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28 16:28:57| 人氣37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一人一百歐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友人常會問我,我們每月給德國多少生活費?我的答案是0,這常讓他們大嘆,因為他們夫妻得負擔兩個家庭長輩們的生活費與其他安養照顧費,即便是雙薪家庭,也是筆沉重的負擔,尤其過年的大紅包,也常讓他們有捉襟見肘之虞。

  婆婆的子女們從未給過她任何金錢,但是婆婆生性勤儉,除了公公十多年前過世後多留下的遺產之外,她婚前幾年幫傭工作,讓她可以按月領退休金,再加上政府的老年安養金,足以讓婆婆的生活優渥有餘。

  每年聖誕節,婆婆總會匯每人一千歐元給兒孫,就連媳婦、女婿也享同樣的禮物,有時另一棟的房屋租金收入,也會平均分配給子女的三個家庭,作為家用支出的補助。至於我們回饋給她的,往往是一通電話的謝謝,以及微薄的聖誕節禮物。

  每年暑假造訪婆婆,她還會給孫子們一人一百歐元作零用錢,讓他們自行添購球鞋、衣物,孩子們樂得多出一筆為數不小的零用錢。

  在德國,我的許多朋友也完全沒有照顧老人的負擔,作為兒孫子女的,能夠經常訪視探望,就是最美好的親情表達。

  一個良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讓老年人的生活得到保障,不僅減輕下一代的負擔,也保全了他們經濟獨立自主的尊嚴。

  雖然台灣社會總是膚淺地認定,相較於台灣的父母一輩子奉獻犧牲,以及子女成人後義無反顧的回饋,德國的親子關係是疏遠與冷漠的,但是,這只是一種文化偏見而已。

  就像奉養父母的沉重經濟負擔,經常讓台灣的小家庭陷入雪上加霜的困境,尤其經濟支柱發生重大病故時,生計出現問題時有所聞,而所謂的孝順,也同時變得殘酷且沉重。

  親情,不必然是建立在金錢的“交換”關係,卻可以更貼近人性的感恩與情感付出,但是前提在於親子雙方是否都能經濟健全。難道不能透過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讓政府擔負起照顧的經濟支出,使得人民可以在民生無虞的狀況下,更能以沒有負擔的愛,來反哺所有的親情?

  就我個人的個案觀察,我並不覺得婆婆與其子女,親情就比較匱乏,或者互動冷漠,先生、遠在荷蘭的姐姐與波蘭的哥哥,經常一星期打兩次電話給婆婆問安,有時四個人還會同時連線,舉行網路家庭閒聊,至於兒孫也經常信件、照片不斷,而婆婆更是世界趴趴走地造訪兒孫們。

  相較於我的原生家庭,父親經常當面需索金錢,評比各家的奉養金多寡,甚至粗口指責我們不孝,或者賺錢不夠賣力,並理所當然地要我們承擔他所有的支出,否則就四處宣告,讓我們在社會上難有立足之地,這樣的變調親情,只是疏離了親子關係,大家四處走避,只為「叫父親,太沉重!」。我不知道這樣的親子關係,真的就符合所謂中國人的父慈子孝?或者就是台灣人引以為傲的偉大親情?

  我無意以個案來做情緒性的論述,只是提出資源重新分配的方式,透過福利制度來進行老年安養照顧,讓下一代可以經濟無虞地實行更柔軟的孝道。ˊ俄也許是符合現代社會,以及人性所需的現代孝道,也未可知?

  日本的楢山節考不能只是個案式的道德指責,它提供我們的應該是人類社會制度進化的省思,我們如何透過更完善的社會力量,因應必然的社會結構改變,導向最理想的發展,讓其中的所有人都能免於恐懼、匱乏的自由,真正發揮其人性最美的部份。

  

台長: 京都子
人氣(37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德國印象 |
此分類下一篇:不一定有對錯
此分類上一篇:親情,也需翻譯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