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0-18 00:10:58| 人氣98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8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寒露閱讀:哈佛教我的十件事

 

寒露閱讀:哈佛教我的十件事
文/田硯心
每逢寒暑假回到臺灣,和朋友、親戚們相聚,他們總是說我變了好多,其中一位很疼我的阿姨說:「我覺得你變成熟了。」
我當時半信半疑,直到拿出以前的日記、作品來看,才發現這段時間我改變的,其實是看待自己與他人的態度。
剛上哈佛前幾個月我很不適應,課業壓力相當大,該怎樣跟同學相處、交作業的方式、如何在短時間爭取最好的成績……等問題,都讓我身心俱疲。看到身邊的同學們一個比一個認真,好像永遠不會累的樣子,真的好羨慕。經過一個學期的調適,我也漸漸被感染了,這或許是所謂的「哈佛態度」吧。

哈佛態度一:不是做完了就好,好還要更好
老師在看我們作品、給與建議的時候,常跟我們說:「You’re never done」,意思是我們永遠都有改進的空間,好還可以更好。不論是對於自己的表現或作品,只要滿足於現狀、停滯不前就糟了。

但是,改變本身是非常需要勇氣的,有時候老師的一句話、一個建議,就會讓我在「維持現狀」與「打掉重做」之間掙扎─而哈佛人通常都心臟很強地選擇了後者。
受到老師和同學影響,每一次考試我都當成最後一次,每一個作品也都當成是將來要印在作品集的「紅牌作品」,這樣一來,就會鞭策自己打起精神、用心地去做。

哈佛人恐怖的地方不只是聰明,而是聰明加上追求完美。
有一次,老師在期末前一天臨時建議我們,用新的打印機印出更好的作品效果。
這項工作很麻煩,機器又只有一臺,哪裏夠時間讓我們全班三十三個學生使用?而且,這也不是非做不可的事,我以為頂多只有三到四個人會去改,便先做其他作業。沒想到我發現幾乎全班同學都發神經似地去買新的紙,熬夜不睡覺,不願放棄任何一個可以讓作品更好的機會。即使到了要上臺報告的最後一秒,都還看到有同學在奮力地打印。

許你會想:「Come on,只用一次而已,有需要這樣嗎?」可是哈佛人會這樣想:「與其做出會讓自己後悔的報告,還不如把一切做到盡善盡美。」
一位同學就曾跟我分享他做報告的理念:「如果我腦袋裏面還有一個聲音跟我說『其實還可以更好』,我便會義無反顧地修改,甚至重做。我希望我所呈現的,都是最好的自己、最好的作品─哪怕只有十分鐘或十秒鐘。」
在完成這些作品的時候,我們真正最在乎的不是成績、不是老師的評價,而是這個作品是否對得起自己。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做的過程都樂在其中。

下定決心改變的那一刻或許是掙扎、痛苦的,但當你一旦開始投入,準備打造更好的自己時,那種興奮與動力卻是無可言喻的。永不停止的要求自己好還要更好,是我在哈佛學到的第一件事。

哈佛態度二:拿出自信來,你就是最棒的
來到哈佛的學生都是佼佼者,這裏的教授們更是一時之選,不是著作等身的知名學者,就是稱霸業界的頂尖專家。
剛進設計學院時,我覺得壓力好大。我問自己:究竟要怎麼做,才可以讓這些已經在歷史上留名的教授欣賞我的作品?怎樣才可以說服來自不同國家的精英同學?
看見我逐漸失去自信,一位阿姨送了我一本書,書上寫道:「如果你打從心裏相信一件事情,就會美夢成真。凡事都要正面思考,碰到挫折就會迎刃而解。」這種正面思考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會改變磁場,讓所有不好的事情自動遠離,後來我才知道這就是著名的「吸引力法則」。
如果真的遇到不好的事情,比方說電腦當機、作品失敗、被毒辣批評等,你也可以跟自己說:「這不叫倒楣,而是上帝給我的考驗。」

這樣做了一陣子之後,我發現真的可以改變自己的心境。
我告訴自己,如果同樣要做一件事,為什麼不用快樂的心情來面對?如果鋼琴家自己都不喜歡自己演奏的音樂,又要如何讓臺下觀眾陶醉在琴聲裏?因此,我每天一起床就大聲告訴自己:「我是最棒的。」

哈佛態度三:同學就是你的老師,跟身旁的人做朋友
我到哈佛上課第一天,一位學姐很熱心地來教我蒐集資料的方法,包括一些建築師的背景、生平、作品網站、研究論文……等,到現在我都還覺得很受用,也很感謝她的協助,後來我們成了好朋友,冬天還相約一起去滑雪呢。

「人」是在哈佛最重要的資源,我相信不只是在哈佛,其他地方也是。即使哈佛擁有龐大的人力資源,但是不會利用的話,也是枉然。
社會新鮮人通常是到各大人力銀行網站投履歷,但很多人的第一份正式工作,卻是經由朋友的朋友介紹的,這就稱做「弱連結」(Weak Tie)。身邊的同學或朋友跟你興趣相仿,專業也相同,他們知道的工作機會可能跟你知道的差不多,但每個人都有一些不同領域的朋友,和朋友打好關係,多認識一些朋友的朋友,往往可以在意想不到的時候派上用場。

有一年的聖誕節前夕,我有一個作品搞丟了,必須重做一份,並且要在聖誕節之前將作品照片寄出去。雖然我平常都會留下一些材料以備不時之需,但那次剛好搬家,把材料都清光了。我常去的材料行公休,另外一家材料行位在隔壁州,而我的車子又入廠維修……正苦惱時,突然想到跟我修同一門課的同學曾說,她男朋友在賣一種特殊木料,說不定可以用看看。

雖然在整學期中,我跟她說不到幾句話,但她男朋友的木料,卻讓我的作品大受激賞。那次以後,我更加留心身邊遇到的每個人,儘量不要與他們交惡,因為說不準哪天,對方會變成我們的上司或救命恩人。

哈佛態度四:放下身段,從零開始
自信是非常重要的學習態度,但我覺得跟自信同等重要的,是謙虛。
人類有一個壞習慣─爬得愈高,愈容易忽略最基本的東西。當你放下身段、從零開始,才能看見自己最初核心的信念。

有一次,某個教授對我們的作品個別指導,班上一個同學在聽完老師建議後,用很不禮貌的口氣極力跟老師爭辯,導致現場氣氛非常尷尬。後來我們才知道,這個同學只是不想從頭做,又仗著自己過去得過很多獎項就不聽勸,因此很快就被大家討厭。雖然教授喜愛堅持自己想法的學生,卻不喜歡不懂得虛心學習的學生。

記得剛開始設計公園時,我憑藉著自豪的動畫技巧,花了很多的時間製作公園四季變化的動畫,以為會大受稱讚,沒想到教授卻說:「這是景觀設計,不是動畫課。你花這些時間做這些,都可以把道路設計做得更完善了。」
有時候要放下自己已經會的東西真的很難,但如果硬撐著不去改變,進步只會愈來愈慢。有容乃大,聽取他人的建議,會讓你的創作之路更廣闊、多元,所以身段真的要柔軟一點。

哈佛態度五:保存體力,健康第一
上臺報告,是哈佛設計學院很重要的訓練,教授最擔心我們這些自我要求甚高的學生沒睡飽,導致報告時頭腦昏沈,雞同鴨講。
有些教授規定課程的模型跟圖,要在報告前一天繳交,目的就是不希望我們熬夜工作。
有一個同學連該交的作業也沒做完,可是報告當天,他光鮮亮麗地站出來,自信地回答每一個問題,講得頭頭是道,而且反應非常快,結果他獲得的掌聲比每天熬夜、累得成人形的同學還要響亮。

學習不是熬夜就能拿滿分,而且長期熬夜下來,作品的品質會變得非常差,身體機能也會跟著下降。善待身體,把健康擺第一,才能讓你在學習的路上走得更穩、更遠、更久。

哈佛態度六: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保有自己的特質
哈佛的老師在指導學生時,有一個共通的特色─只引導,不強迫。有時甚至故意誤導你,看你的反應。他們想知道,你有沒有勇氣挑戰老師,證明自己的想法更好?
這也意味著你必須懂得察言觀色,才能聽懂老師的「弦外之音」。他可能會說:「這個磚道設計有問題,你覺得呢?」、「你這種納光的設計,和某位設計師的作品很像。」此時,聰明的哈佛人就會舉一反三,在電腦設計圖上套用幾種不同的顏色,或是蒐集該位設計師的資料,比較他與自己的作品有什麼異同。然後在這種探索、嘗試的過程中,逐漸找尋屬於自己的風格。

我曾問過一個老師:「為何不給我們正確的指示?」他回答:「因為這是你的作品。如果我給每一個人建議,你們會失去自己的想法與特質。」
哈佛很多教授都相當用心,希望我們在學習取捨創意的同時,也能保有自己的創意。
人生跟設計一樣,很多時候不去嘗試,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固然可以從別人的經驗裏汲取許多寶貴的東西,但是真正影響最多的,往往是發生在生活周圍,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

哈佛態度七:創意來自多元化經驗
很多人對哈佛學生的第一印象是「書蟲」,這是一個很大的誤會,我的哈佛同學各個都是很會享受人生、生活多彩多姿的人。這種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使他們除了讀書、充實知識之外,還會將自己的興趣融入在作品中。

例如,有一個同學是韓國有名的舞蹈老師,他的作品常與肢體、韻律有關,從他的創作中,可以明顯感覺到一股無法言喻的流動氣息。另一位同學以前是自然老師,常帶小朋友出去踏青郊遊,他設計的公園偏向於樹的變化與植物的生長,而且每一個作品當中都流露出他對大自然的熱愛。還有一個同學非常節省,所以想的設計點子都是具有環保概念,例如規畫動物園自動吸收動物排泄物的通道,讓肥料資源可以迅速再利用。

「創意是設計之母」,從這群哈佛同學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有趣的事實:將極端不同的東西結合,就是一種新的創造。而在那之前,我們必須做好專業準備。
以景觀建築來說,它和一般建築設計最大的不同在於:景觀設計是「看得到天空」的建築物,也是一種以保護人類、維持自然生態、促進文化發展為目標的大型設計。如果建築師對於人類、自然環境、歷史文化、時勢現狀不了解,又怎能設計出貼近該地文化、人與自然共存的建築物?

哈佛態度八:過程比結果重要
去年暑假回到臺灣,我開始拜師學歌唱。
有一天我突然心血來潮,想要鍛鍊膽量,便去報名電視臺的歌唱大賽。
本來只想要看看兩個月來辛苦練唱的成果,沒想到卻是實況轉播的比賽。比賽到了第二階段,我在一千多位觀眾面前被刷下來,雖然結果在我意料之內,心情還是有些沮喪。

節目播出時,好多親友打電話給媽媽,其中一位說,你的女兒都已經讀到哈佛了,為什麼還要讓她出去「獻醜」?贏了還不要緊,被淘汰了多難為情?
媽媽的情緒多少受到影響,我也開始擔心了。就在這時,哈佛的一位學長Jason打電話給我:「哇!你好厲害、好有勇氣,敢上臺去表演。」
聽到他的稱讚,我還滿訝異的,立刻問他,我這樣做會不會破壞哈佛的名聲?
沒想到,他不假思索地說:「不會,所謂的哈佛人,不是永遠都是成功、厲害的,而是在失敗中不斷的進步。這是一個很好的開始,你之後一定會愈來愈棒。」我聽了好感動,也由衷地感謝他。

在哈佛求學的這段日子裏面,我確實地感覺到「過程比結果重要」。
每一學期設計課發的上課大綱,大約都會有百分之三十到五十的成績,是作品的製作過程。所以我們都會小心翼翼地把自己的想法醞釀過程,遇到問題如何改變設計原圖……全部保存下來。

我開玩笑地對同學說:「是不是剛開始做差一點,到最後拿出實力,老師就會覺得我們成長很多?」
有時候,我們都太過在乎結果了,變得患得患失。我們可能因此而忽略了學習最多的,並不是評分的成果,而是在許許多多個夜晚,辛苦熬夜創作時乍現的靈感、完成作品當下的感動,這些才是我們人生裏最重要的養分。

哈佛態度九: 在「完美」與「完整」之間求取平衡
在國外研讀藝術創作與設計的這幾年,我發現最困難的就是在「完美」與「完整」間求取平衡─因為這本身就是一門藝術。
記得在南加大讀書時,平面廣告教授常告誡我們:「Don’t over design!」意思是說不要過度設計,他認為花太多時間把一個普通的設計改到完美,是非常不符合經濟效益的。最常見的情形是,花五分鐘設計出來的海報,往往會比花兩天塗塗改改的成品來得好。老師建議大家,最好就是先迅速做出二十個設計後,再從中選出最好的一個。

在南加大的這些年,我都是用同樣的創作理念來設計自己的作品,就連我申請哈佛的作品集,也都是先粗糙地做出好多個之後,再用修圖軟體調整。為了讓作品集變得豐富,我做了十多個作品,媒材從紙片、木板到垃圾都有。

進哈佛後,我以為也可以如法炮製。在一次作品提案發表會上,每個人都要報告作品草案,由於是第一次大型發表,大家無不卯足全力。大部分的同學只選一個主題,例如只準備一個公園企畫案,然後花好多時間,做得相當仔細。我卻很貪心,除了公園之外,還想做動物園、植物園、高爾夫球場……一共準備了五個提案。

雖然看起來很多、很用心,卻都不夠細緻,樣樣都是半調子。縱使我花了許多時間熬夜,還在學校工作臺的地板上打地鋪,不斷地喝咖啡提神才完成,最後仍不得青睞,令我感到沮喪。

同樣是花時間熬夜做作品,其他同學只做一個就可以獲得大家的關注,我一口氣做了五個,除了累死自己,也喪失了品質。
我心裏很矛盾,在有限的時間裏,設計師到底是要重量不重質,還是重質不重量?為什麼南加大教授的說法和這裏格格不入呢?
我花了許多時間,回顧自己在南加大「以量取勝」的作品,再逛逛哈佛研究所一樓的展覽廊,終於發現了一個事實:一切都是設計領域的問題。建築與景觀設計是一種「長久性」的藝術,一幢大樓或一處綠地,斥資營造之後,沒有十天、半個月甚至數年,是無法完工的。工程進行當中,如果要修設計圖、調整建物的相對位置,需要耗費非常多人事、原物料成本,而物件完成後,也會陪伴當地的居民十年、二十年。有些建物、公園,甚至比設計師的壽命還要長。

相較於曠日廢時、燒錢又費力的造景建築,一則平面廣告出現在雜誌或看板上的時間有限。在廣告和設計領域,強調的是吸引人、有新奇感,再加上製作成本相對低廉,跟景觀設計本質有著極大的不同。

所以,後來在製作任何作品之前,我學會了先做簡單的評估,來確認質與量間的平衡。
哈佛學生一天擁有的時間,跟大家一樣都是二十四小時,做事也沒有比較快。但他們會將時間花在刀口上。
我們都知道「全力以赴」的態度很重要,但事先進行評估,依照環境的需求不同變通,也是項功課。

哈佛態度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記得小學時,曾用放大鏡觀察布料,發現布料上有許多交叉的紋路。
我心想,或許繪畫的時候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以交叉的筆觸勾勒邊線,或為畫作填上色彩。這種畫法雖然花較多時間,但質感與眾不同。

當時我以這種「硯心獨門交叉畫法」為傲,上了中學,看到同學用類似的方法搭配鋼筆作畫,一開始還以為是他們抄襲我的。後來才知道,早在幾百年前就已經有人開始這樣畫了,這種繪畫方式稱做「交錯筆觸」,而我竟然還沾沾自喜地以為是第一個發現者。

我開始想像,在我之前有多少人誕生、圖書館有多少書籍、博物館有多少文物……就可以明顯的感受到「歷史的累積」。
很多人都以為現代人創造力差,我覺得並不是現代人的問題,而是很多東西在我們出生之前就已經被開發了。
剛到哈佛時,看到身邊的同學,他們的作品都好有創意,覺得他們好厲害。後來詢問之後才知道,他們大多是參考「已經有人想過的東西」,再進行改良。比方說,我和一個同學合作設計一座大樓中庭花圃,他就是先考量這個花圃之前的缺點、把鄰近大樓的中庭花圃都逛了一圈,最後翻了好幾本年鑑雜誌,才動手開始設計。最後,這個企畫案不但被採用,還大受委託人激賞。

當委託人拍拍我和那位同學的肩膀,說:「做得好,不愧是哈佛的學生。」我們默默地笑了。因為我們都知道,擁有最大功勞的不是我們,而是那些先人。
有句話說「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能看得更遠」,認識這些「巨人」並不困難,除了參考前人的著作,我在哈佛還學到另一個方法:做個好奇寶寶,什麼都學,並且把大小知識和所有體會都當成寶─甚至,以大自然為師。

哈佛的教授很會勾起學生的好奇心,讓我們從探索中去提問、從提問中去找尋各種可能,並藉此汲取先人智慧。
記得有一次,教授帶了他從不同山上帶回來的土壤,請大家用手搓揉、嗅聞,體驗土壤的氣味、濕度與觸感。
這時候,就會很明顯地看到每一個人的好奇心被開啟了。有同學一直問教授:「為什麼這裏面會有木屑?」、「如果把土壤中的蚯蚓移到海邊的迎風坡會怎樣?」教授也樂意地一一講解。他說,沒有笨問題,就怕你不問。

結果那堂課我們沒有參考任何景觀建築、沒有讀前人任何的理論,但我們知道了許多造景設計的概念都是源於自然,甚至把自然當成主體。大自然的地、水、火、風,就是我們最好的導師,例如鬼斧神工的曲流河道、海岸邊的海蝕門,都是許多建築師靈感的來源。

在優勢上,造就自己的傳奇
我們每個人生下來,基因就決定了大部分的天賦,比方有人從小就擁有絕對音準,有人具有語言天分。
父母賦與我們一些先天的優勢,讓我們站在有力的起跑點上,固然是一件幸運的事,可是,這個世界上有天分又努力的人也很多,究竟要如何贏過別人?
如果你能找到自己的最愛,就算不擅長也沒關係。
即使你先前在這個領域沒有做太多投資、甚至天賦不足,也都可以靠努力來彌補。因為我們只要很喜歡一樣東西,就會願意投入心力一直做、不斷自我訓練,我相信人的「潛力點數」是無限的。

以我自己為例,一開始的專長是音樂,後來改念美術,最後走上景觀設計這條路,每個階段都是一種突破和挑戰。我很多哈佛同學,先前也是從事別的行業,但因為找到對於景觀設計的熱愛,就一古腦兒栽進這個領域。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哈佛的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過人之處。例如,我對於音樂表演比較有經驗,所以常能設計出別出心裁的戶外舞臺;我的好朋友Eason,他之前是念人體基因工程,對人的需求比較敏感,因此能設計出人性化的戶外休憩區。

所以,最重要的是找出自己的優勢,唯有針對自己的優勢努力開發潛能,才能創造出獨一無二的價值,闖出一片自己的天空。
這十個態度,每一個都是我深刻的體會。
我把它寫在一張紙上,放在相框裏,時時提醒自己:要充滿自信,但是別忘記保持虛懷若谷的態度,廣結善緣;保有個人特色的同時,更要精益求精;懂得自我要求,但也要知道適時放下;不斷創造新點子,並時時心懷感謝;帶著微笑,走出屬於自己的未來。
善用優勢、自信而不自大、關注他人也重視自己,這些都是我在哈佛所學到、影響我最深的人生態度。

台長: 讀.冊.人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