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5-15 11:44:52| 人氣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台中中區月子中心推薦 台中西區產後月子中心超優質~住過媽咪推薦

關於喬口地名的來由,民間有因三國時小喬曾居此而得名。清朝初年顧祖禹所撰《讀史方輿紀要》卷八十湖廣六中說:“喬口鎮當益陽喬江之口,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王逵等自朗州(常德)襲潭州(長沙),克益陽,進克喬口及湘陰至潭州是也,今有喬口鎮巡司”。據《明史地理志》載:“長沙西北有喬口巡檢司。“益陽喬江之口”是“喬口”地名之由來。

昔日新康古剎甚多,較著者有“洪山古剎”,建於明代萬歷年間,清時重修二次,祀洪山佛祖,香火鼎盛;“陰陽廟”建於清代中期,位於街的中心,是由江西會館建造的萬壽宮,祀許遜真人,福建會館建造的“天後宮”則祀嫘祖姐,二廟背向建造,一向東一向西,故稱陰陽廟。還有茅庵寺、觀音堂等,今均蕩然無存。

清代至民國前期,喬口的蛋行、糧行和鐵、木、篾、棕、傘鋪等發達,最多時70餘傢,台中東區月子中心推薦商業繁榮,經濟活躍。l949年,有居民3500多人,工商業300多傢,其中糧行9傢,造船業l8傢,圓木、鐵、木業各20多傢,傘鋪3傢,棕業5傢。共有房屋建築面積47975平方米。

小漢口

1949年,靖港鎮區房屋建築面積128818平方米,多為商業、手工業私產,一條麻石街從紫雲宮至楊泗廟,曲折迂回,長約2公裡。靠楊泗廟一段東側,因溈水急轉直下,首當其沖,年久成潭,隻在西岸建半邊街。1951年,在鎮西糧食管理站附近攔河築壩,使溈水改道新康出湘江,根除瞭水患,但從此失去天然良港的優越條件。1960年,建靖港35千伏變電站。在築堤治水同時,調整鎮區城市佈局,先後於1966、1973、1976年,對街道進行3次改造。1978年,又在東頭保安街溈水入江處築壩,使鎮區一段溈水東西斬斷,形成內湖。是年,喬口至縣城的公路建成,至此北去喬口、湘陰,西抵格塘、寧鄉、益陽,南達縣城至長沙以遠,東經銅靖汽車輪渡與銅官貫通,可去湘陰、汨羅、嶽陽等地。靖港鎮現有保良街、保健街、保安街等街道。2008年12月,靖港鎮公佈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



歐陽詢父歐陽紇曾任南陳朝廣州刺史和左衛將軍等職。因舉兵反陳失敗被殺,並株連傢族。歐陽詢因年幼幸免於難,被父親好友江總收養。歐陽詢聰敏勤學,涉獵經史,博聞強記。隋朝時,歐陽詢曾官至太常博士。因與李淵交好,在大唐盛世累遷銀青光祿大夫、給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館學士,封渤海縣男,故稱“歐陽率更”。因其子歐陽通亦通善書法,故其又稱“大歐”。歐陽詢楷書法度之嚴謹,筆力之險峻,世無所匹,被稱之為唐人楷書第一。他與虞世南俱以書法馳名初唐,並稱“歐虞”,後人以其書於平正中見險絕,最便初學,號為“歐體”,他的字,歷代書傢多有評論。唐張懷瓘《書斷》評曰:歐陽詢,“書則八體盡能,筆力勁險。高麗愛其書,遣使請焉。神堯嘆曰:‘不意詢之書名,遠播夷狄’……詢飛白、隸、行、草書入妙,大篆、章草入能”。明《書藪》論其“飛白冠絕,有龍蛇戰鬥之象、雲霧輕飄之勢;真行森森焉,若武壽矛戟,至使和永奪氣,蓋絕藝也”。



(陳先樞:湖南長沙人,清代史志學傢陳運溶之後,長沙市首屆優秀社科人才,現為湖南省文史研究館館員、長沙學院文化研究所教授、湖南省湖湘文化交流協會學術顧問、長沙市歷史學會副會長,長沙市檔案學會副會長)

銅官窯復興於何時,目前很難考證,但據1942年湖南省銀行經濟研究室所編的《湘東各縣手工藝品調查》說:“銅官制陶始於何時,鮮有人知。唯據老窯戶收藏之契約,有康熙、乾隆之年號,即銅官陶業之創始必在三百年以前。相傳,明末有漁人某遠到廣東捕魚,於海濱(想系佛山石灣)學得制陶之法,歸而傳授他人。於是窯廠林立,陶工麇集,銅官之陶遐邇聞名矣。”史載康熙中後期清政府實行“減官窯,興民窯”的政策,當時醴陵瓷業已經復蘇,這勢必刺激著有燒窯傳統銅官發展陶業生產。到清末,銅官已有陶工數千人,生產的產品有日用陶、建築陶和美術陶幾大系列,號稱“十裡陶城”,成為全國五大陶都之一。至今保存完好,仍在生產的清代義興窯遺址已列為市級文保單位。

新湖南新聞客戶端>湖南>長沙

[來源:新湖南客戶端] 2016-10-24 14:40:40

靖港地處湘江西岸,東望銅官,是溈水入湘江之三角洲地帶,昔為天然良港,水路暢通,帆影不絕。凡濱湖湘陰、益陽及寧鄉和本區糧食、土產多以此為集散地。曾為湖南四大米市之一,又是省內淮鹽主要經銷口岸之一,商賈雲集,市場活躍,為原長沙縣第一繁榮集鎮。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即有客輪停靠,在此設“洋棚子”接送旅客。往來於溈水、湘江的寧鄉“烏舡”船有3000多艘,平日停靠船隻千艘左右。清末民初,有糧行50多傢,糧棧、米號各20餘傢,還有一批其他工商業。民國中期,與津市、洪江同為湖南省繁盛三鎮,有“小漢口”之稱。1933年,建置長沙縣直屬鎮。同年,設長沙縣靖港民眾教育館。1935年,設長沙縣衛生院靖港分院。1938年長沙大火後,投奔靖港經商者大增,工商業達500多戶。著名商號有楊廣興糧行、秦裕泰南雜號等。

銅官不僅以生產陶瓷馳名天下,更因杜甫的一首《銅官渚守風》而成為千古名勝。該詩為大歷四年春杜甫過銅官渚遇風泊舟時所作,詩中“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燒山”,寫湘岸春耕前景物,詩風親切自如。後人建有守風亭,刻此詩於亭內。

——望城湘江古鎮群簡史

抗日戰爭前,新康鎮有工商業106戶,常住人口5000人。1949年,工商業減至80戶。1951年,屬沱川鎮。1953年,改為新市鎮。1956年,置鄉級新康鎮。1957年冬,溈水上遊攔河築壩,航運被阻,逐漸失去繁榮局面。1958年,劃歸靖港公社新康大隊。1961年,劃歸新康公社。1980年,溈水大橋建成,溝通瞭南北陸上交通。集鎮內有公社機關和縣、社辦工廠、商店、醫院、學校、影劇院等,是附近農村農副產品集散地,集鎮又漸趨繁榮。1984年,改屬新康鄉,為村級集鎮。1987年,有居民388戶,1121人,有縣、鄉企業41傢,個體工商業20戶。

古溈口戍

清康熙十三年(1674),在街尾建彤關寺,光緒三十年(1904)改建為東山寺。東山寺雖名寺,實為供奉少白龍王的廟宇。東山寺屋頂蓋陶制琉璃瓦,正面墻體和屋脊均采用綠釉縷空陶瓷浮雕裝飾,有人物山水、蟲魚鳥獸,別有風味,盡顯十裡陶都風采。廟內少白龍王神像,泥塑“金身”,雙眼炯炯有神,面部栩栩如生。寺院內正對大殿有一座大戲臺,清代文人李愛生撰戲臺聯雲:“一曲譜薰風,藉鐵板銅琶,演出河濱景象;群仙翻樂府,駕蒼虯白鶴,掀開水面文章。”1923年3月3日,銅官3000多陶業工人在東山寺戲臺前舉行陶業工會成立大會,推舉郭亮為工會委員長。為此,1981年戲臺被拆建為郭亮烈士紀念亭,東山寺亦不復存在。

書堂山

丁字鎮亦為旅遊勝地。麻潭山即位於丁字鎮境內,西臨湘江,西南至東北走向,長約4.5公裡,主峰海拔287.8米。麻溪於此地匯入湘江,山下為深潭,因名“麻潭”,亦稱“龍潭”。清陳運溶《湘城遺事記》載:“山中有白雲庵、福興庵、觀音寺、和尚洞、靈仙洞諸勝。靈仙洞口石門正方窺之,中空上生異木,秋深葉落從龍潭浮出,知此洞與龍潭通。龍潭湘水最深處也。”時邑人鄒南英《遊靈仙洞》詩雲:“何處見靈仙,洞中有石室。奇木生洞口,洞深不可測。秋高葉落時,遠自龍潭出。仿佛巴陵道,倉山通地脈。”麻潭山山峰險峻,秀出雲表,怪石巍峨,常有遷客騷人登山攬勝,概之為“麻潭十景”:凌霄仙洞、獅子銜樟、白雲古寺、金龜越塘、果老聳立、桂泉清香、歇憩坳嶺、黑狗逐羊、練馬池上、鐘鼓廣場。今白雲寺已遭拆毀,其餘九景依稀可見。清時還有金蓮寺,今亦無存。

書堂山地處湘江東岸,西與望城區治高塘嶺鎮隔江相望,東界橋驛鎮,南鄰丁字鎮,屬丘陵地帶。原屬丁字鎮,今置書堂山街道。書堂山因山形酷似筆架,故又稱筆架山。昔日山深林密,幽靜清雅,唐代書聖歐陽詢父子在此讀書習字,歷代文人薈集,舉觴賦詩,故以書堂命名此山。

歐陽詢故裡



民國時期,設新康鎮。鎮上有裕源槽坊,釀酒遠近聞名,酒香飄溢湘江,船工紛紛落帆停槳,上岸飲酒,有傳統花鼓戲《洪蘭桂打酒》述其事,使新康名聞湘鄂,經商者趨之若鶩,促進集市更加繁榮。抗日戰爭前,有工商業106戶,常住人口5000人。

大清《一統志》稱:“溈江在寧鄉縣一百五十裡,源出大溈水,東北流入長沙縣界,名新康河,又東北入湘。”溈水入湘江處,稱新康口,其北岸即新康鎮。杜甫詩《北風》即在新康所作,杜原註:“新康江口,信宿方行。”詩中有“爽攜卑濕地,聲拔洞庭湖”之句。

古鎮說古

據《陳書·嶽陽王叔慎傳》記載,隋朝收復長沙,最後戰場就在新康口。隋將薛胄生擒陳叔慎,長沙陷落後,鄔居業率所部從武州來援,出橫橋江,聞叔慎兵敗,乃駐新康口。隋大將劉仁恩奉命援助薛胄,於是新康口發生激戰,相持兩晝夜,隋軍擊敗陳軍,鄔居業被俘,長沙歸入隋朝統治。明末大亂,軍閥混戰,新康口再次成為戰場,新康口幾成廢墟。其時陶汝鼐《還新康江口》詩雲:“江岸人煙廢,魚磯草木深。羽鱗欣有托,天地似長陰。無處詢前輩,徒勞辨舊林。馀生還數過,未忍賦愁心。”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銅官窯是一座民間陶瓷窯。銅官窯位於石渚湖北岸,發現於1957年。根據考古發掘的地層關系和出土“元和三年”(808)罐耳范,“大中九年”(855)釉下彩繪飛鳥瓷壺等紀年銘文,可知銅官窯的燒瓷歷史早於盛唐,興於中晚唐,衰於五代。長沙窯是中國釉下彩陶瓷的發源地,也是世界陶瓷“絲綢之路”的起點,其陶瓷產品遠銷世界各地。1983年,在揚州出土瞭一件題有阿拉伯文字“真主最偉大”的長沙窯背水壺。可見,這種背水壺是一種專供外銷的產品。在外銷的長沙窯陶瓷器中,以褐斑貼花瓷器最多。這種貼花圖案大多具有濃厚的中亞、西亞風格,如有胡人樂舞、獅子及對鳥椰棗圖案。這類陶瓷器主要銷往中亞、西亞地區。有的瓷器則以同佛教有關的蓮花作為裝飾,主要銷往印度和東南亞等地區。

鎮上還有宗教建築數處,其中遠近聞名的有“楊泗塔”、“觀音閣”等。紫氣山又名紫雲山,山上有紫雲宮,與銅官鎮隔江相望。紫雲宮始建於唐,後毀,清乾隆年間重修。紫雲宮宮殿簷牙高啄,進出大廟,並排分設左、中、右三座圓拱石門。正門前兩尊石獅,爪牙畢露,鬃毛旋卷,昂首怒目,踞地相望而坐。正門矗立三層閣樓,登上頂層“鎮湘樓”,極目水鄉,盡收眼底,居中一層南向題寫“數峰青”三字,系清末侯鍔樓手筆。元代詩人劉履泰作有《鎮湘樓》詩:“楚湘盡處水偏清,孤閣憑虛扼建瓴。西下溪流喧石磧,南來嶽色滿窗欞。漁樵小集朝成市,闤闠相仍夜舉鈴。未必遂窮千裡目,挹將空翠坐中青。”

新康在漢、晉時屬新陽縣和新康縣,唐代以後屬長沙縣,清代稱新康都,轄靖港、喬口等地。到清代,新康又恢復往日的繁華,到處鶯歌燕舞,戲樓遍佈整個集鎮,舉人袁松崖有《新康戲樓》聯曰:“湘水慶安瀾,恰當古寺鐘搖,錦纜牙檣千裡集;江村欣賽社,又聽陽春調逸,漁歌樵唱萬人歡。”

靖港鎮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距鎮僅數裡的團頭湖就散落有新石器時代遺址15處,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今全鎮保留木結構建築占整個建築的三分之一以上,其中“宏泰坊”、“育嬰堂”等清代晚期磚木結構建築,保存較為完好。全鎮古建築面積達5000平方米以上。位於保健街的戲臺,長16米,寬4.7米,南臨小河,系“中華民國十年寧鄉八埠公建”,戲臺東、西、南三方均有花崗石護欄,欄柱之間以花崗石板相連、石板臨江面皆陽刻有花、鳥、獸等各種圖案。保健街戲臺北側為“寧邑楊泗廟”,戲臺原與廟相連,楊泗廟建於清咸豐十一年(1861),並設“八元堂”以招攬運輸,它既是一座供船運工人祭拜、祈求平安的寺廟,同時又是當時寧邑從事水運船主聚會的會館。

袁傢湖原有泗洲寺,祀楊泗將軍,設有舜帝殿、陶祖殿、戲樓等,戲樓聯雲:“平章歌舞有情天,非近水樓臺,何處好翻新樂府;瞭卻蠶桑無事日,間隔江商女,可來同唱後庭花。”

靖港逆湘江逆上長沙之要沖,歷為兵傢必爭之地。近代太平天國戰爭中靖港成為重要戰場,咸豐四年(1854)二月初九(3月7日)太平軍占領靖港,四月初二(4月28日),石貞祥率征湘軍大敗曾國藩水師於靖港。曾國藩在靖港對岸銅官渚憤而投江,遇救。湘軍水師彭玉麟、陸師塔齊佈等合力攻擊太平軍,四月初八(5月4日)太平軍自靖港退守嶽州。

今書堂山街道,1950年時曾屬書堂、仁義鄉,1958年劃屬橋驛公社,1961年公社建制劃小,始稱書堂公社,駐地在務廉堂。1964年冬在石渚進行瞭圍湖造田,新開瞭排灌渠道,使石渚湖內700餘畝稻田得以旱澇保收。1958年以來相繼對沿河各垸進行瞭整修,修築瞭防洪大堤5條,全長約14公裡,整理瞭大小堤垸5個,全境2萬畝稻田基本實現瞭水利自流化。但那時,幹部們尚未認識到“書法聖地”的意義,“書堂八景”任其荒廢。近年逐步得到恢復,森林公園和文化園初具規模,書堂山成為望城湘江古鎮群最具特色的旅遊景點。

靖港原名蘆江,又名溈港,系溈水入湘江口之一。明《一統志》雲:“在長沙縣西北五十裡,自寧鄉縣流至東北入湘”,“唐李靖討蕭銑駐兵於此”。當地百姓為紀念李靖,遂把“溈港”改為“靖港”。清同治《長台中中區月子中心推薦沙縣治》亦載:“唐李靖駐兵於此,秋毫無犯,百姓德之,名曰靖港,以志不忘。”



民國初年,銅官鎮有陶窯160多座,窯工9000多人。其後,陶業生產幾經起伏。1949年,鎮區商業蕭條,隻有工商業204傢,僅剩陶工700餘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銅官陶業迅速恢復。今日銅官陶瓷產品不僅暢銷全國,而且遠銷海外30多個國傢和地區。其產品有日用陶器、日用炻器、建築陶、美術陶、工業陶五大類。

1938年始設銅官鎮。1951年,劃為縣屬鎮。1954年,成立銅官陶器供銷生產合作社(今湖南省銅官陶瓷總公司前身)。1958年.開通銅官至靖港客運輪渡。1959年,置建制鎮。1965年,建成的銅官劇院,系境內第一座專業劇院。同年,在大坡建銅官變電站。1970年,梅銅公路(梅花嶺至銅官)建成,陸上交通始與長沙、湘陰等地溝通。1974年,銅官至靖港汽車輪渡建成通航,溝通瞭湘江兩岸運輸,通達縣城及益陽、寧鄉等地。1980年建銅官自來水廠,結束瞭居民飲用河水的歷史。1985年,在袁傢湖建成陶瓷公司俱樂部,全用陶瓦蓋頂,建築面積4381平方米,其規格之高列當時長沙地區之首。1986年,建成陶城公園,充分運用陶瓷裝飾藝術,顯現陶都特色。銅官鎮為湖南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之一。銅官老街依山傍水,房屋多用廢棄陶缸等墊基為墻,陶瓦蓋頂,獨具一格,老街近年得到修復,2016年公佈為長沙市歷史文化街區。

新中國成立後,全鎮共轄上河、中河、古正、接隆、衣鋪、大碼頭等8個居民組,1個蔬菜生產隊。1950年為區屬鎮。l952年改為縣屬鎮,有商店l07傢,攤販42傢,手工業72傢,仍為望城境內的繁榮集鎮之一。l954年,新修和加固防洪大堤12.5公裡,加高到38米標高。1956年,並入靖港鎮。l958年,劃為靖港人民公社喬口集鎮大隊。1960年,從靖港變電站接入電源。1964年,建成喬口110千伏變電站。l975年,長沙市輪渡公司開航長沙至喬口客輪。1976年,改造舊街道,修築瞭一條長2000米的新街道,全部鋪成瀝青路面;還建成容量l00噸的自來水塔。同年,開挖爛泥湖撇洪河,建喬口防洪閘,集防洪、排漬、發電、通車、通航為一體,於l978年9月竣工,結束瞭歷史上的水災橫禍,也為喬口的交通發展創造瞭有利條件。1981年,改造古正街,建成寬8米、長520米的瀝青表處理街道。l985年4月20日撤喬口鄉置喬口鎮。

台中西區高級月子中心

銅官境內名勝古跡眾多。雲母山又名銅官山,西臨湘江,山土紫色,內含雲母,故名雲母山。《列仙傳》謂:“長沙雲母服之長生。”修道之士常爭而食之。唐詩人劉長卿《雲母溪詩》雲:“雲母映溪水,溪流知幾春。深藏武陵客,時過洞庭人。白發漸皎鏡,清光媚湮淪。廖廖古松下,歲晚掛頭巾。”

新康口扼湘北水上要沖,歷為兵傢必爭之地。《水經註》載:“新陽(寧鄉)縣南,晉太康元年改曰新康矣。溈水又東入臨湘(長沙)縣,歷溈口戍東南註湘水。”清陳運溶《湘城訪古錄》據此斷定“新康河即古之溈口戍也。”《水經註》中的“新陽”和“新康”均為今寧鄉縣的前身。三國吳太平二年(257),孫吳取荊州(其時長沙屬荊州)後,分益陽為益陽、新陽二縣。新陽縣轄地大約為今寧鄉縣境及今望城區部分地域。新陽縣治設長橋,即今寧鄉橫市鎮。《水經註》又載:“溈水出益陽縣馬頭山,東經新陽縣南入湘江,晉太康元年改曰新康。”“新康”二字究其含義,因上有溈水、茆江(茆江下遊即八曲河,亦稱漮水),故取新陽的“新”,漮水之“漮”,去水旁即名新康。

晉太康元年(589)新陽縣改名為新康縣,南朝沿襲晉制,溈水下遊漸稱新康水。隋唐時,新康縣與益陽縣時分時合,直至宋太平興國二年(1329)置寧鄉縣,新康縣之名才漸漸淡出歷史,而新康水入湘江口的新康名一直保留至今。

十裡陶都

三國時期,銅官為吳、蜀分界處,相傳吳將程普與蜀將關羽約定互不侵犯,共鑄銅棺,故名銅棺。後因忌諱“棺”字不吉利,去掉“木”旁,改作銅官。此為“銅官”之名來由的另一說法。銅官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憑借湘江天塹,乃長沙水驛要站,歷為古代軍事要地。

銅官鎮位於望城區北部湘江東岸,與靖港鎮隔江相望。從安徽壽縣出土的《鄂君啟節》中曾提到湘水一個叫蝶的地方,即今距長沙市北35公裡的銅官鎮。銅官鎮古產銅,唐代詩人杜甫《銅官阻風》詩註雲:“官鑄銅處也,即錦官之類。”鄂君名啟,系楚懷王的弟弟,擁有150隻龐大的商船,在楚國范圍內廣泛地做生意。當時的蝶應是楚國鑄銅幣的場所之一,又是一個商業集鎮。在“鑄錢處”置管理鑄銅事務的“銅官”,這便是銅官地名的由來。

三賢之鎮

新康鎮周圍還有多座衛星集鎮,最有名的是沱市。沱市濱溈水下遊北岸,東距湘江10公裡。古稱沱江、沱川,形成集市,故名沱市。因處圍垸地區,鄰近農村盛產稻谷、牲豬、鮮魚、禽蛋等經此外銷,南宋時已形成內河商業集市。上河街原有24級石碼頭,能停泊10噸級貨船,終歲通航,北至靖港、銅官、喬口,遠及洞庭湖區各商埠,南通省垣長沙,溯溈水而上可達寧鄉。餘廷燦曾撰文稱沱市“人煙湊集,屠賈負販之繁,可得省會之十一”。民國時期,戰亂頻繁,沱市得內河之條件,從省垣逃難的商人、居民雲集此地,形成貿易空前繁榮的景象。

沱市的名氣更緣於轄神廟會。每年農歷7月12日為轄神廟的廟會日。廟會的前兩天,當地百姓要打著旗鑼鼓傘,抬著轄神菩薩在各鄉周遊。每逢廟會得連續唱戲10天,白天10臺戲,由廟開支,晚上9臺戲由當地行會開銷。轄神即管轄一方之神。“神轄一方宜有常祀”乃建廟的初衷。建廟時間無考,至清乾隆年間,“廟宇深敞”,神像已“無猙獰可畏狀”,遂於乾隆五十二年(1787)重修,長沙城南書院山長餘廷燦作有《轄神廟記》,記中曰:“舊歲六月,大水不傷稼,而瘴疫不入於境。於茲數十年,故不約而同,謀成義舉。因別去。今年仲夏,各持所訂醵金簿,謁予城南,約而計之,不下數百金。予喜曰,諸君子可謂誠於祀神者哉。第須營不瀕河之產,使千年不被水患,以無替神祀。諸君雲,誠如尊命,今適有田而售之為丘者,幾百為畝者幾十皆水,不至浸旱,不至槁者,願片言以勒諸石。予因樂得而記之。”

[長沙] 望城湘江古鎮群你知多少? 聽長沙文史專傢一一道來

丁字鎮台中西區月子中心

台中西屯區月子中心 麻石之鄉



丁字鎮位於望城區湘江下遊東岸,東枕麻潭山,南北與丁字、霞凝、書堂鄉毗鄰。原轄沿江丁字灣、大字嶺、霞凝港(霞凝今屬開福區)三個自然集市,地形狹長,平均寬0.6公裡,連綿長5公裡,總面積2.7平方公裡。東部大字嶺,石峰高聳,西南部平坦濱江。丁字灣因江岸形似“丁”字得名。清同治《長沙縣志》雲:“丁字灣,縣北四十裡,砠石崔嵬,橫出岸外,水至此出入紆回,形如丁字,故名。”自東漢始,有石工聚此開采花崗石(俗稱麻石)。1953年8月麻石公司修車道時,開挖橫沖灣,掘出胡正舉的墓志,墓志上載“公由江西吉安府太和縣芒桐福連麟山於前明弘治間,涉居湖南長沙縣臨湘都麻潭山下丁字灣。”由此說明明弘治年間(1488—1505)即為此名。至清雍正年間形成較為繁榮的集鎮,譽為“十裡石城”。

丁字鎮麻石雕刻及建築工藝遠近聞名。建於清雍正年間的龍潭寺,全花崗石結構,其規模和工藝為望城寺廟之最,石柱石梁榫接吻合,雕飾精細,顯示石城特色。魯班殿內石神案置石算盤和石鳥籠,石算盤長20厘米,算珠能上下撥動,石鳥籠柵欄細若香簽,鳥籠內有石鳥,令人嘆為觀止。清末,美國人在漢口建花旗銀行,指名要用丁字灣花崗石。民國時期,花崗石開采一度興旺,沿街設有石店30餘傢,有石工5000多人,運石船300多艘。民國後期,石業衰落,石工僅300餘人。

丁字鎮又雅化為金紫灣,曾掌教嶽麓書院的清乾隆進士張九鎰即寫有《由星沙泊金紫灣》詩,中有“掛席三十裡,晚風金紫灣”之句。民國時期普遍被稱為金紫灣。著名報人、長沙《大公報》總編輯李抱一曾“借得公路局汽劃一艘,鑒秋與工學院院長唐君藝青率學生十七人,九時許,自大西門外啟輪,十一時許至金紫灣二裡之大字嶺”。寫有《金紫灣及銅官遊記》。遊記對金紫灣麻石開采的場景作瞭繪聲繪色的描述。記曰:“山民導觀各處,石塊闐噎,工人雜遝,委循曲達,深入隈隩。四望皆斷峰殘嶂,如削圭,如破甕,如裂軸。泉脈四伏,低窪處輒瀦積成池,蓄黛淳膏。杜工部詩‘剩水滄江破,殘山碣石開’,此處仿佛似之。新石破胎,瑛發如銀。工人或用砲,或用鏨,砲以裂大塊,鏨以成方條。長數丈之巨石,嵌鏨十數,如列齒,以次鎚之,砉然中破,如中繩墨,不圻不塪。山民雲,石中常有綹,即裂縫。石工試以鎚,聲如敗鼓,即知之不足以成器,輒棄置勿用,故佳石亦不易得。大字嶺出大貨,金紫灣出細貨。大貨,庭柱、橋梁之類是也;細貨,碑碣、碓臼、礎礩之類是也。”

望城湘江古鎮群你知多少? 聽長沙文史專傢一一道來

1950年,成立丁字灣麻石股份有限公司,恢復麻石生產。1951年長望分縣後建立丁字鎮,共有居民1827戶,7344人。當時隻有丁字灣、大字嶺二處,霞凝港系1958年劃屬。1956年,建公路,與橋頭驛溝通。是年,從港口子至天然洲修築長500米大堤。同時,拆除龍潭寺,改建成學校。1959年,置縣屬建制鎮。同年,從丁傢沖變電站輸入電源。1965年,建成簡易自來水廠,日供水380噸。1971年,內堤加高,拓寬6—7米,根除瞭水患,形成鎮內交通主道。1973年,丁字灣至自沙洲渡口改為機動船渡河。1978年,丁字灣麻石老街被改建成混凝土路面,拓寬成7米,取直長360米。80年代後,從漁船幫到縣油氈廠陸續建成新街,長791米,寬12米,全鋪成混凝土路面。丁字鎮先後建有市、縣、鎮屬花崗石公司(廠)。產品工藝不斷革新,品種增加,銷路日廣,北京人民大會堂、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武漢長江大橋、武昌黃鶴樓、湖南烈士塔等國內大型建築工程,皆采有丁字灣的花崗石。部分產品還遠涉重洋,銷往國外。



喬口鎮位於望城區與湘陰縣交界處,東靠湘江大堤,北依喬江,亦即喬江入湘江之口,是典型的漁鄉,車船南來北往,交通便利,是原長沙縣北一個古老、繁榮的集鎮。大明《一統志》雲:“在長沙縣北九十裡喬口鎮,舊有三賢堂,祀屈原、賈誼、杜甫。元元統年間邑人黃澹因設義學於此,詔賜喬江書院。”故喬口以“三賢”著稱。杜甫晚年入喬口時,曾寫過“樹密早蜂亂,江泥輕燕斜”的名句,贊美喬口水鄉的秀麗景色。以後各朝均有文人到此填詞、賦詩,曾有“長沙七萬戶,喬口八千傢”之稱,可以想見當年喬口之盛況。杜甫舟過距喬口不遠的湘夫人祠時,想到屈原在《九歌》對湘夫人吟唱,忍不住贊嘆“湖南清絕地,萬古一長嗟”;《入喬口》時,又想到賈誼與屈原相同的命運,又嗟嘆“賈生骨已朽,淒惻近長沙”。





李靖(571—649),本名藥師,京兆三原(今陜西三原)人,少通書史。隋大業末,為馬邑郡丞。高祖定京師,本欲斬之,而以壯士將其釋放,被召入秦王幕府。從討王世充,以功授開府。武德四年(621)授行軍總管,委以軍政,討蕭銑,領軍鎮守長沙湘江溈水港口,後度嶺至桂林,收復整個湖南地區,分道撫慰,南方悉定。封永康郡公。百姓感佩其功德,特在靖港鎮立李靖祠以祀,舊有戲臺,其聯雲:“溯湘水南來,百裡河山,仗此樓臺鎖住;唱大江東去,九天煙雲,好憑弦管吹開。”

書堂山以“歐陽詢故裡”而聞名於世。歐陽詢(557—641),字信本,楷書四大傢(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趙孟頫)之一。歐陽詢祖父歐陽頠(498—563)曾為南朝蕭梁直閣將軍,歐陽頠墓即在書堂山,時為中書令的江總撰墓志雲:“公涉獵六經,優遊百氏。寬徭省賦,化百越之歸心;撫寒投醪,感三軍之死力。在室如賓,寧慚屋漏;不貪為寶,每畏人知。殺青無兼雨之疑,薏苡豈懷珠之謗。如羊如粟,不改夷齊之心;遺慶遺風,方留豹產之德。”



歐陽詢聰敏勤學,讀書數行同盡,少年時就博覽古今,精通《史記》、《漢書》和《東觀漢記》三史,篤好書法,幾乎達到癡迷的程度。唐代《國史異纂》一書就記載瞭“歐陽詢駐馬觀古碑”的故事:“率更嘗出行,見古碑索靖所書,駐馬觀之,良久而去。數步,復下馬佇立。疲則佈毯坐觀,因宿其傍,三日而後去。”

歐陽詢練習書法最初仿效王羲之,後獨辟蹊徑自成一傢。尤其是他的正楷骨氣勁峭,法度嚴整,被後代書傢奉為圭臬。據史書記載,歐陽詢的形貌很醜陋,但他的書法卻譽滿天下,人們都爭著想得到他親筆書寫的尺犢文字,一旦得到就視作圭寶,作為自己習字的范本。歐陽詢以80多歲的高齡於貞觀(626—649)年間逝世,身後傳世的墨跡有《卜商帖》、《張翰帖》等,碑刻有《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等,都堪稱書法藝術的瑰寶。歐陽詢不僅是一代書法大傢,而且是一位書法理論傢,他在長期的書法實踐中總結出練書習字的八法,即:“如高峰之墜石,如長空之新月,如千裡之陣雲,如萬歲之枯藤,如勁松倒折、如落掛之石崖,如萬鈞之弩發,如利劍斷犀角,如一波之過筆”。歐陽詢所撰《傳授訣》、《用筆論》、《八訣》、《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學書的經驗總結,比較具體地總結瞭書法用筆、結體、章法等書法形式技巧和美學要求,是我國書法理論的珍貴遺產。

清嘉慶《一統志》載:“在長沙縣北五十裡書堂山,唐歐陽詢及子通讀書此山,讀書臺即其書堂故址。”書堂寺及其周圍,原有八景:歐陽閣峙、玉案攤書、雙楓夾道、檜柏連珠、稻香泉湧、洗筆泉池、讀書臺址、太子圍圩。昔日八景,今僅留下“洗筆泉池”,其餘景點皆因歷史和自然的變遷而消失在一片荒草中。“洗筆泉”位於書堂山南坡會子塘,山澗清泉流經於此,匯入一小池,“洗筆泉”三字刻於池邊花崗石上。字高18厘米,寬17厘米,陰文隸書,筆力遒勁,傳為歐陽詢及歐陽通讀書洗筆處,2004年被列為長沙巿文物保護單位。書堂寺在其一旁,歐陽詢父子遺像祀寺中,寺門聯雲:“玉座息歐陽,萬卷書香傳宇宙;名山藏太子,千秋堂構鎮乾坤。”寺周澗壑幽邃,樹木參天。寺前有石案,彩紋斑駁陸離,傳為歐陽詢讀書之案。

稻香泉與洗筆泉同為舊書堂八景之一,可惜隨年代久遠也荒湮瞭。2006年,寓居廣州的長沙籍著名畫傢、散文傢楊福音先生回鄉小住期間,在《三湘都巿報》開辟“回湘記”散文專欄,其《十月散記》中有一段,記載瞭他與茶友到書堂山訪古並發現“稻香泉”石碑的經過。楊福音乘興寫瞭一副對聯,聯雲:“稻香有泉碑作證;書堂山無路可通。”這方“稻香泉”石碑,經書畫研究專傢觀看瞭該石碑後,並對照《九成宮醴泉銘》碑拓影印件,發現這塊“稻香泉”石碑中的“泉”字與《九成宮醴泉銘》碑拓影印件中的“泉”非常相似,一致認為這塊石碑上的字系歐陽詢所書。2014年,這塊石碑已由保管者捐贈給新開辟的“書堂山歐陽詢文化園”景區。



喬口舊時寺廟、祠堂之多為區內之最,有記載的就有23座,如萬壽宮、乾元宮、漸源寺等,建築面積達1.4萬多平方米。但最有名者還是三賢堂和喬江書院。喬江書院建在三賢堂內,元代許有壬《修喬江書院疏》記述瞭它的原委,疏曰:“喬江書院者,經始宋季,再建國初,皋比之座既虛,伊吾之聲遂絕。星霜變易,宛有故基,風雨傾頹,鞠為茂草。義士窘於獨力,學者嘆其無從。主領黃文復先生以篤古為人師,以興廢為己任,買田築館,弗遑寧居,問道傳經,漸知矜式。一簣不止則九仞有終,丈席僅完而萬問未構。十室必有忠信,況連衽之成帷;眾流可為江河,看盈科而放海。將見風移俗易,薰晉鄙而皆善良;義重利輕,化齊民而出俊傑,共成盛事,側仔群賢。”許有壬(1286—1364),字可用,元河南彰德府湯陰縣人。元延祐二年(1315)進士,官參議中書省事。元統二年(1334)拜參知政事。至正六年(1346)召為翰林學士承旨,改禦史中丞,遷集賢大學士,復拜中書左丞,兼太子左諭德。有《圭塘小稿》《至正集》。

[責編:唐能]

新湖南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台長: exanj34519
人氣(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