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4-06 13:37:13| 人氣6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聊聊「背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其實讀書並不輕鬆,如果輕鬆,那代表我們「會了」(不管是已經懂的,還是一聽就能暸解的),之所以不輕鬆就在於我們「不會的地方」;但是,我們「會的」一定比「不會的」多,所以我們才能成長。
  至於背書,雖然我是讀中文系,那大家就覺得「阿得一定讀很多書,也背了很多」;可是……錯了,我非常…非常…非常地討厭背書,因為我覺得背了沒有用,可是我的歷史、地理、三民主義那些都很強(大學聯考這三科加上我老姐的國英數,就可以上臺大了),那我應該很會背書,也很喜歡背書囉!
  沒錯,我的確也花了許多時間在背書,不過「會背」與「喜不喜歡背」是兩回事,像我就屬於「會背,但不喜歡背」的那型。那為什麼我肯花時間去背書呢?因為我不「死背」;什麼叫死背?就是那種看一句背一句,原封不動地、一字不漏地背。如果非要把自己的腦袋塞得滿滿的才叫背書,那打死我也不會去背書。而我會花時間去做我不喜歡的背書,是因為我告訴自己的一個理由讓自己背書,就是「我想記得這些東西」,就只是一個很單純的想法,於是我就很心甘情願地背書了,因為背書只是一個讓我去「記得」的過渡期而己,雖然討厭,但為了達到目的,我也甘願,畢竟我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唯有辛苦付出才能嚐到更甜蜜的果實(噁~好文藝腔哦~不過這是相當重要的,因為如果自己都無法說服自己,那我想沒有人會去做自己討厭的事吧)。

*背不背書是自己的決定,找到背書的好處,找到讓自己肯花時間去背書的理由,那背書就不難了。

  背書不是不好,背書是幫助我們學習的方法之一,只是要用對地方,背對內容。就舉我來說,我之所以會想去背書,是因為我選擇了很多我「想」背的,以及「有方法可以比較輕鬆背的」,至於拚命地死背,那些都是在考完試後就全忘了,那為什麼會去死背呢?沒辦法,考試要考,迫於現實所逼,只好讓自己很心不甘情不願地背了。不過……這也是一種讓自己背書的理由,雖然自己不喜歡,很無奈,但我總是安慰自己,至少我也得了某種程度上的獎品了——高分(阿Q精神法)。

*其實每件事都一樣,在衡量利益後,發現對自己有利,那就放手去做吧!因為辛苦是難免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為了自己更大的益利,那咬著牙也要撐下去,不是嗎?


  舉我弟的例子吧。
  我弟因為某些外在因素,對英文都沒下任何功夫,所以英文沒有任何基礎,現在促使他要讀英文的是因為「需要」,進入職場後他發覺到英文非常地好用,所以他想要學好英文。可是以往的經驗無形中影響了他,讓他在學英文方面顯得很無力,也很浮燥,甚至許多人告訴他方法及經驗時,觸碰到他心中的痛,讓他更加排斥,可是他又很想學好英文,很矛盾吧!不過這是正常的。
  我弟以前讀書很不專心,也很不定性地乖乖坐在桌前讀書,於是定心下來背書對他而言是相當痛苦的(通常這種人在數學方面很好,因為上課懂了邏輯和方法就可以馬上應用自如,比較輕鬆也比較得心應手,成就感也比較高)。以前上英文家教時,要背KK音標,又要背單字的,而他也懶得背,就用一些小偏方來投機。例如:John的發音就在旁邊寫「撞」,剛記下來的時候還有印象,所以能發出正確的音,但隔一個禮拜後就很自然而然地唸成「ㄓㄨㄤ`」,唸錯了又不想用踏實的方法去學,老是唸不好,一點成就感也沒有,久了也就不想讀英文了。,直到現在,我弟在坊間看到一些用注音「翻譯」英文,還會有一種他鄉遇故知,一副惺惺相惜的感覺呢!
  其實背書只是幫助我們讀書的方法,是一種訣竅。背書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們要學到東西」,但人往往忘記這一點,就像我弟,明明是要學英文,但一聽到背單字就排斥,將正確的讀書方法推得遠遠的,只想要輕鬆的,至於能不能學到東西好像不是這麼重要了。
  我很好奇,也很想問那些不喜背書的,究竟讓你們不去背書的原因是因為討厭「背書」呢?還是討厭「總是背一些自己不喜歡的」?這兩個都牽扯到了「個人喜好」的問題,因為並不是不能背,而是自己不喜歡,於是不想、不肯。如果知道自己是這類型的,那我想就很好解決了,因為這是自己的決定,跟背書一點關係也沒有,就如同我之前所說的,讀書是靠自己,如果不想背書,那就自己找一個比背書的方法來讀書,來獲得知識。如果沒有,那就乖乖地按步就班地來,不要想著「天下掉下來的禮物——不用背就能將所有知識牢記得嚇嚇叫」,如果是,那我就要抗議了,因為……我也要……。
  那如果是「背不出來,越讀就越討厭的,久了就歸咎於不喜歡背書」;我想這是讀書方法的問題,也就是我所說的「死背」,這種是最沒有效的讀書方法,因為老是強迫自己做不喜歡的事,而且做了又沒有成就感,久而久之也就灰心了,於是就放棄了,而這就是很多人的通病--逃避。

*我一直強調,背書是一種方法,如果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讓你們將所有事情記得牢牢牢,那你背不背書,似乎一點也不重要,不是嗎?

  至於那些不知道為什麼老是背不起來的,我想這是讀書方法不對,很多東西不用靠死背才記得起來,找出其中的邏輯、關連性,也是一種方式,我一直強調的,讀書不一定要死背,只要你記得住,管你用什麼方法都行,不是嗎?像日本節目《幸福家庭計畫》,要一個四十歲以上的爸爸去背一些很難背的東西,像全球國家的國旗、怪獸名稱……等,那些又多又雜,又有很多相似的,光是看就頭昏,可是就是有人背得出來,為什麼?因為他們用了很多很多的方法協助自己記憶,誰說背書難了,誰說記憶一定得死背,只是自己沒用心找方法而己(當然那節目也是因為有獎金可以拿,才會逼自己去背書)。
  書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要老是把自己當成死的一樣(工作的時候老是被爸爸和舅舅唸這一句);同樣地,讀書是活的,背書是死的,不要老是被背書牽著鼻子走。讀書讀得好才是重要的,管他用什麼方法,不是嗎?
  那天我的小堂妹說國文要怎麼讀,不喜歡背,但老是要去背那些東西,因為考試老是要考那些無聊的問題。像我老姐說的,「我只要能活地好好的,誰生在哪個朝代,做了哪些事,關我屁事」(她討厭歷史,她歷史很差)。其實一樣的,很多東西是不用背的,像什麼某某作家的寫作風格如何啊?以及誰在某年某月某日寫了某個不知名的東西啊?我想如果未來想去中文系,那就可以好好研究,如果不是,我想只要記得一些字詞解釋就好了,因為這可以幫助我們去閱讀。

*讀書是件好事,不要老是將讀書和教科書(考試)畫上等號,這樣會失去讀書的意願;記憶不是件壞事,不要老是將記憶和背書(死背)畫上等號,這樣會降低記憶的動力。

  「數學」要背那些公式,然後才能運算出答案;「國文」要背那些解釋,為的是讓自己看文章順暢些;「英文」要背那些文法,然後才能知道文章指的是什麼意思;「理化」要背那些元素,為的是知道化學式是如何去平衡推算的;「歷史」要背那些年代,然後才能知道承先啟後的歷史意義;「地理」要背那些相關位置,為的是暸解各國的相關位置。也就是說,不管科別是什麼,都還是要背,嗯……好吧!說「背」好像太那個了……,那改說「記」好了,反正都是得記在腦子裡的嘛。那也就是說,所有的知識最原先就是要將「基礎」記住,才能夠加以活用在更寬廣的地方,只是數學、理化、地理很明顯地能將這些基礎使用出來,而國文、英文、歷史則是屬於隱藏在個人內在知識,但我想每個科目都有它一套的邏輯存在,試著將它找出來,那讀起書來也就更得心應手了。
  我的小堂妹和我弟在學習上都遇到了瓶頸點,雖然都在讀書,但兩人都認為老是要記一些有的沒的,又難記又沒啥作用,於是就不想「背」,可是又找不到其他方法可以幫助學習,於是就困住了。
  讀書是需要方法的,這是我一直以來的觀念,而我也說了「背書」只是方法之一,但是……如果這個方法讓你們覺得讀書是件困難的事,那就代表方法不對,就得換個角度去思考,找尋適合自己的模式。只是要再度強調,不論是用什麼方法,最後仍然是希望能牢記在自己的腦袋裡,不是嗎?
  國文有國文的讀書方式,我就舉我的例子吧。
  國文分為古文、古詩、唐詩、宋詞……,新潮的就是散文、新詩、小說……,這些我從來就沒有「完全」記住過,最多就記得其中的幾段或是幾句(至少可以拿出來唬唬人),可是這些文章我一定會去「理解」它,專業一點的說法是「暸解文章的意涵」,白話一點的說法是「內容告訴我們什麼事」,粗俗地講就是「這篇到底在唬爛些什麼」。當別人問李白《長干行》是在說什麼時,至少我可以說這是兩小無嫌猜的青梅竹馬分隔兩地的思念,而不是看到長干兩個字就傻在那裡,想說長干到底是長長的欄杆呢?還是豆乾(嗯~大溪的豆乾是蠻好吃的啦);白居易《琵琶行》這篇文章就是在講白居易藉由一個夜間彈琵琶的女子來表述自己的糟遇,並不會解釋成「有個琵琶很神奇地會走路」;朱自清《背影》是表達了兒子對父親表達關懷的感觸,而不是說「背影哦~就是看不到臉嘛」。有太多太多的例子了,只是大家都把國文「制式化」了,認為國文就是背得琅琅上口,一字不漏地就是讀得好。錯了!讀國文是有許多樂趣的,不單是將古人寫的文章背誦而己,有時還可以重新詮釋,只是在詮釋之前要先知道「原意是什麼」,以及你是否有能力去詮釋。就舉這個「行」字吧,如果讓你們來說,一定都知道有「走路」、「行走」的意思,但為什麼呢?以前就是只有生字本寫一寫,解釋記一記,然後久了就記得了,但卻不知道為什麼它有行走的意思。
  在這點上,我們讀中文系就有點在找出「為什麼」的意思。我們學的文字學便是如此,從許慎《說文解字》看,它是由 ╬ 來的,而 ╬ 原來是指十字路口的道路,那十字路口不就是「讓人走的」,路旁不就有「商家」,或是商人總是踏著腳步,長途漫漫地到處「行商」,漸漸地就衍生出「行走」、「商行」的意思;再深一層地推衍《長干行》、《琵琶行》的行字,是一種文作體裁,包括了「文章內容有遠行意涵的」或是「文人遠行時的作品」;你們看,一個字而已就可以有這麼多意思,那不是很有趣嗎?
  不過……你們一定會說,因為這樣才痛苦,一個字有這麼多解釋,看文章時不知道哪個是正確的,考試時亂解釋一通,錯得一塌糊塗。沒錯!這的確是個困擾,尤其是要面臨考試的我們,為了拿高分進入好學校,那也就只好「搏生命地背了」,但如同我先前講的,這麼做雖然不喜歡,但至少還是得到了好處,不是嗎?而且,我總以為,如果一個字讓你看了十幾二十遍的,你還會記不得嗎?我想問題不在於記不得,而是在於不會用,也就是說明明看到了「行」這個字,也知道有行走、商行……等意思,但卻不知道哪些地方用哪些解釋,我想這才是最大的困擾。
  嗯……如果不是為了考試(如果可以的話),那我想每個解釋都可以有另一番風味。像《上邪》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

  本來是說一個人對心愛的對方傾訴的旦旦誓言(想更深入了解的請看民間古詩解釋本),但卻可以解釋為:天上的邪魔啊!我要與你相知相守,一起活一輩子都不會死。直到高山沒有土,水也枯乾了,冬天打雷,夏天又下雨、下雪,天與地合在一起時,我就與你絕交。(取自於席絹《瀟灑出閣》)天啊!這樣文意完全相反,但有錯嗎?只是不同於原文意涵,也另類了些,但卻也是另一種創意,不是嗎?
  我很幸運,因為我已經過了那種為考試而讀書的時期,但那些還沒脫離的人,考試還是要顧,還是得將正確的國文讀好,我的經驗是採用「歸納法」來整理,將所有的字可能有的解釋都整理成一張表(甚至加一些例句在後),這樣比較有系統也比較方便記憶。就像讀英文,不也是找出a可能會發那些音,而a放在哪些字的前後會有不同的變化,甚至還可以找出一些特例,當然特例就得背了。我弟所說的數學公式是經由邏輯推算得來的,所以我們知道怎麼來的,也就比較容易記住,但是……數學公式其實也是經過整理而來的。同樣地,國文也是可以用這招,只是它先經由經驗整理而來的,再去找出一套系統邏輯讓我們知道字詞可以如何運用。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大家硬生生地拆散他們,我想如果找到對的方法,那國文、數學一點也不難,對吧!



P.S.此文為親人對談後的想法,純屬閒聊,文字結構上並不嚴謹,看完就算了。

台長: 呆愣小子
人氣(6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