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主編:樓乃潔

巴林(Bahrain)人民在2011年2月的起義(uprisings)是繼北非突尼西亞及埃及人民抗暴後最為震撼人心的事件。巴林起義雖已屆滿一年,卻鮮少有主流媒體關注。商業媒體對巴林起義的論述大致如下:「伊朗勢力介入巴林」、「伊朗鼓動什葉派極端份子聚眾滋事」、反政府者不願與巴林官方「對話」,亦無視巴林政府「改革」的決心。反政府者「襲警」和「暴亂」的目的係為建立一個「親伊朗的什葉派政權」。

君主專制政體

巴林的人口以什葉派(Shi'a)穆斯林居多,約58%。什葉派穆斯林在就學、就業受到諸多限制。此一歧視政策與大英帝國分而治之(divide and rule)的算計相關。遜尼派(Sunni)穆斯林為巴林少數族群。英國刻意扶植遜尼派的阿爾哈利法(Al Khalifa)家族。該政權欠缺民意基礎。要想邦基永固,自然得附庸於帝國和掌握槍桿子。美國勢力擴張至中東後沿用分而治之政策。巴林政府為換取美國庇護,故而將首都麥納瑪(Manama)租借給美國海軍第五艦隊(United States Fifth Fleet)司令部。什葉派穆斯林原占巴林人口的3/2。阿爾哈利法皇室在過去幾十年間有系統的自沙烏地阿拉伯、巴基斯坦、印度引進遜尼派穆斯林為軍、警、特勤單位工作,並給與特務、軍人、警察巴林國籍。此一政策已將什葉派穆斯林人口稀釋至58%。

巴林人民受突尼西亞及埃及人民起義鼓舞,亦力爭民主、正義與平等(equality)。這些訴求無關伊斯蘭教派之爭。主流媒體一再強調示威者受伊朗慫恿,其意在於醜化巴林民主運動並替親西方的阿爾哈利法皇室開脫。

罪證莫須有

巴林島國位於沙烏地阿拉伯東岸。埃及前總統穆巴拉克(Hosni Mubarak)父子的垮臺讓沙國皇室不寒而慄。沙烏地阿拉伯為阻止沙國人民群起效尤,故於2011年3月派遣沙國地面部隊會同卡達(Qatar)、阿拉伯聯合大公國(UAE) 地面部隊進駐巴林。該占領軍及巴林軍警任意殺害、逮捕及刑囚示威者。巴林醫護人員亦因救治示威者而遭刑囚。沙國占領軍並將巴林人民聚集的珍珠圓環(the Pearl roundabout)夷為平地。

沙國皇室於2011年3月以伊朗(什葉派政權)煽惑巴林什葉派信徒顚覆巴林政府為由,占領巴林,「維持秩序」。巴林駐美大使諾諾(Houda Nonoo)無意中戳穿了沙國皇室的謊言。她自打嘴巴的表示,巴林政府不依靠「訴諸感官經驗的證據」(It’s not evidence you can touch or see physically, but we know it’s there.) 即可判斷伊朗勢力介入巴林。巴林政府「知道」伊朗介入就足夠了 (We don’t have that evidence, but it’s there.)。換言之,羅織、刑囚、殺害示威者,皆為欲加之罪。

依據維基解密(Wikileaks)公佈的美國使館內部通訊,美國早在阿拉伯人民起義前研判巴林伊斯蘭教什葉派自成體系,不受伊朗左右。伊朗在巴林影響力十分有限。親美的國際法專家巴士烏尼(Cherif Bassiouni)受阿爾哈利法家族之邀組成了「獨立」委員會「調查」巴林軍警於2011年使用「過當武力」處理示威者之前因後果。該委員會所得的結論亦為巴林政府日後「改革」的依據。巴士烏尼雖亟力為阿爾哈利法皇室開脫,他亦坦承該委員會並未查到伊朗介入巴林的事證。一言蔽之,主流論述強調的「伊朗勢力」介入巴林全係無中生有。

巴林知名的民主鬥士阿爾哈瓦加(Abdulhadi al-Khawaja)在2011年4月遭巴林政府逮捕。他並於同年6月被判處無期徒刑。他於今年2月8日展開絕食抗議。他表示絕食抗議不是為他個人,而為了巴林政治犯爭取民主自由。美國在阿爾哈瓦加絕食60日後才公開表達「關切」。阿爾哈瓦加現遭巴林政府插入鼻腸管強迫餵食。至本文完稿前,他已絕食了81天,健康情況不明 。

攝影: Mazen Mahdi/EPA

 

沙國官國早在2011年3月即表示,沙國支持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轟炸利比亞的目的在於換取美國支持沙烏地阿拉伯介入巴林政局。沙國立場說明了商業媒體何以要醜化巴林起義,亦說明了英美政府何以對阿爾哈利法王朝的民主「改革」樂觀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