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2-25 12:02:01| 人氣2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英雄教育:為那個瘋狂年代敷上癒合的傷藥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刊於2005年十二月號Look DVD雜誌)

《英雄教育》片名Napola指的是當年希特勒所創立的軍事寄宿學校。Napola分散於德國各地,專門召募18歲以下優秀純良的日耳曼年輕人,為納粹培養未來的接班領導人。因此,Napola的學籍在當時甚至被視為躋身納粹最高統治階級行列的敲門磚。電影透過兩個對人生懷抱熱切夢想的年輕人,加入Napola而經過了一連串的事件後,他們不得不重新檢視自己的人生觀。

◎互相矛盾又互相貼近

菲德烈出身自工人家庭,每日為生活而奔走勞碌。在偶然下,他的拳擊天份為Napola教師相中,招攬他進入軍校就讀。不顧父親的反對,渴望脫離貧窮的菲德烈悄悄揹著行囊離家出走,走進了Napola的大門。另一方面,相對於陽光堅韌、出身貧賤的菲德烈,艾伯特就像是一朵經不起風霜的柔弱花蕾。喜愛文學、敏感纖細的艾伯特在強調紀律與強悍的軍校裡彷彿是格格不入的存在,只因為他父親在納粹政府位居高官,才強迫將他送入Napola就讀。

菲德烈與艾伯特宛如天秤的兩端,陽剛與陰柔、低賤與尊貴,但在眾多軍校生中同為異類的兩人,均忍不住對彼此產生了好奇心。菲德烈與痛恨納粹的父親無法互相理解;艾伯特那身為軍人的父親,也對柔弱斯文的艾伯特嗤之以鼻,反倒更欣賞體格健壯、拳拳生風的菲德烈。抱持著對身份背景與對上一代的懷疑,對未來的迷惘、對Napola作風的排斥抗拒,親暱感與友情,甚至是些微的忌妒心,逐漸在兩人之間萌芽,悄悄將截然不同的菲德烈與艾伯特拉近在一塊,產生奇妙的情愫。

◎終戰六十周年紀念

這一甲子來以納粹或二戰為題材的電影從來沒少過,然而二戰電影在德國卻始終是項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禁忌,深怕觸及到這塊德國人民心中卻屈辱也最不堪的瘡疤。然而來到終戰六十周年紀念,德國人終於揭開了傷口上的染血紗布,以第一當事者的身份及切入觀點,拍攝出數部二戰電影:《英雄教育》、《帝國毀滅》與《Sophie Scholl: The Final Days》,合稱為「終戰三部曲」,為那個瘋狂年代敷上癒合的傷藥。

就如同英國的《瑪德琳姊妹》、《監獄風雲》或史丹利庫柏力克的《金甲部隊》,不論身處於修道院、軍隊、監牢還是軍事學校,此類權力宰制極端不平衡的高壓環境裡,越是能從中挖掘出人性的醜惡面貌,《英雄教育》亦如是。不同於其他此類電影,《英雄教育》中的菲德烈終究沒能向高壓體制敲出反擊的一拳,只能隨著夢想破滅而消極選擇出走,更顯無奈。

台長: Quiff
人氣(2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光影流瀉 |
此分類下一篇:鐵男總動員:《刺激1995》打美式足球
此分類上一篇:隱劍鬼爪:終究得捨棄手中的刀劍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