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18 23:38:21| 人氣48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道德經》的待人處世之道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以下是後學試著以個人淺見來闡釋《道德經》中有關待人處世的道理

 

章(運夷)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成身退,天之道。

 

個人闡釋:

家裡擺滿貴重寶物,難保不被小偷光顧。

有錢有勢而目中無人,會招來他人的怨妒。

達到了工作進度,就不要再繼續加班,才不會過猶不及、累壞身體。

 

十二 章(檢欲)

聖人為腹不為目。

 

個人闡釋:

凡事不要光看外表的光鮮亮麗,而要注重內在是否可口、味美而富有內涵。

 

十三 章(厭恥)

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個人闡釋:

我之所以會有顧忌和害怕,只因為我在乎自己的身家性命;我如果能達到諸法無我的境界,也就不怕外界任何的打擊或考驗了。

 

十八 章(俗薄)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個人闡釋:

有貧窮飢荒的地方,就會有人伸出援手、搶救生命。在貪婪暴力腐敗的社會,俠義好漢就會組成團體聯盟,為弱勢良民懲兇除惡、打抱不平。

聰明型犯罪,即施巧計詐騙、作巧工偽造。

父母親打罵兒子,兒子才懂得敬畏父母,不肆無忌憚、胡作非為,以後才能成為孝順的子女;這是父母慈愛的表現。

末世出忠臣:商紂有比干及申公豹;東漢末年蜀國有關羽、趙雲及諸葛亮;宋朝末年有文天祥。

 

十九 章(還淳)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

 

個人闡釋:

大家只知增長自身的智慧,想成為聖人統治國家,無法使所有的人民得到什麼好處,只會造成權力鬥爭、產業蕭條。

大家只守仁與義,會使人只關心公益團體活動,而不顧家庭教育,輕忽養兒育女的責任,只會造成社會不安、民心渙散。

大家只知施巧工以賺取錢財、向錢看齊,就會使盜賊更加猖獗。

以上這三點只能成為支持與反對正反雙方的辯論題目,無法解決問題;

應要達到的境界是:樸素而減少私心及慾望。

 

二十 章(異俗)

絕學,無憂。

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個人闡釋:

不盲目學習他人,專心養自己的正氣、觀自然的現象,就不會有憂愁煩惱。

我不和別人一樣,我視食物和母親為寶物。

 

二十一 章(虛心)

其中有情。

其情甚真,其中有信。

 

個人闡釋:

人與人之間,人與土地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人與神之間,凡事都會產生感情。

這種情是真誠、發自內心而不容欺騙的,所以是有信的。

 

二十二 章(益謙)

曲則全。

不自見,故明;

不自是,故彰。

 

個人闡釋:

委屈才能求全,沒人捨身濟世就不叫大愛

凡事不要只看到、想到自身,才能明察秋毫;

不認為自己的言行都沒錯,才能明辨是非。

 

二十三 章(虛無)

希言,自然。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個人闡釋:

自然萬物很少發出聲音說話。

天氣變化無常、地會海枯石爛,沒有長久不變的,人也是這樣。

信用不夠的,當然不要去相信。

 

二十四 章(苦恩)

自見者不明。

自是者不彰。

餘食贅行。

 

個人闡釋:

只看到、想到自身就無法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認為自己很完美不會出錯,就不能辨別是非對錯。

吃太多、吃太飽,反而妨礙行走與活動。

 

三十 章(儉武)

善者果而已。

物壯則老。

 

個人闡釋:

得到了果報,就該適可而止,才是良善的人。

萬物過了壯年,就是老年了。

 

三十一 章(偃武)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

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個人闡釋:

以兵戎征服他人,即使是正義之師亦不可取,因為以殺人為手段弔民伐罪是險惡的。被逼迫不得已才反擊,但是也應適可而止,要符合比例原則。

認為兵器與兵法是藝術,等於把殺人當作樂趣!

即使軍隊在攻城掠地之後,看到屍衡遍野,士兵也沒有心思慶祝勝利,久久沉浸在在死亡、恐懼與哀傷的氣氛中,猶如在治喪期間。

 

三十三 章(辨德)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知足者富。

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壽。

 

個人闡釋:

能了解別人的性向、才華與潛力是有智慧的,但人知道自己的性向、才華與潛力才算是聰明的。

能勝過別人表示你有夠力,但能勝過自己才算強者。

克勤克儉而錢剛好夠用的人,比起萬貫家財卻揮霍無度而錢不夠用的人,算是富有的。

周遊列國、雲游四海的人有志氣,而又能不失其家的人,才能長久生活。

身雖死而精神不滅的人,才是長壽的。

 

三十六 章(微明)

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邦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個人闡釋:

水的世界比冰的世界更適合生物生存;柔水能容納魚蝦悠游其中,一旦跳脫池水便無法生存,國家的先進科技也是一樣,一旦被別國知道就不再先進了。

 

七十二 章(愛巳)

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

 

個人闡釋

有自知之明,而不要太過招搖地秀自己;愛護自己的身體,而不要把自己當作王公貴族般的寵愛。

 

七十七 章(天道)

有餘以奉天下。

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

 

個人闡釋

自己行有餘力,就把多餘的財力佈施給芸芸眾生。

做了也不要憑恃自己的功德,立下功勞也不必去接受嘉獎與升遷。

 

七十八 章(任信)

愛國之垢,是謂社稷主。

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

 

個人闡釋

能兼容並蓄全國的污穢之物與骯髒之人,是管理社會的主人。

能承受各種天災人禍、世人的種種不幸,而又能安身立命的人,是令世人所尊敬的

 

八十 章(獨立)

小國,寡民。

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車,無所乘之。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個人闡釋

理想的世界應該是:國土範圍愈小愈好,國家人口愈少愈好。

不去運用各種機械器具。

尊重死去的先人,而不離開故土,這樣就用不到車和船,也免於發生交通事故。

雖然備有自衛性武器及軍隊,卻也不會使用。

生活只靠結繩記事,就能計算年日月、度過春夏秋冬。

生活只要求:吃的好、穿的漂亮、住的舒適、過快樂的風俗節慶。

國與國互相雖然很靠近,但是人民卻從來都不會有接觸與衝突。

 

八十一 章(顯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個人闡釋

忠言逆耳;說的好聽,不一定做得到。

好人面對批評會虛心接受;只之為自己辯駁,而不會反省的人,不是善類。

好人不需要積蓄財貨。做事能為別人著想,自己擁有的福報就愈多;為別人付出愈多,自己得到愈多。

利益別人,而不要存心害人;多做善事,但不要爭權奪利。

 

台長: 阿甘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485) | 回應(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道德經 |
此分類下一篇:《道德經》中的自然律

春藥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3 07:45:3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