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05 18:18:49| 人氣3,81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白鳥之歌───聽吉利爾斯最後的錄音《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No. 30和31》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自從今年四、五月間,家裡音響喇叭重新調整了位置,並在左邊書櫥玻璃遮上幾片木板,改善聲音的反射,於是音響效果隨之一新。幫忙調整的音響店老闆說,現在蠻像監聽喇叭,雖然沒到一百分也有將近九成地步了。以快廿年前十幾萬的花費,一直聽到現在還能調理出相當滿意的聲音效果,實在物超所值。

吉利爾斯 ( Emil Gilels, 1916-1985 ) 是舉世公認的鋼琴大師,很早就買了他的一些演奏 
CD,卻聽不出所以然來。最近找出 DG 出版的他最後的錄音 CD《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No. 30 
和 31》,一下子就被深深感動。

也許,現在音響器材的聲音調對了,可以聽出他觸鍵特色和傳達出來的感情。那琴音,非常溫潤漂亮而堅實宏大、充滿肉的、屬於具體人身的、人味的,在不同的地方表現出不一樣卻恰宜的觸鍵輕重。像洞灼人世冷暖的菩薩,有時慈悲為懷有時又化身入世的眾生同嘗辛酸喜樂。相對於肯普夫的演奏帶領我們超脫到空靈的境界,吉利爾斯介乎肉身與性靈、神與人之間,給予人更多的同情與不忍、不捨和慰藉。在生死之際,給予難得的人身與人生更多關懷體認及創發性的回憶,幾可媲美普魯斯特《往事追憶錄》裡濃縮的精華。

吉利爾斯生於 1916卒於 1985。這片 CD 號稱他的最後錄音,錄於 198589月他 69歲時,隔月 (1014) 他就過世了。貝多芬最後四首鋼琴奏鳴曲,寫的正是生死交際的飄遊和思索,深入到生死的核心深處。而吉利爾斯的演出恐怕是我聽過最深切感人的演奏。他掌握了音樂與生命共通的全面、多變的歧義特性,敢於出之以戲劇性的對比,卻在高度技巧的融通下,完成統一的表現。這是出自內心最貼切的感應,與貝多芬、與曲子的內涵,完全共鳴又是在自己親濡的體悟下,自然流露出來的。我們可以感覺到現場、即時的、鮮活的手指碰觸鍵盤時,產生細膩而不一樣輕重長短的肉質感受、人性深處的感受。
不管是琴音或心思,他不會僵滯在某一特質上,而是讓自己一直游移隨心緒呼吸反映在鍵盤和音符上。他的彈性運用可以說是全面的,不只在速度上,還包括音色、音質、音量、時值因為是全面的,所以根本察覺不出來。

聽他 Op. 110 (No. 31) 第三樂章的演出,恍然明白鋼琴家阿方納西夫 (Valery Afanassiev) 解剖刀式的解構演出有其淵源。當然,吉利爾斯並沒有這種解構的意味,他演出音色的肉體光澤和旋律的Q勁,讓我覺得有一種巴洛克風格,安放在 20世紀相當內斂的新古典形式裡。無論如何,這是第一回,鋼琴家和我們平起平坐在一起、在我們身邊與(攜、伴)我們同遊,我們不是在想像的台下或音響前聆聽,而或是和他同坐在鋼琴邊,或者,我們就是那台鋼琴,那一鍵鍵的敲擊就像打在我們的肉心上,有時輕輕撫過那感受點,有時彷彿又重得恰到好處;他給了琴鍵和我們的肉身一雙翅膀。幾乎,我們可以從頭到尾含著淚和感激領受全部演出。

於是,我一再重複播放,沉浸在生命微妙的觸動中,百聽不厭。


P. S.
(1). 在 Op. 109的演出中,居然聽到類似《展覽會之畫》的主題旋律,以及類似布魯克納曲式風格的出處。年事漸長,愈覺得上帝造人的模子不多。看來,藝術家創作的模子也不多,似乎不少作曲家有意無意從貝多芬汲取靈感,或不知不覺受他影響。
(2). 終於找到另一張吉利爾斯當年的錄音名盤: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華爾斯坦》、《告別》和《熱情》,最晚 1975年演出錄音,DG發行於 1986年。我應該是 90年代購買,聽了幾次不甚了了,就打入冷宮束之高閣。如今一聽,果然高明迷人。再度感謝音響店老闆為我
佈置環境和指導擺位。 
(3). 作為補充─── 
DG 發行的 DVD “Emil Gilels Recital”,片匣上一篇簡短的評論:
"極少鋼琴家臻至這麼精湛又富麗的技藝…吉利爾斯演奏的莫札特和他演出的貝多芬,其大膽進取極引人激賞,幾乎融涵了阿波羅(太陽神智性)和戴奧尼索斯(酒神狂歡)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Joe意譯 )






貝多芬《華爾斯坦》《告別》《熱情》/吉利爾斯



台長: Katle and Joe
人氣(3,818) | 回應(0)|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音樂賞析(音樂情報、樂評、歌詞、MV) | 個人分類: 碰 觸 音樂 |
此分類下一篇:吉利爾斯 20 K 金的琴藝 ── 他在卡林西亞( Carinthia ) 的演出
此分類上一篇:【札記】 春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