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8-08 20:03:53| 人氣1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52) 文/淨空大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152

http://www.amtb.tw/magazin/image/e_up_icon.jpg

 

.『樂阿蘭那行』,謂心之與行,契合無間,即證得之意。

  『樂阿蘭那行』。「樂」是破音字,不當快樂的樂講;念去聲,愛好、喜歡的意思。他非常喜歡安靜,喜歡寂靜。
『謂心之與行,契合無間,即證得之意』。此句之意是「證果」,契入寂靜的境界。凡夫與他們比較,就顯示出很大的不同。我們要知道,更要學習,方是真正的修行。

.凡夫所以起念無他,未能忘情於能得、所得耳。能得是我相,所得是人相,能所不一是眾生相,執持不斷是壽者相。作一得念,則四相具足。

  『凡夫所以起念無他,未能忘情於能得、所得耳』。此即凡夫與聖人不同之處。四果,不但能得、所得沒有了,前面經文已經說明,初果須陀洹就沒有能所的念頭,何況四果羅漢。凡夫得失心很重,堅固的執著。得,一定有能得與所得,有能所。『能得是我相』。他堅固執著有個「我」,以為我得到了。『所得』也用一個字作代表,『是人相』。我的對面,我所得到的。人相不一定是人。我們得到錢、得到物、得到什麼,都用這個字作代表,代表所得的,即是「人相」。

  『能所不一是眾生相』。能得、所得不一樣,能得的心不一樣,種種心。諸位細細體會能發現,所得的物當然更不同,即是「眾生相」。『執持不斷是壽者相』。能得所得的念頭不會斷。堅固的執著,相續不斷的,就是我們所講的時間;時間就是「壽者相」。《金剛經》這四相,倒很像現代科學家所講的四度空間。時間加上三度空間,就變成四度空間。

  『作一得念,則四相具足』。只要有得的念頭,即使再輕微,四相都具足。四相具足,不但不是菩薩,亦不是小乘四果,諸位一定要知道。從前我們讀到,「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他不是菩薩,那是不是阿羅漢?是不是須陀洹?現在我們才明白,連須陀洹都不是,何況菩薩!凡聖差別在那裡?凡夫著相,聖人不著相。

  論福報,我們從相上看,而不從性上看。性上看是另當別論。從法相上看,忉利天王、大梵天王,福報之大,別說須陀洹,四果羅漢也無法比。論福德性,當然,他們是聖人,四相都離了,實在講是無量福德,不是大梵天王能與之相比的。大梵天王所得的是福德相,不是福德性。這些聖者們,證得的是福德性,是故才講,福德不可思量是真實的。

.布施者若存有所施,最易志得意滿。故發大心、行大行者,萬不可住相也。

  『布施者若存有所施,最易志得意滿』。許多世間人都有這個心態。他布施做得很多,功德做得很多,身體都輕飄飄的,得意忘形。自以為修了很多福,自以為做了很多好事。事實上,他僅是修了福,做了好事,完全著了相。我們知道他的福報並不很大,他所得的福是很有限的。

  佛在此經中,教我們行於布施應當不執。不執著,你所得的福那就大。因為不執著,所修的福變成「福德性」。性,無量無邊!包含虛空法界,福報非常大,真正不可思議。

  『故發大心、行大行者』。這些都要記住。什麼是「發大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要度一切眾生,令一切眾生皆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方是大心。什麼是「行大行」?空有兩邊不著,行於布施,方是大行。菩薩從初發心直至成佛,都是修此行門,是故此行門稱為大行。前面已經說得很多,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在日常生活中兩邊不住,即是大行。『萬不可住相也』。一住相,就不是佛法,所修的即是世間的「有漏福報」。

  >>續載中……

  (《金剛經講義節要述記》講於1995.5新加坡 佛教居士林及美國,「華藏講記組」恭敬整理。)

 

 

台長: 果前
人氣(1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 個人分類: 淨空大師開示錄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如何不生氣 文/淨空大師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 帶業往生的法門 文/淨空大師

我要回應 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 登入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