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11-20 12:41:09| 人氣1,74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少子化所帶來的教育衝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還記得近幾天來大幅佔據了版面的教育新聞嗎?──「學生蒐證老師,教室打成一團」的斗大標題,至今仍在各大報紙的生活教育版中強調起自己的分量。

  雖然諸多學者與網友總是批評維基(wiki)百科內所記載的內容正確與完整性大多有待評估,不過由於這是手邊最容易取得的資料之一,所以特地去搜尋了一下wiki裡有關「愛的教育」地記載與條文。


  以下是wiki裡的記載

  愛的教育是一種教育哲學,倡導施予溫情關懷,不能體罰的管教方式。

  愛的教育的困難在於,同樣身為人,教師會有能力差異與情緒起伏,只有口頭訓斥難以對應不同性格的學生,甚至在社會認知差異下產生對教師的文字獄。

  《增廣賢文》:「嚴父出孝子,慈母多敗兒」。「愛的教育不是寵孩子,而是要細心地愛他、教孩子懂事、懂理」。


  優點
  避免體罰所造成的心靈創傷。

  缺點
  容易使教育對象過度自我意識膨脹而不聽管教。
  教師因無力感而失去教育熱誠。


  而之所以要特地列出來的原因在於零體罰的「愛的教育」是可供選擇的一種教育方式,而非唯一的選擇。

  可是當政策將這種教育方式列為「唯一」而且成為標準時,我想問題就出來了,因為這沒有考量到所謂的「因材施教」。當然,如果將探討的焦點放在愛的教育是否適用於台灣,那麼要考慮與必須注意的東西就會太多,而這也將使得閒聊式的討論成為枯燥的論文。

  因此,我們可以將目光放在與我們同樣面臨少子化衝擊的日本上面,而這個方面則是可以從一兩年前「中學生用改造手槍攻擊流浪漢」以及「日本愛子公主傳在學校遭受霸凌」來得知──其實日本在教育這方面上跟台灣處於類似的困境。

  不過在家長過度愛護與放縱孩子的情形之下,這類令人束手無策的問題大多只能交由少年法庭或是訴諸法律來解決,而這同時也代表著現在的老師已經失去了應當在課堂上得到的尊重。

  儘管這類問題不能總是將學生歸咎於家長的溺愛,畢竟自己在求學時期也碰過喜歡灌輸學生偏差觀念的師長,但無可否認的是,撇開政黨等政治問題,在教育與鼓勵生育政策這一塊上,政府弄錯了該注意的目標與焦點。

  這不是在為家長與整個社會觀念卸責,而是生育補助與津貼還有托兒所的增建與設立並無法解決「養兒防老」已經過時的社會趨勢,而且當報紙與新聞頭條一個接著一個出現從小被溺愛的子女為了小事而殺害雙親的社混事件時,這也同時在對觀眾淺移默化「既然沒空管,不如不要生」的觀念,而日趨嚴重的房價與經濟問題更為為人父母的找到了藉口──「因為我沒空,所以請老師你敎好我的孩子。」,然後在老師動手懲處品行不良的學生時,就會出現「我的孩子在家裡很乖的,一定是你有問題」等類似的偏激言論。而過度注重升學的社會價值又再度將孩子推向偏激的死胡同,使得人們口中「學生的壓力很大」以及導師偏愛成績優秀的孩子成為藉口與常態,最終讓整個體系走向了歪斜。

  也許搞錯焦點的政府與政治固然有錯,但有時整個社會的默許與錯誤的價值觀才是問題根本的核心與來源,那麼到底是祈禱忘記了「因材施教」的這個制度改變呢?還是徹底要扭轉淺藏在社會底下的扭曲價值觀呢?

  我想由已經或是可能成為孩子父母的各位自個做出評斷會是最好的抉擇。
 

台長: 力口一卜
人氣(1,74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散文系列 |
此分類下一篇:格達費的嘆息與被西方世界所牽連的利比亞。
此分類上一篇:只是偶爾想談談

bloody
ㄏㄏ 罵人可以不帶髒字
體罰也可以不用動手
叫學生一直做運動就好啦
不是說...青春~好動!
2010-11-21 12:04:0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