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5-15 19:15:50| 人氣457| 回應0 | 上一篇

新媒體小組之亂亂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目前政府回應民意的方式除了強詞奪理/堅持己見外,就是默默屈服於「主流意見」下。 

學生占領立法院,除了和學生爭辯服貿的利弊外,沒有更彈性的空間去說服反對者服貿背後所代表的含意;除了大聲提倡自由貿易外,忽視了每個議題都有不同的角度,諸如社會正義、諸如國家安全。

反核四團體屢屢齊聚街頭,政府在「主流意見」下低頭了,決定要「封存」核四,作為短暫的妥協,但不去另外探討核能科技的最新發展、另類能源在台灣開發的可能。核四議題的確在封存後消失在新聞版面上,但然後呢?公投目前是全民的共識,但政府有開放甚麼資料/資訊給民眾深入討論嗎?在政府資訊公開法實施的現在,答案頗令人遺憾。

最新議題是,被學運衝擊到頭昏腦脹的政府,決定要好好重視網路宣導,「新媒體小組」啟動,但其工作內容聽起來就是要與眾多鄉民對著幹,難怪被罵到臭頭。網路被許多學者專家視為促進民主政治的工具,是代替商業媒體的新公共領域,但政府這樣的使用方式,完全忤逆了網路最重要的特質─互動。而且網路的影響力是經由網民自願分享、轉貼而串聯起來的,新媒體小組宣導的訊息若是不得人心,想必也無法在網路世界掀起漣漪(或是反效果地造成政府不樂見的暴風雨)。

不是說政府不能監測輿情,也不是說政府不能利用網路宣導政策,尤其是網路眾聲喧嘩,太多意見和情感的摻雜,撕裂了真實的可能性,使得可能真正有利於民的政策在對立陣營的叫囂聲中被消磨殆盡。那政府做甚麼才可以真正地讓謠言只於智者呢?

第一、透明公開、可信度高的客觀資訊。現在每每在看爭議性議題的時候,總會有一種霧裡看花之感。原因是每個組織、每個立場不同的媒介,都用不同的資料、大相逕庭的論述,來互打對方巴掌。身為擁有最多資源的政府,最有能力提供具科學驗證的客觀資訊,並在完全透明公開的原則下,向大眾開放。此時新媒體小組要做的是就是在空間寬敞的網路打造一個議題專區,並將資訊以最親民的方式、語言,整理後公布,然後再到網路上,透過PTT、LINE群組、FB,邀請各方爭議的人馬來此專區享用資源。在此階段,懶人包的使用不是不可,但懶人包往往過於簡化,陳述過於果斷,容易被鄉民捉到小辮子然後抓著打。最好的方式,依然是,在懶人包上附上連結,請真正關心的網友來專區一探究竟。

第二、促進互動討論,以最終共識作為政策的參考。監測輿情並不是用來反制反對者的聲音,而是以輿情作為一種警訊。若輿情與事實不符,應該是引導反對者與支持者以及其他針對同一議題但擁有不同意見的人,在同一個空間中進行討論。資訊繭房/回音箱的概念在此次學運中被展現地淋漓盡致,如此深化下去只會再度撕裂台灣社會。因此,新媒體小組在此要做的,應是在議題專區內打造一個討論空間,邀請有異議的網友在此做真誠的批判,政府此時就可以上述所謂客觀資訊來為政策作辯護。同時蒐集各方意見領袖的評價,完整地放在專區中供公民參考。甚至安排時間讓政府首長針對網友的疑慮做清楚切中問題核心的回應。

額外補充,哈伯瑪斯的理性溝通理論在一些討論中,被認為有執行上的難度,其高標準會排擠沒有辦法以「理性」做出有邏輯論述的弱勢團體/個人。但「真誠」依舊是最基本的元素,雖然真誠這個字眼就相當地縹緲虛無...只能說一切就是憑個人素養了。如果一個人只會用無意義的貶低字眼重複挑釁,應該就不具真誠的要素(還是這也只是我的自以為是)。

如此一來,政府不但可以做到真正的與民溝通,也可以善用新科技時代中公民的集體智慧,做出最好的政治判斷。最重要的是,如此作法,也許能形成的一定社會共識,稍稍減緩台灣已因藍綠而分裂的傷口。

台長: Connie_Chin
人氣(45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隨筆 |
此分類上一篇:關於反核四:NO, I DON'T THINK SO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