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2-08 01:37:02| 人氣6,698|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立春閱讀:李清志《吃建築》

 
大寒閱讀:李清志《吃建築》
 
書名:
吃建築:都市偵探的飲食空間觀察
 
作者:李清志
建築學者、專欄作家、廣播主持人。
美國密西根大學(Ann Arbor)建築碩士。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系專任副教授。
酷愛旅行、攝影、電影。以都市偵探自許,定期發表著作。
作品包括:《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建築異型》、《鐵道建築散步》(大塊文化)、《東京建築酷斯拉》(遠流)、《天堂美術館》、《惑星建築》(以上晴天出版)、《街道神話》、《台北LOST & FOUND》、《巴哈蓋房子》(以上田園城市出版)、《台灣建築不思議》(馬可孛羅)……等。 
 
內容介紹:
都市偵探李清志的飲食空間觀察
從「吃美食」進化為「吃空間」
美食+建築的On the Road
人類的飲食行為,長久以來便與建築空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每一種飲食行為與每一種飲食空間,都述說著某種文化的精神意義;事實上,建築文化也改變了飲食空間的型態與飲食方式。文化的改變或創新,不僅影響了飲食方式,也影響了飲食的建築空間。作為一個「飲食空間裡的建築家」,作者李清志喜歡去光顧不同的飲食空間,不是因為食物多美味,食材多麼珍貴稀有,也不是因為主廚是米其林等級的廚師,而是想去體驗奇特的飲食空間文化。在他的旅行途中,也會將飲食空間的觀察,視為是城市觀察的一部分,畢竟城市不斷地進步當中,飲食內涵及飲食空間形態,有時候仍舊保存著過去的記憶與歷史,是城市學研究的重要線索。台灣人外食者眾多,台灣餐館、咖啡店林立,民眾的味蕾靈敏挑剔,早已從「吃美食」進化為「吃空間」,餐廳、咖啡館空間設計爭奇鬥艷,推陳出新,到餐館吃飯已經成為一種空間文化的品味活動。《吃建築》一書試圖作為一種飲食空間的文化觀察,對於台灣人而言,這方面的思考與研究才正要開始,值得更多的關注。 
 
目錄:
序言
一、 TRADITION 傳統飲食中的新創意
1.屋形船的江戶風情
2.迴轉壽司新幹線
3.拉麵枯山水
4.名曲喫茶店
5.河豚的建築冒險
6.藤森先生的茶屋
7.火車便當的移動樂趣
8.貓街的懷舊美味
9.太陽餅的記憶
10.圓環之死
11.傳統市場的再生
 
二、 ART 舌尖上的藝術花朵
1.生魚片料理店的機械飛魚
2.美術館裡的美味關係
3.萊特的咖啡館
4.A to Z 小木屋
5.藝術病毒可樂機
6.美術館裡的現代茶屋
7.鴨川畔的一條魚
8.水滴咖啡館
9.變形蟲餐廳
 
三、 HIGHWAY 公路上的美味奇遇
1.鋼鐵人愛吃的甜甜圈
2.檸檬建築
3.巴哈熱狗建築
4.咖啡杯大樓
5.美味的怪獸大街
6.都市游牧民族的餐廳
7.甜點大樓
8.喜愛魚的建築師
9.旅行的飲食空間
 
四、 FUTURE 未來世界的飲食經驗
1.鐵塔的食物
2.東京的機械屋台
3.美少女的食物
4.立食文化
5.無人商店與吃電怪獸
6.高科技喫菸所
7.鋼彈入侵現實世界
8.電車男與女僕咖啡館
9.外星人肉乾店
10.罐頭居酒屋
 
五、WONDERLAND  神奇的飲食空間異境
1.教堂餐廳
2.路面電車咖啡館
3.海上龍宮海鮮舫
4.嬉皮村咖啡館
5.櫻花熱與花見便當
6.櫻花喫菸所
7.魔窟般的宴會天國
8.張牙舞爪的夢幻酒莊
 
前言:飲食空間裡的建築家
我不是一個美食家,我也不是料理大廚,事實上,我的美食經驗常常還受到一些美食家朋友們的嘲笑,我並不在意,也不會因此立下「吃遍天下」的宏願;我只是喜歡觀察空間,思考飲食空間背後的文化意義,你可以稱我是「飲食空間裡的建築家」。
 
美國明星哈里遜福特( Harrison Ford )早期主演的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中,描繪出未來世界的城市面貌,讓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在下著酸雨的摩天大樓城市角落,哈里遜福特竟然在攤販上吃著日本式的拉麵,然後看著天空中巨大的電子廣告螢幕飛船緩緩移動,播放著美女的商業廣告,在這個想像城市中,建築、語言,以及飲食空間,混合著不同的文化與科技,形成一種多元混血(Hybrid)的城市面貌。
 
人類的飲食行為,長久以來便與建築空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每一種飲食行為與每一種飲食空間,都述說著某種文化的精神意義;事實上,建築文化也改變了飲食空間的型態與飲食方式。
 
我在美國念書的時候,曾經駕車在加州公路漫遊,尋找有趣的建築議題,驚見巨大的甜甜圈、巨型的熱狗堡,以及巨大的漢堡、檸檬等等食物,好像進入了一個食物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充滿了奇幻與超現實的驚奇感,因此對於這類的建築開始發生興趣,進而開始觀察飲食空間的種種面貌以及其後的文化根源。
 
機械文化所強調的「速度」,就曾經大大改變了人類飲食生活的面貌,為了配合開車駕駛人的速度,出現了「得來速」(Drive Through) 的飲食方式,而為了吸引公路疾駛的汽車,則出現了巨大甜甜圈、巨大漢堡、熱狗等造型的餐館建築,被稱作是「普普建築」(Pop Architecture)。
 
機械文化的大量生產,在上個世紀也影響了最重視手工技藝的曰本餐館,利用機械大量生產的生產輸送帶,結合壽司師傅的手工技藝,產生了俗稱「火車壽司」的迴轉壽司,而近年來鐵道運輸速度提昇,高速鐵道蔚為風潮,迴轉壽司店也出現了新幹線軌道,讓上菜速度更加提昇。
 
鐵道文化除了創造了「火車壽司」之外,也創造了大家喜愛的火車便當,以及坐在移動空間裡的新飲食經驗,因為大家太喜歡坐在火車裡吃便當,甚至有餐廳將電車車廂改裝成咖啡館或餐廳,讓顧客想像自己正在旅行的過程裡。
 
機械文明也改變了攤販的形態,過去我們生活中出現的手推車或人力車攤販,在東京這座高科技城市裡,已經幾乎被小型廂型餐車所取代,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餐車,販賣著各式各樣的食物,但是乾淨有效率,具有更大的載重與機動性。
 
東京市除了機械式攤販之外,也出現了高科技的無人商店,意即「自動販賣機」,東京這座城市可稱為是「販賣機城市」,人們可以很方便地在自動販賣機裡,買到任何想要買的東西,明亮的販賣機集中於街角,提供了明亮安全的公共空間,也算是自動販賣機的公共服務之一。
 
這幾年高科技也影響了自動販賣機,觸控螢幕的出現,讓自動販賣機更人性化,也具有智慧型偵測系統,可以對不同年齡層、性別顧客,提供不同的食品介紹,非常令人驚奇!
 
其實後現代主義、解構主義等建築風潮,也對飲食空間有著極大的影響,隨著時代的不同,產生出不同的空間面貌;以巴黎的龐畢度中心為例,建築本身是屬於高科技風格(Hi-Tech Style)建築,但是其頂樓餐廳後來卻改裝成解構主義色彩的空間;藝術作品以及動漫文化也會對餐飲空間產生直接影響,東京的奈良美智A-Z 咖啡館、鋼彈咖啡館,以及 AKB48 Cafe 都是很好的例子。
 
文化的改變或創新,不僅影響了飲食方式,也影響了飲食的建築空間。作為一個「飲食空間裡的建築家」,我喜歡去光顧不同的飲食空間,不是因為食物多美味,食材多麼珍貴稀有,也不是因為主廚是米其林等級的廚師,而是想去體驗奇特的飲食空間文化。在我的旅行途中,我也會將飲食空間的觀察,視為是城市觀察的一部份,畢竟城市不斷地進步當中,飲食內涵及飲食空間形態,有時候仍舊保存著過去的記憶與歷史,是城市學研究的重要線索。
 
台灣人外食者眾多,台灣餐館、咖啡店林立,民眾的味蕾靈敏挑剔,早已從「吃美食」進化為「吃空間」,餐廳、咖啡館空間設計爭奇鬥艷,推陳出新,到餐館吃飯已經成為一種空間文化的品味活動。《吃建築》一書試圖作為一種飲食空間的文化觀察,對於台灣人而言,這方面的思考與研究才正要開始,值得更多的關注。
書摘:
不管是加州公路上,或是台北的小咖啡店裡,著有《台灣建築不思議》、《島嶼建築迷宮》等書的李清志,永遠穿梭在我們習以為常的空間裡,觀察、爬梳出幽微的人文脈絡,偵察每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就像他認為,台灣最迷人的是巷弄,是廟宇,是廢墟。

旅行就像候鳥遷移 美國公路文化非馳不可
對於很多人而言,旅行是休息、放空,是「今天暫時停止」,讓自己抽離現實生活;然而,旅行不是李清志的暫停鍵,而是生活節奏的一部分,就像候鳥依季節遷移,「時候到了,就必須去旅行」。

天氣,季節,心情,都是決定李清志旅行節奏的變數,「寒假時,我往往會刻意去冷一點的地方」,例如趁著雪季,前往日本歧阜縣白川鄉,看看當地著名的合掌造木屋,以及點燈民俗,不斷尋覓有特色的旅途。

不同國度,李清志有不同觀看方式,「當你在美國,就必須開車上公路,才能認識這個國家」,他表示,美國是由公路文化串綴而成的國家,當你開車穿梭在大小城鎮之間,才能體會當地的庶民生活。

「今年我安排了一場加州公路旅行,開車開了兩千五百英里,從舊金山往南開,開到聖地牙哥,再轉往拉斯維加斯」,李清志從建築人的角度,提出有趣的觀察:
「公路上車速飛快,店家為吸引顧客上門各出奇招,巨大而怪異的招牌、以飛碟或怪獸造型為號召的建築,甚至帶有普普風的大熱狗、大甜甜圈,也有很多Folk Art(民間藝術)的創作者,會直接在公路旁展售他們的作品,那種既大又廣的視覺感,比較不容易在台灣體驗。」

無關遠近 最愛城市小旅行
回到台灣,李清志笑說,「光是城市探險,就很有趣了!」以台北為例,他幾乎有個慣性,周一拜訪西門町,而且會去吃老牌日本料理「美觀園」,有時將範圍擴展至大稻埕,觀察舊市區的變化;周四則去台北東區或康青龍一帶,在咖啡館泡一整個下午。

李清志強調,台灣的城市巷弄裡,就有很多迷人角落,「我常走進陌生的巷弄,當成一種探險,在彎彎曲曲的巷弄裡,思考歷史與地理上的成因,有很多樂趣」。他尤其喜歡一些具人文特色的小店,咖啡店、茶藝館、舊書店、舊貨店,「你可以在裡頭窩很久,彷彿在城市裡,找到足以安身立命的棲身之處」。

李清志最常去的小店是師大路的「My Sweet Pie」,因為愛上它的蘋果派,所以不時窩在裡面寫稿,「在咖啡館裡寫文章,你可以一面觀察人,一面體會人與人互動的能量,讓你不覺得孤單」。

考掘城市私密空間 找尋自己的洞穴
他比喻,這樣的私密空間感,就像洞穴一樣,讓你覺得舒服而自在,熟悉的店主會跟你聊上幾句,反而像是回到自家客廳,「就像狡兔有三窟,每個人在城市裡,都能找到幾個氣味相投的藏身洞穴」。

李清志表示,台灣最吸引國外觀光客的優勢,並非古蹟或高樓,而是這種巷弄的密度與強度,加上友善的人情味,「包括中國大陸的建築學者及學生,他們也覺得,台灣的城市比較細緻一點」,他分析,或許因為台灣地小人稠,特別努力關注、著墨一些巷弄裡的小空間。

李清志舉例,「上次有些香港的老師與學生,他們已經來台灣很多次,這次刻意住在康青龍附近,整個星期在那一帶的巷弄遊逛,光是這樣,就讓他們覺得很刺激了」。

不只康青龍,西門町也是如此,「西門町是新潮與懷舊並存的街區」,例如西門紅樓,例如蜂大咖啡、南美咖啡,「平日下午當你走進那裡,會發現幾乎都是老人家,而且就在咖啡廳裡打瞌睡,彷彿進入一個被凍結的時空。」

愈遮掩陋巷水塔 明日變美麗文章
李清志表示,官方宣傳觀光的重點大多是101大樓、故宮,強調台北是進步又現代的城市,有著摩天大樓、帷幕玻璃和乾淨街道,而避開101大樓腳下,頂樓加蓋、水塔橫生、鐵窗堆砌的真實景象。然而,台灣真正的人文特色、會呼吸的民間脈動,其實藏在這些細緻的巷弄文化裡。

李清志認為,環境和空間的樣貌,往往是居民的想法體現,曾有攝影師拍下台北鐵皮屋及頂樓水塔的照片,呈現出真實的美感。「紐約以前也有很多大型水塔、防火逃生梯,隨著時間推移,現在僅存已不多,但紐約刻意保存這些水塔及鐵製逃生梯,成為一種景觀特色」。

「廢墟」也是讓李清志癡迷的景點,「城市就像一個有機體,有新建築,有老建築,也有死去的建築,才是一個活生生的城市」,就算為了治安考量,也應像四四南村一樣活化再利用,而非直接拆除。

李清志強調,台灣有許多特色建築,都是我們獨有的觀光資源,「例如各式各樣的廟宇,就吸引很多大陸友人」,例如士林三角渡的天德宮,為避水患還架設大型電梯,讓整座廟宇可以升降。除此,林森北路和羅斯福路交叉口的樹屋、西濱公路上的混血恐龍廟,不但都是舉世少見,也能反映台灣濃郁的在地人情。

「把自己當外國人、甚至外星人,在台灣,去哪裡都會很興奮。」李清志如此建議。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75061

台長: 讀.冊.人
人氣(6,698) | 回應(1)| 推薦 (6)|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天涯海角 |
此分類下一篇:城市風情:公東教堂的傳奇
此分類上一篇:大寒閱讀:禪味奈良

讀.冊.人
《吃建築》
一書作者李清志試圖作為一種飲食空間的文化觀察,對於台灣人而言,這方面的思考與研究才正要開始,值得更多的關注。

人類的飲食行為,長久以來便與建築空間有著極其密切的關係,每一種飲食行為與每一種飲食空間,都述說著某種文化的精神意義;事實上,建築文化也改變了飲食空間的型態與飲食方式。

文化的改變或創新,不僅影響了飲食方式,也影響了飲食的建築空間。作為一個「飲食空間裡的建築家」,作者李清志喜歡去光顧不同的飲食空間,不是因為食物多美味,食材多麼珍貴稀有,也不是因為主廚是米其林等級的廚師,而是想去體驗奇特的飲食空間文化。在他的旅行途中,也會將飲食空間的觀察,視為是城市觀察的一部分,畢竟城市不斷地進步當中,飲食內涵及飲食空間形態,有時候仍舊保存著過去的記憶與歷史,是城市學研究的重要線索。
2013-02-08 01:43:00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