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4-03 11:56:04| 人氣39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哭泣的教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係繕打自《受傷的土地》(楊憲宏 著)

*如有侵權請告知,本人立即刪除本文

哭泣的教堂

作者:楊憲宏  原載:民國六十八年十二月九日民生報生活版

 

「幸好今天是我們吃下『多氯聯苯』,要不是我們吃,可能就是別人吃下。」惠明盲校的體育主任郭榮祥是位率直善良的人。他也是受害人之一。

沿著校區裡的水泥小徑,看到幾個穿國中制服的盲生,拿著剛領到的體育器材走過去。他們臉上長滿多氯聯苯引起的「氯痤瘡」。他們看不見自己,「在他們的黑暗世界中,美與醜沒有很強烈的比較。」惠明盲校的卓中信老師說的這句話,讓人有另一番感受。他是位為「盲生特殊教育」奉獻自己的年輕人。「他們有時會相互觸摸微帶痛癢的皮膚,交換屬於他們觸感世界的經驗,他們一直很沉默,很少發問,很信任老師,因為他們知道:今天長在他們身上的東西,也長在老師身上。」

在惠明校區,不時傳來校內教堂清揚肅穆的聖歌聲,曲調憂傷,讓人有這是一座「哭泣的教堂」的感覺。

卓老師說:「盲生大多喜歡唱歌,也許是因為目盲了,聽覺變得更敏銳,音感很好。旋律、音韻,對他們的無聲世界而言,是一種慰藉,也是他們歡樂的泉源。」

不久前,台北有一個宗教團體來訪,盲生們與他們共度一個下午。一位臉上滿是「多氯聯苯」膿瘡的女盲生,自動要求唱一首歌。她輕撫吉他,幽然唱出一首台灣民謠「補破網」,那是她最喜愛的歌。「看到網,目眶紅,破得這大洞……」她昂首問天的神情,她臉上的不幸,讓那些來探視他們的人中間,有許多人被感動得掩面而泣。

在這所盲校迴旋梯旁的小房間裡,吳長憲牧師脫去他的外套。他可能是校內「多氯聯苯」皮膚病症狀最嚴重的一位。他的後頭部像虎頭蜂窩般,已經長滿了膿,背、臂、胸、臀滿是黑紅突出的疹子。見到他時,正是夜色將臨之際,他點亮了房裡的燈,窗外大王椰子的樹葉沙沙作響。令人意外的是,吳牧師仍然顯得很開朗,說話中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

吳牧師說:「其實,我皮膚上剛長出疹子時,我也很難受。有事到台中市區去,會覺得很不自在。現在,我雖然不再像從前那麼煩躁,但是治療無期的壓力感仍存在心中。雅潭路惠明這個『家』,已經是我心靈上的庇護所。在這裡,我才不會覺得匱乏;在這裡,我精神上才沒有壓力。」

有一次,院裡的蔡牧師領著幾名盲生去市區看病,在候診室裡遇見一大群好奇的人圍著他們問長問短。「總不外是,他們身上長的東西會不會傳染。」這當然也加重盲生身上的壓力。

難怪十一年前日本發生「多氯聯苯」中毒案後,日本政府要為那些受害者設立離島,讓病人集中居住了。這令人深刻體會到:「多氯聯苯」中毒的受害人不光是有肉體的創傷,在精神上的長期折磨才更教人痛苦。

「我已經學會如何把這張瘡瘡孔孔的皮膚,看成我生活的一部分。這一生到死,也許我都必須帶著它。它便是我自己的記號。」

吳牧師輕喟了一聲,接者說:「用冷水潑身體時,皮膚會緊密收縮,造成強烈的痛感。這讓我的心更酸了——那些孩子們怎麼忍的住這種皮肉之痛呢?」

「有一陣子,我以為這個社會已經棄絕我們。我們作老師的人是不能不鎮靜的。」在四月初發現患者後,直到八月十三日,衛生單位才有一紙公文給惠明學校,內容是:食油沒有問題

郭老師說:「要是我們真的相信衛生機關,繼續吃這些問題油的話,惠明學校的情況恐怕更慘。」當時,郭老師建議學校,不管食油有沒有問題,先把能想到吃的東西全部換新。目前,「問題油」仍然保存在惠明學校中。

「其實,作地毯式的更換之後,大家仍舊沒辦法安心。我們也沒有把握,這樣做是否便避開了『怪病』。好在,孩子們都很懂事,知道擺出來的菜、飯,老師全跟著他們一同吃。他們非常信任老師。」

但是,他們的學業成績、情緒、學習氣氛都降了下來。

國中三年級的盲生,他們面臨畢業、就業的問題。長滿了觸摸起來怪嚇人的癤子,以及手部皮膚過度角化,顯然會影響他們求職。年長一點的學生又擔心:這是不是會傳染給下一代;找得到對象結婚嗎?

「多氯聯苯」已整個改變了惠明學校師生的生活型態。

許多社會團體、個人在獲知這群師生的不幸後,確實給過他們很大的關懷。但是,人來了一批又一批,在看過他們身上的瘡癤,又走了。卓老師說:「這幾個月來,不下五十次。」許多盲生已產生了極強烈的反感,他們不願意別人把他們當「樣品」來看,也不願意別人用「同情」的眼光去施捨他們。他們目前最殷望的是關愛,而不是憐憫。

走出蔡牧師的辦公室,看到操場上一些繩索、輪胎。郭老師解釋說:「盲生所能運動的項目很少,我們在操場兩端連上繩索,讓學生們可以扶著繩索奔跑;輪胎是給大孩子跳,小孩子鑽的。」去年,孩子們沒發病前,郭老師帶大夥兒游過泳,盲生游過後,一直吵著要再去一次。自從出現「多氯聯苯」中毒之後,他們的皮膚瘡瘡孔孔。「現在孩子們誰也不願再提『游泳』兩個字了。」

 

 

我在繕打到盲校師生,即使已經中毒嚴重,還是在餐桌一起吃著有問題的飯菜一段時,眼眶已不知不覺的泛著淚,被他們同舟共濟的精神深深感動……

 

台長: 阿甘
人氣(39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台長
補破網(1948)
作詞:李臨秋 作曲:王雲峰
一、
看(也唸見)著網 目眶紅 破甲這大孔
想欲補 無半項 誰人知阮苦痛

今日若將這(也唸呷)來放 是永遠無希望
為著前途鑽(也唸針)活縫 找傢俬補破網

二、
手提(也唸ㄍㄨㄚ)網 頭沉重 悽慘阮一人
意中人(唸仁) 走叨藏 也不來鬥幫忙(也唸三工)

孤不二衷罔震動 拿(也唸ㄙㄚ)鋼針接西東
天河用線做(也唸最)橋板 全精神補破網

三、
魚入網 好年冬 歌詩滿漁港
助風雨駛孤帆 阮努力無了工

雨(唸有)過天晴魚滿港 最快樂咱兩人
今日團圓心花香 從今免補破網 

※有關李臨秋:
李臨秋生於一九○九年,雖僅有小學畢業,但他努力自修、研讀詩詞,嚴守台灣民間歌謠押運與對仗的特色,
所以作品曲曲雋永、生動細膩,最為人所知的作品有「望春風」、「四季紅」、「補破網」。

「補破網」原是描述愛情失意的情歌,但因適逢時代動盪,所以又有了另一種詮釋。
一九四五年,日軍戰敗,國民政府接收臺灣,當時經濟紊亂、農工萎縮,民眾面對大環境的變化,無不感到憂心忡忡。

當時的戰後社會猶如一張「破網」,期待大家同心協力縫補它,「漁網」也是「希望」的諧音,就像在織補台灣社會新希望,

代表了當時民眾內心的渴望重新建立家園和新秩序的心聲。

但在五○年代,因為政治因素,補破網被列為禁歌,直到一九七七年,才以「情歌」為由解禁。
2009-08-05 18:25:5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