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2-25 09:28:21| 人氣5,28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雨水閱讀:葉嘉瑩《人間詞話七講》


雨水閱讀:葉嘉瑩《人間詞話七講》
書名:《人間詞話七講》
作者:葉嘉瑩
中國古典詩詞專家、詩人。1924年生於北京書香世家。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師從詩詞名家顧隨。1948年畢業後曾在北京的幾所中學任教,1948年隨丈夫工作赴臺灣,曾在彰化女中及臺北二女中任教,1954年起任教於臺灣大學、淡江大學、輔仁大學。1966年應邀赴美國哈佛大學、密西根州立大學任客座教授。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1991年當選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是加拿大皇家學會有史以來唯一的中國古典文學院士。並曾先後被美國、馬來西亞、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地多所大學以及大陸數十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及訪問教授。此外,還受聘為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名譽研究員及中華詩詞學會顧問,並獲得香港嶺南大學榮譽博士、臺灣輔仁大學傑出校友獎與斐陶斐傑出成就獎。2012年被中國中央文史館聘為終身館員。

1993年葉嘉瑩教授在南開大學創辦了「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捐獻出自己退休金的一半(十萬美金),設立了「駝庵獎學金」和「永言學術基金」,專心致力於中國古典文學的普及和研究。
中英文著作有:Studies in Chinese Poetry、《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中國詞學的現代觀》、《葉嘉瑩作品集》等多種著作。

內容介紹:
《人間詞話》是重要的文學批評,也是晚清以來最具影響力的著作之一;它的文辭優美,但因解說的方式是傳統的意象式批評,一般人不易讀懂。
在中國的各種文學體式之中,最讓人感到困惑的就是詞。因為文章可以用於載道,詩可以用於言志,詞卻很微妙,它師出無名,不知道它的意義和價值在哪裡。一般來說好詩容易分辨,但大家卻不知道什麼是好的詞?
 
詞本來是歌宴酒席之間寫給歌女的歌詞,但好詞卻能寫出一種不得已的感情,因為詞所表現的是比詩更為深遠幽微的境界。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境界說為其立論核心,認為作品的優劣、詞品的高低,均從境界出發;又說宋人的詩不如宋人的詞,是因為宋人寫詞比寫詩更真誠,就是因為脫去了「言志」的束縛。
詩詞大師葉嘉瑩將詞的演變及發展重新梳理,旁徵博引歷代著名詞家之詞作,以細膩的文字闡述作品中深微幽隱、意在言外的美感,帶領大家細細吟味那語盡而意不盡的餘韻。
書中特別收錄王國維《人間詞話》石印本,供讀者研讀賞析。


目錄:
第一講 
王國維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學者。他之偉大,他之了不起,他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尊敬,是因為他所追求的東西跟我們當前一般所謂的「學者」所追求的東西有所不同。王國維是真正追求學問的,而且他所追求的還不僅僅是一般的學問,王國維先生所追求的是真理。

第二講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境界」的說法。但是「境界」這個詞卻使讀者產生了許多的困惑。王國維在用這個詞的時候,有時指的是詩,有時指的是詞,而且他還說「詞以境界為最上」。那麼他這個「境界」到底是什麼意思?是單指詞還是也指詩?詞和詩到底有沒有分別呢?

第三講 
小詞的這種微妙之所在,王國維已經認識到了,所以他在《人間詞話》中不但說「詞之為體,要眇宜修。能言詩之所不能言」,而且說「詞之雅鄭,在神不在貌」。現在我要介紹給大家一步一步地領會,詞真的是具有一種特殊的品質,而這是詩所沒有的。

第四講 
我以前說過,小詞寫美女和愛情有兩種作用,一個是「雙重性別」的作用,一個是「雙重語境」的作用。當一個男性作者用女人的口吻寫女人的思念,說我孤獨啊我寂寞啊沒有人愛我啊!意思是什麼?其實他是在說,我很有才華啊我很有理想啊!怎麼沒有人用我啊?這樣的小詞就給了你多一層的聯想。王國維的詞話裡邊有這麼多微妙的道理,他真的是超越了時代。

第五講 
王國維一生孜孜矻矻,以追求真理為是。可是一個人自然有一個人的局限,王國維有時代的局限,所以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也有它不完全正確的地方。可是王國維忠實於他自己,不抄襲,不偽造,不欺騙,不說自己不懂和不知道的話,他所說的都是他自己真正的感覺和思考所得。

第六講 
詞在早年都是歌筵酒席間寫美女跟愛情的歌詞,可是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這是王國維在評論晚唐五代的詞人之中,非常有見解的一句話。

第七講 
為什麼歌詞之詞會演變成詩化之詞呢?那是由於詞到柳永開始寫長調的緣故。因為溫庭筠他們寫的是小令,小令比較容易寫得含蓄蘊藉。到了柳永他寫長調,長調的篇幅較長,就比較容易說盡,比較容易失去詞的言外意蘊的那種美感。
附錄 
王國維《人間詞話》石印版 

書摘:第一講
王國維先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學者。他之偉大,他之了不起,他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尊敬,是因為他所追求的東西跟我們當前一般所謂的「學者」所追求的東西有所不同。—當前很多人之研究學問其實是出於一種功利的目的。像現在大學博士班裡的有些學生,他們的目的是要得到一個博士學位,然後就可以得到比較好的工作、比較高的等級和比較高的待遇。所以,現在有很多人讀書其實完全是出於功利的目的,這在大陸的教育界、學術界,是很普遍的現象。而且現在很多讀書人所追求的,其實還不是真正的學問,而只是一個學問的外表。但王國維先生是真正追求學問的,而且他所追求的還不僅僅是一般的學問,我曾寫過一本書叫《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我在那裡邊曾經提到:王國維先生所追求的是真理。

王國維先生所追求的,怎麼說是真理呢?這個是陳寅恪先生在給王國維寫的碑文裡首先指出的。清華大學有王國維先生的一座衣冠塚,塚前有一個「海寧王靜安先生紀念碑」,上邊就刻有陳寅恪寫的這篇碑文。碑文比較長,我只節錄裡邊的兩段話讀給大家聽:
 
士之讀書治學,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真理因得以發揚。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
先生之著述,或有時而不彰。先生之學說,或有時而可商。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載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什麼是「士」?士就是讀書人。在我們中國古代的「士農工商」中,「士」是排在第一位的。《論語》上曾提到過「士志於道」。士的理想是什麼?他們的理想是追求一個真正的道理、一個做人的基本原則。所以,士之讀書治學的最高目的,不應該是為了一個學位,也不應該是為了以學問當作工具來求得私人的利益。那麼應該為了什麼呢?這就是陳寅恪先生所說的王國維讀書治學的目的了,他是「蓋將以脫心志於俗諦之桎梏」。讀書治學的目的是要把我們的心思理想解放出來。從哪裡解放出來?從俗諦裡邊解放出來。俗,就是世俗;諦,就是道理;桎梏,是枷鎖。那什麼是世俗道理的枷鎖呢?除了剛才說的要得到一個高的學位,得到一個高職的工作之外,還有像中國古代所說的「揚名聲顯父母」,說你要成為一個有名的人就可以使你的父母因為你而得到尊榮,這同樣也是世俗的目的。陳寅恪先生說,我們真正的讀書人讀書治學的目的是為了追求真理。也就是說,讀書是為了明理,是在追求真理。所以「思想而不自由,毋寧死耳」,如果不能夠自由地追求真理,那麼生活就成為一種痛苦。這就是陳寅恪先生所認為的王國維為什麼自殺的原因了。

王國維生於一八七七年,死於一九二七年,死的時候只有五十歲。五十歲對於一個學者來說,正是研究學問的黃金時代,是思想最成熟精力最飽滿的時代,是會有很大收穫的時代,而王國維居然就自殺了。在頤和園裡有一個地方叫魚藻軒,他就是在那裡跳進了昆明湖自殺的。王國維為什麼自殺啊?那我們就須要講一講時代的背景了。孟子說得好,「頌其書,讀其詩,不知其人可乎?」這是一個提示:讀一個人的作品,你如果對他的時代並不瞭解,不知道他為什麼成為這樣一個人,你怎麼能夠明白他的作品呢?
 
沒有一個人能脫離他生活的時代。所以我要講一講王國維處身的時代。王國維生活的時代,是我們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滿清政權正在走向衰亡的時代。晚清時代訂立了很多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當時中國的土地,是被列強急於想要瓜分的一片土地。一八四○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一八四二年就訂立了《南京條約》。一八六○年(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占領北京,又簽訂了《北京條約》。而王國維就出生在那樣的一個時代背景之下,他是一八七七年十二月三日(舊曆十月廿九),在浙江海寧出生的。
 
參考材料中,除了我在清華大學王國維先生紀念碑前的照片之外還有一張照片,那是一九八七年王國維先生最小的兒子王登明約我去海寧拜訪王國維先生故居時照的。因為一九八一年香港出版了我的《王國維及其文學批評》,然後廣東人民出版社重印了這本書。王登明先生看了我這本書,特別約我到他的老家去訪問。那張照片,就是我在他們的海寧故居跟王國維先生銅像的合影。然後還有一張,那是一九八八年我到台灣講學,王國維先生的女兒王東明女士約我到她家裡去,我們訪談的時候拍下來的合影。
 
我剛才所說的,是王國維出生以前的時代背景。那麼,王國維出生以後呢?王國維十八歲的時候,就是一八九四年,光緒二十年,那一年發生了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海軍完全失敗,然後一八九五年中日簽訂了《馬關條約》。一八九八年(光緒二十四年),歷史上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在座的朋友們有誰知道?那是一件非常有名的大事。戊戌變法就是在一八九八年王國維二十二歲的時候發生的。而這一次試圖挽救國家的變法,不幸失敗了。
 
在列強的侵略之下,國家雖然貧弱,政府雖然墮落,可是中華民族這個民族,卻也有不少有血性有理想的年輕人在尋求辦法挽救我們的國家。當時有一個人叫羅振玉,在上海辦了個農學會。為什麼辦農學會呢?因為農業是一個國家立國的根本。孔子在《論語》上說過,要治理好一個國家必須「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是你先要有足夠的糧食使老百姓吃飽了,還要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抵禦外寇,然後還要使老百姓對你這個政府有信心。所以,糧食的生產是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中國過去的舊社會,饑荒、戰亂、土匪頻起,老百姓常常是吃不飽的。我是一九二四年出生,今年實歲八十五,虛歲八十六。在我小的時候,常常在報紙上看到某某省市發生了饑荒,有的是蝗蟲的蝗災,有的是雨水的澇災,有的是天旱的旱災。老百姓那時候真是流離失所。沒有糧食吃就吃草根、吃樹皮、吃泥土。他們管那個叫做「觀音土」,吃了以後會得「臌脹」,很多人都死去了。所以為了振興農業讓老百姓吃飽,羅振玉就成立了農學會。—其實那個時代的年輕人,有很多人都在尋求如何使我們的國家富強起來的辦法。像我的伯父也曾到日本去留學,我的父親考入北大的外文系,後來又學了航空。他們的選擇,都是要學習新的學問來為國家效力。
 
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之時,維新派在上海辦了一個報紙叫《時務報》。王國維先生就在這一年他二十二歲的時候,從海寧這樣一個比較偏僻的地方來到了上海這樣一個熱鬧的都會,進入《時務報》的報館做校對的工作。
 
而這個時候的羅振玉呢?他在上海辦了農學會。農學會本來是提倡農業的,可是當時我們中國科學落後,需要向西方和日本學習,而想要向西方和日本學習,首先不就得翻譯人家的書嗎?—其實這也是我父親之所以當年進外文系學習翻譯航空書籍的緣故—要翻譯人家的書,就要培養翻譯人才。所以羅振玉就配合著他的農學會,又成立了一個學社,叫做東文學社。「東文」是東方的語文,當時這個是指日文。因為日本明治維新以後比較進步,學了很多西方新的科學知識。羅振玉成立了東文學社,聘請了一些日本人來做教授。那麼當時的王國維先生就跟《時務報》報館的領導汪康年要求說:我除了校對的工作以外也需要自己進修,我要學一點新學科的知識,你能不能允許我每天下午用兩個小時到羅振玉的東文學社去學習?汪康年答應了。於是王國維就進了羅振玉主辦的東文學社,開始研習西方近代文化。

剛才我說了,是日本先翻譯介紹的西方文化。日本的明治維新就是向西方學習,我們是再透過日本來學習西方文化的。當時東文學社有兩個日本教師,一個叫藤田豐八,一個叫田岡佐代治。日本的這位田岡佐代治先生是研究德國的康德、叔本華哲學的。王國維本來是因為看到國家的積弱而來尋求新學,誰知他進了東文學社之後,接觸了這位日本教師,讀到了康德、叔本華的哲學,從此就對西方哲學產生了興趣。
 
哲學所要解決的是人生的問題。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幾十年,活著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呢?發財、享樂難道就是活著的目的和意義了嗎?何況發財享樂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快樂的,有了錢以後也仍然會有很多煩惱。歐陽修的《秋聲賦》說:「人為動物,唯物之靈。」在所有的動物之中,只有我們人是最有靈性的。貓狗,你養的寵物,對你可能有感情,但是它們有思想嗎?它們會不會想到人生的種種問題?這我還真是不知道。但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如果你只有飲食男女的欲望,你跟動物相差多少?所以,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是一個大問題。王國維就這樣一下子被哲學給吸引了,就開始對於康德、叔本華的哲學產生興趣了。……

台長: 讀.冊.人
人氣(5,285) | 回應(1)| 推薦 (13)|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人間書房 |
此分類下一篇:雨水閱讀:文有別趣
此分類上一篇:雨水閱讀:松浦彌太郎《假如我現在25歲,最想做的50件事》

(悄悄話)
2015-03-07 06:10:32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