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2-18 21:14:00| 人氣86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皇矣上帝(7A)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帝告訴文王說:
我把祝福賜給聖明有德的賢哲,
他不大聲斥責、不用嚴厲的怒色,
當了君長也不將典章律法任意變革,
他可以沒有知識、沒有智慧,
但是會時時順服上帝的誡命法則。

================================
【註解】

這一段的原文和註解如下:

帝謂文王,予懷明德,【38】
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39】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40】
 
【38】予,我;懷,歸給、賜給之意。

【39】以,與;「不大聲以色」的意思是,不要動不動就大聲斥責、隨意給人嚴厲的臉色。

革,更、變革、變更之意。《毛詩正義》解釋說:「夏,諸夏也(指中國),天之言云:我歸人君有光明之德,而不虛廣言語以外作容貌,不長諸夏以變更王法者。不長諸夏以變更王法者,謂為諸侯之長自以身居尊位,无所畏憚變亂正法也。崇侯與文王俱為紂之上公,是長諸侯也。」也就是說,不要當了全中國的諸侯長之後,就任意把祖傳的典章律法更改、甚至弄亂。

「不長夏以革」的第二個解釋是:「不齊之以刑也;夏謂夏楚,楚作教刑也;革謂鞭革,鞭作官刑也。」

「不長夏以革」的第三個解釋是:「不以長大有所更則,以夏為大;非以幼弱未定長大有所改更,言幼而有天性,長幼一行也。」

關於這一段,《中庸》說:「詩云:『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子曰:『聲色之於以化民,末也。』詩曰:『德輶如毛』,毛猶有倫。『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

這段話的大意是(見【附註】):

上帝祝福聖明仁德、不大聲斥責、不隨意顯示嚴厲怒色的人。孔子說:「用大聲、嚴厲斥責的方式施行教育,是最不好的方法。」仁德輕如鴻毛,而鴻毛可以比做倫理(指仁德輕如鴻毛,人人可以舉起,卻常被忽略不願實行)。上天無聲無味的運行(與教化),是一切最高的原則。「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跟孟子所說的「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的道理一樣。

【40】《毛詩正義》解釋說:「其為人不識古不知今,順天之法而行之者,此言天之道尚誠實貴性自然。」

在這裡,「順帝之則」的「則」指上帝的法則誡命、或天道。既然如此,那麼上帝的法則誡命是什麼呢?

墨子解釋說:

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也。〈皇矣〉道之曰:『帝謂文王,予懷明德,不大聲以色,不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帝善其順法則也,故舉殷以賞之,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名譽至今不息。故夫愛人利人,順天之意,得天之賞者。

非獨子墨子以天之志為法也,於先王之書大夏之道之然:『帝謂文王,予懷明德,毋大聲以色,毋長夏以革,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此誥文王之以天志為法也,而順帝之則也。且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實將欲為仁義,求為上士,上欲中聖王之道,下欲中國家百姓之利者,當天之志,而不可不察也。天之志者,義之經也。

由上面墨子的解釋可見,上帝給世人訂定的法則誡命有兩個:一是「愛人利人」,二是「順天之意」。墨子認為,凡是懂得如何「愛人利人,順天之意」的君子,會得到「天之賞」,上帝一定會祝福他。

但是,什麼是「愛人利人」呢?

所謂「愛人」就是孔子的「節用而愛人,汎愛眾而親仁」,孟子的「以其所愛,及其所不愛;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墨子的「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的意思。所謂「利人」是「為世人謀福利」的意思。

什麼又是「順天之意」呢?

所謂「順天之意」是《史記》、《尚書》、《詩經》、《國語》等古經文所說的「敬順昊天,清意以昭待上帝命;欽若昊天,以敬事上帝;小心翼翼,昭事上帝,上帝臨女,無貳爾心;蚤晏(早晚)無失,必順天道,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禮以順天」的意思。

綜合以上的解釋,〈皇矣〉這一段詩文的大意是:

人人都要學習如何成為一個「以德為本」,即:一個聖潔光明、又有仁德的君子。人的知識、智慧都有限,在永恆無限的上帝面前算得了什麼?不過是渺小微不足道之物而已!

所以不管我們知識有多好、智慧有多高,在上帝面前都要謙卑,不把自己的脾氣個性放在第一位,不以渺小人類的思想當做法則(更不能迷信鬼神、亂造偶像),而是要把上帝的法則誡命(愛人利人,順天之意)當做生活的依據,唯有如此,才能受到上帝的祝福,得到上天的賞賜!

=================
【附註】

《中庸》的這一段文字可見下面的解釋:

《四書章句集注》解釋說:

所謂不顯之德者,正以其不大聲與色也。又引孔子之言,以為聲色乃化民之末務,今但言不大之而已,則猶有聲色者存,是未足以形容不顯之妙。不若烝民之詩所言「德輶如毛」,則庶乎可以形容矣,而又自以為謂之毛,則猶有可比者,是亦未盡其妙。不若文王之詩所言「上天之事,無聲無臭」,然後乃為不顯之至耳。蓋聲臭有氣無形,在物最為微妙,而猶曰無之,故惟此可以形容不顯篤恭之妙,非此德之外,又別有是三等,然後為至也。

《禮記注疏》解釋說:

言我歸有明德者,以其不大聲為嚴厲之色以威我也。言天謂文王曰:我歸就爾之明德,所以歸之者,以文王不大作音聲以為嚴厲之色,故歸之。輶,輕也;言化民常以德德之,易舉而用其輕如毛耳。倫,猶比也;載讀曰栽,謂生物也,言毛雖輕尚有所比,有所比則有重,上天之造生萬物人,無聞其聲音,亦無知其臭氣者。化民之德,清明如神,淵淵浩浩然後善。子思既說君子之德不大聲以色,引夫子舊語聲色之事以接之言化民之法,當以德為本,不用聲色以化民也。若用聲色化民,是其末事,故云:化民,末也。


台長: 中生
人氣(86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