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14 07:59:09| 人氣2,214| 回應4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清代官場現形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什麼《清代官場圖記》(北京‧中華書局,2005),不過是小說《官場現形記》的圖文化,裡頭旣沒有介紹清代官僚制度的沿革、也沒處理是否腐敗的問題。

作者在<引言>不是說了:

「自民國以來,史學界、社會學界曾出版過一些專門研究古代官制和中國官僚政治的著作,但這些著作多是骨架多,血肉少,即對於缺乏人物具体活動的制度的考証和描述多,宏觀的理論性的探討多,而對於官僚制度的微觀形態,對於官場的方方面面的具體情況,則缺乏具体的、細緻的描述和介紹。本書打算從微觀方面補缺拾遺,給人們對於官場的已有的骨架式的認識增加一點血肉。」(p.2)

多有血有肉了?會比小說及電視劇版的《官場現形記》有血有肉了?做學問不能太腥羶,不然去看小說、電視、或野史八卦就得了。

什麼野史八卦?「處在中國伝統社會殘灯末廟之時的清代官場,集中了兩千年來中國官僚制度的許多特點,表現出中國官僚制度的熱爛狀態……官場二字,歷來多含貶義,重在強調其中的虛偽、逢迎、庸碌、傾軋、貪婪、弄權等特點,因而本書所述也以清代官場的病態、丑史為多。」(p.2)

這是以成敗論制度吧,要是處在清初盛世,作者搞不好會跟西方的一些啟蒙大師稱贊中國官僚制度之理性文明,又若是中國和英日一樣改革成功了,現代化論的學者們也不會全盤否定中國伝統了。

其實吏治的好壞根源於社政經文化結構。傳統儒家對統治精英的道德要求雖極高,但在家族主義、僚屬眾多、薪水微薄、權力分配不足、及科舉任官所費之回收等現實下,腐化的程度與王朝的衰敗往往同行。學者以現今官僚制標準來看傳統中國之吏治,除忽略了上述現實外,也忘了即便先進國家比如十七、八世紀時的英國,二十世紀前美國的分肥制,日本或台灣現今的金權政治等亦不能免。

更不用說東亞現代化成功後,原先被看成阻礙現代化的儒家官僚文化,已有了不同評价。

即使是解釋清代改革為何失敗的學者也不全然將責任推給官僚的腐化無能,比如張玉法認為滿清以慈禧為核心的統治階層包括恭親王、曾國藩、李鴻章、沈葆楨、張之洞、袁世凱等仍相當堅強,見識雖不足,但與人格無關,而是受到政治制度、社會結構、經濟組織和文化因素的局限所使然。許介麟認為慈禧能力遠勝於頭腦不清的日本大正天皇,故自強運動成敗的關鍵在制度,中國不良的制度,即使伊藤博文來也沒用。
以上只不過你在《台灣共犯體》的舊調重彈,要是你是活在當時就不會事不關己的假客觀了,就像你現在的時評短評不是把台灣政壇評的烏漆抹黑?

評論和研究本來就不同!

又詭辯、合理化了!

清代官制
 
清朝的政權組織形式基本上繼承于明代,但根據新的情況有所發展、厘革。此外,由于滿族貴族在統治集團中占有主導位置,所以特別在中央政權機構中,確保滿族權益不受損害這一原則,也表現得十分明顯。
 
在清前中期,屬于中樞機構的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和軍機處。關于軍機處將專題敘述,這裏只介紹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內閣。
 
議政王大臣會議導源于關外滿族早期社會中存留的氏族制殘余影響,由諸貝勒共議國政發展變化而來,其成員均系滿族貴族和八旗重臣。他們除贊決軍國要務外,兼具一定的參與政務的職能,但又不屬于具體執行機構。議政王大臣會議在進關初期的一段時間裏,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有記載說“金議既定,雖至尊無如之何”,反映出順康之際他們的權勢之盛。議政王大臣會議權力的擴張,必然會對皇權造成損害,而且這種清一色的由八旗王公大臣把持政務的局面,也挫傷了漢族大臣在政治上發揮更大的積極性,不利于清朝的政權建設。從康熙中期以後,玄燁便通過各種手段,逐步削弱並限制其權力。自雍正帝建立軍機處,各種軍政大事,皇帝都徑交軍機處承辦,議政大臣逐漸成了虛名,終于在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下諭將其取消。前後經曆了一個多世紀興衰變化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從此結束使命。
 
清代的內閣制度可追溯到關外皇太極時期。崇德改元(1636年)前夕,皇太極在原文館的基礎上,設立內三院,置大學士掌領院事,可說是內閣的雛形。入關後,清廷日常政務大大增加,內三院便承擔了轉呈一部分題奏本章的任務,並于順治十五年(1658年)正式更名爲內閣,大學士加殿閣銜。康熙初年,輔政大臣在“循祖制”、“複舊章”的口號下,曾一度恢複內三院名號,直到康熙九年(1670年)才下詔複稱內閣。
 
內閣設大學士(正一品銜)、學士(從二品銜)若幹名。雍正時更設額外大學士,作爲大學士的副手(從一品)。乾隆時調整殿閣兼銜,由原四殿二閣,更爲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按定制,內閣掌議天下之政,負責給皇帝起草制詔敕誥,各省和中央部院大臣進呈題奏表簽,亦須經內閣票擬,稱旨後轉發遵行,屬于協助皇帝辦事的最高中樞機構。所以在清代,很多人把它比之爲前代的中書省,將入內閣叫做“登政府”,榮呼大學士爲“相國”、“宰執”、“揆度”及“中堂”。在康熙朝內閣職權發揮得最充分的時候,確實也出現過像索額圖、明珠等一些權臣。但是有清一代,內閣畢竟只是秉承皇帝辦事的一個具體衙門。在清初,規定“大事關大臣(議政王大臣),群事關內閣”。後來,玄燁又視內廷的南書房入值官員爲親信,常使他們討論政事,草擬詔旨,奪去了內閣的部分權力。自建立軍機處,皇帝又常調大學士、學士辦事,形成大學士“必充軍大臣始得預政事”的格局。內閣成了無首揆辦事的空架子,日常所行,不過“秉成例而行,如郵傳耳”,作爲中樞衙門,已名不符實。
 
中央的具體辦事部門,按其分工設有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又有清代所獨有的理藩院。吏部掌全國文官品秩、銓敘、課考、黜陟和封授;戶部管天下戶口、田土賦稅、官員俸餉、倉庫、錢幣等國用,禮部主朝廷禮儀、科舉學校、外國貢使交聘,兵部司武官除授、封蔭、考績、軍資、軍籍、馬政、郵傳,刑部負責國家民、刑律令和獄斷,工部掌工程建築、水利興修和錢幣交通。當清朝遷都北京後,爲增加關外“龍興之地”的氣魄,在定盛京爲陪都的同時,又仿明代于南京置行在六部的做法,先後設立盛京戶、禮、兵、刑、工五部,任命侍郎主其事,然均系滿洲專缺,所司不過當地莊田、旗地租賦、故宮、陵寢養護、祭祀,旗民交涉及郵驛和關門稽察等事。由于盛京僻居關外,人稀地曠,事務簡少,與明代南京相差甚遠,加上清廷又在該地設盛京將軍、盛京內務府和奉天府,職權交錯重複,實在無此必要。
 
理藩院是個專管邊疆民族事務的機構,地位與六部相同,始設于崇德元年(1636年),原稱蒙古衙門。隨著清朝統治地區的擴展,所有內外蒙古、察哈爾、新疆、科布多、唐努烏梁海、青海、西藏等地的有關軍政、司法、宗教、貢賞等事,都歸其門下,還兼理與某些國家的交往。設立理藩院,反映了清統治者對邊疆民族問題的重視,同時也表明我國長期以來形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進至一個新的高度,中央需要專設機構以協調各方的關系  
 
 爲補充六部職能之不足,清廷還設有一些機構,如收轉直省題本的通政司,傳達內廷和外朝信息的奏事處,稽察各部院衙門辦理上諭事件的稽查欽奉上諭事件處,繕寫文誥敕書的中書科,掌修文史的翰林院,充作文學侍從的詹事府。其監察機構有都察院,處理刑名案件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鴻臚寺、樂部分別經管祭祀、筵宴、劄儀、演樂,太仆寺掌馬政,國子監教肄貢監學生,欽天監觀測天文、制訂曆法,太醫院司內廷醫務並奉派給親貴大臣、外藩、軍隊看病。爲防止宦官攬政,其宮廷事務由掌管上三旗包衣的內務府負責,又設侍衛處、鑾儀衛,爲皇帝作警衛儀仗,管理皇族事務的有宗人府。
 
上述六部和各院寺府監,雖在職權上頗多交叉,但都是並列的獨立機構,各自向皇帝負責。在這些機構中,有的像吏、禮、刑部及理藩院、都察院等,多掌握要務,與各地方政府有著廣泛的聯系,且多代朝廷行事,勢隆權重,爲防微杜漸,使其不致影響皇帝權力,統治者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在設官方面實行複職制,一滿一漢,以滿爲主,在此之上,又特簡管理大臣一員,實行多頭牽制。以六部爲例,尚書是最高長官,滿漢各一,並列兩個首腦,又設滿漢侍郎各二,共四人。侍郎名義是副手,但與尚書同屬堂官,都可直接向皇帝陳奏請旨,皇帝也常簡選他們人值軍機處,不存在嚴格的統屬與被統屬的關系。爲了進行協調,朝廷嘗試以親王或大學士管部務,但他們多不深悉業務,“但聽司員立談數語,即畫押而已”,結果常常造成吏胥從中弄權。
 
其次,在具體職權上,因爲很多軍政大事都由皇帝直接過問,比起明代各部院,實際要縮小很多。比如吏部,在明代“掌天下官吏選授”,連大學士、尚書等官也有權推薦。清代,大學士至京堂、督撫等官缺出,由軍機處開列名單,請旨特簡,競至道府一級官,有的也需欽定,從而取代了吏部很大一部分權力。兵部名義上統管軍隊,其實所司不過綠營兵籍、武職升轉、馬政、郵傳等事務性工作。清朝最主要的八旗軍隊,別有系統,兵部根本無權過問。其余各部以及都察院等,行使職權也不完整,常常因皇帝幹預而改變原定規例。
再如,由于清朝政府實行“首崇滿洲”的政策,反映在中央機構中,盡管首腦官是滿漢並列,可真正權力掌握在滿人手中,其他下屬要害部門,亦大抵如此。至于理藩院這樣牽涉到邊疆民族問題的敏感部門,幹脆沒有漢人的位置。這樣做,盡管保證了滿人的特權,但也使滿漢之間的民族隔閡難以消除,不時引起些磨擦。  
 軍機處的設置與職掌
 
在清朝的中樞機構建設中,軍機處別創一格,爲以前曆代所無。它對有清一代的政治曾産生過廣泛深遠的影響。
 
軍機處的創建,與雍正初清廷向西北用兵有密切關系。至于何時成立,目前學術界尚多分歧。有的學者根據檔案資料,證之其他史書,認爲雍正八年(1730年)才有軍機處之名。此外,還有四年(1726年)、七年(1729年)、十年(1732年)說。所謂十年,乃清廷頒鑄“辦理軍機印信”的時間,可能稍微偏晚,四年、七年亦有相當根據,不可簡單否定。乾隆繼位初,因暫設總理事務處輔佐政事,軍機處一度取消,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又恢複。
 
當軍機處開辦初期,所辦事多限于軍務,以及若幹錢谷、河工等事務性工作,比較單純,後來逐漸發展,到嘉慶時修“會典”,在新加“軍機處”卷中,述其職掌爲:“掌書諭旨,綜軍國之要,以贊上治機務。”軍機處可奉旨參與“議大政”、“讞大獄”,“稽核兵馬錢糧”,“擬定外藩、親貴大臣頒賜事宜”,以及考訂典章制度等等。其中最引起人們注意的是人事咨詢權,“文武官特簡者,承旨則進其名單缺單,差特簡者亦如之”。其他像大臣換防,文武官和道府記名者,遇缺請旨升補,都由軍機大臣先進名單。軍機處已成了取代內閣,舉凡軍國大計莫不總攬的一個機構。
 
軍機處設軍機大臣和軍機章京二職。
 
軍機大臣稱軍機處行走,或軍機大臣上行走,私下俗呼“大軍機”,也有尊稱爲“樞臣”的。凡新進者均冠以“學習行走”字樣,待其熟悉稱職後,才奉旨實授。軍機大臣無定額,從3—4人到7—8人不等,最多時至11人,少時也有2人的,由皇帝選大學士兼任,也有出自各部院尚書、侍郎者,一切由皇帝旨意爲轉移,故有“軍機大臣惟用親信,不問出身”的說法。軍機大臣的主要責職是承旨、草詔、進單等。
軍機章京是大臣的僚屬,俗稱小軍機,開始時一度叫“軍機處司員”,或“軍機處司員上行走”。軍機章京早時由軍機大臣挑補各衙門合適者充任,嘉慶後確定由內閣、中書科、六部、理藩院郎中、員外郎、主事、筆帖式,以及進士、舉人出身的七品小京官等人員中,選擇“人品端方,年力富強、字畫端楷者”進行保送,再經軍機大臣考核後,“引見”補用。軍機章京員額32名,分滿漢兩班,每班8人,日值兩班,設領班(達拉密)統率。軍機章京的任務是繕寫諭旨,登載檔冊,當政務繁忙時,于每班之外,再增設額外章京若幹名。
 
由于軍機處的工作範圍涉及到朝廷中的所有大事,所以除皇帝生日或年終數日外,幾乎天天都得入值辦事。在通常情況下,軍機大臣每日寅時(早5時左右)進宮,卯時前後(相當于早5到7點)即應召覲見皇帝,有時一天應召數次。應召回值廬後,得趕著草詔進呈,待允准又趕快發出頒布,不得有片刻延誤。在清代,很多人都把軍機處說成是“內閣之分局”,或“內閣之分支”,這是就其職分而言的。如果分析其性質,兩者有明顯的不同。首先在機構歸轄上,軍機處屬于內廷,軍機大臣便是“內廷差使”。內閣則不然,是名符其實的外朝政府,大學士是朝廷正式實官;其次是權力歸轄上,正如有人指出的:“軍機處雖爲政府,其權屬君,若內閣則權屬臣”。既然屬君,把它說成是皇帝的秘書班子,應該是恰如其分的。
 
軍機處之所以受到皇帝的寵幸,不是偶然的。第一是辦事效率高。根據內閣制度,下屬官員有事題奏,或皇帝頒發詔旨,都得經過層層機構,輾轉交送,要花費很多時間。軍機處無此煩瑣,大臣們隨時承旨,隨時草詔辦理,當日事當日結。又有“廷寄”制度,發出的詔旨可徑交吏兵部及時發出,減少了中間環節,加快了辦事速度。其次是易于保密。軍機處地處內廷,受外界幹擾少,又嚴令外官不得擅人值班房。軍機處用印在內奏事處向內監請取,用畢隨即按手續交還,這比內閣多處草簽票擬、明發上諭,要填密多了。還有,軍機處的組成也比較簡單,不像內閣有正式衙署,有正式實任官,而是隨時簡派,不用時即發回原衙門,無拖泥帶水之事。最後,軍機處辦事人員亦采取少而精的原則,連同軍機章京,不過三四十人,且有官無吏,無閑員。正因爲如此,自有軍機處以後,內閣成爲閑曹,議政王大臣會議成了累贅,並最終遭到廢棄,只有軍機處一枝獨秀,清代專制主義的極權發展,由此亦可窺見其大概  
 清代的地方行政機構,按照不同的統治方式,分爲直省制和軍府制兩種類型。
 
實行直省制的,大體相當于明代的兩直隸和十二布政司地,分省(直隸)、府(直隸州、直隸廳)、縣(州、廳)三級,後來在直省和府之間又插入了道這一級,但作用並不明顯。另外,京師所在稱順天府,盛京則有奉天府,單列建制。清初,除京巍地區稱直隸,另有山西、山東、河南、陝西、江南、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四川、廣東、廣西、雲南、貴州14省。隨後,析陝西西部4府並有關衛所置甘肅省,分湖廣爲湖北、湖南,江南有江蘇、安徽,同時直隸亦因置巡撫(總督)和設布、按兩司,具備了省的體制。這樣到乾隆初,已有“天下十八省”的叫法。由于各省的轄區有大有小,所領人戶、田土、城鎮、村莊也多少不等,故省與省之間的府、州、縣數也相差很大,加上中間增設、裁並等等,常有不少變化。大體康熙中,全國有府163,直隸州21,縣1157,散州223,另有府級土司1,縣級土司118。乾隆中,府181,直隸州51,直隸廳17,縣1280,散州173,廳22,府級土司3,縣級土司132。在此以後到嘉道時期,府州縣建置變動不大,廳級增加較多,比之前期,直隸廳又增加了17個,散廳34個。
 
省以下,府與直隸州、直隸廳處于相同等級。它們的區別在于,府下有州縣,府的長官一般不預領民事,而且轄區也大,順治時,大府領州縣可達二三十個。直隸州除領本州事外,同時兼轄2—3縣或4—5縣,也有除本州外只領1縣的,比府轄區小,事務也相對減少些。直隸廳和廳都設在邊境或內地新開發地區。直隸廳除四川敘永、廣西百色各領1縣,其余均無屬縣。縣和散州、廳並列一級,大致州的位置比較重要或特殊一些,廳亦相似。省有大中小之分,府州縣也分有等次。在任命知府時,有一種叫請旨缺,由皇帝點定,便屬于頭等要府。雍正時,正式確定爲要、中、簡三缺,按沖、繁、疲、難四字加以劃分。“地當孔道爲沖”,“政務紛壇者爲繁”,“賦多逋欠者爲疲”,“民刁俗悍、命盜多者爲難”。凡四字俱全屬最要府或最要州縣,三字稱要,兩字叫中,一字或無字爲簡。上級派遣官員時,要根據資才情況,分別委授,資格淺的先從簡缺做起。
 
在清代,省以總督巡撫爲最高長官,一般總督轄兩省,也有轄1省或3省的,巡撫每省一員(有的由總督兼任)。乾隆以後,設總督的是直隸(兼巡撫)、兩江(轄蘇、皖、贛)、陝甘、浙閩、湖廣(轄鄂、湘)、四川(兼巡撫)、兩廣、雲貴。總督偏重軍務,巡撫偏重民政。爲了加重權勢,總督例領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禦史銜,從一品;巡撫授都察院右副都禦史兼兵部侍郎,正二品銜。山西、山東、河南3省因無總督,巡撫又兼提督銜,以便于統率省內綠營兵馬。此外還有一種專職性總督,叫河道總督、漕運總督,因爲他們無守土之責,只領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銜,是正二品官。
 
在省級官員中,還有並設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和提督學政三個衙門。布政司長官叫布政使,別稱藩臺或方伯,負責全省財政和民政事務,從二品官,除江蘇省是2人,余每省1員;按察司主管官稱按察使,掌省內刑名案件和督察官員風紀,故也叫臬臺、廉訪;提督學政管全省學校、科舉,稽查士習文風。學政官原來按出身有學道、學院之分,後來一律稱學院,並加翰林院官銜。
 
道員原系藩臬二司派遣官,前者稱分守道,兼市政司參政、參議銜;後者稱分巡道,兼按察司副使、金事銜。大致守道著重錢谷會計,巡道偏管刑名。他們或分守、分巡1府,也有分守、分巡3—4府州的,但在很長一段時間裏,不屬于省和府州之間的一級行政組織。乾隆十八年(1753年),清廷取消了道員兼銜,官階正四品,正式成爲轄屬于督撫的實官,在職能上,分守、分巡也逐漸趨向融合。在道員中,還有一種通轄全省,經管某項專門事務的,如糧儲道、巡海道、海關道、兵備道、茶馬道、屯田道、河工道等,它們均無守土責任。實際上,前面一類道員,也常兼後面的專職事務,如江蘇省分巡蘇(州)松(江)太倉道兼領兵備道事等。
 
府設知府,從四品銜,是管理全府民刑財政、統率所轄州縣的長官,起承上啓下的作用,不過因他一般不直接與地方百姓打交道,“若論親切,又實不如州縣”,所以通常稱“親民之官”。知府的佐貳官有同知、通判,分別負責糧餉、水利、緝捕、撫邊、江防、海防等事。在府一級政府機構中,京師所在的順天府和盛京的奉天府,因地位特殊,在編制上與衆不同。首先,其長官稱府尹,正三品,享有向皇帝奏事權,副職叫府丞,正四品。還特簡部院堂官中漢大臣兼管順天府尹事,盛京五部侍郎中一人爲兼管奉天府事大臣。其次,這兩個府的管轄範圍也比一般府大,順天府領24州縣,分東西南北四路,每路各設廳同知1員,分管若幹州縣。奉天府領奉天、錦州2府、3廳、4州、8縣,實行以府領府。
 
“天下之治始乎縣”。縣是清代行政系統中最重要的基層政權單位。縣的正印官叫知縣或縣令,正七品,凡所轄行政、司法、賦稅、教化,以及防災、救荒、勸課農桑、興修水利等有關發展生産事宜,都是知縣所管範圍。縣令因直接與百姓打交道,故稱“親民之官”或“父母官”。知縣的佐貳官有縣丞、主簿,各分管錢糧、戶籍、稅收、巡捕、河防等事。
 
知州中的直隸州知州,在體制上隸于布政司,秩正五品,職視守;一般知州轄于府,秩從五品,職如令。州的佐貳官是州同和州判。廳原系知府佐貳官同知、通判派駐管轄的地方,其中轄于布政司或駐防將軍、大臣的叫直隸廳,轄于府的屬一般散廳,其長官稱同知或通判。有的廳同知還領有軍隊,設千總、把總歸其統轄。
 
清代的地方基層組織有裏甲制度和保甲制度。實行裏甲制度的目的是通過它來編審戶丁,攢造黃冊,保證國家的賦役征派。隨著清代賦役制度的變化,特別自雍正時全面推行“攤丁人地”改革,丁銀攤入地畝或地糧中進行征收,裏甲編審失去意義。乾隆五年(1740年),經戶部奏准,決定將原由裏甲負責的編查戶口的工作,改歸保甲組織統計造報。到三十七年(1772年),正式宣布“嗣後編審之例著永行停止”。至于尚存的一部分提供差役的責職,則爲與保甲制度有表裏關系的順莊法所替代。乾隆以後,雖在一些地方仍有裏甲組織的名稱,但意義和作用都大大縮小了 
http://tieba.baidu.com/f?kz=36029817
 
 
官制>百度百科
 
  前言

  封建國家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只憑皇帝一個人的力量是難以實現對國家的統治的。因此,設官分職,既是人類社會進入階級社會的標志,也是統治階級進行統治的需要。于是中國就形成了以皇帝爲中心,以地主階級爲基礎的封建官僚制度。
  在這種制度下,各級官吏只對皇帝負責。官吏們依據等級地位的高下,分別成爲擁有不同權限的權貴階層。但他們不得以貴族的身份進行治理,而必須以皇帝的仆役資格行使治理。大小官吏的任免予奪等一切權力,都集中在皇帝手中。
  中國古代的封建官制,是指在皇帝之下設置的中央官制與地方官制上下兩級官僚機構。中央政府作爲皇帝的輔政機構,主要設置宰輔、宰相及負責各方面事務的政務機構。在地方上,建立了一整套由中央層層統攝的嚴密的地方統治機構。同時,爲保證各級官僚機構有充分的人選及各級官員對皇帝盡忠盡責,還配備了一套比較系統、完備的官吏選拔及職官管理制度。官制是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的統治支柱。

  1、 概述

  中國古代官制中存在著兩類官職:一類具有實際行政職能,另一類則代表官僚的品位高下。秦漢以降,曆代品位性等級的形態、來源,品位性官職的數量、類別紛繁複雜並且因時而異,其每一細微變化都可以折射出相關政治變遷,解析其中的原因可以顯示出中國古代政治體制的一些重要特點。

  2、秦漢官僚的頭銜相當簡潔,大多不過一官而已。像“大司馬大將軍領尚書事”這樣的頭銜是很希罕的。但漢以後就不同了,官僚的頭銜疊床架屋,諸如“使持節侍中都督南徐兗北徐南兗青冀六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錄尚書事南徐州刺史竟陵□開國公”、“使持節特進侍中太尉公尚書令都督冀定滄瀛幽殷並肆雲朔十州諸軍事驃騎大將軍左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並肆汾大行臺仆射領六州九(大)酋長大都督散騎常侍禦史中尉領領左右駙馬都尉南趙郡開國公”之類官僚結銜,看得人眼花繚亂。
  就算魏晉以後的官兒比秦漢能幹,兼治十數職畢竟勉爲其難。其實這成堆的官銜各有不同性質,並不一定都對應著一份差事,許多不過用來增添榮耀、加重資望及賦予待遇而已。例如“侍中”、“散騎常侍”就是加號,加之者得以佩貂珥蟬,神氣多了。“特進”也是加銜,由此朝會時班次就可以進至三公之下了。加“開府儀同三司”則可開設府署、辟召掾屬,享受和三公同等的禮儀。“驃騎大將軍”並不是軍職而是軍階,稱“軍階”也只是因其名爲武號而已,文官也常用“某某將軍”標志位階。散官“左光祿大夫”用于標志文官位階,在北朝武職也能獲得。此外上述頭銜中還包括兼銜、爵號等等。這時官僚的業績未必超邁秦漢,可資誇耀的官號卻五光十色、琳琅滿目了。
  這樣看來,中國古代的職類結構中至少存在著兩類官職:一類承擔兵刑錢谷、監察考選等等實際行政職能,另一類則主要用于安排官僚品位高下,屬“品位性職類”。後一類官號的權責規定有時只是徒具其名,但它們卻具有不容忽視的品位意義:用于增添資望、賦予待遇、確認品階,以及提供起家官職或遷轉階梯,提供候選、儲才或安排冗散之位。前面征舉的長串官銜,其中有許多就是這類官號。當然,在職能性和品位性官職之間,也存在大量既有職能、又有很濃的品位色彩的官。

  3、品位性官職進一步發展,就形成了散階制,這在唐宋時期尤爲突出。以唐制爲例,其時文武散階分別由文武散官構成。文武散階都是29階,分別以“大夫”、“郎”或“將軍”、“校尉”等爲名。粗通古代史的人都會知道,這些大夫、將軍等已不再是官職了,只是標志等級的階號,好像近代的軍銜。散階和職事官階並不一致,爲此還發展出了“行”、“守”等術語以規範之。在入仕之初,官員首先獲得的是散階;在任滿解職的時候,散階依然維系著官員品級;在授予職事官時,散階高低是必須考慮的因素。曾有衆多待遇從屬于散階,例如薪俸、給田免課、刑罰、班序、車輿、衣服等,此外還涉及致仕、封爵、置媵、營繕、喪葬、諡議等方面的待遇。北宋前期一度以“寄祿官”爲階官。唐宋的敘階及進階制度,繁複得讓人眼暈。
  現代文官等級制中,依據品位的分等和職位的分等,構成了兩種不同類型。品位的分等是針對人員資曆品級的分等,表現爲跟人走的官階;職位的分等則僅僅針對崗位權責確定報酬、劃分等級,此外就別無官階了。唐宋的“階職分立制”,顯屬品位分等。
  隋唐五代宋分別在前代的基礎上建立起一套包括文武散官、勳、階、品、位、爵、賜、號等在內的,具有一定內容、系統分明的勳賞爵位制度。勳賞爵位制度是官僚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既與正式的職事官有一定的聯系,又獨立于正常官制之外。

  6、宋的官是最複雜的。宋代的官職分官、職、差遣,宋史上說,“官以寓祿秩、敘位著,職以待文學之選,而別爲差遣以治內外之事。” 官用于寄祿,相當于現在的行政級別,僅用于確定待遇,宋代官名和實差大多數情況下是無關的,部分有實差的官又叫做職事官,用以區別寄祿官。職是指館職(昭文館、史館、集賢院,秘閣等的職位),加上些虛銜如大學士,學士等,來表示高級文官的清貴地位。差遣才是真正的職權所在,一般都帶有“判、權、知、直、監、提舉、提點”等字,理論上算是臨時性的職務。光有官名而沒有差遣,就好比今天的處級科員一樣,待遇上去了但毫無實權。
  節度使、承宣使、防禦使、團練使是官名,是單純用來表示級別的虛銜。小蘇學士的學士是個館職。知府、通判、都監、安撫使則是差遣。到了神宗元豐年間,由于寄祿官和職事官混在一起、顯得非常混亂,于是就將大部分寄祿官改成散官階。元豐改制,共定了文散官、開府儀同三司到迪功郎共37階,武散官、太尉到承信郎共52階。比方說宋江當過的皇城使,既可用作寄祿官、又是職事官,元豐改制後,用于寄祿的官名就改稱散官階武功大夫了。水滸中的太尉、保義郎、武功大夫、武德大夫都是武散官階。除此之外,還有爵和勳。爵是給宗室貴族的,比如宋徽宗繼位前的端王,就是爵的第一等——王爵。

  7 清代官職對照

  (1)、清總體情況
  清朝是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王朝,集各種權力于一身的皇帝,總結曆史上各朝代的經驗,爲加強中央集權,削弱、分化大臣權利,以防權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別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2)內閣【相當于國務院的領導班子】:明朝時爲了進一步集權而不設宰相、中書省等機構,宰相的權利轉移到內閣,由內閣來處理國家政務。清朝繼承了這一做法,內閣的首輔大學士以及協辦大學士都被稱爲中堂,即宰相的別稱,但實權則由軍機處掌握,在軍機處任職的官員稱爲軍機大臣,統稱大軍機,軍機大臣的僚屬稱爲軍機章京,又稱小軍機。【這些宰相相當于政治局常委】。
  (3)中央行政機構:
  清朝沿襲明朝傳統,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各部長官(管部的大學士及尚書、侍郎等)稱堂官。【由于部比較少,所以這些堂官相當于主抓某線條的副總理兼部長】。部下屬各司的郎中、員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稱爲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並立的中央行政機構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祿寺、太仆寺、鴻臚寺、國子監、欽天監、翰林院、太醫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內務府。【相當與中央的直屬機構】。
  (4)軍事系統:
  清朝軍隊主要分八旗和綠營兩個系統。八旗又分京營和駐防兩部分,京營中侍衛皇帝的稱爲親軍【北京衛戍區】,由侍衛處(領侍衛府)領侍衛內大臣和禦前大臣分掌,而禦前大臣持掌乾清門侍衛和皇帝出行隨扈【中央警備團】,權位尤重。其他守衛京師的有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虎槍營、善撲營等。驍騎營由八旗都統直轄;前鋒營、護軍營、步兵營各設統領管轄;健銳營、火器營、神機營由于都是特種兵,設掌印總統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轄;虎槍營專任扈從、圍獵等,設總統管轄;善撲營則專門練習摔角。
  駐防八旗【大軍區】駐紮于全國各重要之地,視情況不同設將軍、都統、副都統、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內地將軍等只管軍事,而駐紮邊疆的將軍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將軍是滿官的稱號,戰時則任命親王爲大將軍。
  綠營即漢兵,駐紮京師的稱巡捕營,歸步軍統領管轄。綠營的建制分標、協、營、汛幾級,標又分爲督標、撫標、提標、鎮標、軍標、河標、漕標等,分別由總督、巡撫、提督、總兵、八旗駐防將軍、河道總督、漕運總督統率。督標、撫標、軍標、河標、漕標都是兼轄,實際各省綠營獨立組織爲提標、鎮標,提督實爲一省的最高武官,總兵略低于提督。總兵以下,副將所屬爲協,參將、遊擊、都司、守備所屬爲營,千總、把總、外委所屬爲汛。
  (5)監查機構:
  清朝沿襲明代設監察院【中紀委】,左都禦史、左副都禦史爲監察院長官,右都禦史、右副都禦史則爲總督、巡撫的加銜。
  (6)地方行政:
  清沿襲明制,大致分省、府、縣三級,總督、巡撫爲掌握行政、軍事、監察大權的高級地方官員【大區書記】、【省委書記】,布政【省長】、按察【政法委書記】兩使爲督、撫的屬官。與督、撫平行的有駐防將軍【省軍區司令】和提督學政,不過駐防將軍只管八旗駐軍;提督學政只管學校與科舉考試,其權力不能與督、撫相比的。省以下有道【地委】的設置,道爲監察區性質,不算正式行政區。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兩種,兼兵備銜,另有一些不屬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關道、管河道、督糧道、鹽法道等。省以下爲府,設知府【市委書記】、同知、通判等官,與府平行的有直隸廳,設同知、通判。府以下爲縣,設知縣【縣委書記】、縣丞、主簿等官,與縣平行的爲散廳,設置同直隸廳。在少數民族地區則設專門機構管理,即土司,一般分爲兩種:一種由軍事部門管轄,如宣慰司、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等,長官爲宣慰使、宣撫使、安撫使等;另一種是由行政部門管轄,也設府、縣等,官員稱土知府、土知縣,通常由少數民族頭人擔任。
 
擴展閱讀:
1.古今官職對照
http://baike.baidu.com/view/210687.html?tp=2_01
 
 
另參本館:《中外公務員制度比較》 《中國廉政史》 《近代普魯士官僚制度研究》 《行政腐敗》 《利益團體政治》 《台灣鄉鎮派系與政治變遷》《解構黨國資本主義》 《總統的親戚》 《黑金》 《政治商品化理論》 公家月薪與獎金   鐵飯碗   馬勞動政策
 
 

台長: 阿楨
人氣(2,214) | 回應(4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在中國發現歷史》
此分類上一篇:《去古人的庭院散步》

顯示全部40則回應

紹興師爺的興衰
紹興師爺的興衰

‧歷史月刊 2007/09/12 由於紹興人當師爺的很多,遍布全國,且名聲極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專門的稱謂──紹興師爺。至清雍正、乾隆二朝,紹興師爺已成為一個地域性、專業性極強的幕僚群體,有「無紹不成衙」之說。【文/蠡木】

在中國明清兩朝的政治舞台上,曾經活躍過一群被稱為是「師爺」的人物,紹興是出師爺的地方,而安昌鎮又是師爺的薈萃之地。
師爺是舊時官署幕僚的尊稱。古代將士帶兵出征,以幕為府,故稱「幕府」。以後延攬幫辨各類事務的文人學士,也就獲得幕僚、幕賓、幕友等稱謂。明清時期,此類幕僚被稱為「師爺」。
師爺肇始於明朝中晚期,興盛於清朝,沒落、衰亡於清末民初,在中國封建統治機構中活躍了三百餘年時間,成為中國封建官衙幕僚階層的重要組成部分。師爺雖為 幕僚,實質與各級地方官吏共同操縱著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司法等諸多層面,成為封建專制統治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封建官僚政治的實施過程中發揮著重 要作用。
由於紹興人當師爺的很多,遍布全國,且名聲極大,久而久之形成了一個專門的稱謂──紹興師爺。至清雍正、乾隆二朝,紹興師爺已成為一個地域性、專業性極強的幕僚群體,有「無紹不成衙」之說。
紹興師爺的起源,有人說是肇始於清朝雍正時候的鄔先生,但在鄔先生以前,頗不乏人。如明朝嘉靖年間的徐渭(徐文長),於嘉靖三十七年(1558)入總督胡 宗憲幕府,抗禦倭寇,屢出奇計,為胡宗憲所賞識。其實,紹興師爺並不局限於紹興一地(即清朝的山陰、會稽二縣),浙江其他各縣也有。清代「四大奇案」之一 的主角楊乃武,是餘杭人,在當地也是個擅長刀筆的師爺。
幾位著名的紹興師爺
鄔思道
鄔思道,字王露,以字行,紹興人,是公認的紹興師爺祖師。自幼好讀書,科舉不得意,家貧,以遊幕為生,寓居河南開封。當時河南巡撫田文鏡幕名聘請鄔先生入 幕,承辦一件棘手的案件,經鄔先生處理果然與眾不同,案子上報北京刑部順利通過,不像以前屢遭批駁。在日後的案件處理中,鄔思道得到了田文鏡更多的信任。
一天,鄔先生對田文鏡說:「你願做出人頭地的督撫,還是庸庸碌碌的督撫?」田文鏡答道:「當然願做一個有名望的督撫。」鄔先生說:「你既然想做有聲望的督 撫,得聽任我替你辦一件事,你可不能掣肘。」田文鏡又問:「你怎樣做呢?」鄔先生說:「我準備為你寫篇上雍正皇帝的奏章,如果這道奏章能夠送上去,你的大 事業就可完成。可是這奏章的內容事先一個字也不能讓你看見,不知道你能不能信任我?」田文鏡與鄔先生相處了一段較長的時間,深知鄔先生有膽有謀,於是慨然 答應了。
奏疏的稿子,是鄔思道早就預備好了的,他署上田文鏡的名字送出去,原來這篇奏疏的內容是彈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學士,清承明制不設宰 相,大學士就是實際的宰相。為什麼隆科多能位極人臣?原來雍正這個帝位,是在康熙臨終時用不正常手段取得的,隆科多當時是陪侍康熙的至親,又是保衛京師、 封鎖宮殿的統領,最後又是宣讀康熙傳位雍正「遺詔」的人。因此雍正當了皇帝後,隆科多恃功驕傲,不把雍正放在眼裡,而且常常做違法的事。雍正這時非常厭惡 他,但礙於親戚關係,對自己又是有功之人,不能輕易罷斥,故想清除他但苦於無從下手。而當時內外大小官員,雖知道隆科多的不法情事,可沒有人敢向雍正揭 發。
鄔先生對雍正的心理揣摩得很透徹,所以敢做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實際上是利用皇族間的內部矛盾,上下其手,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以田文鏡的名義送去的奏章, 正是雍正求之不得的,投其所好,讓他可以借刀殺人。雍正即把奏章發交六部大臣核議。經過查核,所彈劾的罪名事事屬實,結果將隆科多辦了罪。從此之後,雍正 對田文鏡寵遇日隆,而鄔師爺也名聞遐邇了。
田文鏡平時對下屬很傲慢,可是對待鄔先生卻頗為恭敬。鄔先生著有《遊梁草》(大梁就是阿南開封),他在田文鏡幕府所撰的公文書牘,匯輯有《撫豫宣化錄》,以田文鏡的名義刊行,這部書被師爺們視為枕中鴻寶。
汪輝祖
汪輝祖,字龍莊,蕭山人。乾隆年間,沿海地區發現了很多人行使「寬永錢」,當時懷疑有人私鑄,於是乾隆皇帝下詔江蘇、浙江、福建、廣東諸省的總督、巡撫嚴 查私自鑄錢以及買賣使用私錢的人。當時的刑律對於私造鑄錢,處刑極嚴,重則殺頭,輕則充軍,而且所在地的地方長官也要受到失察的處分。那時對外情況隔膜, 這些封疆大吏無識無知,竟查不出「寬永錢」是何時何人所鑄。乾隆是個精明的主子,如果不及時查覆,後果堪虞。這時浙閩總督尹繼善、江蘇巡撫莊有恭都焦急萬 分,他們就聘請了汪龍莊辦理此案。
汪龍莊見多識廣,歷史地理知識淵博,原來他早調查出這種錢的來歷,替尹、莊等擬了一篇疏奏道:「此種錢文,乃東洋倭人所鑄,由商船帶回,漏入中土。」原疏 裡還引用朱竹詫文集中載《吾妻鏡》一書中有「寬永三年序」,又徐葆光所者《中山傳訊錄》內載「市上行使寬永通寶錢」,二事作為證據,說明這是日本的錢幣, 並非我國人私鑄。於是上頒「嚴禁商舶攜帶倭錢,及零星散布者官為收買之例」。總算天大的禍事,一下子煙消雲散。尹繼善為此事大加褒賞,他說:「做官治事, 不能不用讀書人。」
全庶熙
全庶熙,紹興東浦鄉人,名懋績,又字盔三。他的父親全淇,字子衰,道光間遊幕雲南,官至開化知府,所以全庶熙從小住在雲南。東浦全氏,是越中的世家,南宋 時代,出過兩位皇后,是當時皇親國戚。全庶熙在同治末年,入雲南巡撫岑毓英的幕府,後又隨岑到貴州,光緒年間,又跟岑到台灣。一直至光緒十二年 (1886),他脫離幕府生涯,任雲南東川知府,後來升任雲南省迤西道署督糧道,又擢升雲南按察使,調貴州按察使,擢貴州布政使。全庶熙的一生,有一件難 能而可貴的工作,就是他寫的一部日記,從同治十二年(1873)癸酉陰曆正月初一寫起,那時他在岑毓英幕府,可以說是他的從政伊始至去世前十數天為止,一 共有49年,積稿數尺,除了他生病臥床,中斷若干時日以外,每日必有記載,從無間斷。
這部日記的內容,豐富多彩,對滇、黔兩省在清代發生的許多事件,他親歷其境,記載所見所聞,和當時的官文書大有不同,這是這部日記最可貴的地方。還有雲 南、貴州是我國少數民族聚居的省份,日記於他所到之處的各民族地區、名稱、土司姓名、風俗習慣、奇異的服飾、不同的語言等等,一一詳細記了下來。所以作為 滇、黔兩省的少數民族史料,頗有參考價值。
紹興師爺著作的兩部尺牘
兩百多年來,紹興師爺所著的書籍是相當多的,如《大清律例》、《洗冤錄》等書的註解,以及各類政書等等。由於社會制度變革,這類書籍只合庋藏於圖書館、檔 案館,供專門研究之用。唯有《秋水軒尺牘》、《雪鴻軒尺牘》這兩部書,尚為人們所傳誦,它們記載了紹興師爺遊幕四方、奔走衣食的情況。
《秋水軒尺牘》二卷,是紹興安昌人許思湄(字葭村)所著,《雪鴻軒尺牘》是紹興城裡塔山下人龔萼(字未齋)所著。他們倆人,同時同邑,同在華北各地遊幕 40年,彼此交好,書信往回多,而且這兩部尺牘中所往來的人,大都也是越中幕友,可以考見當時紹興師爺一部分的姓氏和生活。書中一鱗半爪的記載,也可窺見 紹興師爺這個行業的情況。如《雪鴻軒尺牘》載:「吾鄉之業於斯者不啻萬家。」又說:「幕雖較於讀書為易,然亦須胸有經濟,通達時務,庶筆有文藻,肆應不 窮。又必須二十內外,記誦敏捷,舉一隅而三反。更須天生美才,善於酬應,妙於論言。若無此三者,斷不能如超群軼倫,到處逢迎。龔未齋一生習幕,道出了幕之 三味。他又說:「千人學幕,成者不過百人,百人就幕,入幕者不過數十人。」「至於就幕,則又有甚難者,一省只此百餘十館,而待聘者倍焉。」這是紹興師爺競 爭之烈,就聘之難。紹興人叫閒居在家、失業待聘的幕友為曰:「擱筆師爺」,乃形容失業。
做師爺的風塵苦況《秋水軒尺牘》中時有描述。如「遊直十年矣,天涯浪跡,顧影自憐」,「節前冒雨而歸,節後戴星以出,視家庭如傅舍,伊人況味如何?」又 云:「民俗好訟,而郡友又喜吹求,置青毡于荊棘之中何復戀此雞肋。」又有云:「欲留則門鮮五尺,欲歸則田乏十雙,細詢鄙狀,其謂我尚有生人趣耶?」
師爺類別
依其職務性質,紹興師爺可分為四類。
折奏師爺。起草上皇帝奏疏的幕賓,對主人的升黜榮辱關係重大,所以要求文筆寫得矞皇典麗,具備一定風格,還須內容貫串經史,熟悉山川輿地,博通政制民情。 參戎幕的,對孫吳兵法亦須精研。 書啟師爺。專管書信的幕友。過去官場中,逢年過節,以及上司的生日、添丁、升官、加級等,都得寫賀信,上司的親屬若有死亡,也得寫唁信慰問。信中文字,往 往駢四儷六,氣概堂皇,其實盡是一派廢話。這類詞句,過去有一類應酬文字的書籍可以套用,千篇一律,所以書啟師爺不大為人所重。
刑名師爺。專門辦刑事、民事案例的幕僚。清朝光緒末年以前,各道、府、州、縣官吏,都兼任司法,僅省裡才有臬司專理司法事務。省以下這批官吏,有的是科舉 出身,只懂得做八股文章,有的是捐官出身,甚至文理也不通順,他們對於法律完全是外行。而刑名案件辦理得當與否,往往關係到官吏的前程,因此這類事務只有 委託熟諳《大清律例》的刑名師爺了。所謂律例,律是法律條文,其數量不多;例是判例,清朝自順治入關,統治中國兩百年來,這類判例,累積得多如牛毛,不是 專門鑽研吃這行飯的人,要想問例是頗不容易的,因此各級地方官吏對刑名師爺極為重視。
錢穀師爺。專門辦理財政、賦稅的幕僚,相當於現在財政科局的職員。過去無會計制度,每一任官吏的任卸,要辦接收移交,要造所謂四柱清冊,要盤查核實,要靠 平時收支記載,手續繁複,這裡面還包含有陋規舊習,上下其手的肮髒勾當,歷史造成有一定的專業性,認為是各地方政府財政命脈攸關。所以錢穀師爺的重要性, 僅次於刑名師爺。
紹興師爺的沒落
紹興師爺在清朝政治舞台上的發展,出現過兩次高潮。第一次是在雍正、乾隆時期。這一時期,清朝統治者從鞏固封建政權、平定邊疆叛亂以及發展生產、安定社會 的大局出發,採取了利用漢族知識分子進行統治的措施,從而為漢族知識分子參與國家政事,進入各級衙門創造了條件。紹興師爺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紛紛投入官 府,得到各級行政官吏的重用。第二次高潮出現在近代。這一時期,中外通商,西學東漸,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各級行政官吏廣泛延聘幕僚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形勢。 特別是在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為代表的地方實力派,為擴充自身勢力,趁機招兵買馬,網羅謀士,紹興師爺因處事靈活,深謀遠慮, 善於機變而深受各地封疆大吏的器重。
清朝末年,紹興師爺開始衰微。光緒二十八至三十二年(1902~1906),清政府整頓官僚政制,從中央到地方相繼裁撤了不少機構與人員。各級官吏的裁 減,迫使大量紹興師爺離開官場另謀出路,他們的活動和影響隨之弱化。同時,由於清政府廢八股、停科舉、興學校、獎遊學,使辦學堂和出國留學蔚然成風,中國 社會形成了一個新的知識群體。新型知識分子用他們在國外或新式學堂中學到的知識武裝自己,逐漸取得政治舞台上的優勢,從而極大地衝擊並削弱了紹興師爺在政 壇上的地位和作用。至辛亥革命時,紹興師爺這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特殊群體,終於退出了歷史舞台。
2007-09-13 08:59:28
解讀宦經
狄仁杰 解讀宦經(企業管理出版社,2008)

一代名相破解中國古代官場文化神秘和玄機的集大成之作!

古代官場復雜多變,龍蛇混雜,在此立足已是不易,高居人上尤為艱難。有鑒于此,人們對做的學問十分重視,在此精研的人也不在少數。遺憾的是,由于種種原因,人們對做官的認識總是失于片面,其觀點也是支離破碎,缺乏全面,系統、精準的本質論述。

為了使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原文,注譯者作了解析原文要旨和闡釋其指導意義的釋譯,又根據歷朝歷代的史實,撰寫了相關的事典,對原文精髓加以論證和具體說明。釋評視野廣闊,事典故事生動,它們和原文互為補充,構成了本書哲理性與可讀性皆強的顯著特色。

目錄

卷一 明勢

解除隱憂的徐鉉‧蓋寬饒的結怨‧出語無忌的解縞‧司馬泰的追隨‧請退的張浩‧袁崇煥的無私無畏‧置身事外的張良‧王昕的不測‧見識不凡的曹操‧劉武的犯險
‧對時勢有清醒的認識,是做官的第一要務
‧封建專制時代,窺測與逢迎上司的意圖是頭等大事
‧等級森嚴的上下級關系,是封建專制時代的一大特點
‧封建官場少有對錯之分,在此較真只會成為“害群之馬”
‧封建時代的上司多是言不由衷的
‧孤立無援,縱有大才大智也難有作為
‧讓他人接受自己,“平庸”也許是最好的方法
‧剛直不彎的前提是懂得保護自己
‧做官要有見微知著的能力,否則便是一種大的缺欠
‧若無力改變時勢,順應它便不會毀滅自己

卷二 立身
………………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114662
2009-07-15 09:11:26
帝國的仕途
帝國的仕途

作者:雷池月
出版社:中國工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01日

雷池月先生是文化界知名學者,這些年來潛心于文化研究和歷史隨筆寫作,卓有成就,頗有影響。他的文章視角獨特,觀點新銳,文筆犀利,別具一格,融可讀性和學術性于一體。悅人耳目,非當下媚俗欺世之偽學者可比,彌足珍貴。——著名學者 余開偉

雷池月先生的書,既是歷史,又不全是歷史。說是歷史,是言必有據,不像當今眾多對史事的戲說;說不全是歷史,是作者沒有被枯燥而繁亂的史料所囿,而從時代的需要出發。在知識與權力、保守與改革的大框架內進行重構。歷史是一種延綿,但在這本書里,大可以古今通讀。——著名學者 林賢治

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在中國整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

本書是一部歷史隨筆作品,主要描述北宋時期11位宰相級文官的人生歷程和政治作為。這些人物在北宋政壇上叱 風雲,熠熠生輝,包括寇準、王旦、範仲淹、呂夷簡、富弼、韓琦、文彥搏、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等人。本書通過十多位北宋宰相級文官的政治人生,勾勒出了北宋的歷史狀況和人文社會,是一本通俗的歷史讀物。

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立下了他和繼任者必須遵從的“不殺大臣及上書言事者”的誓碑。這使得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一個言論寬松的政治環境,敢言的言官、負責任的大臣數量眾多,形成了封建社會少有的一個和諧的政治生態環境時期。

雷池月,原名雷逸湘,湖南嘉禾人,著有《宋太祖演義》《元世祖演義》《回首可憐歌舞地︰古都史話》等。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china/chinafile.php?item=CN10122285
2009-08-10 08:38:29
阿楨
官場這回事:貪官清官各行其道 (史式 風格創作坊 2011)

  清官多難得?
  中國的科舉制度推行一千三百年,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好方法,因為,名臣、清官、廉吏,十之八九都是響噹噹的兩榜進士,如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一生都為反貪污而忙碌的海瑞等。他們不一定都是被儒教思想腐化的學究,但都有著「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儒學好傳統。
  貪多少算貪官?
  自古以來,貪官人人喊打,但又為何總是貪官橫行?「貪」就是一種賭,貪官就是賭徒,一但沾染上,很難戒手。有念過書的貪官,貪的方式較有策略,像貪污近二十年的嚴嵩父子;靠關係,貪起來則更是肆無忌憚,像瘋狂斂財的大將軍梁冀、和珅等,貪起來都是沒再跟你客氣的!
  目錄
清官貪官各行其道
外戚巨貪梁冀夫婦
敢摸老虎屁股的宋璟
清廉儉約的馮道
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
正義之神包公
一代巨貪嚴嵩父子
不怕死的清官海瑞
清初「天下清官第一」于成龍
難得糊塗的鄭板橋
古來第一大貪官和珅
一生做好事的林則徐

另參本館:《厚黑學》《官場現形記》《清代官場現形記》 《紹興師爺》
2012-05-29 11:42:06
圖博館
中國古代詩人為何仕途坎坷?2015-11-22 李穎紅

  打開卷帙浩繁的中國歷史,你就會發現,文人出身的官員不可勝數,然而,其中的詩人為官做得高的、做得久的,卻比例頗低。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中國古代的詩人官員在封建社會的政壇上,大多成為祭獻的羔羊,而不能成為高懸的神龕?這固然和當時社會的性質及體制有著本源的關係,但毋庸諱言,中國古代詩人的人格特質也在很大程度上註定了他們在錯綜複雜、波詭雲譎的政壇上命運多舛。
  第一,中國很多古代詩人正直耿介、清高傲岸,不屑讒佞,不肯與混濁世俗和官場奸臣同流合污,其結果大多不是被貶就是遭逐。屈原是.....雖然,骨軟、骨媚、骨賤的詩人也並不鮮見,比如宋玉、元稹;但一身傲骨的詩人更是蔚為大觀,譬如陶淵明、蘇軾、柳宗元、文天祥等。
  第二,中國很多古代詩人情商指數大多偏低,自我管理情緒能力不高,缺乏穩健、恆定的情緒管理系統。比如李白...謝靈運...
  第三,古代詩人的任俠使性、偏執頑固、意氣用事也是做事不成、做官不長的原因所在。比如同樣青史流芳的山水田園詩人孟浩然...還有王安石...
  第四,多愁善感也是中國古代詩人的一大致命傷。一個好的詩人需要具備豐富的內心世界,高度細膩的情緒感知能力,而恰恰是這樣敏感、纖細的情緒觸覺,多愁善感的性格特質,才更容易造成詩人的內傷,抑鬱的情結,從而造成了他們仕途的坎坷和短命。賈誼是...李賀...
  政治這個東西高深莫測,充滿了刀光劍影和血雨腥風,而以感性樸直、悲天憫人見長的詩人一旦為官,往往是誤入塵網,境遇不遂,仕途蹇難。有人曾說,何謂天才?就是放對了地方的人才。所以對於一個天才詩人而言,他最好的位置也許就是詩人之席吧!因為政治與文學,原本就是兩碼事。
  回應
詩人的理想主義和感情化本不適合做官。
官場是很現實和低俗的,詩人很浪漫又很脫俗。所以詩人怎麼可能在官場上混得好呢?
如果仕途都一帆風順了就不會有這麼多詩了

另詳參【圖博館】:《清代官場現形記》李氏王朝的囈言 《紹興師爺》 《官場現形記》
2015-11-24 09:20:48
圖博館
北宋黨爭:元祐黨人碑與政治清算2015-11-24新浪歷史

  宋朝年間,支持變法的人稱元豐黨人,反對變法的稱元祐黨人。元豐黨人當政,大刻元祐黨人碑,宣布這些人屬於奸黨,要勒之於石,讓他們千秋萬代臭下去。
  《元祐黨籍碑》拓本《元祐黨籍碑》拓本
  本文摘自《帝國的潰敗》,作者:張鳴,東方出版社
  其實,北宋的製度和政治的確需要改革。但是,變法黨人王安石他們,按著強化國家權力的思路做,動靜忒大,不僅折騰官場,而且折騰百姓。所以,好些人反而感覺不如不變。皇帝不換,這老兒自己決定的變法,不好自己否定;但是皇帝一換,老子死了,兒子上台,之前的變法就可以被推翻。弗洛伊德說,兒子都有仇父情結,放在皇帝身上,大概不錯。於是,反變法的復闢黨上台。
  然而,復辟黨司馬光等人上台,做得太絕,盡廢新法。哪兒有這個道理呢?舊法要是十全十美,為什麼那麼多人要變?政治效率怎麼會那麼低?歸攏在反變法這邊的某些人,比如蘇軾,其實對王安石變法中的某些內容(免役法)還是認同的。只是,人家就是要把他歸在復闢派裡,他也就只好做元祐黨人了。蘇軾就被貶了又貶,死後居然還要被人折騰,名字刻上石碑,讓他遺臭萬年。
  但是,北宋文化市場發達,元祐黨人中,蘇軾、黃庭堅這些人早早成名。在世的時候,就可以靠寫字作畫賺稿費了,文章也有粉絲,而且是鐵粉。蘇軾流放期間,之所以能活得不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走到哪兒都有粉絲。粉絲們可不管這些人是否犯了政治錯誤,該喜歡就喜歡。
  儘管大家都崇拜皇帝,但皇帝不喜歡的人,卻未必一定會全體共誅之共討之。蔡京要刻元祐黨人碑,要找刻工,這些刻工有些是刻過蘇軾和黃庭堅詩作的,有些居然想不通,不肯。
  黨人碑刻完之後,雖說遍立各個州縣,但立碑的蔡京後來也完了。不及等到後世,就在他倒台的當口,人們評價此人就是個奸人。遭貶之後,沒人給飯吃,活活餓死。當然,元祐黨人碑也立馬被砸毀,剩不下幾個了。風水輪流轉,誰知道最後轉到哪兒?蔡京等人,當初的心機不可謂不深,最終都是白費。
  回應
搞文學的人最好不要搞政治;李白、杜甫,還有蘇軾,還有柳宗元。
王安石、司馬光兩派黨爭,由於沒有規則,變成無休止的纏鬥,但後世對兩方的人評價都不低。人們評價蔡京就是個奸人,是否因為他立碑的事呢?
http://history.sina.com.cn/bk/gds/2015-11-24/path-ifxkwuwy7097310.shtml
2015-11-26 12:42:36
圖博館
老貓茶館:司馬光終於殺了那女孩 2015-12-05

宋神宗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67歲的北宋名臣司馬光終於當上了宰相。司馬宰相上台後,將一起陳年老案翻了出來,重新進行審理,審理的結果是,將案中原來已經釋放回家的一名鄉下女子改判死刑,並立即斬首示眾。
此時距案件發生的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17年。身為宰相的司馬光與這名鄉下女子有何仇怨,為何已經過去了將近20年,還一定要置她於死地呢?其實司馬光重新審理的這件案子,根本不是什麼大案要案,只是一起再平常不過的普通刑事案,案中因改判被殺的女子名叫阿雲,在案發時也不過13歲,而整個案子的案情也十分簡單。
  簡單案子不簡單,轟動整個大宋王朝
整個案子的案情就是這麼簡單,既沒有刑訊逼供,也沒有栽贓陷害,但這個案子後來不僅轟動了宋朝,在整個中國法律史上,都是一件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件,其影響比清末的楊乃武與小白菜案不知道要大過多少倍。
司馬光支持刑部的死刑判決,王安石支持許遵的有期徒刑判決,兩個翰林學士為此在朝堂上吵的不亦樂乎,誰也無法說服誰。
雙方爭論的焦點,就是阿雲的判決是按大宋律法來,還是按皇帝的詔書來。按照大宋律法,阿雲判死刑,按照皇帝的詔書,阿雲判有期徒刑。這實際上就​​是法律效力大,還是皇帝的詔書效力大的問題,這次爭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律敕之爭”。即便是現在,這也是個很容易引起爭論的問題。
  王安石與司馬光爭論背後的真相
但司馬光和王安石爭論的真正意圖不在這裡。當時王安石在朝廷裡鼓吹變法,司馬光堅決反對變法。如果以皇帝的詔書為準,就證明皇帝的旨意對法律有最終解釋權,皇帝的旨意可以對法律進行修改和變更,而這是王安石推行變法的基礎。
司馬光認為法律是國家最高意志的體現,任何人不能凌駕於法律之上,不能干預司法,不能破壞法律的嚴肅性,包括皇帝。乍一看,司馬光的說法似乎很現代化、很有道理,但實際上其真正的意圖在於,法律不能改,制度不能改,國家的法度不能變,力圖把將要推行的變法扼殺在萌芽狀態。
神宗皇帝看到兩人相持不下,又將案子交有其他翰林學士及朝廷官員審議,審議的結果是支持王安石的意見,神宗皇​​帝御批“可”。原本這案子就可以結案了,沒想到審刑院的官員又不干了。
2015-12-08 11:48:54
圖博館
皇帝的面子也不管用,整個大宋王朝都被捲了進來
審刑院這一幫官員連皇帝的面子也不給,他們聯名上書皇帝,要求繼續與王安石辯論。審刑院這邊還在鬧騰,樞密院(類似於現在的國防部)、中書省(類似於國務院辦公廳)的官員也參與進來,紛紛發表意見。一時間,一起普通的殺人案把大宋的朝堂攪了個天翻地覆,雙方唇槍舌劍,互不相讓。
神宗皇帝看這樣吵下去不是個事啊,於是就對犯人自首的界定和量刑做出詳細解釋,命令翰林院按自己的解釋擬寫詔書,發往中書省,要中書省遵照執行。沒想到中書省直接給駁回,說皇上的詔書違背法律,不能執行。
  皇乾綱獨斷
這下可把皇帝給惹火了,要是由著你們的性子,不知道這事還要鬧多久,於是神宗直接下詔,免除阿雲的死刑,改判有期徒刑。沒過多久,朝廷大赦天下,阿雲被釋放回家。回家後的阿雲又重新嫁人生子,案子似乎真的結束了。
  司馬光終於殺掉了那個女子
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繼位,司馬光任宰相,得勢的司馬光重新審理此案,以謀殺親夫的罪名將阿雲逮捕並斬首示眾。17年前輸掉爭論的司馬光,終於將失去的東西找了回來。
  回應
 朝堂赳赳昂昂的偉丈夫,說到底也只是個政爭的小人罷了
 宋朝的文人治國內鬥太厲害,對外太窩囊了,文武兼治才是王道。      
 沒想到皇帝的詔書在刑部不管用。
 宋朝是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       
 如果是這樣,那岳飛的死還真不是皇帝的錯了,文臣起的作用還真不小。
 司馬光當政,其實並沒怎麼害人。也許這篇文章提的案例是個例外,但,人總有局限性。
 由激進的變法派王安石與自信的保守派司馬光之政爭,可見一斑。激進的變法派王安石,他害死的人,比司馬光可要多得多,百十倍總有吧。哥敬佩的是像蘇東坡那樣中間偏左、實事求是的人。可惜這類人往往都不討好,就像蘇東坡。既討好不了王安石,也討好不了司馬光。只能鬱鬱而終。
2015-12-08 11:50:12
圖博館
北宋的文治其實是非常糟糕的,文人不把老百姓當人看,而且還理直氣壯。
 事實是,當時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十分愚蠢,其政改方案漏洞百出。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十分卑劣奸詐,他們不遺餘力地禍害天下百姓以證明改革不可行。北宋熙寧年後,朝堂上全是奸臣和庸官,只搞黨政不管治國,於是北宋的國力迅速滑落,直到滅亡。
 元清當然有他的爛點,但你不想想為啥宋明會被他們滅掉?如果說蒙古滅宋還是因為蒙元武力太強無法抵擋,那大明呢,為啥國力強出滿清好幾倍卻被偏居遼東一隅的野豬皮拿了天下?順道一說,我喜歡的是秦漢唐的開拓進取,而不是晉宋明清的那種內斂收縮。
 而這篇文章顯然是在影射左右之爭。
 毛主席告訴我們,極左與極右都是要不得的,       
 可是,你要想想,老毛搞運動害死的人,可能也比老蔣要多。
 可是,如果不是有恒河三哥作對比、有灣灣這幾十年作對比,不是89老鄧咬牙堅持了一下,老毛還不是要給罵幾個世紀,事實上沒有老毛那麼的平整,哪有改革30多年那麼少舊封建勢力的阻礙啊。
http://www.guancha.cn/laomaochaguan/2015_12_05_343615.shtml

另詳參【圖博館】: 《清代官場現形記》 《紹興師爺》 《官場現形記》 《中國大歷史》 李氏王朝的囈言 《公共知識份子》 海龜與烏龜
2015-12-08 11:51:03
圖博館
李曉鵬: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糾正被儒家文官扭曲的歷史
經濟學博士,《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2016-07-28

  一、從漢武帝“晚年悔過”事件的真偽說開去
我在《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這本書裡面,對明史發表了一些新的看法。考證指出,清朝官修《明史》是被投降滿清的文官集團,特別是東林黨人,帶著很強的偏見去寫的,裡面有很多歪曲歷史真相甚至顛倒黑白的內容。但是對於明史之前的中國史,我這本書裡說的東西是比較少的。
  最近,我看到了一篇辛德勇寫的《漢武帝晚年政治取向與司馬光的重構》。在這篇文章中,指出《資治通鑑》是一本帶著強烈意識形態偏見的書。
  首先,漢武帝自己罵自己的這段話,在《漢書》裡面都沒有記載。是在西漢滅亡一千年以後的《資治通鑑》裡面才出現。《資治通鑑》裡邊能在《漢書》裡邊找到根據,說漢武帝有“晚年悔過”之舉的,只有一個“輪台詔”。如果我們認真地讀一下《輪台詔》以及它發布的前因後果。我們就會發現一個問題:所謂的“輪台之悔”,並不能成為漢武帝系統地反思自己政策的一個證明。
  《輪台詔》的發布是什麼背景呢?就是桑弘羊等幾個大臣,上疏請求漢武帝下令派人到西域輪台那個地方去駐軍囤田,說這個地方是西域的戰略要地,佔領這個地方有助於加強對西域的控制。
  漢武帝接到上疏以後,就下了一個詔書——也就是“輪台詔”,說了一大堆話,總的意思是:輪台這個地方非常偏遠,前一段時間我們對西域用兵,特別是貳師將軍李廣利去征西域,仗沒打好,損失慘重,勞民傷財,士兵大量死傷。我感到非常的悲痛,覺得目前還是應該讓士兵和人民都休息一段時間,所以輪台駐軍這個事兒就不要乾了。(《輪台詔》原文見附錄)
所謂的“輪台悔過詔”,其實就這麼一個東西。
.................
  回應
 荒謬至極,又一個搞所謂影射史學的不學無術的東西。
 中國歷史上,帝王註重武備,開疆拓土,留一世英名者,造成國力衰竭,民生凋敝,嚴重者,國破家亡,如秦王朝,元王朝,輕者,需休生養息恢復,如漢高祖、漢武帝,唐太宗、明高祖等。漢武帝大行武力,導致國力衰竭而反省是正常的,作者忌聖人諱而掩飾。其所謂考證是主觀臆斷,不足信。
2016-08-16 10:33:51
圖博館
在中國尤其是唐以後的儒家,是文人自私最好的遮羞布。
 文人打著天下為公的旗號行一己之私,就是中國社會衰落的原因。
 地主官僚集團得勢是從宋朝完成的。唐宋之變,中國沒有完成近代化的革命,士大夫官僚集團,於軍事,司法、財政、稅收,一竅不通,把基層治理轉給宋江們,高層變成了朱熹們的天堂,結果呢:亡國亡天下。韓毓海教授在《五百年來誰著史》講的更加詳盡:這般士大夫確實是阻礙中國歷史前進的反動派。所以毛主席一生都是反官僚知識分子,主張:群眾路線,改造知識分子,把知識分子改造成勞動人民的一部分。
 東林黨人最會“坐談心性”,然後投降清廷。《桃花扇》就是寫他們的節操還不如一個歌妓。萬曆不上朝,是因為一旦上朝,那些士大夫就喋喋不休的講仁義道德,幹不成一件實事,乾脆就在后宮躲清靜。但是並不是沒幹事。因為官僚體係被士大夫們把持了,皇帝只好任用宦官,代己外出辦事,這就惹惱了儒學士大夫集團,於是在與“閹宦”的政治鬥爭中,士大夫都是站在道德高地。因為士大夫都是通過科舉入仕的,於是形成一個利益集團,想要把持解釋國家意識形態的地位,置皇權於儒家道學之下,讓皇帝僅僅成為他們的棋子,一個像徵而已,然後通過士大夫集團對行政權力的的壟斷,把國家權威把持在他們手中。說到底,只是權力和利益之爭,但東林黨人成功地將其塑造成為道德與理想之爭。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就描繪了這個利益集團是如何推行自我繁殖,自我維護的。學習明史,殷鑑不遠。
 正是明代士大夫用高度理想主義的儒學道德標準批評皇帝的“節操”政策,用以故意惹怒皇帝,被皇帝懲罰,然後聲譽爆表。這和當代公知大v們的表演如出一轍,所以我們要警惕。
 東林黨人幻想每個皇帝都會認同他們的“道統”,所以無論龍椅上的皇帝姓朱,姓李,還是姓愛新覺羅,東林黨人都會保持原有的社會地位。然而現實證明這只是東林黨人的幻想。面對統治者的鎮壓,儒生奮起反抗嗎?沒有,這些人甘於做臣——“奴才”是滿人的自稱,漢人連奴才都不配。結論:這些東林黨人,就是一群欺軟怕硬,心中只有個人私利的反動文閥,如果不能通過搬弄是非顛倒黑白奪取政權,就通過歌功頌德粉飾太平換口狗糧。只要自己能做高官領取一份金狗糧,人民的苦難是完全可以不管的。如果拿不到天下,做做奴才也不錯,整天養尊處優,談風弄月,總比那些辛勤勞動的農民“富貴”。
2016-08-16 10:38:55
圖博館
再見了,清官 2017-02-27

(一)清官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之一

不可否認,由於貪污形勢嚴峻,導致下層人民對清官的呼喚,表現在文化上,便是清官文化。清官小說熱,清官影視熱,清官報刊熱。包青天,海青天,於青天,青天滿天飛,而且大都是古代的青天。更為滑稽的是,寫清官小說的,比如張平,一個寫清官小說的作家,也儼然成了清官形象代言人。他在央視的讀書時間欄目裡曾經說過,好多人找他訴冤呢,滑稽裡透著悲涼。這,也許就是傳統清官文化在現實社會裡的底色!
  (二)清官文化的民本政治內涵
清官文化里有一定的民本內涵——以民為本,愛民如子。但是這種內涵是無奈的選擇。這關涉到王權的來源。王權來源於暴力,甲骨文和金文中,“王”字就是持類似斧頭之類的凶器形象,法家解釋為“內行刀鋸,外用甲兵”。既然王權來源於暴力,那麼王者必須證明自己權力的合法性,而且這種證明,會隨著人類社會集體智力的增進而作適當的調節。而一個民族,如果其集體智力沒有長進的話,那麼其王者也用不著作過多的調節,隨便換幾個詞兒就行了。比如君權神授,救世主等等,至不濟,也要搞個“神人交配”的出生不正常來,如“大電光繞北斗樞星照郊野,感附寶孕二十五月生黃帝”,再如“慶都與赤龍合婚,生赤帝伊祁,堯也”。但是隨著一夫一妻制的確立,無父的天人感應說就不再有市場了。沒想到無賴劉邦不信這個邪,愣是學那古人,也給其母弄個“蛟龍於其上”的春圖來,讓人不由得掩鼻。如果說天人感應乃是後人為掩飾先祖群婚雜交之恥而杜撰出來的彌縫之辭的話,那劉邦的“橫空出世”則是反其道而行:這個時候早不興蛟龍一說了,那劉邦老娘身上的蛟龍當是一野男人而已!劉邦的初衷,也不是非得往老娘臉上抹黑,往老爹頭上扣綠帽子,實則是太想往自己臉上貼金了:天命卓卓,我乃真命天子也!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王者們對於自己王位的取得,是如何的心虛。心虛之餘,不得不由神道轉向德道,用道德的合法性來掩蓋暴力的實質。而儒家正好非常勝任這種掩蓋,它提出了一個民本思想!
2017-03-18 09:53:06
圖博館
基於儒家的民本思想,後世的英明帝王也都挺會活學活用的。比如李世民,提出了一個君民水舟關係論。但是我們明白,愛民、親民、撫民,永遠都不是民主,它只是聖明的統治者對永世愚暗無知的草民們的賜福與馴養,從某個角度講,它本身就是一種愚民政策。有時候我都想,古代的君民關係恰如現在的人類與自己的生存環境之間的關係。人類對環境的糟蹋,相當於古時的君主對其子民的蹂躪;人類對環境的愛護,根子還是出自於對環境報復人類力量的恐懼,而古時的民本思想,何嘗不是基於君主對其子民所擁有的顛覆性力量的清醒認識呢?《尚書》裡有交待:統治老百姓就像用腐朽的繩索駕駛車馬一樣,隨時都有顛覆的危險,所以要格外小心。實質上,個體的百姓之命,在統治者眼裡不外乎草芥。周成王在臨終時,交待自己的後世子孫及大臣:“爾是風,惟民是草。”一句話,統治者是所向披靡的風,小老百姓是隨風搖擺的草。
  當然了,也有不把百姓視作草民的,《淮南子》裡有句話說得痛快極了:夫牧民者,猶畜禽獸也——哪有牧者不愛自己家禽的道理?可是,又哪有牧者不吃自己家禽的道理?這,就是民本政治的真實內涵!這內涵決定了,清官的內涵與民治法治相去甚遠,一句話,民本不是民主,頂多是個“為民作主”!
  (三)警惕清官文化
宋明以後,清官文化大發展。不要自作多情地以為,清官文化大發展是社會的進步,相反,清官文化越發展,越說明君權制度的腐朽與官民的水火不容關係加深。統治者越是在無法繼續維持統治的時候,越強調清官文化,他們希望通過彰顯清官的愛民清政來修補制度之弊病,創造出一種官愛民、民擁官的假和諧來。
  愚民們無奈之餘,只好呼喚清官,御用槍手們投其所好,拿清官大做文章,百姓們陶醉其中,甚至為清官的道德人品感動得淚水漣漣。
  然而,我對於清官文化,歷來持有高度的警惕,這警惕甚至超過對於貪官的警惕!清官文化是統治者兇惡面目上一層溫情脈脈的面紗,是統治者醜陋面目上的一層鮮紅的胭脂。而清官本人,是祭台上的犧牲!這種犧牲,對無能的上帝、弱智的子民提供了感情上的安慰,意誌上的迷惑,進而也構成了本質上的愚弄!
  (四)百姓的清官情結
有人說:跪著的人民,才期待清官!這話也可以反過來說:正由於百姓都是跪著的,不會自己為自己作主,所以才會成全清官!
2017-03-18 09:54:04
圖博館
余杰說:吏治敗壞的時候,清官出現。清官的所作所為實在出人意外,中國人的清官情緒,是對意外的憧憬。
  馬深說:人民對清官的感情越深厚,謳歌越熱烈,法律的悲劇性也就越沉重!
所以,包青天的風靡,乃是子民的辛酸!
一句話,有沒有清官情結是奴隸與現代公民的根本區別!
  (五)清官身上的道德光環
古代清官對子女一個比一個苛刻:於成龍有一隻鴨子,分與兒子一半,從此外號於半鴨;湯斌認為做官只能吃韭菜,連兒子買隻雞打牙祭都要責怪。
  清末劉鶚《老殘遊記》第十六回裡有段評說:“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眼所見,不知凡幾矣。”
  這段評說,很值得人深思。我認為,清官身上有一層保護膜性質的道德光環,這光環導致人們不能對清官作辯證的事實評價。一句說,清官“一清遮百丑”,即使客觀上有不是的地方,也說不得的。
  這裡舉個古代例子,海瑞一直是清官形象代言人之一,偶爾出個說他壞話的,馬上讓人懷疑說壞話的人動機不純。明人沈德符在《萬曆野獲編•補遺》裡記載,同僚背後都拿海瑞當笑話。甚至有人說海瑞晚年不如不出山呢:“此老不出,反獲盛名。今此一出,露出許多本相,此見造化之妙,不容人竊取虛名也。”至於海瑞的居家情況,有兩個同出廣東的臣僚說:“此老大概好異,作事多不近人情。居家九娶,而易其妻,無故而縊其女。”
  沈德符記載簡單,江湖傳說,海瑞不只是居家九娶而易其妻,還有花甲之年娶二妾,妻妾相爭,有二人同日而縊呢。典型的清官難斷閨房事啊,更何況,海瑞還休過兩位女同胞。換妻休妻如果說是男同胞共同的愛好,只引後人一哂的話,那麼另外一件記載我們就哂不出來了。明人姚叔祥《見只編•卷上》記載:“海忠介有五歲女,方啖餌,忠介問餌從誰與?女答曰:僮某。忠介怒曰:女子豈容漫受僮餌?非吾女也,能即餓死,方稱吾女。女即涕泣不飲啖。家人百計進食,卒拒之,七日而死。異哉,非中介不生此女。”
  我想海瑞怒女估計是兩個原因:一則是,女人豈能接受外人之食?二則是,我堂堂清官的女兒,豈能吃“賄賂”?也許會有人說,這是別人在後頭說海瑞的壞話。當然也可說是好話。因為不同的人,能從這故事裡看出不同的意味來。有人能看到大義滅親,就有人能看到法治的缺失。但不管怎麼說,這種對待幼女的二桿子作派我是相信的。因為現代社會有相同的版本。
2017-03-18 09:55:21
圖博館
某傳記文學載:許xx之女在街上見一賣冰糖葫蘆的,想吃,就跟人說自己爸爸是許大將軍。賣者當然不相信,但覺得小女孩很可愛,就給她一根。沒想到回家後被其父發現,問出處,問清後,據說是暴跳如雷,掂起手槍就要槍崩自己的女兒,女孩子嚇得往大街上跑,才得以保住性命。傳記作者的本意也許是誇許xx的清廉剛正,但我覺得,作者水平有限,那誇比罵還損:我們的開鍋尚將原來就這麼一種作風啊!
  從這些故事裡,也許我們可以品出所謂清官可恨的意味來。我想,清官至少脾氣是很大的。往貶裡說,那叫剛愎自用唯我獨清;往褒裡說,那叫愛憎分明不留情面。為什麼?自己不貪可能給他提供足夠強的底氣,而這種底氣,導致別人不敢干的事他敢干:抬著棺材罵皇帝!把親人不當人!就拿《老殘遊記》來說,雖然是小說家言,但裡面兩個“二桿子”清官也頗有意味。
  一個是曹州知府玉賢,政聲似乎非常好,曾經有人路過曹州府某鄉,看見路上有個藍包袱無人拾取,問鄉民何因。鄉民笑著搖頭答:“俺還要一家子性命嗎?”為什麼鄉民們不敢拾遺呢?因為玉賢上任以來,在自己的衙門前弄了十二個“站籠”,讓犯罪嫌疑人在裡面“輪蹲”,一般人的抵抗力,也就是三天。三天之後,就給“站”死了。不到一年,十二個籠子竟然報銷了二千餘人。這麼一種“二桿子”作風,百姓當然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了。於是在上司宮保大人眼裡,這個玉賢就是個“辦盜能手”了,並且因此要保舉他。
  另一個是巡撫派往齊河縣辦案的差官剛弼,巡撫宮保大人認為他是個“清廉得格登登”的“清官”,可是正由於他認為自己是個從不接賄錢的所謂的清官,所以辦起案子來主觀臆斷、獨斷專行、草菅人命、剛愎自用。更可氣的是,無辜嫌犯之家屬為了親人免於酷刑和解脫案子而賄賂他,這清官馬上據此斷定,嫌犯是真正的罪犯了,否則為什麼行賄呢。
  至於海瑞,他所判的案子,站在純法理的角度看,也只是一部分事實清楚,相當多的案子,則是論據不足的,而且更多的時候,他是從道德及儒家倫理為基點在進行判案。比如他對審疑案的原則竟是“凡訟可疑者,與其屈兄,寧屈其弟;與其屈叔伯,寧屈其侄;與其屈貧民,寧屈富民;與其屈愚直,寧屈刁頑。事在爭產業,與其屈小民,寧屈鄉宦……”一句話,哪怕海瑞再枉斷官司,就憑他的這些原則,就足可以在民間贏得個好名聲了,民間百姓對於清官宣傳的擴大器效應會遮蓋住一切問題的。
2017-03-18 09:56:04
圖博館
還有個現代例子令人深思。我說的是河南省的蘭考書記宗家邦。1999年9月3日,河南省電視台記者王小兵到蘭考採製國慶特別節目,9月4 日,時任河南蘭考縣縣委書記的宗家邦陪同開封市參加三講教育的領導前去焦裕錄陵園獻花圈。王小兵聞訊前去採訪,沒想到宗家邦陪領導喝多了,說:焦裕錄在蘭考有好多事沒辦好,我的任務很重啊!不知怎麼回事,反正小七品與無冕之王談惱了,脫口而出:我對你的問題不感興趣,焦裕錄精神我一听就煩!王小兵不含糊,跑回鄭州就播出了,結果,宗家邦同志被開封市委免職。這裡有許多問題令人深思:
第一,全體官員能否對國家所豎的榜樣一提就煩?
第二,為什麼官員喝醉酒之後才敢一提就煩?
第三,到底煩哪些內容?為什麼不給個說法呢?
第四,更關鍵的是,為什麼煩?一句話,模範同志身上的光環接近神聖,是煩不得的。這一點,宗家邦同志也知道,只可惜,酒後吐了真言。其實,模範精神我也煩,我不喝酒也敢說,因為我不是縣委書記,但我的煩是基於人性而言,一種道德楷模,如果被提升到人達不到的地步,我認為是反人道反人性的,不能提倡!
  (六)清官可以休矣
在呼喚民主與法制的今天,應該向清官作一下告別了。事實上,對於清官,大家已經不耐煩了。
  其一,中青報編輯李方在其著作《笨拙的自由》中有一篇文章,題目就是“青天大老爺都是胡扯蛋”。
他認為,所謂青天大老爺,主要使命是辨忠奸,而為民作主只是副業。但是老百姓有點自作多情,偶爾逮個貪官,就跟著拍巴掌,而貪官懺悔時,好像很少說過對不起老百姓的(我給李方補一句:人家從來都是說對不起組織的)。而且,青天大老爺終究是他們那撥儿的,盼著他們那撥儿的人出來拯救你於水火,豈不是跟做夢一樣。這就像什麼呢?就像他們那撥儿打起來了,打到你的村子裡來,終於打死一位,然後告訴你說:看,俺為你除了一害。
李方這文章寫得有點調皮,不過,清官的本質還是給抖摟出來了,那就是:清官與我們老百姓不是一撥儿人,他們是那邊的,哄我們玩呢!
  其二,1979年10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慶30週年學術討論會上,中國現代史專家李新作出瞭如此概括:清官乃不祥之物。這概括很精彩,我深表贊同。清官,是茫茫黑夜裡的昨夜星辰,他們不是明天的太陽,絕不代表未來!清官的伴生物,是皇帝,是草民,是大量的貪官。
呼喚清官,就是呼喚黑夜。告別清官,告別昨天吧!
2017-03-18 09:56:50
圖博館
書名:中國朋黨史
  作者:朱子彥著
  出版社:東方出版中心
   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系統地闡述中國朋黨的產生、發展、演變歷史,剖析重要朝代的重要黨爭,把握不同朝代黨爭的特徵、特質,力圖凸現中國古代朋黨政治發展的脈絡和全貌。它按照歷史順序,以朋黨發展演變為經,以人物、事件、活動、思想為緯,在敘說中註重人與製度的互動依存關係及其交互影響。因而既有學術性,又有較高的可讀性。是目前專門研究和完整記述中國朋黨的集大成作品,也是一部具有豐厚文化內涵、簡明易懂的概論性學術專題史讀物。
  目錄
  朋黨的界定和主要特徵
一何謂朋黨
二各類朋黨素描
三血緣和地緣——群體結合的凝聚力
四南北士大夫集團的對峙與抗衡
五結黨貪污,敗壞吏治
六“朋黨興,人心國是如亂絲之不可理”
  第一章從萌芽到成形
一朋黨的濫觴與形成
二卿族集團的人身依附關係
三先秦諸子論朋黨
  第二章東漢黨錮之禍與清議運動
一東漢選官制度
二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黨爭:黨錮之禍
三東漢末年的清議運動
  第三章漢魏晉鼎革與三國黨爭
一汝潁卿相與譙沛將帥
二孫吳的地域集團與立嗣之爭
三孟達反覆與諸葛亮北伐之失——兼論蜀漢政權內兩大政治集團的鬥爭
  第四章兩晉黨爭與士族勢力的盛衰
一晉武帝與西晉王朝的黨爭
二世家大族與門閥政治
三個案研究:桓氏集團之興亡
  第五章唐代朋黨面面觀
一宰相與朋黨
二皇權與相權之爭——以廢王立武事件為中心
三唐代科舉制和牛李黨爭
四李商隱——牛李黨爭的犧牲品
  第六章宋人朋黨觀與北宋的新舊黨爭
一君子有黨論
二慶曆新政與慶曆黨爭
三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探析
四元祐更化和新舊黨爭的異化
  第七章胡 藍黨案與明人論朋黨
一明代君主專制與胡藍黨案
二明人論朋黨
  第八章明朝中樞機構的黨爭
一明代的內閣與黨爭
二以卑臨尊:明代的科道官與黨爭
  第九章明清之際的“小東林”—
—復社一複社成員與復社組織
二復社與晚明科舉
三復社的政治活動
四復社的結局第
  十章禁而不絕的清代黨爭
一《御製朋黨論》
二官吏迴避制度與製約宦官
三康熙雍正朝的朋黨案
四帝黨與後黨的鬥爭
2017-04-08 18:41:03
圖博館
《中國朋黨史》前言

早在20世紀20年代王桐齡就撰寫過《中國歷代黨爭史》(求知學社1922年初版,北平文化學社1928年再版),2012年,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的“新原點叢書”,將民國學人的學術成果選擇其中精品重新整理出版,王氏的這本書(以下簡稱為王著)亦在其中。 王著篇幅不長,觀點亦無甚大的創新,但畢竟開了整體研究中國古代黨爭史的先河,對於後續的研究實有發凡起例的意義,說它是拓荒之作,亦不為過。 筆者不揣淺陋,先扼要檢討王著的主要觀點,以及因囿於時代局限而導致的缺憾。
  王著的最後部分有一個“結論”,可以將此視作王桐齡對黨爭現像下的結論。 王氏曰:“中國全盛時代無黨禍,衰弱時代或漸瀕於衰弱時代有黨禍;士大夫與宦官競爭時,大率士大夫常居劣敗地位,宦官常佔優勝地位;朝臣分黨互相競爭時,則君子常敗,小人常勝;競爭者之雙方皆士大夫時,則比較品行高尚者常敗,品行卑劣者常勝;新舊分黨互相競爭時,適合於國民心理者勝,否則敗;學術上分派對峙時,時常帶有地方彩色。如儒學之於鄒魯,老學之於陳蔡,墨學之於宋鄭,法學之於齊秦,皆以一地方為大本營進而與他學派爭勝負于異地。”他還嘗試從中國人的國民性之角度解讀歷代黨爭,曰:“吾國過去之社會狀態,乃適宜於小人,不適宜於君子也”;“我國歷史上現出之國民性,乃適宜於專制,不適宜於共和也”;“儒教之束縛太甚、士大夫不敢作破格之舉動也”;“利己心之範圍太狹隘,見近而忘遠,顧現在不顧 來也”;“地方之觀念太重,有族民資格,無國民資格,有村落思想,無國家思想也”;“議論多而成功少,工於措詞,拙於實踐,勇於爭論,怯於履行也”;“胸無定見,富於雷同性,附和性與盲從性也”。
  王氏本著探討歷代興衰盛亡之初衷,特別注重對朋黨的論述。 他認為,導致中國歷史亂源之一便是朋黨。 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說:“朋黨興,人心國是如亂絲之不可理”;“朋黨立,國不能一日靖矣”;“朋黨之爭,則上失綱而下生亂,其必然也”。 20世紀40年代,王亞南著述的《中國官僚政治研究》引起史學界的震撼,成為扛鼎之作,而朋黨與官僚政治密切關聯,從某種意義上言,一部官僚政治史即是一部朋黨史。 抗戰勝利前夕,毛澤東和黃炎培在延安窯洞關於歷史週期律的一段對話,至今對國家和民族都有很好的鞭策和警示。 鄧小平也曾指出:“小圈子那個東西害死人吶!很多失誤就從這裡出來,錯誤就從這裡犯起。”
2017-04-08 18:41:56
圖博館
中共中央組織部2013年印發《關於在幹部教育培訓中進一步加強學員管理的規定》 ,其中特別提到,學員在校期間及結(畢)業後,一律不准以同學名義搞“小圈子”。 所謂“小圈子”,乃是科舉取士的遺風。 在科舉考試同科中試者,彼此不稱同學,而稱“同年”,“同年”的進一步發展,就有可能成為“圈子”,即朋黨。 他們相互提攜,打擊異己,結黨營私,徇私滅公,組成一張“升官網”、“利益網”、“保護網”。 歷史週期律涉及的因素頗多,朋黨造成的危害確實關乎到歷史週期律這一當代學人必須深究反思的重大課題。
  王氏對歷代黨爭的有關分析,不乏卓見史識。 有的論述著墨不多,但頗具思辨性,可謂抉奧探幽,彌足珍貴。 然而,王著畢竟是民國時期所撰,只能代表當時的學術素養和水準。 內容實過簡略,論述先秦至清代數千年的黨爭僅不足十四萬字的篇幅,諸多地方僅是浮光掠影,蜻蜓點水;王著的第一章,論述先秦的學派門戶之爭,但學派之爭同朋黨鬥爭完全不同,似不應納入以結黨營私和政爭為主要特徵的朋黨鬥爭的範疇之中;因王氏為清民之際文人,仍以治舊學為主,故此書用語文白相間,大段徵引史料,而缺少分析,有些章節,甚至直接抄錄古書。 依據現當代學術框架及內在理路,對朋黨史的研究理應有較大的拓展空間。
  朋黨和黨爭貫穿於整個中古時代,此起彼伏,從未間斷,如何貫通這段長達數千載的朋黨史亦是筆者反复拿捏掂量的重大難題。 王桐齡認為:“中國全盛時代無黨禍,衰弱時代或漸瀕於衰弱時代有黨禍。”王氏所言,雖有偏頗,然也不可視為全無道理。 王朝肇基伊始,皇權強大,控制力亦強,朋黨勢力弱。 但亦有例外,如明代“胡藍黨案”、清代順康雍時的黨爭,即發生於明清王朝初中期。 王朝全盛時代的黨爭如何處理,王朝衰弱時期的黨爭又如何處理,這其中的分寸感如何把握需筆者通盤思慮。 我以為,首先必須突破以往斷代史研究的框架,側重於整體分析,從宏觀層面上論述朋黨產生的原因,中國歷史上各類黨爭的特點、類型及其規律,凸現出中國古代朋黨政治發展脈絡和全貌。
  拙著梳理出這樣幾方面的學術理路和思考:
  其一,朋黨並非產生於帝制社會,早在古史傳說中的堯舜時代就有了朋黨的雛形,三代統治集團的權力之爭已具有後世黨爭的特點,朋黨政治在春秋戰國之際基本形成,以後綿延、貫穿於整個帝制社會。
2017-04-08 18:42:45
圖博館
其二,對傳統意義上的朋黨作出新的界定,朋黨的範疇不應僅局限於官僚士大夫,歷史上經常出現的帝黨、後黨、諸王黨、戚黨、閹(宦)黨、姦黨等均屬朋黨之列。
  其三,以血緣、地緣為紐帶的家族宗法制與鄉土觀念,以及權力、財富的爭奪和不斷再分配,是產生朋黨的最主要原因。
  其四,不認同用道德標準來評判黨爭之是非。 歐陽修的《朋黨論》在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將朋黨分成“君子”與“小人”,肯定“君子之朋黨”。 餘認為,歷史發展的複雜性往往表現為二律背反現象的大量存在。 儒家傳統雖有“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的政治理想,但面對殘酷的政治鬥爭,儒學清流士人為了維護所謂的“王道”,又不得不結朋聚黨。 在王朝出現社會危機時,頑固的保守派反對變革,改革派冀圖用結黨的方式來增強實力,與反對派抗衡。 然而,新黨內部亦非鐵板一塊,其持續不斷的派系之爭,最終斷送了改革進程。 可見,改革派也稱不上是嚴格意義上的“君子之朋黨”。 朋黨特徵就是門戶至上,黨同伐異。 從這個意義上說,並無君子與小人之分。
2017-04-08 18:43:38
圖博館
雍正反腐啟示錄
作者: 烽火無煙
出版社:中國計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1/01
  內容簡介
講述雍正即位之初就厲行反腐,通過一系列的鐵腕手段整飭吏治、嚴懲貪腐,在短短十三年間,創建出眾多影響后世的政策和制度:打擊朋黨、清查虧空、火耗歸公、高薪養廉、官紳當差……
在他的努力革新之下,清朝的貪腐現象被迅速遏制,官場風氣為之一新,這為康乾盛世步入鼎盛提供了穩定的政治基礎。
烽火無煙,本名劉凱,生於汾河之畔、太行山麓的三晉之地,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他棄醫從文,酷愛文史,醉心於中國古代史研究,願以史為筆,寫盡五千年中華史,曾以「司馬子上」的ID行走天涯論壇,為天涯論壇知名歷史作者。
  目錄
第一章 雍正:我為何要反腐/001
前朝的教訓/003
老爹康熙留下的爛攤子/013
反腐勢在必行/023
第二章 反腐,先從朋黨開刀/035
打擊朋黨,不僅是政治賬,更是經濟賬/037
八阿哥黨的覆滅/041
年羹堯和隆科多的過山車人生(上)/050
年羹堯和隆科多的過山車人生(下)/059
第三章 清查虧空/069
清查錢糧: 會考府的設置/071
從中央到地方,將清查進行到底/077
第四章 制度反腐是根本/087
耗羨的是非緣起/089
高薪養廉/100
取締官場陋規/109
軍機處的創設/115
飛來的密折/122
紳民一體當差、納糧/129
第五章 持續的反腐風暴/137
夢斷紅樓:曹雪芹家族敗落之謎/139
蘇州織造和杭州織造的敗落/148
第六章 組織反腐領導班子/157
第一模范田文鏡/159
能吏李衛/166
另類廉吏楊文乾/174
第七章 雍正之后,腐敗歸來/179
一個為了反腐而倒下的皇帝/181
雍正反腐,成功與失敗並存/188
雍正之后,愈演愈烈的官場貪腐/193
附錄一 雍正大事年表/207
附錄二 雍正反腐語錄/213
附錄三 參考文獻/215
2017-04-10 12:07:18
圖博館
信手拈來的史學大師 2016-07-19

康乾盛世百餘載,除康熙乾隆二朝這一百二十年之外,中間還夾著雍正朝的十三年。與自己的老爹和兒子相比,雍正王朝過於短暫,他本人的壽數也不算長。不過確實正像作者所說,雍正這十三年卻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這是極為關鍵的十三年,若是沒有這十三年,康乾盛世便會早早結束,也正是因為有了這十三年,大清王朝才將衰弱的速度放慢,才堅持到了二十世紀初才結束。
  說起雍正帝,第一個印象就是九子奪嫡。作為奪嫡戰爭的勝者,肯定有其異於常人之處,雍正帝也因此被演繹,民間有了許多與其有關的傳說。再說雍正,腦海中的印象則是其嚴苛、殘酷,建立軍機處,血滴子橫行,最終被呂四娘所殺。當然,這些都是演藝,作者在這本《雍正反腐啟示錄》中,已經為我們僻謠,雍正帝的嚴苛、殘酷,更多的是針對那些腐敗的官員,他在位的這十三年,其實也為百姓們做過一些實事,比如攤丁入畝。
  顧名思義,這本《雍正反腐啟示錄》必然是一本講雍正反腐的書。康熙朝的腐敗已經無可救藥,雍正即位後立刻開始反腐,這才令大清國運延續百年。由此可見,反腐對國家、對政府是有益處的,但是如何反腐,怎樣反腐才能讓這個治理的效益最大化,卻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作者這本《雍正反腐啟示錄》從雍正即位開始講起,這位皇帝一上任,就開始了長達十三年的反腐生涯,甚至可以說,雍正帝就是為了反腐而生。作者對其的評價也是極高,他認為,雍正帝無疑是中國歷史上反腐力度最大的皇帝,同時也是反腐成效最為顯著的皇帝。
  在書中,作者對雍正帝反腐的各項舉措講述得非常詳細,我們可以看到雍正帝做了很多的工作,雍正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勤勉的皇帝,毫無疑問是累死的。雍正帝的這些反腐措施為他的王朝帶來了哪些變化,起到了哪些作用,作者也都一一為我們提及。
  從書中的文字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對康乾盛世的這段歷史那是相當熟悉,隨便一件史實那都是信手拈來,有頭有尾,有果有因,讓你讀起來既看到了熱鬧,也抓住了門道。有了作者為我們的分析,讀者們對這段歷史的了解瞬間就遞進了一個層次,沒有以前那麼膚淺了。
  《雍正反腐啟示錄》講的是反腐,但卻是歷史上的反腐。歷史就是一面鏡子,我們要不斷去照它,才能獲得收益,得到啟示。
2017-04-10 12:08:32
圖博館
碎語閒言話雍正 2016-05-06

看電視劇,常常會有人嚮往乾隆六下江南的風流,嚮往康熙開疆擴土的武功,惟有看史書奏冊,才明白,對清朝居功第一的皇帝是雍正。要不是四爺橫空出世,我只能說,要沒有雍正的話,清朝妥妥是一秒變元朝的命呀……肯定活不過100年!
  和我們在電視上見到的不同,歷史上真實的雍正,絕對沒那麼多的閒時間玩虐戀情深。這個最終累死自己的工作狂,崇尚“當日事 日畢”,為了不將當日的奏摺留到次日,每天都過得異常充實。有記載,雍正“辦事自朝至夜,刻無停息”,天下政務“無分鉅細,務期綜理詳明”,親筆撰寫的硃批諭旨動輒萬言。生活中最大的樂趣,大抵就是領著自己的愛犬玩cosplay了。
  總之,康熙晚年對貪官寬大,縱容了貪腐之風。不過,哪怕後來康熙對貪官未能執法如山,卻不斷提拔那些有廉潔之聲的官員,所以單就吏治而言,不會比老爹順治朝差,更不會比前朝後期差。不過是康熙早年,小民窮困,“妻孥賣盡,子女棄完,誰肯待斃,相率匍匐他鄉。”十室九空不說,又連年打仗,不是忙供給,就是忙戰備。近晚年,平安富庶,大家又相率講究起排場來。皇帝花一花,百官貪一貪,弄得國庫一年空似一年,等雍正上台時,險些破了產。
  按說兒子的功勞多少也要算給父親一份了。三件大事,火耗歸公+士紳一體納糧+攤丁入畝,小說影視雖然扯淡,可也反映出了老四辦實事。他在位雖不長,然其對清朝吏治之功,比全部清朝君王加起來功勞都大。正是這樣,才顯出康熙對吏治沒有作為了。不過吏治敗壞,私以為,康熙本人好大喜功才是最終肇因。

雍正反腐啟示錄:人治武功不如制度律令2017-01-16清風明月逍遙客

在歷代致力反腐的帝王中,清朝的雍正皇帝最受推崇。然而,反腐不是雍正的目的,飽受詬病的以反腐為名打擊政敵,以行集權之實也不是雍正的目標,反腐與集權都只是改革的手段,雍正的終極目標是通過改革挽救康熙晚年留下的政治經濟危局,不能讓祖宗的江山斷送在自己手裡。如果說雍正反腐僅僅是反腐而沒有與之相配合的改革,雍正之於清朝不會有如此高的地位,清朝可能三世而亡。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雍正反腐的缺陷極其明顯,即沒能跳脫有人治無法治的輪迴(?)。雍正以前所未有的朝干夕惕推動改革,但改革後所建立的體制又加強了人治,最終難免人亡政息。對於雍正來說,法治是一個超越時代,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2017-04-10 12:09:07
圖博館
不反腐就亡國
……….
  雍正嚴苛反腐
……….
  反腐成效顯著
………
  滲入政治鬥爭
……..無論雍正的反腐是否摻入政治鬥爭,目的是否為打擊政敵,都很難讓人不產生這樣的聯想,尤其是在講究"兄友弟恭",反感"鳥盡弓藏"的中國。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雍正反腐的合法性,一直以來為人詬病,但瑕始終不能掩瑜。
  有治人無治法
雍正元年七月,反腐風暴剛起,御史湯之旭奏請統一律法頒布天下,作為反腐準繩。雍正答覆稱,所奏未嘗沒有道理,"但天下事,有治人,無治法,得人辦理,則無不允協,不得其人,其間舞文弄法,正自不少……雖條例劃一,弊終難免。"
  在雍正看來,法令制度固然重要,關鍵還在於執行的人,人是國家治亂興衰的關鍵,法令制度處於次要地位。好的法令仍然需要合適的人來推行,如果所託非人,反而成為營私舞弊的工具。就算法令制度不完備,只要有合適的人來推行,自然會因時因地制宜,隨時補充調整為善法。更何況,良法久了一樣會產生弊端,需要人去改正過來。實事求是地說,雍正的見解不是沒有道理,"事在人為",人總是事情的關鍵。就拿反腐來說,不同的人當政,就會有不一樣的手腕和態度,而同樣的反腐法令制度,由不同的執法官執行,也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但是,若將這樣的邏輯推到極致,就會走向願望的反面。
  因為對制度反腐的排斥(?),自反腐起,雍正就落入了中國曆朝都沒能跳出的窠臼——有治人無治法,落入人治的怪圈,而忽視制度建設。雍正更將其發展為"有治人即有治法"。雍正繼位之初,為養心殿親筆書寫語出唐朝貞觀名臣張蘊古之對聯:"惟以一人治天下,豈為天下奉一人",字裡行間流露出對人治和集權的渴望。雍正的人治核心在於"一人治天下",以一己之力推動整個官僚體系的反腐。
2017-04-10 12:10:35
圖博館
在皇權專制之下,人治的優點顯而易見,立竿見影。以雍正為例,只要君主堅定反腐,整個官僚體系即刻高速運轉起來,加之雍正以古今少有的勤政,時刻不放鬆對官僚體系的鞭策,成效很快顯現。在雍正影響下,河南巡撫田文鏡兩年即補完河南幾十年的虧空,不但補完虧空還超額完成80萬兩。
  不過,人治的弊端也極其明顯。雍正13年如一日,每天凌晨4時起床批閱奏章,留下數萬件上百萬字的朱批諭旨,平生極少娛樂為代價,實現了立竿見影的反腐效果。人們有理由相信,一旦雍正及後世君主不再勤勉,腐敗的反噬將與治理一樣快。
  明太祖朱元璋反腐之嚴厲,比雍正有過之而無不及,與他的"剝皮實草"相比,雍正算是仁慈。但他們都沒能逃脫人治可以治一時、難以治一世,及身後腐敗迅速反彈的命運。從根本上說,他們通過反腐所建立的體制,權力益發集中於君主,君主專制日漸強化,回過頭來又加強了人治,更依賴於明君在朝,落入人治的輪迴。雍正繼承人乾隆,反腐殺得人頭滾滾,晚年卻出現了和珅這個古今第一巨貪。
  戰國思想家荀子在向君主傳授治國之道的《君道》中提出,"有亂君,無亂國;有治人,無治法。"兩千多年來,中國式反腐始終在人治的困局中打轉。也正因為如此,才總陷入越反腐越腐敗,乃至難以跳脫朝代更替的歷史周期律怪圈。同樣,中國老百姓對明君、清官的期望,也遠過於法律制度。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48y3kjv.html
2017-04-10 12:10:52
媚藥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3 07:34:48
阿楨
華東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王家範:晚明江南士大夫的歷史命運 2020-07-12

晚明江南的社會經濟已躍居全國首位,經濟的發達,城鎮的繁榮,都為該地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越環境。不用說富有資產的官僚、地主,即使僅有瘠田十畝的一般農家,也總勉力讓子孫入泮,冀望其跳躍龍門。明代各地有府學、州學、縣學以至社學、私塾,江南又盛行書院,實則都是科舉預備學校。書院轉向科舉,學校與科舉並為一途,使明代學校教育更是走進死胡同。
江南生員舉子眾多,在顧炎武看來,何以不是文化繁榮、歷史進步的標誌,反成了社會公害呢?
中國生員的唯一出路是科舉——仕途,產生“人才過剩”現象,大量生員被擯斥於仕途之外,又皓首白髮以待“金榜題名”,別無所事。它既是文化教育方面的一種病態,又成為加深政治惡化的病灶,惡性循環,幾成不治之症,到晚明竟成了深伏著亡國滅族的一個禍患。
晚明科場的競爭,已經不純是個人間的命運之戰,而是擴大波及為集團間的廝殺肉搏。為此,晚明江南士大夫的結社之風極盛,這種以文會友的結社或明或暗正與科舉——官場的角逐緊相攀染。
…..
  回應
宋朝通過完善政治制度,早就完全解決的問題!
正是宋朝“完善政治制度”導致政府被士大夫階層利益裹挾,土地兼併嚴重,社會階層貧富差距嚴重。而王安石變法所採取的極端做法又招致士大夫階層的報復,終兩宋均是在這種溫水煮青蛙的態勢裡緩慢自殺。

1946年三名女孩考清華落榜,真相竟然是?

2020-07-08,有“大V”發佈微博稱“這三位大學者大專家的女孩因為差幾分沒有考上”,並配上一張四名女性圖片標注為“【教育的公平】1946年有三個女孩考清華落榜,這讓人看到了那個年代中國教育的公平和良心。”有“大V”附和“看這些也感動不了那些今天的高考腐敗者”。
  民國時期的教育真的是這樣嗎?
  一、照片中的女性並非梁再冰、馮鐘璞、梅祖芬,而是林徽因(右一)和她的表姐王孟瑜、王次亮和曾語兒。
  二、三名女性落榜清華的真實情況是抗戰勝利後大學第一次招生,考生眾多,競爭激烈。大後方和收復區的應屆高中生,加上多年抗戰積壓下來的往屆沒有考學的高中生,還有大量的復員軍人,使得考生一下子變得特別多。清華不得不擴招新生八百七十人,錄取率也不足5%。
2020-07-13 08:53:21
阿楨
三、誰在美化民國教育
大多數是作家、業餘的歷史愛好者等。他們對於民國教育充滿著想像、浪漫描述,但那些是否就是民國教育的真相呢?
  舒新城1924年曾就內地湖南所見聞的教育行政的混亂情形做過批判:內亂對於教育顯明的影響列下:(一)省教育經費積欠至十個月;(二)指定為省教育經費的鹽稅附加稅為軍人提去四十余萬;(三)地方教育經費隨時被軍人提取,致各地欠費自數月至十餘月不等;(四)地方教育機關,隨時被軍人佔據,學校常不能如期開學;(五)內地交通權完全為軍人佔據,學生不能按期到校,甚至於被危險;(六)教會學校特別發達。
  進入國民政府時期,教育的情形並未得到根本改變。教育社會學家盧紹稷在1931年出版的《教育社會學》一書中曾說:我國教育,因承數千餘年“偏重個人”積習之故,所以近年以來,雖嘗聞有“適應社會”之呼聲,而學校畢業生尚未能皆為社會上實際有用之人物。試觀我國現今學子,除少數外國留學生與國內中等以上學校畢業生講求實學外,大都徒冒虛名,以“文憑”為目的,學非所用,用非所學,無所裨益於社會。小學畢業生,知識幼稚,姑置勿論。中學畢業生,往往學農不農,學工不工,學商不商,甚至有在家賦閑,成為社會上之寄生蟲。至大學與專科學校畢業生,對於學問雖算有一點門徑,但嘗見有畢業於紡織專科,而為普通中學圖畫教員者;有以畢業於農業專科,而為普通行政機關助理員者,甚至有以留學歐美各國大學與專門學校畢業,歸而應考試於書業機關,充普通編譯員者。所用非所學,滔滔皆是。
  1931年國民黨中央機關報《中央日報》的主筆陶希聖感歎說:“從小學到大學的幾層等級,逐漸把貧苦子弟剔除下來,最貧苦的農工子弟們沒有受初等教育的機會,其中升入中學的少數青年,大抵出於中資或富裕的工商業、地主、官僚家族,大學則是所謂的上層社會,即大地主、金融資本家、工業資本階級的領域,他們的子弟是最能住進大學的。”
  回應
民國吹的主要是灣灣和其出資支持的要麼裝傻要麼壞的阿貓阿狗。
https://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45497
2020-07-13 08:53:58
阿楨
推薦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鴉片戰爭再研究》才是研究歷史該有的態度 2021-03-30 風聞

茅在討論主戰派和避戰派時,用思想家和政治家兩種思維模式來解讀歷史中的兩難抉擇,分清兩個問題:一是對侵略者應不應抵抗;二是若這種抵抗註定要失敗,是否仍應抵抗。前者是道德層面的,結論是肯定的,沒有疑義。後者是政治層面的,結論不能從前者引申而來然正義的反抗並不能取勝,那麼,避免無謂的犧牲也是可以的,耆英消極避戰不應當視作錯誤。
  回應
有武器代差就必然失敗?那抗日抗美援朝怎麼打的?我個人更認同主戰派,即便聽從避戰派的建議與英國媾和,能夠避免法、美等其他新興資本主義殖民國家侵略中國?只不過是將中英戰爭改成中法戰爭而已。但是,外交妥協是否有用核心還是取決於中國自己,而非外敵。白登之圍後,漢對匈奴長期採取帶有屈辱性的和親政策,但漢解決了自身的問題,和平是國力蒸蒸日上基本條件。而宋就是非常典型的反例。
2021-04-02 07:44:11
阿楨
嘉靖隆庆万历三个皇帝,和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比较如何? 知乎

嘉隆万之后就是泰昌、天启、崇祯,距明亡不到30年光景;所以与之相比的应该是嘉、道、咸比较合理,咸丰之后,清廷还撑了近50年。当然和康雍乾也并非不可比。隆庆号称中兴,但皇帝其实也是垂拱,未必比那两个不怎么上朝的干涉得多。土木堡之变后,勋贵集团一蹶不振,后来明帝多启用宦官以遏制文官集团,故名臣、权宦都不少;清帝则始终以满制汉、以汉制满,其折冲余地相对从容。(康熙朝索、明用事,诸子争嫡,亦可见此时勋贵难制,汉臣相对还弱势;雍正杀隆科多、诛年羹尧,囚废允禩辈后,满汉势力此消彼长,乃趋平衡。)湘淮军兴后,满蒙勋贵疲态尽露,无法压制汉臣,胡曾左李也是名臣辈出啊。
2021-05-02 10:26:25
阿楨
曾國藩是“聖人”嗎? 2021-05-10

世紀之交的時候,網路上、媒體上忽然開始流行曾國藩是“聖人”的說法,地攤上到處都是《曾國藩家書》,刊物上到處是曾國藩的小故事和語錄。
一個地主階級的官僚、封建軍閥、血腥屠殺人民的劊子手,忽然就成了公知、文青口中的聖賢、讀書人榜樣,甚至說蔣介石崇拜曾國藩,那麼曾國藩一定是個“聖人”。
  回應
曾要客觀評價,他至少為大清續命50年。此人行事穩重,治國相當有一套,相當於德國俾斯麥...至於蔣公,轉戰整個大陸,一個非常儒的,非常文韜武略的獨裁者,卻在孤島渡餘生中,絕處逢生了。
不知道為啥會有人追一個封建地主階級精英代表,圖啥啊?是想當秀才還是想當地主?
因為曾太符合儒家追求了。年輕苦讀然後科舉成功,為官時期出將入相,作為上司提攜下屬,作為家長教育子女。

李時珍只是一個秀才 2021-05-10

李時珍只是一個秀才,現在就是一個合格的高中生。因此,一個好醫生,無需讀太多書籍,現在醫生讀大量書,關鍵還是病例越多,醫術越高。
  回應
第一,把秀才比作高中生就很離譜了,放現在排天梯的話,至少得是縣一級的前10名了,第二對中醫的培養難度也低估了,以為古代是個學徒都能學醫麼?第三個多讀書本身就是多學習病例,而且中醫本身背醫書藥書,學習抓藥,最後當年的赤腳醫生文化在當時的整個社會教育條件下只能達到那個水準了,在當地這些赤腳醫生的文化水準都是上層的了,他們是犧牲了自己繼續進修提高的機會,投入到新中國的衛健事業中去了...
2021-05-12 06:59:12
阿楨
太平天國運動不可能成功的 2022-01-17

【本文來自《如果太平天國成功的推翻了滿清王朝!會怎樣?太平軍又能否打垮美英日歐等多國聯軍?》評論區】
回想下,歷代中國起事成功的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收攏天下之才為己用”,而非簡單的一時勝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劉邦率領群豪圍毆項羽;朱元璋收攏南方士人建立大明。反面典型就是黃巢、李自成,這兩人流寇中國並一時間攻佔首都建立政權,兩人也獲得了部分文人的支援,如李岩,但始終未獲得當時的士人階層支持。
太平天國運動一開始勢如破竹,也獲得了像石達開這類的地主的支援,故而展現出強大的戰鬥力。但是太平天國運動從未獲得天下士人的支持。士人支持的是曾國藩!
其實這就印證了中國一句古話,“得人心者得天下”。
得人心,指得天下民眾之心;而得天下民眾之心,則必先得天下士人之心,讓這些讀過書、明事理的士子為上下各級官吏有效的治理民眾。
2022-01-20 08:22:13
阿楨
從定遠主炮威力看甲午海戰的失敗原因 2022-07-05

我認為北洋水師的炮彈落後才是甲午海戰失敗的根本原因,定遠鎮遠兩艦的305主炮,開花彈的彈重292公斤,裝填10公斤黑火藥,但日本聯合艦隊的152毫米火炮,炮彈重42公斤,裝填TNT炸藥6.8公斤,威力是305炮的4倍。中濟遠艦210MM主炮多次擊中吉野艦,如填裝TNT,吉野已被擊沉。
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有很多,過去有人總結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歸咎於清廷投資不夠,但採購新式炮彈而不是投資購買新軍艦和速射炮,是最快和花錢最少的辦法。
19世紀末期,從美國南北戰爭開始,世界軍事技術發展出現了天翻地覆的進步,前膛槍前膛炮被後膛槍炮取代,滑膛槍炮被線膛槍炮取代,黑火藥被猛炸藥取代,蒸汽鐵甲艦取代了風帆戰艦。軍事技術一步差則戰爭中即失敗。甲午海戰就是一個事例。沙俄帝國在贏得了拿破崙戰爭之後受挫于克裡米亞戰爭又是一個事例。
  回應
兩遠的艦炮落後了一代,整條船落後了一代,不只是彈丸的區別,兩遠的主炮就比前裝炮先進一點,算是後裝的,但身管短,膛壓低,射速極慢。日本艦已經是近乎現代火炮的速射炮了,定裝彈,高射速,長身管,高膛壓。裝甲鋼也差一代,處理方式改變後性能差別極大。
2022-07-06 08:24:56
阿楨
曾國藩和太平軍,哪個更進步? 2022-08-12

太平天國之後,江南人口凋零,特別是南京城,一百多萬人變成50萬不到。有人說,是曾國藩的湘軍幹的,也有人說是太平軍幹的。別的不說,太平天國軍紀比湘軍好多了,不是說太平軍就沒有“暴行”和“劣跡”,但是,和滿清軍隊、曾國藩李鴻章的地主武裝相比,太平農民軍,完全是仁義之師。(楨:? )
  回應
多讀點書就不會這麼說話了。相比于西亞病夫奧斯曼,滿清基本維持了國家的統一。沒有曾國藩,就沒有左宗棠,也就沒有現在的新疆。新疆一旦丟失,陝甘都未必能保得住。毛爺爺的族人就有多人參與其中,人民英雄紀念碑應該有他們的一席之地。

太平天國之亂--維基百科

太平天國是一個起義組織,據點為太平(南京),有些學者認為是由基督千禧年主義為本的社會改革組織。由洪秀全創始,他自稱為上帝的兒子、耶穌的幼弟。在19世紀中期,太平天國控制了中國南部大部分的地區,為1644年甲申之變後規模最大,也是人類歷史上死傷最慘重的戰爭之一,估計有2,000萬至7,000萬人因戰亂而死,而更多的是流離失所。

「太平天國」為什麼會走向滅亡? 2015-05-31

主觀原因
一是由於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天朝田畝制度》是空想共產化,上層吃穿住都比下層人民好許多,定都天京後領導者爭權奪利核心分裂,貪圖享樂。
二是戰略上的失誤。沒有爭取知識分子,定都天京後,孤軍北伐。此外,天國刑律殘酷,凡犯天條者,一律處死刑。
客觀原因
中外聯合政府聯合絞殺。1861年,慈禧太后授權曾國藩統轄蘇,浙,皖,贛四省軍務。前線清軍,全部歸曾國藩統一指揮。曾國藩派曾國荃率領湘軍主力專攻金陵;派李鴻章率領淮軍夥同英國人戈登指揮的常勝軍,進攻蘇州,常州:派左宗棠率領湘軍的一部,進攻浙江。
重大失誤
一、政教合一,權力系統混亂,神權與皇權矛盾交叉。
二、興拜上帝教,亡也拜上帝教。
三、定都天京,封建體制,漸生腐敗。
四、北伐西征,形同流寇;後期作戰,屢失良機。戰略上存在重大失誤。
五、理想社會的空想,現實與幻夢的交織。
六、孤家寡人,內部不合。
七、治國無章,社會管理混亂。
2022-08-12 07:44:52
阿楨
漢語英語哪個使用更方便?2020-10-13

  首先,漢字和英文從字形結構上講,漢字屬於二維碼,英文屬於條碼。二維碼天生就比條碼蘊含更多的資訊,例子很簡單,聯合國同一決議五大語種中漢語版決議列印頁數最少。
  第二,英語有複雜的語法,時態,詞性轉換,單複數,而漢語通通沒有,言為心聲怎麼想怎麼說。這種學習難度的增加是否帶來英語對於漢語特別的好處和優勢?很遺憾,答案是否定的。這是因為成熟而完善的語言,都能夠準確清晰的表達其要表達的含義,不存在某種語言在交流傳播中明顯更精確更精准現象。至於網上很多文章指出歧義和準確性的問題,主要是使用者自身語言文字能力不足造成的,而不是語言本身的問題。例子還是聯合國決議,聯合國同一個決議不會出現不同文字版的決議內容不同的情況,各種語言都能精確精准表達同一個決議內容,不會存在差別和歧義。
  第三,漢字數量統計總共約9萬多,而英文單詞數量超過100萬。因為漢字發音為單音,而英語單詞發音絕大多數是多音,結果就是新詞彙漢語以組詞為主,英語以創造新單詞為主。
  舉一個簡單例子:豬pig,肉meat,漢語很簡單豬+肉組詞為豬肉;英語沒有選擇簡單組詞pig+meat為pig meat而是創造了一個新詞pork。因為豬肉是日常使用的常用詞,而pig meat要發四個音,非常不便於日常的語言交流,太囉嗦了,為了提高語言的交流效率,英國人不得不創造一個隻發兩個音的pork來代替pig meat。
  pig cattle sheep pork beef mutton 豬,牛,羊,豬肉,牛肉,羊肉,這就增加了英語學習記憶的難度,實際日常生活中文常用漢字3000個就可以覆蓋日常使用漢字的99%,而英語要做到這樣程度據說要2萬到3萬詞彙量。中國學生在小學就基本學完常用漢字,而英國學生甚至到大學還在學習單詞。
  第四,英語屬性拼音文字,在掌握拼讀規律後,一個陌生的單詞不知其含義也可以進行拼讀,而很多漢字看字面是看不出讀音的。
  另外個人認為在書寫方面,英文可以進行拼寫以及條碼的原因,應該比漢字更方便更簡單。在這兩點英語比漢語有優勢。
  綜上所述,漢語英語在使用中各有優勢,但漢語優勢更多,使用更方便。
  回應
雖然漢字不是表音文字,但漢字通過形聲字(占了多數)讓你也可以直接拼讀。
現在是電腦時代,書寫變成打字了。漢語與英語誰打字更快。
2022-10-14 08:26:01
阿楨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

【本文來自《中國人要是老早就反封建,至於封建社會長達1300多年?》評論區】
中國的科舉固然害人不少,卻是世界至今最“民主”的選賢制度!拿封建、獨裁、民主幾個由後來人發明的詞來定義豐富多彩的人類社會,無異於盲人摸象!
科舉在唐宋確實是一個好制度,但到了明清明顯已經不夠用了,當然放在歐洲依然是好制度,現代公務員選拔制度,都是脫胎於科舉制度。
南宋或晚明的資本主義萌芽,但是都被戰爭打斷了,晚晴資本主義又要發展了,結果還沒起來,帝國主義就進來了。
  回應
唐代科舉制度缺陷不少,文壇裡基本上誰出名誰就會中式,直到宋代中期把學子的名字遮蓋了,主考官不預知試題,批改試卷的官員和考官都是集中封閉的,這些措施才完善了科舉制度
我不這麼認為,明清不行了,不是因為考試內容有問題,而是皇權太過強大,文官集團毫無牽制力。
科舉一直是個好制度,問題出在考試內容上。
2022-10-14 08:33:42
阿楨
易中天認為清朝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沒有前進動力才衰退,如何評價他的觀點?

2022-11-08的直播節目《老俞閒話》中,易中天認為,清清朝解決了奪嫡、藩王、民族等此前朝代沒有解決的問題,民生問題清朝也是解決的最好的。而正因為這些問題都被很好地解決之後,整個國家就開始不思進取,只享受太平,喪失了警惕心,所以不可避免的走向腐敗衰退。
  回應
清朝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集大成者,乾隆皇帝的“十全老人”自稱也是發自其內心的自豪。和現在西方國家動不動“民主自由”“歷史終結論”如出一轍。所以總體上來說我認為易中天說的也沒有錯,不過要分鴉片戰爭前和鴉片戰爭後兩個階段。鴉片戰爭前清朝統治們認為就算王朝遇到短暫困難憑藉對整個國家的強大掌控力仍能有效解決。鴉片戰爭後,被西方深深震撼了,有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感。
2022-11-11 09:51:57
阿楨
天下長河劇情簡介

自康熙十五年一場巨大的水患之後,年輕的康熙帝設科開舉招納治河賢才,二十四歲的落第舉子陳潢脫穎而出,長於治河。年輕的康熙帝不拘一格,將他簡拔而出。陳潢與同樣有志於治河的靳輔搭檔,跨越半個世紀的櫛風沐雨,歷經了康熙朝幾次大政治風波。年輕敢言的陳潢死于奸臣結党的污蔑之下,臨死前留下治河名著——《河防述要》。康熙五十一年,臺灣收復,准格爾平定,黃河安瀾,河水轉清。康熙帝探訪揚州,見到了河神廟。廟中塑著靳輔、陳潢的像,仁人志士,遺愛自在民間。

看完7集《天下長河》,我連發感嘆,國產劇都這麼拍何愁沒觀眾 2022-11-13 晴晴

一部電視劇好不好看,其實只看前幾集的質量就知道了。
先說題材,雖說是歷史劇,但《天下長河》,卻只是借用了這些歷史風雲人物作為背景。而是將真正的主角光環聚焦在了兩位治河大才:一位落第書生陳潢,一位安徽巡撫靳輔身上。藉著這兩位治河大才的視野,講述了一段從康熙十五年大雨過後,清朝長達40餘年的治河大事。可以說這一個題材,這樣一個故事,確實新穎,獨到。
再說這部電視劇的演員陣容,羅晉飾演的康熙大帝,奚美娟老師出演的孝莊,還有公磊飾演的明珠,樑冠華飾演的索相。雖然這些演員,都是第一次挑戰這種歷史風雲人物,但是他們的演技,確實開場就立住了腳跟。特別是公磊和樑冠華這一瘦一胖的組合,他們一出場,真的就是觀眾想看的那個味。
當然還有這部劇的質感,也是相當了得!這部劇《天下長河》大部分戲都是水戲。而為了呈現最真實的一個水戲場景,導演組花了5個月的時間,真的挖出來一條“黃河”,而第一集中大堤決口。最後呈現出來的浮屍遍野的場景,真的讓人一秒入戲。別的都不說,就沖這部劇的質感,這部劇就值得一追。
所以說晴晴不得不感慨一句,芒果臺是真的會挑劇,一挑又是一部年終爆款。那麼這部劇具體有哪些爆點呢,請聽晴晴慢慢說!
第一個爆點:演員選角,絕了! ……..
第二個爆點:題材新穎,立意深遠!……
第三個爆點:細節戳人!……


《天下長河》2022-12-07 柯志遠

感動值一路飆昇的歷史大戲《天下長河》開低走高,口碑爆棚。造成「現象級」紅火熱潮的歷史正劇已經斷炊一段時間了,…….
2023-01-29 07:19:55
阿楨
《天下長河》5大看點再現一場場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殊死搏鬥 2022/11/21 潘怡豪

看點一:康熙招納賢人,與災難水患驚心搏鬥
看點二:羅晉霸氣感十足,演繹另一款康熙帝皇族魅力
看點三:還原歷史,考究實地洪水施工
看點四:新穎吸睛,高評價史詩工匠劇
《天下長河》書寫了一段大河工匠的治河史詩。在敘事上除了令人震撼的畫面效果,也因融入民間的人情世故,顯見悲歡離合,與小人物的生動幽默,並行節奏讓原本以為少了宮鬥情愛的主線後,是部稍嫌沉悶歷史劇的觀眾大為改觀。
看點五:老戲骨演員加盟,新演員奪目演出

中國水災史--維基百科

中國水災史,中國水災頻仍。其中黃河水災為烈,江淮水災之次。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每年從黃土高原帶走16億噸黃沙。因此黃河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1194年至1855年間黃河以淮河的河道作出海口,史稱「黃河奪淮」。公元前602年,「黃河第一次決口」於今滑縣東北,河道向東遷移80公里,由今黃驊入渤海,史稱漢志河。

黃河水竟然變綠了?原因是什麼? 2022-05-14

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十分嚴重,黃河每年水中含有的16億噸泥沙。自2000年開始,我國就針對黃河“水少沙多”的癥結採取了“攔、排、放、調、挖”的治黃措施,一些幹流的河水顏色逐漸清澈,黃河下游河床的泥沙平均高度也降低了2.6米,優質水占比80%以上。

南水北調工程 --維基百科

南水北調工程是中國一項運營中的大型水利工程,抽調中國江淮流域豐盈的水資源送到華北和西北地區,旨在改變中國南澇北旱、北方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局面、促進南北方經濟、社會與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該工程橫穿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是世界上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總投資預計超過5000億元人民幣。工程由東線、中線和西線三條調水線路組成,其中東線一期工程已於2013年11月15日正式通水,中線一期工程已於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截至2021年初,南水北調工程已累計調水超過400億立方米。
2023-01-29 07:30:32
阿楨
中國在清時被西方超越,原因並非滿人曾經的落後……2024-05-28

中原商朝鼎盛之時,西羌周族還是一個沒有文字的遊獵遊牧部落,連其族稱“周”都是商朝統治者賜予的。到公劉時才開始定居,再到公亶父時遷居周原,向商朝學習耕織文字文化,建立了依附商朝的諸侯國,也從此萌生了想要入主中原替代商朝的火種。
作為一個“小邦周”,滅了“大邑商”之後,如何統治多於本族百倍不止的原本蔑視自己的新臣民,成為了令周朝新統治者夜不能寐的難題。於是,效法商統治者的殺殉立威,在武力之下將商民強行遷徙分散到遙遠的各諸侯國,於是,武庚之亂,而且原本派去監轄武庚部眾的三個親弟弟及其武裝力量,竟然都加入了武庚的商族反抗軍,於是,再起征伐屠戮,平武庚三監之後繼續東征,多年方定,於是,開始設計構建新的有利於更廣泛穩定統治的制度體系和意識形態,形成了顯著區別于商的周朝文化,於是,有了之後為後世推崇的成康之治。
清朝的最顯著特徵,就是把中國兩千年以來的大一統專制農業文明的幾乎所有方面都推向了極致。中國清朝中期,是整個人類歷史中“農業文明”這個階段的最高峰(沒有“之一”)。惟其如此,也才導致了其在面對人類文明“萬年未有之鼎革”(工業革命)的局面時,改弦更張格外困難(沉滯在那個時代的“歷史終結論”之中)。
西方超越中國,是發達工業文明對農業文明的必然超越,就如同原始經濟文明不可能抗拒發達農業文明的超越一樣。
西方進入近代以後中國開始走向相對落後,這個“歷史責任”,不能全怪在我中國古代文明的某個朝代或者我中華民族的某個子民族的頭上,更不能因此就跟著近代以來西洋東瀛肢解中國的意識形態戰滲透宣傳方向跑、貶損仇恨乃至否定“開除”我中國一脈相承文明史上的任何朝代。
2024-06-08 02:45:4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