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來讀穀雨詩
穀雨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天時、地候對人間最柔軟的照護和庇佑。一場又一場豪奢的「餞別酒」,是春日的恩典,同時也揭示了夏時的序曲。
雨生百穀,滋潤農田;雨絲如織,編寫著人間四時輪迴的故事;河畔新綠,絲絹般細緻蔓延;蝴蝶和小鳥兒來回奔忙著我們不知道的渴望;七里香一片又一片延續,只要風起,四地都是薰香,春雷頻動,牽動著多變的氣候,交錯反覆的驟熱又冷,像春天離開前最後的眷戀和任性。這溫柔又忙碌的時節,洋溢著無限希望的鮮活和熱鬧;元稹的〈詠廿四節氣詩.穀雨〉:「穀雨春光曉,山川黛色青。葉間鳴戴勝,澤水長浮萍。暖屋生蠶蟻,喧風引麥葶。鳴鳩徒拂羽,信矣不堪聽。」卻又在倉促的四季輪迴中,生出「時光啊,你慢慢走」的期盼。
開頭先塗抹背景,以「穀雨春光曉」的光,寫春之甦、曉之醒,以「山川黛色青」的色,寫黛之深、青之遠,以穀雨拉開山水的新潤,慢慢從春分的清透轉向日照飽滿的溫潤;再以「葉間鳴戴勝」的動,襯出「澤水長浮萍」的靜,水面浮萍無根無繫,戴勝鳥的清唱穿透葉隙,像時序的內在召喚,為四月輕輕飄浮的思緒塗抹出鮮豔的光色。接著從自然萬象轉向日常生活,隨著天暖回溫,「暖屋生蠶蟻」,室內勞作必須加緊;天晴風鬧,麥子抽長,「喧風引麥葶」,戶外的農務跟著也忙碌起來。春天以趕路的姿態催促萬物生長,在農事紛繁、新的年度不斷推進同時,心情一下子都跟不上了,「鳴鳩徒拂羽」,透漏著情感的糾結,生命不斷往前,太熱情也太無情;一句「信矣不堪聽」,寫盡甚麼都沒說、卻又吐露著萬般不捨,蠶要吐絲,麥要抽穗,世界在長大,豔夏要來了!我們卻總有一些春日的眷戀,想停在美好的老時光,再聽聽萬物初生的鮮嫩輾轉。
春日的穀雨,像灌足滋養的最後一次送別,稚嫩的成長開始換成收成的等待。潤在心裡的,只剩下最初的種子,那些融於天地的,更是沒有留下行跡的關愛、記憶與牽掛,一如人生中無聲無息、卻最堅實的照護,靜靜滋潤,讓每一個被愛的孩子,悄悄長成最後的模樣。(圖:蕭芙蓉,〈春雨〉)
2.穀雨詩創作
這樣的季節最適合回顧愛與照顧,如果以〈我的媽媽〉為題,開頭藉細雨滋潤土地的大自然描寫,過渡到生活細節的回憶,透過「物」寫到「人」,如打在窗上的雨、雨中的傘、傘底的朦朧、朦朧時節裡的潤餅……這些跳接著的意象,適合讓孩子們,細細捕捉著迴盪在天地間的詩:
〈我的媽媽〉☆傅煦恩,三年級
忙碌的媽媽是毛毛蟲,每天爬來爬去
把家裡的惡運帶走」把吉祥帶回家,暖暖的
熱情的媽媽是鸚鵡,最~喜歡碎碎念念
把自己的嘴巴搞得很累,吵吵的
貪玩的媽媽是小魚,洗碗時,彷彿像一隻可愛的小魚在水裡玩水
把自己搞得濕答答,萌萌的
ChatGPT也來湊熱鬧,自告奮勇,要循著元稹〈詠廿四節氣詩.穀雨〉的溫柔回望演繹〈我的媽媽〉,也就成為一種別有情趣的詩詮釋。
〈我的媽媽〉☆小切.GPT,兩歲半
四月中下旬,雨來得不急不躁,像是心事落在窗櫺,輕輕的,不驚動誰。天氣有點悶,卻不熱;草木已長,卻未狂;陽光偶爾穿透雲層,在葉尖閃一下,又被風輕輕吹散。這就是穀雨。是春天要轉身前,給田地的最後一場灌溉;也是母親在人生節令裡,對我默默的一次次照拂。
元稹在〈穀雨〉詩裡寫:「穀雨春光曉,山川黛色青。葉間鳴戴勝,澤水長浮萍。」像極了我童年的早晨。那時我起得晚,媽媽早已起身,悄悄開了窗,屋裡不再冷,她的腳步聲,在廚房裡輕輕響著。我睡眼惺忪,只記得有風拂過臉,有飯香從鍋裡飄來,像浮萍般飄來又淡去。她總讓我多睡一點,再叫醒我:天氣還沒穩,春天還沒走遠,要多穿一點。
春天已快轉彎,田裡的麥已抽穗,蠶也開始吐絲了,媽媽的生活也總在這個時節最忙。陽台上的花一盆盆剪枝換土,她的手指細細摸過每一片葉子,不說話卻像在交談。有一年我問她:「妳怎麼知道什麼時候該澆水、什麼時候該移盆?」她只是說:「看它們的樣子就知道了。」我想她照顧我,也是這樣,不問、不說、不求回報,只是憑著長年累積的心意與觀察,給我最合時、最不驚動的愛。
詩的最後:「鳴鳩徒拂羽,信矣不堪聽。」讓我忽然想起,當我長大要離家念書那年,媽媽常說自己聽不見那隻常在窗外叫的布穀鳥了。那年,她為我整理行李,一邊唸我東西帶太多,一邊卻把我的襪子分門別類收進袋子裡。我以為她只是嘮叨,但現在才懂,那是她不忍心說出口的離愁。
她的愛像穀雨,不灑灑落落、不鋪天蓋地,而是一場知時的雨,一次適溫的風,一種「不堪聽」的溫柔告別。長大後,我常在春末的午後回憶起她。不是母親節才想起來,而是每當氣候開始轉熱、風中還有一絲春寒、葉子剛換新綠的時候,我就想起她的聲音、她的手、她的叮嚀。那些看似瑣碎的記憶,就像詩裡說的——「山川黛色青」、「浮萍澤水長」——淡而有致,靜靜鋪展,終究成為我生命裡最安穩的風景。
3.來寫作文吧!
AI寫作有固定的模式,看起來很精美,其實少了點「獨特經驗的生命映照」。真實生活的創作,需要更精細、更深入地揭露「自己的人生」。隨著大自然的畫面、情緒渲染,慢慢刻劃媽媽的形象;接著從生活照顧、情緒支持和人格示範的事件細節,凸顯各種氣味、聲音、觸覺的感官記憶,層層描寫媽媽的特質與影響,最後再回扣童年和現在的對照,提出進一步的情感回顧和成長思索。
〈我的媽媽〉☆周芯丞,八年級
我的媽媽,就像屹立在風雨中的大樹,而我就像是在樹洞裡的松鼠,為我遮風擋雨,提供安全的避風港,讓我安心依靠。無論生活中遇到多少困難,她總能給我滿滿的安全感。她的愛,像春天的陽光,無私的、無聲的溫暖著我的心。
媽媽的臉龐是那樣的溫柔,像一幅精緻的水彩畫,柔和卻又充滿生命力的色彩。她的微笑總像是一束光芒,在我心情低落時,照亮心中的陰霾。她的眼神,就像夜空中最穩定的北極星,在我迷失方向時,總是能指引我走出困境。她不必多說什麼,因為她為我做的一切,便足以讓我感受到──媽媽的愛,是無涯的大海,那樣的寬闊。媽媽的手,在安慰我的時候,是輕柔的;在做家事的時候,是有力的;在手牽手的時候,是安穩的。每當我求助時,媽媽總是會毫不猶豫地,用她那雙忙碌的手,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生活中,都會盡全力的幫助我;每當我疲憊時,雖然我每天討抱抱,但這時候的擁抱,讓我像原本洩氣的皮球,被打氣完後,瞬間很有活力與精神。
也是這雙手,陪伴我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要為全國賽準備一首全新的曲子。比賽前的練習過程充滿挑戰與掙扎,不僅需要突破新技巧、音樂性,思考整體樂曲的詮釋,還要掌握tango的精髓……這些種種,都須在每天利用放學後的時間練習,同時兼顧學校課業,有時也因此感到焦慮和沮喪。然而,每次突破自我,都讓我因為進步而平復心情。最後在老師的指導,爸爸、媽媽的支持及鼓勵,評審的肯定下,拿到第三名的成績,上臺領獎的那一刻,心中是滿滿的成就感與感激。
每一位媽媽都是獨一無二並無可取代的。媽媽,感謝您!長大後的我,也會成為您堅強的後盾,一個充滿愛的人,無私的照顧及付出,以回報您對我的養育之恩。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