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現代老師的教學該要是甚麼模樣?今天教兩個實習醫師,紀錄一下自己腦中浮掠過的文字。
1.教授學習該科的基本"態度":言教同時也該是身教。這個東西是最重要卻也是最難教,當老師要學生態度認真,老師自己總得也認真一點,有病人也可以教診斷,沒病人一樣可以教理論、分析及用藥。不管病人多少,我們都教到時間到。
2.教授學習該科的"方法":如果一個老師花了十年背了一堆條文,但卻沒辦法整理出學習方法,讓他的學生用比較少的時間就可以理解應用,還是一樣要花上十年再背那一堆條文,那學生怎麼青出於藍,光重複老師的學習歷程就又浪費了很多時間,哪來的創新突破?
舉個例子來說:我以前大三學皮膚感覺神經分布(Dermatomes)
教科書的Dermatomes
的時候就覺得這個很難背,尤其是手腳那邊,後來我發現把這張圖變成像狗一樣站,有點像這張照片的右側圖
右側累得像狗圖是重點
,但頭抬起來、手腳稍微曲一下,每個皮節就變成垂直地面,由前而後非常有次序,只要記得幾個關鍵區就可以了,其他的用猜的就猜到了,根本不用背。一個老師如果可以整理一下知識教學生以一個有系統的方法背誦,甚至能夠說清楚用這樣的系統的道理,那就更強了。比如說,我會這樣背的原因是因為我覺得人由動物演化而來,所以回到動物的姿態可以看原本的結構設計重點。當"累得像狗"很多身體的構造,就會變的很有意思且好理解(以下省略申論三千字)。
3.回答學生學習該科遇到的"困惑":網路時代google到知識很容易,能細辨而能點破迷津的老師才難得。
比如說傷寒論小柴胡湯:"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食飲,心煩喜嘔 ,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脇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而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心煩喜嘔跟胸中煩而不嘔有甚麼不同?小柴胡湯證心煩喜嘔為什麼要用小柴胡湯,但胸中煩而不嘔卻要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讀書當在不疑處有疑,老師也曾經是學生,把那時的疑問一個個查明白,將來當好老師時就能講清楚說明白,說不明白也能告訴學生該哪裡去才能學得明白,或者一起跟學生來找資料研究個明白。
4.要能為"萬世開太平":為學生開拓一片美好的園地,讓學生未來如果想投入該科,能有空間與盼望,玩爛了、玩殘了....即便後繼有人也沒辦法再繼續耕耘。
以上擇一即可稱得上好老師,下面這點就變成不是那麼重要了。
5.傳授知識:以前因為保存知識典籍不易,往往老師是背誦了許多典籍的圖書館,所以我們需要老師授課,我們總是希望老師能在短短的時間內教給我們抄都抄不完的知識,但現代其實google都可以google到還要老師教甚麼?抄甚麼?學生不會自己回家看就好了(或是上課翻手機看)。
真正重要的反而是教你基本學習的態度端正學生的心態
給你讀書方法,讓你學習知識上又快又好,順便解決了你自己讀知識上的困惑,如果你想投入該領域老師還為你留下一片天地,讓你能熱愛這個學科,這種老師難道不是現代的好老師嗎?
更重要的其實是傳遞,因為老師的老師是個好老師,感動了老師,所以老師把前人的熱情交棒給學生,希望也能感動學生。
熱情能夠傳遞,後繼才能有人。
From FB 細說中醫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