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2-20 22:56:26| 人氣1,48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學術論文】戰後台灣散文家國意識之記憶、拼貼與重構(4)

【學術論文】

戰後台灣散文家國意識之記憶、拼貼與重構(4)

作者:柯品文

(本論文發表於高雄醫學大學通識教育學報第三期)

 

 

 

 

 

此外,以散文來重溯作者自身的「生命史/家族史」的重構,敘述的線軸上的「物件」、「人事」、「地理」、「生命史」、「家族史」、「母土史」往往會切斷事物間的聯繫,以剪輯的方式拼貼出看似支離破碎,實則環環相扣的敘寫形式。

散文中以文字記錄歷史這問題上,歷史固然有其前後時間次序與因果關係,不過在回溯歷史之記憶時,對於過往的記載,其依序結構往往抽象,且透過回憶去判定先後、因果,所以歷史撰寫過程中,由於讀者、作者與外在環境之間,發生了錯綜複雜的關係,甚至連男性作家與女性作家在進行詮釋時也可能切入點不同,陳芳明在討論到女性自傳文學時看法是:

 

記憶是一種虛構,書寫是一種虛構,文字也是一種虛構。藉助虛構的文字,透過虛構的書寫,重現虛構的記憶,在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交會之際,已經在台灣女性作家之間蔚為風氣。[6]

 

其中,鍾文音的《昨日重現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簡媜的《紅嬰仔:一個女人與她的育嬰史》《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可做為觀察文本,鍾文音由生長在家族的自己去經營「書寫家族」的這使命確實是一種被迫面對「私密/公開」、「回憶/再現」、「拆解/建構」…等多重層次的拼貼,屬於記憶裡的與照片中的影像得以藉由「書寫」的這一個動作而相互疊合影響,此書的一段文字如此記錄她自己的心情:

         
書寫家族,猶如揭開自我的私散文,這於我不是幸福的預兆,也非是美好生   

活的緬懷,相反的,回憶代表的是昨日已死,在這樣已死的狀態裡,通過一

種對生活的寬容,於是我又見到了生命以另一種狀態再次流動,聞到了重生

之喜,幫束縛於已身的記憶魔力解套,我而得以走入另一個旅途。…..(中間略)假設記憶可以被改寫,那麼記憶當然也可以僭越了歷史。[7]

 

記憶重溯的過程中,所加入的人物關係越複雜,其所牽涉的範圍也就更廣,每個關係作者「知道/看到/記得」的部份或許都有可信的成分,但那些作者「不知道/沒看到/忘記」的那一部份在該如何被交代、重構,或者已經產生衍異?

回到「生命史/家族史」的家國意識上來看,簡媜早期散文〈小同窗〉中就以自己與母鄉進行情感上的召喚:

 

     「愛」隱含能夠無限擴大自身的動力,如同「信仰」渴望無限傳播它自身

的光;那麼,我終於明白何以你夢境草原上的理想國愈來愈幅員遼闊---

一座座由小而大、相互挨築的城堡都被愛與信仰的光練啣接了,因著它們的擴大而面積擴大!我不難從中倒推回去,看見所有肯定的來源;那座最初的、分外美麗的小城堡---這就是使少年的妳不斷在北迴歸線上流淚的母鄉了。[8]

 

簡媜曾在〈簡媜創作觀〉中寫到:「我始終未丟棄諾言,以純粹的心面對創作,把生命當作墨條,慢慢在時間這塊大硯上磨盡。[9]」又說:「創作是回家的方式,也是離家出走。」以及「一半壯士一半地母,我是這麼看世間兒女的。」可以發現簡媜將「生命」、「時間」和「家」置放在自己創作的這條主軸中,從「育嬰史」、「生命史」到「家族史」進行書寫,這當中筆者發現「物件」與「記憶」之間,在作者書寫上即具備某種意義的聯結,於是從《紅嬰仔:一個女人與她的育嬰史》到《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的書寫上,試圖追根溯源的家族史,其所進行書寫的各分章篇幅不等,主題多線,書寫筆調亦豐富多變,串成歷史的記憶長河,形成闊而廣之的《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更為一首為台灣母土所寫的抒情史詩,成了開枝散葉的一部台灣早期移民史,更可以看到簡媜更進一步從自身生命史的認知中投入看待屬於她自身家族史與台灣這塊母土史的過程[10]

鍾文音與簡媜有意以家族與土地的並置貼合個人生命史與家族史的創作企圖,透過創作經營家國論述的真實與虛構辯證,作者捉住了歷史敘述的虛構性,分別利用歷史事件,地理景致等虛實交錯的手法重新建構台灣土地的形象,再用敘述的手法,將片斷、瑣碎的記憶方塊拼貼出土地裡人、事、物的情感世界,將散文書寫帶入另一種交融「重構/衍異」閱讀觀點的可能,從而將之推入散文敘事的節奏。

散文在重溯歷史的過程與建構「家/國」論述的意識,將「生命史/家族史/母土史」由符碼、語言的屬性,與其所涉及到「散文/小說」書寫的跨界與文類的游移中「主體/他者」的想像與各種探勘的可能,且透過散文經營「生命史/家族史/母土史」的書寫,文字本身即逾越了一般的客觀性,記錄真實或重現真實並非是作者的目的,重要的是書寫敘述過程中「重構」與「詮釋」呈現中可能的對話。

 

伍、結
  
戰後台灣散文「家國意識」的書寫表現,清楚並深刻的反映了台灣從日治時期即已表現出的族群意識,經歷過四、五0年代國民政府的遷台與反共文藝,六、七0年代的西化與鄉土的回歸與認同,以及台灣與海外新異鄉人家國意識的想像,直到八0年代解嚴之後,更加速台灣人權與民主的意識抬頭,其中面對本省與外省的族群意識已不再處於對峙的僵化,而有溝通與對話的可能。

確實,在「家國意識」下如何表現「台灣」與「中國」這特殊政治、文化與民族攸關且複雜的關係是值得進一步深思的議題。

透過戰後台灣散文在家族(以文化為主體定義的民族)與國族(以政權為主體定義的民族)兩線軸的寫作思維,與所涉及的「台灣意識[11]」的建構與家國意識討論,再加上九0年代後書寫平台的大規模改變,其所造成網路文學[12]與地方文學獎的大量設置,在在使散文書寫的「家國意識」重新面對「統一/獨立」的拉拔、「主體/邊緣」呼喚或「中國/台灣」意識等思考,有進一步的重構與再詮釋的可能。

 

陸、參

1.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台北:皇冠雜誌社,1976年)

2.      三毛:《萬水千山走遍》(台北:皇冠雜誌社,1982年)

3.      三毛:《蘭嶼之歌》(台北:皇冠雜誌社,1982年)

4.      王岳川:《後現代主義文化研究》(台北:淑馨,1992年)

5.      王德威:《眾聲喧嘩以後:點評當代中文小說》(台北:麥田,2001年)

6.      王浩威:《台灣文化的邊緣戰鬥》(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7.      王逢振:《女性主義》(台北:揚智,1995年)

8.      朱立元主編:《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

9.      伊哈布哈山著,劉象愚譯:《後現代的轉向後現代理論與文化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1993年)

10.  汪民安:《身體、空間與後現代性》(江蘇:鳳凰,2006年)

11.  呂正惠主編:《文學的後設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家》(台北:正中書局,1991年)

12.  何寄澎主編,鄭明娳總策劃:《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散文批評》(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13.  李永平:《雨雪霏霏:婆羅洲童年紀事》(台北:天下文化,2002年)

14.  李瑞騰主編:《評論30家(上)》(台北:九歌,2008年)

15.  李瑞騰主編:《評論30家(下)》(台北:九歌,2008年)

16.  邱貴芬:〈歷史記憶的重組和國家敘述的建構:試探《新興民族》、《迷園》及《暗巷迷夜》的記憶認同政治 〉(台北:《中外文學》,1996年)

17.  胡品清翻譯,波特萊爾著:《巴黎的憂鬱》(台北:志文,1973年)

18.  林燿德主編,鄭明娳總策劃:《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文學現象》(台北:正中書局,1993年)

19.  阿盛:《散文30家(上)》(台北:九歌,2008年)

20.  阿盛:《散文30家(下)》(台北:九歌,2008年)

21.  孟悅、戴錦華等著:《浮出歷史地表-中國現代女性文學研究》(台北,時報,1993年)

22.  柯品文:〈研究簡媜散文中「圖/文」的並置策略與其指涉意義〉,《府城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台南:台南市立圖書館,2007年)

23.  柯品文:〈細評鍾怡雯《陽光如此明媚》中陽光底下的陰影、死亡與失去〉,《新書資訊月刊》(台北:國家圖書館,2008年)

24.  莊萬益等編撰:《台灣的文學》(北縣:群策會李登輝學校,2004年)

25.  唐捐:《大規模的沉默》(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26.  許達然主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1)》,(台北:新地出版,1989年)

27.  許達然主編:《台灣當代散文精選(1945~1988)(2)》,(台北:新地出版,1989年).

28.  許正平:《煙火旅館》(台北:大田,2002年)

29.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上)》(台北:麥田,2006年)

30.  陳芳明、張瑞芬主編:《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選文篇.下)》(台北:麥田,2006年)

31.  陳芳明:《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7年)

32.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赤道形聲:馬華文學讀本》(台北:萬卷樓,2000年)

33.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天下散文選(11970~2000》(台北:天下文化,2001年)

34.  陳大為、鍾怡雯主編:《天下散文選(21970~2000》(台北:天下文化,2001年)

35.  陳大為、唐捐主編:《當代文學讀本》(台北:二魚文化,2002年)

36.  陳大為《句號後面》台北:麥田,2003

37.  陳大為:《流動的身世》(台北:九歌,1999年)

38.  班乃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著,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Imageined Communities)》(台北:時報,1999年)

39.  班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台灣攝影,1998年)

40.  張瑞芬:《五十年來台灣女性散文(評論篇)》(台北:麥田,2006年)

41.  張瑞芬:《狩獵月光:當代文學及散文論評》(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42.  張瑞芬:《台灣當代女性散文史論》(台北:麥田,2007年)

43.  張瑞芬:《胡蘭成、朱天文與「三三」:臺灣當代文學論集》(台北:秀威,2007年)

44.  張瑞芬:《未竟的探訪》(台北:麥田出版,2002年)

45.  張瑞芬:〈散文的下一輪太平盛世:二000~00四年台灣散文現象〉,李瑞騰主編,《評論30家(下)》(台北:九歌出版,2008年)

46.  張寶琴、卲玉銘、瘂弦主編:《四十年來中國文學(1949~1993)》(台北:聯合文學,1994年)

47.  張曉風:曉風散文集》(台北:道聲,1993年)

48.  張錦忠:《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台北:麥田,2003年)

49.  張錦忠、黃錦樹主編:《別再提起:馬華當代小說選(1997-2003》(台北:麥田,2004年)

50.  張惠菁:《流浪在海綿城市》(台北:新新聞,1998年)

51.  張小虹:《性別越界》(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52.  張貴興:《猴杯》(台北:聯合文學,2000年)

53.  張貴興:《賽蓮之歌》(台北:麥田,2002年)

54.  張貴興:《我思念的長眠中的南國公主》(台北:麥田,2001年)

55.  黃錦樹:《由島至島:刻背》(台北:麥田,2001年)

56.  葉石濤:《台灣文學史綱》(高雄:春暉,1987年)

57.  楊宗翰:〈馬華文學在台灣(20002004〉(台北:《文訊雜誌》229期,2004

58.  楊照:《文學、社會與歷史想像:戰後文學史散論》(台北:聯合文學,1995年)

59.  潘雨桐:《河岸傳說》(台北:麥田,2002年)

60.  廖炳惠:《關鍵詞200》(台北:麥田,2003年)

61.  蔡源煌:《從浪漫主義到後現代主義》(台北:雅典,1998年)

62.  齊邦媛主編,《中國現代文學選集》(台北:爾雅出版,1983年)

63.  鄭明娳:《現代散文現象論》(台北:大安,1992年)

64.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1989年)

65.  鄭明娳:《現代散文類型論》(台北:大安,1987年)

66.  鄭明娳:《現代散文縱橫論》(台北:大安,1993年)

67.  薩依德,王志弘等譯:《東方主義》(臺北:立緒文化,2002 年)

68.  鍾怡雯:《聽說》(台北:九歌,2005年)

69.  鍾怡雯:《陽光如此明媚》(台北:九歌,2008年)

70.  鍾怡雯:《野半島》(台北:聯合文學2007年)

71.  鍾文音:《昨日重現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台北:大田出版,2001年)

72.  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

73.  簡媜:《紅嬰仔:一個女人與她的育嬰史》(台北:聯合文學,1999年)

74.  羅鋼主編:《文化研究讀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



    [1] 張瑞芬:〈散文的下一輪太平盛世—二000~二00四年台灣散文現象〉,李瑞騰主編,《評論30家(下)》(台北:九歌出版,2008年),頁527。

[2] 鄭明娳:《現代散文構成論》(台北:大安,1989年),頁180。

[3] 唐捐:〈有人被家門吐出〉,摘錄自陳大為、鍾怡雯主編,《天下散文選(2)1970~2000》(台北:天下文化,2001年),280~288。

[4] 陳芳明:〈相逢有樂町〉,摘錄自陳大為、鍾怡雯主編,《天下散文選(1)1970~2000》(台北:天下文化,2001年),301~303。

[5] 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台北:聯合文學,2002年),頁6。

[6] 陳芳明:〈女性自傳文學的重建與再現〉,收錄於《後殖民台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台北:麥田,2007年),頁151。

[7] 鍾文音:《昨日重現物件和影像的家族史》(台北:大田出版,2001年),頁290

[8] 簡媜:〈小同窗〉,摘自陳大為、鍾怡雯主編,《天下散文選(2)1970~2000》(台北:天下文化,2001年),222。

[9] 簡媜:〈簡媜創作觀〉,《八十五年短篇小說選》(台北:九歌出版,1996年),頁75。

[10] 簡媜《天涯海角:福爾摩沙抒情誌》一書中即親筆寫下「天涯海角/盡情謳歌之後/願/這土地/得庇佑」而本書的前半章節包括:「獻給先祖的〈浪子〉」、「獻給母靈的〈浮雲〉」、「獻給一八九五年抗日英魂的〈朝露〉」、「給福爾摩沙的〈天涯海角〉」、「為一九九九年九二一震災而作的〈秋殤〉」、「給河流的〈水證據〉」,後面幾篇則寫個人情感,包括有:「給童年的〈初雨〉」、「給少女與夢的〈煙波藍〉」、「給愛情及一切人間美好的〈渡〉……等。

[11] 台灣意識大致始於1980年代間「台灣結/中國結」的熾熱論戰,其後文學評論家、歷史學者、

或政論家開始把它視作是一種意識特質,1990年代後台灣因政治解嚴,原有的「國家定位/

國家認同/族群認同/政黨認同」開始解體,致使社會與政治學者也加入此研究的行列。

[12] 「網路文學」以網路為媒介,或以網路人口為收受者的文學成為台灣九0年代至今的文學創作重要媒介之一,衝擊傳統紙本的文學傳播方式的基礎,亦間接拓展個體性,自主性的台灣新文學的領域。

台長: 柯品文
人氣(1,48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