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6-03-18 21:13:21| 人氣2,03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觀影隨想:憤怒的上帝與復活的女神──「超新約全書」(Le Tout Nouveau Testament)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憤怒的上帝,這個形象幾乎貫穿著整部《舊約聖經》,當人——無論是猶太人還是埃及人——惹得上帝不高興的時候,上帝下手是從不手軟的,這一形象與《新約聖經》中宣揚愛與寬恕的上帝的形象形成了極大的不同。這個差異,早期的基督教教父裡已經有人提出,最激進的當屬Marcion of Sinope,他完全否定了《舊約》與《新約》的關係,並根據保羅的書信與《路加福音》編纂了一部《新約》。

憤怒的上帝為了娛樂自己,在人類世界製造了許多災難和倒霉的事,例如有名的「墨菲定律」便是他為人類設定的眾多原則中的幾項,難道這便是人間「惡」與「不幸」的原因?這可是一個既是神學也是關於人生之意義的提問:上帝創世的目的是什麼?如果說,這個世界因為人的原罪而有末日來臨的一天,那麼創造世界難道只是為了最後毀滅這個世界(更不用說,如果上帝是全知的,他不是早就已經預知了人類的墮落,以及世界末日的日子)?如果說,當初在伊甸園裡沒有蛇的誘惑,夏娃與亞當永遠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那麼創造世界難道像是孩子拿著芭比和肯尼只是用來自娛?

是的。

在神學家眼中,這個世界根本沒有任何目標。上帝並不是宇宙工程師,在創世時有一個從戰略上經過盤算的目的。上帝是一個藝術家,創造世界只是為了自娛自樂,為了享受創世這個過程本身的樂趣。我們由此可以理解,為什麼大家覺得上帝有某種扭曲的幽默感了吧。(Terry Eagleton,《人生的意義》(The Meaning of Life),朱新偉譯)

這個答覆似乎並無法滿足那熱切尋找生命意義的心,尤其是在面對基督宗教信仰的時候,既然上帝創造世界與萬物,似乎應該有個更崇高的目的才對。但是,也許問題不在於答案,而是在於提問,我們對於「造物主」一詞的理解是否會錯意了?

上帝之所以被稱為世界的「造物主」,不是因為他是一切創造者的創造者,而是說,上帝是世界萬物存在的根本原因。據神學家說,上帝乃存在之基礎。即使這個世界從不曾開始,這一點對他來說也依然存在。即使某些東西亙古就有,他依然是一切事物之所以存在的終極因。(仝上)

「在神學家眼中」,「據神學家說」,這告訴人們,基督宗教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對基督宗教的詰難自它誕生之時就已經開始,而回答與反駁這些詰難的歷史也幾乎同樣長久,所以要質疑、挑戰基督教義之前,建議還是先去看看早期教父的著作為佳(接不接受這些解釋是一回事,但至少早期教父是言之有理的)。

為了反抗憤怒的上帝,上帝的女兒讓世人知道了自己的死期。由此引出了一個常見的關於生命的問題:如果知道了自己確切的死亡時間,人們將會如何來面對與處理這樣的處境?或者換一種說法,人們將如何面臨這一突如其來的「存在主義式」處境?

當知道不久於人世,我們會採取怎樣的態度來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呢?也許,大部分的人第一個想法是要馬上改變自己原來的生活,終究對他們來說,實際過的現實生活與夢想中的生活存在著極大差距,既然來日不多,不正應該是追尋夢想的時候嗎?但極大多數的人很快地就會發現,原來生活是由我們固有的思維方式,以及因之而來的慣習所造成的,改變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於是回頭仍舊過著原來的日子,等待死期的到臨,只是多了心頭的一份恐懼和悲傷罷了。

相反地,如果命中注定還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死去,這不正是一道「免死金牌」,保證了這段活著的時間裡,任何危險也不會害我們喪命,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做的呢?由此將會引出多少的人類的愚行與惡行?從這兩種反應看來,根本上來說,這個關於生命存餘時間多寡的問題,最終反映的是人們真正原有的性格與面對生活的態度。

然後,上帝的女兒逃出了天堂(天堂,一個沒有入口與出口的房子,只有耶穌知道怎樣黑進洗衣機離開),她的目標是要在人世間再找六位門徒,原因是,耶穌的門徒數十二是上帝喜歡的冰上曲棍球隊的人數,而十八的門徒才夠人數組成上帝的老婆喜歡的棒球隊人數,而上帝的女兒是比較喜歡媽媽的。 

六個門徒於是有了六個故事,各自有著自己相應的音樂,也成就了六本福音書,這便是《超新約全書》。

關於《新約》,透過1945至1946年發現的「拿戈.瑪第(漢馬地)古抄本」以及1947年出土的「死海古卷」,現在人們已經知道早期的基督教福音書並不是只有通行《新約》裡的「對觀福音書」和《約翰福音》四本而已,而是充滿了各種內容迴異的眾多福音書。「福音」(Gospel)的意思是「好消息」。在《新約》四部《福音書》中,宣布的是耶穌(神)為世人贖罪死而復活,世人因信得救這個好消息;而在這些新出土的、被歸「次經」或「偽經」的眾多福音書(也就是正統基督教所謂的異端)裡,有的內容與耶穌的生平或救世有關,但與正統福音書所述有所牴觸,例如,前一陣子造成話題的《猶大福音書》(http://www.nationalgeographic.com/lostgospel/document.html)的內容,就表明了猶大出賣耶穌是整個神拯救世人計劃裡的一部分,而非傳統認定的是為了三十個銀幣的貪財之舉;有的內容講的是關於聖禮的意義與價值,如《腓力福音》;有的輯錄了耶穌的語錄(《多馬福音》);有的談到了耶穌復活後所給予的啟示(《馬利亞福音》)。

傳統《新約全書》是上帝的兒子的門徒所記載的事跡,《超新約全書》則是上帝的女兒記載門徒的事跡,六個故事構成了敘事模式裡的「故事套故事」,宣講了新的福音書的主題──「愛」,電影最後,六個故事不但與上帝的女兒這個故事融合成一個故事,同時成為電影結局的重要關鍵──「最後的晚餐」上有了十八位門徒,終於夠組成一支棒球隊了。

上帝的老婆一開始就是一個被打壓的家庭主婦,每天面對著憤怒的上帝,她只能默默不語地做著家事,唯一的興趣就是她收集的棒球卡;直到有了十八位門徒,她終於有了自己的(或者說恢復了原來的)名號──女神。

女神重置(reset)了上帝的電腦,將所有人的死期通知關閉,同時拯救了險些發生的空難。要到這個時候,我們才了解到《超新約全書》這六本福音書帶來的好消息——拯救世界末日。

電影的結局,掌管人類命運的電腦已經完全由女神控制了,而這位女神是帶著純真善良的笑容的(與憤怒的上帝形成多大的對比啊)。這時,天空的色彩不再是單一的藍(理性的顏色),而是如手機、電腦的桌布般變換成各式各樣的圖案與色彩──女神不僅拯救了人類,同時讓這個世界更漂亮、更生動活潑。

這個「復活的女神」的喻意是很明顯。復活既表現在女神身份上的回復,也表現在古老神話裡「大地之母」的復興;它既是對父權暴力的反抗與勝利,也是對生命(人類、萬物、地球的生命)的重生與振興。因此如果只是用一種「女性主義」的觀點來看待這個結局恐怕是不夠的,因為「復活的女神」的喻意包含的內容要多得多,至少還得要加進古老神話裡「大地之母」這樣的生態觀念,而這也呼應了自二十世紀後半葉開始的「女神復興運動」中的生態女性主義思潮。

女神復活了,那憤怒的上帝呢?為了抓女兒而來到人間的上帝,暴躁自大的個性不但常遭來一頓拳打腳踢,最後還被當成非法移民,被法國政府遣送出境。

在一個大部分人信仰天主教的國家,可以拍攝這樣一部拿上帝開刀的電影,這除了表明在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裡言論自由是怎樣受到保障之外,或許也提醒信教者與不信教者,一個有堅定信仰的人是不會因為一部電影就放棄他的信仰或改宗的;相形之下,那種宣稱要改革開放的國家,卻因為擔心人民的「思想錯誤、腐化」,而必須為電視節目制定所謂的「製作通則」,來羅列出不可以製作、播映的內容,從這裡,大概就可以看出民主國家與集權專制國家的重大差別所在了。


台長: Kouji
人氣(2,03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電影 |
此分類下一篇:觀影隨想:「幻の光」
此分類上一篇:觀影隨想:一個關於家的故事——「遺落戰境」(Oblivion)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