併入北斗導航系統。(作者署名:利刃軍事 利刃/龍貓)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27/doc-ihrfqzka9510913.shtml
2019-02-27 10:17:25
阿楨
陸北斗突破水下障礙 大利隱形打擊

據《南華早報》2019/06/20報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CSIC)說,第716研究所利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江蘇省連雲港外海進行了水下精準定位測試,證實已克服了一些核心技術問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指出,相關測試顯示,北斗不僅能為水下艦艇提供準確一致的定位數據,還能從水下設備傳輸追蹤和定位資訊給岸基和地面站。
此外,中船重工說,這旨在廣泛測試北斗系統因應複雜海洋環境的能力,而結果顯示,北斗的定位精準度和涵蓋範圍優於預期。然而,它並未確切說明測試的深度與廣度。
北京軍事專家李傑說,新進展有助於解放軍潛艦和水下潛航器改善追蹤其他艦艇,還有發動精準隱形攻擊的能力。他認為,對潛艦和水下無人潛航器來說,精準度和通訊是兩大最關鍵的要素。
李傑指出,要是北斗水下系統能提供準確的定位資訊,並支援潛艦,水下潛航器和陸上軍事站間的通訊,那對中國海軍來說,將是一大戰略成就,而最終他們會建立獨立的全球導航系統。
據瞭解,北京要將北斗系統變成全球地理定位網,而相關測試是這計畫的一部份。預計到2020年時,這網路將涵蓋陸地與海洋。
新華社上星期報導,為了向全球用戶提供精確的定位與導航服務,中國已發射了35枚衛星上軌道。而為了和美國全球定位系統(GPS)匹敵,北京打算送更多北斗衛星升空,繼續加強導航系統。
另一方面,北京軍事觀察員周晨明指出,水下北斗系統可供軍、民兩用,它能在深達3,000米的南海,還有其他水域導引人工智慧無人潛航器。他說,部署人工智慧無人潛航器雖然比部署潛艦便宜,但目前一具價格高達5,000萬人民幣(約2.3億台幣),還是很貴。
此外,周晨明指出,深海也遠比太空導航更富挑戰性。例如,去年12月時,越南漁民就在中南沿海的富安省拾獲其中一具無人潛航器。
2019-06-22 07:41:02
阿楨
歐盟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掛”了:24顆衛星全崩潰 2019-07-13 觀察者網

  歐洲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局2019-07-11稱,從世界標準時間(UTC)7月11日1點開始,用戶將經歷“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的服務中斷,信號將不可用,具體恢復時間待定。
  在2019年“伽利略”具備全部導航功能的關鍵時刻,出現如此重大的事故,毫無疑問會重挫市場對這一系統的信心。
  “伽利略”可靠性堪憂
  “伽利略”是全球四大定位系統之一,2011-8-21首發,計畫計畫發射30顆衛星,2019年統具備完全工作能力。
  根據iGMAS資料顯示,本次“伽利略”出現服務中斷,其衛星導航信號的廣播星曆沒有更新。
  導航星曆偶爾缺失,對在使用中的接收機影響不大,因為可以用過期的星曆,但如果缺失時間長,精度會發散直至不可用。

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將於近期擇機受控再入大氣層

據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2019-07-13消息,根據計畫安排,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已完成全部拓展試驗,計畫於北京時間19日擇機受控離軌並再入大氣層,少量殘骸將落入南太平洋預定安全海域(西經160度~90度、南緯30度~45度)。天宮二號2016-9-15發射入軌,設計在軌壽命2年。
  回應
中國空間站墜毀!已經可以預見西方媒體標題了
2019-07-14 08:35:57
阿楨
伽利略系統全面“拉閘” 也許要從缺少這個技術說起

  2019年7月7月11日22時45分,歐洲GNSS服務中心發佈公告,稱伽利略系統所有衛星“服務降級”,導航信號可能不可用,正在儘快修復。
  然而令人疑惑的是,公認的“西方主流媒體”並沒有什麼動靜。如果宕機的是中國的北斗系統,他們又會作何反應。
  根據慕尼克聯邦國防軍大學退休教授、前歐空局GNSS發展計畫負責人Günter W. Hein的說法,伽利略系統的故障是由位於義大利富齊諾控制中心的精密定時裝置(PTF)引起的。
  精密定時裝置的核心是一個氫原子鐘和多個銫鐘,能夠生成高精度、高穩定度的時間資料,能夠對星上時鐘進行校準,以實現高精度定位。
  全球導航系統包含數十顆衛星,衛星飛出國土範圍後的測控很成問題——衛星上的遙測資料下不了,地面的遙控指令上不去。所以我們能看到遠望號航太測控船隊經常遠航太平洋,為發射提供測控服務。
  對於英法美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而言,遍佈全球的殖民地為設立測控站提供了諸多便捷,而我國建設的海外測控站則面臨所在國政治局勢的影響,始終存在風險。
  嚴峻的局勢對北斗全球定位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斗衛星不依賴境外測控站,就能完成對系統內衛星的測控。
  而星間鏈路技術,是我們最好的選擇。
  星間鏈路技術在北斗擁有,GPS也有,GLONASS都有,就伽利略沒有。
  實際上,星間鏈路不光能傳輸資料,還能實現衛星之間的精密測距和校時,並以此自主計算並修正衛星的軌道位置和時鐘系統。就算我國境內的地面站遭受攻擊完全停止工作,依靠高精度的星間測距,北斗星座還能自主運行數月時間。
  反觀伽利略系統,因為沒有星間鏈路,衛星只好“各自為戰”,在地面站出現問題時,整個星座因為缺乏自主運行能力而陷入癱瘓,地面設施一天不恢復正常,伽利略系統也就一天不能重啟。
  平心而論,以十幾年前英法德意西歐國家的技術實力,完全可以做出比現在更好的導航系統,但伽利略系統從誕生之日起,就伴隨著爭吵與妥協,現在的樣子只能算是各參與國的“最大公約數”。
  作為伽利略專案曾經的參與方與投資方,中國用北斗系統再次證明了自力更生在核心技術領域的重要性,有些東西是等不了、靠不住、要不來的。
  回應
如果歐洲沒有拒絕我們,還會有北斗嗎?從這一點來說,真該感謝歐洲的小雞肚腸。
2019-07-16 08:48:20
阿楨
中國成功發射一枚亞軌道火箭 可回收重複使用(圖)

  2019年12月23日上午8時50分,中國一枚外形非常怪異的火箭在大漠進行了第2次發射測試,它就是淩空天行研發的“天行Ⅰ”遙2火箭。天行Ⅰ頭部載荷因為需要適應高超音速飛行而被設計成乘波體結構,看起來比DF-17還要怪異,它是廈門大學研發的XTER雙乘波體飛行器。
  單級的天行Ⅰ還有一對主翼和一對尾翼,整體看起來就產生了一種它既像飛機又像導彈的錯覺。 天行Ⅰ這次也是全程在亞軌道飛行(20公里到100公里),速度約為3900公里/每小時(約3.19馬赫,可加速至5馬赫)。
  天行Ⅰ回收方式為滑翔+傘降,是世界首款可回收重複利用的超音速火箭。雖然目前它的主要用途是為各種高超音速飛行器以及相關材料、控制進行驗證試驗,但變成“一小時打邊全球”的高超音速武器應該不是很困難。
  “天行”還將發展出多級構型,由此可具備衛星發射能力,為我國日漸豐富的商業衛星發射提供又一個選擇。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12-25/doc-iihnzahi9912958.shtml
  相關新聞
2019年中國軌道發射33次世界第一
中國最強火箭長征5號12-27發射成功:2016-11-3首飛未能完全成功,2017-7-2第一級發動機“異常振動”發射失敗。
為什麼我的手機還沒用上北斗?因為手機常用GPS代替了所有導航系統(回應:該改,一是實事求是,二是有廣告推廣效應。 現在手機多顯示“位置資訊”己沒GPS.)
中國12-27首次完成太陽帆在軌關鍵技術驗證
2019-12-28 08:49:46
阿楨
活久見:美軍偵察機都用上北斗導航系統了 2020-03-09 環球網

  據美國“防務一號”網站報導,美國空軍作戰司令部司令詹姆斯•霍姆斯透露,美軍U-2偵察機已將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作為備用系統,供飛機在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失靈時使用,美軍飛行員佩戴內置北斗系統的手錶,並不能被用於即時定位美軍戰機。
  有專家將北斗系統和GPS進行了對比:美國GPS由美國空軍運營,且時常會限制使用者使用該系統,這也引發了各國對使用GPS的擔憂。而中國的北斗系統則不會從衛星對信號進行控制。此外,在系統完善後,北斗系統的精確度也優於GPS。
  回應
大多數國產手機GPS都是多種導航混用的
2020-03-10 07:53:30
阿楨
北斗發威 陸核潛艇深海即時通訊獲突破 2019/02/03 中時

據《人民日報》與《南華早報》報導,中國科學院新一代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歷經74天的航程,1月31日完成西太平洋綜合考察返航青島母港,而這次任務的重大突破,在於透過北斗衛星,首度實現深海潛標即時傳輸大量資料。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煙臺海岸帶研究所所長王凡說,這項研發的技術成果克服了深海潛標載荷容積小,供電少和資料量大等困難,透過北斗衛星系統,改變了以往依賴國外通信衛星的歷史,提高了深海資料即時傳輸的安全性,自主性與可靠性。
  他並指出,另一項重大突破,就是融合感應耦合,以及水聲通信技術,首次實現了深海6,000米大水深資料的即時傳輸,在大洋上層,實現了每100米一個溫鹽流資料的即時傳輸,而在大洋中深層,則實現每500米一個溫鹽流資料的即時傳輸。
  儘管《人民日報》並未透露資料傳輸量,或是傳輸品質等細節,但分析家認為,一旦相關技術發展完成,將有助於解放軍潛艦,尤其是發展中的核彈道飛彈潛艦隊。分析指出,在汪洋大海深處傳輸資料很困難,尤其是靠傳統通訊系統的電磁波傳輸更困難。
  彈道飛彈潛艦的指揮與控制是從陸上透過極低頻的通訊完成,但能傳輸的資料不僅有限,也只能單方向進行。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海事安全專家許瑞麟說,潛艦除非升起通信天線,或是浮上海面,否則通常無法自行傳輸資料。然而,潛艦一旦這麼做,便會升高被偵測到的風險。而透過衛星傳輸資料,不僅能讓潛艦行蹤更難捉摸,傳輸的效率也更高。
  澳洲麥考瑞大學中國問題專家倪凌超說,這是解放軍將潛艦隊現代化所做的最新努力。他指出,除了潛艦的隱形技術進步,強大的水面艦隊互補,還有太空資訊支援外,這項最新突破是解放軍潛艦,尤其是核潛艦力量現代化的另一項要素。而對解放軍的核威懾力來說,核潛艦正日趨重要。
  相關新聞
美U-2偵察機 安裝陸北斗系統
中國射北斗衛星5月建成全球導航系統擺脫GPS
  回應
大多數國產手機GPS都是多種導航混用的
2020-03-12 07:49:14
阿楨
東方紅1號為何能在軌飛行50年 比美蘇首顆衛星都先進 2020-04-24 環球網

  1970年4月24日,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被成功發射,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第五個成功發射國產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東方紅一號為何能在軌飛行50年
  由於長征一號的運載火箭運載能力較強,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起點很高。它總重173公斤,超過前4個國家發射的第一顆衛星的總重量之和。公開資料顯示,蘇聯發射的人類首顆衛星重量為83.6公斤,美國、法國和日本發射的首顆衛星品質分別為8.2公斤、38公斤和9.4公斤,4顆衛星加起來還比東方紅一號衛星輕許多。東方紅一號衛星運行在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這條軌道也要比美蘇發射的第一顆衛星的軌道高。另外一個原因是軌道傾角設計非常巧妙。當年中國航太工程師團隊選擇了一個既充分利用火箭運力、又能兼顧地區覆蓋能力,儘量讓更多國家和地區可以接收到樂音,並能看到中國衛星的軌道。正是因為東方紅一號衛星的軌道高度和軌道傾角的“優雅”組合,才能讓它50年後仍然在軌道飛行。哪怕是美國這樣的航太強國的首顆衛星也沒做到這一點。
https://mil.news.sina.com.cn/2020-04-24/doc-iircuyvh9536788.shtml
2020-04-25 07:22:50
阿楨
測量珠峰“身高”分幾步?為何一定要人登頂測量?

2020-05-06,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伍從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出發,踏上登頂之路。
衛星遙感影像,現在目前主要用於地表的監測,但它的精度還是不夠,高程精度兩米,因沒人到峰頂上去,它就沒有雪深的測量。
1975年,中國登山隊登頂珠峰,首次將覘標帶至珠峰頂峰。從珠峰附近選擇了9個測網站,對準覘標觀測水平角和垂直角,確定珠峰的水準位置和各測站至珠峰的水準距離。並根據三角高程測量原理,推算出珠峰高程為8848.13米。
為了測量數位更精准,2020珠峰高程測量團隊還會將雪深雷達、重力儀等儀器攜帶到頂峰,而這些儀器都需要專業測繪人員測操作。
測重力需要擺上一段時間,然後讓通過手來進行測量,其實難度很大。一是要在那精心坐不動,不停地要讀數。
珠峰頂上的地方非常小,飛機是不能降落的,螺旋引起的風有可能引起冰雪的崩塌。峰頂氣流不穩定、多大風、氣溫低,測量型無人機目前還無法在峰頂飛行。

珠穆朗瑪峰_百度百科

藏語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瑪”是“母象”,整體意思為“大地之母”。
珠穆朗瑪峰的高度,尼泊爾等國採用的雪蓋高(總高)是8848米,與中國1975年的珠峰測量值一致;中國採用的是2005年中國國家測繪局測量的岩面高(裸高即地質高度)為8844.43米,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嚴格的法定性,作為中國統一採用的標準資料一直採用至今。2020年4月30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在珠峰大本營正式啟動。
2020-05-09 08:41:21
阿楨
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返回艙2020-05-08成功著陸,在軌飛行2天19小時,完成了多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驗證了新一代載人飛船高速再入返回防熱、控制、群傘回收及部分重複使用等關鍵技術。

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異常 但中國載人航太趕超美有一個法寶 2020-05-08 觀察者網

  神舟飛船的三艙構型,與蘇俄的聯盟號相似。聯盟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用的載人飛船,但上世界六十年代的設計不可避免的存在諸多局限,設計新一代飛船就成了我們必須要完成的任務。
  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新一代多用途飛船返回艙縮比模型”成功返回,採用兩艙構型,由軌道艙和服務艙構成。
  與神舟類似的近地軌道的載人飛船,返回時不會超過第一宇宙速度。而新一代需要具備以更大的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大氣層的能力,度意味著更強烈的燒蝕。新一代將採用PICA等低燒蝕度輕質新型放熱材料,在大幅降低重量的同時增強飛船的放熱能力。神舟在返回大氣層時,會遭遇一段時間的“黑障”通信中斷。飛船周圍的空氣因高溫而電離,電離後的氣體對無線電信號產生了遮罩作用。新一代將具備突破黑障的能力,始終與地面保持聯繫。
  本次新飛船總重為20噸,減少服務艙燃料後,還可14噸。20噸用於執行載人登月,而14噸用於在更遠的載人登陸火星、小行星,因為飛船在近地軌道與推進器、著陸器、居住艙等其他艙段構成組合體,飛船本身反倒不用攜帶太多燃料。
  新飛船可重用次數達10次以上,可將單次飛行成本降至最低。
  這次發射的新一代飛船是一艘試驗船,經過後續改進並證明具備極高的可靠性後,才能執行真正的載人任務。神舟剛剛投入時,同樣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遺憾的是,本次另一個載荷“柔性充氣式貨物返回艙試驗艙”中出現異常。這種裝置在進入大氣層時,可以通過類似“吹氣球”的充氣展開方式,增加自身與大氣接觸的面積實現減速。未來,它有希望替代減速傘等拖曳式的減速系統,這項技術目前美俄日等國都在進行研究,但尚未成功,尚在測試階段難免,但實測資料將為進一步研發提供參考。
2020-05-09 08:41:58
阿楨
北斗2019年產值達3450億元

2020-05-18,中國衛星導航定位協會在京發佈《2020中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發展白皮書》,2019年,我國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產業總體產值達3450億元,較2018年增長14.4%。北斗相容型晶片及模組銷量已突破1億片,衛星導航定位終端產品總銷量突破4.6億台,其中智慧手機3.72億台,支援北斗定位手機近300款。含智慧手機在內採用北斗相容晶片的終端產品社會總保有量已超過7億台/套,衛星導航與位置服務領域企事業單位數量保持在14000家左右,從業人員數量超過50萬。
北斗服務全球,國際“朋友圈”不斷擴大
……
  回應
那些天天叫著搞北斗花錢太多,不如把錢用來改善人民生活的垃圾們,站出來說話呀。
不行,上頭,美台幣沒到賬,不能說話。
他們的意思是不要自己搞,錢留著孝敬GPS,關鍵時候還能掐死自己。

紐時:美國打科技戰用台灣施壓 直逼中方紅線

台積電2020/05/15宣佈,擬斥資120億美元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5奈米晶圓廠,預計2021年動工、2024年量產。台積電以成本為由婉拒美方提議好幾個月,但華府提出資金補助承諾改變台積電心意。美國商務部隨後16日,要求採用美國製造設備或依美國軟體與技術設計的海外晶片廠商,須取得美方許可證才能向華為供貨。華府打擊華為並將台積電拉近美方軌道,是可能導致美中衝突加劇的產業政策「組合拳」。
  相關新聞
環球時報報導,若美方真的實施該項措施,中方也將依照法規,向高通、蘋果、思科等美企進行限制或調查,同時暫停購買波音公司飛機。
2020-05-20 09:22:15
阿楨
川普「謀殺」華為!台專家去年就爆台積電剩1招保命:10年內發展一條100%非美半導體設備產線,來服務占台積電營收20%的大陸客戶(60%來自北美客戶)。
  回應
世界最大半導體市場--中國會自己來100%向台積電說掰掰!
政府怎麼不協助台積電?
正是附庸政府主導
台灣~當棋子的悲哀!

被捏住了“命門”的華為 該如何突出重圍?

整個晶片產業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測試四大環節,中國內地最大的瓶頸是製造。封裝和測試,我們有全球排在前幾名的長電科技、華天科技;設計,更是有華為旗下的海思、紫光旗下的紫光等“硬核”企業。
新禁令還有120天才生效的緩衝期,華為已緊急向台積電追加7億美元訂單,華為手機的中高端已採用了7nm晶片,如遭遇斷供,華為就能靠著中芯已成熟的14nm和庫存的7nm“屯糧過冬”,等待著國產供應鏈的春天到來。目前中芯量產的還是14nm的晶片,不過,中芯正籌集65億美元明年將能量產7nm晶片。

無視美國警告,荷蘭巨頭向中企交付光刻機 2020-05-18

晶片製造不可或缺的設備是光刻機,當前全球光刻機市場基本都被荷蘭ASML公司所壟斷。由於《內瓦森》協議的存在,以及美國的多次干預,使得ASML不對中國企業出售。不過,當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強大後,雖然在美國的多次干預下,使得交付過程受到了一定影響。但如今形勢出現了轉變, ASML光刻機已經達到了深圳。結合此前中芯負責人所說的7nm工藝制程有望在今年投入量產的消息來分析,這批光刻機很大可能就是高端EUV。
  回應
中美全面對抗的時代來臨了!我們應該在稀土上給美國斷供了,還有那些想跟美國一起打劫的都應該受到制裁。

美軍算帳:停用中國稀土需每年增加20億美元以上軍費

美國《防務新聞》網站2020-05-19報導,美國國防部建議立法停止將中國稀土用於製造導彈、高超聲速武器和輻射加固電子系統,不過他們為此算了個帳,預計增加成本在20億美元以上。
  回應
沒事,美國如果能用20億來完善自身產業也是一次大賺的生意。可惜,美國自己的公司早年就算過帳,除了自身技術有點問題外,美國的產業鏈根本不支持這個需要投入的資金遠大於20億的項目。
2020-05-20 09:29:41
阿楨
“五眼聯盟”如何擺脫中國產業鏈?英國智庫寫了份報告 2020-05-19 觀察者網

美國政府最近曾鼓吹要擺脫“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英國智庫亨利•傑克遜協會(Henry Jackson Society)2020-05-14發佈了一份48頁的報導,這裡頭詳細闡述了“五眼聯盟”對中國產業鏈的依賴,以及他們認為要如何擺脫中國產業鏈。
“五眼聯盟”依賴中國831種不同出口產品,其中260種是關鍵國家基礎設施所必需的。根據報告,這些產品包括筆記型電腦和手機等電子產品,抗生素、止痛藥、抗病毒藥物所必需的醫療成分等。
報告定義,一個國家某件商品有50%進口自中國時,這個國家就是這件商品的淨進口國:澳大利亞595種商品在戰略依賴中國,其中167種應用於關鍵國家基礎設施;新西蘭513種商品戰略依賴中國,其中144個應用於關鍵基礎設施;美國424種商品戰略依賴於中國,其中114個應用於關鍵基礎設施;加拿大367種商品依賴於中國,其中83種應用於關鍵基礎設施;英國229種商品依賴中國,其中57種應用於關鍵基礎設施。
  回應
 記得有個日本節目,挑選了一些家庭,然後要求主人搬走家裡標有中國製造的物品,結果房子空了一半。再把含有中國製造零件的物品搬走,結果....房子空了....我希望你們五眼聯盟說到做到哈。
 五眼乾脆沒收資本家資本進入社會主義吧。然後組成經互會,這樣不就可以像蘇聯一樣游離於國際分工之外了。
 別看這五個國家好像挺團結的樣子,其實在現實利益面前最經不起誘惑的也恰恰是這群人,中國只要拋出兩個桃子,他們之間立馬會為了搶桃子打得不可開交。
 討論了半天,都是原則性的東西。怎麼替代、怎麼培育本國產業,一句話沒提。
 想要在工業和貿易上戰勝中國,需要提高民智,加強基礎教育,提高普通人的能力。如果不進行基礎教育,繼續現有戰略,以美國工人現有能力,他們將在世界市場上,直接與中國工人較量…這…
死局……
2020-05-20 09:30:24
阿楨
澳農業部長:不反制中方大麥關稅,或向世貿申訴 2020-05-19 觀察者網

此前,澳媒曾多次炒作中方對澳大利亞大麥的反傾銷、反補貼調查,並將此事與澳方所謂的“新冠病毒源頭獨立審查”相關聯,將中方正常的貿易調查稱為:“對澳大利亞開第一槍”。澳對此否認,並稱不會與中國打貿易戰,但可能會就此事訴諸世界貿易組織(WTO)。
中是澳最大的糧食出口市場,中方對大麥加征73.6%的反傾銷稅使澳農民們深受打擊。
澳在此次貿易爭端中並非“無罪”,在過去的十多年裡,澳對中國的鋼鐵、鋁和化工產品一直徵收著高額關稅。
  回應
世貿的仲裁機構,法官湊不齊法定人數,沒法仲裁了。澳找特朗普罵去,都是美國人幹的。

總幹事提前離任 特朗普再轟世貿

世貿(WTO)總幹事阿澤維多2020-05-14宣布提前於八月底離任後,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炮轟世貿優待中國虧待美國。他以前曾威脅世貿若不改革,美國會退出世貿。有分析認為,之所以提前離任,與世貿近年來深陷困境有關,包括:美國一直阻撓成員遴選,有「全球貿易最高法院」之稱的世貿爭端解決機制上訴機構已徹底癱瘓;主要成員利益訴求不一,致世貿改革舉步維艱。
2020-05-20 09:38:37
阿楨
中國邁入創新型國家行列

國務院2020-05-19新聞發佈會,科技部部長王志剛表示,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WIPO)評估顯示,我國創新指數位居世界第14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的國家綜合創新能力指數,我國排在第15位:2019年,我國發明專利授權量居世界首位;國際科學論文被引用數位居世界第二。全社會研發支出達2.17萬億元,比2006年增長6倍以上,占GDP的比重達到2.19%,與歐盟相當。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9.5%。
過去一年,積體電路實現14納米工藝產業化,5G研發應用和產業化全面推進。169個高新區生產總值達12萬億元,經濟總量占全國的十分之一以上。全國高新技術企業達到22.5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15.1萬家。

同時,數十萬名科技特派員領辦創辦了1.15萬家企業。近年來,我國推進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科技評價體系,成果轉移轉化機制不斷完善。2019年全國技術交易額達到2.2萬億元,超過了2019年度全社會研發支出總額。
推進重大疾病防治科技攻關,新增18家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科技部會同12個部門組成科研攻關組,設立藥物研發、疫苗研發、檢測試劑等10個重點工作專班,聚焦臨床救治和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動物模型構建等5個方向,部署83個應急攻關專案,形成了全國一盤棋的科研攻關格局。
2020-05-21 08:16:18
阿楨
歷史性成功!北斗全球系統組網提前半年全面完成

  完美收官,星耀全球!2020-06-23日上午,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北斗系統第五十五顆導航衛星。
  此次發射的衛星屬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經過一系列在軌測試入網後,我國將進行北斗全系統聯調聯試,在確保系統運行穩定可靠、性能指標優異基礎上,擇機面向用戶提供全天時、全天候、高精度全球定位導航授時服務,以及星基增強、短報文通信、精密單點定位等特色服務。
  1994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啟動建設。20多年間,44次北斗發射任務,利用長征三號甲系列運載火箭,先後將4顆北斗一號試驗衛星、55顆北斗二號和北斗三號組網衛星送入預定軌道,任務成功率100%。特別是2017年開啟全球組網以來,兩年半時間高密度執行18次發射任務。今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環境下,北斗工程全線堅持組網發射和疫情防控“雙線作戰”,有力推進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圓滿收官。
  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國家都開始使用北斗系統。後續,中國北斗將持續參與國際衛星導航事務,推進多系統相容共用,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根據世界民眾需求推動北斗海外應用,共用北斗最新發展成果。2035年,我國將建設完善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慧的綜合時空體系,進一步提升時空資訊服務能力,為人類走得更深更遠做出中國貢獻。
  相關新聞
中國北斗導航系統全球組網完成,千億產業鏈迎高光時刻
2020-06-24 06:58:20
阿楨
發現大罩門 美空軍可能丟包GPS以地球磁場取代 2020/08/09 中時

據《大眾機械》(Popular Mechanics)網報導,地球磁場不但精確,極難受干擾,並能提供地面部隊、海上船艦,還有戰機導引。此外,地球磁場還能導引飛彈攻擊目標,誤差僅略超過30英尺(約9公尺)。
世界各地的GPS是在1980年代末建立,GPS讓陸、海、空三軍隨時掌握自身定位,然而,五角大廈對GPS的依賴,卻使它成為戰時敵方干擾或摧毀的頭號目標。
如反衛星武器、GPS干擾器,甚至GPS誘騙裝置等設計都在於摧毀、阻絕,或是削弱衛星網的性能,迫使美國與盟軍改用較老舊,較不準確的方式定位。
無論是中,俄和北韓都研究出並運用了GPS反制手段,其中部分甚至干擾到民用GPS。如2019年時,美國駕駛發現,俄為了保護駐敘利亞部隊,干擾到從塞普勒斯到以色列的東地中海區GPS民航通訊。
為了解決相關問題,美軍已提出一些替代GPS方案,其中包括靠六分儀導航船艦等。不過,其中有個構想似乎有龐大的潛力,那就是地磁仿生導航(MAGNAV)技術。保護地球免受太陽風侵襲的磁場無所不在,但因地而異。其中的變化可在地圖上發現關聯,而地球磁場圖根本不需要衛星。
而地磁仿生導航的精度在10米內,雖然不如GPS精確,但遠比其他方式好多了。它不需要靠容易受攻擊的衛星網路,並極難干擾。事實上,要「干擾」地球磁場,讓它提供不可靠的導航資訊,得要發動核爆才成。或許這意味著地磁仿生導航無法用來打核戰,但在傳統衝突中仍很有用。
  相關新聞
陸研三種電磁武器EMP 可瞬間癱瘓美國電網和航母群
北斗打破老美壟斷 大利陸導引武器 產值已逾3450億元
  回應
不是丟包GPS,船艦導航有天文觀測和磁場羅盤,近30年有了GPS,美軍不再用天文觀測和地球磁場羅盤,只靠GPS,信號被干擾或GPS機件故障、就無法導航!所以回過頭來加強磁場羅盤導航!
手機也有磁感電子元件,下載個apps就變指南針了!
高級慣性導航精確度不輸GPS了!地磁只是輔助啦!
2020-08-10 07:53:47
阿楨
美國GPS僅發射了24顆衛星 中國北斗為何卻有35顆 2020-10-22 新浪軍事

一來,我國採用了混合軌道,而要想使用此種方式就需要發射更多的衛星,以增強衛星穩定性;二來則是與高軌道發射衛星有關,北斗之前,已有三個國家發射的衛星佔據了低軌道中的大部分空間,導致我國需要定位在高軌道上,要想與對方獲得同等的覆蓋範圍,只有增加衛星數量才能做到。但最終成果卻令世界驚歎,其授時精度達到10納秒,而區別於GPS的是,北斗還額外新增了全球短報文通信功能以及採用了星間鏈路技術。
  回應
美軍一共發射了72顆GPS衛星,在軌31顆,24顆組網,只要有壞的立即補充。
GPS覆蓋面積比北斗小,全球很多地方收不到GPS信號,北斗就能覆蓋到,泰國棄GPS,就是因好多地方收不到GPS信號而改用北斗就能都收到信號。
2020-10-23 10:49:01
阿楨
美軍還在測試的單兵資訊化系統 我軍或已正式裝備了

  “央廣軍事”微博帳號在2020-10-17發佈了一組我國陸軍裝甲步兵跨晝夜實訓的照片,士兵左手腕上固定了一個加固的手機狀終端設備。
  世界主要軍事強國在數十年前就對單兵資訊化系統有了許多設想:在戰場的第一線,指揮員能夠通過隨身攜帶的終端監控每位元士兵的位置和生理情況,並通過終端向每個士兵下發作戰任務,包括地圖上的運動路徑等,而士兵也可以利用手中的終端設備接收指令,並在作戰單位中分享一些目標資料。
  但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這些設想在硬體上還無法實現。由於半導體技術和高解析度彩色超薄螢幕技術在當時還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根本無法做出現在這樣的手機和資訊終端,無線資料鏈技術也受限於體積和功耗,無法做到每個士兵都能裝備,而GPS定位技術在八十年代也並不具備,士兵的位置根本無法追蹤。
  直到本世紀初,半導體和液晶螢幕技術的發展,才使個人資訊終端成為可能,但技術並未成熟。美國陸軍在好幾個未來士兵系統的預研專案中,都提出了類似的裝備設想,但都沒有實現輕量化和便攜化。直到大約十年前,技術才逐漸成熟。
  2015年,英國國防部提出了未來陸戰技術的前瞻性報告,在未來10年實現的單兵資訊系統,但是圖中的設備直到今天也並未實現。
  到了2018年,美始測三星Galaxy手機改裝的戰術終端設備“奈特勇士”(Nett Warrior)系統,上面運行著美國陸軍開發的ATAK(安卓戰術攻擊套件)軟體。可顯示自己和戰友的位置,共用戰場資訊,拍攝和傳輸照片,並且能夠進行加密的語音和視頻通話。但是直到目前仍然處於測試和發展階段。
  中國在這一領域並不落後。早在2017年,北京軍民兩用技術展會上電科某所開發的智慧手錶和智慧手持終端。除了視頻傳輸以外所有單兵資訊化系統該有的功能,支持“藍牙等多種無線通訊方式”由該所開發的低功耗遠距離窄帶資料鏈,在無阻擋的情況下最遠能達到數公里遠的通信距離,通信速率可以達到數十Kbps。因此,班組的指揮員使用手持終端,就能監視所有攜帶智慧手錶的士兵的位置和生理資料,同時也能佈置作戰任務,共用戰場資訊。
  回應
在單兵資訊化系統上,我們絕不會落後于美國陸軍。外骨骼類技術部隊已在試用了,民間應用的早就有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10-24/doc-iiznctkc7372158.shtml
2020-10-25 08:45:43
阿楨
日媒:在165國 中國北斗系統都令美GPS黯然失色

  在世界上195個主要國家當中有165個國家的首都(占85%),北斗衛星對其觀測的頻率要比全球定位系統高。
  日本《日經亞洲評論》2020年11月25日:在165個國家,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都使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黯然失色 在埃塞俄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一座人口480萬的熙熙攘攘的城市,線上食品配送公司Deliver Addis的人氣飆升,原因是其App能夠將食物非常精准地送到顧客的所在地。這種精准性背後的秘密是中國的衛星導航技術。
  這款應用程式的迅速增長部分是由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所推動的,該導航系統最近取得的進展彰顯了北京在資料主導權全球爭奪戰中取得的成果。
  在阿迪斯阿貝巴經營一家日本餐館的老闆古河美幸(音)說,自她13年前從日本來到這裡後,“智慧手機定位資訊有了突飛猛進的改進”。
  過去,美國處在這項技術的前沿,1978年發射了組成全球定位系統(GPS)的第一顆導航衛星。但是長期以來作為唯一選擇的GPS現在正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所超越。
  1994年,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起步,今年6月正式建成。北京的目標不僅僅是經濟方面的。
  美國衛星信號接收公司Trimble導航公司的資料顯示,在世界上195個主要國家當中有165個國家的首都(占85%),北斗衛星對其觀測的頻率要比全球定位系統高。
  有多達30顆北斗衛星向阿迪斯阿貝巴不間斷地傳送信號,是美國系統的兩倍。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品牌廉價智慧手機在當地的普及。
2020-11-27 10:35:27
阿楨
中尼元首共2020-12-08同宣佈珠峰新身高:8848.86米 有何深意?友誼的新高度!

珠穆朗瑪峰(英語:Mount Qomolangma;Mount Everest,藏語:ཇོ་མོ་གླང་མ་,尼泊爾語:सगरमाथा),藏語中“珠穆”是“女神”的意思,“朗瑪”是“母象”的意思,整體意思為“大地之母”。珠峰高度,尼泊爾等國採用的雪蓋高(總高)是8848米,與中國測繪工作者1975年的珠峰測量值一致;中國採用的是2005年中國國家測繪局測量的岩面高(裸高即地質高度)為8844.43米。2005年珠峰岩石面海拔高程8844.43米的精確測定和公佈,具有嚴密的科學性、嚴格的法定性,作為中國統一採用的標準資料一直採用至今;在國務院或國務院授權的部門公佈新的珠峰海拔高程資料前,任何單位和個人均應使用依法公佈的珠峰峰頂岩石面海拔高程資料8844.43米 [3] 。2020年12月8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同尼泊爾總統班達裡互致信函,共同宣佈珠穆朗瑪峰最新高程8848.86米 。
  回應
05年用GPS測的,這次是用我們自己的北斗測量的,中國人自己的資料!
2020-12-09 09:46:41
阿楨
當初說好2020年“一起登月”,只有“老實人”中國說到做到了

2020-12-01,嫦娥五號成功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著陸,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
在這一宏偉計畫的決勝之際,有網友特意翻出了15年前的新聞報導
2004年2月,中國月球探測計畫實施,將分“繞”“落”“回”三步。
3年內,“嫦娥一號”開始繞月飛行。
6年內,月球車將在月面軟著陸,展開巡視探測。
2020年之前,將把月壤樣品采回地球。
而同時,世界各國也在摩拳擦掌。
日本計畫2025年在月球建立基地;
歐洲計畫在2020年實現載人登月,同時完成月球基地建設;
俄羅斯新式登月飛船計畫在2005年夏天首次試飛;
美國2015年再度登月,最遲不超過2020年,並且要在月球建設多國太空站。
印度計畫在2008年發射“月球飛船1號”,並放話“在太空領域不遜於中國”。
  回應
中國行我也行,但實踐下來,打了不少人的臉。中國行,你們不一定行。
所以我們現在才這麼招人家恨啊。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425643&s=fwzxhfbt
  相關新聞
中國航太人說“我們沒吹牛”:15年前各國探月計畫只有中國實現了
嫦娥五號三十五項故障預案一項都沒用到的背後故事: 661次對接和518次樣品轉移試驗
嫦娥六號(2023-2024年)月球南極採樣返回
嫦娥七號(2023-2024年)月球南極綜合探測任務
嫦娥八號(2027年)驗證月球科研基地構建
習近平12-17致電祝賀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著陸, 如期完成“繞、落、回”三步走規劃.
美太空軍司令:中國在太空領域的跨越式進步引發擔憂
美媒:美國如此孤立中國太空計畫 也沒能把中國束縛在地球上
中尼元首共2020-12-08同宣佈珠峰新身高:8848.86米 有何深意?友誼的新高度!
  回應
05年用GPS測的,這次是用我們自己的北斗測量的,中國人自己的資料!
2020-12-20 09:17:35
阿楨
一顆5年前發射的中國衛星在太空機動 美國人為何擔憂 2021-01-28 環球時報

  美國航太圖像分析企業AGI曾於2019年8月26日在官網,講中國在2016年發射的實踐17號衛星進入地球靜止軌道之後,繞著一顆退役的通信衛星中星5A,作出了許多高難度的動作,“展示了非常精細的軌道控制能力”。
  早在2016年11月4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就在官網公佈實踐17號所有使命,其中有:太空碎片由退役、失效的空間飛行器形成,目前地球同步軌道的碎片已有上千個,且還在日益增加,這對太空環境極為不利。
  實踐17號的技術,在美國人看來是有軍用潛力的。美軍很早就開始研發 “空間態勢感知”技術,就是用自己的衛星來接近其他國家的衛星,近距離觀察外觀、判斷用途、設計破壞方案。2014年,美國發射了第一批“地球同步軌道太空態勢感知計畫”衛星,2016年發射了第二批。2017年9月,美軍公開宣佈第二批衛星已經形成初始運行能力。這種衛星曾經多次接近中國和俄羅斯的靜止軌道衛星進行窺探。
  實踐17號的飛行表明,美軍在“空間態勢感知”不但沒有拉開什麼代差,連“時差”也不過拉開了兩年而已,優勢蕩然無存了。
  美軍還在靜止軌道上部署了大量秘密情報衛星,包括導彈預警衛星、大天線電子偵察衛星、核戰指揮衛星……
  俄羅斯也掌握了類似的技術,曾經發射探測器接近美國衛星加以觀察。那麼,兩個美國陣營之外的國家竟然掌握了這樣的技術,帶來的恐慌是可想而知的。
2021-01-29 08:55:20
阿楨
外媒:美衛星超中國4倍 但中國反衛星武器威脅致命 2021-01-28

  印媒《經濟時報》報導,中國對反衛星武器的研發始於15年前,現在其可以威脅到使美國軍方擁有技術優勢的在軌衛星。中國可以發射先進的導彈摧毀衛星,也可以發射雷射光束使衛星上的精密感測器失明。
  中國從2005年開始進行反衛星試驗,在兩年內接連發射了兩枚導彈。在2007年,中國導彈摧毀了一顆廢棄的氣象衛星。2008年,美國也發射了一枚尖端導彈,擊落了自己的一顆衛星,這是一次旨在向中國展示武力的行動。
  中國共進行了十幾次反衛星試驗,包括打擊更高軌道的衛星試驗。一枚導彈可能需要飛行幾個小時才能到達衛星軌道,這有可能使美軍有時間採取規避或報復行動。此外,攻擊衛星所產生的碎片可能會危及自己的航天器。因此,中國開始向衛星發射雷射光束,並研究其他定向能武器反衛星的方法。
  後來中國又有了新的方法。美國太空力量都是由強大的電腦在地面控制的。如果這些電腦被攻破,美國太空資產的大腦可能會退化或摧毀。
  奧巴馬的“抵消戰略”,利用美國的技術優勢應對中國和其他威脅。正如美國首先發展了龐大的核武庫,其次發展了智慧型武器一樣,這種所謂的第三次“抵消戰略”將通過研發機器人技術、高速武器等來獲得優勢。
  2018年,特朗普公佈了太空部隊。2020年3月,美太空部隊表示,他們已經擁有了第一件進攻性武器,。
  目前美國共有衛星1425顆,中國382顆,俄羅斯172顆。但中國正在大力推動航太領域的發展。中國連續三年太空發射任務居全球第一。中國現在是一股主導力量。這股熱潮不僅包括反衛星武器,還包括許多其他軍事和科學項目。
2021-01-29 09:01:43
阿楨
活久見:美軍偵察機都用上北斗導航系統了 2020-03-09 環球時報

據美國“防務一號”網站報導,美國空軍作戰司令部司令詹姆斯•霍姆斯透露,美軍U-2偵察機已將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作為備用系統,供飛機在美國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失靈時使用。
  相關新聞
"去中國化"計畫失敗?美空軍打臉川普 偵察機安裝"北斗系統" 預防GPS失靈!2020-03-21王志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Q1L80We2C0
2021-04-14 11:20:12
阿楨
天和號核心艙2021-04-29發射成功 中國空間站在軌組裝全面展開

  空間站建造兩個階段各規劃6次飛行任務
2021年9月和10月,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飛行任務,神舟十三號將有3名太空人駐留6個月。2022年底成建造,壽命不小於十年,通過更換還可以延長。
https://mil.news.sina.com.cn/2021-04-29/doc-ikmyaawc2500984.shtml

中國空間站和比國際空間站 --知乎

  國際空間站建造費用爆增,20年來總費用超過了2000億美元!國際空間站的運營費用已經極高,例如國際空間站常年保持6人在軌生存,半年左右進行輪換。目前俄羅斯聯盟號載人飛船是唯一運載工具,一張船票就需要8100萬美元!每年單美國就需要花費15億美,足夠中國完成嫦娥探月工程。
  因而,選擇建立一個第三代空間站已經足夠完成絕大部分任務目標。長期保持3人在軌運行,用現有的長5(重型建設工作)、長7(天舟貨運飛船)和長2F(神舟載人飛船)火箭即可支撐,性價比顯然要高很多。
  實際上,天宮空間站方案也很靈活。在運行中,天宮空間站將同一個光學艙段共軌飛行,在很多指標上都接近甚至超過哈伯太空望遠鏡,視場角是哈勃的300多倍。這種方案減少了對望遠鏡的干擾,同時如果望遠鏡出類似哈勃曾經的品質問題時,也方便維護升級。同時,核心艙還保有備用對介面等,如有需要可以將天宮空間站進一步升級成更大版本。
  這些設計理念是非常先進實用的。我國航太依然處在追趕階段,有太多地方需要花錢,即便再怎麼多快好省也要避免航太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天宮空間站保持一個超高性價比建設和運營方案,對於我國是最優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GutpHu3mXU
2021-04-30 08:13:54
阿楨
外媒:到2030年 中國將在這七個關鍵領域占全球首位

  奧地利《標準報》2021-07-12最終的世界冠軍:2030年中國將主導的7個領域
  經濟。中國最早將在2028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
  人工智慧。論文被引用次數最多的前10%的學者中,美中平手。
  半導體。30年前,美歐生產了全球3/4晶片。此後,逐漸轉移到亞洲。韓日臺陸現在是頂級生產地。預計10年內,中國將上升到最高的位置。
  太空。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即將退役,屆時中國空間站將是唯一。中國還計畫在月球建造永久基地。
  核能。目前有49座核電站,新建不少於17座。2030年前,美國核電將被中國趕超。
  環保。中國是許多關鍵環保技術的全球領導者,光伏超過70%。
  武器。美國軍費是中國3倍。但中國很大部分投資於研發和購買新武器,而美國越多花在提高工資、和維護舊的武器上。
  相關新聞資料
美國防務新聞網2021-07-12發佈2021年世界軍工企業100強名單,美企占一半,前五強。中國航空工業公司、中國兵器公司,以及中國船舶公司擠入前十。
日本2021年版防衛白皮書:中國海軍規模超美 中國使館回應,日本聲稱中國軍事發展“缺乏透明度”,在東海、南海等“以實力改變現狀”,中方海警船在釣魚島周邊活動“違反國際法”,寫入“臺灣局勢對日本安全及國際穩定十分重要”等表述,並提及涉港、涉疆等問題。
2021-07-14 09:14:39
阿楨
陸北斗突破水下障礙 大利隱形打擊 2019/06/20 中時

據《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20日報導,中國船舶重工集團(CSIC)說,第716研究所利用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在江蘇省連雲港外海進行了水下精準定位測試,證實已克服了一些核心技術問題。北斗不僅能為水下艦艇提供準確一致的定位數據,還能從水下設備傳輸追蹤和定位資訊給岸基和地面站。
北京軍事專家李杰說,新進展有助於解放軍潛艦和水下潛航器改善追蹤其他艦艇,還有發動精準隱形攻擊的能力,而最終會建立獨立的全球導航系統。
北京軍事觀察員周晨明指出,水下北斗系統可供軍、民兩用,它能在深達3,000米的南海,還有其他水域導引人工智慧無人潛航器。他說,部署人工智慧無人潛航器雖然比部署潛艦便宜,但目前一具價格5,000萬人民幣,還是很貴。此外,深海也遠比太空導航更富挑戰性。例如,去年12月時,越南漁民就拾獲一具中國無人潛航器。
2021-07-22 07:40:30
阿楨
陸水域船舶90%從追蹤系統消失 全球供應鏈頭好痛

據CNN新聞網2021/11/24日報導,分析家說,隨著中方準備落實世上最嚴格的「數據安全法」和「個人資訊保護法」,接近10月底時,他們開始注意到航運量下降。而通常航運數據公司靠自動識別系統(AIS),都能追蹤世界各地的船隻。
這系統能讓船舶透過高頻無線電波,向沿岸的管理站發送如位置、速度,航線和船名等資訊。要是船舶在管理站的電波傳遞範圍外,仍能通過衛星交換信息。然而,據線上全球船舶數據供應商「船舶價值」 提供的數據顯示,近3星期來,從中國發出訊號的船隻大減了近90%。
而在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裡,中國就佔了6個,隨著耶誕節逼近,各地對商品需求快速回升,貨櫃堆積如山的港口都在拚命設法消化,而供應鏈也十分緊張。
  回應
AIS是給水域管理者使用的,本來就不是一定要交給私人的資料,一般公司同樣也無法得知美國內河航運(美國陸軍工兵監管)的狀況。
2021-11-26 08:48:15
阿楨
中美雷射通訊戰開打!北斗NASA各顯神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_wbMbAgRE8

中國首次展示雷射通信,北斗導航,20年太空布局成功 2019-11-22

雷射具有高指向性和極高帶寬的優點,雷射通信系統可以讓衛星通訊變得快捷順暢並且難以被監聽。而且,北斗導航,還可以進行信息傳遞。一旦北斗的通信帶寬不再成為問題,就可將原本用於星間通訊節省下來,增強對地面站的聯絡能力。中國兩架運-12運輸機之間,完成了144公里帶寬2.5Gbps的雷射通訊試驗,一分鐘傳輸一部1080P的高清電影。

中國兩架運-12144公里雷射通信 未來殲20能用它實現全靜默隱身攻擊 2017-01-16 無名高地

雷射通信容量大,而且保密性好。不過10公里以上,非常容易受到雲、雨、霧、雪的影響。再加上雙方的相對位置如果不確定,根本無法完成穩定的通訊流程。不過,這中國的APT技術由「捕獲體」-「指向」-「跟蹤」三個部分組成。簡單的講,先使用一束低功率雷射進行掃描,確定雙方的位置,隨後交給指向系統建立連接,最後由跟蹤系統完成通訊過程。這個特別考驗的是,研究方在精密光學、精加工、姿態控制和算法、雷射器等等諸多系統上的功底,中國現在已經攻克了相應的技術難點。
中國早在2000年,解放軍就裝備了大氣層內雷射通訊系統。隨著近年雷射通訊和量子通訊的結合更是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2012年,中國就完成了衛星和地面的雷射通訊測試網的組建,實現了500Mbps的通訊帶寬。歐洲2016年才發射雷射通訊衛星實驗平台,比中國落後了4年!
  相關新聞
美期待衛星裝雷射打造絕對可靠通訊網絡:中國公開一技術讓其夢醒 2016-06-28 麥田軍事
衛星雷射光通訊 營運商兵家必爭 2021/10/03 經濟日報
中5雷射器基地威脅美太空戰力
2021-12-09 08:51:06
阿楨
美媒:中國衛星變"拖船" 將失效衛星拖離地球同步軌道

  據美國“突發防務”網站2022年01月26日報導,根據商業空間監測公司ExoAnalytic Solutions分析,中國的SJ-21 衛星“似乎正在發揮太空拖船的作用”,它將一顆失效的北斗導航衛星從擁擠的地球同步軌道(GEO)上拖離,送入“墓地軌道”。
  報導稱,該公司空間態勢感知(SSA)首席架構師布賴恩•弗萊厄林26日在美國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主辦的網路研討會上報告了這一觀察結果。
  根據弗萊厄林的介紹,在1月22日,中國SJ-21衛星圍繞並接近一顆失效的北斗二號導航衛星(CompassG2)執行“近距離操作”後,從其軌道位置上“失蹤”了幾個小時。隨後發現SJ-21進行“大機動”將失效衛星拖離地球同步軌道。
  弗萊厄林26日又補充表示,最新跟蹤資料顯示,SJ-21已經和失效的北斗衛星分離,回到近地軌道。它將後者留在“超級墓地漂移軌道”中。
  所謂“墓地軌道”,通常定義為在高度大約為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軌道上方300千米處的空間。
  報導介紹,這顆中國衛星的舉動,和具備進行在軌服務、組裝和製造(OSAM)所需的能力是一致的——美國和歐洲也在追求這種能力。特朗普政府在2020年11月發起一項美國國家OSAM計畫,此後美國國防部一直在推進多項技術開發項目。
  相關新聞
美國SpaceX星鏈衛星2度接近中國太空站 威脅太空人安全 2021/12/29
2022-01-28 07:20:45
阿楨
俄媒:SpaceX一枚火箭殘骸將撞上月球預計在今年3月發生

  俄羅斯衛星網2022-01-26稱,根據線上太空垃圾追蹤軟體的資料,美國SpaceX一枚重達4噸的火箭殘骸的太空運動軌跡顯示,它即將與月球相撞。“這很可能是第一起太空垃圾撞擊月球的意外案例”。這枚失控火箭殘骸屬於SpaceX公司2015年2月發射的“獵鷹9”火箭。當時它負責將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深空氣候觀測衛星送到距離地球超過100萬公里的地方。此後它一直在軌道上混亂地漂浮。近年來SpaceX公司發射的衛星和火箭殘骸多次對其他國家航天器構成威脅,外界擔憂該公司在航太領域的野蠻行為可能導致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數量猛增。

美惡炒中國衛星變身“太空拖船”專家:賊喊捉賊

  美國“突發防務”網站2022-01-26稱,一顆中國衛星正在發揮“太空拖船”的作用,將另一顆失效的中國衛星送入“墓地軌道”,美媒炒作“中國衛星擁有軍事用途”。
  1月22日中國SJ-21衛星圍繞並接近一顆失效的北斗二號導航衛星執行“近距離操作”後,將失效衛星拖離地球同步軌道,SJ-21已經和失效的北斗衛星分離,回到近地軌道。後者被留在“超級墓地漂移軌道”中,距離地面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以上約300公里的太空,可以為後續新發射的衛星騰出空間。
  中國軍事專家表示,如何處理太空垃圾和報廢衛星,應該是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但美國媒體卻把這個話題向太空軍事化的方向炒作。美媒鼓吹各國在地球同步軌道上要“增加透明度”、降低太空意外的風險,然而種種事實證明,在太空大搞異常接近他國衛星的正是美國,甚至還大玩“賊喊捉賊”的把戲。
  “突發防務”網站在去年11月的報導裡提到,運行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一顆美國衛星曾試圖接近中國當時最先進的“實踐20號”衛星,但中國衛星卻及時發現並快速擺脫。
  顯然,美國在乎的不是太空危險,而是企圖通過監視他國衛星,確保美國在太空的絕對優勢。
  相關新聞
國家航天局:近五年共發射207次,長征火箭發射成功率96.7%
未來五年,將建成中國空間站、實施探月四期等新的重大工程
2022-01-29 08:35:09
阿楨
馬斯克曝星鏈2.0引中國擔憂 解放軍學者籲:必須摧毀他們! 2022.06.03

世界首富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太空探索公司 Space X,其衛星服務網路服務星鏈(Starlink)對烏克蘭至關重要,當地每天約有 15 萬活躍用戶在使用該服務。對此,中國方面擔心危及到國家安全,中國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北京跟蹤與通信研究所」學者指出,若星鏈威脅到國家安全,必須摧毀處理。還有中國國防工業專家主張,共軍應發展「反衛星技術」,持續監控星鏈衛星。
新一代星鏈衛星,重量增加4到5倍,長度7米,重量約1,250公斤, SpaceX 已發射約2,400顆Starlink 衛星,目標是在低軌部署4.2萬顆。

陸政協委員建議儘早布局中國版Starlink 搶佔有限低軌衛星空間 2022-03-10


張濤認為,「星鏈」低軌衛星組網相對傳統高軌通信衛星有著成本低、時延短、損耗小的優勢,而其覆蓋範圍和建設效率遠遠大於地面5G通信基站,「星鏈網路服務目前試用速度已突破200Mbps,在搶佔衛星互聯網(網路)市場的競爭中佔得先機。」
英國衛星通信公司OneWeb計劃發射648顆近地軌道衛星,目前已有428衛星在軌運行;波音衛星網路項目擬發射147顆衛星,亞馬遜則計劃發射3236顆近地軌道衛星。
大陸已成功發射銀河航天02批6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單星設計通信容量超40Gbps。這6顆衛星將在軌與銀河航天首發星共同組成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並構建星地融合5G試驗網路「小蜘蛛網」,具備單次30分鐘左右的不間斷、低時延寬帶通信服務能力,用於低軌衛星網路、天地一體網路技術驗證。
張濤指出,「我國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建設投入和外企星鏈項目相比,在規模和模式上明顯滯後,建議儘早儘快佈局中國版星鏈衛星互聯網,在這場空間資源競爭和6G時代競賽中佔據主動。」
2022-07-15 08:18:01
阿楨
巴鐵公佈殲-10C參數,渦扇-10推力非常令人意外,“心髒病”治愈 2023-01-03 傅前哨

自中國向巴基斯坦批量出口殲-10C以來,巴鐵就不斷展示其比印度陣風戰鬥機更加優越的性能
  回應
起喜歡這種出口轉內銷、由買家親口說出的好消息,更重要是由巴鐵親口承認的參數;相信不久將來,會看到巴鐵精心製作的殲10CE版本 Top Gun 上演!
航空發動機這都努力了多少年了,發動機獨立成一個公司出成效,從WS10/15/18/19/20。
台灣F-16V最大起飛重量19.2噸,而最大後燃推力不過100KN多一點,殲10C(E)重量多了80公斤,但是卻有一具最大後燃推力145.2KN的渦扇10,F-16V在近距纏鬥包絡線的表現,恐怕就得差上殲10C一大截, F-16的不敗神話,很大概率就要在數年內的台海上空徹底終結,千萬別不信邪。
牛。從WS10/15/18/19/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_P2JzC4Io
  相關新聞
解放軍拚福建艦試航 有望2024服役 電磁彈射內部首次曝光

反超美國GPS,中國北斗獲165國認可,有望拉動3000億的市場 2020-12-15 騰訊網

在北斗之前,全球比較完善的導航系統分別爲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以及歐盟Galileo。其中,美國GPS早在1994年就完成全球組網,擁有高達98%的全球覆蓋率。
2000年開始啓動的北斗系統,終於打破美國GPS的壟斷局面。而北斗系統也不負衆望,獲得165個國家的認可,好評度反超美國GPS。近日,日本《日經亞洲評論》的標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令GPS失色」數據顯示,北斗的使用遍及165個國家。
那麼,北斗系統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1、短報文通信
2、高精度定位;
3、安全可升級;
據瞭解,北斗系統主要有行業市場、大衆市場、特殊市場三大應用市場,將拉動超3000億元規模的市場。

165國勝負已分!北斗導航反超GPS,印軍服了:確實深謀遠慮

印媒稱,在1996年二炮發射彈道導彈時,曾遭到GPS的信號干擾,最終導致導彈打偏, 1998年首次試射印俄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導彈時,也遭到了GPS的干擾而失敗,然而北斗導航應時而起,甚至和GPS也分庭抗禮,贏得了165國的競爭,這確實是深謀遠慮的長遠佈局。
2023-01-04 08:35:51
阿楨
美軍也使用大陸北斗衛星? 郭正亮:美媒籲10年內奪回主導權 2024/04/20 中時

前立委郭正亮19日表示,美國媒體《SPACENEWS》今年4月8日報導,美國GPS衛星定位系統面臨來自中國大陸北斗衛星的競爭,呼籲一定要在未來10年重新奪回領導地位。郭正亮也披露,不要以為美國就不使用北斗,美國連戰鬥機、軍艦,也有備用北斗系統,因為有時候要用北斗和GPS交叉比對。
美國媒體《SPACENEWS》今年4月8日報導,美國GPS衛星定位系統面臨來自中國大陸北斗的競爭,一定要在未來10年重新奪回領導地位,因為美國第3代GPS大約在2035年左右建構完成。
報導稱,北斗衛星使用56顆在軌衛星, GPS大約只有31顆衛星,且北斗衛星監測站數量是GPS的10倍以上。中國大陸在推一帶一路,長期與第三世界建立緊密關係,所以有非常多的監測站在發展中國家,最明顯就是非洲和東南亞,大部分東南亞國家都在用北斗衛星。
郭正亮19日在網路節目《亮子立學》中提到,中國大陸一開始並沒有要發展完全獨立自主的北斗衛星,原本是想要和歐洲合作,也已出資,但美國介入,要求歐洲不能讓中國大陸參與研發。大陸於是決定從0開始發展,花了8年時間做出來。北斗衛星零組件,全部都是Made in China,美國想要抵制也不知道從何說起。
郭正亮表示,北斗衛星被視為一帶一路的關鍵要素,《SPACENEWS》稱之為「太空絲路」,或稱為「太空信息走廊」,2020年已正式開通全球服務,覆蓋230個國家,用戶超過15億。2023年北斗衛星日定位量超過3000億次,已被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海事組織等認可。
郭正亮披露,連美國戰鬥機、美國軍艦,也有備用北斗系統,不要以為美國就不使用北斗,因為有時候要用北斗和GPS交叉比對。美國眼睜睜看中國大陸北斗衛星結合基礎建設往前走,出口到全世界。
郭正亮直言,美國自1994年發動GPS衛星定位革命,中國大陸於2020年做出第三代北斗衛星,現在超越美國,讓美國GPS不知如何是好。
2024-04-20 01:35:5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