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9-28 14:40:00| 人氣9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如果只是要分配位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駱明慶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我國教育體制的最重要特色是,由於大學機會的管制,在每個升學關卡的前面,家長和老師都必須竭盡所能地為配合學生爭取好的考試分數,以增加晉級的機會。早期,當大學機會極度稀少的時候,初中聯考、高中聯考、高中職分流、高中分組和大學聯考都扮演篩選學生的功能。近十五年來,大學窄門終於逐步開啟之後,由於公私立大學在學費和政府資源挹注的明顯不同,以及長期累積下來學校之間的聲譽差異,競爭「高品質低成本」學校的誘因仍然存在。因此,即使升高中和大學階段的入學方式,以「教改」之名而有所變革,家長和學生所感受到的壓力,與過去似乎並沒有太大的不同。

問題是,除了分配位置之外,各種不同的入學方式,是否真有其他的功能?把考試成績高的學生分配到「明星高中」,對於學生高中學習成果的「增進」,是否值得該學生從國中階段,有的家庭可能是從國小甚至幼稚園就開始兢兢業業的準備?整個社會投注這麼多的時間與金錢資源,難道就只是為了要在十五歲小孩的身上區分(又稱鑑別)出他在同儕之間的成績排序嗎?可惜,我們至今還沒有嚴謹的研究來證明,這樣的排序方式對整體高中學生的學習成果有那麼顯著的影響。

那麼,國中畢業生的成績排序,排列的是什麼呢?我們倒是知道它明顯地排列了家庭背景的差異。根據資料顯示,去年的國中畢業生中,依照父親的教育程度由國中、高中職、專科到大學分組,就讀高中的比例分別是29%、47%、63%和83%,沒有升學的比例則分別為7.2%、2.4%、1.5%和1.2%,其餘比例則為就讀高職。另外,去年基隆台北區高中分發的全部學生中,父親大學畢業的比例為14%,分發至各個高中的學生中,父親大學畢業的比例則隨著志願前後而遞減。建中、北一女、師大附中和中山女中學生中,父親大學畢業的比例分別為45%、45%、40%和36%。至於父親教育程度等家庭背景因素是如何影響學生的考試成績,是透過國中學區的選擇、補習資源的取得、家內文化資本的累積還是只是基因,則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換言之,如果依照考試成績分配學校對高中階段學習成果的增進,並沒有顯著的效果,國中三年的昏天暗地也只是排列出原有的家庭背景,而家庭背景並不會因為入學方式的不同而有所改變,那麼最符合效率性的作法應該是選擇對國中生學習副作用最低的入學方式。如果只是為了分配位子,為了「快樂學習」,何不抽籤分配學校就好了。一旦學業成績與進哪所高中的關係解除了,保證國中生的壓力馬上大幅降低甚至消失。接下來的問題是,國中老師在沒有升學壓力之下,如何讓學生覺得學習是快樂的,這可能是更難的問題。

台長: 黑咖啡&白咖啡
人氣(9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