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6-14 15:54:45| 人氣32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前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學校畢業以來,陸續從報章得知同志社的校友前輩們,在各行各業均有傑出的表現,與有榮焉之餘,也如次的將這些報導資料收集起來。多年前(2000年),母校的恩師阪口直樹教授突然來信,說是即將來台找尋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同志社畢業的校友資料,好來撰寫《戰前同志社の台灣留學生》,欣喜的才將多年的資料如數奉上。

阪口教授為何要寫這本書籍,其實是有故事的。他參加了台灣中央研究院的專題研討時,遇到校友林茂生的公子林宗義博士,林博士知道阪口是同志社的老師後,即向他表明自己的父親也是校友,在台灣還有許多同志社的畢業學生,不妨可以做個深入的調查報導。回到日本之後阪口教授大病了一場,病榻中回想著是否還有什麼事情尚未完成?猛然間想到,是有這麼一個任務等著他去做,身體逐漸復原後,即刻著手《戰前同志社の台灣留學生》的收集與撰寫工作。陸續發表的文章,引起日本其他學校的熱烈共鳴,預備仿效如此進行。在此除了為阪口教授的文章,成功奪得日本他校撰寫『台灣留學生報導』的先聲,感到高興外,也向他表示真誠的敬意:「先生,ご苦勞さまでした(老師,辛苦您了)」。

還有,就是2001年母校文學部社會學科的森川真規雄教授,帶領該研究室的十餘名學生,來台做『同志社と台灣留學生』的社會調查實習,看到這些小學弟妹們積極認真的態度,讓我非常感動。

經過以上的兩則事情,腦海裡閃現這個念頭,何不就來編寫一本有關同志社台灣校友的書籍呢?介於中生代校友的我,看見老校友逐漸凋零老去,如果不趁現在尚能銜接得上脈絡,將校友留學同志社的的背景動機、畢業後的學經歷發展過程,還有我對同志社的一些感想,整理紀錄作為歷史的傳承,以後恐怕就沒此機會了!在此使命感的驅使之下『文筆不是問題,情感才是重點』所以重新索引已知的資料,新的資料陸續發現都出奇的順利,不知是不是已故校友顯靈暗中指引?這時就不免脫口說出感謝的「阿們」了!

『同志社』是由日本近代文明的先覺者新島 襄,在德川幕府末期目睹了國家發展上的落後,令他非常的憂心。他認為要迎頭趕上先進國家,就得確實學習外國的文化、技術、思想不可,於是冒著生命的危險,衝破鎖國政策亡命國外。留學美國苦讀十年學成之際,獲得美國海外傳道委員會的捐助,遂於1875年在京都的上京區創立了基督教的『官許同志社英學校』。緣此百餘年來的發展,同志社擁有了十一所的各級學校,在學學生35,000餘人,畢業校友三十餘萬人,是日本著名的綜合教育學園。

日據時期台灣的學子由於升學管道受阻,重視教育的家長,於是將子弟送往日本留學。這段期間在同志社各系統學校就讀過的1,464名留學生當中,台灣的學生就有714名,幾乎達一半的比率。而作為這些學生升學重要樞紐的同志社中學,前後則有548名的台灣學生,更達該校835名留學生總數的65.6%;如此多的人數,主要由於台灣的南北兩所教會學校---長老教中學、淡水中學,與同志社有著相同的宗教背景。因而在學校師長的協助及鼓勵,這兩所學校的學生相望於途,總共有251名的學生出自這兩所學校,佔了五成以上的比率。他鄉異地彼此得以相互照應的關係,其它來自台灣各地學校的小留學生們,就在同志社產生了群聚的效應。

這些留學同志社的台灣學生,日後在各個領域學有所成,獲得博士學位的就有二十餘位之多,成果可謂驚人!至於在各個領域表現傑出的,有學界的周再賜、林茂生,醫界的廖溫仁、劉清風、高天成,宗教界的郭馬西、陳溪圳,政界的廖文毅、朱江淮,運動界的陳清忠、柯子彰…,並享有各項『台灣第一』或是『某某之父』稱號的許多校友們。

校友之間幾乎都有一種共同的體認,那就是在同志社就讀時,學校施予的宗教課程和新式教育,以及『新島精神』的陶冶,對於他們的人生有著莫大的助益,步出校門無不以『同志社人』自勉自豪。職是之故,筆者以長期參加校友會的心得,並參考各方的文章報導,撰寫介紹前輩們的掌故,藉以增加瞭解同志社的台灣校友。也希望和阪口教授的文章、森川教授的調查活動,彼此有著連結與互動,更是筆者至所企盼的。

另外,在2002年9月19日由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籌備處、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系、同志社大學主辦,林茂生愛鄉文化基金會、台灣教育史研究會協辦,所舉行的『殖民地教育、日本留學與台灣社會 紀念林茂生先生國際學術研討會』八位發表人當中,同志社的師生就有六位,是同志社在台的一大盛事。會中筆者除以本流芳錄的採集心得發表了「戰前日本留學與地方精英網絡——以同志社大學校友為例——」的論文報告外,論文評論人台灣師範大學吳文星教授給予的指教,以及當場與會來賓亦提供了不少校友的史料,對於在報導時所需的審慎態度、以及更多豐富的校友資料來說,是當初動筆編寫本書沒有預料到的最大收獲。

在非專業術養,僅憑著一股母校『愛校心』的熱情下完成此書,對於許多校友的報導難免還有著遺珠之憾!更殷切盼請讀者、校友及其家屬指正補充為是。另外,文章中省略諸位學長的敬稱,以及方便母校校友索引沿用日本的年號,敬請多多的諒解與包涵。

付梓之際,得行政院政務委員陳其南教授,母校文學部森川真規雄教授、博士班的學生河口充勇先生的鼓勵與協助,以及好友李旻蓉小姐的潤飾,筆者由衷的感激,僅此一併致上深深的謝意。

同志社校友
蔡 有 義
2002年12月18日

後記:
法國印象派大師塞尚說過這麼一句話:「事物正在消失當中,如果你要看東西的話,你得快點。」是啊!當看到河口君來mail,提到阪口直樹教授已經去世的消息,我不僅啞然了。阪口教授當初巧遇校友林茂生的公子林宗義博士,經過他的提議,縱使大病之後也多次來台尋找史料,還抱著病體振筆疾飛。而如果我沒有這種心思,平常多方收集校友的資料,更無法提供材料給他來撰寫《戰前同志社の台灣留學生》。

有為者亦若是的驅使下,我則重新開始「上窮碧落下黃泉,翻東翻西找資料。」除了2001年9月森川真規雄研究室一行的台灣校友田野調查的感染之外,還有就是看到了作家夏祖麗,有關編輯「家族史」的一席話,讓我對於同志社的台灣校友史,有了一份使命感,將這些校友的資料記錄下來,作為我們台灣校友的一種傳承。

我盡了一份校友的心力,編輯完《同志社台灣校友流芳錄》以及聽到恩師的訃訊後,深深的感受到「時間正在消逝當中,如果你要做什麼事的話,你得快點。」 2005年1月4日

台長: 蔡蟳
人氣(32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