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9-12 04:43:49| 人氣3,1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浙江大學收藏戰國楚簡左傳--中國學術史上最可笑與最無恥的偽造劣作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製造偽簡,荼毒社會;

競購偽簡,禍國殃民;

研究偽簡,浪費生命;

叫停偽簡,眾望所歸。

 

浙大收藏戰國楚簡辨偽:形制不合內容錯誤百出

2012-06-01

文章來源出處:光明日報

1:簡49(完整的長簡)、簡50(有分段符號的完整的短簡)(釋文簡49:君子萃心少人萃力先王之制也者侯皆不欲戰簡50:乃許鄭成)圖2:簡20 (釋文:得之/良隨) 1925年,王國維先生在清華演講,稱“古來新學問起,大都由於新發見”,對新出古代文獻、器物的學術意義大…

  二、楚簡《左傳》辨偽

  (一)形制

  浙大藏所謂楚簡《左傳》,形制與考古出土的戰國楚簡不合。試舉4證如下。

  1.竹簡沒有契口、編繩。古書不論稱“冊”、“編”、“篇”、“卷”,描述的都是簡牘編成後的形態。浙大藏《左傳》簡逾百枚,皆無契口、編繩。試想:沒有契口、編繩,上百枚簡在古代如何編聯成冊,又如何閱讀與存放?造假者偽造簡牘契口,往往由於刀口的新舊、作偽上色的不勻、與其他簡契口位置的不合、以及沒有編繩腐漚浸滲之跡等,留下破綻。而浙大藏簡簡制雜亂(詳下),甚至無法偽刻契口,實屬偽劣。

  2.竹簡長短不一。浙大藏簡的公佈,有若干不合學界常規之處。比如,沒有公佈《左傳》簡的長、寬資料,也沒有說明所發表照片是否是原大,等等,只是說明大部分完整的竹簡長23釐米左右(《浙大簡》“前言”第2)。浙大所藏《左傳》簡經綴合後,共有122枚,另有2枚佚簡僅存照片、13枚簡內容重複。依據發表的照片,僅以目測即可發現,這些《左傳》簡長短懸殊,編聯之後參差不齊,無法成為一部正常形制的戰國簡書。例如,《浙大簡》第16頁刊印的第686970號簡都是完簡,但簡70明顯比簡6869長出1釐米左右;24頁刊印的第106110號簡也都是完簡,但簡109明顯比其餘4枚簡短近1釐米。如此長短參差,一不合古制,二連契口都難以偽造,是偽作的證據。

  3.竹簡寬窄不一。古代簡牘的製成,須經多道整治工序,火炙殺青,截剖刮削,所謂“截竹為筒,破以為牒,”“斷木為槧,之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牘”(王充《論衡·量知》)。從考古發掘所得戰國竹簡來看,同一種文獻的竹簡長度、寬度是基本一致的。浙大所藏《左傳》,竹簡寬窄不一,既不合於情理,更不合于古制。如《浙大簡》第20頁所刊簡86,明顯窄于簡8788;而下頁刊印的簡94,寬度似只有簡88的一半。

  4.章末或節末的竹簡多為短簡。戰國竹簡一章或一節之末,多有標誌章節結束的墨畫符號;符號之下,一般留空,不再書寫文字。浙大簡《左傳》中標有章節符號的簡約有12枚。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畫有章節符號、符號下不必再鈔寫文字的簡,近2/3是短簡或殘簡,如簡24385078104119120等。從第5078號簡來看,兩簡下部都沒有殘斷痕跡,可見鈔手是有意選用完整的短簡來鈔寫一章或一節的末簡(1)。但現代的作偽者沒有想到,這一部簡書會因為部分竹簡過短而根本無法用編繩把全書編聯起來。用短簡鈔寫章節的末簡,不會影響簡文的完整,但鈔手沒有考慮到簡書編聯的實際需要,從而留下了作偽的證據。

  (二)內容

  浙大所藏《左傳》簡不僅形制與戰國楚簡不合,而且作偽者文字水準不高,所書內容錯誤百出。實事求是地說,一一指證浙大簡《左傳》的文字錯誤,既浪費時間,也佔用版面,而且並無必要——以下略分三類,各舉一證,即可立見其偽。

  1.故意妄改。故意改寫古文、古語,使之乍看似有來歷,考證難覓原文,是作偽習見的伎倆。《左傳》是盡人皆知的經典。偽簡作者對之略加改動,造成贗品為《左傳》別本的假像,如果成功,確會更有欺騙性。可是,浙大偽簡《左傳》所見,卻多弄巧成拙的妄改,平添辨偽的證據。

  (1)人名

  簡11:“晉侯問於士之弱”。按今本《左傳》:“晉侯問於士弱”,注:“弱,士渥濁之子莊子”(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春秋左傳正義》卷三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12月版,第866)。“士弱”是人名,作偽者妄改,在人名之中插入“之”字,是作偽的硬傷。

  (2)星名

  簡13:“是故咮為鶉為火”。按今本《左傳》:“是故咮為鶉火”(同前注)浙大偽簡中,星名“鶉火”被改作“鶉為火”,其後又加入今本所無的“陶得之”一語,使今本《左傳》的“是故咮為鶉火”在浙大簡中讀作“是故咮為鶉為火,陶得之”,也是妄改的鐵證

  (3)據現代人思路,望文生義的妄改

  簡1618,記士弱對晉侯問,稱天道之災必有火。晉侯問:“可得必乎?”士弱答:“道。國亂于象,不可知也”(《浙大簡》第51137)。校之今本《左傳》,浙大簡《左傳》在此有兩處妄改。

  第一處是簡17的晉侯問:“可得必乎?”此問今本作:“可必乎?(同前《春秋左傳正義》,第869)按“必”為副詞。今本《左傳》晉侯問:“可必乎?”即:“會必然(有火災)?”文通字順。但浙大簡本在副詞“必”前加了一個“得”字。如果“得”為動詞,動詞“得”加副詞“必”,語法不通;如果“得”為能願動詞,與“可”連用作“可得”,那麼“得”與“可”同義,語義重複,文辭拖遝,全無古義

  第二處是簡17的“道。國亂于象,不可知也。”簡本在此有兩個破綻。第一,“道”,作為一個名詞,不論從語法還是從意義來看,都無法回答“可必乎”這樣的可否問題。今本《左傳》作“在道”,意思是“在於道”。從語法上看,士弱對“可必乎”問題的回答是:“(這一問題取決)於道”;在文義上也合理,下面繼續解釋原因。簡本改“在道”為“道”,看似文字簡練,但若回答“可必乎”的問題,只有一個名詞“道”,完全答非所問,實為有悖語法、文義的妄改。第二,簡17的“國亂於象,不可知也。”就字面來看,似也通順。但這句話是士弱答晉侯問“可必乎”的。簡17的“國亂於象,”強調的是“象亂”而不是“國亂”;“象亂”,仍然有“象”,只是“象亂”而已。今本《左傳》作:“國亂無象,不可知也。”今本強調的是“國亂”、是“無象”,因為國家昏亂,天無常象;既然“無象”,所以“不可知也。”從邏輯上看,簡本稱“國亂於象”,則國亂之象可見;既然有國亂之象作為依據,那麼答案就應該是“可知也。”相反,今本稱“國亂無象”,也就是說,因為“國亂”,則“無象”可見;既然“無象”作為參照,那麼答案就只能是“不可知也。”可見,簡本改“國亂無象”為“國亂於象”,實屬在未理解《左傳》原文的情況下,按照現代人的思路所作的望文生義式的篡改。

  2、將錯就錯。故意改寫之外,對意外誤筆將錯就錯地進行改寫或再創作,也是作偽常用的技巧。在浙大簡《左傳》中,有些改寫看不出什麼道理,多半屬於此類。今本《左傳》:“始往而筮之,遇艮之八,”(同前,第870)。浙大《左傳》簡1920作:“如之往而東筮之,逃得之,逃得之”(1)。且不論其書法如何拙劣、結字如何舛誤,這兩句的文字根本無法讀通,大約只能視作偽者將錯就錯的結果。今本《左傳》下文穆薑說:“今我婦人,而與於亂,固在下位,而有不仁,”是穆薑自譴參與僑如之亂(同前,第871),但簡25作:“命我婦人之與之亂”,不僅把追溯往事的“而與於亂”改作詞不達意的“之與之亂”,而且下無“固在下位,而有不仁”數語,不知所云,應該也是將錯就錯的例子。

  將錯就錯的例子還應包括未加改正的錯字等。浙大所藏《左傳》簡包括附簡13枚,多為作偽練習或寫錯的棄簡。如果作偽時簡文寫錯而不修改或廢棄,也屬將錯就錯一類。此類錯誤在浙大簡中多見,在此聊舉一例作偽者受現代漢語影響的痕跡。簡17記晉侯與士弱對話,士弱“對曰”二字,簡17中重出;重出“對曰”,簡文已經不通,但重出的“對曰”二字,卻又誤寫作現代漢語的“對於”一詞,作偽者對之根本不加改正,可見這批贗品的偽劣。

  3、卦畫。專業性較強的文字、符號,往往是作偽者最易露出破綻之處。浙大簡《左傳》共錄《周易》卦畫兩個,作偽者全部寫錯。20有《艮》、《隨》二卦卦畫。《艮》卦,上下卦皆,浙大簡寫作根本不是《周易》卦畫的一個五畫卦;《隨》卦,上卦為、下卦為,浙大簡寫作上下卦皆的《震》卦(2)

  此外,簡20有多處裂紋。縱貫誤書的《震》卦卦畫的裂紋,使竹簡于簡面右側近三分之一處裂開。在圖2中可見,《震》卦卦畫四陰爻右側的四短爻,都被擠在裂開的三分之一簡上;四陰爻左側的四短爻,則寬鬆地佔據著簡面三分之二的位置,左側短爻的長度,都明顯長於右側的短爻。試想,如果簡20是戰國楚簡,古代書手鈔寫卦畫之時,如何能預測到竹簡開裂之後的情狀,而把卦畫陰爻的短橫,安排在竹簡不均勻的裂紋兩側呢?不言而喻,卦畫無疑是在竹簡裂開後所畫,這是作偽的明證。

  (三)鑒定

  既有“戰國楚簡”的實物,就有可能進行竹簡年代的碳14測試。如前所述,整理者宣佈浙大藏簡的年代為西元前340年前後(《浙大簡》“序”第1頁、“前言”第1)。這是一個具有誤導性的說法。稍有專業知識的學者都知道,這一說法有兩個問題:第一,沒有說明這一年代是否經過樹輪校正;第二,沒有說明測試年代的誤差。

  碳14年代測定是根據古物死亡時所具有的放射性碳14的含量,按放射性碳14的衰變規律來計算古物的死亡年代的方法。這一方法的前提是假定過去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放射水準不變,但實際上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放射水準,是隨宇宙射線的強度等因素而改變的。因此,未經吸收當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樹木作樹木年輪校正的碳14年代資料,是沒有意義的。查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實驗室、第四紀測定實驗室的《北京大學加速器質譜(AMS)-14測試報告》,所謂西元前340年的年代數值,實際上只是北大測試的第二組“樹輪校正後年代(BC)”中,年代機遇率為35.1%一組年代數值的下限值(《浙大簡》,第191)

  根據北大碳14測試報告,應該說:浙江大學送檢的竹簡樣本的碳14年代經樹輪校正後,有95.4%的機會在西元前400年至前200年之間;其中,有35.1%的機會在西元前400年至前340年之間(即西元前370年±30),有60.3%的機會在西元前320年至前200年之間(即西元前260年±60)。也就是說,浙大送檢竹簡樣本的年代,只有35.1%的可能性是在西元前400年至西元前340年之間,那麼,樣本的年代在西元前340年左右的機會就更小。

  雖然浙大簡送檢樣本的年代最有可能是西元前260年±60年,但這並不能證明浙大所藏《左傳》簡不是贗品。這裡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尤其是送檢竹簡樣本的代表性等。浙大說明:“經簡帛專家鑒定,此批竹簡為戰國楚簡”,但“簡帛專家”是誰?鑒定的時間、地點、方法為何?有無鑒定報告?這些都未說明。總之,根據浙大公佈的鑒定材料,無法改變浙大所藏《左傳》簡為贗品的結論。 (未完待續)

  下篇提要

  下篇以“戰國書法”辨偽為主,從戰國書法的章法、結字、筆法特點,列舉18類數十條證據,說明浙大藏簡所書文字的佈局,反映了竹簡殘斷、開裂之後書寫的特徵;浙大藏簡所書文字的形體,非但不見戰國書法所具有的地域與時代的結體、間架,反而多見受簡體字影響而杜撰的結字,草法無據,字形失真;浙大藏簡的書手不諳戰國筆法,釘頭、鼠尾、蜂腰、墨豬,百病叢生,相鄰兩簡,細筆、重墨,風格迥異,無一不是作偽的鐵證。

 

 

上篇回顧

 

    上篇以“楚簡《左傳》”辨偽為主,說明浙大藏簡在竹簡形制上沒有契口、編繩,長短、寬窄不一,無法編聯成冊;在文字內容上妄改《左傳》,人名、星名、古語、卦畫錯誤百出;在鑑定方面對於科學檢測結果的報導不准確,對於專家鑑定的時間、地點、人物、方法、鑑定報告的內容均無說明,可以得出假簡的結論。

 

三、戰國書法辨偽

 

    秦皇坑焚,竹帛毀棄,戰國書法,世所不傳,歷代戰國書法的欣賞與研究,大多依賴鐘鼎彝器及碑碣拓本。上世紀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的發現,以及河南信陽、湖北包山、荊門郭店等等戰國楚簡的大量出土,使戰國書法的寫本真跡重現人間。然而,就書法風格而言,浙大所藏《左傳》等簡,絕大部分飄軟粗率,氣息浮躁,正合先賢所言:“人趣先無,而物趣牽合,落筆粗庸,入眼不堪玩賞”(高濂《遵生八箋·燕閒清賞箋》)。就書法技藝而言,浙大藏簡筆法粗陋拙劣,結字混亂錯謬,俗而無法,了無古意,決非戰國書跡,試舉證如下。

 

    (一)章法

 

    古人論書以章法為先,上字與下字,右行與左行,朝揖顧盼,互有呼應。傳書聖論“意在筆前”,有作書須“預想字形大小”之說(王羲之《筆勢論十二章·啟心》)。以浙大所藏《左傳》簡書法為例,書手於竹簡章法、字形、位置皆有所留意,因此也留下了造偽的證據。

 

    試舉4 例。

 

    1. 斷簡拚接後字距過大。浙大《左傳》簡68 :“癸亥,門其三門。戊寅……”此簡殘斷於“三門”二字之間。圖3 是整理者發表的拚接後的照片。不難看出,拚接後的“三門”二字之間的字距,幾乎是其上“其”、“三”二字字距的兩倍,甚至大於其下“門”、“戊”二字字距的兩倍。如果考慮到下部斷簡的簡首斷痕,與上部斷簡的簡末斷痕並不相合,那麼,合理拚接後“三門”二字原來應有的字距,當比圖中所見更長,應為其下“門”、“戊”二字字距的三倍左右。在“癸亥,門其三門。戊寅……”句中,如果“三門”與“戊寅”之間的字距稍大,那是兩句之間的字距,當屬合理;如果“三門”二字之間的字距,卻為“三門”句後、兩句之間字距的兩三倍,那隻能是竹簡殘斷後所書、而不是竹簡書寫後殘斷的結果。簡106 “偪之偪陽”的斷簡,拚接後“偪”與“之”之間的字距是“之偪”二字之間字距的三四倍,也是同樣的例子。這是造偽者使用不同斷簡,來假冒同一枚簡的殘斷而留下的破綻。

 

    2. 簡首殘而字不殘。浙大《左傳》簡104 ,簡首前兩字位置殘缺,殘存部分約佔原簡寬度的三分之二,上書“之乃”二字,見圖4 。如果復原殘缺的部分,不難發現“乃”字書於原簡左半二分之一簡面,字右的半簡留空。無獨有偶,“乃”上的“之”字也是如此。如合“之乃”下的“枼而”諸字觀其章法,“枼而”諸字居中,“之乃”二字緊貼殘簡左緣而書,以避讓右側殘損的部分,形成了簡首諸字從齊左寫至居中的反常章法。這只能是竹簡殘缺之後書寫的結果,是後人以殘簡作偽的證據。相同的例子也見於簡32 ,只是從發表的圖片上無法判斷簡右是被如何復原的。

 

    3. 簡尾殘而字不殘。浙大《左傳》簡72 簡尾也殘去右半,但簡末“十二年矣”四字仍完整無損,見圖5 。這些文字也是在此簡殘損之後所書,“二年”二字偏左、“年”字“禾”部筆劃右側起筆的釘頭、收筆的拖尾,都是不容置辯的明證。“矣”字更是在殘缺後僅存的近二分之一的簡面上局促寫成,其字形完整,恰恰證明這些墨跡是竹簡殘損之後的偽書。

 

    4 、簡邊殘卻仍見應該殘去的標點符號。圖5 72 中,又有一令人啼笑皆非的破綻:“十二年矣”句下見有標點符號。楚簡中的這種標點,都是標在 ​​竹簡右側的邊緣。在簡72 上,它理應隨殘簡一併殘去。但作偽者的章法安排,以殘簡為完簡,不僅多次讓本應殘缺的文字完整地擠在殘存的簡面上,而且把理應點在殘缺部位的標點,點在殘存的簡面,實在不是高明的作偽。

 

    (二)結字

 

    戰國書法的結字有多種特點。饒宗頤先生指出:“楚人書法,縱勢衡勢,無不具備”(饒宗頤、曾憲通編《楚帛書》,香港中華書局1985 9 月版,第48 頁)。考古所出郭店楚簡等可以為證。但不論縱式、橫式,戰國楚人書法多取隸勢,結體多扁,橫畫多欹,矩度謹嚴。浙大藏簡的書手雖寫簡百數十枚簡之多、凡3000 餘楚字,但對戰國楚人書法的矩度,尚無基本認識與把握,試舉6 類證據如下。

 

    1. 中宮:不明主筆,失守中宮。戰國楚人書法,橫畫雖多欹斜,但中宮必正直。中宮之位,主筆所在,“善書者必爭此一筆”(劉熙載《藝概》)。浙大簡書則不然,如簡12 “古”、“心”二字,橫畫皆為病筆,中宮左歪右屈,結字全無中宮的概念;同簡末字“食”下部,本當順勢而下,書於字中,卻莫名其妙偏置於左側,使得“皀”部上下兩個部分左右錯位,上部與“亼”部草成一團,下部偏居左側,實為今人錯字,決非古人所書(圖6 )。

 

    2. 上下:下不承上,上不覆下。戰國楚人書法,不論字形偃仰、筆劃排疊,其底部多有橫勢筆劃,上托全字;即便沒有橫勢筆劃,也有一橫勢的構件,下以承上。這種橫勢,每向右上斜欹,是戰國楚人書法的特點。浙大簡書則不然,如簡14 “為”、簡17 “於”字等,下有橫畫,卻皆不能承上。

 

    3. 左右:左虧右欠,不守正法。戰國書法不論體勢如何,分間佈白都是八邊俱備、四面停勻。楚人書法雖不求方正,但總是似欹而實正,結體飽滿,遵守正法。浙大簡書則似正而實傾,結體多虧闕,如簡19 “逃”、簡25 “棄”結體虧左,簡27 “咎”、“弗”結體虧右,等等,不一而足。

 

    4. 拚湊:偏旁拚湊,錯字連篇。戰國書法受文字發展的連續性與地域演化的不平衡性等因素影響,常有偏旁互作的現象,如“日”與“月”、“山”與“阜”等的互作,屬於形符義近的互作;又有“亻”與“彳”、“邑”與“阜”等的互作,屬於字形相近的錯字。戰國書法的結字,由於書手的心緒以及上下文字形的影響等原因,出現錯字不可避免,“邑”旁與“阜”旁相混也見其例。但在浙大簡中,錯字連篇,不勝枚舉;“邑”、“阜”錯寫,通篇皆然。如簡2 的“陳”,簡4 102 的“隊”,簡20 26 的“隨”,簡68的“阪”,簡68 69 的“陰”,簡98 106 的“陽”等等,所有“阜”旁一律誤作“邑”旁。古人並非不寫錯字,但在上百枚簡中,就同一個偏旁、在不同的字中犯相同的字義理解錯誤,只能是作偽者對古文字知識缺乏,根據現代漢字“邑”、“阜”均作“阝”旁而犯的錯誤,是今人作偽的證據。

 

    5 、簡體:據簡體字,拚湊古字。在古代書法的贗品中,根據簡體字拚湊古字的現象並不鮮見。如浙大簡《左傳》簡2 的“徹”字,當係依據“徹”的簡體“徹”字妄改而成:此字構形與簡體字“徹”基本相同,只是中部從“土”不從“七”。“土”、“七”二字,毫無字義或讀音關聯;簡2 中“徹”字寫成中部以“土”代“七”的“徹”字,是典型的受簡體字影響而生造的偽戰國文字,如同簡中屢屢出現的行書“纟”旁一樣,是今人仿古常見的低級錯誤。

 

    受簡體字影響而導致的結字錯誤的類型,浙大簡中見有多種。其中,典型的一種可舉因簡體字字形相近而書寫的誤字。如今本《左傳》的一個“今”字(同前《春秋左傳正義》,第871 頁),在簡25 的首字位置被誤寫為“命”。“今”、“命”二字在戰國古文中有明顯區別,但“今”、“令”二字在簡體字中卻極相似,而“命”寫作“令”是戰國古文通行的寫法。作偽者誤以“今”為“令”,於是正確地把“令”寫作“命”,留下了作偽者受簡體字影響而寫出錯字的破綻。

 

    6 、失真:草寫失度,字形失真。自古以來,書法作偽的常見破綻就是用筆遲疑、欲縱還收。張大千之所以是作偽高手,就在於他恃才自信,落筆大膽,一氣而成。浙大藏簡的作偽者明悉此道,故浙大簡的書法流利而嫻熟。但這同樣留下大量破綻,主要有三類:一是字形失真,二是草法臆造,三是油滑失態。簡19 與簡55 的“如”字,雖為同一個字,但寫法完全不同:簡19 的“如”字上下結構,寫法雖草但用筆遲疑,顯見書者於字形並無把握;簡55 的“如”字左右結構,筆法極熟且行筆流利,纏繞連帶幾乎難辨筆路。但兩個“如”字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字形失真,不細分辨不知是“如”字,屬於第一類。簡41 “起”、簡附5 “趙”字,“走”或“辵”旁或在右、或在左,但二字均字形失真、草法無據,出於書手臆造,屬於第二類。簡37 “許”字,放縱肆意而失態;簡61 “改”字,忸怩作態而油滑,屬於第三類。草寫失度之例,浙大簡中俯拾皆是,這裡只是略舉一二以見其例。

 

    (三)筆法

 

    古云“用筆千古不易”(趙孟頫《王羲之〈蘭亭序〉十三跋》,即便是草聖張旭,也是屢觀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之後,方才領悟筆法之妙(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序》)。後世書者不能領會筆法奧妙,不足為奇。就戰國書法辨偽而言,戰國書法如不傳戰國筆法,則無法信為真跡;戰國書法如盡現後世筆病,則必為偽作無疑。元雪庵大師曾總結筆法“八病”,如牛頭、鼠尾、蜂腰、鶴膝之類,並諄諄告誡後學“字中八病最難醫”(釋溥光《雪庵字要》)。其實,不諳筆法,必百病叢生,不會僅囿於“八病”。浙大藏簡即如百病之總匯。現分門別類,聊舉一二以見其例。

 

    1 、釘頭、牛頭。釘頭、牛頭都屬起筆之病,是不明筆法、功力不足、落筆過重所致。釘頭有方、圓之別,方型釘頭見簡19 “之”字,圓型釘頭見簡25 “之”字。牛頭之例,可見簡108 110 “之”字。

 

    2. 尖頭、鼠尾。尖頭、鼠尾為相似病筆,主要是因為書手筆力不能送至筆尖,首尾尖飄而形成。尖頭在起筆,如簡61 “曰”字;鼠尾在收筆,如簡52 “子”字;簡12 “曰”字則兼有尖頭、鼠尾。

 

    3. 墜尾、拖尾。墜尾、拖尾均為收筆時書手無力控制,頓筆太重、不能正確回鋒所致。簡11 “問”字“口”上短橫是嚴重的墜尾,簡26 “皆”字兩長橫收筆是典型的拖尾,簡11 “士”字上橫為拖尾、下橫為墜尾,是浙大簡書手嫻熟而惡俗的筆病。

 

    4. 蜂腰、鶴膝。蜂腰、鶴膝都是書手不諳提按、運筆過快、提按失位所致。簡11 “於”字的首筆,是典型的蜂腰,簡95 “得”字首筆也是蜂腰筆病。鶴膝之病未見典型病例,但簡81 82 的兩個“強”字的“弓”旁轉折,簡81的強直而僵硬,簡82 的滑熟而繞圈,用筆之病過於鶴膝,不妨參看。

 

    5. 折木、柴擔。折木、柴擔主要是運筆之病:折木運筆未完,筆劃如木折斷;柴擔運筆不實,形成首尾重而中部細的柴擔之形,是初學而浮躁的書手的常見筆病。簡76 “夷”字、簡108 “安”字,起筆多釘頭、尖頭,收筆多折木;簡108 “安”字收筆的折木之病,或也是因為系今人書於朽後的竹簡、而非古人書於整治好的竹簡,簡面朽壞不平所致。簡12 “古”字的橫畫,中部輕飄首尾重,是柴擔之例。

 

    6. 鋸齒、散鋒。鋸齒、散鋒也是運筆之病,但都與筆鋒有關:鋸齒是失敗的偏鋒用筆,散鋒是行筆時無力調整筆鋒所致。簡23 “以”、簡74 “也”字,偏鋒用筆,筆腹在下,形成鋸齒;簡83 “臨也”、簡84 “善之”,草率用筆,尖頭散鋒。

 

    7. 游絲、墨豬。游絲、墨豬也是運筆之病:游絲是用筆浮躁輕滑所致,整個筆劃書作一根游絲;墨豬則與之相反,下筆過重,用墨過多,肥拙若豬。簡23 “足”字“口”部的上橫、簡108 “是”字“日”部的上橫,一線如絲,為游絲之病;簡30 “於”字的上部、簡80 “大”字的橫筆,重筆濃墨,幾乎失其筆劃,為墨豬之病。

 

    8. 病筆薈萃。古人日日搦管,磨墨操翰,心氣和平,雖不能說絕無病筆,但不致於百病叢生。以上所舉戰國偽簡書法所見病筆,遠超出“八病”之列,都是當今書手未諳筆法、急功近利所致,是時人作偽的明證。上文為方便讀者,逐字舉例,見其一斑。實際上,偽簡所見,往往一枚簡上匯聚多種病筆。試舉簡93 全簡與簡94 的前半簡為例,略觀全豹。圖7 中,簡93 前半簡:“莊子曰:高子相大子以會”,除“會”字外,幾乎字字起筆尖頭;“莊子”之“子”,首筆游絲,末筆鋸齒;“大子”之“子”,首筆釘頭,末筆鼠尾。簡93 末字“社”,上“木”起筆尖頭,收筆折木;下“土”起筆多尖頭,上橫跡近柴擔,略有偏鋒鋸齒之義,下橫起筆尖頭、運筆游絲、收筆墜尾,同時因簡裂影響,下橫未能寫完,也是簡裂後偽書的證據。簡94 接簡93 ,起於“社稷”之“稷”——簡前半“稷之行”,起筆多見尖頭,“稷”末筆墜尾,“之”首筆近游絲;簡後半“棄之社”,“棄”濃墨散鋒,“之”附尾、拖尾,“社”釘頭墨豬。簡93 幹墨細筆,筆劃纖弱,簡94 濕墨重筆,字體粗長,兩簡不僅病筆薈萃、書風迥異,竹簡整治與長寬形制也完全不同,是偽作的鐵證。

 

四、結束語

 

    浙大所藏《左傳》等偽簡,破綻百出,不勝枚舉。限於篇幅,本文僅分類舉例,點到為止。許多證據,有其一即可斷其偽。現舉證數十例,浙大所藏《左傳》等簡為時人所偽,可以論定。需要指出,浙大藏簡的整理,甚見功力。雖《浙大簡》全書編校多有疏漏,如簡1 放大圖版“司”字重出,簡42 60 放大圖版簡首缺圖,簡66 放大圖版簡末缺圖等等,但整理者在整理材料方面的成果與貢獻,不可埋沒。如果浙大藏簡不是以真簡而是以問題簡的形式公佈,供學界討論借鑒,可謂有功。當王國維先生為新學問之興起、新材料之發見激情澎湃之際,他斷不會想到,偽材料會在自己的家鄉、在中國簡帛學界受此禮遇。製造偽簡,荼毒社會;競購偽簡,害國害民;研究偽簡,浪費生命;叫停偽簡,眾望所歸。

 

浙江大学藏简辨伪

杨德春

( 邯郸学院 中文系,河北 邯郸 056005)

: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67 简、第 68 简、第 11 简、第 32 简、第 33 简、第 34 简、第 55 简、第 98 简、

99 简、第 75 简、第 76 简、第 58 简、第 14 简、第 1 简以及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至第 1 伪迹十分明显,终于露出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是伪作的马脚,从根本上解决了浙江大学藏简的真伪问题。

关键词: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 《左传》; 伪迹; 伪作

中图分类号: I206 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 8572 ( 2013) 01 0054 07

由于 《左传》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所以,凡有关 《左传》之材料无不引起中国文化

研究者之高度重视。浙江大学藏简主要是 《左传》

《日书》,所以,浙江大学藏简自然引起中国文

化研究者之高度重视。但是,由于浙江大学藏简不

是直接由考古发掘所得,其来路不明,所以,浙江

大学藏简的真伪问题就成为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拟就浙江大学藏简之文本内容进行辨伪研究,

以便从根本上解决浙江大学藏简的真伪问题。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67 简与第 68

缀合: “晋人不得志于奠以者侯复伐之十二月癸亥

门亓三门闰月戊寅齐于阪阴侵郑。”[1]左第67简,第68

《左传》襄公九年: “晋人不得志于郑,以诸

侯复伐之。十二月,癸亥,门其三门。闰月,戊

寅,济于阴阪,侵郑,次于阴口而还。”[2875 876

注云: “三门,鄟门、师之梁、北门也。癸亥,月

五日。晋果三分其军,各攻一门。”[2875

杜注云:

《长历》参校上下,此年不得有闰月

戊寅。戊寅是十二月二十日。闰月”当

门五 日”。五” 门”

“闰”,则 者,自 日” 月”。

晋人三番四军,更攻郑门,门各五日,晋各一

攻,郑三受敌,欲以苦之。癸亥去戊寅十六

日,以癸亥始攻,攻辄五日,凡十五日,郑故

不服而去。明日戊寅,济于阴阪,复侵郑外

邑。阴阪,洧津。[2875

孔颖达正义曰:

杜以 《长历》推之,此年无闰,故知此

“闰”字当为门五”,又月”当为日”

也。晋人分四军为三番,以二番为待楚之备,

一番以攻郑之门。一番一门,以癸亥初攻,每

门五日,积十五日,欲以苦郑而来楚也。楚不

敢来,郑犹不服。至明日戊寅,济于阴阪,复

侵郑外邑,而后归也。郑都洧水之旁,故知阴

阪,洧津也。卫氏难云: “案昭二十年朔旦冬

至,其年云闰月,戊辰,杀宣姜’,又二十

二年云闰月,取前城’,并不应有闰。而传

称闰,是史之错失,不必皆在应闰之限。杜岂

得云 闰’,而 日’

? 若然,闰月杀宣姜,闰月取前城,皆为

‘门五日’乎?”秦氏释云: “以传云三分四

军’,又云十二月癸亥,门其三门’,既言

三分,则三番攻门,计癸亥至戊寅十六日,番

别攻门五日,三五十五日。明日戊寅,济于阴

阪,上下符合。故杜为此解。”

苏氏又云:

《长历》 襄十年十一月丁未是二十四日,

十一年四月己亥是十九日。据丁未至己亥一百七十

三日。计十年十一月之后,十一年四月之前,除两

个残月,唯置四个整月。用日不尽,尚馀二十九

日。故杜为 《长历》於十年十一月后置闰。既十

 

年有闰,明九年无闰也。[2876 876

苏氏云: “ 《长历》襄十年十一月丁未是二

十四日,十一年四月己亥是十九日。据丁未至己亥

一百七十三日。计十年十一月之后,十一年四月之

前,除两个残月,唯置四个整月。用日不尽,尚馀

二十九日。故杜为 《长历》於十年十一月后置闰。

既十年有闰,明九年无闰也。”[2875 876

苏氏之说只

能证明襄十年十一月至十一年四月之间有一闰月,

不能证明九年无闰。其十年有闰则九年必无闰之说

极为荒唐。

卫氏难云: “案昭二十年朔旦冬至,其年云

‘闰月,戊辰,杀宣姜’,又二十二年云闰月,

取前城’,并不应有闰。而传称闰,是史之错失,

不必皆在应闰之限。杜岂得云此年不得有闰’,

而改为门五日’也? 若然,闰月杀宣姜,闰月

取前城,皆为门五日’乎?”2875

其说甚是。

杜以己意为《春秋长历》,后王韬、日本人新城

新藏考订之《春秋长历》,皆以杜意为是,杜以《长

历》推此年无闰自然与王韬、日本人新城新藏考订

之《春秋长历》相符,不相符反而奇怪了。日本人新

城新藏考订之《春秋长历》不能作为研究《左传》的

《圣经》,对其说要进行具体分析,绝不可盲目信奉。

日本人新城新藏考订之《春秋长历》以襄九年无闰

明显以杜意为是,而杜之“门五日”之说仿佛天方夜

谭,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苏氏襄十年有闰则九年必无闰之说极为荒唐

即在没有可靠证据否定襄九年有闰月之情况下,当

充分尊重 《左传》之记载,以襄九年有闰月为是。

退一万步讲,就算 《左传》此处之记载有误,

那也是 《左传》之记载错误,不能说 《左传》此

处之记载就没有闰月”这两个字。《左传》昭二

十年朔旦冬至,其年云闰月,戊辰,杀宣姜”,

又二十二年云闰月,取前城”,并不应有闰。而

传称 闰,是 失,不必皆在应闰之限。即

《左传》在产生之日因史之错失,本不应有闰,而

传称闰者甚多,即 《左传》此处记载之闰月”

《左传》产生之日就存在。《浙江大学藏战国楚

简》左第 67 简与第 67 简缀合无闰月”,则 《浙

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就十分可疑。《浙江大学藏战

国楚简》此处无闰月”只能是综合杜预、王韬、

日本人新城新藏考订之 《春秋长历》襄九年无闰

之说的直接结果,却疏忽了 《左传》此处记载之

“闰月”自 《左传》产生之日就存在的事实, 《浙

江大学藏战国楚简》此处无闰月”终于露出了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是伪作的马脚。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11 : “晋侯问

於士之弱”[1]左第11

《左传》襄公九年:

九年,春,宋灾。乐喜为司城以为政。使

伯氏司里。火所未至,彻小屋,涂大屋,陈畚

挶,具绠缶,备水器,量轻重,蓄水潦,积土

涂,巡丈城,缮守备,表火道。使华臣具正

徒,令隧正纳郊保,奔火所。使华阅讨右官,

官庀其司。向戌讨左,亦如之。使乐遄庀刑

器,亦如之。使皇郧命校正出马,工正出车,

备甲兵,庀武守。使西钅且吾庀府守,令司宫、

巷伯儆宫,二师令四乡正敬享,祝、宗用马于

四墉,祀盘庚于西门之外。晋 弱,

: “吾闻之,宋灾,于是乎知有天道,何

?”对曰: “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

咮,以 火。 火,

火。”[2861 866

杜注云: “乐喜,子罕也,为政卿,知将有火

灾,素戒为备火之政。”[2861

杜注云: “华臣,华元

子,为司徒。”[2863

杜注云: “( 华阅) 亦华元子,

代元为右师。”[2863

杜注云: “向戍,左师。”[2863

注云: “乐遄,司寇。”[2863

杜注云: “皇郧,皇父

充石之 后。”[2864 : “弱,士

子。”[2866

邢文 《浙 ( ) ——— 〈左

传〉》云: “‘士弱’是人名,作伪者妄改,在人名

之中插入之字,是作伪的硬伤。”[3]邢文之说实误。

杨树达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卷一人姓名

之间加助字例”条: “王引之 《经传释词》卷九

: 《礼记·射义》公罔之裘。郑注曰: ‘发声

也。’僖二十四年 《左传》: ‘介子推。’杜注曰:

‘之,语 助。’ 凡春秋人名中有之’ 仿

此。”[4186

杨树达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卷一

姓名之间加助字例”条杨树达按: “庄八年 《左

传》,有石之纷如。又二十八年有耿之不比。 《论

语·雍也》篇有孟之反。《孟子·离娄》篇有庾公

之斯、尹公之他。皆姓名中加之字者也。例证甚

多,不必尽举。”[4186

《左传》僖公三十年:

九月,甲午,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

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佚

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

君,师必退。” 公从之。辞曰: “臣之壮也,

55 —

犹不 ; 矣,无 已。” :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 子,是

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

而出。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

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

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

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

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

也。夫晋,何厌之有?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

封。不阙秦,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扬

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 “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2463 464

由佚之狐、烛之武可知,《左传》在一个整体

段落之中所有姓名之间皆加之字。

人姓名之间可加助字之,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

简》左第 11 简似乎不伪,其实不然,士弱之间加

助字之恰恰露出了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作伪

之破绽。士弱之上还有乐喜、华臣、华阅、向戍、

乐遄等人,依例也应该在其姓名之间加助字之,而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 于士弱之上之乐喜、华

臣、华阅、向戍、乐遄等人姓名之间并未加助字

之。《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11 简于士弱之

间加助字之,其故意卖弄、顾此失彼之迹昭然若

揭,其作伪之痕迹自然也就昭然若揭了。

《左传》襄公九年:

秦景公使士雃乞师于楚,将以伐晋,楚子

许之。子囊曰: “不可。当今吾不能与晋争。

晋君类能而使之,举不失选,官不易方。其卿

让於善,其大夫不失守,其士竞於教,其庶人

力於农穑,韩厥老矣,知罃禀焉以为政。范匄

少於中行偃而上之,使佐中军。韩起少於栾

黡,而栾黡、士鲂上之,使佐上军。魏绛多

功,以赵武为贤而为之佐。君明臣忠,上让下

竞。当是时也,晋不可敌,事之而后可。君其

图之! ”王曰: “吾既许之矣,虽不及晋,必

将出师。”秋,楚子师于武城,以为秦援。秦

人侵晋。晋饥,弗能报也。[2872 873

王引之 《经义述闻》卷十八范匄少於中行

偃而上之”条: “九年传: 范匄少於中行偃而上

之,使佐中军。杜注曰: 使匄佐中军,偃将上军。

引之谨案: 上之二字上盖脱中行偃三字,此言范匄

少於中行偃,而偃以匄为贤、让之使居己上也。下

韩起少於栾黡,而栾黡、士鲂上之, ( 士鲂二

字衍,说见下。) 使佐上军’是其例矣。若但言上

之而不言上之之人,则文意不明。杜注栾黡、

士鲂上 之’ 黡、鲂 起’

匄’,则所见不已脱中行偃’三字。”[5432

王引之 《经义述闻》卷十八栾黡、士鲂上

之”条: “韩起少於栾黡,而栾黡、士鲂上之,使

佐上军。杜注曰: 黡、鲂让起,起佐上军。黡将下

军,鲂佐之。引之谨案: 士鲂二字盖因下文滕人、

薛人从栾黡、士鲂而衍。杜所见本已然。盖下军将

次于上军佐,韩起若不佐上军,则栾黡当佐上军

矣,故栾黡与韩起相让。若士鲂为下军佐,与上军

佐位不相近,无由让上军佐於韩起也。且上文韩起

少於 黡,不 鲂,则

字。”[5432 433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王引之 《述闻》谓

‘而’下脱中行偃’三字,未尝无理。”[6966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王引之 《述闻》谓

‘士鲂’二字为衍文,证据不足。盖知罃将中军,

范匄佐之,中行偃则将上军。栾黡宜为上军佐,栾

黡让,又使士鲂亦让,乃使韩起为之。此文所以有

‘士鲂’二字,王说误。”[6966 967

我认为,关键是 《春秋左传》此处交代中军、

上军、下军、新军将佐,中军、上军、下军、新军

将佐共有八人,士鲂在八人之中,若士鲂二字为衍

文,则 《春秋左传》此处交代中军、上军、下军、

新军将佐就不完备。《左传》以叙述完备著称,此

处断不会例外。由此可见,士鲂二字绝非衍文,王

引之 《经义述闻》卷十八栾黡、士鲂上之”条

以士鲂二字为衍文实误。杜注曰: “黡、鲂让起,

起佐上军。黡将下军,鲂佐之。”韩起少于栾黡,

而栾黡、士鲂上之,则韩起少于也必士鲂,否则,

士鲂无由上之,即论资排辈当轮到士鲂,士鲂让于晚

辈新人韩起。由栾黡、士鲂上之知栾黡、士鲂皆年长

于韩起,又因今本《左传》言韩起少于栾黡,言不及

士鲂,“而”之后又言栾黡、士鲂上之,“而”在此处表

示一种对称的相反情况,如此则“而”之前应该与

“而”之后相对称。而之后言栾黡、士鲂,则而之前

也应该是栾黡、士鲂,即韩起少于栾黡之后脱“士

鲂”二字。《左传》此处文字应当是“韩起少于栾黡、

士鲂而栾黡、士鲂上之”。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 32 简、第 33

 

简、第 34 简缀合: “范匄少於中行而上之吏左之

中军 而黡上之吏左之上

军”[1]左第32简,第33简,第34简栾黡之后无士鲂二字,无知妄

人意在表明今本 《左传》 此处士鲂二字为衍文,

不意顾此失彼,与今本 《左传》一样同脱中行偃

三字,其作伪之痕迹自然也就昭然若揭了。造成古

代文献脱文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重文符号的使用,

古代文献在传抄过程中,由于漏抄重文符号或重文

符号墨迹不清晰,导致抄本脱文。 《浙江大学藏战

国楚简》左第 32 简、第 33 简、第 34 简缀合不存

在使用重文符号的问题,因为脱文之前有而字,所

以书写时绝不会使用重文符号。 《浙江大学藏战国

楚简》左第 32 简、第 33 简、第 34 简缀合与今本

《左传》一样同脱中行偃三字,这只能是其照抄今

《左传》所致,其顾此失彼之迹昭然若揭,其

作伪之痕迹自然也就昭然若揭了。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55 : “公子马非

彶进曰。”[1]左第55

《左 传》 : “ 子马非 进,曰:

……”[2874 《诗·大雅·棫朴》: “芃芃棫朴,薪之

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趣之。”[7996 《传》: “趣,

趋也。”[7996

贾谊 《新书·连语》: “《诗》曰: ‘

芃棫朴,薪之槱之。济济辟王,左右趋之。’此言

左右日以善趋也,故臣窃以为练左右急也。”[8199

《新书·连语》引 《诗》以趋替代趣。

《说文解字》: “趨,走也。从走芻聲。”[935

“趋”为跑义。《说文解字》: “趣,疾也。从走取

聲。”[935 “趣”为疾跑义。《说文解字》: “彶,急

行也。从彳及聲。”[943 “彶”为快速步行义。快速

步行与跑是有本质区别的,彶” 绝不可替代

“趋”“趣”。

《说文解字》: “辵,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

凡辵之属皆从辵。读若《春秋公羊传》曰‘辵阶而

走’。”[939

《春秋公羊传》宣公六年: “赵盾知之,躇

阶而 走。”[10333 : “躇,犹

次。”[10333

首先,乍行乍止历阶而走不合当时的紧急

情况,而超遽不暇以次而走则符合当时的紧急情况,

故当以作躇为是。其次,许慎言辵读若,则其后读若

之字必不重出。即《说文解字》所谓“《春秋公羊传》

曰‘辵阶而走’”必有传写印刷之误,当为“《春秋公

羊传》曰‘躇阶而走’”。阮元云: “《释文》谓‘一本

辵’,与《说 文》正 合,则 本《公 》作

矣。”[10333

阮元之说误,《释文》所谓“一本作辵”实

由《说文解字》所谓辵阶而走”之传写印刷之误

所致,非为古本 《公羊》作辵矣,当依唐石经及

诸本以作躇为是为古。

《说文解字》: “行,人之步趋也。从彳从亍。

凡行之属皆从行。”[944 “步趋”即步行之意。

“趋”趣”从走,皆有跑意,从彳从辵皆步

行之意,二者有本质之区别,可谓泾渭分明,不可

混淆。彶与从辵从及之字绝不可替代趋、趣二字,

在先秦文献中也绝无彶与从辵从及之字替代趋、趣

二字之例证,即以彶与从辵从及之字替代趋、趣二

字或曰彶与从辵从及之字可作为趋、趣二字的假借

字没有训诂和训诂学之依据。这实际上也就证明了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55 简以彶与从辵从

及之字替代趋字是妄人所伪作,《左传》流传非以

口耳相传,而是以文本形式流传,彶与趋音、形相

差甚远,绝非抄写所能致误如此,其必为无知妄人

有意作伪,班门弄斧,以至于弄巧成拙,终于露出

作伪之破绽。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98 简与第 99

缀合: “福阳内启者侯之士门焉”[1]左第98简,第99 《左

传》 : “ 门,诸

焉。”[2882

杜注云: “见门开,故攻之。”[2882 《说文

解字》: “內,入也。从口 ( 《段注》作冂’)

自外而入也。”[11340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98 简与第 99

缀合之内字书法绝非战国书法。首先,其内字楷化

程度 高,绝 字,倒与夫字之楷体极似。

其次,先秦内字书法绝无似夫字者,甲 3 336、乙

4 540 之内字皆为入在冂之内[11340

,入与冂书法大

小相当或人小而冂大[11340

。井侯簋、禹鼎、子禾

子釜、中山王壶、内□爵、申簋、鄂君启舟节、侯

马盟书、睡虎地秦简之内字皆为人在冂之内[11340

人与冂书法大小相当或人小而冂大[11340

,绝无人

大而冂小者,即先秦内字书法绝无人大而冂小者。

内字书为人大而冂小以至于似夫字者绝非战国书

法,其必为伪作。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75 简与第 76

缀合: “以先君之兆凥之”[1]左第75简,第76 《左传》襄

公九年: “以先君之祧处之。”[2876 877

杜注云: “

侯以始祖之庙为祧。”[2877

孔颖达正义曰: “冠必在

庙,故先君之祧处之也。”[2877

57 —

《说文解字》: “凥,處也。从尸得几而止。

《孝经》曰: ‘仲尼凥。’凥,谓闲居如此。”[9299

钅玄注: “九鱼切。”[9299

徐钅玄是以凥居同为一字,以

居之读音标注凥之读音。包山楚简居凥”连言,

这不能证明居、凥为二字,很可能是书法避免重复

之反映或曰结果。另外,包山楚简居凥”连言,

只能证明居、凥关系极为密切。退一万步讲,就算

居、凥为二字,包山楚简居凥”连言,则证明

凥与居意义极为接近,可以互换使用,而反证凥与

处则意义差别较大,一般不连言。

许慎 《说文解字》 《孝经》 : “仲尼

凥。”[9299

而今本 《孝经》曰: “仲尼居。”[122 《楚

辞·天问》: “昆仑县圃,其凥安在?”1392

王逸注:

“凥,一 居。”[1392 : “凥,与

同。”[1392

王逸与许慎均为东汉人,其时,凥”,

一本 居,无 秦,还 汉,

“居”、“凥”意义都极为接近,许慎 《说文解字》

以处释 误,后世无有响应者,就

《说文解字注》也断然否定了许慎 《说文解字》以

处释凥之说。无知妄人见包山楚简居凥”连言,

误以为居、凥为二字,附会许慎 《说文解字》以

处释凥之错误说法,以凥替代 《左传》襄公九年

之处字,其不知居、凥绝非二字而许慎 《说文解

字》以处释凥之说实误,其作伪之迹自然也就暴

露无遗了,而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为伪作也

就昭然若揭了。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58 : “夫帚辛苦

執嗌”[1]左第58

《左传》襄公九年: “夫妇辛苦垫隘,无

所厎 告。”[2874 : “ 隘,犹 顿。”[2874

《释

文》: “隘,於懈反。”[2874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58 简之帚字书法

极其拙劣,伪迹十分明显。

甲骨文、金文、战国简文帚字之书法皆突出帚字

之上部,无有例外。而《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58 简帚字之书法却突出帚字之下部,致使帚字之上

部极不明显,其必为伪作无疑。

甲骨文帚”“婦”为二字,从文字产生之实

际情况来看,必是先有帚之概念及帚字,然后才可

能有执帚之女之概念及婦字。绝不可能是先有婦之

概念及婦字,然后才有帚之概念及帚字。故甲骨文

“帚”婦”为二字,且先有帚而后有婦。甲骨文

中妇之概念绝大在多数情况下书写为婦,只在极少

数情况下书写为帚,就是此极少数情况下所书写之

帚是帚还是婦尚有争议。现在可见之春秋战国之文

献及出土材料,妇之概念均书写为婦而无书写为帚

者。《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58 简妇之概念

书写为帚,其必为伪作无疑。

《春秋穀梁传》昭公十九年: “不弑而曰弑,

责止也。止曰: ‘我与夫弑者。’不立乎其位,以

与其弟虺。哭泣,歠飦粥,嗌不容粒,未逾年而

死,故君子即止自责而责之也。”[14299

范注: “嗌,

喉也。”[14299

杨士勋疏: “嗌音益,咽喉也。”[14299

《庄子·桑庚楚》: “儿子终日嗥而嗌不嘎,和之至

也。”[15785

成玄英疏: “嗌,喉塞也。”[15787 《释

文》: “‘而嗌’音益。”[15787 “嗌”音益,则嗌为

伊昔反,与於懈反之隘在先秦语音绝不相同或相

近,且二者意义有专指,在先秦时代嗌、隘绝不可

相互替代或曰互为假借字,也无在先秦时代嗌、隘

相互替代或曰互为假借字之例证,即在先秦时代

嗌、隘相互替代或曰互为假借字没有训诂和训诂学

之依据。

《吕氏春秋·十二纪·季夏纪·音初》: “鸣作

谥隘。”[16]卷六第十一叶先秦文献之中谥隘泾渭分明,绝

无例外,汉以后因语音变化始有谥隘替代之语言现

象。毕沅曰: “孙云: 《安陆昭王碑文》注引作隘

隘。”[16]卷六第十一叶许维遹案: “作隘隘是。 《玉烛宝

典》 嗌。嗌 同,皆

也。”[16]卷六第十一叶陈奇猷案: “谥隘盖象燕鸣,犹今

咿呀’ ( 谥隘与咿呀同音) 。宋慈褒谓当作

‘谥谥’,冯振谓当作隘隘’,许维遹谓当作

隘’,蒋维乔谓当作嗌嗌’,皆无谓之争辩,今

不具引。”[17347

由此可见,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

左第 58 简有汉以后因语音变化始有之嗌隘替代之

语言现象,其必为伪作无疑。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14 : “唐氏之

火□伯”[1]左第14 《左传》襄公九年: “陶唐氏之火

58 —

辽东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15 卷正阏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纪时焉。”[2867 868

注云: “陶唐,尧有天下号。阏伯,高辛氏之子。

传曰迁阏伯於商丘,主辰’。辰,大火也,今为

宋星。然则商丘在宋地。”[2867

孔颖达正义曰:

《史记·五帝本纪》云: “帝尧为陶唐

氏。”是尧有天下,以陶唐为代号也。氏犹家

也。古言高辛氏,陶唐氏,犹言周家,夏家

也。阏伯,高辛氏之子。迁阏伯于商丘,主

辰,皆昭元年传文也。 《尔雅》以大火为大

辰,是辰为大火也。昭十七年传云: “宋,大

辰之虚。”是大火为宋星也。阏伯已居商丘,

祀大火。今大火为宋星,则知宋亦居商丘。以

此明之,故云然则商丘在宋地”也。 《释

例》云: “宋、商、商丘,三名一地,梁国雎

阳县也。传曰: ‘陶唐氏之火正阏伯居商丘,

祀大火。’又曰: “宋,大辰之虚也。’然则商

丘在宋,或以为漳水之南,故殷虚为商丘,非

也。”是由商丘所在不明,故 《释例》与此注

俱以阏伯明之。[2867 868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 左第 14 简无正字,

伯上之字为门下加一火字,阏伯之阏字无楚简文可

资参考,阏伯之阏字笔画繁多,极不好写,无知妄

人竟然随意造字,捏造一上门下火之字, 《浙江大

学藏战国楚简》为极其拙劣之伪作自不待言。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1 : “九年春

宋烕”[1]左第1 《春秋》襄公九年: “九年,春,宋

灾。”[2860

杜注曰: “天火曰灾。”[2860 《左传》襄公

九年: “九年,春,宋灾。”[2861

灾是天灾,《春秋》

是讲灾异的,灾在 《春秋》经传中具有极其重要

的意义,即灾在 《春秋》经传中绝不应该出现传

写错误,如此则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1

简将灾字误写为烕”字就十分可疑。《春秋公羊

传》之 《春秋经》 襄公九 : “ 年,春,宋

火。”[10427 《春秋公羊传》: “曷为或言灾? 或言

? 大者曰灾,小者曰火。”[10427 《春秋公羊传》

《春秋经》之火绝非灾之讹,而是 《春秋公羊

传》之 《春秋经》原本如此。

《说文解字》: “烕,滅也。从火、戌。火死於

戌,陽氣至戌而盡。 《詩》曰: 赫赫宗周,褒姒烕

之。”[9210

烕是人祸,而不是天灾。 《春秋》讲灾

异,天灾人祸,泾渭分明。《说文解字》: “烖,天

火曰烖。”[9209

许慎 《说文解字》之烖字极不常用,

也就是说许慎 《说文解字》收有烖字,在实际使

用中均用灾或災字,从现存文献和出土材料来看基

本上没有例外。《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1

之烕字是无知妄人要务求其古,想写许慎 《说文

解字》之烖字,但许慎 《说文解字》之烖字只有

小篆,无楚简文字可资参考,无知妄人就摹写睡虎

地秦简书法以冒充楚简文字,无知妄人误以为睡虎

地秦简之烕字即许慎 《说文解字》之烖字,《浙江

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1 简之烕字与睡虎地秦简

之烕字完全相同、难分彼此就是明证,自然也就露

出了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作伪之破绽。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 左第 32 : “

骨”[1]左第32简今本 《左传》 凡韩厥均作韩厥,今本

《春秋穀梁传》凡韩厥也均作韩厥。《春秋公羊传》

《春秋经》 襄公元年: “夏,晋韩屈帅师伐

郑。”[10413 《春秋公羊传》之 《春秋经》韩厥作韩

屈,《列子·杨朱》: “禽骨厘闻之。”[18229 “禽骨

厘”《经典释文》作禽屈厘”[18229

,可见,“骨”

“屈”可通用。无知妄人以骨”代屈”,以韩

骨代韩厥,这表面上看似乎绝无问题,似乎 《浙

江大学藏战国楚简》左第 32 简有了一点古意,但

这恰恰露出了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作伪之破

绽。 《春秋公羊传》是口耳相传至汉代始书于竹

帛,而 《左传》是以文本形式流传的,《春秋穀梁

传》在先秦时代即有古文文本流传[19],所以,《左

传》和 《春秋穀梁传》 韩厥之名均固定为韩厥,

没有变化,而 《春秋公羊传》是口耳相传至汉代

始书于竹帛,故韩厥之名未固定,有书为韩屈者。

无知妄人在作伪时不知 《春秋》经传流传的特点,

班门弄斧,终于露出了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

作伪之破绽。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至第 1 : “庚子南

门正鹊巢”[1]至第1 《大戴礼记·夏小正》: “四月:

昴则见。初昏,南门正。”[2035 《传曰》: “南门者,

星也。岁 见,一 正,盖大正所取法也。”[2035

《吕氏春秋·十二纪·季冬纪·季冬》: “季冬之

: ……雁北乡。鹊始巢。”[17622

高诱注: “雁在彭

59 —

1 杨德春: 浙江大学藏简辨伪蠡之泽,是月皆北乡,将来至北漠也。鹊,阳鸟,

顺阳而动,是月始为巢也。”[17624

首先,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至第 1 简将

《夏小正》之南门正与 《吕氏春秋》之鹊始巢拼凑

在一起,其伪迹十分明显。《夏小正》云四月南门

正,《吕氏春秋》云季冬之月鹊始巢,无知妄人却

将四月与季冬之月的天文现象与自然现象强行拼凑

在一起,如同关公战秦琼,可见, 《浙江大学藏战

国楚简》是伪作中之最拙劣者。其次, 《夏小正》

云四月南门正, 《吕氏春秋》云季冬之月鹊始巢,

《吕氏春秋》是最晚的先秦文献之一,代表当时学

术的最高成就,鹊始巢之时间只精确到月,也只能

精确到月。《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至第 1 简云庚

子日南门正而鹊巢,精确到了日,鹊始巢于何日就

是当今信息时代也无精确之日期,无知妄人作伪之

无知与狂妄可见一斑,《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是

无知妄人之伪作昭然若揭。

参考文献:

1 曹锦炎,整理. 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 M].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2][唐] 孔颖达. 春秋左传正义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邢文. 浙大藏简辨伪 ( ) ———楚简 《左传》[N]. 光明日报,2012 05 28 ( 15)

4][清] 俞樾.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M]. 北京: 中华书局,1956

5][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 M]. 台北: 世界书局,中华民国六十四年五月再版.

6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 ( 修订本) M]. 北京: 中华书局,1990

7][唐] 孔颖达. 毛诗正义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 阎振益,锺夏. 新书校注 M]. 北京: 中华书局,2000

9][汉] 许慎. 说文解字 M]. 北京: 中华书局,1963

10][唐] 徐彦. 春秋公羊传注疏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 臧克和,王平. 说文解字新订 M]. 北京: 中华书局,2002

12][宋] 邢昺. 孝经注疏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3][宋] 洪兴祖. 楚辞补注 M].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14][唐] 杨士勋. 春秋穀梁传注疏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5][清] 郭庆藩. 庄子集释 M]. 北京: 中华书局,1961

16 许维遹. 吕氏春秋集释 M]. 北京: 中国书店,1985

17 陈奇猷. 吕氏春秋新校释 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 杨伯峻. 列子集释 M]. 北京: 中华书局,1979

19 杨德春. 《春秋穀梁传》在先秦时代即有古文文本流传 J]. 南通大学学报,2011 ( 4)

20][清] 王聘珍. 大戴礼记解诂 M].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 责任编辑: 雷会生)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lldn/post/1376360409

殺人魔耶和華的信徒江勇振和假台獨之名行分裂弱化反國民黨力量之實的彭文正金恆煒沆瀣一气,重寫不信仰殺人魔耶和華的胡適傳

歷史學家李學勤: 戰國竹簡“清華簡”證明:秦始皇一族是崇尚儒學的殷商遺民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lldn/post/1330733466

 

劉逢祿:《左傳》不傳《春秋》、《春秋左傳》是劉歆作偽而成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lldn/post/1330484991

 

司馬遷史記遭後世妄人大量竄改,劉歆偽造《左傳》,凡《史記》中出於《左傳》的內容,皆為劉歆所竄入。http://mypaper.pchome.com.tw/billdn/post/1330483974

 

『《清華簡‧繫年》與《左傳》中的楚史異同』裡,

魏慈德舉例提出浙大竹檢偽造的證據;對曹錦炎的說法不利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lldn/post/1330622920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孔子有盲目地「遵循周朝通行的禮制」而「主張活人殉葬」?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lldn/post/1323324248

 

孔子沒有說過:「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是宋人羅仲素說的。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lldn/post/1323980695

(歡迎轉貼)黃舒駿抄襲佐田雅志(さだまさし)的日文歌[戀愛症候群]?(附錄:抄襲他人的歌曲而不露餡的密技大公開)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lldn/post/1322021277

 

(轉貼)謊話連篇的中國歷史!---由漢景帝的萬人殉葬坑的考古發現拆穿了中國歷史「文景之治」的大謊言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lldn/post/1323956067

愛因斯坦生前最大的遺憾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lldn/post/1321601858

 

孟子說:「何待來年?」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lldn/post/1323845523

 孔子孟子都沒說過『食色性也』!是孟子最欽佩的對手『告子』說的。~韓國人比華人還瞭解中華文化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lldn/post/1324022498

孔子思想就是「到極權暴政之路」嗎?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lldn/post/1322140755

每下愈況--低下的程度愈來愈嚴重!(不學無術的人才會說「每況愈下」!)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lldn/post/1321862130

停放蔣介石屍體的「慈湖」是崇尚陸九淵、王陽明思想的蔣介石以陸九淵的大弟子「楊慈湖」之名來命名的?

http://mypaper.pchome.com.tw/billdn/post/1322165737

 

台長: billdn
人氣(3,102) | 回應(0)|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