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11 11:46:31| 人氣8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Q & A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Q&A是生活中常見的對話型式,看起來很簡單,甲向乙問了一個問題,乙提供答案,乙不會的話,就給不了答案,或是儘能就自己所知道的部分回答。從小,考試也經常出現問答題,申請獎學金或申請學校的時候,通常也需要填寫一些問題。出了社會,不管是找工作的面試、提案之後與客戶的交流討論、與上司下屬的溝通,問與答是平常而基本的對話方式。

最近,我發現很多麻煩與誤會的癥結在於不會回答問題,或者說,明明不會回答還硬是給了一堆答案。有個學妹請我幫她看一下申請國外博士班的essay,有沒有需要調整、用錯了字或是文法上的問題,我看了看,她的英文倒是通順正確,從頭到尾,起承轉合的架構也寫得很好。但是最大的問題,她根本答非所問。學校問為什麼想申請博士班?日後研究領域將偏向哪一方向?為什麼想申請本校?她回答唸這個科系的博士班使她長久以來的目標與願望,而這個學科的研究領域長久以來,就一直分為兩個派系,然後,花了一大段仔細地介紹A派系,另一大段清楚地說明了B派系,結論是這兩個學術派系的爭論還會持續下去。我看得一頭霧水,如果是寫到一半離題了,還有轉回來的機會,但這樣看起來是必須整篇重寫了。

另外,也有人認為以各種巧妙的形式來包裝不對的答案,也許也會有過關的機會。比方說:唱作俱佳的去提案,但提案內容跟客戶的要求根本沒有聚焦。或是,將申請資料打字裝訂得漂漂亮亮,但內容卻是不知所云。趾高氣昂的擺出客戶的架子,對問題的核心顧左右而言他,只會裝模作樣地講出各種課本上的理論。我相信不管是你的客戶、你的協力廠商或是評審老師,應該一眼就可以看出這個團隊或這個人的價值了。往不同的方向,怎麼可能會聚焦?在不一樣的高度,又怎麼可能會有交集呢?

再仔細探究『不會回答』的原因,可能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根本沒搞清楚問題,卻努力地提供了一堆答案。另一種是滑頭至極,拐彎抹角,從不正面回答或者說答案對他不利,再怎麼樣也不能回答真實的答案。很多年輕一輩通常犯的是第一種錯誤,客戶問說整個工作何時可以結束,現在到底延遲了多久?營業乖乖地每天報告目前完成的部分,但是始終就是沒有回答何時是終點,沒有安全感的客戶,完全不曉得自己身在哪裡,也就造成了抱怨與爭論。

第二種人通常是資深的主管,可以滔滔不絕,引經據典,長篇大論,頭頭是道,年輕一輩或許會震懾於這樣的口才,好奇如我,仔細聽總會發現很多的漏洞,與前後文不連貫的部分。曾經在一場會議上,總經理指示未來公司想發展的方向,舉了一些國外的例子,希望我們可以研究討論一下,哪幾個方向比較適合台灣的市場,比較有繼續發展的可能,較具有提升獲利的潛質。有位資深的行銷同仁聽完後,開始發表意見,他說這些案子他在研究所的時候就有讀過【但怎麼之前你都沒提過啊!】,○○○學者也講過,跟○○理論也是不謀而合,其中幾個案例真的很有趣,也是未來的趨勢,應該能夠有很多樣化的應用【有不有趣大家都能判斷,他也沒說出應用的方法】,該怎麼從這樣的應用中獲利,是值得我們去思考的【咦!你在幫總經理作總結嗎?還是在指派工作】,今天聽到這些新知真是受益良多【咦?是新知嗎?剛剛不是說之前都讀過了???】。

在溝通的過程中,如果跟你對話的一方,常常抓不到重點,或是語彙不夠,沒辦法精準地表達她/他的意思,用問題引導對方也是一個好辦法,將問題拆解成幾個容易理解、容易回答的小問題,再由答案中拼湊出自己想要的答案,也是一個方式。或是,反問對方,請對方複述一次問題,也會有助確認彼此是不是在同一個平台上。

我並不是語言學的專家,更不是溝通達人。只是,長久以來,在職場上,看到很多、很多的問題,其實並不來自於事件本身,而是問與答的差池。也許因為火星文的出現,而造成中文程度的退化;或是因為疏於思考,而造成邏輯上的薄弱。最後,導致嚴重而難以收拾的誤會,甚至是危機。

我實在也很佩服很多頭頭是道卻不知所云的人,但又發現這種人總是爬得很快。朋友總說我的個性太直接,沒有前言後語拐彎抹角的鋪陳,簡短的回答精準中的,加上跳躍性且快速的思考模式,跟得上的人其實不是那麼多。這幾年的工作下來,自己也有些領會與體悟,有些客戶還是會用你說話的『量』來評估你的專業與潛力,遇到我這種簡直是惜字如金,容易讓她們認為我們沒有誠意。而且,真的不要以為同一行作久了就一定有一些基本的專業認知,不要以為行銷人都懂得用4P思考,不要以為媒體人就一定熟悉各媒體的效益評估方式,應該要像個導遊,慢慢從頭引導對方跟著你的思想走一圈,還要確認大家都有跟上。

Q&A、問與答,很多時候我只想拋開這個對話模式,可不可以不發問?可不可以不回答?我其實只想保持沉默。

台長: Min-Yu
人氣(8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