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07 11:37:27| 人氣580|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老人顧人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的母親對於兩個小妞跟德國奶奶特別親,很是吃味,總覺得七十七歲的老人家與五歲與七歲的小孫子,怎麼能那麼親呢?她感到非常懷疑。

  「現在的人都很排斥老人啦!台灣的小孩都很討厭老人,像你們家孩子這樣,真的是很少見耶!」母親大剌剌地陳述她慣有的概念。

  我不得不承認,婆婆在與孫子相處上,的確是很有一套,她六個孫子雖然都因為父母工作緣故分住台灣台北、波蘭華沙與荷蘭兩地,與她相隔甚遠,但是只要一有假期,孫兒們無不腳底抹油,棄爸媽於不顧,逕自飛奔回德國。

  我問Rebecca,外婆與奶奶有什麼不同呢?

  小妞皺著眉頭深思,「阿嬤很愛碎碎唸,沒事總是很生氣地說:『你都不懂****,所以我要好好教教你,不然你會變壞小孩~』,再不然就是指著我們罵:『你這小孩很奇怪,跟你媽一樣,沒人敢跟你做朋友』」

  小妞嘆口氣,告訴我她跟阿嬤在一起很不舒服,因為阿嬤總是在她身邊監視著她,就像一架偵測機。

  但是德國奶奶呢?

  「奶奶都會讓我們很自由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就像我們可以在花園裡脫光光滾來滾去,或者赤腳跑來跑去,她都不會罵我們!還有奶奶不會說『你們不乖!』、『你們很怪!』這種話。」小妞微笑地吐著舌頭說著。

  孩子的覺知很敏銳,而且誠實不諱地說出他們的可欲與想望。

  就我個人的觀察,母親與婆婆的確在教養上,也著很大的差別。

  母親接受的是傳統的仁義道德教養,堅持世代經驗累積的生活知識,就是讓還孫可以在社會立足的唯一法寶,於是緣由於被孤立的恐懼,我們都得在道德的框架下,小心行事,以免被打入十惡不赦的地獄裡。

  母親覺得能艮兒孫的愛,就是以她的多年經驗,讓他們學會這套框架,悠遊於主流價值之中。

  而婆婆則是因為成長環境,比較回歸自心本性的內在需求,於是也願意用好奇的眼光,看待週遭種種的不同,當然也將這份為人的自由與開闊,與親人分享。

  就像提到同性戀者的議題,婆婆會用來自河的對岸的人來了解,而不像我的母親逕自貼上「變態」的社會道德標籤。當然,這無意識地貼標籤動作,同樣會轉嫁到親愛的家人身上。

  孩子是來自十方,自然對於這道德框架,會感到異常敏感。

  這兩者並無絕對的好壞與對錯,卻是個人決定該如何活出生命的方式,並於此同時,影響與親人的親密關係與互動。

  只是,對於母親將「老人顧人怨」的責任,加諸在年輕一代沒有倫理道德的推諉口實,我卻深深感到一種悲傷。這不正是一連串由將畫自我概念與道德框架,所構築的連鎖負面反應嗎?

  我們有無可能穿越「老人顧人怨」的社會表象,試著回歸自心的方式去思索,我們是否能在過去種種的道德觀念與傳承經驗裡死去,並喚回一種對於生命萬有與現起的種種,滿懷新鮮與好奇的生命力量?

  道德指責、受害怨懟,似乎只會將自己的能量封鎖,也將對方推入道德的困境。我們能否試著去觀照自己種種的念頭,讓覺察、明晰的過程,幫助我們進入一種直觀的本能,無所框架地從心發現這世界原來是不斷地死去與新生,就連上一秒與下一秒,也不過是因緣諸多和合,無自性也不可依,當然也就無法憑恃過去的經驗來活,更不能以道德準則來規範。

  如此,我們不是更能有宛若初生的美麗境界嗎?

  每眨眼的一刻,我們都是剛死去的人,也是出生的紅囝仔,於是,眼見的一切都與過去無關,也與未來無所牽扯,因為當下直接攝受,才是能量充沛的所在。

  只是,我們願意嘗試嗎?

台長: 京都子
人氣(580)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內在工作 |
此分類下一篇:「吞抹布」豈是個人事件?
此分類上一篇:無你卡快活

阿夏
人際像面鏡子!
2007-05-07 22:05:53
瑋經理
我們都要自由!不要約束!
只要不偷、搶!就好了吧^^
2007-05-08 06:23:0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