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消文174 174頁7行-175頁10行
如是若由染汙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福業。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那麼,凡夫集些什麼業?如果隨著染汙無明薩迦耶見而轉,身口意所造作的是如殺生等的不善業,那麼積集的就是能感惡趣的「非福業」;如果是行布施、持戒等欲界的善法,那是積集能感得欲界善趣的「福業」;如果修習色界四靜慮和無色界所攝的奢摩他等,則是積集能感得上二界的「不動業」。凡夫平常所造集的引生死之業不外乎這三種。
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照上面這樣說,如果能對三有(欲有、色有、無色有;指生死輪迴)中的一切盛事,見為過患,而生起一心一意唯求解脫的心,以此求解脫心而造集種種善業;又或者是經由如理觀察無我義的智慧所相應的思,而造集的種種善淨之業;請問這二種善業是不是也屬於能引生死之因的集諦所攝呢?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回答:總體而言,大乘資糧道和加行道的修行者(尚未證空性的凡夫,資糧道-外凡,加行道-內凡),一方面雖然仍會造集能引生死的業,但另一方面,他們透過相續中強烈的出離心和無我觀察慧,也會造集相應的善淨之業;由於出離心是能損害後有愛的正對治品,而無我觀察慧又正與輪迴的根本--我執的相狀相違,所以這二者並不是尋常真能引生死的集諦,然而有隨順集諦的作用,還是會引發後有,所以仍舊安立為集諦所攝。
如是亦如《攝抉擇分》云,「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諦所攝?」
也如《攝抉擇分》中所說:「問﹕資糧道、加行道中的世間諸法,既然是對治生死輪迴,與集諦有相違的作用,而且導向出世間道,為什麼還是集諦所攝呢?
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
回答:雖然那些善法的自性是出於厭患後有,不會導向生死輪迴;但是身語意三門之妙行善業還是屬於有漏業,還是會引生後有,可以說是隨順集諦,因此仍舊歸集諦所攝。」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這是說,當我們如理思惟生死過患之後,應對生死當中一切的盛事生起厭離心,然後以此厭離心引發我們修習,漸漸地走向出世間道的種種善淨法。這些善淨之法,雖然是隨順集諦,也確實仍在輪迴生死當中,但也是能使我們漸次透脫出來的因。所以勵力引發出離心和證得無我慧,才是我們真正要努力的。
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福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由此可知,如果沒有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修習生死的過患,對輪迴中的種種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沒有以真實觀察的智慧來如理觀察無我義;而且又遠離修習「世俗菩提心」和「勝義菩提心」;那麼其他的任何善行,除了少數能依賴殊勝福田的力量之外,全部為集諦所攝,都不能成為解脫的因,其結果只能在生死輪迴中。
又增長業分為二類,一為樂受義故增長,二為捨受義故增長。初中復二,一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二於外樂,厭捨貪著,為定生樂受,而增長業。
增長業因欲求不同,可以分為二種:一種是為「樂受」而積集的業;另一種是為「捨受」而積集的業。「為樂受而積集的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追求受用外在色、聲等欲塵所生的各種欲樂而造集的業;另一種是厭捨外樂、為求禪定所生樂受而造集的業。
初復有二,一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福業。二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福業。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若於諸欲捨離貪著,復由樂受令意厭患,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諸不動業。此是世親論師意趣。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前者「為受用欲塵樂受而積集的業」,又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現世安樂而造的業,多屬「非福業」;另一種是為了後世安樂而造的業,多屬「福業」。
後者「為求禪定所生樂受而積集的業」,就是積集能生色界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的「不動業」。再進一步,如果對欲界的妙樂已經捨離貪著,又對色界初禪、二禪、三禪所產生的禪定樂,也心生厭患,不再有任何貪著之心,而唯一為求「捨受樂」而造作諸業,如此則是積集能生色界四禪天、乃至無色界有頂天的「不動業」。這是世親論師所說的。
由上述的道理可知,如果能普遍厭捨一切諸有,為了解脫生死輪迴而三門行善,則能漸漸遠離生死,趨近涅槃。
廣論消文174-3 174頁7行-175頁10行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褔業。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下面主要是講集什麼業,造集業是由於對事實的真相看不見,所謂的無明薩迦耶見,在補特伽羅上面執著一個我,被這個東西所自在,一天到晚被業煩惱習氣所推動,透過身口意去造作種種的業,1.如果造種種殺等不善,這是造不善業,集的是非褔業。2.反過來如果行捨施、持戒等欲界的善法,集的是褔業。3.在這之上還有不動業,也就是「定」業,而學定也要有一定的資糧,這個資糧通常是由戒來含攝,如果以大乘而言,六度當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資糧。
看到世間種種相狀,我內心當中就非常地警惕:要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是這樣的困難,現在我們不但有暇、腦筋又好,而且能夠值遇佛法,假定在世間法上空轉,而不好好學佛的話,天下還有什麼東西比這個更可惜的!這個事情看起好像無關緊要,可是對我們是有策勵的作用。真正懂得扼要的話,雖然是很簡單的道理,你只要把握得住就不會走錯;否則儘管你懂得很多,天花亂墜說了一大堆,那都是戲論,毫無用場。
【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這是一個問題。當我們了解在生死輪迴當中,所有的好事情都是引發生死的魚餌,沒有學佛之前,由於無始以來的習氣,以為它是好的,不斷地增長三毒;現在了解了過患以後,就不再要這東西,而是希望從三有當中解脫出來,因此要修種種善淨之業,來對治以前的錯誤。要對治就要先了解真正的原兇就是這個「我」,所以去學習「無我」的道理,透過如理的思惟觀察得到正確的了解,依此去造種種的善淨之業。那麼請問這個業,是不是也是集諦生死因呢?因為這個時候,我們還在生死輪迴當中啊!下面接著回答。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這一段話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總之,在整個的五道中,資糧道、加行道的行者,在沒見道之前一定會造集輪迴生死的業,但是因為他內心當中所造作的是與無我慧相應的善淨之業,而這是正對治生死輪迴當中後有愛的,也就是說,跟我們流轉生死的根本恰恰相反的業,所以這些業並不是真正的流轉生死集諦所攝。不過因為還是在輪迴當中,所以仍舊算是集諦所攝。
譬如說,我們要走高速公路北上,結果跑錯了方向向南走,發現了以後回過頭來向北走,這個時候方向跟之前完全相反,但是我們還在高速公路上。同樣的道理,以前我們造輪轉生死的業,現在我們了解了真相,開始往反方向走,當然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可是眼前還是在輪迴當中。這是現下我們修行最重要的一個原則。退一步來說,眼前即便做不到,但是心裡要一直努力地策勵自己,就能從看不到而漸漸能夠看得到,進而漸漸能去做,到最後能夠做得到,這有它一定的次第,我們整個的學習過程都是這樣。
【如是亦如〈攝決擇分〉云:「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諦所攝?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
這是《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裡面所說的問題,這跟前面的一樣,當了解了世間的真相,對它生起厭患,不會像以前一樣愛著,這跟以前引發後有的造業是完全相背的,它是引導我們走向出世道的,既然是出世道,為什麼還是集諦所攝呢?
答案是:雖然方向已經相反了,但是還在生死當中。以前的所造是惡的,越轉離解脫越遠,現在則是往相反的方向。所謂的後有,就是說造了會感得下一生繼續生死輪迴的業,既然輪迴生死的業都是集諦,因此歸類的時候,仍舊放在集諦當中。就像說有善人、惡人,善人當然不是惡人,但是就以人這個角度來看,他還是人啊!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最後大師作出一個結論:如果我們能夠善巧地去如理思惟生死的過患,對生死當中一切的盛事生起厭離,由於內心這種意樂,會引發我們種種的行為,這都是使得我們漸漸地走向出世的業,這是道諦所攝。雖然這種善淨之法仍是集諦所攝,也就是說,的確我們還在生死輪迴當中,但這是真正能夠使我們漸次透脫出來的方法,所以正是我們真正要努力的。
【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褔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根據上面所講的,我們必須要經過種種的聽聞思惟,從很多方面如理地去觀察修習,了解生死輪迴的過患,才有可能破除對生死當中一切好事情的貪愛。要對治貪愛,這話很容易講,但是我們應該去好好地觀察、思惟,如果自己對很多東西放不下,那個放不下的根本原因就是貪,這是我們真正該反省的地方。
觀無我慧是專門對治我執、我所執,這跟前面所說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如果不好好地善學深思,正對治稍微弄錯一點點就沒有用,修行就是這樣。修行亦復如是,所以前面一再說「信為能入」,在還沒有真正體驗過之前,如果你善根夠,遇見夠條件的師長教導,你就要相信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
1.由於觀不淨而破除貪愛,2.或由於觀無我慧而破執著的這個我,乃至自己了解了以後,修習大乘法,發菩提心(有世俗及勝義二種),願意幫助一切的人而希求無上菩提,如果離開了這些內涵,所有其他的善行,都是平常集諦所攝,轉生死輪的業。
不過有一個例外,「唯除少數依褔田力」,這是極少數,靠著一種特別的力量,也能夠跳出生死輪迴。前面所說的破除貪愛、觀無我慧、修二菩提心,這三樣實際上是一貫的。
現在說不從這些,而是依褔田力也能跳出生死輪迴的,這是極少數,這種方法一般來說,就是淨土法門(1.發世俗菩提心2.信3.願4.行),不過實際上到了淨土以後還是要依著道次第走上去。真正要求生淨土,心裡面必須至誠懇切地皈依,所以一定要先了解一個事實:世間是一無可取,由此策發真正要跳出生死輪迴的希求。不過修行的重點,不是放在觀察生死過患,也不是觀察生死的根本--我執,而是看見了過患以後,一心皈投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有願力救他,所以他修行的主力是放在皈依。照理說單單皈依是不能跳出生死輪迴的,但推動他皈依的力量,是因為感到三有的盛事一無是處,想要跳脫生死輪迴,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則。淨土的經論當中也說得很清楚,雖然嘴巴拚命地念阿彌陀佛,如果腦筋當中對生死的盛事都放不下,臨終的時候,他所希望的這些東西就會障礙,極樂世界是去不成的,這一點我們應該要知道。
消文止
【又增長業分為二類:一為樂受義故增長,二為捨受義故增長。】
【初中復二,一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二於外樂,厭捨貪著,為定生樂受,而增長業。初復有二,一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褔業。二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褔業。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若於諸欲捨離貪著,復由樂受令意厭患,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諸不動業。此是世親論師意趣。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增長業是講集諦所攝的輪迴生死之業,
分為二類,一個樂受義故增長,一個捨受義故增長。
為樂受義故增長業有二種,1.一個是受用外面的色聲等欲塵,2.還有一個是對外在這些東西所生的快樂,厭離捨棄貪著,而受用在禪定中的樂,這定所生的樂又更高一層。
1.前面第一個受用色聲等欲塵又有兩種,一種是只為今生短暫的現法樂,所造的都是非福業;平常我們凡夫就是在這上面轉,不管你說多少道理,內心都是為了這個,這在下士當中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2.另外一種是想得到來世的好果報,所以眼前的樂受就願意放掉一點,本來是處處為自己,現在會去幫助別人,乃至布施、持戒等等,這是為了將來的因緣,造作增長的是褔業。正緣定生樂受的人,厭捨外在的快樂,追求禪定所生的樂受,這樣所增長的是三禪、二禪下至初禪的不動業。
初禪是離生喜樂地,二禪是定生喜樂地,三禪是離喜妙樂地,四禪是捨念清淨地。初禪、二禪、三禪都有樂受的感覺,到了四禪則是捨受相應,已經沒有樂受了,所以說「復由樂受令意厭患」,雖然很快樂,可是他覺得這個樂受本身還是一個不好的事情,所以內心當中厭患它。從四禪以上以乃至有頂,就是三界內最高的天,都是在捨受當中,這是前面說的「為捨受義故增長」的業。這個就是世親菩薩講的。
最後所說的這個就是修行人該做的,了解這個道理以後,就知道只要在三有當中,不管是樂受、捨受,都是在業的繫縛當中,於是內心就會希望從三有解脫,因此推動身口意去造善淨之業,這樣就能漸漸遠離生死,漸漸得到涅槃。這一部分就是說明集業的內涵。
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總共分為三科,最後一科是死歿及結生之理,在正說之前,先複習一下幾個最主要的重點。前面苦諦已經講過了,現在這一科是思惟生死流轉次第,這就是集諦所攝。
苦諦有四個行相--無常、苦、空、無我;
集諦的行相則是因、集、緣、生這四個。
現在把這四個行相,配合煩惱發生之理、彼集業之理、死歿結生之理這三科簡單地說明一下。
集諦的「諦」就是真實不虛、確定不移的意思,「集」就是聚集,或者說招集、招感,把這些東西聚起來,所集的實際上就是我們種種的煩惱跟所造的業。造惡業是因為我們跟煩惱相應,根本是無明薩迦耶見,不了解事實的真相,造了業以後,將來一定會感得流轉生死的苦果,這整個的過程稱為集。世間的真相就是如此,絕對不會變動的,所以叫集諦。
集諦分為四個行相--因、集、緣、生。我們在輪迴生死當中,造了業以後,它有一種力量,能夠引發我們後有的習氣,這個就是「因」,相當於十二因緣中的無明、行、識,它有引生後有的力量,就好比種子一樣。可是種子要感果還要有一個條件,這就是下面的集。這個「集」就是說當習氣不斷地增長以後,將來一定會感得跟所造的這個惑業相應的生死果報。譬如造了哪一道的業,將來就會感得哪一道的果,前面有這個因,但是果報還沒現起,一旦這個集增長了以後,一定會感果的。這也就是前面共下士講的,作已增長業一定會感果,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我們無始以來造了無窮無盡的業,先感果的業那就是「生」。所以說所集的業是各式各樣的,每一道都有,但是下一生會到哪裡去,還要一個「緣」,不斷在前面推動你,當這一生的果報結束了,下一世就會現起,所以這個緣助使你感得下一生。真正細的地方,將來可以進一步深學,我們現在了解了這些道理,如果能夠努力去做的話,已經足以讓我們漸漸出離生死輪迴,這是大家要把握住的。
現在把它跟前面講的這三科連貫一下。第一科是煩惱發生之理,生死輪迴的根本是煩惱跟業,可是這當中以煩惱為上首,如果沒有煩惱,雖然有業不會感果;沒有業有煩惱,馬上就會造業,造了以後果報就會來,所以集諦當中最主要的因就是在煩惱。前面說十二因緣雖然是一個無窮的循環,可是也是從無明開始的。這個因有了之後,怎麼去集業,然後因集了以後進一步怎麼緣生,就是下面的這個科判,告訴我們前一生怎麼結束,下一生怎麼生起,所以這個苦集諦真正的行相就了解了。這裡只是簡單地說明,當我們平常研討的時候,先了解概略的名相,也不必花太多的時間深入研究,最主要的是對治自己的惑業,這個比較重要。
以下詳細版
廣論消文174 174頁7行-175頁10行
【如是若由染污無明薩迦耶見,他自在轉,三門作行殺等不善,集非福業。若行捨施守護戒等欲界善法,是集褔業。若修靜慮無色地攝奢摩他等,是為積集諸不動業。】
下面主要是講集什麼業,造集業是由於對事實的真相看不見,所謂的無明薩迦耶見,在補特伽羅上面執著一個我,被這個東西所自在,一天到晚被業煩惱習氣所推動,透過身口意去造作種種的業,1.如果造種種殺等不善,這是造不善業,集的是非褔業。2.反過來如果行捨施、持戒等欲界的善法,集的是褔業。3.在這之上還有不動業,也就是「定」業,而學定也要有一定的資糧,這個資糧通常是由戒來含攝,如果以大乘而言,六度當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都是資糧。
有些人的生活過得蠻愉快自在的,這是因為宿生集了很多善業,通常要有深厚的善根才能夠感得這樣一個人身,但要談到暇滿就是非常難得,因為世間一般的人大都非常忙碌。我因為很希望引導在家居士造去惡從善的業,所以建議他們如果從事的行業不合善法的話,在能夠的範圍之內改行,特別是可以從事有機無農藥的事業,因為這個需要有很多人投入。原因是現在這個農藥是遍地毒害,非常地嚴重,不但是殺生非常可怕,到後來會變成自殺而且毀滅大地,很多地在農藥用久了之後就死掉了,長不出東西來。長不出東西來大家就會餓死,東西少了以後大家爭鬥就會打死等等,這麼的可怕法。
很多同學剛開始種有機無農藥的農產品時,周圍所有的人乃至家裡的人都笑他們。比較好聽的是:「哎呀!那些人是學佛、念佛的,所以才做這種事情。」不好聽一點的就是:「這一批傻瓜!」結果,經過了一番努力後他們居然種出來了,不但不像大家想像當中那樣地絕對種不出來,而且種出來比其他用化學肥料、除草劑、殺蟲劑的還要好很多。一般種的玉蜀黍高度大概一米多一點,他們種出來的平均長得二米多高;還有平常都是一片葉子中間長一支玉米,偶而長兩支,但是他們種的平均都長四支,而且每一支都非常飽滿,這是使用有機無農藥的方法種出來的結果。
另外有個同學是種蘆筍,蘆筍是經濟作物,換句話說很值錢的,本來只有屏東能種,可是現在屏東種不出來了,因為長期使用農藥、化肥以後,土地慢慢酸化了,只能勉強種其他的作物,但是經濟價值不那麼高,而且要花很大的努力才會長出來。下士道中說到邪見增上的時候,很多東西都是乍似清淨、乍似安樂,而且要花很多的努力下去,得到的果報很少。但他們種有機無農藥的蘆筍,人家看到都說怎麼可能,可是由於就有這麼一群願意做傻瓜的人去做,結果不但做成功了,而且長得比別人種得還好。後來周圍的人都很羨慕,也都很高興,想跟著做。
我去看了兩個地方,當時看到非常地隨喜,回來以後仔細一想,更對我有非常深刻的影響。他們是做成功了,但是所花下去的氣力非常多,今天他們種好了以後,我們很高興地說,這是有機無農藥種出來的,又營養又不中毒,然後就吃下去;而他們是一天到晚在田裡忙,非常地辛苦。別人只要殺草劑一噴,草就沒有了,他們卻是要自己不斷地去拔,所以我去的時候,看到他們都戴著帽子,曬得黑黑的,整天在田裡工作。我們現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宿生積了很多資糧,假定不好好珍惜,繼續努力提昇的話,實在太可惜了。我們也可以像世間這些人,採取很多時下所謂很先進的辦法,眼前好像省很多氣力,最後造了非常可怕的毀滅大地及殺生之業,到後來現生不是餓死就是被殺死,將來還要到地獄、餓鬼當中受極大苦,這是非常實在的一個問題。所以每次有事出去,一方面固然也可以說是去給他們打一下氣,但是對我來說,影響更深遠的是,看到世間種種相狀,我內心當中就非常地警惕:要得到這個暇滿的人身,是這樣的困難,現在我們不但有暇、腦筋又好,而且能夠值遇佛法,假定在世間法上空轉,而不好好學佛的話,天下還有什麼東西比這個更可惜的!這個事情看起好像無關緊要,可是對我們是有策勵的作用。真正懂得扼要的話,雖然是很簡單的道理,你只要把握得住就不會走錯;否則儘管你懂得很多,天花亂墜說了一大堆,那都是戲論,毫無用場。
【若爾於三有中一切盛事,見為過患,希求解脫欲樂,發起修眾善業,又於無我義如理觀察慧相應思諸善淨業,是否集諦生死因耶?】
這是一個問題。當我們了解在生死輪迴當中,所有的好事情都是引發生死的魚餌,沒有學佛之前,由於無始以來的習氣,以為它是好的,不斷地增長三毒;現在了解了過患以後,就不再要這東西,而是希望從三有當中解脫出來,因此要修種種善淨之業,來對治以前的錯誤。要對治就要先了解真正的原兇就是這個「我」,所以去學習「無我」的道理,透過如理的思惟觀察得到正確的了解,依此去造種種的善淨之業。那麼請問這個業,是不是也是集諦生死因呢?因為這個時候,我們還在生死輪迴當中啊!下面接著回答。
【總資糧道、加行道者,雖集庸常能引之業,然由如斯意樂所起,及於無我觀慧相應諸善淨業,是後有愛能對治品,與生死本我執行相,相違而轉,故非尋常真能引之集諦。然能隨順引後有集,故立為集攝。】
這一段話對我們是非常重要的。總之,在整個的五道中,資糧道、加行道的行者,在沒見道之前一定會造集輪迴生死的業,但是因為他內心當中所造作的是與無我慧相應的善淨之業,而這是正對治生死輪迴當中後有愛的,也就是說,跟我們流轉生死的根本恰恰相反的業,所以這些業並不是真正的流轉生死集諦所攝。不過因為還是在輪迴當中,所以仍舊算是集諦所攝。
譬如說,我們要走高速公路北上,結果跑錯了方向向南走,發現了以後回過頭來向北走,這個時候方向跟之前完全相反,但是我們還在高速公路上。同樣的道理,以前我們造輪轉生死的業,現在我們了解了真相,開始往反方向走,當然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可是眼前還是在輪迴當中。這是現下我們修行最重要的一個原則。退一步來說,眼前即便做不到,但是心裡要一直努力地策勵自己,就能從看不到而漸漸能夠看得到,進而漸漸能去做,到最後能夠做得到,這有它一定的次第,我們整個的學習過程都是這樣。
【如是亦如〈攝決擇分〉云:「問:若世間諸法,厭患後有,能背後有,引出世道,彼等何故集諦所攝?答:雖彼自性,厭背後有,然能隨順後有身語意妙行,是故當知是集諦攝。」】
這是《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裡面所說的問題,這跟前面的一樣,當了解了世間的真相,對它生起厭患,不會像以前一樣愛著,這跟以前引發後有的造業是完全相背的,它是引導我們走向出世道的,既然是出世道,為什麼還是集諦所攝呢?答案是:雖然方向已經相反了,但是還在生死當中。以前的所造是惡的,越轉離解脫越遠,現在則是往相反的方向。所謂的後有,就是說造了會感得下一生繼續生死輪迴的業,既然輪迴生死的業都是集諦,因此歸類的時候,仍舊放在集諦當中。就像說有善人、惡人,善人當然不是惡人,但是就以人這個角度來看,他還是人啊!
p. 175
【此說善思生死過患,厭離生死意樂所起,引出世道諸善淨法,為隨順集。故當勵力,引此意樂及無我慧。】
最後大師作出一個結論:如果我們能夠善巧地去如理思惟生死的過患,對生死當中一切的盛事生起厭離,由於內心這種意樂,會引發我們種種的行為,這都是使得我們漸漸地走向出世的業,這是道諦所攝。雖然這種善淨之法仍是集諦所攝,也就是說,的確我們還在生死輪迴當中,但這是真正能夠使我們漸次透脫出來的方法,所以正是我們真正要努力的。
【由是因緣,若未由多異門,觀察修習生死過患,於生死盛事破除貪愛,獲得對治。又未如理以正觀慧觀無我義,又離修習二菩提心。餘諸善行,唯除少數依褔田力,悉是庸常集攝,轉生死輪。】
根據上面所講的,我們必須要經過種種的聽聞思惟,從很多方面如理地去觀察修習,了解生死輪迴的過患,才有可能破除對生死當中一切好事情的貪愛。要對治貪愛,這話很容易講,但是我們應該去好好地觀察、思惟,如果自己對很多東西放不下,那個放不下的根本原因就是貪,這是我們真正該反省的地方。
一般來說,正破貪愛最好的方法是修不淨觀,不一定要去觀有我、無我。如果依著正確的觀法觀起來了以後,對於平常歡喜的東西,會產生非常強大的厭惡感。譬如說本來覺得美味無比的東西,一旦觀起來,會覺得它又臭、又髒、又爛,內心當中非常強大的排斥感就來了,這不是一個道理,我們現在都是在道理上面轉。我有一個朋友,他的惡業感果的時候,好好的一個境界,別人看的是青山綠水,他卻看見一片枯黃。同樣地,如果造了善業,也就是前面所說的思、思已業,當你很認真地去思惟觀察,一旦觀成的時候,眼前看見的這些東西,也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我聽說以前有一位大德,修白骨觀成功了,看出去別人都是一具具的骷髏,就像我們好好地坐在這裡,他看我們就都是骨頭。但真正淫貪的對治並不是白骨觀,白骨觀是對治我們對身體的執著,有很多人對自己的身體就是放不下,那才應該修白骨觀。如果要對治對男女飲食的貪欲,應該是修不淨觀,可能他有一點弄錯了,結果雖然把別人看成白骨,欲心還是會生起來,因此他說了一句話:「縱然白骨也可愛!」所以如果不是正對治的話,這種非常嚴重的貪愛是拿不掉的。
觀無我慧是專門對治我執、我所執,這跟前面所說是不一樣的,我們現在如果不好好地善學深思,正對治稍微弄錯一點點就沒有用,修行就是這樣。世間也是這樣,民間有一句話「嘴上無毛,做事不牢」,又說「大器晚成」,就是說有些人雖然腦筋很好,自己有很多想法,但都不夠成熟卻自以為是。我自己的經驗也是這樣,我現在有一些認識、想法,年輕人都不同意,我也莫可奈何,我曉得自己吃過多少苦頭才學會,他沒吃苦頭就是不可能了解的。修行亦復如是,所以前面一再說「信為能入」,在還沒有真正體驗過之前,如果你善根夠,遇見夠條件的師長教導,你就要相信他,沒有第二條路好走,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則。
由於觀不淨而破除貪愛,或由於觀無我慧而破執著的這個我,乃至自己了解了以後,修習大乘法,發菩提心(有世俗及勝義二種),願意幫助一切的人而希求無上菩提,如果離開了這些內涵,所有其他的善行,都是平常集諦所攝,轉生死輪的業。不過有一個例外,「唯除少數依褔田力」,這是極少數,靠著一種特別的力量,也能夠跳出生死輪迴。前面所說的破除貪愛、觀無我慧、修二菩提心,這三樣實際上是一貫的。現在說不從這些,而是依褔田力也能跳出生死輪迴的,這是極少數,這種方法一般來說,就是淨土法門,不過實際上到了淨土以後還是要依著道次第走上去。真正要求生淨土,心裡面必須至誠懇切地皈依,所以一定要先了解一個事實:世間是一無可取,由此策發真正要跳出生死輪迴的希求。不過修行的重點,不是放在觀察生死過患,也不是觀察生死的根本--我執,而是看見了過患以後,一心皈投阿彌陀佛,因為阿彌陀佛有願力救他,所以他修行的主力是放在皈依。照理說單單皈依是不能跳出生死輪迴的,但推動他皈依的力量,是因為感到三有的盛事一無是處,想要跳脫生死輪迴,這是一個重要的原則。淨土的經論當中也說得很清楚,雖然嘴巴拚命地念阿彌陀佛,如果腦筋當中對生死的盛事都放不下,臨終的時候,他所希望的這些東西就會障礙,極樂世界是去不成的,這一點我們應該要知道。
【又增長業分為二類:一為樂受義故增長,二為捨受義故增長。】
【初中復二,一為受用色聲等欲塵,所生諸樂。二於外樂,厭捨貪著,為定生樂受,而增長業。初復有二,一正緣未死以前現法樂故,造非褔業。二正緣來世諸欲樂故,增長褔業。正緣定生樂受者,謂集能生第三靜慮,下至初禪諸不動業。若於諸欲捨離貪著,復由樂受令意厭患,為捨受故而作業者,謂集能生第四靜慮,乃至有頂諸不動業。此是世親論師意趣。由此正理,若普厭棄一切諸有,為解脫故三門行善,則能漸遠生死,漸近涅槃。】
增長業是講集諦所攝的輪迴生死之業,
分為二類,一個樂受義故增長,一個捨受義故增長。
為樂受義故增長業有二種,1.一個是受用外面的色聲等欲塵,2.還有一個是對外在這些東西所生的快樂,厭離捨棄貪著,而受用在禪定中的樂,這定所生的樂又更高一層。
1.前面第一個受用色聲等欲塵又有兩種,一種是只為今生短暫的現法樂,所造的都是非福業;平常我們凡夫就是在這上面轉,不管你說多少道理,內心都是為了這個,這在下士當中已經說得很明白了。
2.另外一種是想得到來世的好果報,所以眼前的樂受就願意放掉一點,本來是處處為自己,現在會去幫助別人,乃至布施、持戒等等,這是為了將來的因緣,造作增長的是褔業。正緣定生樂受的人,厭捨外在的快樂,追求禪定所生的樂受,這樣所增長的是三禪、二禪下至初禪的不動業。
初禪是離生喜樂地,二禪是定生喜樂地,三禪是離喜妙樂地,四禪是捨念清淨地。初禪、二禪、三禪都有樂受的感覺,到了四禪則是捨受相應,已經沒有樂受了,所以說「復由樂受令意厭患」,雖然很快樂,可是他覺得這個樂受本身還是一個不好的事情,所以內心當中厭患它。從四禪以上以乃至有頂,就是三界內最高的天,都是在捨受當中,這是前面說的「為捨受義故增長」的業。這個就是世親菩薩講的。
最後所說的這個就是修行人該做的,了解這個道理以後,就知道只要在三有當中,不管是樂受、捨受,都是在業的繫縛當中,於是內心就會希望從三有解脫,因此推動身口意去造善淨之業,這樣就能漸漸遠離生死,漸漸得到涅槃。這一部分就是說明集業的內涵。
由集諦門思惟流轉生死次第總共分為三科,最後一科是死歿及結生之理,在正說之前,先複習一下幾個最主要的重點。前面苦諦已經講過了,現在這一科是思惟生死流轉次第,這就是集諦所攝。
苦諦有四個行相--無常、苦、空、無我;
集諦的行相則是因、集、緣、生這四個。
現在把這四個行相,配合煩惱發生之理、彼集業之理、死歿結生之理這三科簡單地說明一下。
集諦的「諦」就是真實不虛、確定不移的意思,「集」就是聚集,或者說招集、招感,把這些東西聚起來,所集的實際上就是我們種種的煩惱跟所造的業。造惡業是因為我們跟煩惱相應,根本是無明薩迦耶見,不了解事實的真相,造了業以後,將來一定會感得流轉生死的苦果,這整個的過程稱為集。世間的真相就是如此,絕對不會變動的,所以叫集諦。
集諦分為四個行相--因、集、緣、生。我們在輪迴生死當中,造了業以後,它有一種力量,能夠引發我們後有的習氣,這個就是「因」,相當於十二因緣中的無明、行、識,它有引生後有的力量,就好比種子一樣。可是種子要感果還要有一個條件,這就是下面的集。這個「集」就是說當習氣不斷地增長以後,將來一定會感得跟所造的這個惑業相應的生死果報。譬如造了哪一道的業,將來就會感得哪一道的果,前面有這個因,但是果報還沒現起,一旦這個集增長了以後,一定會感果的。這也就是前面共下士講的,作已增長業一定會感果,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我們無始以來造了無窮無盡的業,先感果的業那就是「生」。所以說所集的業是各式各樣的,每一道都有,但是下一生會到哪裡去,還要一個「緣」,不斷在前面推動你,當這一生的果報結束了,下一世就會現起,所以這個緣助使你感得下一生。真正細的地方,將來可以進一步深學,我們現在了解了這些道理,如果能夠努力去做的話,已經足以讓我們漸漸出離生死輪迴,這是大家要把握住的。
現在把它跟前面講的這三科連貫一下。第一科是煩惱發生之理,生死輪迴的根本是煩惱跟業,可是這當中以煩惱為上首,如果沒有煩惱,雖然有業不會感果;沒有業有煩惱,馬上就會造業,造了以後果報就會來,所以集諦當中最主要的因就是在煩惱。前面說十二因緣雖然是一個無窮的循環,可是也是從無明開始的。這個因有了之後,怎麼去集業,然後因集了以後進一步怎麼緣生,就是下面的這個科判,告訴我們前一生怎麼結束,下一生怎麼生起,所以這個苦集諦真正的行相就了解了。這裡只是簡單地說明,當我們平常研討的時候,先了解概略的名相,也不必花太多的時間深入研究,最主要的是對治自己的惑業,這個比較重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