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搞錯,台灣將由無商不奸的商人講道德?
商人怎麼了?你不知中國傳統商人的義信觀嗎?那可讀我館《台灣共犯體》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History/LSTaiWanGongFanTi.mht第六章 近代中國與台灣
(四) 中國傳統商人意識與儒家的關係……………………………
1 儒家的經世思想與商人觀……………………………………
2 商人的職業倫理與自我意識………………………………
(五) 韋伯論儒教社會與資本主義………………………………
1 金融…………………………………………………………
2 城市與行會…………………………………………………
3 天子與神祗…………………………………………………
4 封建國家……………………………………………………
5 官僚體制……………………………………………………
6 教育與考試…………………………………………………
(六) 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
1 余英時………………………………………………………
(1) 余氏對韋伯的誤解…………………………………………
(2) 中國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
2 杭之的批評…………………………………………………
3 金耀基的批評………………………………………………
4 精英儒家與世俗儒家………………………………………
5 包遵信的看法………………………………………………
6 黃光國的《儒家思想與東亞現代化》……………………
少來了!不就像陸劇裡的徽商 《胡雪巖》以及晉商《喬家大院》《白銀谷》(後評),義信還不是為利。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173/20060625062629這個嘛!雖不應以人廢言,但張榮發、許文龍等善變善騙之台灣商人,實在沒資格講道德。
憂亂象 張榮發辦「道德」雜誌【聯合報╱記者蔡惠萍07.12.18
明年一月十日,台灣將多一本雜誌,但不是教人賺錢,也不談八卦、時尚,只談「道德」、完全免費,還自付郵資寄給訂閱者。張榮發基金會將發行「道德月刊」,以「人生十二堂道德課程」為核心價值,盼將古老卻逐漸逸失的價值重新喚回。
這本聽來有些嚴肅、甚至以為是「佛書」的雜誌,幕後的「推手」是長榮集團總裁張榮發。張榮發是日本雜誌「New Morals」(新道德)的忠實讀者,他對於這本專門談論家庭、倫理、友情及探討各種日本現象面、發行已超過卅七年的雜誌愛不釋手,由此發想希望在台灣也創辦一本從道德出發的雜誌。
張榮發基金會表示,張榮發對於現在社會亂象、道德秩序淪喪,內心充滿憂慮,他感慨其實台灣社會有許多感動人心的人與事,卻都不曾被報導,媒體焦點始終在於政治的惡鬥及社會的八卦腥羶,所以才想來辦一本喚醒善良人性的雜誌。
基金會表示,張榮發特別交代,雜誌內容一定「童叟能識」,因此,月刊也跳脫了一般人對「道德」原有的沉悶印象。
基金會執行長鍾德美說,這本月刊以「人生十二堂道德課程」為核心價值,包括孝行、友愛、夫婦和睦、朋友互信、謙遜、博愛、修學習業、智能啟發、德器成就、公益世務、遵法、義勇,且十二個品德都是由張榮發親自一一註解,可見他重視的程度。
在創刊號中,邀請學者林火旺及長榮高層主管撰寫文章,未來也將轉載中譯「New Morals」文章。為了讓讀者能夠隨身攜帶閱讀,道德月刊是採卅六開本(十二點八乘十八點二公分,比讀者文摘還小)的小手冊型式,含封面僅廿八頁,走輕薄短小路線。
道德月刊初期發行兩萬份,雖是免費贈閱,但須由民眾主動索取。
基金會歡迎民眾踴躍索取,並免費寄至府上。
封面到文章 張親自審訂
道德月刊從發想、設定主題、編輯甚至封面,張榮發不僅「樣樣管」,還親自審閱每一篇創刊號的文章、退了不少稿。
在長榮集團好幾個辦公室裡就掛著「道德心」的匾額,「道德心是長榮非常重要的精神!」已經在長榮超過卅年資歷的聶國維說,道德心就是長榮的企業文化。
聶國維說了幾個小故事。長榮要求每位員工上完廁所,要把洗手檯水漬擦乾淨,讓每個後用者都感到舒服;過去每到旺季,長榮海運的船都會「滿掉」,這時,張榮發會要他們「想辦法讓中小企業的貨上去」,因為如果貨出不去,公司的信用狀就不能存到銀行。
聶國維說,張榮發好幾次說過,「我這輩子做事業賺錢也賺了很多,現在是做公益的時候了」。
創刊號封面是一幅名叫「快過年了」的畫,是一位六十歲才開始執畫筆的素人畫家李涼的作品;不意外的是,封面也是張榮發挑的,張榮發不僅收藏了多幅李涼的作品,兩人更是知交。張榮發基金會執行長鍾德美說,李涼作品讓人回憶起台灣過去古早的、美好的年代。
直言集》老掉牙的價值 最基本的渴望【聯合報╱記者蔡惠萍】
每年到了歲末,日本漢字檢定協會都會公開徵求漢字,作為這一年的總結,今年的代表字居然是「偽」字,其實,偽字的另一面,映照出日本社會對「真」的渴望。
美國前兩年也選出了「integrity」做為代表字,強調正直的精神。不論東西,不約而同地重新標舉被視為是老掉牙的傳統價值,反映著失落而亟欲尋回的美好。
「道德」何嘗不是呢?台灣這幾年來,似乎成了一個沒有紅線也沒有底線的社會,很多過去我們以為「再怎麼樣都不能觸碰」、「無論如何都不能踰越」的標準、原則,一樁又一樁被輕易地毀棄,直到我們再無可恃。
有一陣子,政治人物的「品德」、「品格」成為社會上討論的焦點,手握最大權力本應是社會標竿的政治人物,往往卻是品德、品格教育的負面教材,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結果,讓原本最低的門檻卻成了最高的標準,社會再也沒有「典範」可循。
很多古早的、美好的價值的「不存在」卻提醒了它的「存在」,復古往往是現實的失望;這幾年來,大家漸漸都不談道德了,但這不代表大家不在意、不渴求,甚至當社會人心走到盡頭谷底時,反而會在乎最原始、最基本的訴求。
現在有企業家放著可以賺錢的時間、精力,反而投注在一本薄到不起眼、既不賣錢甚至還要花錢的刊物,錙銖必較、細細琢磨著每一篇的文字、用語,設法讓內容活潑、版面吸引人,目的只是為了讓大家看到老掉牙的「道德」兩個字,進而反思、內化,這種近乎「傻勁」的行為,背後所代表,何止是道德? 道德
《道德月刊》有何用?【聯合報╱黑白集】2007.12.19
張榮發將在新年發行《道德月刊》,宣揚「人生十二堂道德課程」,免費贈閱。
道德是「崇善去惡」的實踐,亦是「正義」的總稱。張榮發在其功成名就之際倡導「道德」,是想告訴國人:一個企業家的最後追求亦是道德;希望實現一個道德的自我,與道德的社會。正如日前四百位醫界領袖一樣,他們對國家社會的期許,也不外「道德」二字。
其實,人類幾千年來的文明追求,皆不外「道德」二字。君主專制不道德,所以有了民主;人治不道德,所以有了法治;資本主義出現不道德,所以有了社會主義;族群歧視不道德,所以要落實族群平等;選舉被當權者把持不道德,所以有了中選會;行政獨裁不道德,所以有了依法行政……。可見人類的所有文明,皆在追求道德的實踐。
台灣目前的危機是:道德竟然有待醫師來衛護,竟然有待張榮發來主張。試想,張榮發每月贈閱兩萬份《道德月刊》,但政治人物分分秒秒皆在透過鋪天蓋地的傳播網絡製造「不道德」或「反道德」的業障,莫怪國人所見是一個魔長道消的台灣。
台灣只有「民主」的空殼,卻無道德的內涵;好像只要不擇手段地贏得選舉,然後就可倒行逆施地恣意統治。台灣也只有「本土」的空殼,而無道德的內涵;遂致以「本土」掩飾貪腐,以「貪腐」腐化本土。因此,民主與本土,皆淪為「崇惡去善」,皆違背了正義。
莊國榮是「道德」的表率,謝志偉是「正義」的化身。四百位醫界領袖的呼喊有何用?張榮發的兩萬本《道德月刊》有何用?
花12億元 教部推有品運動【聯合報╱記者薛荷玉2009/06/18
教育部宣布今年將撥十二億經費推動「台灣有品運動」;並在調查全國四千多所學校後,選出「尊重生命、孝親尊長、負責盡責、誠實信用、團隊合作」,作為最優先推動的五項品德核心價值。
有品運動包括推動「品德伍佰:新世紀品德教育策略聯盟中心學校」三年計畫,第一年補助五百所學校推動品德教育,每校補助四十萬元,第二年擴大為一千五百所學校,第三年推廣到所有學校。
教育部訓委會常委柯慧貞表示,未來各校也可選出自己優先推動的核心價值,利用「啟發思辨」的方式來幫助學生學習。
教育部列出卅項品德核心價值,請國小至大專的各級學校選出最應優先推動項目,結果以「尊重生命」與「孝親尊長」得票最高;小學選出第一名的核心價值是「孝親尊長」,但大學「孝親尊長」滑落到第五名。
認為應優先推動「圓融中庸」、「歡喜承受」核心價值的學校,各只有百分之三及百分之五,得票最低的是「天人合一」。
今年投入有品運動的經費有三億,除品德教育預估經費二千萬,還包括之前已宣布過的藝術家駐校、送書給小一新生、及擴充公共圖書館館藏等閱讀計畫,及推動節能減碳的校園環保計畫;明年的預估經費為九億元。
教育部昨天大張旗鼓在台北車站舉行「有品列車啟動」的儀式,包下四節台鐵車廂把馬英九總統及有品大使、學校代表載到板橋,再原車載回台北;馬英九在十分鐘的車程,與信誼托兒所的十六位中班小朋友,一同聽老師講「會飛的抱抱」故事。
挨轟後 品德教育經費大刪7成【聯合報╱記者薛荷玉2009/06/24
教育部上周宣布要花十二億元推動「有品運動」,被批評華而不實。教育部長鄭瑞城昨天表示,「不是說品德教育就可不用花錢,只要花得適當,就會有加強、輔助的效果。」政府不能在有品運動缺席,只是態度要謙虛,擔任合作角色。
上周的「有品列車」活動即花費八十萬元,鄭瑞城說據他了解,拍攝宣導短片的費用就占近一半,他已指示所屬,教育部未來的活動將盡量「素樸雅緻」。
鄭瑞城表示,很多人質疑有品運動為何要花費這麼多的經費,其實,其中的藝術扎根、終身閱讀、環境保護等三項計畫都是原來就有的,只是因應有品運動,內容做了些微調整,「只有品德教育這部分是新的。」
在被外界批評後,鄭瑞城也宣布,原訂今、明兩年的十二億經費,將刪減成九億七千多萬;主要刪減的經費在「品德教育」部分,由原來的三點四億,改為今年兩千萬、明年八千萬,刪了七成左右;原來預計推動的「品德五○○」,明年起補助五百校各四十萬元,縮水為「品德一○○」,只補助一百校。
鄭瑞城說,品德教育很難說怎樣推動才有效,因此先從小規模「試做」,如果有效果,明年的經費還可彈性再增加。
教育部訓委會常委柯慧貞表示,今年的兩千萬預算一部分是教材研發、彙編典範事例;其次是人才培訓,辦理校長、老師的品德教學成長營,及家長的品德教育活動;還要辦理品德教育的分區論壇,每一部分經費約六百萬元。
三品教育:教育部要改善別退縮【聯合報社論 2009.06.29
教育部打算花十二億元推動「台灣有品運動」,噓聲居然比掌聲多。教育部長鄭瑞城急忙出面解釋,並將經費砍了兩億多。其實,各界對「三品教育」仍有期待,教育部應改善,別退縮。
教育部提出四項計畫:品德教育、終身閱讀、藝術扎根、環境永續;又標舉五大核心價值:尊重生命、孝親尊長、負責盡責、誠實信用、團隊合作。
這些綱目夠不夠格作為下一世代的三品教育的方針?細究起來,四項計畫其實是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概念,如今硬湊在一起變成一杯「三品大拼盤」;後者五大價值則像是老師們的「願望清單」,透出濃濃的八股味兒,既看不出全球化時代的前瞻性,也缺乏培育民主社會公民的進步性。
其實,品德、品質、品味,三者雖可能有交集,卻亦常有分殊,不能混成一杯「雞尾酒」;再以教育當局所推舉的「有品人物」或「好樣團」而言,這些典型的主要特徵皆在「成功」,因而極可能使學生分不清「三品」與「成功」的價值分殊;這類典型所產生的示範效果,可能尚較傳統的「孔融讓梨」、「司馬光打破缸」更高不可攀。尤其,倘使學生陷入「成功才有三品」的誤解,那就離題更遠了。
至於三品教育到底該怎麼教?依照公務員的行政模式與慣例,我們可以想像,這近十億元的有品運動經費,將分年度層層核撥各校;再依照歷年大型教育會議的決議,「融入學校課程和教學活動中,並列入校務評鑑,作為年終績效考評」。
我們很擔心,「有品運動」又變成台灣孩子的新考題;所謂「融入教學」、「績效」或「評鑑」又變成教育界慣行的紙筆測驗,或者「以考試帶領三品」,納入升學計分中。這恐怕就會成為一場校園災禍。如今的「三品問題」,其實是出在兩大方面。一、學校教育方面:正常教學與「三品」脫鉤,老師的言教、身教,及人文、公民,與音樂美術教育等,不能進入人格陶冶的層次,亟待強化其潛移默化的功效。二、社會教育方面:成人世界的示範,尤其是政治人物的示範太過惡劣(還有最近引起議論的「名嘴」現象),反品德、反品質、反品味,一傅眾咻,下一代薰染其間,還奢論什麼「三品」?要解決這兩大問題,主政者實有不可旁貸的責任。(楨:名手呢?比如此社論不諦要官當聖人+能人,而不知政治和文官本質)
做人有品德,做事有品質,生活有品味;這也許正是天下父母及學子們對「全人教育」的憧憬。但眼前抬出的「三品運動」,社會議論紛紜,這正好給馬團隊上了極有價值的一課,不啻反映了:其實,民眾對「三品教育」有期待,但亦對「形式主義」與「八股思維」有疑慮。教育部不必因各方責難而退縮,反而應在批評與論證中找到實現「三品教育」的更佳方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