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8-22 22:00:00| 人氣19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佛國之旅 恆河日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佛國之旅 聖嚴法師著

四○、恆河日出

當天因為行程很緊湊,加上遊恆河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看日出時河面的金光,而且聖河沐浴的景況以早上的人數為最多,所以我們決定早起遊恆河。
  
  我們登上小船進入恆河時,東方微曦已現,河面也在白茫茫中托出一片寧靜。此時的河面向遠處看非常旖旎,向近處看卻相當骯髒,因為水面的漂浮物太多,而且有幾隻小販的小船跟著遊客的船隻四面打轉。他們叫賣念珠、小佛像,還有用乾燥的樹葉編成的浮燈,燈中有一隻小蠟燭,每一盞燈一個盧比。據說放一盞燈就有無量功德,是供天供神的;這一盞燈可以照出你的天堂之路。團員中真有人買了燈來流放。也有小販在河中捕了小魚向我們兜售,叫我們放生。有好幾位善心的信徒就隨買隨放。我勸他們最好不買。遊客不買,小販不抓,他們抓了沒人買,自然會放掉。如果我們買,反而打擾了那些水族眾生。
  
  漸漸地,東岸透出紅光,大家都屏息以待。聽說恆河日出的金光瞬息即逝,幾秒鐘就變了,的確是這樣的。太陽昇出一半,還見不到金色,只是紅光;剛剛從河面露出整個太陽時,河面才會呈現一片金光燦爛的景色。天空由紫而紅,由紅而金,由金而變成淺藍,自然的色彩真是變幻無窮。當太陽離開地面之後,那種景色就越來越平常了。我也在日出地面之時,拍到一張有兩人划著木舟通過鏡頭前面的照片。那是金色的河面,黑色的小舟,隱約的人影,真是一幅好美的畫。但是我又立即想到《華嚴經》所說的「日出先照高山,然後才照平原」。那麼佛陀出世之時,生在印度的大阿羅漢及諸大菩薩,都是高山;而我們生在佛陀之後,又在好遙遠的東方──中國,應該是平原的眾生了。今天能到恆河看日出,好像也沾到了一些「日出先照」的喜氣。

四一、印度的宗教

  從恆河邊登岸,再回到巿區,是通過一條據說已有兩千年或更久歷史的古街道,只容兩人對面通過,或者牽著兩頭牛對面通過。也許是兩邊的房子很高,而街道很窄,行人很多,牛隻雜在人群中漫步,所以顯得很狹隘。印度導遊為了讓我們認識印度的古文明和古宗教,所以進入這樣的街道。我以為是個巷子,導遊告訴我 ︰「不,這是大街。」在婆羅奈斯有三百多條這樣的街道,兩邊的確都是商店,每個店前面多半只能容納一個人橫睡的寬度。因為還很早,好多人都還在店門前呼呼大睡,也有一些早起的人,在打掃店面門口的街道。道旁有牛屎也有人糞,大概這些人家的室內都沒有衛生設備,為了早巿,所以用水沖洗打掃。我們經過時雖然濕漉漉的,還好沒有踩到糞便。我問︰「為什麼街道那麼小,而且轉彎抹角地曲曲折折?不像是房屋,倒像是城牆,因為有兩三層的高度。」導遊告訴我︰「這是為了防衛外力的入侵,故當回教軍隊進攻印度時,這是所遭破壞最小的都巿,因為進城後有如甕中鱉,不知道道路的出口,而且街道太小,不便作戰,看來連巷戰都有困難,這可說是該城的特色。」街道兩旁,幾乎三四家就有一個神祠和神像,早起的居民都在神祠神像前獻供祈禱;而早巿的許多店鋪和攤子,多半也是賣供神用的香花等祭品。

  我們的印度導遊之中,有一位三十來歲的青年,就是婆羅奈斯當地出生的居民,他對於印度教和當地的風俗習慣如數家珍。我利用在走路及在車上的時間向他請教了許多關於印度教的宗教問題。他說印度教有三個大神:第一是濕婆(Siva),是個毀滅之神,因為他很可怕,所以特別受到尊敬,他的坐騎就是牛,所以印度人把牛視為神聖;第二是毘濕笯(Vishnu),是保護神;第三是布拉瑪(Brahmā),是創造神。這三位大神另有不同的名稱,比如大自在天是創造神,大梵天、克里斯納(Krishna)是生之神,都是他們的異名,而釋迦牟尼佛被他們視作保護神,為毘濕笯的第九次化身。其實這些都是同一個神以不同的性格出現,表現出不同的功能,所以給他不同的名字。

  另外在女神中,有杜爾嘉(Durgā),還有帕娃蒂(Parvati),都是濕婆的妻子,其實是同一個神而顯現不同的形態。他們有兩個兒子,一個是智慧之神加尼沙(Ganesa),另一個是戰神卡提基亞(Kartikeya)。智慧之神是象頭人身,戰神是騎孔雀的英俊少年,另外一位女神叫卡利(Kali),是位兇悍的破壞女神,黑臉蓬髮裸體。她口吐舌頭,一手拿刀,另一手拿巨人的頭,身上掛的全是人頭,耳環是兩具死屍。其實印度教用不同的神名來表達同一個神的不同功能,女神只有一個,男神也只有一個,用男神和女神來代表剛和柔、生和滅、陽和陰的不同。但宇宙的形成,是在和諧之中,如果男神和女神能合而為一,就是宇宙最高的境界,所以濕婆的信仰後來轉變為性的崇拜。

  我們可以在印度教的許多神廟中,看到濕婆和杜爾嘉的雙身交抱的神像。在不懂印度教教理的人看來,是一種淫猥的姿態,但在他們的信仰中,這是和平安定圓滿究竟的一種象徵。後來西藏的密教,也有同樣的信仰,即無上瑜伽以男女雙身的修行為最高法門,並把象頭人身的智慧神吸收為密教的本尊之一。所以從印度教可以看到一些西藏密教源頭的蛛絲馬跡;凡四臂和六臂的本尊信仰,也可以從印度教得到消息。當然,西藏密教的信仰可以找到自己的理論,跟印度教並不盡同。

  我問印度人對佛教的觀點如何?知識分子會說,佛教的思想非常豐富,所以印度教把佛教的思想當成智慧的一部分。一般的民間信仰則把釋迦牟尼佛當作毘濕笯的化身,所以在印度可看到禮品店出售佛像。但是印度教徒不會在印度神廟供奉佛像,也不會在家裡崇拜佛陀,倒是會到佛教聖地參拜。比如印度教徒會到佛陀伽耶參訪,事實上該處即有印度教的毘濕笯派的廟宇。

四二、鹿野苑
  
  十月二十三日下午,乘車向婆羅奈斯東北五公里處出發,目的地是釋迦世尊初轉法輪的聖地鹿野苑;現在的名字叫Sārnāth,譯成沙那他。《大唐西域記》卷七對於鹿野苑有如下的介紹︰
  
  婆羅痆河東北行十餘里至鹿野伽藍,區界八分連垣周堵,層軒重閣麗窮規矩,僧徒一千五百人,並學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餘尺,上以黃金隱起作菴沒羅果,石為基階,甎作層龕,翕匝四周節級百數,皆有隱起黃金佛像,精舍之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來身,作轉法輪勢。
  
  從這段文字介紹,可以知道玄奘三藏訪問當地時,所見到的鹿野苑,範圍相當廣大,殿宇莊嚴,僧眾有一千五百人,當時還是一個相當大的道場。鹿野苑的梵名是Mṛgadāva,又叫鹿野園、鹿苑,又叫仙人園。其名稱由來從《出曜經》卷一四〈道品〉所見,據說是神仙諸佛和五通仙人所居,非凡夫所居之地,所以叫仙人住處。曾有一位婆羅奈斯國的國王到此園中打獵,見有群鹿,一網千頭。當時有鹿王屈膝哀求,國王感動,就放走還山,因此稱為鹿野苑。

此處在玄奘西遊時代,尚極隆盛,可是到了西元十三世紀,經過回教徒入侵及印度教徒的蹂躪破壞,漸成廢墟。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只有滿園的廢磚和寺院的牆基,除此之外僅有一座高約五十公尺的圓形平頂的大塔。大塔分上下兩層,下層是石造,上層以磚砌。
  
  在苑中有一座回教寺院,塔前有一座錫蘭寺院,附近有一座中國的佛寺。從苑中所見,當時寺院規模和大小窣堵波的數量也相當可觀,目前則是一片荒蕪。據說大塔中原藏有佛陀舍利,後來被修整的工人發現,認為這是人的屍骨,應該拋入恆河才能早日生天,結果現在塔中空無一物。又聽我國的舍利子專家曾一士居士說,鹿野苑大塔內尚藏有佛舍利,塔門的鎖鑰現由一位斯里蘭卡的比丘保管。我們在苑中看到一個用原有舊建築物的石材搭建起來的石亭,據說是如來入定之處。我們所能確知是釋尊的遺跡的,也只有那一個石亭,至於佛陀究竟是在那一個地點為五比丘說法,已無法尋找。大塔右後方,有斯里蘭卡佛教徒新造的「佛為五比丘說法像」,看來雖能使人起信,但手藝相當粗糙。我們在大塔正後方和如來入定處的石亭各頂禮三拜,感謝如來在此初轉法輪的恩德。

四三、鹿野苑博物館

我們進入鹿野苑的廢墟之前,先參觀鹿野苑博物館。該館完工於西元一九一○年,大廳所陳列的雕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獅子柱頭。它曾是阿育王石柱的頂冠,高達二點三一公尺,包括四部分。底座是鐘形,覆以內捲的蓮葉雕刻。上面是圓形的柱頭板,刻有四種奔跑的動物,包括象、鹿、馬和獅子,每一動物之間以法輪隔開。接著是從一根石柱雕出的四隻獅子坐像,獅子刻得栩栩如生,眼皮上甚至有小孔,可以插入針去調整獅子的眼球。頂端是個法輪,原有三十二個輻條,目前只剩四條。獅子柱頭的象徵意義有許多說法,最簡單的一個解釋是︰頂端的法輪象徵佛法,四隻獅子代表佛面對四方在說法。

在阿育王石柱柱頭之左,是個由紅色砂岩雕成的巨大菩薩像。此外有一排從西元第一世紀留下來的三根石柱,上面刻有一些神聖的象徵,比如菩提樹、窣堵波、法輪等。大廳的南半部陳列有佛陀的立像和坐像,大廳之外的陳列室則有一些淺浮雕和其他雕像。其中有一個石碑,由四塊石板組成,上面刻有佛陀從出生、成道、轉法輪到涅槃的情況。另一個石碑則是佛陀八相成道圖,其中四個圖與上面所述類似,另外四個圖分別是弟子以蜜供養佛陀、佛陀降服狂象、佛陀從三十三天下降人間及佛陀在舍衛城顯神通化身千萬。
  
  在此博物館內,我們同時也看到僧團在寺院中所用的各式各樣的器皿鉢盂。博物館還陳列有印度教的石雕,出土的物品也非常精美。然而我們是為朝禮佛教聖地而來,印度教的部分雖然收藏豐富,但我無心參觀,只是大略瀏覽。以此博物館收藏的內容來看,鹿野苑不僅曾為回教佔有,也曾被印度教佔為寺院之一。

四四、初轉法輪

佛陀成道後,對他自己而言,功德已經圓滿,智慧已經究竟,煩惱已經斷除,再也沒有什麼事需要他來做。可是佛陀最初出家的動機就是因為見到眾生的苦難和煩惱,一旦大悟徹底,知道苦從何來,明白如何滅苦的道理和方法,當然要毫不猶豫地出來廣度眾生。所以他從佛陀伽耶徒步跋涉到婆羅奈斯的鹿野苑,找到了曾經跟隨服侍他的五位從者,對他們說出了佛法的基本道理。
  
  那五位從者聽完他所開示的佛法之後,立即證得阿羅漢果,他們的名字分別是阿若憍陳如、跋提、婆波、摩訶男、阿說示。

所謂法輪,指的是四聖諦、八正道,前者是苦、集、滅、道。苦是集的結果,集是苦的原因;道是滅苦的方法,滅是已經離苦。滅苦的方法就是八正道。八正道即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以修持八法而斷集滅苦,那就能脫離煩惱。所謂正見,就是正確的知道一切現象是因緣生、因緣滅,所以是無常的;既是無常,所以是無我的。知道無常又能去除我的執著,就離一切煩惱妄想,這就是涅槃。這是佛法的基本道理,以後佛陀說法四十多年,不論說深說淺,都不離這個基本的原則。佛教後來即使發展成小乘大乘等許多學派,也不會離開佛陀當時所說的基本原則。因此,佛陀初轉法輪的地方,對我們來說,意義非常重大。

當朝聖團頂禮鹿野苑的大塔時,有居士請求我代佛說法,我說我是何許人也,豈敢在佛陀初轉法輪的聖地代佛說法。我們只有以古聖先賢求法的心情和學法的精神來佛陀初轉法輪的聖地,體會一下佛陀說法的苦心和悲願。他以一生求法而悟道,然後將他所證的佛法來救濟一切眾生。今天距離佛陀涅槃已兩千五百多年,眾生還是那麼苦、那麼愚癡,佛法還是沒有普及於人間。後代的佛子應該感到責任重大,若不精進,便會愧對佛陀的救世本懷。

台長: john
人氣(19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