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03 11:35:22| 人氣61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墨劄記(十五)〈非命〉上、中、下


2006/10/31 Tue 01:31:17


墨子最常被人引以稱道的「三表法」,就是出現在〈非命〉。三篇所述大同小異,許多人都認為墨子不但提出了三表法,在諸多篇章也都貫徹了此三表。記得第一次閱讀《墨子》是在大一,當時讀到三表法之後,對照三篇〈非命〉的內容,赫然發現和三表法竟然無法吻合,甚至懷疑有錯簡的情況。此後,閱讀到許多的論述都討論三表法,卻無一人提及這樣的問題,想是初次閱讀沒有好好理解,囫圇吞棗之下的錯覺。直到此次才又細細讀了三篇〈非命〉,解決了當初的疑惑,卻產生了新的問題。

何謂三表?我們先看看三篇的敘述有何異同。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上篇)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聖王之事;於其原之也,徵以先王之書;用之柰何,發而為刑。此言之三法也。」(中篇)

「有考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惡乎考之?考先聖大王之事。惡乎原之?察眾之耳目之請。惡乎用之?發而為政乎國,察萬民而觀之。此謂三法也。」(下篇)

我們可以發現中篇的「原之」為「徵以先王之書」,而上中篇的「本之」到了下篇變成了「考之」。這裡我們可以提出幾點思考:首先,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我們要如何本之呢?當然是依據先王之書,因此我們可以明白中篇的本之者與原之者其實是相同的。另外,本之、原之、考之,三個詞彙似乎無太大差異,都是探求其本源的意思。探求本源需要考察聖王之事是很正常的,但是又為何要考察百姓耳目之實?那百姓是指古時候的百姓,還是當時的百姓?察百姓耳目之實如果是考察古時百姓,自然又得依賴典籍,那與本之者何異?如果百姓是指當時的人民,那又與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的用之者有何差別?因此,看似頗有層次的三表法,作為墨子的論證方法,雖然備受稱道,在我讀來卻不免充滿質疑。不過如果問題這麼簡單,應該早就有人提出了,也不是我能在此妄言的。

另外,墨子天真的邏輯顯示在天鬼與兼愛的論述中,是很清楚的。在〈非命〉篇中有段文字也屬於這樣的邏輯謬誤:「有聞之,有見之,謂之有;莫之聞,莫之見,謂之亡。」前半段依照粗淺的經驗法則可以成立,但是沒人看到聽到就代表沒有嗎?這個邏輯是無法成立的。畢竟人的經驗有其侷限,有太多的事物是我們無法看到聽到,但又確實存在的。當然,以我們現在的知識去質疑墨子,似乎又有點嚴苛了。

在點校上特別注意到了,「而」、「以」、「能」三字的關係,好像常常互相訓釋,可以特別留心。

台長: 陳伯軒
人氣(61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讀《墨子》劄記 |
此分類下一篇:讀墨劄記(十六)〈非儒〉下
此分類上一篇:讀墨劄記(十四)〈非樂〉上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