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4-04 09:16:30| 人氣1,03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學以致富》第一章 資本主義在美國 1---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學以致富》第一章 資本主義在美國 ---1

第一章 資本主義在美國
   
 商品經濟的濫觴,來自人們生產物品或是提供勞務以變換金錢的交換行為。商品經濟是一項近代產物,因為在很長的一段人類歷史中,人們終其一生沒有用過金錢作為交易媒介。
商品經濟的興起
    在以往,許多人為擁有土地的地主工作,他們做農奴、奴隸及奴仆,以換取一小塊耕地種植自己食用的菜蔬,及一間免費的茅屋供住宿,但卻完全未因付出勞務而取得現金工資的回報。
 當時,雖然這些奴僕付出勞力工作只換來免費的住宿及食物,但沒有人會抱怨。主要因為那個時代沒有地方可花錢,金錢對人們根本毫無意義,對他們來說,偶爾經過鎮上銷售商品的市集只是茶餘飯後的餘興節目。那個時代的國王、皇后、公爵、爵士等貴族,擁有包括建築物、家具、動物、牛車等,從珠寶到鍋鏟的全部財產。這些王公貴族或地主從未因可以獲利或少割些草的原因,而變賣土地,也根本沒看過古堡掛出“出售”的招牌。那個時代取得土地的方法,除了繼承外,就是用武力強取。
    在世界許多角落,早期的猶太教及其后的基督教教義,都將以營利為目的的商業行為,列為不道德的活功,放高利貸者會被教會驅逐,猶太教教會甚至更視放高利貸者為注定要下地獄並且永世不得翻身的惡棍。銀行家在他們眼中也是聲名狼藉,一般人要和他們打交道必須偷偷摸摸暗中進行;而任何有關賺取利潤的交易、追求享受的生活都被視為自私、不道德及杵逆上帝世界大同的思想。在今天的社會,每個人都處心積慮追求自己的財富增加和生活品質提昇,但若在中世紀你向人提到超越自我、追求發展之類的企圖,會遭到人們的唾棄,因為那種觀念根本不見容於當時的社會。【BINGO收集整理】
    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交易市場出現以前,也就是人們工作是為嫌取更多薪水及自由處置薪水的商品社會出現以前的人類生活型態,可以參閱羅伯特海勃納(Robert Heilbroner)所著的經典之作《世界哲學家》(The Worldly Philosophers)。
    在17世紀末期,國與國間的貿易活動開始變得活躍,而市場也突然在世界各地興起。人們有足夠的金錢在市場上交易,商人也因豐厚的利潤生活富裕。這些零售商、小販、貨主及貿易商等新興商人階級,變得比擁有土地、莊園及軍隊的王公貴族更富有,也更有權勢;銀行家也走出密室,公開從事各種借貸業務。
美國的投資先鋒
    歷史課本上提到很多締造美國成功的原因—包括宜人的氣候、肥沃的土地、平坦遼闊的國土、權利法案、獨創的政治體系、源源流入的勤奮移民、東西兩岸大西洋及太平洋的天然屏障以御外侮,除此之外,夢想家、策略家、銀行、金錢及投資人也都是創造美國成功奇跡的大功巨。
    在任何美國歷史書籍的開宗明義篇,都記載著有關印地安士著、法國捕獵者、西班牙征服者,迷航的水手、富有的士兵和清教徒殖民進入美國後的第一頓感恩節晚餐。但在故事背後,總得有人支付這些冒險行為所需的油料、運輸、食物補給計划及其他費用。而其中大部分的錢是由英國、荷蘭及法國投資人所支付,沒有他們的投資,殖民地的計划將永遠無法實現。
    正當詹姆斯城(Jamestown)已逐漸興起時,清教徒來到普利茅斯岩石城(Plymouth Rock)開墾,雖然沿著東部海岸有上百萬英畝未開墾的土地,但是這些清教徒並不得在未取得國王及皇后的許可證前任意靠岸,砍伐森林,種植煙草或與印地安人交易。在那個年代,國王及皇后有絕對的權力,一般人如果想使用皇室土地,就必需取得皇室的許可執照,即“公司許可執照’(charter of incorporation),這就是現代開設公司行號必須取得經營許可執照的由來。
    當時,宗教集團如賓州的桂格教會,及一些詹姆斯城的商業團體,都得到使用皇室土地的許可,接下來就面臨該如何籌措拓荒所需的財源,而這也就是股票市場最早的起源。
    遠溯到1602年,荷蘭人開始在阿姆斯特河橋上買賣荷屬東印度公司股票,這是全世界第一支公開交易的股票,而阿姆斯特河大橋則是世界最早的股票交易所。在那黑擠滿了等著與股票經紀人交易的投資人,摩肩接踵的人潮,使現場秩序大亂,甚至驚動警察進場維持秩序。荷蘭的投資人在第一個股票交易所投資了上百萬荷幣,只為求得擁有這家公司的股票,以彰顯身份的尊榮。荷屬東印度公司(United Dutch East India)即今天貫用的縮寫簡稱UAEI,用這些從股市中募集來的數以百萬荷幣資金購置船只,以便與遠東國家做生意。他們的做法是,到印度及遠東地區購買貨物,回銷荷蘭以賺取利潤。
    當市場中對公司前景看祛樂觀的投資人,不斷搶進股票將股價炒高時,一些悲觀者則先賣出股票打算逢低再補進,這就是現在所謂的“放空”(shorting)。這種放空的觀念從16世紀股市交易模式開始興起,直到今天仍在市場盛行。不過,就東印度公司的例子來說,則是做多的投資人看法正確,因為其股價第一年即被追進的買盤妙高,股價飆漲一倍,股東們也因公司發展而分到紅利,這就是今天所謂的“股息”(dividend)。直到1799年公司解散為止,東印度公司持續經營達兩世紀之久。
    美國人大都聽過亨利·哈得遜乘著名為“半月”(Half Mann)的小船,逆流航行哈得遜河尋找通往印度的正確航程的歷險故事,雖然在航行中,哈得遜重復犯下哥倫布在航程中曾犯的錯誤。但你可曾想過是誰來負擔這迂回曲折的航行所需費用?事實上,眾所周知,哥倫布航行的經費,是由西班牙的費得南國王及伊莎貝拉皇后(King Ferdicaad&Queen Isabella)所資助;哈得遜的遠航經費,則是得助於前面所提到的荷蘭東印度公司。
開墾者無權擁有土地
    另外一個荷蘭企化—荷屬西印度公司,則出資將第一批歐洲人送到美國曼哈頓島發展,也因此才有曆史上最出名的房地產交易事件—彼得·米紐特(Peter  Minuet)以荷屬西印度公司名義,用60元荷蘭幣(相當於24美元)的最低金額買下美國曼哈頓,只可惜西印度公司並沒有存活太久,否則該公司將擁有美國紐約最昂貴辦公大樓的地產。
    有鑒於荷屬公司在新大陸成功的經驗,英國也尾隨其後。英屬弗吉尼亞公司(The Virginia Company of London)已獨自買下從卡羅來納州到今天的弗吉尼亞州,及部分紐約州的土地,該公司出資贊助首度探險勘測詹姆斯城的行動,該城也就是印地安嘉寶公主(Pocahontas),從憤怒的族人手中救出約翰·史密斯(John Smith)船長的地方。
    對這群開墾者來說,他們在詹姆斯城的落腳,是毫無希望與發展的開始,因為他們在當地除了努力工作外,並無權擁有土地,其所做一切開墾土地、種植作物及建築房屋等奮鬥的成果,都需全數繳回給倫敦的股東,甚至連一文錢也分不到。
 

《學以致富》第一章 資本主義在美國 ---2

 這些拓荒者經過七年激烈的抗爭,終於迫使政府修改法令,在新的法令下,他們終於可以擁有自己的土地,只可惜這個好消息來得太晚,因為原來的殖民政權已瓦解。政府瓦解之後,他們終於可以自由取得所想擁有的任何資產。從詹姆斯城這個例子可以學到一點,那就是當一個人因工作賣力而得以擁有屬於自己的資產或上地,同時也可以人股所服務的公司,分享因為自己努力而得到的成功果實時,他會對工作更加賣力,且投注更多的心力。
    從馬里蘭州到緬因州的東海岸經商權,除了屬弗含尼亞倫敦公司所有外,也惠及弗吉尼亞普利茅斯公司。當清教徒最初航抵浦利茅斯岩石城時,他們侵占普利茅斯公司所擁有的資產,今天大部分新英格蘭地區在當時的地圖上,是划歸北弗吉尼亞的一部分。【BINGO收集整理】
    每個在美國受教育的孩子都學過清教徒如何為宗教自由而戰,“五月花號”(May flower)是如何穿越險惡的大海,如何度過嚴寒的新英格蘭冬季,他們又如何與印地安人交朋友及學習烹調南瓜食譜;但所有的教科書裡,卻隻字未提他們如何取得這段墾荒過程中需用的金錢。
    前文提及,這些清教徒離開英格蘭至全世界第一個股票交易所在地荷蘭居住,數年後由於厭倦了當地的生活,決定移居。他們理想中三個最適當的選擇是:南美洲的奧瑞娜科(Orinoco River)河岸,被荷蘭所控管的部分美國紐約州,或是由弗吉尼亞倫敦公司所提供的土地。雖然他們提出相當詳盡周密的開墾計划,但卻因缺乏資金而在原地動彈不得。這個困境為托馬斯·威士頓(Thomas Weston)制造了一個相當好的機會。
    威士頓是個成功的五金商人,他有渠道可買到美國新英格蘭區的土地,也能籌措足夠的資金,於是他和伙伴們商量如何把這群清教徒到美國去拓荒,並從中賺取利潤,他開始與清教徒協商,希望他們能同意這個開墾計划。
    威士頓集團自稱“冒險家”(The Adventure),他們當然不是自己親身去冒險。所謂的冒險,是指他們出資送這些清教徒到新大陸去,但交換的條件是,清教徒必需同意每周為威士頓工作四天。整整工作七年,以開拓和發展新殖民地;七年後這些清教徒可分到一些利潤,主雇關係也自動解除,這群清教徒可以自由決定去留。
    清教徒在沒有選擇的情況下,接受了威士頓的提議,然而在即將啟程的最後一刻,威士頓突然改變了主意,要求清教徒一周必需工作六天。清教徒並不願接受這個變卦,因為如此一來,他們必需每天工作,只有星期天才可做自己的事,包括上教堂、種植作物、修補及縫制新衣等。
移民路上多坎坷
    在幾經交涉仍無法達成協議的情況下,清教徒決定不與威士頓合作,他們仍搭上原先由威士頓支付一切費用、已揚帆待發的船只-快速輪號(the Speedwell)。但由於合作關係破裂,威士頓拒絕再付任何一文錢。清教徒們只得賣掉部分旅途中食用的奶油,用來支付港口費用。
    出航不久,快速輪號即開始漏水,他們懷疑船長及水手被威士頓買通破壞船隻,只好換乘船身較小且速度較慢的“五月花號”,航向他們向往的新大陸—美國弗吉尼亞。
    然而,航程並不是那麼順利。當他們發覺所乘船只遠離航線並已開過了頭,曾嘗試著將船隻往南朝著目的地航行,但是,鰭魚角滿布岩石的地形阻礙了船隻的行進。他們只得先停泊在普文斯敦港(Provincetown Harbor),再從此地啟程到普利茅斯,著手建立家園及種植莊稼,開始新大陸的生活。
    少了威士頓的資助,這些清教徒轉而尋求新的奧援,他們與擁有大片土地的約翰·佩爾斯(John Pierce)所經營的普利茅斯公司,開始另一個新的合作模式。
    他們的合作方式是,每一位清教徒每耕作100英畝上地,佩爾斯就拿到100畝土地的酬勞,最後佩爾斯公司將取得1500畝土地,用以支付這些清教徒移民所需費用及銀行貸款。
    印象裡,人們都以為清教徒心中只有上帝,實際上,除了虔誠的信奉上帝,並逐一克服嚴冬及與土著居民印地安人和諧相處的生活隱憂外,這些清教徒最感優慮的,莫過於如何清償積欠威士頓和佩爾斯援助的金錢。他們當時所面臨的困難,正如我們現在面對賬單的處境一樣。
    清教徒到達朴利茅斯、並在當地經商一年後,他們駕著空空的五月花號回英格蘭探訪,船上沒有載回任何值錢的東西,股東們對這項投資感到灰心,因為朴利茅斯公司的獲利一季一季差。而更糟的是,不僅已經投下的資本毫無回報,他們還必需再裝載新的貨物,讓清教徒帶回新大陸,如此更提高了股東們的投資成本。
    公元1622年,威士頓己厭倦朴利茅斯公司對清教徒這種高成本又沒收益的投資,因此他把手中普利茅斯公司的持股轉讓給他的“冒險家”同伴。在這同時,佩爾斯正虎視眈眈地打其他投資人的主意,想一舉拿下公司的控制權,成為“普利茅斯企業王國的經營主宰”,但他並沒有得逞。
    足足有五年時間,清教徒及投資人為投資回報率的議題爭論不休;清教徒認為投資人的支援不足,投資人卻認為他們所投下的金錢未得到相應的回報。直到1627年,合作關係終於破裂,憤怒的投資人最後將所有持股以1800英鎊的最低成本,賣給清教徒。
    但清教徒連這區區的1800英鎊都湊不出來,因此改為每年付200英鎊的分期攤還方式,購買朴利茅斯公司股票,並進而擁有殖民地、這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個利用槓杆操作投資的例子,亦即投資人用借來的錢去投資比他們實際所能負擔更多的投資標的。同時這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員工買下公司持股、擁有經營權的例子。
努力者應有回報
    清教徒們接手公司後,決定採用公社方式經營:將資源集合在一起再分配給大家,並不容許個人擁有私人財產。但清教徒的領袖-威廉·布拉得福特(William Bradford)州長卻認為公社方式並不可行。因為在公社制度下,個人沒有私產,辛勤工作者和根本不努力的人所得到的回報相同,如此一來,聰明努力的人並沒有動機去創造發明,勤奮的人也不願意辛勤工作。
    隨後一些有遠見的人向布拉得福德州長陳情要求改善目前狀況,使農夫可以擁有自己的耕地、漁民有自己的船隻,而辛勤工作者,可得到應有的回報;在取之社會、用之社會的出發點上,他們以付稅方式回饋社會。布拉得福德州長所實施的這種自由企業體系,正是今天美國企業所採用的體系。
    不過,獨立並不能解決清教徒的財務問題,不論這些清教徒如何辛勤認真工作,他們的債務還是由1800英鎊,劇增到6000英鎊。原因在於為求早日還清債務,他們從荷蘭帶來更多同胞,擴張漁船船隊規模,希望能捕到更多的魚,但天不從人願,他們從沒捕到足夠還債及維生的魚獲量。經過十年拖拖拉拉的冗長談判,這些移民終於和貸款人在1642年將問題完全解決。

《學以致富》第一章 資本主義在美國 ---3

這些清教徒幫助美國建立了現代化社會、政治、宗教及經濟的基礎,但是對他們的投資人來說,除了讓他們破產外,毫無建樹。威士頓、佩爾斯及其他投資人都是這項計划的最大輸家。對這些工於心計的人來說,他們千方百計用心經營的投資計划,起碼也該有些回報,但實際上他們從這個投資上幾乎沒有得著任何利益。他們的失敗突顯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再好的計划都可能失敗。因為投資本身就是有風險的事。
    雖然荷屬西印度及東印度公司是股票公開發行公司,清教徒所擁有的朴利茅斯公司卻非公開發行公司,但投資兩家公司卻同樣得不到什麼好結果。這是一個一般大眾因無法參與股票買賣、而避免損失的實例。
    以下例子卻正好相反,投資人雖然可以自由從事股票交易,但下場卻一樣悲慘。【BINGO收集整理】
    17世紀初期,密西西比及南海兩家公司的股票,分別在巴黎及倫敦股市上市。事實上,密西西比公司是約翰·勞(John Law)所創造的一則詭計。勞是一位善於運用權力財勢、華而不實的理想主義者,由子生意失敗在一次爭吵中把合伙人殺掉後,離開蘇格蘭老家逃到法國。他運用計謀爭取認識法王路易十五,當時路易十五仍未成年,攝政權在奧爾良公爵手上。彼時,認識皇族是躍昇龍門的唯一渠道,勞以他絕對有能力解決法國政府巨額負債的說辭說服皇室。他向法皇所提的建議是,買一台印鈔機然後大量印刷紙幣,以償還所積欠的巨額款項、皇室非常賞識這項創舉,因此法國皇室讓這位從蘇格蘭來的移民,擁有完全掌控皇家法國銀行及皇家印鈔機的主導權。
打劫者乘虛而入
    不久後,勞的紙幣發行遍布各地,一夜之間,勞從一個默默無名的小人物變成法國最有名且最富有的人,而他的財富也僅次於法王路易十五,成為法國最有錢的人。
    仗著如日中天的知名度,勞宣布他的第二個大計划;成立密西西比公司。這個計划構想來自一些前往美國拓荒的法國移民,其目的是投資開採密西西比河尚圍豐富的金銀礦產。當年,法國的拓荒者河爾貝爾(Colbert)、喬利那(Joliet)及馬凱特(Mzquette)最先發現沿著路易西安那區順流的密西西比河,而此區隨後又被法國所占有。據當時這些來自美國返國的法國人描述,密西西比河有如第二個墨西哥,到處都是金礦及銀礦等待開採。因此,從未到過美國新大陸的勞遂創立密西西比公司,提出一個強而有力的銷售計划,說服廣大群眾相信他們所聽到的淘金計助是一個事實,而開始蜂擁搶購密西西比公司股票。
    就像搖滾樂迷在滾石音樂會場一般,瘋狂的法國人涌進離勞住所很近的狹窄街道,申請購買密西西比公司股票。他們揮舞著鈔票,企圖賄賂勞的員工們將股票賣給他們。這股搶購熱潮使得密西西比公司股價不斷向上攀昇,甚至荒謬到比金礦本身的價值還高,但投資人仍不斷盲目搶進。
    幾乎每一個住在法國的人都躬逢其盛、幻想著這個並不存在的密西西比河金礦能讓他們一夕致富。當時,並沒有像華爾街日報、夜線商業新聞等媒體提供這些投資人足夠的資訊,教育他們勞的計划根本是個空中樓閣。事實上,當時只要有人問起密西西比公司的一切時,勞都躲躲閃閃,避而不見,避不回答。
    任何時候,當人們瘋狂的將其畢生積蓄下注在一個毫無希望的事業上時,這種現象常被稱為“狂熱(mania)或“泡沫”(bubble),而其過程也都很類似-瘋狂的投資人付出超乎尋常的價格,去買一個不實在的機會,股價卻早晚因無所支撐而大跌。在密西西比泡沫破裂後,人們才知道勞的公司根本是他所設下的一個騙局,這時候投資人急於出脫手中股票,但沒人接手。許多人賭上一生的積蓄,法國的經濟瀕臨崩潰,銀行體系也受到拖累瓦解,而快速發跡的勞本人也在最短的時間裡,成為人人唾棄的騙子。
    英格蘭也出現一個同樣的例子,幾乎是密西西比公司的翻版。1711年一個投機者效仿勞的做法成立南海公司(South Sea Company)。他向英國君主提出交換條件,如果英皇核準他在南海,尤其是墨西哥及祕魯經商的獨占權力,他就幫英皇償還大筆軍事債務。
    1720年南海公司提出一個計划,該公司將以5%的利息借款給英國政府,幫助政府清償軍事及其他債務。同時,南海公司開始大量拋出該公司的股票,吸引了半數以上的倫敦人瘋狂涌進倫敦股票交易所,購買股票的人駕著馬車,絡繹不絕於途,甚至一度造成交通癱瘓,市況紊亂。
    由於過多的搶購人潮不斷涌入,在英國議會尚未同意這個協議前,股價一夕之間已飆漲三倍,政府雖然出面提醒投資入不要盲目投入,但在一片搶購聲中,根本沒人理會這個呼喻。
    眼看南海公司因為出售股票而大發利市,一般人也開始想盡辦法跟進,紛紛成立公司發行股票,而他們募集資金的方法五花八門,譬如靠著一部耐久的機器,或利用巴勒斯坦的鹽田,從維吉尼亞進口胡桃樹,運用熱空氣烤乾麥片,以木屑制造木材,或者是新發明的肥皂等無所不用其極。而發行股票的公司除了一再強調這是個“賺取雄厚利潤的投資計划”外,根本從不說明投資計划的詳細內容。
    當時,不論是皇室君主、商人或奴僕,各行各業的人都紛紛將他們的錢投進倫敦股市,期待能因股價上揚而賺取利潤。但虛構的美夢畢竟經不起考驗,南海公司的股價就如同法國密西西比公司股價般一泄千里,投資人喪失了畢生的積蓄,英國財政系統也因此而崩潰。
    接下來,南海公司的高級主管一一遭到提訊,他們的不動產也被查封,最後被關進牢里,有一些甚至被送進專關極刑犯的倫敦塔(Tower of London)監獄。科學家艾賽克·牛頓(Lsaac Newton)在這個投資案裡也滲遭套牢損失慘重,他曾說“他可以計算、了解天上諸神的行為舉止,卻無法看穿人類的瘋狂作為”。。
    南海公司的慘敗經驗,讓股市一片聲名狼藉,英國議會更隨後通過一項法案,嚴禁任何行業的股票買賣行為。證券交易所被廢除,所有交易商一律停止營業。而股票經紀人的聲名則一落千丈,比扒手、強盜、甚至娼妓還要不受歡迎。
    雖然這是股票市場一個很失敗的起步,但是股市也因此警惕而有相當大的改善、尤其最近幾10年來更有長足的進步。

《學以致富》第一章 資本主義在美國 ---4

早期的企業家
    移民初期,美國大西洋岸的投資人,都是投資別人的事業,如今他們多已開始經營自己的生意。
    17世紀初,各種型態的公司陸續出現。初期多以自營或合伙的方式經營,漸漸地,這些商人發現以股東型態經營的好處。因此,美國獨立之後,在經營股份有限公司制的完整性上,美國遠遠超過歐洲各國而大行其道,任何一個主要工業國家,如德國、英國、法國及日本等,都沒有如美國擁有這麼多的公司。
    事實上,美國曾經歷過戰爭、痛苦、蕭條及各種災難事件,現今仍有一些已有300年歷史的公司存活下來,實在是一個驚人的成就。300多年的變遷,子孫世代交替,新舊產品更新遞嬗,城市燒毀,森林砍伐,住宅致報等,幾乎沒有什麼東西能從17世紀一直留存至今。但是杰·伊·羅玆父子公司(J.E.Rhoads & Sons)從1702年開始經營馬車繩帶起,至今依然屹立並且成功轉型。在1860年,如果沒有洞燭機先的管理經營階層,預見鐵路系統將取代馬車成為主要運輸工具,而成功地將羅玆父子公司由馬車繩帶業轉型到火車傳送帶制造業,該公司早已成為歷史名詞。
    1767年,戴克思特磨粉公司(Dexter Company)在康乃狄克州的溫色洛克市(Windsor Locks)成立,迄今已超過220年曆史。和羅玆父子公司相同,戴克思特公司擁有眼光獨到的經理人,他們順應市場需要適時地調整公司的經營領域,從磨粉廠、文具供應商、茶包到膠水制造業,今天戴克思特公司已成功地涉足飛機使用的涂料及粘著劑等高科技領域。
    巴爾的摩的迪·蘭垂斯蔬菜種子公司(D.Landreth Seed),從1784年成立迄今兩百年來,迪蘭垂斯一直是維吉尼亞洲托瑪斯·傑弗遜公司(Thorny Jefferson)蔬菜種籽的供應商。這說明一個事實,那就是任何一個公司只要能生產好的產品,就可在市場中永遠屹立不動搖。
    早期的公司大都採家族型態經營,其股票並未公開發行,一般人無法擁有這些公司股票,戴克思特公司也是在其經營進入第201周年時,才公開發行股票。而直到獨立後,美國才有了第一家本土化公開發行上市股票的公司----1781年成立的北美銀行;而1784年成立的紐約銀行,則是第一家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掛牌的股票,且至今仍在該交易所交易。
    其後,波士頓銀行、美國銀行也跟著開始出售股票,其中美國銀行出售股票主要是為了償還美國獨立戰爭時所積欠的債務。
    殖民時期的美國並沒有銀行,原因在於當時英國不容許開設銀行,獨立戰爭以後,美國試圖改善這個狀況,但因為當時少數幾位美國總統並不信任銀行及紙幣體系,其中又以傑佛遜總統為最,以致要成立一個由政府經營的銀行仍顯困難重重。
    仗著歐洲老祖先的經驗,初期美國的投資人只是盲目跟進,一味的用高價搶進銀行股,但並不清楚買的是什麼股票及其投資價值,於是銀行股股價被不斷的買盤推高,直到達到不可思議的天價。1792年一路狂跌的銀行股股價在高檔無支撐下,應聲滑落,帶頭大跌,造成華爾街歷史上第一次股市崩盤。在股市市況平靜之後,紐約州議會仿效英國倫敦政府制訂法案,禁止任何股票交易,使美國的股票交易由公開變成非法地下化。【BINGO收集整理】
    這對一個新興國家是一門值得學習的課程,對今天一些新進股市的投資人也是珍貴的一課。如果你是一個自行創業的企業主,公司經營得好你就賺錢,但並不是每一個公司都會賺錢,對投資人來說,投資股票的風險就變得很高,因為你所買的股票最後可能一文不值,但若投資正確,隨著高風險而來的很可能是高獲利。
    對投資興建麻州查爾斯河大橋(The char1es River Bridge)的公司投資人來說,就是個正確的決定。約翰·漢考克(John Hancock)是該公司創辦人之一。他們在麻州查爾斯河上建築察爾斯河大橋,同時在1786年煤倉墩節日,也是公司第11周年慶酒會上舉行盛大的慶祝儀式,除了有橋上游行、禮炮慶祝及宴請83位原始投資人的盛宴,酒會中並宣布將第一次公開對大眾發行股票。在這次充滿歡樂的酒會以後,公司在往後連著數年不斷發出令投資人滿意的股利。
    麻州查爾斯河大橋公司的主業,是靠收取過橋費賺取利潤,因為其獲利一直穩健成長,市場上開始出現競爭者,另一家公司興建了名為瓦倫(Warren)的第二條橋,但該公司計划只在初期收取過橋費,一旦所收費用足以攤平建橋成本後,民眾將可免費通行,毋需再負擔任何費用。這個計划對查爾斯河大橋公司無疑是個相當大的威脅,於是對競爭公司提出控訴,官司一路打到最高法院,最後查爾斯河大橋公司還是敗訴,結束獨占市場的競爭優勢。〕
    另外一個成功典範是,賓州的蘭克斯特收費公路公司(The Lancaster Turnpike)。蘭克斯特第一次是透過彩券方式賣出股票,這家公司同樣以收取過路費的方式,使公司獲利並得以發放誘人的股利。雖然路過該條公路的路人也一樣舍不得花錢,但因為這段從費城到蘭克斯特的60英里公路沿途風景實在太迷人了,因此即使收費也不致影響過往行旅的過路意願。
    這些開發收費公路、跨河大橋及隧道等業務的公司,即是后來經營電車、鐵路及地下鐵等業務公司的先驅。
美國財務系統之父—亞曆山大·漢密爾頓
    一般都知道喬治·華盛頓是美國國父,但卻鮮有人知道亞力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是美國的財務系統之父,雖然他在美國歷史課本上並未留名,但他絕對夠資格垂名青史,因為如果缺乏財務系統,政治將沒辦法真正有效率運作。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財務經濟計划者,也是紐約銀行的創辦人之一,但卻因為奇差的槍法而在與阿瑞·博(Aaron Burr)的決鬥中喪生而聞名。
    漢密爾頓洞悉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金錢,而要用錢就不能沒有銀行,雖然在今天這是一個顯而易懂的事實,但在美國獨立初期卻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學以致富》第一章 資本主義在美國 ---5

喬治·華盛頓很同意漢密爾頓的看法,他本人甚至也投資位於其家鄉佛南山近郊的亞力山大銀行(Bank of Alexander)成為股東之一,不過,當時有許多重要人物極力反對成立銀行,其中最激烈的要算美國總統托瑪斯·傑斐遜。傑斐遜是個溫文爾雅的農人,他堅信人類靠土地維生的真諦,厭惡工廠及工廠林立的城市,對他來說,銀行是罪惡的深淵,尤其是為政府所用的銀行。
    基於此,傑斐遜並不善於理財。到1826年去世時,他花光了所有的財產甚至破產。揮霍無度的他把錢全用在私人收集品和藏書一七,給人腦筋比較守舊、熱愛讀書蛀書蟲形像的杰斐遜,其藏書比早他一百年成立的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書還多。
    傑佛遜總統希望美國是一個充滿牧草、麥田的鄉村化國家,拒絕接受歐洲政治的自大貴族論,他主張自耕農民可以參與政治,同時這些農民有權主導民眾事務。但是他根本沒有想到數以百萬計的農民會被吸引進工廠裡工作,而他們之所以棄農從工的主因,是認為到工廠工作是一個提高生活品質的台階。
    事實上,雖然工業化會衍生出一些農業社會所沒有的社會間題,但工業化卻是帶動美國在人類歷史中創造出高品質生活水準的關鍵。不過如果沒有投人大量金錢興築公路、運河、高速公路、橋梁及工廠來提高效率,這一切將流於空談。而這些造橋鋪路的經費最重要的來源,卻是傑斐遜總統最排斥的銀行體系。
    盡管傑斐遜總統反對,美國國會仍在1791年通過成立第一個美國銀行,直到1811年因一群對銀行存有偏見的國會議員拒絕發給新的執業許可。美國銀行才在經營了20年之後關閉。
    第二個美國銀行是1816年被核準在費城執業,當時的銀行總裁是傑克遜(Jackson)。他來自田納西鄉下,皮膚粗如樹皮,身高將近185公分,人們都稱他“老胡桃樹”。杰克森的政治觀點和傑斐遜總統很接近,兩人都認為州政府的權力應大於聯邦政府。
    1819年這個新的美國銀行讓美國金融體系嘗到苦頭,當時無數的商人破產。一般人也賠掉他們畢生的積蓄和工作,這一連串的折磨使得整個國家亂成一團。此時西部的農人聯合東部的工人群起對抗銀行,並指控他們是造成這些混亂的元凶。
銀行成為熱門行業
    傑克遜在這次經濟事件發生十年後當選為美國銀行總裁,在廣徵民意後,他將存在聯邦政府的錢提出來,轉存進不同的州政府銀行,第二個美國銀行因此遭到結束的命運。自此,各州政府可以自由掌控銀行體系,且從那時起,張三、李四或任何人認為沒有更好的行業可經營,都可以開設銀行,而不需要取得特別許可。禁令一解除。數以於計的銀行在大街小巷如雨後春筍般應運而生,其普遍程度有如今天的炸雞店。由於每家銀行各有一套貨幣發行系統,以致貨幣的價值各州銀行不同,在美國境內做生意變得很復雜,而在美國國內旅行,亦有如我們今天在海外旅行般,每到不同的州都需要兌換錢幣。
    在銀行家數的控制上,美國政府與歐洲相去甚遠。歐洲國家一向以廣設分行來取代新設銀行,相反的,美國卻有一大堆不同的銀行。在1820年以前,美國有300多家不同銀行,而英國只有少數幾家銀行。今天,如果把全部的儲蓄貸款銀行、信用貸款銀行加起來,在美國有超過l萬家的銀行;反之,在英國只有不到15家銀行。
    由於許多美國銀行都是小資本額投資,常有資金不足之虞,往往容易發生金融危機。因此在1810到1820年間成立的銀行,到了1825年已有一半倒閉;而在1830到1840年間成立的銀行,到1845年時也只有一半存活;在那個年代,錢存在銀行相當沒有保障,一旦銀行倒閉,存款人的畢生積蓄也跟著血本無歸。
    不過,雖然把現金存到銀行很不安全,但仍然阻絕不了一般人的心志。銀行將這些存款借貸給興建橋梁、運河、公路及鐵路的建築商,而美國也因為這些建設計划而有長足的進步。換句話說,這些經濟成長的活力、刺激和推進力,都是來自於一般大眾口袋中拿出的錢。
    政府推動建設或計划所需的資金,通常有四種方法籌募:稅賦、銀行借款、發行彩券或發行債券;而任何一個公司需要募集資金時,可以向銀行借貸、發行公司債或發行股票等方式籌措,但在19世紀上半,發行股票是一個公司幕集資金最后的手段,因為其募款速度其慢無比。
現代經濟學之父—亞當·史密斯
    彼時,市場充斥著各種買賣交易行為,沸騰的商業市況使人們努力尋求前所未有的“自我實現”,而這些從個人私利出發的舉動,並不見容於歷史。.
    經濟學家的出現,為這種現象提出了合理的解釋。思想家認為,人類生活的演變是來自他們對財富及生活品質的追求;與數於年來,一貫由宗教哲學家按照上帝的旨意,來規範人類的生活、推舉政府及政治體系與國家領袖的方式大不相同。
    蘇格蘭的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是第一位也是最聰明的經濟學家,他個性閉塞,為人老實,生長在美國獨立戰爭時代。平日不喜歡參加聚會,也不外出旅游,只全神貫注在自己的思想領域中鉆研。其最著名的著作《國家財富之本質與導因》(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就是今天人們普遍所知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
    《國富論》是在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同年付梓出書,但史密斯當時並未因寫這本書而得到更多應有的尊敬。歷史上他理應與約翰·洛克(John Lock)、本傑明·富蘭克林(Ben jam in Franklin)、托瑪斯·潘恩(Thomas Paine)等政治思想家齊名。他們主張政治自由是社會和諧公正、人們生活安康的關鍵。只有史密斯提到經濟自由的問題。

《學以致富》第一章 資本主義在美國 ---6

史密斯認為,每個人自由追求向往的工作制度,會比由中央極權計划分配更有利,這種觀念在今天來說是司空見慣的,但在當年,卻被認為是異端邪說。他提出應由人民隨心所欲地制造、銷售物品,其他一切則交由市場機能去平衡,達到每人都有衣穿、有食物、有居所的境界,社會自然井井有條。試想,如果100個人中間有99個人決定要生產帽子,而只有一個人去種蔬菜,會演變成什麼?這個國家將會充斥著供應過剩的帽子,卻沒有東西可吃。這時候市場中自然會出現一只“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來解決這種供需不均的狀況,使市場機能不致癱瘓,確保生產蔬菜的人和生產帽子的人都達到均衡數量。【BINGO收集整理】
    當然,事實上並沒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存在,那只是史密斯想像市場的需求與供給定律自然會讓物品及服務達到均衡。舉例來說,如果太多人生產帽子使得市場上充斥著過多的帽子,如此一來,制帽商只有降價以求。價格下跌會使利潤降低,某些制帽廠商自會知難而退出市場,另尋利潤較高的行業;同理,蔬菜種植商也會在市場運作下達到均衡的數量。
一只看不見的手
    在真實世界中,事情並不見得如想像般的完美運作,但是史密斯所闡述的自由市場運作的基本架構,至今仍被市場奉為圭皋。任何時候市面上有新產品問市,譬如電腦,就會陸續出現越來越多的供應廠家,直到市場上電腦供應過剩,使售價下跌。其實這種商業競爭對你、我或其他消費者都是好事,因為競爭本身會刺激廠商去強化他們的產品,降低售價。這也是為什麼每隔一段時間廠商都會推出新產品,而美觀的新產品價格又比笨重的舊產品價格便宜的原因。如果沒有競爭,則廠商將永遠只會賣一些式樣既老、功能又落后的產品,消費者根本得不著半點好處。
    從最小的泡泡糖到保齡球,這只看不見的手都會讓市場中的供給與需求達到均衡,不需靠國王、議員或政府部門,來決定應該生產什麼產品,該生產多少數量,該誰來生產?因為市場自會決定一切。
    亞當·史密斯也認為,不斷追求發展是一個正面的推動力,絕不像那些宗教領袖或意見領袖,幾世紀來竭盡所能去打壓的負面價值。強調“自我喜好,(Self-interest)也不盡然完全是自私的德性,因為它能激勵人們避開空想,踏實地將潛能發揮到極致,它也使人們創新發明、工作起勁,投入更多時間而仍樂此不疲,致力將經手的工作做到最完美的境界。如果聰明的人和愚笨的人所得報償一樣,成功者也不會受到特別獎勵,那麼聰明人為什麼要竭盡心力發明創新、改善人類生活?而這樣的結果,社會上將充滿著最差勁的木匠、醫師、律師、會計、銀行家、祕書、教授、投手及外野手,那人們的生活將會變成什麼情況呢?
    史密斯認為“積累定律”(law of accumulation)會使人類自我喜好的特性福惠更多的人,讓我們的生活更好。也就是說,企業主因生意獲利佳而擴展事業,因而需要雇用更多員工,如此將使更多人因有收人而改善生活,甚至有些人會去開創自己的事業,社會資源才能不斷積累。與封建的農業社會不同的是,商品經濟社會的特質是創造更多的機會,使有能力的人能因努力而改善生活;而封建的農業時代,少數大地主擁有土地且所有資產皆家族化,如果你出生貧窮的農家,將永無翻身機會,而你的世世代代也注定永遠貧窮:,
    在史密斯提出“國富論”的同一世紀,許多思想家也試著找出其他領域中的一些定律,例如科學家發明的地心引力定律、行星運動定律,以及化學反應定律等。而人們也相信,在宇宙的規則中,如果有科學的行星運轉定律、蘋果從樹上墜落而發明的地心引力定律,那麼商業、政治及人類在不同情況下,也都應該有一定的規則。一旦找出計算公式,你將可根據金錢流動的流程,而預測將有多少回收。
企業家前撲後繼
    知道供給與需求法則或金錢流動法則是一回事,但要找到一個方法去實際執行又是另外一回事。於是經濟學家不斷地嘗試,試著找出新的理論去減少一些現象對市場所造成的沖擊,以達到單一平衡狀態。
    根據記錄,在美國殖民時代並不止一個百萬富翁,麻州沙郎的伊萊亞斯·哈斯科特·德比(Elias Hasher Derby),以拒絕做農奴買賣、專營航海經商的高超道德聞名,他在當時被認為是美國最有錢的人,如今他的房子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並對外開放參觀。而他的住處離存放大文豪納森尼爾·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知名著作的“七蓋博之家”(Home of Seven Gables)只有數百碼之遙,這個事實給我們的啟示是,文學和財務在學校教育里應該是同等重要的.
    再往南走數百英里,一個名叫羅伯特·奧利維(Robert Oliver)的巴爾的摩商人,雖然也算有錢人,但是在美國革命前後,美國最有錢的人應該算是羅伯特·莫理斯(Robert Morris)。
    莫理斯組織一個企業聯盟從事船隻買賣,其船隊往返於西印度群島航行到歐洲及美國之間,將煙草及食物運到歐亞大陸,再將衣服及工業制品從歐亞大陸帶回美國。同時,莫理斯也是提供獨立革命時期軍需品,如衣、褲、襯衫及軍火等的祕密委員會主席,該公司系軍需品的簽約供應商。在殖民同盟法案下,莫理斯成為財務監察人,他對美國財務系統之父亞力山大·漢米爾頓(Alexander Hamilton)的第一個全國銀行計划的支持不遺余力。
    莫理斯完全反駁傑弗遜所提出的農夫才是骨幹並應享有投票權的論點,並認定只有像他這樣優秀的人才,才有資格治理國家。就像許多專擅於借力使力的商人,莫理斯也是用向銀行貸款的方式來建造他的商業王國,由於其最大的客戶是軍方,因此他也可說是大軍火商的鼻祖。
    不過,莫理斯也像現代那些工於心計的商人,如唐納德·特朗普(Donald Trump)一樣,過於膨脹個人的信用,更不幸的是,當時船運業萎靡不振,以致其財務王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瓦解,最後宣布破產。
    在那個時代宣布破產可是非同小可,欠錢不還更是犯罪行為,因此莫理斯在費城債務監獄服刑三年,服刑期間喬治·華盛頓還曾往探監。爾後莫理斯在獄中擬了一個方案,提議廢除因信用破產而入獄的刑罰。幸好他的努力福澤後人,否則在1990年美國監獄將人滿為患,因為每年美國有80萬人因為付不出貸款而被列為個人信用破產戶,其中絕大部分是信用卡使用者。


 

台長: 期指贏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