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17 16:05:02| 人氣210|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智慧不是上學讀書的產品,而是終身努力追求的成果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摘自《天下雜誌》410期 http://magazines.sina.com.tw/magazine/stage/34.html

智慧不是上學讀書的產品,而是終身努力追求的成果~愛因斯坦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年輕人真的要把自己的競爭力增強。不只是要加強自己在台灣的競爭力,也要提升在世界的競爭力。

在全球化的趨勢裡,人力的流動性比起資本或貨物的流動來得緩慢,叫一個人到別的國家工作,並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們也可以說,人力在全球化浪潮中,反而是最為本地化的。

話雖如此,你不能忽略國際的競爭力也同等重要。有一天,你也可能到國外工作,外國人也會到台灣跟你競爭工作!

我去年曾分享過“大學生要培養的十一項能力”,分別是:養成終身健康的生活習慣、培養志願、用功學習、學習時要徹底瞭解、學會獨立思考、學創新、學中文、學英文、學習世界、學辯論與講演、做誠與信的人。

其中,我認為一個好的人才,最重要的是要具備正確的價值觀。特別是想在各行各業頭角崢嶸、立志成為領導人的年輕人,更要建立良好的價值體系。

所謂價值觀,指的是誠信(Integrity),讓人家願意信任你,這是一個從未因時代變動而改變的永恆價值。

以上種種都是大學生在求學時,要努力具備的基本知識與態度。

大學生也應該有此抱負,自許成為未來社會的領導人。

我曾經問過台積電五十歲左右、多半從台成清交畢業的幹部說,“你們在學校時,有沒有已經立志要成為領導人的?”結果他們回答出乎意外,“喔!根本不講這事,大家就讀書而已。”

正因為這樣,過去台灣訓練的人才中,理工人才佔了大約七○%的比例;可是,在銷售、市場、行銷、財務、會計、人事、採購方面的人才不夠。

但現在時代不同了,台灣很需要各行各業的領導人才。

如果大學生有成為領導人的目標,則必須擁有更全面與通才管理(general management)的能力。

而領導人的培養,絕不是大學裡請幾個世界聞名的教授就能達到的,領導人才必須有通才的學習、生活的學習、同儕的學習;請知名教授或購買更多昂貴的儀器設備,遠不如在學校多蓋幾間宿舍、要求大學生住宿有效;你看哈佛、耶魯的住宿制度,給學生好的生活環境,與同儕和學長姐互動,那是很好又不奢華的學習。

除了基本能力與管理能力,我想跟年輕人分享,一個讓我終身受用無窮的能力,就是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聽起來是個比較抽像的能力,但卻讓我一輩子受用。

我認為“終身學習”不同於一般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因為單純只是“活到老、學到老”太無目標、太無紀律、也太沒有計劃。

什麼是終身學習?很多人把今天看看小說、明天看看文學、後天看看唐詩宋詞,當作終身學習;甚至,有人兩個月不看書,只跟一位有知識的人,聊個半個鐘頭,也當做是終身學習。這也許是學習,卻不是我所認為的終身學習。

終身學習必須是: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而這些是有步驟可循的。

以我為例,今年年初,全球金融危機開始爆發,我就把瞭解金融危機當作我學習的標的。這是有目標。

有系統指的是,只要是能幫助我瞭解金融危機的所有的東西,我都拿來看,就包括《華爾街日報》、《國際先鋒論壇報》,還有《經濟學人》、《BusinessWeek》、《Fortune》。儘可能掌握和瞭解與金融危機相關的知識與影響,瞭解它為何發生、它如何引爆經濟的不景氣。

至於有紀律,就是每天看。

另外,以美國大選為例,因為我很關心美國大選,並計劃於十一月中旬針對美國大選的意義進行公開演講,因此瞭解美國大選就成為我另一個學習的目標。除了大量閱讀相關資料外,我每天早上大約七點鐘,會一邊在跑步機上運動,一邊收看CNN的節目“Situation Room”的分析;由於台灣對歐巴馬陣營的接觸不多,我甚至跑到美國與歐巴馬陣營的重要幕僚深談。

此外,“終身學習”依時間的長短還可分為“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

就我個人而言,一生事業都在半導體業中,自十八歲到五十四歲旅居美國的時間中,自己設定的長期終身學習目標,就著重於對美國經濟、政治、還有全球半導體產業動態的瞭解。

至於“終身學習”的短期目標,可以在一、二年,或再長一點的時間中,得到顯著成效的學習。除了前述金融危機與美國大選兩個例子,我再舉個大學生很關心的如何學好英文為例。

雖說一般人過了二十歲以後要求將英文說得好並不容易,但是若是要在短期內進步到可以輕鬆閱讀英文書報雜誌的程度,透過訂定短期的“終身學習”目標來改善,是很值得大家一試的。

但“終身學習”的目標,不見得一定要如前面幾個例子一樣嚴肅。我們也可以在文學、藝術、音樂當中選定目標充實人生。

除此之外,我也想要提醒現在的大學生,專注在學習,注重自我培養。

對台灣的學生來說,進好學校還是困難,但從學校畢業卻很容易;好像上了大學,不見得要用功唸書。

我大學時念的兩所學校MIT跟哈佛,同學都很用功,尤其是那個時候,一○%學生拿A(MIT稱做叫O),二五%學生拿B,五○%左右拿C,最後的是D跟E了,E有時會要留級或重修。因為有淘汰制度,大家都很努力。

東方學生太依賴外來的刺激與要求,好像一定要透過外在的系統或規範來訓練自己。

美國是不講這一套,他們比較注重自己培養自己、自己訓練自己(self-development)的能力。這也是為什麼,美國頂尖大學的學生,終身學習能力比較強的原因。

如果年輕人能及早建立起有目標、有系統、有紀律的終身學習習慣,在畢業後的日子裡,你依舊會持續的成長。

面對不確定的競爭,我鼓勵學生從十八歲開始就要試著面對世界;不要以為就業才是面對世界,你要及早向外開展,瞭解世界正在發生什麼、世界如何改變,而這些改變如何影響你與週遭的事物。慢慢從家庭的保護中獨立,才有可能真正習得生活的、學習的獨立。

台長: 阿甘
人氣(21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威爾剛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00:52:1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