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2-16 14:28:12| 人氣3,238| 回應1 | 下一篇

梁家豪的陶藝創作自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梁家豪的陶藝創作自述
過渡空間

摘 要

第一章 創作起源與理論基礎

第二章 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的形成

第三章 創作理念的重組與系統化

第四章 創作的實踐與發展

第五章 創作材料與技術紀錄

第六章 自我評論與檢討

 

摘 要



此次作品的呈現,在透過單純造形的交錯臨界面上,賦予能穿透密閉空間的開口,並構思利用不同概念的開口,營造出除了主體量感之外,因開口的穿透,而蘊含有另一種反相空間的存在。此外,存在於臨界面的開口,因光的投射與延伸,凸顯了陶瓷表面質感的豐富與多變,並且不自覺地引領觀賞者進入作品的內在部份,而陰影的阻擋,卻又回絕了我們想要一窺究竟的慾望。因此,希望透過開口的切入,去發覺造形表徵下的另一空間,並藉由表象與隱性互為存在的空間,去架構此次作品的形貌。

 

第一章 創作起源與理論基礎



在這一章中,我將創作背景分為三小節敘述,一是個人的成長體驗,二是觸動創作靈感的起源,三是我對現代陶藝的認識與理論基礎。在「成長的體驗」中,我以探討個人的成長背景為出發點,不斷剖析自己的個性、挖掘自己的創作靈感,以及對於造形美感的見解。在「觸動創作靈感的起源」中,則來自於旅行中的回憶及生活經驗的觸動。而「理論基礎:現代陶藝的本質探討」中,則在敘述我在台灣藝術大學六年來學習陶藝的心得,說明我對現代陶藝的認識、我選擇陶藝創作的原因,以及對於現代陶藝的特質探討。



第一節 成長的體驗



我自幼生長在樹林的鄉間田邊,經常遊玩嬉戲於田野之間,對於大自然的泥土、空氣、流水、植物及花卉等,懷有一份特殊的情誼與親切感,因此在自然景觀中,不論是細部形態上的巧妙變化,或整體氣勢上的流暢壯麗,都在我年幼的心靈裡留下鮮明的印象,並成為我創作靈感的豐沛養份。

由於童年時期與大自然深刻接觸的機會,感受自然大地孕育生命、滋養萬物的力量,這份無窮的力量,使我更覺得自己在大環境中的渺小與微弱,因而對大自然懷著一份敬佩與崇拜的心情,這份心情令我在創作過程中能虔誠、虛心地向大自然學習。

此外,幼年階段經常穿梭於田野間,寬廣的稻田是我馳騁的場所,自然的素材是我嬉戲的工具,從遊玩中體驗了動手做的樂趣,這份經驗一直影響到我之後的學習歷程,從小學時代的美勞課、中學時代的工藝課,直到進入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就讀,向更高深的知識與技能作學習,逐漸養成了動手製作的習慣,也樂於感受親手製作的喜悅,充分地滿足了我創作的慾望,這正是我從事陶藝創作的原動力。



第二節 觸動創作靈感的起源



生活的體驗與自我思想,是觸動我創作靈感的起源,也是形成作品創作的要素。如前章所述,在我的成長背景中,與大自然的接觸互動,成為我生活經驗中的重要部分,而從大自然中所得到的感受與啟示,則形成了我在創作時思想意念的主要來源。因此,大自然的泥土、空氣、流水、植物及花卉等,自然成為個人創作表現不可或缺的素材。



一、旅行中的回憶

回憶大學四年的學習生涯,大一及大二是我在學生時代最燦爛繽紛的時光,在這階段我幾乎遊遍了台灣知名的旅遊景點,從北到南如:東北角海岸、陽明山國家公園、阿里山、玉山、澎湖、墾丁渡假村、台東知本、綠島、蘭嶼等等,其中最令我感動與難忘的,是到最具原始風貌的蘭嶼海邊遊玩,記憶中,我在暖暖的陽光下、細白的沙灘上,撿拾著五花八門的貝殼,當時心情就像眼前大海般的寧靜,享受著與大自然如此貼近的感覺。因此,隨著到各處旅遊,我所收集的貝殼成為我許多旅遊中美好回憶的縮影。





二、生活經驗的觸動

從小與大自然接觸的回憶和長大後遊遍許多自然的景點,成為我生活經驗中重要的一部分。我從自然物的造形裡,體會到有機形態的美感與生命力;從貝殼的旋轉造形中,觀察到縫的形態變化與神秘空間;從花卉的生長形態裡,察覺到花瓣的開口與中間花蕊部位深不可測的感受;從泥土的觸感中,體驗到真實與直接的肌裡質感;在陽光的自然照射下,溫暖的氣氛、單純的色調,影響了我對色彩的偏好。因此,在創作靈感的起源上,個人生活的體驗及自然景觀的片段成了提供我造形創作的思考泉源。

關於這次的創作主題「過渡空間」,透過旅遊經驗與大自然的海邊、沙灘接觸,我從貝殼的自然形態中,觀察到內、外空間造形的特質,並將這特質發揮在陶藝創作上,因此,貝殼的造形成為引發我一連串創作靈感的最初來源。



第三節 理論基礎:現代陶藝的本質探討



在台灣陶藝界的一般用語裡,「陶藝」與「現代陶藝」兩個名詞並無嚴格區分,在多數評論者的用語中,兩者甚至可以互換。有的學者把1960年代之前稱為近代陶藝,之後的稱為現代陶藝,其理由是1960年代首度有了個展的出現,它的出現起因於對資本主義社會規格化工業陶瓷的反撲,也意味著作陶人個性化的作品風格逐漸被強化出來[1]。

「陶藝」一詞在不同的文化裡,可能存在不同的定義,從不同地區的發展來看,陶藝一詞的意涵確實不盡相同。大體而言,形成現代陶藝的要素如下:



一、陶瓷的藝術性

現代陶藝屬於純藝術的範疇,對陶藝家來說,陶瓷是一種表現媒材,藉由此一媒材來傳達理念,表達個人的思想創意,因此,陶藝製作實質上是一種藝術創作活動。而現代陶藝是以藝術內涵為內容;以具體事物或抽象概念為題材;目的在於透過藝術形式,使陶藝家的自我意念得以表現出來[2]。

在我的陶藝創作中,黏土是主要的創作媒材,基本上是非實用的,因此屬於純藝術的範疇,著重於內涵思想的傳達,並以生活的經驗或景觀的片段為題材,透過不同開口的表現形式來呈現不同的意念,在作品實踐上則運用土片配合手塑的方式成形,因此我的創作是屬於純藝術表現的現代陶藝。



二、作品本身的原創性

對於一個稱職的陶藝創作者而言,其表現能力必需同時具備對「陶瓷材料、燒造技術及藝術內涵」的充分體認與運用[3]。這三項素養中,個人認為藝術內涵的表現能力列於首要,並以是否具有原創性為主要依據,因此,一件成功的陶藝作品,應可看出作者表現個人的原創性及創作思想;而材料科學與製作技術則居於次要地位,因為科學與技術層面只是烘托藝術內涵的兩大支柱,絕非僅以技術的高超卓越或材質的特殊性即可稱之為陶藝。

因此,在現今多元的藝術表現中,個人認為傑出的現代陶藝作品本身除了要有藝術內涵,而其形式或內容更應具備原創性,不論是想法上的創新,或成形技術上的創新,因為具有原創性的創作,才能使作品風格展現時代的精神與作者個性。最後,要達到這些目標,陶藝家必需具備充分的實踐能力。



三、陶藝生產中的偶然性

陶藝在生產過程中具有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來自燒造環節上的偶然效果。在陶藝製作的整個流程中,燒製過程是最後階段,創作者必須將已乾燥的作品送進窯內,經時間與火的焠煉,此時的窯內是一遍烈火;窯外是一心等待,期待最後降溫與出窯,因此在燒製的過程裡,是創作者最難以控制及預知的階段,而這份不確定感與偶然性,更是讓許多陶藝家樂此不疲,並且急欲探知、掌握的原因。

從燒製過程裡反映到現代陶藝創作中,「偶然」的美學意義顯得特別難得與重要。在我從事陶藝創作與燒製作品經驗中,在出窯時總是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結果不論是好是壞,對於燒窯經驗的累積都是一次可貴的機會,當然「偶然性」的效果往往也提供了我創作靈感,使我產生新的審美經驗,豐富了創作契機。



四、黏土材質的中空性

在表現三度空間的眾多創作媒材中,以黏土作為造形藝術表現的材料時,有個重要的特性,那就是:內外空間的特質表現[4]。這是其他材質所沒有的現象,因此,這個特質是每一個陶藝工作者在從事陶藝創作活動時,無法不去深思的問題,相反地,也提供了陶藝創作者廣泛探討及發揮的議題。

在陶藝造形中,為了燒成的需要,絕大部分的內部必須是中空呈現的造形,由於黏土造形在製作過程中必須經過充分的乾燥與熱處理,最後才能成為陶藝作品;若是實心的黏土造形,則容易因乾燥的不平均,或因燒製中無法承受熱脹冷縮的變化而龜裂等等,所以在創作陶藝作品時,必須將這種特性融入作品中。因此,黏土造形的中空特性成了現代陶藝創作表現的重要部份,近年許多陶藝創作者也善用黏土內外空間的特質,將個人的創意靈感建構在這種特色上並加以運用發展。在我的陶藝創作中,內外空間是我關心的議題,因此我常運用一個富變化性的開口,賦予在封閉的造形表面,來凸顯內部空間的存在,強調不同的開口在造形中所呈現的意義。



五、豐富的表現性

隨時代的脈動,1960年代,普普藝術在美國境內大為流行,工藝與藝術之間的界線逐漸消失,陶藝逐漸脫離實用性的創作而成為純粹的造形藝術媒材,這種重視黏土素材本質表現的現象,已然成為藝術創作的新趨勢。

我選擇以「土」作為創作的媒材,來傳達我的意念與情感,是因為黏土擁有豐富多變的質感表現,能夠真實地留下創作過程的軌跡和狀態;此外黏土本身具有相當靈活的可塑性,能輕易的捏塑出理想中的造形,這是其它材料如木材、金屬與石材等所無法替代與表現的特質:黏土中的色彩表現也相當豐富,不論是化粧土或釉藥的使用,都運用自如,此外,除了表現黏土本身豐富的特質外,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熱處理程序,它能夠表現陶藝作品時間性的特質,我們會在陶藝作品的燒製過程中,在適當的溫度時段予以停止,使土表呈現我們所期待的樣貌。總之,選擇黏土作為創作的材料,可具有下列優越的條件:豐富的質感表現、多樣化的造形呈現及鮮豔多彩的顏色運用。



六、知識與技能的整合性

  綜合以上所說的,一件成功的陶藝作品,都應可看出作者對材質的駕馭能力(科學)、製作的熟練程度(技術)及創作思想的原創性(藝術)[5]。這三項素養對一個陶藝創作者而言應是等同重要的。因為對材質的認識不足,必難望在技術上獲得成功;技術的笨拙,則在表達創作理念上不易發揮;藝術內涵的欠缺,則頂多只能期望當一名優秀的陶匠[6]。最後表現能力的整合,是影響創作者的最終結果,其中的科學、技術、及藝術三元素缺一不可,因為只有原創力而缺乏陶藝先備知識的創作者,是無法完全呈現其創作的,唯有找尋三者的平衡點,才能成就一件完美的陶藝作品,這也是我在學陶、作陶中不斷充實、反省自己的原動力。

第二章 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的形成



第一節 創作理念之形成



一、 內外空間的產生

當陶藝造形的內部空間不再有容積功能意義時,陶藝創作者可以運用內外空間的相互關係,來表達個人造形空間的意念,因此,陶藝造形可以說內部空間是具體有形的空間,雖然眼睛無法直接看見,但卻可以間接由外部造形來臆測或暗喻內部空間的存在[7]。因此,內外空間的過渡關係是個人在陶藝創作中造形表現的一個重要特質。

這樣的特質,我可以從自然景觀中獲取,如沙灘上捲曲的貝殼、枯萎的植物葉片、輕薄飄逸的花卉,到日常熟悉的地下停車場、攝影暗房中的隔屏、聯結兩地的隧道、拉鍊式的皮包、鈕扣襯衫、公車投幣箱、遮陽百葉窗,甚至是人體的嘴角、指間、牙縫、眼睛、耳朵等等。這些景象都有個共通的特質,那便是一再透露著造形所帶來的內、外空間,及隨之而來的神秘感受,這些景象與感受一直在我腦海中反覆浮現,也是我在創作構思時,不斷激盪思考的議題。



二、 過渡空間特性的營造

「過渡空間」是指在探討陶藝造形中靜態的內、外空間表現,企圖在造形的表面,透過不同的開口形式並搭配整體造形來詮釋不一樣的意念與感受,是我在創作時所欲表現的要素。「過渡空間」是在運用一個開口,來連繫造形的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似乎也提供造形的一個呼吸氣孔,並且這個開口是唯一可以連結內外的通道,因此,開口的表情變化,是我所重視的部份。

最初我從觀察貝殼與葉片的造形中,體會到「縫」所帶來的內、外空間關係及神秘的空間感受,那是一種「好奇心的驅使、神秘性的引誘及一窺究竟的慾望」,這份深刻、奇妙的感受,促使我之後開啟了一連串的創作旅程。

在我生活的經驗裡,大從自然的景觀、到日常熟悉的事物,小至人體的局部器官等,都是吸引我關注的地方,並提供我創作的題材。沙灘上旋轉捲曲的貝殼,留下漸漸延伸進入內部的開口;枯萎捲縮的植物葉片,產生若即若離的邊緣;飄逸大方的花瓣,中間花蕊是深遂的空間,產生一種既深且神秘的感受;地下停車場的出入口坡道,使車輛能順著坡道進入較陰暗的地下空間;攝影暗房中,藉由兩片隔屏或轉折,來達到阻隔光線的進入;兩頭的隧道口,象徵聯結無限長的兩地;被拉鍊拉開局部的皮包,燃起窺視探究的情緒;一顆鈕扣沒扣住的襯衫,勾動潛在無限的遐思;早年公車常用的檔板式投幣箱,層層阻隔,暗示無法找錢與退幣;室內窗戶常見的遮陽百葉窗,以手指撥開一片,展露出暑光的效果;嘴角的縫,暗示臉頰內側的空間;耳朵的造形順著耳殼輪廓旋轉,最後消失在中間的深不見底的耳洞等等。這些景象,都是在我的生活經驗中,觀察得到、體會得著的景象。

其實,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不論是自然或人為造形,都存在著「過渡空間」的造形語彙,然而,這似乎也訴說著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或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因此,在這次的創作表現中,我將「過渡空間」的造形特質,企圖透過不同開口之面貌,來詮釋不一樣的心情與感受。所以,在作品的表現形態上,個人生活的體驗及自然景觀的片段成為提供我造形創作的思考泉源。



第二節 造形表現之形式



一、 造形的基本形態

1. 有機造形的意義:自然造形存在於宇宙的物體,不論動物、植物或礦物,大自山川雲樹,小至一花、一葉、一小石,自然的造形,不藉由人類力量而生成,是以符合演化的生存為目的,因而具有生存的機能及美感的形式[8]。因此,在以大自然為題材的創作表現中,自然界的有機形態對我在造形表現的啟示極大,那是一種對自然形態中美感經驗的累積,追求一種有機的、生動的造形,其中含有強烈的生命力感受,因此截取自然景觀中的片段,展現有機造形的美感,成為我在作品上主要的表現形式。

2. 造形底部的消失:某些作品有造形的安定感,呈現一種靜止不動的狀態,如三角體、立方體、長方體等,因為造形底部比上方寬得多或底部與地面接觸的面積比較大,因而產生穩定安全的視覺效果。如同芭蕾舞者擅用她們的腳部動作,得以呈現漫妙的舞姿,當腳尖蹎起時,一股輕盈上揚的力量,使她們的動作更加輕巧流暢,相較於一般走路時腳跟著地的步法,則顯得笨拙沈重。在我的創作中,以圓弧曲線之有機造形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因此作品底部與地面接觸的面積比較少,呈現點和點的接觸狀態,在視覺上產生一種上升浮力,使整體造形更加活潑、更具動感。相對於塊體造形,則是面和面的接觸,因而產生沈穩安定的感覺。

3. 掛直立牆面之說明:這次展出的作品中,掛直立式於牆面的展示方式也是一大特點,這類作品大約佔了五分之一,由於展出作品以呈現「過渡空間」之開口造形為主要訴求,因此在造形呈現上,以直立式於牆面的展示方式,對於部份作品的整體造形與開口變化能比較直接、完整地呈現。此外,觀賞者的視覺角度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之一。



二、 質感的賦予

在我的陶藝作品表面,以黏土塑造並裸露坯土質感為主的造形表現,因此在坯土的部份,隨著黏土粒度的大小、熟料顆粒的多寡及金屬氧化物的成份,在質感、觸感與呈色上都會產生不同的變化。由於我的作品是以呈現開口造形的表情變化與內外空間的過渡關係,作為主要訴求,因此在坯土的選擇上,我大多使用塑性較高、熟料較多的粗質雕塑土,來作為我捏塑造形的主要素材。

為了能將黏土自然的肌裡質感表現出來,因此在我處理造形的過程中,希望藉由黏土本身靈活的可塑性與豐富的質感表現,能夠真實地留下創作的軌跡和狀態。但是為了避免黏土質感帶來過於粗糙的感覺,所以我常採用細泥漿以海綿拍打於作品表面的方式,並用細紗網於泥漿表面進行打磨,最後產生溫暖柔和的細膩光澤。這樣,不但可以得到沈穩細緻的裝飾質感與活潑的色彩表現,還可以保有造形本身既有的肌裡觸感,使作品增加了量感與活力。

此外,在有機造形的開口內側與斷面的質感處理,也是我表現的舞台,因此我會在開口內側與斷面的地方做不同的質感,與有機造形的表面相互對映,藉以強調開口在封閉空間的意義。



三、 色彩的表現

在我的作品中,使用單純色彩的表現是一大特點,此形式的產生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第一,在表現空間的造形上,作品透過「開口」為主的表現的形式,呈現其內涵意念,因此著重於造形與內涵的呈現,對於表面的色彩裝飾上,力求單純簡潔,不作其它繁褥的裝飾手法,使「開口」的造形意念能直接明確地傳達。

第二,在陶藝創作中,屬於黏土本質的表現自然是陶藝的一大特色,因此在我的創作中,造形表面的裝飾媒材,也是取自於黏土材料,經過時間的研磨,成為粒度極細的泥漿來使用,以呈現黏土本質的色彩。此外,我的陶藝創作,屬於純粹造形與意念的表現,並非實用陶藝,因此,在燒成溫度上設定為1100℃,較適合泥漿的發色,至於上釉藥的與否,便不見得那麼重要了。

第三,除了彰顯黏土本質的色彩表現外,陶藝所特有的燒製過程與色彩的選擇使用也是關係密切的,作品在窯盧中經過時間與火的焠煉,所散發出來的溫度感具有一種獨特的親和力,是其它創作媒材所沒有的特點。此外,自然景物亦是我重要的創作要素,對於大自然的陽光、泥土、空氣、植物及花卉等,懷有一份特殊的情誼與親切感,因此在色彩的選用上,我多以暖色調為主,如橘紅色、棕紅色、鵝黃色等,使作品趨於柔和、沈穩;此外,在搭配色彩時,也會考慮到創作時所欲表達的意涵,使作品造形和內涵能做最大的表現。



第三章 創作理念的重組與系統化



封閉造形的視覺心裡,帶來的是實心的、沈重的感覺;開放的造形,帶來的是空心的、輕巧的感覺。在我的創作中,便是運用開放空間的造形特質,即使只是透過些微的開口,也能營造出空心的感受,也就因為細微的開口使我們看不到內部空間,所以過渡空間的開口造形才令人產生其它的猜測、聯想、探索甚至神秘的情緒感受。

在上一章中,說明了過渡空間理念的形成,因此本章將對過渡空間的意涵加以重組與系統化分類,並依創作靈感起源的不同大體可分為:縫的延伸、探索的延續、空間的出口、神秘空間的形成。





第一節 縫的延伸



「自然」是一種沒有勉強的天性表現。我們來自於自然,本是自然時空中的一份子,與自然的關係當然是非常密切的。對於自然事物的喜好,是來自於本身簡樸的個性,加上喜好單純柔美事物的特質,促使我對自然物的好感,近而以此為題材,希望透過身體的感官感觸,將我個人主觀之直覺感受帶進我的創作中,所傳達出的是自我與自然物中的一種情感關係與關注心情。

此一階段創作靈感源自於自然的貝殼造形,並擷取了貝殼旋轉形體的特色,以及因旋轉而營造出來的內外空間表現,特別是貝殼表面順著弧面延伸進入內部的陰影處與暗藏的神秘感,深深地吸引了我關注的目光及探索的慾望,因此,關於「縫」的詮釋與表現便成為我創作題材的起點。

以貝殼造形為出發點的創作中,我首次感受到在完整造形下,細微的開口變化所帶來的微妙感受,並察覺到陶瓷材料所具有的中空特性,即背後的神秘感和空間感。「縫」的形式是內涵的表達,是一種內在精神的表徵,透過這樣的想法為出發點,我將對自然事物的精神觀感,表現在我的作品中,使不同開口表情的「縫」自然呈現不同的意涵。



第二節 探索的延續



除了貝殼造形的啟發外,在自然造形中,植物的形態也給了我相當多的啟示,如含羞草的開合動作、葉片因枯萎凋零而捲縮、豆莢因成熟結果而散裂的景象等,我從觀察植物的生長過程裡、優美的姿態曲線中,發現植物造形與生俱來蘊含的內外空間特質,尤其是在葉片邊緣與邊緣的臨界處,最容易營造出些微開口的造形,並延續我對「縫」的過渡空間感受。

由於我對自然物的喜好,加上一種內在精神的感受,我選擇將葉片生長的抽象感受,藉由外在形式的作品傳達出來。葉片造形帶給我的感受是輕薄的、柔軟的、飄逸的,具有悠然的曲線和柔順形態之特色,在自然造形的感受下,以葉片為靈感的作品中,面的構成為主要的表現形式,透過面的包合與圍繞,使造形外觀呈現細窄而狹長的「縫」,明快的面與陰暗的「縫」形成強烈的對比,「縫」的開口表情因此成為注視的焦點,雖然看不透造形的內部,但卻可確定內部空間的存在,我將這特質運用在表現過渡空間的造形上。

 

第三節 空間的出口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用品中,即使是簡單的器皿造形,也都存在著內外空間的特質,因內部空間存在於器體的內部,並藉由開口處來連接內與外的空間,因此,造形的開口變化與表現形式,成為了陶藝在內外空間造形上的重要因素,也是這次創作主題所欲表現的焦點。

在「空間的出口」作品中,各類的花卉造形,成了我觀察模仿的對象,特別是花瓣的生長形態,一股從花托向上奔放的力量,由窄而寬漸進式的變化,開口的末端則是細柔曲薄的面,此外,由許多花瓣共同圍繞所形成的花蕊部份,也是吸引我關注的地方,一種既深且神秘的感受繚繞其中,與「縫」所不同的是,「縫」是呈現細窄的、遮蔽的與含蓄的過渡空間;而「空間的出口」則是在開口的末端,呈現優美的曲線與大方的曲面,它是開放的、流暢的及深遂的空間感受,希望透過外表由下而上的伸展,來突顯內部空間由上而下的切透力。



第四節 神秘空間的形成



仔細觀察週遭物體所佔有的空間,其實,許多造形的本身仍存在著另一個空間,只因為形體的區隔,而使我們視覺所忽略或阻擋,因為往往眼睛看不到的地方是最神秘的地方,神秘空間的氣氛由然升起。如地下停車場的出入口坡道,斜坡引領著車輛進入地平面下的另一個陰暗空間;攝影暗房中,藉由兩片隔屏或轉折原理,來達到阻隔光線的進入;公路上的隧道口,象徵聯結無限遠的兩地;被拉鍊拉開局部的皮包,燃起我們窺視探究的情緒;一顆鈕扣沒扣住的襯衫,勾動潛在情感無限的遐思;早年公車常用的檔板式投幣箱,層層遮擋,使乘客無法找錢與退幣;室內窗戶常見的遮陽百葉窗,以手指輕輕撥開一片,展露一道暑光的效果。

因此,從上述四節中,可以發現,在我生活的經驗裡,大從自然的景觀、到日常熟悉的事物,小至人體的局部器官等,都是吸引我關注的地方,並提供我創作的題材。



第四章 創作的實踐與發展



在這次的創作表現中,我將「過渡空間」的造形特質,企圖透過不同開口之面貌,來詮釋不一樣的心情與感受。所以,在作品的表現形態上,個人生活的體驗及自然景物的片段成為我造形創作的思考泉源。此外,希望透過開口的切入,去發覺造形表徵下的另一空間,並藉由表象與隱性互為存在的空間,去架構此次作品的形貌[9]。

因此,在這次的創作主題中,我依創作靈感起源的不同將作品分為四類,這四類也代表我在創作過程中的四個階段,依序如下:縫的延伸、探索的延續、空間的出口與神秘空間的形成。





第一節 縫的延伸系列作品



「縫的延伸」系列作品是我在「過渡空間」理念中最初的詮釋方向,貝殼造形是開啟我這階段創作的原由,從貝殼造形身上初次感受到「縫」所帶來特質與魅力,因此「縫的延伸」系列作品是以貝殼造形的開口特徵作為主要的表現形式,作品如下:『藏』(圖1)、『纏綿』(圖2)、『涎』(圖3)、『昇』(圖4)、『擎』(圖5)和『縫的延續』(圖6)。

這系列作品說明如:作品『藏』(圖1)是運用兩側具有高低落差的面各自朝不同的方向延伸,營造出上下交疊的開口造形,其中向內延伸的面,無意中勾引我們好奇的目光;向外伸展的面則緩緩阻隔我們觀察的視線,最後逐漸消失在神秘的陰暗中。作品『纏綿』(圖2),探討處於臨界面的縫,兩條蜿蜒的曲面、柔性的曲面、若即若離、忽前忽後,形成交織延綿的狀態,相對於之間陰暗的縫,因明暗落差而格外明顯,在表現色彩上,作品『藏』與『纏綿』皆採以純白的泥漿,以突顯縫的開口表情,展示上則以靠牆調掛的方式陳列,使縫的造形完整呈現。作品『涎』(圖3),如同貝殼般的身形,在完整的有機造形下,造形底部的消失,使外形飽滿而圓潤,而強烈的「縫」在平整的表面下則顯得格外鮮明,也促使「縫」與「面」的交界處成為我發揮的空間,並藉由柔軟造形的蠕動交錯,阻隔了我們直視內部的目光,成為聯繫內外空間的過渡地帶。

 

第二節 探索的延續系列作品



「探索的延續」系列作品,是延續「縫」的空間特質,從對貝殼造形的體驗到對植物葉片生長形態的關注,葉片的特徵成為我效法學習的對象,並採取以細薄而柔軟的面作為此階段造形表現的主要特徵,作品如:『曲』(圖7)、『翩翩』(圖8)、『抿』(圖9)、『莢』(圖10)與『簇』(圖11)。

由於我對自然物的喜好,加上一種內在精神的感受,我選擇將葉片生長的抽象感受,藉由外在形式的作品傳達出來。葉片造形帶給我的感受是輕薄的、柔軟的、飄逸的,我將這特質運用在過渡空間的造形表現中。以葉片為靈感來源的作品裡,面的構成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在自然造形的感受下,具有悠然的曲線和柔順形態之特色。作品說明如:作品『曲』(圖4),截取葉片生長過程的片段,捕捉其枯萎凋零的瞬間,捲曲的身形中,內外包覆,層層相疊,延著面的邊緣曲線,形成一條柔順飄逸的「縫」。作品『抿』(圖5),描寫如葉片般清柔的邊緣,輕輕包合,若即若離,相互依偎,綿密中開合相間,中間所形成的一道「縫」顯得分外明顯,使得「縫」的邊緣處理,成了造形的焦點。作品『翩翩』(圖6),以片狀的元素來構成,如同貝殼般旋轉的身形,造形由內而外的包覆、空間由外而內的延伸,透過柔軟的邊緣,來強調深不見底的空間。



第三節 空間的出口系列作品



「空間的出口」系列作品,是來自於對花朵造形之內外空間感觸,跳脫了僅限於「縫」的空間詮釋,相對的從另一角度,是以開放的出口來表現深不可測的空間感受,雖然是開放的出口,但因造形因素而阻擋了觀察的目光,這系列作品如:『甦醒』(圖12)、『向陽』(圖13)、『迎風』(圖14)以及『迴』(圖15)。

這系列作品說明如:作品『甦醒』(圖7),是透過種子的成長來表現醞釀中的生命力,形成由下而上逐漸伸展張開的造形,由窄而寬的開口,象徵一股逐步被釋放的力量,緩緩生長,慢慢茁壯,並藉由開口的設置,來貫穿上下空間,雖然無法看透,但也為空間帶來出口,希望透過外表向上的伸展,相對突顯內部空間由上而下的切透力。作品『向陽』(圖8),造形的表現形式是源自於花朵的生長形態,彷彿向上奮力伸展,由下而上高高的豎立著,展現無比的精神與生命力,開口部位則截取自於花瓣的造形,在花瓣的末端、開口的結束,呈現優美的波浪與大方的曲面,在飄逸大方的開口下,中間是深遂陰暗的空間,隨著光線的消失,視線因而中斷,留下期待的目光,依然無法看穿。作品『迎風』(圖9),延續空間出口的概念,造形由窄而寬漸進式的變化,在開口結束時,逐漸順著一個方向生長,有如一道風,輕輕吹拂過一般。

第四節 神秘空間的形成系列作品



累積了前三個階段的創作經歷後,在「神秘空間的形成」系列作品中,將更廣泛詮釋「過渡空間」的內涵,對於「縫」的概念也以多元的方向思考,使「縫」的現象透過其它造形的呈現而產生不同的神秘空間,作品如:『探』(圖16)、『起手無回』(圖17)、『溢』(圖18)、『切』(圖19)、『孕』(圖20)和『出口/入口』(圖21)。

這系列作品說明如:作品『探』(圖16),構想是來自於沖洗相片的暗房入口所給我的啟示,為了有效隔絕光線進入,因而採用兩片擋板,分別放置在左右,使光線無法直射,雖然達到光線的阻擋,但開放的入口,所留下的是黑暗中神秘的效果,使我們的目光在停在門口徘徊,但好奇的心早已進入黑暗中探索未知的內在。作品『起手無回』(圖11),構想是來自於幼年時代早期的公車投幣箱,它與暗房的入口具有相同的擋板結構,但不同的是,公車投幣箱的開口朝上,且檔板的設計是順著平面而向下滑的,只要稍不留意,錢幣就這麼滑下去了,由於是左右擋板的設計,因此,它提醒我們需三思而後行,暗示一但滑下去的東西,便無法取回,更不用說是找零了。作品『溢』(圖12),靈感是來自於元宵中的湯圓,透過一方的小缺口,來連接內外空間,在缺口的截面上,表現由內而外溢出的效果,隱含著不可欲知的容量,截面上細窄的缺口,也說明了有機造形的內部空間是可以乘載物體的容積。作品『切』(圖19),是在隨意的有機造形下,賦予一道強而直接的縱切面,近乎剖開的狀態,相對於柔軟的外形,顯得特別強烈,在切面的末端,留下一道細而筆直的縫,有如切入核心的效果。作品『孕』(圖20)。作品『出口/入口』(圖21),是運用過山洞的概念,將兩個山洞各自比喻成出口與入口,並分置兩側可以靠牆的地方,此外作品受限於彎曲的造形,使我們視線無法看透,牆面反而成為作品的內部空間,象徵一條隨著空間大小改變而改變長度的山洞。





第五章 創作材料與技術紀錄



第一節 創作材料的運用



一、 土的使用和選擇

在陶藝造形的創作中,受限於作品的尺寸及造形的要求,往往需要收縮小、可塑性佳,並且能耐高溫的黏土,因此,在「過渡空間」這系列的作品中,我選擇由美國進口原料如球土、火黏土、紅土、藍晶石及匣缽調配而成的雕塑土,作為我創作的主要媒介。雕塑土的耐火溫度範圍在1230~1280℃,收縮率約在6~10﹪之間,氧化燒時坯土成磚紅色;還原燒時坯土則成深棕色,且由於熟料含量高,故質感面貌較為豐富。在雕塑土的配方中,藍晶石及匣缽皆為耐火物,會控制減少坯土的收縮率,其中藍晶石在燒成過程中會產生膨脹的效果,使坯土的收縮率更小,效果比匣缽來得好,使得作品在成形到燒製過程中不易失敗[10]。





 

雕 塑 土

原 料
百分比(%)

球土(BALL CLAY)
18.2

紅土RED ART(BALL CLAY)
18.2

耐火黏土(HAWTHRONE)
18.2

藍晶石(KAYNITE)
18.2

匣缽(GROG)85mesh
18.2

匣缽(GROG)35mesh
9.0


18.2

表5-1雕塑土之原料配方

























二、 泥漿釉的使用

泥漿釉,原文Terra Sigllattag是由股希臘文而來。泥漿釉本身並非釉藥,因為它不具有玻璃質的表面;它是類似化粧土的一種,但又比一般化粧土來得光滑而細緻,因此泥漿釉既沒有釉彩的華麗;也沒有化粧土的乾澀,為了將它和化粧土及釉區分開來,所以稱之為泥漿釉或細泥漿以符合材質上的特性[11]。

泥漿釉的使用和一般化粧土的使用是不同的,它們都是裝飾陶瓷表面的一種運用方式。一般的化粧土都是將白色泥漿混合水後就可以使用,如果需要其他的顏色,則可以加入一些發色劑。例如:色料或金屬氧化物(鈷、鉻、鐵、錳、銅等)[12]。而泥漿釉則是一種不同的化粧方式,其特色會形成一層光滑、細膩而柔美的質感表面,如果將調好的泥漿塗抹在生坯上,再用棉布打磨,其表面會形成細緻的光澤,燒成後的作品可以用地板臘加以打磨處理,使作品更加精緻。泥漿釉是屬於一種低溫的燒成方式,其燒成溫度介於860℃~1140℃之間,超過這個溫度便逐漸失去應有的表面光澤,最後就像一般的化粧土一樣乾澀。泥漿釉的製作關鍵是在於必須經過球磨機的研磨,在球磨前,乾的土粉與水的調和比例約為3:7左右,時間約需16~24小時,最後是取研磨後的泥漿來使用。其實,任何原礦皆可以作為泥漿釉的球磨原料,需過經實驗測試後即可運用,因為不同的組成成份將會呈現不同的效果。

在泥漿釉的裝飾使用上,通常是使用海綿拍打及搭配筆刷的方式上色,或是運用空壓噴槍以噴的方式上色,可重疊使用,釉層越厚的地方越容易產生細小裂紋。一般是在生坯未乾燥以前將泥漿釉施予坯體表面,之後再用細沙網在泥漿釉表面打磨,因泥漿釉的顆粒極細微,很容易即可擦出光澤和細緻感。

泥漿釉的優點:質感細緻、釉色穩定、不沾硼板,可反覆操作修改,燒成後依然附著。

泥漿釉的缺點:泥漿釉的粒度極為細微,比一般釉藥來得脆落與容易脫落,因此較不適合上在尖銳的造形表面。



泥漿釉的配方依序如下:



表5-2白色泥漿釉配方

白色泥漿釉

原料
重量/公克

球土(BALL CLAY)
100


250




表5-3橘色泥漿釉配方

橘色泥漿釉

原料
重量/公克

球土(BALL CLAY)
30

RED ART(BALL CLAY)
70


250




表5-4白色泥漿釉配方

黃色泥漿釉

原料
重量/公克

球土(BALL CLAY)
100

高溫黃色色料
15


250




表5-5藍色泥漿釉配方

藍色泥漿釉

原料
重量/公克

球土(BALL CLAY)
100

高溫藍色色料
15


250




表5-6紅色泥漿釉配方

紅色泥漿釉

原料
重量/公克

球土(BALL CLAY)
100

高溫紅色色料
15


250




表5-7黑色泥漿釉配方

黑色泥漿釉

原料
重量/公克

球土(BALL CLAY)
100

高溫黑色色料
15


250


第二節 製作技術及燒成方式說明



在作品的製作技術上,則是以徒手捏塑並配合土片結合的方式成形,而造形的主體部分通常是藉由保力龍或報紙來支撐的,但細部的造形變化仍是以手塑為主。因此,在塑形之前,先將合適的保力龍形狀修整完成,再將準備好的土片覆蓋在保力龍上,待其具有支撐硬度時,才將保力龍取出,之後加以變形並配合土板與手塑,完成初部造形後,再處理細部的修飾(詳情請見下頁的保力龍成形法之製作流程圖),最後在生坯未乾燥以前,以海綿將泥漿釉拍打在作品表面,再以細沙網慢慢打磨完成,經過數天的陰乾,使作品完全乾燥後,才準備進窯燒成。

在作品的燒成方面,則是完全以電窯控溫燒製而成的,升溫時間耗時12小時,燒成結束的溫度約在1100℃左右,再經20小時的降溫時間才將作品出窯。一般泥漿釉都是在生坯時便裝飾完成的,因此通常是採一次燒成即可。











保力龍成形製作步驟:





1.選取大小適中的保力龍塊,

以保力龍切割器裁修出合適的保力龍造形





2.準備均厚的土片,

以濕土片完整地覆蓋在修整好的保力龍表面



3.待土片陰乾至半乾程度

(半乾程度:以黏土尚未因收縮而乾裂為原則,並具有獨立支撐造形的硬度)

4.以切土線將土片連同裡面的保力龍一併切開







5.使用香蕉水沿著土片邊緣將保力龍溶去,

再將剩餘的保力龍取出,

最後只留下黏土外形



6.將已切開的造形黏合,

並作其它塑形或組合的變化





7.待造形黏合堅固後,

修飾黏土外形與質感處理

8.完成後放置作品至完全乾燥為止



第六章 自我評論與檢討



第一節 作品的評論與檢討



「過渡空間」的展出概念是起源於觀察貝殼的造形,從貝殼造形與生俱來的內外空間特質及開口造形的神秘感受,引發了我一連串的創作動機。其實,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不論是自然或人為造形,都存在著「過渡空間」的造形語彙,然而,這似乎也訴說著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或事物與事物之間的關係。在創作「過渡空間」的歷程中,我不斷的思索造形所帶來的空間感受,更不斷的探尋其它的創作靈感。

在這次展出的作品中,我從最初「縫」的概念開始,不斷的創作,也從創作中感受,最後才形成「過渡空間」的理念,因此在這次的展出中,我不但呈現出我的創作作品,也呈現了我在創作構思的歷程,同時記錄著我在造形上與想法上的轉變。

我在「過渡空間」的創作主題下,雖然呈現了我的創作與構思歷程,但因為造形表現形式的差異性,往往使作品造形呈現的整體性不足,這也是最大的感觸。經歷了這此的展覽,雖然在倉促忙碌中完成,但在腦海中仍還有創作的靈感與動力,因此甚至希望能再延續「過渡空間」的創作理念,以發揮更多的造形表現。

第二節 展覽的評論與檢討



這次的陶藝畢業個展申請於基隆市立文化中心第一陳列室,多虧有指導教授劉鎮洲教授的提攜幫忙,讓我能順利申請到難得的展覽空間。在文化中心方面,它提供了我大約八十坪大的展覽場地、將近一個月的展期、免費幫我印製邀請函、綵排字幕、當月月刊的廣告文宣及文化中心網頁,另外又提供了我一萬元的補助金,這對於一個年輕的藝術工作者而言,無非是一個很好的獎勵與鼓舞。

這次的展出我定位為研究所的畢業展,也是個人第一次在校外舉辦的陶藝個展,因此對我的意義重大而深遠,我抱著既興奮又緊張的心情面對這次展出。展覽前夕,我除了加緊趕工準備作品外,也積極邀請何院長恆雄、劉院長鎮洲、蘇所長峰男等校內外老師,及許多的親朋好友前來參觀指導,我以慎重的心情舉辦這次的開幕茶會,並且在家人及多位同學的協助下得以順利完成。

在展覽的前一天,三月四日下午,我在許多同學的幫忙下進場佈置,從作品的拆卸、分配、擺設、牆面上釘掛位置的調整到作品名牌的放置等,我細細地觀察、慢慢地調配,以期作品有最佳的視覺表現。唯一遺憾的是,文化中心所提供的展示設備較為老舊與不足,由於展示台與我的作品尺寸不相符合,因而產生不協調感;在展示台方面也稍嫌老舊,使觀賞感覺大打折扣;在燈光照明方面,展示燈都無法作任何調整與移動,使作品必須遷就光線來擺設。這些問題是我在展覽前所疏忽遺漏的,使展覽的品質不盡理想,只能作為一次學習經驗與心得分享。



第三節 自我期許



一場展覽或表演的順利發表,背後絕只不是單純的創作問題而已,作品與創作理念固然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但除了創作之外,創作者還必須同時進行其它工作,如申請展場、接洽展出細節、寄發邀請函、聯絡師長與親朋好友蒞臨、設計海報、製作文宣、作品運送、展場佈置、燈光調整、製作作品說明牌、準備茶會招待等。除了眼前看得到的事情外,背後仍有許多需努力的地方,這些都是創作之餘必須兼顧的事情。因此舉辦一場展覽,作品的創作實際上只是整個活動中的一環,因為周邊事項的配合足以影響整體展出的品質。

創作的本身,除了創作者完成當下的作品外,作品本身也會帶給創作者一些回饋,如對造形美感的敏銳、創意靈感的湧現、製作技巧的純熟等經驗,如同逛街、看電影和參觀展演般,總能啟發我一些心得想法,因為生命的體驗與生活的觀感,提供了我源源不絕的創作思緒。

這次的展覽不但是我個人在校外首次的個展,也是我在研究所學習以來的畢業展,因此對我而言是一次挑戰,亦是一份成就。隨著展期的結束,我回顧整個活動歷程,我深刻體會到創作過程的辛苦、作品完成的喜悅與順利展出的成就感等,這些難得的心情及體驗非但不會令我膽怯,反而使我更有勇氣、更有信心地迎接下一次的展出。

參考書目:

1. 謝東山、莊秀玲、張嘉純(民90),台灣地區重要陶藝作品調查研究計劃報告書。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頁3-15。

2. 謝東山(1987.12),「風火水土」之外的世界:試論國內現代陶藝的「藝術當量」。藝術家,頁232-240。

3. 邱永福(民81),造形原理。藝風堂出版社,頁13。

4. 廖瑞章(1998),古者的智慧:泥漿釉的製作過程及化粧方法。陶藝,18期,頁96-99。

5. 台灣省立美術館(民88),劉鎮洲的陶藝: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台灣省立美術館,頁12-19。

6. 陳銘(1999),塵世有界,想像無疆:與張清淵談「線性的延續」。陶藝,23期,頁35-37。

7. 黃淑滿(民90),深沉靜穆的意象空間:黃淑滿創作自述。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頁11-15。

8. 吳孟錫(民90),關注自然中的情感世界:吳孟錫創作自述。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頁29-31。




 
--------------------------------------------------------------------------------

[1]謝東山、莊秀玲、張嘉純(民90),台灣地區重要陶藝作品調查研究計劃報告書。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頁4。

[2]謝東山、莊秀玲、張嘉純(民90),台灣地區重要陶藝作品調查研究計劃報告書。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頁8-9。

[3]謝東山(1987.12),「風火水土」之外的世界:試論國內現代陶藝的「藝術當量」。藝術家,頁235。

[4]台灣省立美術館(民88),劉鎮洲的陶藝: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台灣省立美術館,頁16。

[5]謝東山(民76.12),「風火水土」之外的世界:試論國內現代陶藝的「藝術當量」。藝術家,頁233。

[6]謝東山(民76.12),「風火水土」之外的世界:試論國內現代陶藝的「藝術當量」。藝術家,頁235。

[7]黃淑滿(民90),深沉靜穆的意象空間:黃淑滿創作自述。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頁11。

[8]邱永福(民81),造形原理。藝風堂出版社,頁13。

[9]陳銘(1999),塵世有界,想像無疆:與張清淵談「線性的延續」。陶藝,23期,頁37。

[10]吳孟錫(民90),關注自然中的情感世界:吳孟錫創作自述,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頁29。

[11]廖瑞章(1998),古者的智慧:泥漿釉的製作過程及化粧方法。陶藝,18期,頁97。

[12]吳孟錫(民90),關注自然中的情感世界:吳孟錫創作自述。國立台南藝術學院應用藝術研究所,頁30。

台長: 小愛
人氣(3,238)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印度神油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3 17:43:5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