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6-24 13:45:19| 人氣12,275| 回應17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陽陵」風華:「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陽陵」風華:「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

日期:6/27-9/27
地點:國立歷史博物館(週一不休館)
時間:10:00-18:00
展覽介紹:
「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
廣大的陵墓,埋藏著無數陶俑,他們的臉上刻劃著各式各樣的笑容,是什麼樣的生活反應了這樣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帝王帶給人民這樣的幸福?隨著漢景帝的陵墓「漢陽陵」的出土,這些答案一一揭曉,
即將於6月27日起至9月27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讓台灣的民眾也將有機會親身體會來自兩千年前的微笑。

中國唯一發現的裸體陶俑
漢陽陵出土大量 裸體陶俑,震驚世界。為什麼會有大批裸體陶俑,出現在古代中國呢?原本認為中國藝術傳統中沒有裸體雕塑的人,見到陽陵陶俑寫實的身體細部、肌肉骨骼的刻畫,也不得不相信:古代中國的工匠,已經具備描繪、表現裸體的能力。

漢陽陵陶俑,是中國目前為止,唯一發現的裸體陶俑。他們面容安祥、軀體線條流暢、雙臂缺失,因此被稱為「東方維納斯」、「東方大衛」。解開漢陽陵陶俑的裸體之謎,必須重回考古現場。這些陶俑還深埋土裡時,身上還殘留 著皮革鎧甲的形貌。

當初,大批陶俑製成,被埋藏到從葬坑中,原本都穿著 色 彩 鮮 麗布料 製 成的衣服,或者皮革串綴成的鎧甲;陶製身體兩側,有兩個圓洞,原本插有木頭製成的雙臂,手中還拿著青銅或鐵製的兵器,個個精神抖摟、栩栩如生。兩千多年的歲月流逝,織品、皮革、木頭都化朽成泥,漢陽陵的陶俑,重新回到人世時,已經一絲不掛,嬰兒一樣地來到廿一世紀。

也因為裸體的寫實刻畫,可以很明顯辨識出性別特徵。漢陽陵陶俑有女性,也有去勢的太監,是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宦官形象。他們的形態比秦兵馬俑更多元,有騎著馬的騎兵,也有行榶 中的武士;他們的表情比秦兵馬俑更豐富,或凝視、或微笑,讓人感受 到 社會 的祥 和氣氛 。

大陸目前曾在幾座漢代墓葬中發現大批陶俑,形態都只像是縮小版的秦俑,衣飾直接刻畫在陶製身體,也就是「塑衣式」的作法;漢陽陵陶俑是唯一把衣服穿到身上的陶俑,也就是「著衣式」的作法。考古學家在漢陽陵的陵園內,從貴族陪葬區發現數尊精美的粉彩塑衣式陶俑,但在帝陵周邊,則只發現著衣式的陶俑;因此,學者推判,「著衣式」陶俑比「塑衣式」的等級更高,是專只為帝王所做的陶俑。

體驗微笑的年代
為了讓民眾體驗兩千多年前令人動容的微笑,主辦單位特別從西安漢陽陵博物館借出261件珍貴的彩俑,中國唯一僅見的裸體陶俑、還帶有皮革鎧甲殘痕的武士俑、世界上最早的太監形象俑、中國最早出現的女騎兵武士俑,以及溫婉拱手跪坐的粉彩仕女俑等,都可在「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中一飽眼福。
 
廿七日起在史博館展出來自漢陽陵博物館的二百六十一件珍品, 此展含七件一級文物,漢陽陵鎮館寶─塑衣式彩繪跽坐拱手女俑,保險值達一百萬美元,是所有展品之冠,此次來台展出的宦官俑,為中國最早的宦官形象,在漢陽陵也是獨一無二。還有雌雄難辨、造形特殊的女騎兵俑以及著衣式武士俑,它們表面看來雖為裸體,其實原本都穿著絲綢袍服,只是歲月流逝,美服已腐朽,因而一絲不掛。 從年代相距不遠的秦、漢兩代陶俑身上,可以體認兩個封建社會極不相同。「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將展至九月廿七日。 這是第一次在亞洲展出,也是最大規模的一次。
 
 
 
「陽陵」風華:「始作俑者,其無後乎」
 
漢陽陵彩俑如同秦兵馬俑一般是中空的。製俑的第一道工序是砸泥,先將採自驪山的紅土砸成所需的團塊。接著製模,將泥團置入已成形的俑模具裡,將正背面合模而成。人俑又分成頭部、軀幹及下肢,先分段製作再連接。
 
等外觀成形,接著進行臉部雕塑,「這是『塑』,目的在刻畫人物性格」,漢陽陵博物館副館長王保平說,這道工序可說是塑造「千人千面」的漢陽陵俑最重要的工序,偶的表情各異,「有的像雙胞胎或兄弟,有的高顴骨、方臉盤似蒙古人。」 在泥偶陰乾之後,即入窯焙燒。接著彩繪「賦予神態」,彩俑的「頭髮、眉毛、瞳孔、鬍鬚著黑色,身體及臉孔為橙紅色。」再經過一道入窯焙燒手續,複製漢陽陵裸俑的工作到此暫告一段落。
 
下一道工序是「雕」,雕刻活動式木臂,再將木製臂膀置入兩側肩、胸部位約一公分大小的圓孔,活動臂膀。 如此繁複的工序,可凸顯為何「著衣式」彩俑會是君王專屬的從葬俑,因費工費時、勞民傷財,但經由千年歷史長河的淘洗,彩俑身上的衣飾早已腐朽,還原如剛出母體的赤身模樣,當代人複製的陽陵俑則維持裸俑風貌。
 
這些陶俑的製作工藝可不簡單,有「模、塑、燒、繪、雕、著、帶」等步驟,先以模具打造外型,接著刻畫性格、入窯燒製後彩繪賦予神態,接著雕塑可活動的臂膀、穿上絲綢衣服,最後再配帶兵器、錢囊、水囊等配件。這些彩俑各自具有不同的面部表情,武士俑維持著行進間的動態,女性拱手俑微啟朱唇、面露笑意,「這些表情,顯示了當初製作彩繪陶俑的藝匠,其實已達到了高度的藝術水準和美感,是展覽最精彩的部分。」 秦俑清一色是男性,漢俑男女皆有,還有第三性的宦官俑;最大的差別是:秦俑的表情莊嚴威武、殺氣重,漢俑卻是面露微笑,神情和氣不同。時代社會的氛圍,常會影響其人民的性格面容。
 
漢景帝與秦始皇的年代相距約70年,「漢陽陵」陵園的規劃布局,近似秦始皇陵,漢陽陵所發現的武士陶俑,事實上等於是漢景帝的兵馬俑,只不過秦、漢兩代社會氛圍截然不同,「文景之治」的社會安定富庶,使得漢景帝的兵馬俑帶著祥和的微笑,完全不像秦始皇兵馬俑那般森嚴井然。若把秦兵馬俑和漢陽陵俑相比,秦兵馬俑高度約180公分,但漢陽陵俑高度只有60公分左右;此外,前者作法採「塑衣式」(在陶俑身上刻畫衣服的樣子),後者多為「著衣式」(為陶俑穿上衣服)。由於「著衣式」陶俑製作工序繁複,使得考古發現的著衣式俑,比塑衣式數量為少,學者推判,漢代的著衣式陶俑是專為帝王陵墓而製作。漢俑的比例為什麼只有真人的三分之一,這個問題至今考古界都沒有定論。「可能因為從葬坑是狹長的,空間限制了俑的造形;如果採1:1的真人比例,氣勢反而無法出來。」
 
看俑形 細說古代文明
孔子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他的慨嘆,歷朝歷代議論紛紛。 後人解讀,孔子是針對「俑」酷似真人而發出的慨嘆,本意是「仁」道。探究「俑」的歷史,有人認為商朝用奴隸、俘虜等殉葬的風氣很盛,周代逐漸由俑殉取代人殉,這算是一種「進步」,邏輯上不應受到譴責。
 
殷商開始即流行砍下奴隸、俘虜的頭顱殉葬,這算是俑的前身。由於太不人道,西周開始以紮草人的方式取代活人殉葬,這是最早的俑。之後逐步進化到木俑、陶俑,一直到唐代的瓷俑(唐三彩)。
 
楚人最初以紮束茅草象徵亡靈,其後以木頭製成俑,加裝能轉動的臂膀和雙足,再穿上絲製衣物;漢代人也承襲這種製偶方式。「漢陽陵彩俑是楚國人在進入關中後,吸收了關中秦文化以陶製俑的技術,兼融楚文化傳統製俑文化,兩相融合的結晶,」漢陽陵博物館館長晏新志說。
 
漢陽陵俑的臉型像北方人,是楚人吸收秦陶俑文化的象徵;它的下半身平板而修長如木俑,則承襲自楚文化。 出身楚國(江蘇沛縣)的漢高祖劉邦入主關中後,始終崇尚楚國風俗、好楚國歌舞及楚服。「楚王好細腰,國人多餓死」這種以瘦為美的審美觀也明顯影響漢代。
 
雖然孔老夫子對俑很「感冒」,但藉由造形豐富的俑,不僅可窺見古代的喪葬文化和社會風俗,俑也是現代人理解古代服飾、樂舞、家畜品種等領域的重要依據,甚至可據以印證或挑戰史書記載。
 
 
「陽陵」風華:「微笑彩俑」
 
「真正的偉大,就在吃飯穿衣最平凡的地方展現。」,此特展呈現的是「文景之治」心靈上的成長,「陽陵」文物不以偉大取勝,但在樸素的生活化表現中,讓人們更接近真實的歷史。希望藉此展重現「歷史上最美的微笑」,找回生命最動人的力量。
 
漢「陽陵」出土的每一件彩俑都有其代表性,文物的故事更加豐富。從展品可以看出漢代講求厚葬「事死如生」的觀念,帝王的規格,讓漢陽陵出土陶俑及物品,創下許多第一。「以往我們認識中國雕塑藝術的微笑,多來自佛像,但漢陽陵彩俑讓大家發現,早在佛教傳入中國前,中國的雕塑就有了自己的微笑,可說是中國最初的微笑。」不是所有的陶俑都微笑,要看是從哪個坑挖掘出來,武士俑表情較為嚴肅,貴族俑因伺候皇帝,面部表情較莊重,表演的樂俑則都面帶笑容。
 
彩俑的部分,此展含七件一級文物,屬大陸一級文物的跽坐俑和拱手俑。漢陽陵鎮館寶─塑衣式彩繪跽坐拱手女俑,保險值達一百萬美元,是所有展品之冠。 跽坐俑的臉龐豐潤,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著紫色長袍,衣領、袖口、衣襟等處的錦緣為黃、紅、黑等色。「跽坐俑的形式在秦代已有,但漢陽陵的這座,非常漂亮,從俑的衣著,就足以清晰看出中華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拱手俑部分各有一尊塑衣式彩繪男侍俑和女侍俑,都是泥質灰陶、拱手而立,女侍俑直鼻小口、面帶微笑,腰際繫朱紅腰帶,裙擺下垂,俑足外露;男侍俑的袖口有一孔,原本應該持有物品,左臂下方有長方形狹孔,可能是佩劍處。  
 
漢陽陵也是中國唯一發現大量裸體彩繪陶俑的地方。1990年漢陽陵考古,發現「裸體俑」震驚世界,專家學者確認這些陶俑製作好後都先經過彩繪,穿上鮮麗的絲綢服裝或英挺的皮革鎧甲,只是木製胳臂和身上衣服,在2,000多年的歲月長河中化朽成泥,當他們歷經風霜重返人間,已經一絲不掛,嬰兒一樣地來到21世紀。此發現也改變了中國古代沒有裸體雕塑的概念,說明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物雕塑就已達成熟。
 
著衣彩俑 歲月剝光它衣裳
一九九○年出土的百餘件漢陽陵無臂裸俑,在重見天日的一刻震驚了世人。它為何裸身?難道是漢代特殊墓葬文化?「其實早在上世紀六、七○年代,漢長安城即曾發掘出零星的裸俑殘片。」只是殘片不足以解釋所以然。「當時還不明白這是什麼?就叫它『裸俑』。」大量出土的裸俑,讓考古家試圖從俑的身上尋找到蛛絲馬跡。它們無臂的兩肩都留有圓孔,應是預留、用於聯結木臂之處;通體橙紅的俑,額頭上有一圈朱紅色束髮用的絲綢「陌額」的遺跡。部分武士戴有紗帽,紗製的帽子早已化為塵埃,紗網遺跡卻如印記般留在武士頭上。部分行進中武士俑身著皮質戰袍鎧甲,則因盜墓洞留下的泥、水,凝固住鎧甲的模樣,更足以驗證它們原非一絲不掛。
 
這些俑為「著衣式」彩俑,兩千年後,木臂、衣服等有機物質早已腐朽,讓它們還原為一絲不掛的模樣,卻展現了漢人受楚文化影響的痕跡。大陸出土戰國時代楚墓,已發現著衣式木俑。出身楚國的漢高祖劉邦,在入主關中後,吸收了秦人製陶俑技術,但仍承襲了楚俑文化。「微笑彩俑」展策展人何傳坤解析,漢陽陵彩俑有北方人臉型,下半身體瘦無曲線的模樣則如木俑。印證「著衣俑是秦、楚雙重文化影響下的產物。」
 
著衣俑相當罕見,焦南峰強調,它是流行於漢代京畿一帶,君王特有的從葬俑,也是西漢早中期獨有的陪葬品,著衣俑的製作工序較塑衣俑更加繁複費工,勞民且傷財,隨著西漢國勢逐漸衰微,著衣俑也化為京華煙雲。 雖然是著衣式陶俑,但是人體的生理特徵都寫實呈現,「人體竅孔,無一不備」。包括性器官、鎖骨、胸肌、肚臍眼、耳孔、鼻孔等,全都活靈活現。
 
漢代的宦官叫「宦者」。最早的宦官可追溯至甲骨文中曾出現「凸刀」字,西周時開始有使用閹人的記載,「周禮」內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宦官一詞正式見於「後漢書」,據說這詞出自拱衛在天帝星旁一個叫「宦者」的星座。 這兒發現的宦官俑,是迄今最早的宦官形象,也是漢陽陵的獨家特產。和其他裸體的武士俑相較,宦官俑的生理特徵除了缺乏睪丸,陽具也較短小。更能確認這是宦官無誤的,是與它們同時出土的「宦者丞印」。另個坑再現了漢代的「永巷」,這條皇宮中的長巷,既是宮女的集中居住處,也是幽禁失寵妃嬪的「冷宮」。更重要的是,從葬坑出土的印章及封泥,反映了漢代中央官署九卿裡的「宗正」、「少府」,以及隸屬在「太官」底下的機構。
 
帥而不笑的宦官俑 幾乎割完了
宦官究竟「淨身」到什麼程度?這個限制級問題,連專家也想一探究竟。 即將在歷史博物館登場的「微笑彩俑酖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商借到一尊具有「中國最早的宦官形象」的彩俑。漢陽陵博物館副館長王保平和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前院長焦南峰指出,一位研究古代宦官制度的專家,向來疑惑宦官究竟「淨身」到什麼程度,為此特來漢陽陵博物館參觀,看後評語是:「差不多都割完了嘛!」
 
不過,漢陽陵博物館導覽人員卻指出,有的觀眾認為宦官俑身上殘存的性特徵比他們想像的多;由於該館將武士俑與宦官俑並列展出,觀眾如果一不留神,就會將它們誤以為是武士俑、擦身而過。 漢陽陵博物館並未丈量過武士俑和宦官俑性特徵大小,以「目視」估計,宦官俑的陽具尺寸不到武士俑的三分之一,幾乎只殘存了陽具的根部,也沒有睪丸。 寥寥可數的宦官俑全是眉清目秀的「小白臉」,但缺乏笑容。宦官通常在十二歲左右入宮,為了確保皇室血統的純正性,這些帥哥慘遭閹割,也難怪他們笑不出來。 
 
女騎兵俑 雌雄難辨
「秦始皇兵馬俑有的軍種,漢陽陵都有。漢陽陵擁有的女俑,秦兵馬俑可沒有!」漢陽陵俑除了帶有秦兵馬俑所沒有的神秘微笑以外,最特殊的,是一批女騎兵俑。 這些腿部呈O型的女騎兵俑中,有些臉部造形特別突出,她們的眉脊如山、眼如細線、顴骨突起如肉包、頭髮中分在腦後結成圓扁髻;她們原本乘坐木馬,因年代久遠已腐朽,徒留下一雙角度特別誇張的O型腿。
 
這批女騎兵俑是迄今出土最早的女騎兵,被視為是漢代騎兵的一項創舉,也是漢陽陵的「特產」。不過,出土迄今,引發不少爭議。「她難辨雌雄,有人說她像老太太;也有人因她臉型特殊,認為她應該來自匈奴等異族。」不過,漢代尚無馬蹬,必須有足夠的臂力才上得了馬,已排除老太太的可能。至於她究竟屬哪一族群?迄今尚無定論。 由於她身上看不出明顯的性別特徵,考古學家「主要從她蓄留的圓扁髻,判斷她應該是女性。」。漢代應該有女兵,但這些女騎兵主要的任務並非打仗,可能是儀仗隊或皇帝為了特定時間、場合或特定崗位而設的特別軍種。 這批女騎兵俑有可能隨著未來的考古發現而有不同解釋,她們仍充滿謎樣色彩。  
 
漢家陵闕:「陽陵」
 
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長眠之地,後世稱為「漢陽陵」。景帝於公元前141年駕崩後葬於陽陵,15年後(公元前126年)皇后薨,合葬陵內。自景帝始修陵墓到王皇后入葬,陽陵修築達28年。是西漢第四位君王景帝及其皇后「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這是大陸迄今發現最完整的西漢帝陵,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後溝村北的咸陽原,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高陵縣三縣區。是咸陽原西漢帝陵中最東邊的一座。
 
「陽陵」帝、后陵均為「亞」字形,座西面東的探明,在西漢十一陵考古中是第一次。這次發現基本解決了學術界關於漢陵面南還是面東這一長期爭論不休的難題,否定了漢代帝陵依照昭穆制度進行佈局的論點,解決了漢代帝陵制度研究的一大難題。
 
帝陵園內86座從葬坑的鑽探發現和試掘為漢陵的田野調查、鑽探和發掘提出了新的課題,為帝陵制度的研究開闢了新的視野。這些從葬坑的分佈和坑內陪葬物品的放置,無疑與當時宮廷的制度等有關,因而對這批從葬坑的發掘和研究,對漢代宮廷制度、帝王生活、陪葬習俗的研究都具有重大價值。  

帝陵陵園南門闕是目前發掘的時代最早,等級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三出闕」遺址, 在漢景帝陽陵南方有一座「三出闕」遺址─南闕門遺址,這是大陸考古界發掘迄今級別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三出闕建築遺址」。「距離漢陽陵主陵各一百廿米,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各有一組『三出闕』。」所謂「三出闕」是由垣牆到門道之間,規模宏偉的高臺建築,兩側各以從外而內、由小遞次增大的長方形,組成對峙的闕樓,可供人登高望遠。  
從南闕門遺址可以看見漢陽陵的陵園整體範圍和格局,帝陵模仿著『未央宮』,外城的『三出闕』有防衛帝陵的寓意。」。
闕有單一、二出、三出之分,最尊貴的三出闕為皇帝獨有的,若膽敢僭越,下場奇慘無比。根據「漢書」記載,西漢三朝元老霍光死後,其妻未經皇帝恩准,竟擅自建造「三出闕」,因而遭彈劾,日後更招致滅門之禍。

 
漢陽陵的「三出闕」中,南闕門殘存最多遺跡,儘管城垣早已頹毀、門闕坍塌瓦解,但高逾六米的夯土台基,仍述說著它往日的崢嶸。如今,南闕門遺址建造了保護性的建築大廳,雖然其設計遭學者批評「形式有失原貌」,但遊人仍可藉以登高,眺望遠方的「咸陽原」,其上有五座西漢帝王陵寢;近處則如花園般以各色植栽,標示出漢陽陵的從葬坑、陪葬墓園、建築遺址等…「這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寶庫!」,它的發掘對於門闕的起源、發展,門闕制度的形成、影響,以及中國古代建築史的研究等有著重要作用。此外,南闕門遺址還出土有目前發現最早的磚質圍棋盤、陶質脊獸和最大的板瓦等。 
 
位於帝陵東南、後陵正南的南區從葬坑和帝陵西北的北區從葬坑,分別佔地96000平方米。 90年-97年,先後對南區的14座坑進行了部分試掘或整體發掘,這些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堆放糧食的倉庫,還有牛、羊、豬、狗、雞等陶質動物及成組的陶、鐵、銅質生活用具,全面展現了漢代的軍旅場景,可能與西漢時期的南軍北軍有一定關係。
 

羅經石遺址位於帝陵東南。此處地形隆起,外貌呈緩坡狀。根據考古鑽探得知,遺址平面近方形,邊長約260米,週邊有壕溝環繞。遺址中心部分的最高處放置著一塊方形巨石,當地群眾叫做"羅經石",經測定為正南北方向。據研究推測,它可能為修建陽陵時標定水準、測量高度和標示方位之用,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早的測量標石 。這處建築遺址地勢高亢,佈局規整,規模宏大,應該是陽陵陵園中最重要的禮制性建築之一。    
陪葬墓園區西起帝陵東側約1100米處,東到馬家灣鄉米家崖村垣邊。
全長2350米,佔地約3.5平方公里。整個墓區被壕溝分成若干個方塊,成為墓園,這些墓園東西成排,南北成列,呈棋盤狀分佈。這次發現的陪葬墓園數量眾多,圍溝完整,佈局規整,排列有序,顯然是經過精心設計和安排的。這一發現在西漢十一座帝陵的考古研究中是首次的,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這是以類比縮小的方式呈現景帝時期的陽間社會」,「漢陽陵」「揭開了漢代皇帝陵墓形制和陪葬的秘密。」中國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二千年後因而得以再現於世人眼前。

從中出土的彩俑逾萬件,尤以大量造形約三分之一真人大小的人俑以及動物俑,廣受矚目。「漢陽陵」也是中國唯一發現大量裸體彩繪陶俑的地方還有世界上最早發現的宦官形象。宦官俑與其他裸體俑的生理特徵,有明顯不同之處,相當難得一見。 「陽陵」的發現,還有許多貢獻及意義,包括它是中國至今發現最為完整的西漢帝陵;在此還發現中國最早的花生,將花生在中國的歷史提前1,600年;中國最早出現的女騎兵武士俑、中國最早的圍棋盤、甚至中國最早的四神建築圖案(四神為東青龍、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盛世,漢景帝素以勤政、節儉聞名,但隨著景帝陽陵的從葬坑出土,似乎歷史定見遭到挑戰。 西漢重視「事死如生」,修陵的費用約占全國收入的三分之一。漢陽陵有八十一個從葬坑,已出土的六萬多件文物來自其中十一個從葬坑和部分陪葬坑,估計占漢陽陵從葬文物的八分之一,而這還不包括尚未出土的帝、后陵。
 
「勤政節儉的漢景帝,面對地上和地下的世界,顯然有不同的思惟!」。最明顯的是,漢「陽陵」出土的家畜俑數量遠遠超過秦始皇陵。漢景帝「陽陵」出土的從葬坑,有「漢景帝的肉食品庫」的家畜坑,內有彩繪陶豬大腹便便彷彿身懷六甲、黑白相間的陶牛和黃牛肥而壯、豎耳怒目的狼狗和尾巴上捲的家犬、色彩艷麗的公雞及母雞、體態各異的綿羊和山羊、還有身上擁有真的馬尾和馬鬃毛的彩繪陶馬,甚至連陶豬圈、牛棚都有。出土的豬甚至多到排成上、下兩層,考古隊人員清理時甚至找不到可立足之地,得「懸在半空」清理文物。
 
另一個受矚目的是,漢陽陵出土的糧倉,至今仍殘留有小麥、穀子、玉米等糧食的遺跡,雖然當時埋葬於此的農物,已炭化為廿多公分厚的黑色灰殼,但專家估計原本堆積在此的農作物至少有兩米高!「『事死如生』的景帝顯然已把他的宮廷生活完全帶到地底下去,設想得極其周到。」
 
 
「文景之治」:劉恆「漢文帝」
 
文景之治:是中國西漢漢文帝漢景帝統治時期。
漢初,社會經濟衰弱,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別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是租率減為三十稅一。文帝十三年,還全免田租。同時,對周邊敵對國家也不輕易出兵,維持和平,以免耗損國力。這就是輕徭薄賦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節儉,宮室內車騎衣服沒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帳不施文繡,更下詔禁止郡國貢獻奇珍異物。因此,國家的開支有所節制,貴族官僚不敢奢侈無度,從而減輕了人民的負擔。這就是休養生息的政策。漢文帝重視農業,曾多次下令勸課農桑,根據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員,並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生產。
 
隨著生產日漸得到恢復並且迅速發展,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穩定富裕的景象。史稱:「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漢書·食貨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時漢王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是中國皇權專制社會的第一個盛世。文景之治是中國歷史上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最高的盛世。文景之治也為後來漢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漢文帝劉恆。
前203年前157年漢高祖第四子,母薄氏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79年前157年在位),在位23年,享年47歲。葬於霸陵(在今陝西長安區東)。廟號太宗謚號孝文皇帝。也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
 
生平
劉恆在高祖十一年(前196年)封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呂后在殺害劉邦愛姬戚夫人和其子趙王劉如意後,曾提議代王劉恆出任趙王,被劉恆巧妙拒絕,故而才能在呂后專權時期得以保命。
 
呂后死後,呂后一族外戚欲作亂。大臣陳平周勃宗室劉章等人以計謀騙來兵權,消滅了掌握兵權的外戚,打算擁立新皇帝。因劉恆是劉邦當時現存年紀最長之子,又寬厚孝順。且劉恆之母薄氏的家族也較不強勢。
 
於是大臣們擁立代王劉恆即皇帝位,是為漢文帝;並且黜殺了漢惠帝之子漢後少帝劉弘。漢文帝是英明皇帝,破衣服捨不得丟,開創文景之治但漢文帝寵幸鄧通,「賞賜通巨萬以十數」,又將四川的銅山賜給鄧通,准他任意鑄錢,史稱「鄧氏錢布天下,其富如此。」前157年六月己亥,漢文帝崩於長安未央宮,死後葬霸陵
 
評價
文帝即位後,勵精圖治,興修水利,衣著樸素,廢除酷刑,使漢朝進入強盛安定的時期。當時百姓富裕,天下小康。史家將漢文帝與其子漢景帝統治時期稱為文景之治,奉為賢明帝王的典範。但文帝在位時,仍然存在諸王國勢力過大、匈奴入侵內地等問題。西漢末年的劉向曾對孝成皇帝問,評價文帝「(訟獄)治理不能過中宗(漢宣帝)之世」、「似不及中宗之世,不可以為昇平」。道德方面,文帝亦曾親自為母親薄氏嘗藥,深具孝心。
 
皇后竇漪
中國西漢漢文帝之皇后,清河觀津(今河北清河)人,漢朝女政治人物。呂雉當太后的時候,選良家婦女入宮服侍太后,竇姬被選入宮。後來,呂太后將一批宮女送出宮,賜予諸侯王,每王五名,竇姬就在其中。竇姬家在清河,因此想被分去趙國,於是去求主管宦官把她分去趙國。結果宦官錯把她放入去代國的隊伍中,她不得已來到代國。沒想到,到了代國,代王劉恆偏寵竇姬後來生了女兒劉嫖、兒子劉啟劉武
 
代王尚未入朝為帝時,代王王后就去世了。代王被立為文帝後,代王王后所生的四個兒子也先後去世。前元元年(前180年)三月,竇姬被立為皇后,長子劉啟被立為太子,小兒子劉武被立為代王,不久又遷到梁國,改封為梁王。女兒劉嫖被封為長公主(館陶公主)。
 
皇后生涯
竇姬當上皇后之時,父母早已去世,安葬在觀津太后薄氏下詔追封竇皇后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並且在清河設置二百戶的園邑,由長丞侍奉看守,一切按靈文園的做法。竇皇后的哥哥叫竇長君,弟弟叫竇廣國,字少君。竇長君早逝,封其子竇彭祖為南皮侯;封其弟竇少君為章武侯;封其堂侄竇嬰為魏其侯。
 
後來,竇皇后生病,雙目失明。漢文帝去世後,漢景帝劉啟即位。竇皇后被尊為竇太后。竇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漢景帝與竇氏宗族都必須學習道家學說。由於竇皇后的影響,在漢景帝在位期間與漢武帝早期,儒家學者都不能得到重用。
 
通常認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漢文帝漢景帝。實際上,竇太后在文景之治時代所起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的。尤其在漢景帝統治時期,漢景帝也曾經想啟用儒家學者,但都被其阻止,而堅持黃老的休養生息與無為而治。
 
竇太后極其溺愛自己的小兒子劉武不但賞賜無數,而且還希望他能在景帝去世後繼位。前154年,漢景帝曾在宴會上對梁王劉武表示,願在自己死後傳位與他,但遭到了竇嬰等朝臣的反對。儘管後來其對景帝多次施加壓力,但終未成功。竇太后也很喜愛自己的女兒館陶公主劉嫖,遺詔把東宮的金錢財物全部賜給劉嫖。前135年,竇太后去世,與漢文帝合葬在霸陵 
 
子女
劉啟,太子,後為漢景帝。
劉武
劉參
劉揖
女劉氏(名字封號不詳),丈夫為周勃之子周勝之
 
 
「文景之治」:劉啟「漢景帝」
 
漢景帝劉啟
前188年前141年漢文帝劉恆之四子,母竇漪漢朝第六位皇帝(前156年前141年在位),在位16年,享年48歲。前141年正月甲子崩于未央宮,二月癸酉葬于陽陵(今陝西高陵縣西南)。諡號孝景皇帝。在位期間,主要是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勤儉治國,發展生產。
 
生平
太子時,一次因細故打死了吳王劉濞之子,從此與濞結怨。景帝三年(前154年),御史大夫晁錯建議削藩,景帝聽從,引起那些早就想反叛的諸侯王們的不滿,於是以吳王劉濞、楚王劉戊為首的七國之亂開始了。
 
七國諸侯王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借口叛亂,欲奪天下,景帝在眾臣的壓迫下被迫腰斬晁錯後,七國之亂不但沒有停止,反而越演越烈,佔領了不少土地。景帝無可奈何,只得派周亞夫竇嬰鎮壓,前後三個月即平定七國之亂七國之亂以後,景帝開始專心打理朝政,據說景帝十分樸素,仁厚愛民。除了平定七國之亂以外,從來沒有用過兵,依然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
 
景帝減少賦稅,興修水利,減少刑罰,要求對人心不服的案子進行重審,以免冤獄發生。百姓在和平穩定的環境下創造了大量財富,其間百姓富裕,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天下太平安樂,一派盛世景象,與其父漢文帝統治時期並稱「文景之治」。 
 
家庭
 
「陽陵」風華:「黃腸題湊」
「黃腸題湊」:天子葬制。
是古代墓葬的一種葬式,只有帝王和諸侯王級別的才可使用,是古代等級制度的一種表現形式。
「黃腸」指的是柏木,因柏木黃心如腸,「題」指額頭,也就是樹頭,「湊」則是聚攏之意,顧名思義,「題湊」是將柏木的頭部向內,按一定方向圍聚在棺槨之外;「黃腸題湊」的喪制通常都涵蓋了「梓宮」、「便房」,再加上層層疊疊圍聚槨外的「黃腸題湊」,構成壯觀的墓葬。始於上古,
多見于漢代,漢以後很少再用。

根據漢代禮制,「黃腸題湊」與玉衣、梓宮、便房、外藏槨同屬帝王陵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帝王身份的標志。此外,經朝廷特賜,個別勛臣貴戚也可使用。如漢霍光死后,漢宣帝“賜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 漢書霍光傳記載,皇帝曾在他身後賜「黃腸、題湊各一具 」。而霍光 曾為名相,地位極高,可見墓葬中「黃腸題湊」,必定不凡

「黃腸題湊」最早出土於一九七四年北京大葆台漢墓。該墓曾遭破壞,但陪葬品中有一輛朱斑輪華蓋車,極為珍貴,顯示墓主身分尊貴。
大葆台墓主被認為是廣陽頃王 劉建。

老山漢墓的發掘中,考古人員發現了「黃腸題湊」,印證墓
主顯赫身分,估計可能是西漢的王 侯。 有考古專家認為,老山漢墓的墓主可能是西漢的燕王或其妻子,因為北京古稱燕國 。兩 千多年前的西漢,從公元前二○二年到公元八年的兩百多年 間,西漢的皇帝共冊封了十二位燕王,分別是燕王臧荼、 盧綰和 呂通三位異姓王, 以及燕敬王劉澤 、燕刺王劉旦、 廣陽穆 王 劉 舜 、廣陽思王 劉璜 和 廣陽王劉齊嘉等 九位劉姓王。其中三位異姓燕王因有謀反之舉,家 族被滅, 沒有善終。燕王劉定國 因亂倫被皇帝賜死,在位時間較短,也不可能大規模修建陵 寢。至於漢武帝之子、燕刺王劉旦,其墓穴雖在老山附近,但由於老山漢墓已出土西漢晚期的 陶罐碎片,所以專家也排除了它是劉旦陵墓的可能。

這樣,老山漢墓的主人將很可能是燕敬王劉澤、廣陽穆王劉舜、廣陽思王 劉璜或 廣陽王劉齊 嘉 。不過, 由於漢墓不設墓誌銘,考古人員只能根據出土的文物,如印章、封泥、簡櫝或銅 器、漆器上的款識等 來揭開古墓之謎,所以一切還要等開棺後才能大白。

這座古墓,在北京老山駕校訓練場南側被人發現的,之後在大陸國家文物局的考古勘察下,證實為西漢時期的古墓。這當中,最讓考古學家振奮的,莫過於墓內有所謂的「黃腸題湊」,讓所埋之人的「層級」,至少提昇在王侯王后之上。

根據史料,「黃腸題湊」是一種漢代帝王才能享用的專用葬儀,必要時也可賞賜功臣寵妃。因此,在老山漢墓發現了「黃腸題湊」,就等於證實墓中所葬之人,至少是王侯級以上的人物。目前坊間就有不少臆測,一說是燕刺王劉旦,另一說為燕王夫人,但究竟是何者或是另有其人,就要等到「開」棺才能論定。

「黃腸題湊」是僅只西漢時期才有的嗎?「黃腸題湊」墓出現很早,戰國就有,井字形的,規模較小。西漢出現「黃腸題湊」,多為柏木。東漢以後磚石墓居多,「題湊」以石堆壘,因為柏木心雖很堅硬,仍沒有石材耐朽。大葆台漢墓十分典型,擁有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為漢代喪葬制度中「天子之制也」如此豪門巨牆,也是當時地面宮庭豪華生活的一種折射。

在大葆台西漢墓博物館,我們進一步了解到其它三處黃腸題湊的情況。高郵神居山一號墓的題湊并非黃腸,而是楠木,長與寬比大葆台稍小,但牆高至4.1─4.5米,大葆台是2.7米。規模最小的是長沙陡壁山漢墓,長8.5米,寬7米,高僅有1.2米,題湊逼仄狹小,高不及人。

槨:槨有「外棺」和「槨室」兩種含義,古人的喪葬必須合於禮制,棺和槨的材料、使用幾層,都依身分等級而有不同,木料則以堅實為上,馬王堆漢墓的木槨以杉木為材,棺則使用帝皇等級的梓木,一號墓利蒼夫人有二槨四棺,三號墓利蒼之子則是一槨三棺。

非衣:指喪葬出殯時張舉的一種旌幡,有引領死者升仙登天之意,入葬時作為隨葬品蓋在棺上。
遣冊:隨葬器物的清單。馬王堆一、三號墓都有出土竹簡遣冊,記載隨葬器物的品類大小尺寸數量,對於整理墓葬出土遺物極有幫助。

封泥:古人簡牘、書函用繩穿連,繩端結合處用泥封閉,泥上加蓋印章,以防別人偷拆,其泥稱封泥;此處指馬王堆漢墓中用來封住綑紮竹笥(竹箱)麻繩的封泥,封泥外還有封泥匣。

黃腸題湊:天子葬制。「黃腸題湊」的喪制通常都涵蓋了「梓宮」、「便房」,再加上層層疊疊圍聚槨外的「黃腸題湊」,構成壯觀的墓葬。

梓宮:帝后所用以梓木製成的棺柩。
《漢書》《霍光傳》:「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十五篋,璧珠璣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各一具,…皆如乘輿制度。」

便房:古代帝王和貴族墳墓中供弔祭者休息用的小房,也是停放棺柩的內槨室。
明器:陪葬品,也就是「冥器」,從原始社會,把日常所用的石製工具隨死者同葬,演變到後來以生前珍惜重器陪葬,西漢時還在墓中放入漆器、銅器等生活用品及貴重的金銀玉飾,東漢已較為務實,以陶質品模仿生前用物,此時考古發現的文物,明器多於實用品。

豎穴墓:豎穴墓是從地上垂直向下開挖一個墓坑作為棺室的墓葬種類,與今日台灣所流行的土葬方式相似。不過漢代正式的豎穴墓還需加上木槨,以隔出幾個放置隨葬品的空間。

磚室墓:磚室墓顧名思義是指以磚塊作為建造墓室的材料,磚的種類有很多,比較特出的是空心磚。磚室墓的規模往往較豎穴墓為大,完整的磚室墓如同生人的住屋一般,包括有前室、中室、後室及耳室等房間。

崖墓:崖墓基本上是依山開鑿的橫穴墓;由外而內通常有墓道、甬道、墓室及墓室等四部分。
「黃腸題湊」墓:黃腸題湊墓墓穴基本上與一般木槨墓相同,為豎穴士坑,其特點在使用大量長短寬厚相同的枕木「黃腸」環繞在槨室四周,形成一面護牆,此牆又稱「題湊」。這種「題湊」起初可能只是環繞在槨室的外圍,形成保護槨室的圍牆。

說起「黃腸題湊」之稱謂,我們不約而同贊嘆古人別出心裁和古漢語之典雅。古人注解「黃腸題湊」以柏木黃心致累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向內,故云「題湊」。「黃腸」代表木頭質地,巧妙地將柏木黃心比作「黃腸」﹔「題湊」是堆壘方式,層層壘筑的高牆,「黃腸題湊」這四個字,精煉,精彩,概括簡潔,有聯想,有比喻,字面優雅精深,恐怕現代人都起不出這么有文化意味的名字來!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台長: 讀.冊.人
人氣(12,275) | 回應(17)| 推薦 (17)|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藝術映像 |
此分類下一篇:閱讀映像:尋找夢想,美味關係
此分類上一篇:閱讀映像:篤姬「天璋院」

讀.冊.人
「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
6/27日起, 在史博館展出來自漢陽陵博物館的二百六十一件珍品,此展含七件一級文物,包括漢陽陵鎮館寶─塑衣式彩繪跽坐拱手女俑,保險值達一百萬美元,是所有展品之冠。

此次來台展出的宦官俑,為中國最早的宦官形象,在漢陽陵也是獨一無二。還有雌雄難辨、造形特殊的女騎兵俑以及著衣式武士俑,它們表面看來雖為裸體,其實原本都穿著絲綢袍服,只是歲月流逝,美服已腐朽,因而一絲不掛。從年代相距不遠的秦、漢兩代陶俑身上,可以體認兩個封建社會極不相同。「微笑彩俑—漢景帝的地下王國」特展將展至九月廿七日。這是第一次在亞洲展出,也是最大規模的一次。每一項展品都反映西漢歷史「文景之治」的時代背景與成就。

「真正的偉大,就在吃飯穿衣最平凡的地方展現。」,此特展呈現的是「文景之治」心靈上的成長,「陽陵」文物不以偉大取勝,但在樸素的生活化表現中,讓人們更接近真實的歷史。希望藉此展重現「歷史上最美的微笑」,找回生命最動人的力量。
2009-06-24 15:13:05
小颱風
對歷史遺跡重現的感動
和對歷史遺跡殘忍的感念
衝突的思維~
還是感激於大師您的介紹

午安~
2009-06-24 17:09:05
念念ting
很棒的文物展 ^_^
2009-06-24 17:33:35
曉嵐
是「文景之治」讓她(他)們有著幸福的微笑吧,歷史文物的出土總令人有莫大的想像空間,考古學正可發揮探究的力量,縱然排隊也值得前往一賞。
2009-06-25 09:50:45
楊風
昨天去植物園拍荷花
看到了展出的廣告
看來要找一個機會去參觀了

送來一朵紅蓮花
請指教!



回航了
你的船舫
慈悲在盛夏
倒駕入港

等你億萬世
瞿夷蓮莖手上
還綠
海灣汽笛
嗚咽

大海千褟
情深
潮去潮回
菩薩座上聖默然
拈起
座下蓮香
一瓣


*另外,楊風小說〈墜落之戀〉(5)也已貼出。敬請指教!(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yallen25/
2009-06-25 10:33:13
淡路
古代宮廷十二歲左右的小宦官小小年紀就要去勢
想想不知當初是哪個人想出的主意
說也殘忍無比
不只中國
韓國也是這樣
我想也許很多古時宮廷多有這樣規定
但歐美好像就沒有印象有這麼一號官職是嗎?
如果沒有...就人性化多了~

昨晚得知大人來訪
趕過來時您家大門已關上
也許您正在閉關專心寫文章也不一定?
問候您一聲好

讀冊大人午安~
2009-06-25 14:57:29
X96
感謝讀書人大大的分享^^
展前細讀很受益呢
2009-06-26 08:38:58
涼涼
//六月俗稱荷月//

讓我想到了印第安人的說法
他們稱六月為.....” 製油脂之月 ”
2009-06-26 15:51:57
害羞辣妹
好想念啊~ 來看看您~ 這真的很棒~可以轉載嗎?下星期一又要去大陸摟~ 荔荔
2009-06-28 20:53:20
版主回應
荔荔您好:

歡迎您來,
丈夫未得意,行行且低眉。
素琴彈復彈,會有知音知。
希望朋友出差遠行,平安去,平安歸。 一路順風!
已經拜訪您的部落格,如果喜歡當然沒問題,請無須客氣。
2009-06-29 10:01:50
翼(大翅膀)
晚安~

哈哈。。。的確啊!
最近總覺得看書的時間不夠,
就如讀。冊。人兄說的,
希望多個十年暇,快讀奇書~

這個彩俑展我們也買了票,
預計7月份去參觀...
2009-06-30 20:36:24
好攝客-------小煌
很棒的展覽說明介紹~

有機會都應該去看
2009-07-01 22:10:37
淡路
.........▂▃▄▅▅▅▅▅▄▃▂............
  ◢███████████◣
 ◢◤     ㊣     ◥◣
 █ ◤   ‵ ′   ◥ █
 █    ●   ●    █
 █             █
 █  ○   0   ○  █
◢█◣           ◢█◣
█◤█◤█◤█████◥█◥█◥█
█ █ █ █████ █ █ █
█◣█ █ █████ █ █◢█
◥██◣█ █████ █◢██◤
 ◥███◣█████◢███◤
  ◥████晚安呦████◤
   ◥█████████◤
2009-07-02 20:50:10
讀.冊.人
《賦別》
這次我離開你,是風,是雨,是夜晚;
你笑了笑,我擺一擺手
一條寂寞的路便展向兩頭了。
念此際你已回到濱河的家居,
想你在梳理長髮或是整理濕了的外衣,
而我風雨的歸程還正長;
山退得很遠,平蕪拓得更大,
哎,這世界,怕黑暗已真的成形了……

你說,你真傻,多像那放風箏的孩子
本不該縛它又放它
風箏去了,留一線斷了的錯誤;
書太厚了,本不該掀開扉頁的;
沙灘太長,本不該走出足印的;
雲出自岫穀,泉水滴自石隙,
一切都開始了,而海洋在何處?
“獨木橋”的初遇已成往事了,
如今又已是廣闊的草原了,
我已失去扶持你專寵的權利;
紅與白揉藍於晚天,錯得多美麗,
而我不錯入金果的園林,
卻誤入維特的墓地……

這次我離開你,便不再想見你了,
念此際你已靜靜入睡。
留我們未完的一切,留給這世界,
這世界,我仍體切地踏著,
而已是你底夢境了……
2009-07-03 12:29:24
楊風
再賞

送來一首歌
但願你會喜歡!

在世界的邊緣遇到你
百億光年的地方
那裡開著小紅花
在世界的邊緣離開你
百億光年的地方
那裡花瓣鋪滿地

花開花謝本無常
此生彼滅億萬年
在世界的邊緣愛上你
百億光年的地方
千年花菓已纍纍


*另外,楊風小說〈墜落之戀〉(7)也已貼出。敬請指教!(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yallen25/
2009-07-04 10:53:45
藍綠藻
感謝您詳細的介紹

炎炎夏日

該來一場跨越古今的約會
2009-07-13 20:52:41
阿空
我也去看了。好難得的展覽。想寫一篇,不過看到您的文章,可否就讓我連結?謝謝
2009-07-18 23:06:37
版主回應
台長您好:

歡迎您來,當然歡迎,無須如客氣。
期待早日拜讀台長的大作分享,炎炎夏日看展覽是不錯的休閒活動。
2009-07-23 09:17:21
讀.冊.人
「戒石銘」。
學者推斷「戒石銘」應該是宋太宗於太平興國8年頒布。 根據考證,宋代「戒石銘」源於五代十國時期後蜀主孟昶所作的「頒令箴」,宋初期擷取其中的「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4句作為官箴,並頒布天下郡縣。

宋史本紀提到太平興國8年4月間宋太宗頒布「外官戒諭辭」,可能就是所謂的「戒石銘」。

清代學者趙翼「陔余叢考」卷27指出,「戒石銘」「乃宋太宗書之頒於天下也」,文中援引宋史本紀記載,認定「戒石銘」就是太平興國8年頒布的「外官戒諭辭」。 宋代學者洪邁的「容齋續筆」卷1提到「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太宗皇帝書此,以賜郡國,立於廳事之南,謂之戒石銘」,也直接指述「戒石銘」是由宋太宗頒布。

另有學者認為,趙匡胤滅後蜀後,將孟昶「頒令箴」24句96字擷取其中4句作為官箴,宋太宗即位後,才將這4句頒布天下郡縣,成為日後的「戒石銘」。
2009-07-30 15:16:53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