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18 03:33:06| 人氣43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成唯識論述記-58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五十八(論文卷十之一)

   唐京兆大慈恩寺沙門窺基撰

 解十障中,上來第一, 已依解深密等,釋十一地障,會十障訖。自下第二, 以十一障即彼二障,文勢有三,一,總明現種伏斷位次,二,明斷頓漸,三,釋四道差別。

此十一障,二障所攝。

 斷位次中,初總即二障,後別解釋。此即初也,體性寬狹更無別異,十地所斷,雖但所知俱品不行,即通二障。

煩惱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

 下文有二,初明二障伏斷位次,後釋妨難,初中先明煩惱障,以體性麤三乘共斷,易可見故。分別種子不論二乘,說菩薩者,於極喜地見道初斷,以見道位體性稍寬,乃至相見道,後得智起位,久時猶名見道。今簡於相唯真見道,真見道中唯取無間,惑滅智生故說初斷,非相見道亦能斷故。然此分別煩惱現行,瑜伽五十八等說:「世間道唯伏俱生,若愛若恚鄰近憍慢,不言能伏分別煩惱;此據異生二乘性等說,若直往菩薩,彼障現起地前已伏。」故前卷云:「唯能伏除分別二取,此在加行位,若資糧位,此麤現行亦能伏滅,二細現行即未能伏,至加行位分別細者,亦皆能伏。由此菩薩,正願勝解世間道力,邪見疑等伏而不行,非以六行有所欣厭;菩薩不為,非此菩薩無此能也。」緣起經說:「內法異生不放逸者,無不共無明,故邪見等未必皆起,即資糧位已不現行,唯分別貪等,二位不起。」故論總言地前已伏。問:「華嚴經解十住,第四心云:『真佛子,是中永離三界煩惱。』?」如前卷解。

修所斷種,金剛瑜定現在前時,一切頓斷,彼障現起地前漸伏;初地以上能頓伏盡,令永不行,如阿羅漢;由故意力,前七地中,雖暫現起而不為失,八地以上畢竟不行。

 修所斷種後皆頓斷,此約種子不言麤重;麤重者,十地中亦斷,故伏俱生現起,地前亦能理無疑故。瓔珞經說:「三賢菩薩唯伏不斷。」正與此同。前卷中云:「俱生現起,未全伏除也,言暫起者,謂十地中,前四猶起我見等故,七地已前,尚起貪瞋等故。」問:「其在地前所未伏者,相貌可知,其已伏者與此何別?」答:「道力猶微不能伏盡,為煩惱制少分自行,即我貪等有失念起,故說地前已能少伏,非有別相地前伏之,入地已去能頓伏盡,如阿羅漢。有不怖者故起煩惱,怖者不然。此中所說見所斷者,唯頓悟人,修所斷者通漸有學;漸無學者二種俱無,八地已去亦不故起,任運不行道力勝故,此是對法第十四文,如前第三卷引解。

所知障中見所斷種,於極喜地見道初斷,彼障現起地前已伏。

 如前卷解,菩薩加行唯欣於智,見道已前唯伏法執,其煩惱障隨此而伏,然由所知加行伏故,說煩惱伏,非前加行故伏煩惱,十地之中,與煩惱俱所知障品,多分亦爾,非此俱者地地可起。

修所斷種,於十地中漸次斷滅,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方永斷盡;彼障現起地前漸伏,乃至十地方永伏盡。

 此中斷伏時節等解,如煩惱說;由於地地能為障故,故十地中漸次能斷,乃至十地方永伏盡,由前道方折伏,後地所知障現,令現不行名之為伏,此猶未了;八地以去,第六七識何者猶行?

八地以上,六識俱者不復現行,無漏觀心及果相續,能違彼故。

 六識俱者,八地不行,以二空無漏,無分別智心,及此果滅定,後得智等相續不斷,能違第六識,二執故不行。

第七俱者猶可現行,法空智果起位方伏。

 第七識者八地猶行,以法空智及果,方違法執,第七生空智及果,行相並麤不相違故。

前五轉識設未轉依,無漏伏故障不現起。

於十地中前五轉識,設未轉依得無漏智,以第六識勝無漏道,勝勢力故而伏於彼,治彼二障不令現起。此五識俱,若所知障地地分斷,能障地故;第七識俱金剛方斷,於十地中有伏有起;五識俱者,設是後地所能斷者,於前地中亦能伏之,現行麤於種子,違於道故。又八地以去,五識俱者,雖不得對治,由第六俱無漏伏故,令不現起,七地以前猶能現起。第六識者準此應知,亦地地斷亦能伏故。問:「俱生煩惱十地不除,何故四十八說:『二障三位中斷』?」

雖於修道十地位中,皆不斷滅煩惱障種,而彼麤重亦漸斷滅,由斯故說二障麤重,一一皆有三位斷義。

 下釋妨難有二,此初也,如彼論說:「於極喜住,一切惡趣諸煩惱品,所有麤重皆悉永斷,一切上中煩惱品,皆不現行;於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中,一切能障無生法忍,諸煩惱品所有麤重,皆悉永斷,一切煩惱皆不現前,於最上成滿菩薩住中,當知一切煩惱,習氣隨眠障礙,皆悉永斷入如來住;此中意說金剛心位,亦是成滿菩薩住攝,故所知障麤重有三,一,在皮,極喜地皆永斷,二,在膚,無加行無功用,無相住皆永斷,三,在肉,如來住中皆悉永斷,得一切障極清淨智,此中意說已斷處故,廣如彼說。故此論云:「由斯故說,即四十八說也。若煩惱麤重非彼種子,即非唯三位,及所知障地地能斷,何故但說三位斷也?」

雖諸位中皆斷麤重,而三位顯是故偏說。

 第二釋妨,三劫分齊成滿位故,無漏觀心初起無間,圓滿別故;現起二障,多分少分全分無故,一切煩惱分別俱生,永害不行畢竟離故,無生法忍少淨多淨,極淨別故;初捨異生分段變異,有差別故;於無漏心,未得有相無相滿故。

斷二障種,漸頓云何?

 自下第二,斷二障種漸頓云何?問也,雖已說斷,但言菩薩未辨二乘,未明頓漸故為此問。

第七識俱煩惱障種,三乘將得無學果時,一剎那中三界頓斷;所知障種將成佛時,一剎那中一切頓斷,任運內起無麤細故。

 所障有異斷亦有殊,此中障種無麤細者,八十一品,亦與非想第九一類品攝;如斷善邪見,非無九品,故成能熏。又解,所障既同斷無前後,名無麤細,非九地所攝,總是一品,如前第七識中,已廣解訖。又唯緣內境自地之境,境無麤細無多品類,故名一品,非三界中總無麤細。

餘六識俱煩惱障種,見所斷者,三乘見位真見道中,一切頓斷;修所斷者,隨其所應,一類二乘三界九地,一一漸次九品別斷;一類二乘三界九地,合為一聚,九品別斷;菩薩要起金剛喻定,一剎那中三界頓斷。

 見道斷名頓者,此是正義;又雖三心九地,總合以為二品,不同修道九品別斷,名之為頓。五十九等有此誠說。此於見道斷六識者,顯此五識有分別障,此之頓漸如前卷解,修斷有二,然此文中,無先伏修;後入見時一品斷者,明於見後方起修故,不說超得第二三果。二乘別者,唯對法第十三有此文,廣如彼抄略解釋者,此中初以九地漸斷,是漸次得果者,一來必依未至,其不還亦爾,然必起無漏道,方始得果,有入靜慮無色,起對治道亦有何失?此亦不然,五十三說:「不還者唯五地,於欲界有斷對治,不說無色有。又此唯超越,非次第者。」第二,三界九地,合為九品斷者,唯有利根諸預流非餘果,餘果不能起勝作業,缺煩惱故。」指端經及分別經中說:「初果由加行心,能以三界九品,同為一品,合為九品斷;準超越不還,許依五地,此亦依三無色,斯有何過?然加行心是色界,總緣三界故,無間道可起無色上地;如不還於五地,有欲界斷對治故,此亦應爾。」應說此義理不違也,但非以下道,能斷上惑,由意樂力別故,應作四句,尚不許九無間道,入根本定,得次第第三果;况預流者得四靜慮,及三無色證超果也。於修道中,未得下斷惑道,不能起上斷惑道故,遊觀可爾。今依集論第十三說:「頓出離者入諦現觀,已依未至定,發出世間道,頓斷三界一切煩惱,品品別斷唯立二果,故依四靜慮三無色,不得超二果,及次第得第二三果,又取前解,彼文說多分,不能得根本定等,非必一切皆悉不得,不說唯依未至地故。不爾,受變易生起無漏者,豈不許得上靜慮耶?故依上根本,四靜慮亦得此,以下道能斷上,或由意樂別故,餘文可解。

所知障種,初地初心,頓斷一切見所斷者;修所斷者,後於十地修道位中,漸次而斷,乃至正起金剛喻定,一剎那中方皆斷盡,通緣內外麤細境生,品類差別有眾多故。

 所有六識俱所知障,諸地漸斷不同者,以通緣內外境,內身外身皆能起故;又彼境中各通麤細,非如第七識,唯緣內故。前之六識通麤細境,第七唯細境,三界行相唯一類等;所以金剛心,斷六識中者,行相有九品故,品類差別有眾多故,所以諸地分分別斷,五識由六引,所以通二障,如前二障中說。

二乘根鈍漸斷障時,必各別起,無間解脫加行勝進,或別或總。

自下第三,辨三乘四道同異,二乘加行勝進,可有別別起,九品為九品。加行勝進者,或但一加行,及但一勝進故,加行勝進二道,總別不決定也。此依容豫勝進道說。不爾,便違對法九說:「其無間解脫,必各別起,如起無間道,斷一品已,即起第二念解脫;此第二念解脫,不得望第二品為無間道。其第二品,要別起無間解脫,以根鈍故,乃至九品亦爾;次第越超並然,由有九品漸能斷者,故加行勝進,各別別起;若一觀中隨斷幾品,即總一加行,後一勝進故。加行勝進,或總或別易故;若九品漸斷,出觀若不出觀,斷九品者,無間解脫必各別起,難故。此說修道,非見道中有如是事,以其根鈍,即證無為時,不容斷惑故。設先世道伏,後入見時亦總一品,與見同斷,不為別道。

菩薩利根漸斷障位,非要別起無間解脫,剎那剎那能斷證故;加行等四,剎那剎那前後相望,皆容具有。

 若菩薩利根,如初品無間,至第二念即為解脫,此初品無間,望第二念即為加行。此解脫道望自第二品,即為無間;望初為解脫,望後為加行。至第三無間道,望第一為勝進,與第二品為解脫,自品為無間,與第四為加行。第二無間,望前即非勝進,但是解脫。此是菩薩十地位中,斷所知障時分品類,排次斷法;若別別斷一一別起,由能印證及能斷惑,復能容豫復能欣求,故具四道。不爾,便無四義具足。對法第九說:「勝進道者,謂為斷餘品,所有加行無間解脫道,名勝進道,望此品是勝進故,即是別別望前有也。」又云:「或棄捨斷煩惱,加行思惟諸法等,即是別起勝進行相,即二乘也。或總通三乘。」今此既論二乘勝進,或別或總,不遮後品所有諸道,是前勝進故,其加行不爾,為趣求故,前所有無間道解脫,非後加行。又今此約別起行相,故言總別。若望此品後道,名勝進者,此中不說。若不爾者,即無不起勝進,及總勝進者,故廣如彼論,及彼抄解,此四道通三乘,二乘有學及無學,通有漏及無漏,遮加行智通無漏,不遮加行道,故菩薩金剛心,亦有加行道,任運加行非加行智。佛唯有解脫道,是前勝進道,自望無勝進。勝進有者,佛應有勝劣,有漏四道通上二界,十地皆有,欲界有加行勝進,無漏四道除有頂,皆通四道;彼處唯有,勝進解脫道類名。解脫亦有,非次無間後之解脫,亦不見許有加行道,中間稍勝,有無間等無失。有頂闇昧,加行等不成。對法第十四說:「於諸現觀位,證得後後勝品道時,捨前所得下劣品道;如證此果所攝道時,即捨此向所攝道,以不復現前故。如菩薩雖不言向果,亦得勝捨劣,劣不現前如得果故。」今約此文即轉齊義,三品種子各各有別,不用下品以為中上品也,若約轉滅義,一種子轉為中上者,即下成中亦不復起,名捨劣也。

十真如者,一,徧行真如,謂此真如二空所顯,無有一法而不在故。

 解能證得有四,上來已明三訖,自下第四明所證如,於中有四,一,總牒如,二,別解,三,釋難,四,廢立,此中真如約詮辨體,若不爾者,且如初如,非先不徧今者方徧,亦非真如可說徧故,若不約詮說徧何法?徧行如者,攝論第七十地中說,世親菩薩解云:「謂此法界徧一切行,以無少法非無我故。」無性云:「此即法空,無有少法而非空故。」彼約詮說,一無我一空理,皆不足,體用別故。今此所論二空如是,總包彼也;無有一法非二空故,新中邊第一云:「由通達此,證得自他平等法性。」舊論通云:「證得一分猶有後地,不名全得故。」因論生論,何名二空之所對治,二行相別?答:「執法有體執法有用,二所治別也,有主宰任持行相別故,故能治道亦有別也。」

二,最勝真如,謂此真如具無邊德,於一切法最為勝故。

 由離犯戒,證此真如德莊嚴故,世親等云:「一切法中最為殊勝,今出勝因,謂俱無邊德。」新中邊云:「由通達此作是思惟,是故我今,於同出離一切行相,應徧修治,是為勤修相應出離。」舊論難解故不引之,下引別處同處不說。

三,勝流真如,謂此真如所流教法,於餘教法極為勝故。

 由得三慧照大乘法,觀此法教根本真如,名勝流如。無性云:「由所流教勝,故捨身命求此善說。」新中邊云:「有火坑等三千界,為求此法投身而取,不以為難。」意同無性。

四,無攝受真如,謂此真如無所繫屬,非我執等所依取故。

 世親云:「於此中無計我所,無攝我所,如北洲人無有繫屬。」無性云:「謂契經等法愛斷故,不計我所觀,此非自他攝。」新中邊云:「由通達此,乃至法愛亦皆斷滅。」又解,今此所說皆不盡理,應說此如無繫屬,非我執我慢我愛,無明邊見我所見等,所依取故,但言我所即性狹故,由緣法愛無;故我見等,不依如取之,謂此真如但為境故,名為我所。餘論說之,此中但說,我境聚故如不離,彼法我執起時,亦取如故。今不於彼起我等執,但言我見即不攝所,但言我所即不攝見,今言我執通見及所,上準此釋。

五,類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類無差別,非如眼等類有異故。

 由生死涅槃,二皆平等故無差別,攝論云:「相續無別如。」世親云:「謂於此中體無有異,非如眼等,隨諸有情相續差別,各各有異;即如不同身,各各有異,相續即身故,故如自他無別。」無性云:「非如色等相續差別。」或與世親同,或與此論同,亦得謂唯一物,非如眼等有別類故,中邊云:「此名相續無差別義,由通達此,得十意樂平等淨心。」

六,無染淨真如,謂此真如本性無染,亦不可說後方淨故。

 世親等同,舊中邊云:「因第六地,十二緣生因處,觀於四諦染淨因果,無有一法可染可淨。」新中邊云:「由通達此,知緣起法無染無淨,非謂如也;由真如故法無染淨,名真如為無染淨。」此論等談如體,中邊因如體談法,非相違也。

七,法無別真如,謂此真如雖多教法,種種安立而無異故。

 由離生滅細相現行,故雖多教安立,真如無別。世親同,謂教安立為勝義法界,善不善等此無別也。新中邊云:「由通達此知法無相,不行契經等法相中,此依教談如,無異彼依如談教,無異綺互一邊,亦不違也,由達此如,即空方便智,發起有中殊勝行。」

八,不增減真如,謂此真如離增減執,不隨淨染有增減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現相現土俱自在故。

 無性云:「謂法外無用,所以不增,諸法不壞所以不減,此即離徧計所執增,餘二性減解。」又一解與世親同,云:「染法減時而無有減,淨法增時而無有增,即斷染不減,得淨不增。」今此復別離增減執故。新中邊論云:「由通達此,證得無生法忍,於諸清淨雜染品中,不見一法有減增故,即依如說法無增減也。」二自在依如前已解,如文可解。然無性云:「前諸地中,雖亦得此無差別住,然作功用後乃得成,於此地中能無功用,隨用即成故名自在。」新中邊云:「有四自在,一,無分別自在,二,淨土自在,三,智自在,四,業自在,第八地中唯達初二,名無增減差別如故,其相自在名無分別。」如彼疏解。

九,智自在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已,於無礙解得自在故。

 中邊云:「由智自在,圓滿證得無礙解故。」餘論解同。問:「此地已得智自在者,何故十度十地修智?」答:「無性云:『謂此地中,得無礙辨所依止故,分證智波羅密多,於一切法不隨其言,善能了知諸意趣義,如實成就一切有情,受勝法樂,非謂全得智波羅密。』」

十,業自在等所依真如,謂若證得此真如,普於一切神通,作業總持定門,皆自在故。

 業即神通,及陀羅尼三摩地;三種自在業,即身等三業,中邊云:「隨欲化作,種種利樂有情事。」故總持中,有文義二持,持一切法文義,等至能持能斷,隨所欲虛空藏等,而能現前,此無性解餘義同此。

雖真如性實無差別,而隨勝德假立十種。

 此即第三,釋其妨難,真如一味何容分十?真如實無別,隨其所證所生,能證勝德,假立十種。

雖初地中已達一切,而能證行猶未圓滿,為令圓滿後後建立。

 第四廢立,初地中於十真如,非不皆達,未圓滿故後後建立,故立十種行位有十,故圓滿真如名,乃至如來十皆能了,如中邊釋具廣分別。

就解頌本中,初略後廣,就廣中有二,一,明證得因,二,明所證得,上來雖有四段不同,謂十地十勝行,十障十真如訖。總是第一明證得因;自下第二明所證果;於中有二,初牒前生下,以發論端;第二,正解所證得果。

如是菩薩於十地中,勇猛修行十種勝行,斷十重障證十真如,於二轉依便能證得。

 是初牒前,起下所證二轉依果。二轉依者菩提涅槃。

 就正明所證中有二,初,約位辨證,二,正明轉依;初中有三,初總舉次別解後料簡。

轉依位別,略有六種。

 初總舉所證位也,此中資糧位初說,略開五位,地前為二,十地為二,如來為一,下應當知。

一,損力益能轉,謂初二位,由習勝解及慚愧故,損本識中染種勢力,益本識中內淨種功能,雖未斷障種,實證轉依,而漸伏現行,亦名為轉。

 初二位者,在地前第一第二位,此位漸伏亦名為轉,轉之因故能伏轉故,實證得位謂通達位,修習位等,故此非真。世親無性攝論,並第九云:「有勝解者,是勝解行地,故在初二位。及慚愧故者,即二位中。」世親等解云:「有慚愧故,令諸煩惱少分現行,或不現行;煩惱現行即深慚愧;則慚愧者,是勝解行之勝相故。」今又解,由習勝解者是初位,初位信唯識增,故名勝解,未能伏唯識想;第二位能伏唯識想,少伏煩惱,名有慚愧,如前二位中解。又勝解者,勝解數得決定故,信數初增久不增故,由慚愧故崇善拒惡,有二勝德並通二位,故為能轉體,此與攝論不同,不可一準,餘文可知。

二,通達轉,謂通達位,由見道力通達真如,斷分別生二障麤重,證得一分真實轉依。

 即通達位,在見道中,已證一分轉依,未圓滿故。

三,修習轉,謂修習位,由數修習十地行故,漸斷俱生二障麤重,漸次證得真實轉依。

 謂十地中,即除初見道,餘初地及九地,即修道十地中也。

攝大乘中說通達轉,在前六地有無相觀,通達真俗間雜現前,令真非真現不現故。

 以有相無相觀,通達真俗間雜現前,或真現非真不現,謂入觀時;或非真現真不現,謂出觀時,令真非真現不現故。又未能即空而觀,於有有相觀現真不現,無相觀現非真不現。由此理故,說通達轉在前六地,我今此論約初通達,分別二障徧行真如,故說初地為通達,世親攝論云:「前六地真如,為真俗觀現不現因,故說通達轉,在前六地亦不相違。」

說修習轉,在後四地純無相觀,長時現前勇猛修習,斷餘麤重,多令非真不顯現故。

 攝論又說:「修習轉,在後四地,由純無相觀,長時現前勇猛修習,斷餘麤重,多令非真不顯現故。」四十八說:「由第七地,猶名為雜煩惱,未名不雜煩惱,非真猶有現時,但無相觀長時,故說多令非真不現;非八九十地,非真有現時;得無相觀,長時種類同故,說後四地為修習轉。我以十地,斷俱生二障麤重,漸證真如義等,說修習轉;在十地中亦不違也。」然此論中,乃言多令非真不現者,為簡七地,二攝論釋,皆言唯有真實現,非真不現,從長時說。然攝論本通得二解,不言非真定不現故。

四,果圓滿轉,謂究竟位,由三大劫阿僧企耶,修集無邊難行勝行,金剛喻定現在前時,永斷本來一切麤重,頓證佛果圓滿轉依,窮未來際利樂無盡。

 第四可解,彼此論同。

五,下劣轉,謂二乘位,專求自利厭苦欣寂,唯能通達生空真如,斷煩惱種證真擇滅,無勝堪能名下劣轉。

 第五亦同,通有無學,一,唯自利,二,有欣厭,三,唯達生空,四,唯斷煩惱,五,唯證真擇滅,六,無勝能。真擇滅者,謂真如由慧擇,得此滅故。無勝堪能者,無一切智等故。

六,廣大轉,謂大乘位,為利他故趣大菩提,生死涅槃俱無欣厭,具能通達二空真如,雙斷所知煩惱障種,頓證無上菩提涅槃,有勝堪能名廣大轉。

 攝大乘論說:「即諸菩薩,能趣證轉故。」如來已轉故彼不說,此六翻前準前應悉。生死涅槃俱無欣厭者,大悲般若常廣起故;具一切智等,名有勝堪能。

此中意說廣大轉依,捨二麤重而證得故。

 第三料簡,頌中所取轉依體者,唯廣大轉,捨二麤重而證得故,不言圓滿轉者,圓滿轉對菩薩說,廣大轉對二乘說。又圓滿轉唯如來,廣大轉在菩薩。今明十地取廣大轉,要地地中捨二麤重,方證得故。又解,既言取廣大,明圓滿轉亦在其中,略舉一隅故。即六轉依中,第一假立轉,未得真故;餘五真名轉,真實證得故,第一約位解轉依訖。

成唯識論述記卷第五十八

台長: awe
人氣(43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成唯識論述記 |
此分類下一篇:成唯識論述記-59
此分類上一篇:成唯識論述記-5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