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4-24 00:14:01| 人氣3,542|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穀雨閱讀:桑塔格日記第二部《正如身體駕御意識》

 
穀雨閱讀:桑塔格日記第二部《正如身體駕御意識》
 
書名:
《正如身體駕御意識:桑塔格日記第二部,1964~1980》
As Consciousness Is Harnessed To flesh: Journals and Notebooks 1964~1980
 
作者: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 1933~2004)
1933年1月16日出生於美國紐約市。難以被歸類的傑出寫作者,不僅是一名小說家、哲學家、文學批評家、符號學家,也是電影導演、劇作家與製片。影響遍及各領域,與西蒙.波娃、漢娜.鄂蘭並列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三位女性知識分子,而有「美國最聰明的女人」的封號。
 
她每發表一本著作都成為了一件文化盛事。代表作品包括:1966年出版的《反詮釋》即成為大學校院經典,令她名噪一時。1977年的《論攝影》獲得國家書評人評論組首獎,至今仍為攝影理論聖經。1978年的《疾病的隱喻》肇於她與乳癌搏鬥的經驗,被女性國家書會列為七十五本「改變世界的女性著述」之一。2000年面世的小說《在美國》為她贏得美國國家書卷獎。
 
桑塔格一生獲獎無數,1996年獲得哈佛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並當選為美國文學藝術院院士,2001年獲得耶路撒冷獎,表彰其終身的文學成就,2003年再獲頒德國圖書交易會和平獎。雖然她已於2004年12月28日離世,但她提出的問題仍敲打著讀者的心靈,世界也從未停止對她的思考與懷念。
桑塔格基金會:www.susansontag.com/
 
譯者:陳重亨
淡江大學國貿系畢業,曾任《財訊快報》、《經濟日報》編譯,譯作散見於財信、皇冠、時報、遠流、臉譜等出版公司。譯有《自食惡果:歐債風暴與新第三世界之旅》、《Google總部大揭密》、《金錢實驗室的人性考驗》。
 
內容介紹:
她對偉大文學作品是個理想讀者,對偉大藝術是個理想鑑賞者,對偉大戲劇、電影和音樂是個理想觀眾。也正因為她忠於自我,忠於自己的一生,這部日記會從情感失落的記事跳到博學見識的記聞,並一再反覆。我個人當然希望她的生活不是如此,但這已是無關緊要了。--大衛.瑞夫
 
這是三卷本蘇珊.桑塔格日記的第二部,時間上接續第一部《重生》的結束: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勾勒記錄桑塔格初次進入紐約藝文知識圈子,一直到1966年出版開創性的《反詮釋》成為世界知名的評論家,也成為支配全球思想界的力量。
 
《正如身體駕御意識》追隨桑塔格走過騷亂狂暴的1960年代末期------從她在越戰方酣之際走訪河內,到她去瑞典拍攝電影的時期------一路走向1980年,雷根時代開展之前。對於這麼一位好學不倦、充滿思辨分析的二十世紀重量級思想家而言,這份正當其呼風喚雨時期的紀錄尤其彌足珍貴。同時也是一份關於個人在政治與道德上覺醒的非凡著作。
 
本書特色
★被喻為「美國最聰明的女人」;與西蒙.波娃、漢娜.鄂蘭並列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三位女性知識分子──蘇珊.桑塔格最黃金巔峰時期的生命紀錄
★若說《重生:日記第一卷》是部成長小說、教育小說,《正如身體駕御意識:日記第二卷》則是部活力充沛而成功的成年生活小說、政治成長小說。
★她的學習清單,她的寫作計畫,她的情感失落,她的巨大成功,她對多人的推崇,他的政治立場等等,構築出這部深具文學性的思想筆記。
 
目錄:
總導讀∕陳耀成
前言∕大衛.瑞夫(David Rieff)
正如身體駕馭意識
附錄
 
前言:
一九九○年代頭幾年,我母親曾草草興起寫自傳的想法。由於她在落筆行文之際一向盡可能地避開自己,所以她突然有這個想法讓我挺驚訝的。「就我看來,」她在接受雜誌《波士頓書評》訪問時曾說:「我並不想都寫自己的事情……我也從來不相信自己的品味愛好、幸與不幸會有什麼特殊的示範作用。」
那是我母親在一九七五年接受訪問時說的。當時她在幾年前確診罹患移轉性乳癌第四期,正在進行非常嚴酷的化學治療。醫生雖然希望這套療法可以減輕病況,但至少有一位醫生直接告訴我長期緩解無望,更別說可能治癒(當時仍是病患家屬比病人本身知道更多訊息的時代)。等到她開始恢復寫作之後,就在《紐約書評》發表一系列散文,後來結集出版,即是《論攝影》(On Photography)。在這本書裡頭她不但完全沒談到自己,甚至在後來那本《疾病的隱喻》(Illness as Metaphor)中也絕少現身。如果不是她自己也飽嘗那個年代癌症患者遭受的污名,是絕對不會寫出來這本《疾病的隱喻》的。這種因為疾病而造成的污名,現在是比過去輕微一些,但依然存在,通常以自我污名化的形式呈現。
 
在她的寫作生涯中,我所能想到最接近自傳成分的作品有四部。首先是她在一九七三年出版的短篇小說〈中國旅行計畫〉(Project for a Trip to China),那是她第一次訪問中國之前寫的。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這篇小說思索的是她自己的童年和她的父親。她父親是個商人,短暫一生的成年時光大都停留在中國,最後也在中國去世,當時我母親才五歲(但她從沒去過當時她父母親所在的天津英國租界區,而是留在美國紐約和紐澤西州,由親戚和保母照顧);第二篇也是短篇小說〈無導之旅〉(Unguided Tour),一九七七年在雜誌《紐約客》發表;第三篇〈朝聖〉(Pilgrimage)於一九八七年同樣發表於《紐約客》,這是她一九四七年在青少年時期於洛杉磯拜訪湯瑪斯.曼的回憶,當時湯瑪斯.曼正流亡美國加州的帕利薩德市。但是〈朝聖〉這篇文章主要是描寫她當時最為推崇敬佩的作家,關於她自己的描述自是遠遠不及,並坦言是「靦腆而熱情的文藝少女和流亡神祇」的會面。最後是我母親第三部小說,一九九二年出版的《火山情人》(The Volcano Lover),結尾出現了一些自傳性質的描述。這種直接談到她身為女人的想法,還有一些童年往事的匆匆一瞥,都是她在已發表作品或採訪時不曾有過的,甚至在她二○○○年出版的最後一部小說《在美國》裡頭也找不到。
 
「我的生活就是我的資本,我想像力的資本。」在那場《波士頓書評》雜誌的訪談中她也這麼說過,並補充說她喜歡「殖民開拓」(colonize)自己的生活經歷。我母親會採取這種說法真是令人感到好奇,也顯得很不尋常,因為她對金錢一向很不感興趣,而且我從不記得她在私底下談話時曾經引用過這種跟金錢有關的譬喻。不過就我看來,這些話倒也非常準確地描述出她做為一位作家的方式。這也是她竟然想要寫自傳,讓我如此驚訝的原因。借用這個資本譬喻的說法,就是她不想再靠這些資本的孳息過活,而是要直接掏老本,探索挖掘那些不合理的極致、那些來路不明的資本,或者說是小說、故事和散文的原始材料。
 
到最後這個寫自傳的想法也不了了之。我母親後來寫了《火山情人》,並因此覺得自己又回復到一個小說家的身分,對此她深具野心,儘管當時她正寫出她個人最好的散文作品。這部小說的成功讓她找回喪失已久的信心,因為之前的第二部小說,一九六七年出版的《死亡之匣》(Death Kit)毀譽參半,令她非常失望。《火山情人》出版後,我母親長期涉入波士尼亞和處於圍城狀態的塞拉耶佛,為此奉獻全部熱情。後來她又開始寫小說,而就我所知,再也不曾提起回憶錄的事情。
 
我有時候會誇張地想道,我母親的日記----現在是全三卷中的第二部----不只是她從未涉及的自傳式作品(如果她真的寫自傳的話,我想會是非常文學性且充滿情節、軼事的,就像她極為推崇的約翰.厄普戴克作品《自我意識》〔Self-Consciousness〕 那般),而且還是她從來不曾想創作的偉大自傳性小說。沿著傳統軌跡誇張地說,第一本日記《重生》(Reborn)是一本「成長小說」(bildungsroman)、一本教育小說,那是她的《布登勃魯克家族》(Buddenbrooks),這本書是湯瑪斯.曼的偉大成就;或者,以較低層次的文學作品而言,可說是她的《馬丁.伊登》(Martin Eden),這本傑克.倫敦的小說是我母親在青少年時期就看過,並終生熱愛不渝的作品。現在這一本----我命名為《正如身體駕御意識》,文句也是從日記內文摘出----則會是一部描述活力充沛而成功的成年生活的小說。至於最後的第三部日記,我暫時還不想討論。
 
如此形容這些日記的問題在於,我母親曾驕傲而熱切地自承,在她這一生當中都只是個學生。當然,在《重生》這部日記中,非常年輕的蘇珊.桑塔格相當自覺地進行創造,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再創造,從她出生和成長的世界中重新創造自我,做一個她想要成為的人。現在這部日記不再談到她離開童年時的亞利桑那州南部和洛杉磯,前往芝加哥大學、巴黎和紐約的成就感(但絕對不是幸福,這兩個完全不一樣,恐怕也是我母親永遠無法歡快暢飲的泉源),而是在其中記述了我母親做為作家的巨大成功,兼及與許多不同種類的作家、藝術家和知識分子交遊,從萊諾.崔凌到保羅.柏爾斯,從賈斯培.瓊斯到約瑟夫.布羅茨基,從彼得.布魯克到喬治.孔拉德。在此之間她幾乎是隨心所欲,四處遊走,這也是她童年時期最為渴盼的夢想。這樣的能耐要說對她有何影響的話,也是讓她變得更像個學生,而不是更不像。
 
對我來說,這部日記最吸引我的,是看到我母親在不同世界間的游移穿梭。其中有些必定跟她內心矛盾有關,有些思想上的背離,我覺得,根本不會減弱,而是變得更為深刻、有趣,說到底,就是抗拒詮釋。但更重要的是,我想,我母親儘管不會高高興興地容忍傻瓜(她對傻瓜的定義,至少可以說,就跟一般人一樣),但當她碰上自己真正欣賞的人時,她就不再是那個她一直想要扮演的導師,而是化身為學生。所以我認為這部《正如身體駕御意識》最突出的部分就在於描述她對很多人的推崇,其中對賈斯培.瓊斯和約瑟夫.布羅茨基兩位的欽佩更是顯得與眾不同。閱讀這些記述之後,應該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我母親的文章,特別是她評介華特.班雅明、羅蘭.巴特和伊利亞斯.卡內提等諸位的文章,那些都是文壇中最早出現的推崇讚譽。
 
我還覺得這部日記也可以說是政治成長小說。從個人教育的角度來看,正是她邁向成熟的階段。在這本書開頭,記述著我母親曾對美國參與越戰的愚蠢感到極大的憤怒,因此使她成為突出的反越戰人士。她在參觀過美軍轟炸的河內時曾說過一些話,如今來看,我想就算是她,現在對這些發言也會有所保留。不過像這樣的紀事我也毫不猶豫地收錄進來,儘管有許多不同主題的內容會讓我對她感到擔心或者令我自己覺得痛苦。關於越南,我只能說讓她走極端的戰爭恐怖,絕對不是她想像虛構出來的。對於這些反應她或許考慮得不夠周詳,但在當時戰爭對她而言就是難以言喻的怪物。
 
我母親從未拋棄她反對戰爭的立場。但對共產主義可能解放世界的信念,她的確是後悔了,甚至也公開地揚棄,這點跟她同代的許多人不同(我在此審慎保留,不過目光如炬的讀者應該會知道我所謂跟她同代的美國作家是指哪些人),這不只是針對個別的蘇聯、中國或古巴等代表國家,而是拋棄對整個共產制度的信念。要不是後來跟約瑟夫.布羅茨基的深厚關係,我不敢說她的情感和心靈會產生這麼大的變化,或許這也是她一生當中唯一段平等的感情關係。儘管布羅茨基晚年與她有所隔閡,但是他對她的重要性,不管是在美學、政治或個人上,都是數說不盡的。她臨終前住在紐約紀念醫院,報紙頭條全是南亞大海嘯的新聞。在她去世的前兩天,氣喘吁吁掙扎求生之際,只談到兩個人:一位是她媽媽,另一位就是約瑟夫.布羅茨基。改寫拜倫的話:他的心才是她的法庭。
 
她時常感到心碎,而這部日記裡頭有許多關於感情失落的詳細描述。就某方面來說,這似乎讓人對她的生活留下錯誤印象,以為我母親只在她不快樂,尤其是很不高興的時候才會寫下大段的日記,而日子過得還不錯時就寫得很少。這種篇幅上的落差或許並不是很適當,但我認為她在愛情上的不幸也是她的一部分,就跟她從寫作獲得的巨大成就感,或尤其是在不寫作的時候永遠抱持的學生般的生活熱情,都足以跟前述那一部分等量齊觀。她對偉大文學作品是個理想讀者,對偉大藝術是理想鑑賞者,對偉大戲劇、電影和音樂是個理想觀眾。也正因為她忠於自我,亦即忠於自己的一生,這部日記會從情感失落的紀事跳到博學的記聞,並一再反覆。我個人當然希望她的生活不是如此,但這已是無關緊要了。
 
大衛.瑞夫(David Rieff) 
 
書摘:8/19/64

嗅覺是大腦中最大的感官區域,也是最原始的
非常強大卻無法清楚明確地表達—―無法靠它做任何事(只能命名)
全部重音,無句法
嗅覺給人一種澄淨思慮的感受(不像聽覺和視覺)
嗅覺學(Osmology),相對於標識學(logology)


【法國作家納塔莉.】薩侯特—
《趨向性》(第一本書)—―有點像「散文詩」—―這是薩侯特自己說的。
第一首創作於一九三二年。

一九三九年結集出版(德諾艾爾出版),一九五七年午夜出版社重出版,增加一九三九+一九四一年間創作的六首作品。

這就是她的創作形式!—―她作品的結構是反小說,但她決定要寫「小說」+以她的方法為基礎對小說提出重要的批評。


斯佩隆加—―靠近羅馬的海灘


……
老年時,大腦動脈血管淤塞—―腦部血液供給逐漸減少

8/20/64
……
攝影對繪畫的影響:
1.偏離中心:主要物體在角落
(【義大利導演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瑞士-美國攝影師】羅伯特.法蘭克)。

2.運動中的人物:【19世紀英國攝影師愛德華.】馬布里奇。過去,所有人物都處於休息(靜止)或運動狀態的結束(亦即肢體動作伸展最開時)
比較布呂赫爾的舞蹈人物和竇加的《隆夏的馬》

3.了解視覺焦點:眼睛並不知道要對焦,這是一種自動反應,專注的功能。
在攝影出現之前,繪畫作品都是平均視焦。畫家的眼睛在各個平面之間移動,而每一處都會成為視覺焦點。


底片【電影膠卷】的品質很重要―—影像是否帶顆粒;膠卷是新是舊(【史丹利.】庫柏力克在《奇愛博士》的作戰室連續鏡頭就是用二次大戰沒用完的新聞片膠卷庫存品)


萬寶龍鋼筆(法)
斜體字(書籍著作使用)
閱讀愛倫.坡作品《魅力》和《悖理的惡魔》。


【此處特別標示】偏離中心是現代小說和詩的重要技巧


文字自有其堅實確定。書面文字可能不會透露(可能是隱藏)構思心智上的軟弱。印出之後,所有思緒都得以提升―—變得更加清晰、明確和可靠―—也就是說,它們會跟原創思考者分離。

所有的書寫都帶著潛在欺騙―—至少都有此可能。
跟【理查.】艾柏哈、【保羅.】田立克、德魏特.麥克唐諾和瑪麗.麥卡錫見面,收穫很大!
強納森【.米勒】:「從我認識崔凌以後就沒那麼看重他的想法了。」


感性是思維才智的沃壤。
感性沒有語法可循―—因此,它會被忽略。


閱讀評論會堵塞接收新思維的管道:文化膽固醇。
人的無知是個寶,不要隨便花掉。(【保羅.】梵樂希)


身體類型【蘇珊.桑塔格形容自己】:
.高大
.低血壓
.需要很多睡眠
.對純糖有突發渴求(但不喜歡甜點—甜度不夠高就不喜歡)
.不能忍受烈酒
.抽很多菸
.有貧血傾向
.重度蛋白渴求
.氣喘
.偏頭痛
.胃很好—―沒有胃灼熱、便祕,等等
.沒什麼經痛
.站立容易疲倦
.喜愛高處
.愛看畸形的人(偷窺)
.啃指甲
.磨牙
.近視、散光
.怕冷(對寒冷非常敏感,喜愛炎熱夏天)
.對噪音不太敏感(聽覺專注力具高度選擇性)
降低過度緊張的藥丸稱為鎮定劑(depressants)
酒精是一種鎮定劑
8/22/64 巴黎
令人難以置信的疼痛一遍、一遍又一遍地重來。

8/23/64
故事寫完了。暫時叫「一個美國人的命運」。現在看來,跟【蘇珊.桑塔格的第一本小說】《恩主》屬同一創作脈絡―—安得斯太太的微型化故事,更徹底的滑稽。

【寫在旁邊:】我的普普藝術故事
收穫
.第三人稱,而非第一人稱
.幻想美國,而非幻想法國
(因為我人在巴黎嗎?!)
.使用俚語,―—主動動詞

8/24/64
偉大的藝術有一種美麗的單調性,斯湯達爾、巴哈(但莎士比亞不是)。
風格必然性的感受力—藝術家別無選擇擁有的感受力,他只能完全沉浸在自己的風格之中。

比較【古斯塔夫.】福樓拜、【詹姆斯.】喬伊斯(「刻意、強迫」〔voulu〕、建構的、複雜難解的)與【柯德洛斯.德.】拉克洛和【雷蒙.】哈狄格。
最偉大的藝術似乎是分泌出來,而非建構而成。

8/9/67
這就是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熱中於當自我謊言的幫兇,贊同方便的自我減省(以守護自己祕密中的祕密)。同時搜尋有用之物―—在我的人際關係之中扮演食人族。想起來了!我會從【兒時玩伴】美琳那裡得到這個、從菲利普那裡得到那個,從海芮葉特、從艾琳、從安娜特、從喬、從芭芭拉那裡得到這個那個,等等。收集我的珍寶,我學會他們知道的事情,或者透過跟他們的連結發展出一些東西(某些經由他們啟發的自有稟賦)—―然後我就逃走了。我知道我沒從他們那兒帶走任何東西(在我離開之後,他們擁有的還是跟以前一樣多),但我仍逐漸增強變大。我知道我知道了更多—―被裝進一個他們難以進入的更大體系之中。

【寫在旁邊:】就好像是在【亨利.詹姆斯的】《青春之泉》
我曾想要一個伴侶嗎?是的,我真誠地對待每一位,但是當我放棄之後,不知道自己是在做什麼。
我對艾琳最認真,但我發現仍是無望:我所認為的(代碼〔code〕)是她對「高貴」(nobility)無能為力。然後這段關係就變成一則謊言。我不得不限縮自己,讓心理上(病例史〔the case-history〕)的自我得以接受她必須給予的。那個病例史上的自我是完全真實的—―這是多麼大的解脫,能把它表現出來是多麼大的恩賜—―那麼長的時間裡頭我在那方面累積了多少謊言。但那不是全部的我。我一向知道,在那個臣服於艾琳服侍的童年創傷自我之外,仍有一個超越的自我倖存下來—―而那個自我是艾琳無法理解、無法加入也無法深愛的。

我必須成為啞巴(跟艾琳在一起時)才會變得聰明。我想要她的智慧―—吸收它,讓它變成我的—―做為更大總合的一部分。但我知道我想得到它,只能先當個白癡、當個客戶、當個懇求者、當個依賴者。而我曾經就是那副德性—―所以還談什麼傷害或謊言呢?但是傷害的確是有,當然。謊言也是。對於自己的這場遊戲,我不夠堅強,因此當她撤回她的專制支持時,我幾乎就是崩潰了。我總是不誠實地行動(但除此之外我有別的選擇嗎?唔,我想是沒有)。

關於病例史:
對於伊娃【.柏林納】而言,這個世界有過多的東西+人,再加上它們的幻象分身(一個物體既是一條領帶而且又是花園的橡皮水管)。東西和人(尤其是身體的一部分)總是充滿了變形的可能,將會化為惡魔生物。

某些結果:
偏斜而謹慎的步行―—彷彿她一直在注意著身後―—而且/或者不敢把全身重量都放在地面上

側傾的頭—―注意自己的兩側(「我要注意什麼?」)
永恆的消隱—―沒看到很多東西在她的視野之前通過。因為「不善觀察」(正如葛特【.柏林納,伊娃的前夫,畫家兼攝影師】顯然常常如此稱呼),或者只是因間歇性或無系統地觀察。

閱讀障礙―—害怕閱讀刺激幻想的恐懼、害怕閱讀造成「錯誤」的恐懼。
因此,閱讀也會變得緩慢—―必須把她眼睛看到的字句默唸出來,重複地檢查是否正確。

【寫在旁邊:】吸收資訊、知識的阻力—―因為這是對「一般」狀況下的感受―—知道=特別知道某事,一部分(?)

接下來的電影有時候會有些麻煩—―因為她常常撇開頭去或者失神(當影像威脅要變形時)
懷疑眾人的複雜系統:對於他們本質的穩定毫無信心,甚至感知不到(她認為進門來的尤里【她兒子】可能是條龍;【她的朋友】瓊恩的臉可能會變成虛幻而可憎的嘴)

身體上的笨拙。因為對「東西」(things)感覺不自在,能夠把它們視為理所當然+因此輕鬆、深入而可靠地處理(同樣的,因為它們的潛意識幻象光環)。在性事上也不可避免地顯得笨拙。

她在觀察+感知他人感覺的天分,妥協於:1)對他們的真實感到焦慮(唯我的宇宙—―他們都是我所寫的戲中演員);和2)對自己感知器官可靠程度的焦慮(需要補充措施:如果我是她,我會是什麼感覺……

做為一個人的不連續感覺。我的各種自我—―女人、母親、教師、情人,等等—―他們如何集於一身?從一個「角色」過渡到另一個的時候感到焦慮。從現在開始十五分鐘我辦得到嗎?能夠踏進、安適於我應該成為的那個人嗎?不管這樣的成功是如何經常地出現,感覺仍是無限危險的跳躍。
 

台長: 讀.冊.人
人氣(3,542) | 回應(2)| 推薦 (4)|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人物風采 |
此分類下一篇:穀雨閱讀:《后宮.如懿傳》(一)
此分類上一篇:清明閱讀:永信四姐弟,排球裡找接班密碼

讀.冊.人
《正如身體駕御意識:桑塔格日記第二部》
作者蘇珊.桑塔格每發表一本著作都成為了一件文化盛事。這一本作者命名為《正如身體駕御意識》,文句也是從日記內文摘出----則會是一部描述活力充沛而成功的成年生活的小說。這是三卷本蘇珊.桑塔格日記的第二部,時間上接續第一部《重生》的結束:從1960年代中期開始,勾勒記錄桑塔格初次進入紐約藝文知識圈子,一直到1966年出版開創性的《反詮釋》成為世界知名的評論家,也成為支配全球思想界的力量。

《正如身體駕御意識》追隨桑塔格走過騷亂狂暴的1960年代末期------從她在越戰方酣之際走訪河內,到她去瑞典拍攝電影的時期一路走向1980年,雷根時代開展之前。對於這麼一位好學不倦、充滿思辨分析的二十世紀重量級思想家而言,這份正當其呼風喚雨時期的紀錄尤其彌足珍貴。同時也是一份關於個人在政治與道德上覺醒的非凡著作。

作者時常感到心碎,而這部日記裡頭有許多關於感情失落的詳細描述。就某方面來說,這似乎讓人對她的生活留下錯誤印象,以為我母親只在她不快樂,尤其是很不高興的時候才會寫下大段的日記,而日子過得還不錯時就寫得很少。這種篇幅上的落差或許並不是很適當,但我認為她在愛情上的不幸也是她的一部分,就跟她從寫作獲得的巨大成就感,或尤其是在不寫作的時候永遠抱持的學生般的生活熱情,都足以跟前述那一部分等量齊觀。她對偉大文學作品是個理想讀者,對偉大藝術是理想鑑賞者,對偉大戲劇、電影和音樂是個理想觀眾。也正因為她忠於自我,亦即忠於自己的一生,這部日記會從情感失落的紀事跳到博學的記聞,並一再反覆。
2013-04-24 00:25:09
新聞台Blog小天使
親愛的台長︰
  恭喜您!此篇文章極為優質,獲選為本日哈燒文章,將會出現在新聞台首頁哈燒文章區塊輪播。請您繼續保持每日撰寫文章的好習慣,期待您提供讀者更多精采的內容,加油!
2013-04-25 11:15:45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