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12-10 00:50:02| 人氣2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心﹞測大台北!2011.6.13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   李乾朗老師正在講解臺北城變動設計的公案2009實踐大學

站內參考連結:  看不見的無形想像線顯影【1】 ─ 台北古城對向七星山的線

 

 

老台北人的我,始終被古台北城的一則公案所魅惑

 

話說由於「牡丹社事件」之後,顧慮日本犯台的戰略遠因

清廷1875年批准了福建巡撫沈葆楨的「台北擬建一府三縣」奏摺,台北府正式成立

 

台北開府後,自然要建造台北城

關於台北城的興建,網路上隨手都可以找到一大推資料:

●  台北府城風水軸線─春如月筆記

http://whclive.blogspot.com/2008/04/feng-shui-axis-about-taipei-city.html

 

「清代建立的台北城是一座依據風水建立的石造城池。最初由台北知府陳星聚在大稻埕與艋舺之間建設正南北向的街道,並種植竹子以培養適合建城的土地(時年 1879)。然後福建巡撫岑毓英勘查畫定台北城的基址(1881)。不久岑毓英調任雲貴總督,建城的事務便交由台灣道劉璈辦理。劉璈認為之前的規劃軸線對準大屯山「後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相書屬五兇」,所以把城基轉向東北,軸線對準大屯火山群第一高峰七星山(1120m),因此造成城內街道與城牆不平行的情況。最後台北城約在1884年完工。」

 

 

●  臺北府城  ─  春如月筆記

http://whclive.blogspot.com/2008/03/taipei-city-fortifications.html

 

「1879年,光緒五年,台北正式開府,台北府第一任知府陳聚星,河南人,1873年時曾任淡水廳同知。開府後淡水與新竹正式分治,陳聚星移治台北,並籌措台北城。三月,「城基、街道均已分別勘定」,開始招集住民,陳星聚為了改善原本的鬆軟地質,在城牆預定地中植種竹木,也因為地質和募款派捐的問題,城門和城牆並非同時動工。‧‧‧

1882年,光緒八年一月二十四日臺北城正式動工,「督同官紳布置、修築府城,添紮砲台、營碉各事」,建築學者李乾朗考據台北城的工法,推測為潮州匠人的建築工法。其風水觀是依堪輿觀點是將恆常不動的北極星當作築城工程的基準點,然後訂定南北軸線,建構的城池為正方形,城開四門,坐北朝南。然而岑毓英在臺北城開工後數日卻立即調離,接替築城工作的是臺灣道劉璈。

劉璈屬於「巒頭學派」的風水觀擁護者。著重於山川大地的形勢與環境的選擇。他認為岑毓英的規劃使得臺北城後無祖山可憑,一路空虛,相書屬「凶」,於是修改城牆的走向,參照臺北盆地的自然風水,將北門與西門間的城牆線遙對最高峰的七星山尖,與北斗七星中的天璇、天璣兩星形成東北西南座向,使北城牆後方有七星山可以倚靠。連帶使得原本方正格局的臺北城向東十三度偏移,其城府的中軸,對準北極星(代表北極星君、玉皇大帝)。規模也稍為擴大為長方形。」



↑  李乾朗老師講解臺北城邊更設計的板書2009實踐大學

 

這其中,最吸引我所注意的點

是台北城本來以「北極星」為基準,因此本來的規畫為正南北向

但精通堪輿的台灣道劉璈接手臺北城建造之後

將基準點從「北極星」換成了台北最高峰的「七星山」

因為基準的變動

讓台北城的中軸與南北向城牆方位,整個往東偏移13度地對往「七星山主峰」

﹝但城內街道仍維持原規畫的正南北向,所以台北城算是雙軌基準﹞

 

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屬於台北的百年故事時

我這老台北人,不禁要在心底顫動了一下並喃喃自語著

原來這座從小生長的城市,竟隱藏著一組以天地山川為尺度的超級大密碼‧‧‧

 

其實,恰巧跟以「北極星」為首的「北斗七星」同名的「七星山」

因為火山所形成的高聳挺拔,在大台北

是不是與「北斗七星」裡的「北極星」一樣,本身就是顯目耀眼的永恆座標呢?

 

↑  站內參考連結:  《小草書籤46》:「七星金字塔」的相關文章彙整連結

 

除了古台北城以「七星山」為軸線方位的基準

隱藏在七星主峰背風南向的「凱達格蘭金字塔」

似乎也與本身就是超大金字塔的七星峰頂,形成一組大致南北向的方位系統

﹝傳說這個方位系統,是為了指引外星人飛碟降落。但與金字塔真假一樣,都充滿爭議﹞

 

 

↑  參考圖:「新﹝心﹞測島嶼」的創作計畫001-004示意

 

小草立碑過往曾以「三角點」的國土測量概念,衍生出「新﹝心﹞測島嶼」的創作計畫

不過因為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的公文拆碑事件,讓小草意料之外又有了「空碑」

因為「空碑」是以收羅立碑地周遭的石塊,自然堆積成小金字塔的形式

所以「空碑B計畫」

便是既明確又有意識地,想讓一塊塊分佈在大陽明山區的「空碑」

彷彿一座座環擁著「七星主峰」的小凱達格蘭金字塔,形成放射狀的一套套方位測量系統


 

 

↑   參考圖:望向七星山角度的「『流迷心頭;同歸心流』─ 小草空碑B計畫006號」

﹝可惜七星山被雲霧擋住了!﹞

參考連結:以大台北為尺度的「流迷心頭;同歸心流」─ 「小草空碑B計畫006號」2011.6.9

 

只是沒想到2011年6月9日 ,為了到社子島辦事

卻意外在淡水、基隆兩河匯流處,立下「『流迷心頭;同歸心流』─ 小草空碑B計畫006號」

在社子島立「空碑」,完全超出了「小草空碑B計畫」設定在大陽明山的想像

但卻因此讓我回憶起,台北古城變更設計重新以七星山為基準的百年公案

 

相較於從「三角點」概念出發的「新﹝心﹞測島嶼」創作計畫

那麼台北古城變動的建造故事,以及七星山與凱達格蘭大小金字塔之間的方位對應關係

是否可以讓「小草空碑B計畫」一舉跨出陽明山,卻同樣以大金字塔的七星山為基準

進行著與「新﹝心﹞測島嶼」不同概念、視界與系統的「新﹝心﹞測大台北」呢?

 

自許為創作者、同時兼具老台北人身分的我,當然要試看看囉‧‧‧

 

 

↑  站內相關參考連結:

● 《小草書籤83》─ 「小草立碑理念」的相關文章彙整連結:

http://mypaper.pchome.com.tw/peter19711017/post/1326376526

 

●  《小草書籤78》─ 小草歷年立碑碑文清單及連結2005-:

http://mypaper.pchome.com.tw/peter19711017/post/1326376648

 

 

 

 

台長: 小草N號志工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