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7-31 00:51:04| 人氣95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談陳寅恪》讀後2000/7/4(蘭)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素來敬仰陳寅恪先生,自大一就讀東吳歷史系時簡志龍學長送我《陳寅恪全集》之後,對於陳寅恪所寫的文章都愛不釋手,他對魏晉隋唐史的論斷與解釋無人可以改寫。之所以如此,一因他體大思精,以詩證史,發人之所未發;二因他學問淵博,嫺熟多種語言,破解上帝巴別塔之限制,故可跨越語言限制之鴻溝,闡明隱藏在言語障幕之下的真實。上述二種事實,在《談陳寅恪》一書中都已明白指出。

該書共有十六位學者懷念追悼陳寅恪,計為:俞大維、曹聖芬、姚從吾、毛子水、趙元任.楊步偉、楊聯陞、勞幹、許世瑛、壺公、今聖嘆、牟潤孫、費海璣、陳哲三、梁嘉彬、蘇景泉、宗良圮、廖國仁等。這些人多半為陳寅恪在中國大陸之外的朋友或學生,不能追述其晚年之境遇與生活,所敘者殆是其早年交友、求學、講課、著作,對我們了解陳寅恪早年經歷實大有幫助。

陳寅恪生於1890年,卒於1969年11月,在人世生年八十,境遇坎坷,更增加他的悲劇性人生。頁19,毛子水談到,1923年傅斯年說當時「在柏林有兩位中國留學生是我國最有希望的讀書種子:一是陳寅恪;一是俞大維。」頁100陳哲三談到,「在重慶,我和傅斯年一起吃飯,傅說:『陳先生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傅斯年對陳寅恪恭維如此,兩人關係當可做進一步探討,傅的文集或書信當可稍見麟爪;俞大維後來任官,沒有延續其學術生命,誠可嘆也。

頁97,陳哲三又提及,羅家倫先生送陳寅恪自編的《科學與玄學》所記張君邁與丁文江辯論的一段文壇舊事,陳評說:不通家法科學玄學,語無倫次中文西文。我們認為了不得的討論,在陳寅恪看來卻不值一哂,眼光差別就在這些地方吧。看到這一段,覺得自己應該再去重炙毓老的學問,學習所謂的家法。因為自覺自己學問無根又乏體系,可能正是少了家法,故既不通中學又不懂西學,才會如此一蹋糊塗!

陳寅恪標舉出酪學問的高度,不只是三百年來一人而已。其學問,如元史、蒙古史等,以及對才女陳端生之翻案文章,都有可踵續之處,續作其所揭示的綱要,已是餘生不足用矣。嚴耕望先生慨嘆一代才人陳寅恪未留下如中國通史般的著作,看到時人或後人之追憶,何以陳寅恪不寫這種文章而去續《論再生緣》?這是個可以追索的論點。

草此餘緒,是為讀後感。

俞大維等著,《談陳寅恪》,台北:傳記文學雜誌社,1978年9月1日再版。

台長: 波波與珠珠
人氣(95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