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16 13:00:45| 人氣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道德的落實與失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存有之所以成就形上的、超越的絕對可能,在於生為生之純粹無雜,生而無所私所圖,擔保了永恆之生的可能:

「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老子 第二章)

存在之內涵,其實乃指天道的運行之過程及狀態(註1) ,天道乃一形上之實存,其為形上故能恆常而超越,然而形上終屬先驗之型態,如何肯定其實存?道之實存的肯定在於「生」的作用。萬物形器來自天道的氣化所成,試觀老子言萬物存在之理的篇章:

「樸散則為器。」(老子 二十八章)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老子 三十八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老子 四十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老子 五十一章)

道為萬物生成的總原理,德是萬物從這個總原理中所得的一理(註2) ,然道與德仍在形上層次,僅據以為萬物存在之理,及至物、勢,方為氣化可見。物形來自無有辯證與陰陽二氣的沖和,是故物形之愈甚,悖常道常德之益遠,物器之氣化乃為不得不,此亦肯定道之存存義的重要關鍵,是故,物形勢成與依傍常道常德乃為無法兼顧的失落,我們也有必要肯定,物器形化的過程與道之失真必然相伴相隨。
海德格對於這種表述存有卻又恆常詞不達意的窘境亦有所述:

「語言其本質深處並不是一個有機體的吐白,也不是一個生物的表述。因此,僅僅根據其符號特徵,哪怕是根據其意義的性質,都不能正確地對語言加以思考。語言是『存在』本身既澄明而又隱蔽的到來。」 (註3)

西哲對於天道之敘述與中式哲學言氣化有所殊異,然而更根本的是,他以在者意識取代形上之道,儘管兩者本質皆為先驗存在,對於中式哲學處理進路時所使用的氣化論點,西哲則慣以「語言」作為媒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1
《海德格》滕守堯 著,生智出版社,1996.1初版,台北。頁165-166:「這個存在實則指天道的顯現,萬物是循天道顯現出來的。很明顯,這樣一來,海德格的『存在』也就同道一樣,都是對天道之運動過程的描述。」

註2
《新譯老子讀本》余培林 注釋,三民書局,2001.2初版十五刷,台北。頁103。

註3
《海德格》,頁176。



台長: 啃羊
人氣(5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聞道先後 |
此分類下一篇:否定之存有--遮撥
此分類上一篇:意識為存在「知」之主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