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2-23 15:18:51| 人氣4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徜徉在「挪威的森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姜德成先生不但是我的好朋友,也是我們讀書會裡的棟樑和靈魂人物之一。
我和他經常分享許多好書,每當讀完一本書時,他經常有一種特殊的觀點,引發出獨有的創見。
他畢業於中國的南開大學,又在香港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是墨爾本藝文界知名的學者。
他用學歷史的態度,治學嚴謹;考據詳盡,不因循傳統歷史的敘述觀點去看一本書或描述一件事。
大家和他一起讀書、討論時事、閒聊、批判各類觀點,總能引發出許多精采的話題,使我們讀書會的會員們受益良多。
最近我們共同讀過的一本書就是日本名作家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
這本書從初版迄今幾近20年,我第一次購買這本書時也才剛進大學不久,老實說,那時讀來並無特殊感受。
約莫是那時台灣的風氣比日本保守許多,再者因為當時太年輕,看當時己經30多歲的村上寫著和我當時年齡幾乎重疊時段的年少輕狂,因為距離太近,心境是一種「當局者迷」的混沌。因此,還沒讀得仔細就被我置之高閣,從此高踞我書架上任其塵埃沾蒙、蛀蟲進駐。
如果沒有讀書會裡曾就讀同一大學的日文系學姐白美秀女士的推薦,我想,此生我與此書的塵緣恐怕就此了結了。
經過20年的睽別,其中歷經光陰摧折人世滄桑,年少時的徬徨、恐懼、摸索、迷惑幾都塵埃落定。
不管真實世界的我願不願意長大,敏銳傷感是否在年華老去時刻磨成渾圓寬厚,夜深人靜時那些難以遺忘的回憶仍會在某些時刻出其不意地湧騰翻覆。
重讀這一本書,就像重回那片迷走其間的森林......。
人間行路,驀然回首,此時情境,忽忽已屆黄昏。
新近在臺灣重新再版的「挪威的森林」;據統計在日本巳經銷售出五百萬冊。
今年元月份我在離臺返澳前按舊習前往書店「血拼」一番,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本書仍盤據在台灣各大書店的暢銷排行榜上。
這本書為什麼如此暢銷?
這件事是我和姜老師共同興趣與關注的焦點。
姜老師是將這本書放入一種民族文化的經緯裡去審視的,他覺得村上春樹在他的作品中明確表現出來對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排斥傾向。
據姜老師的統計: 「全書共207面(打開雙頁為一面),西方作家、藝術家的名字和西方文學作品、音樂藝術作品的名稱出現在42面上(有時一面出現過兩次或多次)」......日本自己的作家和文學作品名稱在書中只出現過一次(第一遍時讀到的,第二遍時沒有找到)。
我(姜老師)的迷惑是:「這本書到底是不是一個日本作家描寫的日本境內的日本人的故事?」
姜老師的迷惑提示了我,也讓我將對日本文化的觀察與某些印象拿來與之比對參照,我的看法是,村上春樹對日本歷史的逃避與他所營造出來的那片「虛擬實境」,正是日本社會和民眾們普遍的「缺乏」。
雖然故事的場景發生的地點是在日本,然而村上所描寫的是一種他們生活方式裡 『不可能之輕盈』。
因此這本「挪威的森林」遂成日本人心中的香格里拉、桃花源,是逃避不可抗拒的命運的嚮往。
新近再版的譯者賴明珠小姐在譯本中說:「或許成長本身就是一種『迷路』的過程。書中人物的『迷路』經驗,有沒有可能成為讀者迷路時的羅盤?」
《挪威的森林》作者對於永遠回不來的歲月、永遠回不來的人、永遠回不來的東西,做了一番深入祕境式的剖白和披荊斬棘式的探索。 ...雖然別人的傷,你未必會痛。』
我覺得,這本書提供了一個許多日本人不可能實現、却又曾在年輕時作過的夢。
傳統的日本男人從小到大的願望大概是進名校、讀熱門科系、成為菁英分子。
畢業後進入大企業工作,然後在其所屬的集團裡求發展、終其一生為公司效勞,竭盡所能立其成就、循序漸進在公司中升級....因為,他們的價值觀是在集團中確立的。
在日本企業文化中,扼殺自己,成全集團是一種美德,在比肩看齊的日本上班族社會裡,要想表現自己相當困難,雖然任誰都會想要做點自己想做的事,祗是,要付諸行動並不是件容易的事。
日本有一位社會學家神户正雄曾在他所著的『國民性十論』中提到:『西方主我傾向較強,日本無我傾向較強』。
西方以個人為主,團體為客,日本則以團體為主,個人為末。
日本人有一種傾向,即『個人不獨立賦予自己價值,只依據讓社會獲益滿足的價值大小來評價自己。』
為了生存而工作,為了在企業立足,唯命是從地聽著主管和上司頤指氣使。
日本的職員對於上司的命令很少爭辯,沒有西方社會的對立或為自己個人權益抗爭的場面。
然而,21世紀的日本年輕人到底在想什麼?
2005年元月初走在日本第二大城『大阪』市區,看著街上熙來攘往的市民,己過了上班的顛峯時段。
聽導遊介紹,日本一直是比肩看齊的社會主義國家,日本的上班族便是靠著『和別人一樣』的體系,得到『既非窮人、亦非富翁』的中產階級的滿足感。
日本的社會普遍生活水準是高的。『中流』意識深植人心。
一九八四年一位經濟學者村上泰亮發表『新中間大眾時代』論,在日本成為話題。
日本國民對於『大家在百貨公司購買一樣的東西感到十分安心』。
日本人買得起名牌、適時渡假泡湯(温泉),但他們其實相當苦悶,對他們而言工作的壓力是沈重的。同儕間競爭十分激烈。
因此入夜後常在大街上看到下班後喝得醉暈暈的上班族,在世界各地拒吸二手煙運動後,公共場所的吸煙人口顯著減少,但若要日本人在公共場所禁煙或禁酒,不如先判他們入地獄好了。
煙、酒、性愛是他們短暫逃離壓力苦悶的迅速簡便工具和方式。
在無可逃離的團體和結構森嚴的社會組織裡,村上春樹對日本歷史的逃避與他所營造出來的那片「虛擬實境」,也許,正是日本社會和民眾們普遍的「缺乏」。
這種藉由文學與藝術去填補欠缺寄託幻想的方式,也許是村上春樹小說暢銷的原因之一吧?
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寫道: 『如果問日本人,他們最喜歡的字眼是什麼?他們會說喜歡「努力」、「忍耐」、「和氣」等;「自由」往往排在最後面。
這也表示,日本是很缺乏「自由」的國家,所以才讓我一直想逃離日本,想逃離「家」。譬如,我的小說從來不寫「家人」,因為我從前一直想逃避這些。 』。
男主角渡邊在書中的角色一直是個邊緣人,他在大學裡獨來獨往、冷眼批判學運、打自由零工維持生活、但在另一方面,他比大學裡一般『從眾而胆怯』的學生們有更多的幻想和質疑。因為不想從眾不汲汲像一般人準備走上軌道的人生,因此他看起來反而比較自由、生存對渡邊而言,因為沒有所謂的成就評比而顯得容易存活。
一次大戰後歐洲的現代主義開始傳入日本,日本詩人兼翻譯家堀口大學居功厥偉。他翻譯了法國現代派作者墨漢(Paul Morand)的小說《黎明》(ouvert la nuit,1922),這本小說文體的書寫方式對日本最近的新潮流文學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堀口所稱的『墨漢文體』此種寫作方式的代表作家;如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川端康成的《淺草紅團》、日本推理小說之父谷崎潤一郎《鮫人》...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墨漢文體』,是一種利用既有文體所未曾有的新關係來結合事物,在既有文體中,事物的關係是以『理性邏輯』結合,墨漢則以『感覺邏輯』取代『理性邏輯』。
村上似乎延用了這種寫作的風格,不將人物置入日本文化或社會結構中,而是逃離,也許深入反而喪失觀察者的敏銳,失去自由感覺的能力和身份。
村上選擇這種混沌感覺性的鑲嵌手法,來表達自己處於那個時代所感受到的反思與意見。
有人說,村上描寫的是徬徨年少『迷路的經驗』。可我並不同意。
曾經逃離的村上終究冷靜地選擇回返。
村上宛如一個散步者般徜徉在文化和社會的表層。
但在其與異國(質)文化、思考模式交流激盪中『表層』逐漸龜裂,露出『裡層』。
村上春樹藉由60年代嬉皮文化主流樂團披頭四所唱的『挪威的森林』,引領世界各地的讀者也一起徜徉在日本式心靈的美感中.....。我覺得,這是村上春樹風格裡最吸引我的地方。

台長: ladyo
人氣(49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