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03 11:25:08| 人氣5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墨劄記(八)〈尚同〉上、中、下

2006/08/07 Mon 23:05:33

尚,推崇也;同,一統也。尚同就是推崇由上面來統一是非標準的做法。墨子認為,上自天子,下至鄉長,都應該是賢者。他們一經產生之後,全體人民都得以他們為楷模,統一到他們的是非標準之下。換句話說,尚同的前提是尚賢,所以尚賢可說是為了尚同而產生的學說。尚賢是概念性的政治理想,而尚同則顯得偏向具體實踐的方式。〈尚同上〉比較簡要,而中篇下篇對當時王公大人任人唯親、以致下級比周隱匿、賞罰不中的現象有所批評,指出應該選擇人才,並嚴加教育,才能做到上下協調。這是上篇所沒有的內容。

〈尚同〉作為墨子的政治思想,有很多層面可以探討。其中談到古代位有正長之時,一人一義,百人百義的情況,有許多學者將之解讀為「國家的起源」,並與霍布思的政治學說作比較。一人一義,十人十義,百人百義的說法,也曾經有過討論。有人認為,如果「義」作為一超驗的道德,是不可能百人百義,就算有在多的人,道德是非的標準應該也是如如不動。因此,他們主張應該將之解讀為「儀」,法度準則的意思。這樣便可以順利解釋成一人一儀,十人十儀了。這樣的解說非常有創意,但是墨子書中有〈貴義〉、〈法儀〉兩篇。試問同一時代的作品,如果「義」、「儀」相通,那麼又怎麼解釋〈貴義〉、〈法儀〉兩篇所談的內容相異,而「義」、「儀」指涉也不同呢?我再次思考這個問題時,到覺得原本墨子所說便沒有問題,一人一義,百人百義,這透露的訊息是:其實每個人心中對於道德的認定都不相同的。各人心中有衡量的標準,於是墨子提倡要一同天下之義,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這樣的觀念頗像是立法,但是〈尚同〉談的算是「人治」而非「法治」,離立法的觀念畢竟遠了。

在我第一次讀到〈尚同〉的觀念時,便覺得很新鮮。曾寫了封信請教楊晉龍老師,墨子的尚同觀,和儒家所謂「上行下效」、「風行草偃」的政治觀有什麼差異?這兩種政治觀念都是強調下位者效法上位,上位為下位的典範。雖然老師沒有直接回答我,但也給了我充分的提示。日後隨著閱讀的次數增多,我大概能夠體會出其中的差異了。儒家的上行下效,是希望上位者有德,他們強調只要上位者有德行,下位者自然趨附,也就是「草上之風,必偃。」那是上位者感化下位者,下位者主動效法典型。而墨子的尚同之說不然,他強調的是下位者必須效法上位者,而那「必須」便充滿了強迫意義,很明顯的與儒家講求發自內心的感動有所不同。儘管二者不同,但都提供了我們這樣的思考,在位者真的得悌勵自我,因為在有意無意之間,都可能成為下位者模仿的對象。

這三篇在圈點上沒有什麼特別的問題,但在文義解讀上有個地方可以提出來討論。〈尚同下〉:「是故子墨子曰:凡使民尚同者,愛民不疾,民無可使。曰必疾愛而使之,置信而持之。」這其中,「愛民不疾」產生了問題,而這又牽涉到斷句的問題。詒讓注解曰:「以下文校之,『不疾』疑當作『必疾』。或當云『不可不疾』。《呂氏春秋‧尊師篇》高注云:『疾,力也。』」似因詒讓的斷讀以「凡使民尚同者,愛民不疾」為句,所以才按照文義認為「不疾」有問題。倘若依後文讀,「愛民不疾,民無可使」,好像就沒有什麼問題了。但是這麼簡單的道理,詒讓似不可能不知道,則其注解或許另有他指,亦未可知。

台長: 陳伯軒
人氣(502)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讀《墨子》劄記 |
此分類下一篇:讀墨劄記(九)〈兼愛〉上、中、下
此分類上一篇:讀墨劄記(七)〈尚賢〉上、中、下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