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3-21 16:59:50| 人氣1,3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何不考慮大一不分系?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駱明慶 3/21/2002
台大經濟系助理教授

近來,由於奧林匹亞生物競賽弊案的爆發,其中競賽主持人、高中老師、家長和學生在整個競賽過程中的互動關係,讓許多人有匪夷所思之感,當然也就有民意代表要求政府出面管理,甚至應該廢除可能逐漸變成「多錢入學」的「多元入學」方案,再回到從前。教育部長也承諾今年招生考試後,將全面檢討多元入學方案。

多元入學方案的原始目的在於透過考試成績之外的「多元」標準,來錄取各系偏好的學生和某些考運不佳所造成的「遺珠」,但是仔細觀察各種在申請過程中可以加分的條件,不論是奧林匹亞、全國科展或是全國國語文競賽,幾乎都與考試能力高度相關,少有「多元」錄取的效果。反而,由於以系作為申請單位,使得學生在家庭環境許可的範圍內,必須申請數量非常多的科系。各校系也都必須重複評量申請者的條件,使得整個社會花費大量資源去生產辨識學生的額外訊息,以完成「誰」該去讀「什麼」科系的分配。這主要是因為高中生除了學業成績之外,並沒有多少足以區別個人的簡單標準,為了要達到突出自己的效果,家長當然只好投入各種資源來為子女蒐集各種資歷。

可以預見的是,教育部在「全面」檢討多元入學方案之後,大概也只能進一步去規定(干預?)哪些種類的資歷可以作為篩選條件,並道德勸說各系降低報名費以消解民怨,但是這都不會改變原有的競爭結構,蒐集課外活動資歷的資源浪費仍然不會改善。因此,何不試著往大幅度改變競爭結構的方向思考,嘗試大一不分系的錄取方法,在高中畢業階段先只分配錄取學校,等到大二甚至大三,才讓學生在修習了各學門的基礎課程之後,依自己的興趣選擇主修的科系。如此一來,升大學時學生只需申請學校,可簡化繁複的申請過程,而由於每個學校錄取人數是每系的數十倍,課外活動資歷的重要性(或邊際效果)應會減低,家長和學生也不需要在這個階段花費龐大的精力去製造課外活動的資歷。

另一方面,大二或大三之後再分系,除了可以給學生更多時間,在上了大學、對各系有較多的瞭解之後,才決定主修的科系,延後分系更大的效果在於創造申請主修科系時的競爭,促進大一或大二學生的讀書意願。大學時認真讀書一年的成果,絕對比高中時填鴨一年的成果來得豐碩。這也可以部分解決許多人對大學「由你玩四年」(University)的感嘆。而大學階段的學習成果絕對比高中階段製造出來的課外活動資歷更能代表學生的特性,各系也可據此作為選擇學生的依據,選取更適當的學生。此外,分系的過程也會帶來各系之間在吸引學生上的競爭,增加各系改善教學品質的誘因。


台長: 黑咖啡&白咖啡
人氣(1,39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