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2-06-07 02:11:53| 人氣11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Before Departure ---- 淺談西蒙波娃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甚得我心的一位新銳作家鍾文音為了探訪畫家高更蝕刻性靈時的足跡,不惜跋涉千里來到玻里尼西亞群島,撫摸昔日高更作畫的壁廊,下塌高更酣睡的臥舖。若問我,何處是一生必經的行腳,西蒙波娃與沙特埋首存在主義動人章節的咖啡館是也。

「德芙羅朗咖啡館(Café de Flore)」,在巴黎,在左岸。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的鉅作「第二性(The Second Sex)」為二十世紀中期的婦運歷史寫下新頁,彼時女性自覺與平權意識的滲透,招然若揭。初入社會學殿堂的我,因一位現代文選課教授的迪啟,將自身遭遇(說是遭遇,不過是一點對性別歧視的義憤填膺罷了)與此書中譯本內化為課餘時的喜好。參加過幾次因彭婉如遇害而衍生的女權遊行後,更堂而皇之地自詡為「女性主義者」的一份子了。

「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女人不是生成的,是形成的)」是西蒙波娃的經典名句,她致力擴張女性命運的選擇性,終身未婚、不育,挑戰女性為妻為母的天職,並與法國存在主義大師沙特保持靈魂伴侶關係。他們恆常蜷坐咖啡館一隅,或寫作,或討論,或實踐生命。「存在即為虛無」,或許當下的星光花火才顯深刻。年少的我對她與他的故事,神往不已。

前陣子和未來指導教授取得聯繫,發現她亦嫻熟於Women Studies與Sexuality,一來討她歡心,二來思念西蒙論述甚鉅,我又搬出這些入門書,細細捧讀。進而發現,西蒙波娃希冀同時扮演主體、客體,男與女,遂和沙特達成某種精神與身體上的協議:保持誠實、自由與開放,然而她晚期苦於應付沙特「周旋不止的紅粉知己」,對照沙特的剛強與自信,似乎又限自己於「第二性」----箝制、封閉與附庸的角色中了。德國女性主義學者Alice Schwarzer更認為,和沙特的共生或許也是波娃不得已的策略,使自身取得男性遊戲空間裡的通行證;若無依附於沙特,在他影子背後降格為「第二性」,波娃的作品或許難以出版、論述難以弘揚,更難以安全自如地被允許作「男性的」思考與行為了。

咖啡館依舊浪漫,這廂性別權力論略顯沈重,然則我的人生奔赴如期舉行。波娃,今年耶誕見。

台長: 蘇菲田
人氣(11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