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8-17 23:54:52| 人氣85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爾雅詩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落蒂


 一、前言︱清朗有味的詩,值得品賞
 由聯副主編陳義芝主選的﹁爾雅詩選﹂,共選二十八家作品一○二首詩作,作者從今年已八十九歲的紀弦到今年才三十歲的王信,時差相距六十年。陳義芝說:﹁爾雅詩選不考慮詩人的長幼、名氣大小,從入選兩首到五首,我希望以爾雅設定的讀者意識作為品鑑標準,建立一個代表二十八位詩人,三十三本詩集互相對話的詩學標準。這個標準首先是詩人與出版者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文學風尚影響下進行的試探,然後是在二○○○年這同一時間點上,由編選者與二十八派對話總成一派。這其中有許多值得重視的聲音,包含語言、語調、文字魅力、詩律通變、創作意識、個人風格、志業、真實的生活……等等。我以詩話的形式摘引存證。﹂因此每位作者作品之前附有一段詩話,俾使幫助讀者瞭解詩人的創作理念。書末附有詩人簡介,幫助讀者瞭解詩人的生活、著作,方便查考、撰寫論文。體例大完備。
 一般人欣賞的好詩,大概不外有創意,文字清朗有味,讀後能讓人若有所思,引起共鳴,大體上這部詩選可以做到以上的標準,我樂於在此介紹大家欣賞。
 二、佳作品賞
 一百多首詩要全部為讀者賞析,似乎是困難的事情,若挑出幾首做為代表性的分析則比較可能。現在我們就來品味一下蓉子的詩﹁為尋找一顆星(頁八)﹂︱不論是﹁為了尋找一顆星﹂,而﹁跑遍了荒涼的曠野﹂或是痴痴地在等﹁看青螢繞膝飛﹂,都代表一種理想的追尋與堅持,使用的複沓句法又特別鏗鏘有力。
 接著我們來欣賞蕭蕭的詩﹁霧與我(頁十五)﹂,這首詩可以說是作者想像力的傑出表現,﹁霧﹂是大自然的現象,很多人都看過,也常因霧而有所感,並且利用色來做文學藝術的象徵。蕭蕭利用長期觀察霧的聚散,終於想到自己也和霧一樣,會突然湧起無端的心事,這些心事像霧一樣慢慢聚攏來又漸漸擴散去,心中的幽怨也像霧一樣來去飄忽,把所有的樓窗、所有的道路都抹去,只剩下微微發黃的自己。這裡面有寫實也有暗示。而寫一個孤伶伶的﹁我﹂在最末一行,更是蕭蕭特別熱衷的技巧。
 再來我們欣賞馮青的﹁你在作些什麼(頁二十二)﹂,這首詩氣氛非常迷人,作者利用一句﹁你在做些什麼?﹂的關懷語來表達作者的痴,無時無刻不想到情人,馮夢龍在﹁山歌﹂末兩句中說:﹁橫也絲來豎也絲,這般心事有誰知?﹂大概和馮青一樣,寫盡了無盡的相思情。
 接下來我們欣賞白靈的﹁鐘乳石(頁四六)﹂,這首詩是利用鐘乳石的形成緩慢來暗示作者寫詩的艱辛。詩一開始就說﹁詩篇寫成了讀起來多麼容易﹂,的確,看別人寫詩好像不怎麼樣,好像輕而易舉,就像看鐘乳石早已形成在那邊,低垂在那邊,觀眾那裡知道那是經過多少年才能形成一公分?接著作者又寫﹁而我的,仍垂懸著,無窮的待續句﹂,表示作者的詩仍像鐘乳石一樣,繼續在形成,繼續﹁在內裡,向深洞的虛黑中,探詢呀探詢﹂,表示作者挖空心思,絞盡腦汁,企圖求得半紙隻字,表示寫作的辛苦。第五行到第七行則寫作者經過千辛萬苦,流了數萬滴汗珠才詠成一個字,卻像滑脫的句子,掉下去了,只有通通的回聲,都叫﹁暗暗的地下河帶走了﹂,這一句是寫實,鐘乳石在形成時,有一一部份會掉落被河水沖走,暗示作者好不容易詠成一個字,一個句子,有時難免失誤,未能完成作品,像掉落的鐘乳石被地下河沖走了。第八行到第十二行則寫鐘乳石的形成是經過幾千年才完成的,來暗示自己的作品也像鐘乳石一樣,經過再三推敲,久久才形成句與句的呼應,才有堅實的回聲。而﹁像是指尖滴在指尖上﹂、﹁那是水珠與水珠的拍手﹂、﹁句與句的呼應﹂是真實與想像交互運用的手法,一邊寫鐘乳石的形成,一邊寫詩的形成,在虛實之間,讓讀者更具想像空間,但不論是鐘乳石的形成或詩的完成,畢竟那是﹁幾千萬年的距離啊!﹂末五行寫向下的鐘乳石與緩緩向上的石筍在時光的黑洞中,經過輕輕的一觸,那種震撼,就像靈感的火花,在可知與冥冥中那不可知的瞬間,迸出火花,完成偉大的作品,尤其最後一行,另外獨立出來﹁一觸!﹂更是石破天驚,讀者可以想像其威力。這首利用﹁明喻﹂與﹁暗喻﹂的詩,能寫到這種境界,真是所謂﹁天上人間,人間天上﹂了!
 再來我們來看看張錯的﹁孤舟(頁六四)﹂,這一首詩是描寫戰亂不得不離開家園,到處漂泊,有家歸不得的苦況。這個時代的華人,因特殊的政治環境,有這種感受的人特別多,這一首詩,正好見証這個時代。作者一開始就描寫那種特殊的心理﹁你好像碰見了,卻不得不分手,好像遇到了,卻不得不揮別;﹂這種心理是一種遲疑、不定、如夢似幻的心理,作者以﹁鷺鷥﹂的意象來說明更加明白,更容易打動讀者。原來鷺鷥是一種歸巢性的鳥類,把自己比喻成遲到的鷺鷥,更加強了前面幾句的徬徨,更加能說明自己的漂泊不是孤舟的原因。這個原因是太多的人像鷺鷥要歸巢,豈只是自己?自己豈是孤舟,而詩題明明是孤舟,作者也自認是海外漂泊的孤舟,此處又說自己不是孤舟,其矛盾、痛苦之情,溢於言表。接著作者又以孩童天真的口氣,問媽媽為什麼那一大群白鷺鷥有一隻飛得特別慢?借用孩子的問題來說明自己的漂泊,原來是癡念故園的心,而這種癡念故園的心,用﹁蔦蘿之歸附松柏,磐石之苦戀大地﹂來描寫則更具體,意象更鮮明。這種說明更可以使讀者瞭解﹁為什麼在變化的人生河流裡,有那隻不繫的孤舟?﹂使讀者的疑惑│﹁為什麼一下子稱自己是孤舟,一下子又否認自己是孤舟﹂,獲得瞭解。原來他那種癡念故鄉的心理,對國家的思念,豈是道家散髮弄扁舟可以自嘲?讀者可以從這一部份的描寫,看出作者描繪心情不定,思潮起伏的寫作功力。詩作的最後一部份則延續前面的情緒,堅定說明自己想回家的信念,這種信念│想靜靜歸航的信念,不論是對民族的、家園的眷戀,不論是自己是遲到或姍姍來遲,總之,這種矛盾情緒,都將持續下去。整首詩意象語的使用,以及比喻,都非常生動而準確。作者以﹁螻蟻運糧的緩慢,燕子營巢的固執﹂來描述他此刻的心理,更是可圈可點。
 接著我們來欣賞沙牧的﹁如果海水是酒︵頁七四︶﹂,這一首詩描寫一個失意的人,每天虛無度日,一切事都不順遂,彷彿被蜘蛛絲綁牢雙腳,彷彿有一雙黑手,阻止他去做想做的事。他因而暴怒的揮拳擊向虛空,因而嘴裡常啣著雪茄,噴吐雲一樣的茫然,每天無聊到步測街道的長度,向殯儀館的牆壁吐口水,對著建築物傻笑,不睡在床上,寧願枕地而寐,希望能聽到最美的消息,心情煩悶時,甚至有自殺的意圖,在他的心裡充滿痛苦的時候,希望借酒來澆愁,希望飲盡像海水一樣那麼多的酒,痛苦之情,一古腦兒宣洩出來。這首詩淺白易懂,字裡行間傳達出面對人生逆境的瀟灑態度,行文有起承轉合的清晰脈絡,故事性完整,尤其結尾以﹁而如果海水是酒/我將一口飲盡浩瀚﹂來作結,令人讀後有久久不能釋懷的感覺。彷彿腦中一直存在著一個痛苦、鬱卒的影像,而那飲盡天下所有的煩憂的影像是如此鮮活而且深刻。
 再來我們來品賞非馬的﹁國殤日︵頁八六︶﹂,這首詩是抒寫作者對戰爭的抗議,前段白描寫阿靈頓國家公墓,用隆重的軍禮,安葬自越南歸來的無名戰士,表面上這位戰士十分風光,有隆重的軍禮,又被葬在國家公墓,其實呢?第二段才寫出本詩的重點,﹁但我們將如何安葬/那千千萬萬/在戰爭裡消逝/卻拒絕從親人的心中/永遠死去的名字?﹂令人讀後十分痛苦、疑惑,人類為什麼要有戰爭?非馬的作品,以精短著稱,以巧思見長,往往讓人讀後拍案叫絕,這一首詩就是代表。
 接著我們來品賞張默的﹁潑墨篇︵頁一○八︶﹂,這一首詩寫於他那段熱衷山水畫的時期,張默頗為巧妙的捕捉到作畫時的心境變化,語言生動,詩句鮮活,十分難得。第一段寫作畫時的心情│靜氣凝神,描寫作畫時下筆處│先從左上角還是右下方,作畫的方法│開始渲染,這些都只是開始而已,接著才是詩中令人著迷的地方,令人喜歡閱讀的所在│使整張三裁大的宣紙喃喃發狂,到底是作者喃喃發狂或者是宣紙喃喃發狂?這種宣紙發狂或作者發狂的物我兩忘的境界,使詩更加有味,﹁然後喊疼﹂一句達到最高潮,第一段末兩句充滿生命的暗示,在作畫的忘情中,作者已經忘了是在作畫或者是生活中的其他活動境界,只有熱中於藝術創作者可以心領神會。第二段仍然是生動的描寫,描寫他如何運用顏彩,在畫紙上作畫,作者以﹁一隊小小的斥堠﹂的鮮明意象來突顯作畫實況,更加讓讀者如親自看到作者在畫紙上,如何以手指的律動去調和顏彩。尤其是﹁駐足、撩撥、眺望﹂生動極了,這三種動作,凡當過兵的都知道是斥堠的標準動作,以之來描寫作畫的神態,十分傳神。接著畫到入神處,恍如不遠處就有一幅山水,以下的幾行表面上是描寫這幅山水,但又像在描寫潛意識中的夢境,所以作者做了一些懷疑,﹁有濃霧升起,真的是一抹濃霧嗎?﹂接著﹁我依稀驚見,咱心中的彩墨﹂,可以說作者已明白告訴我們,他心中有一幅畫,在他作畫時潛意識不自覺的讓它浮現出來。而潛意識中又有其生命的活動,虛實交互運用的抒寫方法,毫無痕跡的施展出來。最後一段作者又回到作畫的現實,想到自己既不是石濤,又不是八大山人,如此一個勁的努力作畫,有什麼用?此處的﹁轉折、騰躍、潑濺﹂都是作畫的動作,但是事實上也可以做為作者奮力想有所作為的描述,可是這一切的掙扎,奮力的搏鬥,最後只有落得在﹁何處去煮那些雲淡風輕的山水﹂的緩緩聲調中,悄悄落幕。全詩本來意興風發,左衝右突,最後雲淡風清,悄然而止,詩味讓讀者久久不能忘懷。
 再來我們就來欣賞焦桐的﹁我假裝睡醒了(頁一六)﹂︱這首詩是在描寫一個小職員不願意上班,卻又不得不上班的無奈心情。一個小職員每天朝九晚五,工作非常單調,早上被迫起床趕上班,所以作者寫我﹁假裝睡醒了﹂,為什麼要假裝?其實還沒醒,還想睡,可是非得上班不可,只好假裝睡醒了。上班要打領帶,作者打趣的說,被一條領帶牽著走,讓作品更有味更有諧趣。焦桐許多作品都有﹁漫畫﹂的諷刺幽默效果,我曾在評他的世紀詩選說:﹁這是新現代詩的方向﹂,或許,將來讀者每天讀一首詩就像看一副漫畫,哈哈一笑,詩也和漫畫一樣頗受歡迎。
 接著我們來看隱地的﹁旅行(頁一八三)﹂︱這是一首把人生比喻成旅行的詩,旅行隊就好比人生的隊伍,你也在其中行走,前面的人一個個變魔術般的消失了,而他們的笑聲仍在林中擴散,像先賢雖然不同了,但他們的言行,仍供我們學習效法。第二段正式點明了他的﹁旅行﹂一詩,就是寫人生,作者把結婚的普遍場景突顯了出來,接著寫﹁誰家的孩子,在隊伍後面,綿密跟來?﹂寫剛接到一張喜帖接著又一張,剛披上婚紗,接著孩子就出生了,作者不寫結婚生子,而是寫﹁誰家的孩子,在隊伍的後面/綿密跟來﹂,以便和詩題契合,又是寫旅行,又是寫人生鏡頭轉換,十分靈活。接著寫有人迷失在十字路口,有人會遇到各色各樣的人,作者抽樣寫出一些人生的場景。最後兩行,寫人生的行列,仍繼續向前,作者仍在趕路邁向人生的終站。作者在末句中用﹁黃昏的落日﹂在比喻人生的結束,而他正在黃昏的落日前趕路,筆調十分蒼涼,讀後令人感悟良多。
 三、結語︱百花齊放,各有特色
 由於詩選是從二十八家三十三本詩集中選出,隨便讀上幾首就有那麼多內容,限於篇幅,無法一一介紹,沒有選讀到詩作的詩人有杜國清、陳義芝、紀弦、席慕蓉、蔣勳、蘇紹連、沈志方、洛夫、何光明、向明、扶桑、辛鬱、王信、朵思、李進文、梅新、王鼎鈞、渡也等十八家,從名單上看就知道仍有許多名作未在賞析之列,讀者不妨自行品賞。
 陳義芝在序文中說這個選本希望能形成一個詩派,他舉江西詩派為例:﹁由一宗所流行的二十五人,只是一種觀念的聚合,彼此師承不同,年輩不同,行止也大有出入,因此有人說二十五人就有二十五種風格、二十五個支派,只有百花齊放的創作情勢才有流派紛呈的繁榮局面。﹂不論是否形成詩派,﹁百花齊放﹂,確是一個編者重要思考方向,試想一個編者只有獨鍾一種口味,那選出來的東西,清一色是同一個調調,而讀者只能被迫接受,其痛苦可想而知。二十八家詩作,各有特色,你喜歡誰沒有關係,只要隨手抽出一首,自然能品嚐到它無限的芬芳。

台長: 落蒂
人氣(85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