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11-29 13:11:04| 人氣360| 回應1 | 上一篇

文學編匯與史學想像(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晚清四文類的史學意涵

以下本文以王德威所分類的四種晚清俗民文學典型作為經線,貫穿其間所論述的歷史背景與文化想像視為緯度,編織出王德威形構的「前五四的現代性」前兆,作為一種導讀式的文本閱讀。

褻玩或性解放

寓教於「惡」︰狎邪小說。王威德將「狎邪」、「惡」與「教」連結起來,指出在晚清的慾望文類中,可以讀出反抗權威的激素,脫離傳統性愛禮教之「惡」的「肉身解放」成為「集體解放」的「教育」前提。將陳森的《品花寶鑑》、曾樸的《孽海花》、張春帆的《九尾龜》、魏子安的《花月痕》、韓邦慶的《海上花列傳》展開為狎邪小說的四個論述形構的層次。

其一,在陳森的文本中,顛鸞倒鳳地將同性戀與異性戀混淆在一起,看似提醒一種同志文學的生產,其實只是造成「女性缺席」的效果,而其缺席可以換置為男性,不過是強化女性社會階層低下的現象。其二,《花月痕》、《九尾龜》代表晚清的愛與慾的極端,揭露了文學危機與國族危難。其三,韓邦慶的文本否定了刻板的性別(gender)與情慾(sexuality)傳統角色與主題,比起多數的五四時期浪漫寫作更能冷靜的看待激情的各面向。其四,《孽海花》藉賽金花之風月傳奇進入道德和政治的迷宮,並以之嘲諷、改寫了晚清的歷史。這四個層次的分析,揭示了晚清的人物在性別、情慾的主題上,逐步地顛覆體制。

顛倒的王法與正義

虛張的正義︰俠義公案小說。晚清的俠義公案小說可以說是古典說部俠義與公案兩種模式的合流,王德威描述了這種小說典型的道德場景︰「在這個世界裡,正義,不管是神聖的意志、社會共識、朝廷的律法,還是個人廉正,必須得以伸張。」(王威德,2003︰164)在這個文類典型中,王德威舉出五套小說作為分析文本,俞萬春的《蕩寇志》、石玉崑的《三俠五義》、文康的《兒女英雄傳》、劉鶚的《老殘遊記》、李伯元的《活地獄》。

王德威討論晚清俠義公案小說有四個轉型關鍵。第一,《蕩寇志》作為一部批判性重寫《水滸傳》的小說,卻強化了效忠皇家,迂腐反動;第二,《三俠五義》和《老殘遊記》在政治機器日益複雜錯綜之際,重思了「俠」的特性;第三,《兒女英雄傳》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考察歷史變動時期,俠義與女性的關聯,及其對現代革命小說的啟發;第四,《活地獄》揭露晚清司法體制的黑暗,描繪了一個顛倒是非的世界,並且賦予一個欣賞叛亂的視野。晚清的俠義公案小說僭越了固有的法律所設的「合法」與「非法」的最後的一道防線,其重組了反叛與革命、個人主義與保皇主義、果暴與公正、道德義氣與司法公正的關係,王德威認為︰一個社會欲求激烈變革的渴望也因此昭然若揭(王德威,2003︰167)。

價值崩解與商品化的狂歡

荒涼的狂歡︰醜怪譴責小說。晚清風行的各小說文類中,譴責小說對後世的影響堪稱最為顯著,它力圖揭露社會惡習與政治腐敗,其敘事以語意尖酸,玩世不恭,嘲笑雅俗為特徵。王德威提出了吳妍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李伯元的《官場現形記》、姬文的《市聲》,每一部都在反映現實之餘,也同樣以高度的誇張方式來折射現實,以致構造出種種「怪現狀」的效果。

王德威歸結了三個討論空間。其一,醜怪譴責小說形成一種「魅幻價值論」的興起,該價值論並不否認現存的價值系統,而是以李代桃僵的方式,藉複製擬仿來掏空傳統的價值系統,這種手法與當代香港周星馳電影的「大話效應」或一系列荒謬怪誕的鬼怪電影相似,以詼諧複製、醜化的模擬之文本創作來攻擊現實(李長潔,2005)。其二,這些小說以不同的丑角與喜劇效果,進入「荒誕」(folly)類型學,而產生政治學上的娛樂與批評同一化與經濟學上的商品與譴責同一化。其三,藉由各種道德淪喪的場景作為消費,刺激一種文學商品文化的來臨,偕同的是一種大眾的狂歡效果。

科學啟蒙的正∕反未來

淆亂的視野︰科幻奇譚。在個部分,王德威所提供的文本類型並非「科幻小說」(science fiction),而是使用「科幻奇譚」(science fantasy),目的在強調該文本類性的混雜性,乃介於「科幻」與「奇幻」之間,是一場科學與禮教、過去與未來、正∕反烏托邦的「文科幻化」。清末奇幻科幻之作常被歷史研究或文學研究忽略,王德威在此整理出五種文本作為論證題材,俞萬春的《蕩寇志》、吳妍人的《新石頭記》、荒江釣叟的《月球殖民地小說》、徐念慈《新法螺先生譚》之太空歷險、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碧荷館主人的《新紀元》。此一系列文本,主要圍繞著,科學啟蒙的文化趨力、對舊世界不滿與「天演論」概念的「西體中用」,藉此產生新的時空觀點與敘事手法,強調著「未來完成式」(futur antérieur)的歷史時態。

從王德威的論述角度看來,某些晚清的科幻奇譚重現了「演義」、「傳統神魔小說」的手法,更企圖融合或著混淆本土與西方的機械或科學的想像,例如俞萬春文本中的「奔雷車」,一種三層高的鐵製戰塔,既向《封神演義》偷師又取設計概念於「洋鬼子火器」。另在改寫《紅樓夢》的《新石頭記》中,賈寶玉的「時光機器」則刺激了時間的「可逆性」與烏托邦之有無的問題,重新打造了以往的敘事實態。《月球殖民地小說》與《新法螺先生譚》則創造了另類的探奇說部型式,提供一套新的雄渾(sublime)觀念。最後,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與碧合館主人的《新紀元》,預言的未來景觀為民族主義與自我意識提供一種新的元型。

現代性與被壓抑的現代性

王德威在經過四大類型的小說文本與歷史情境的系譜式分析整理後,他在最終章節反詰自身︰

如果晚清小說代表著被壓抑的現代性的一端,那麼這個被壓抑的現代性為何,又如何,在二十世紀末,又重新浮出歷史地表?倘真如此,那麼將清末與二十世紀末小說聯繫起來再作解讀,對閱讀以五四為基準的現代性話語又有何種衝擊和影響?這種讀法又會怎樣有助於我們重新思考中國現代性—從晚清(「前現代」?諸種「現代性」蓄勢待發的階段?)到五四(現代?單一現代性的侷限?)再到二十世紀末(後現代?多元現代性再一次的綻現)—的各種切入點?(王德威,2003︰407)

王德威所作所言,是在試圖以通過晚清與當代中國小說的對話關係,加強我們對現代性的思考;當然,這並不是在推翻五四典範,取而代之另一套新典範。王德威提醒文史學者對「現代」的闡釋,可以另類地取消「顛覆」、「革命」的強勢模式,雖然,在中國的現代過程中,為了加速「新」觀念的到來,超越或打倒舊時段、舊權力或舊文類的種種烏托邦衝動或行動,已經在現代中國留下種種的痕跡。但是,王德威重新編匯文學與史學觀點,不再重複「征服」或「推翻」這一類的老路數,而是強調不同時段與不同文類間持續不斷交通往來的消長互動。

王德威說著「壓抑」一特徵,而潛隱地持續的力量來往視為一種「壓抑」的詮釋,這「壓抑」也說明一種「隱顯」的反文化可能。這種反文化所產生「隱性」、「壓抑」的新價值、新範型,如同系統理論中的「隱顯」(emerging),將藉破壞組織進而產生新組織,進入另一個變遷階段,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王德威筆下中各種小說文類的文化踰越(cultural transgression)可以被看作是一個社會的規範系統的變種,只要它們成為了非個人癖性之態,通過社會規範系統的吸收,以及在其中成員的社會化過程中得到傳習,文化踰越反而變成了規範界線,文化變種反而成為範型。中國的現代性並非落實在新、舊文學的表面的斷裂上,而是體現在兩者扭曲錯綜的協商之間,王威德描繪了一張複雜的觀念變遷與政治轉化的圖譜,直指現代性被壓抑在晚清知識份子的文學嘗試與種種社會的伏流中。

文本的變遷與歷史的聚焦

綜觀全文,於是,我們可以藉由比較性的閱讀小說方式去了解中國現代性的生產脈落。只是,非常重要的一點,為何如此看重小說此一文類。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的《想像的共同體:民族的起源與散佈》(吳叡人,1998)提供我們一種看待歷史的角度,一個共同體在成為一個政治現實前,首先是一個「被想像的共同體」。這個新的「共同體」本身立基於「同時」這個概念,藉由共同的時間感來標記「想像性共同體」的存在,而出版文化中的兩種形式,小說與報紙,便是想像的技術媒介。也就是說,文本故事的整體性帶動文化傳播且想像呈現為一種共同歷史的角度。

法國文哲大師泰納(Hippolyte Taine)說明了一種文學與史學的關係,他認為文學思潮與作者的出現,與種族(race)、風土地理(milieu)、以及風雲際會(moment)有著密切的關係,因為這三點分別決定了種族繼承(biological inheritance)、環境(enviroment)、傳統及文學走勢(tradition and literary trend)的型態。(張錯,2004︰140)王德威的論述提供了一個複合的視野,在小說與歷史環境之間產生緊密的分析向度。

一般而言,談論中國的現代性問題大都聚焦在「五四運動」、「白話運動」、「德先生與塞先生」等,硬生生地切斷了歷史的有機體型態。王德威在論述中得到的是一種混淆作用(hybridity),關切著許多文本的互動與變化,生機盎然。而這種傳統的互動與反動,正如同費正清(John Fairbank)的「傳統與變遷」(張錯,2004︰128),費氏把滿洲政權的崛起,看作是中國傳統政治最輝煌以及最黯淡的一頁。於是,我們可以讀到王德威的聚焦,現代性的西引東進固然是重要的里程,但在明清之際,種族政權轉變之時,改革與維護,純種與雜種,入侵與解散,種種浮動的變遷力早已潛入清代社會。而這樣的社會氛圍則再生產了種種文本敘事的零散痕跡,終集現代性之洪流。

系譜學式的文化史方法論

王德威對晚清文學與歷史的考察,是一種傅柯(Michel Foucault)式的新文化史嘗試。傅柯的系譜學概念表現在《尼采、系譜學、歷史》這篇研討會論文中,而此一歷史方法的具體應用則表現在《規訓與懲罰》、《性意識史》這兩部著作上。傅柯深受尼采之系譜學的影響,目的在於反對傳統歷史方法,因此在傅柯以處處與傳統歷史方法對照的方式,凸顯系譜學的特色。傳統的歷史方法目的在於追求事物的根源(origin),與此相對,系譜學認為,歷史發展的背後並不存在著尚待識別的本質,歷史事件的背後並不存在著「一個永遠的與本質的秘密」(a time less and essential),而是「這一個秘密:事物沒有甚麼根本,或是說他們的本質是按照外來的形式零零碎碎捏造出來的」;在「事物的歷史開端中找到的,並不是其根源的同一性(identity),而是相異事物的紛爭,是差異(dispari ty)…,系譜學所開展的,因而不是去挖掘深層,而是去培植(cultivate)伴隨每一個歷史開端而來的細節與意外。」(于智奇,1999)

王德威將歷史脈落放置在幾個特定型態「場所」,「妓院」、「官場」、「江湖」、「未來」,以此錯綜出文化的樣態與其間力量的關係,又將歷史的主題設定在「身體」、「情慾」、「俠義」、「醜聞」、「科學」、「烏托邦」,進而尋找出一系列另類的「模型」與「變遷力」。另一方面,透過巴赫汀的「狂歡」、「嘉年華」的多聲打破沉默,指出「文化轉型」前夕的「眾聲喧嘩」。王德威在小說文本間找尋論述形構的背景,重建枝微末節、斷裂、另類、次要的話語,拋棄了形式與功能的結構,透過論述中的各種「分歧」來看待主體、性、個人、以及中國文明本身。王德威關於晚清的文化研究,是一種有肇端但無起因的歷史,為了取代單一起因,王德威給了我們一個沒有起因的遊戲,並提供了一種透過語言∕論述去了解歷史變遷的途徑。


參考文獻

王德威 著,2003,《被壓抑的現代性》。台北︰麥田。
于智奇 著,1999,《傅科》。台北:東大。
吳叡人 譯,1998,Anderson, Benedict著,《想像的共同體:民族的起源與散佈》,台北:時報。
周業謙、周光淦 譯,2005,Jary, David & Jary, Julia 著,《社會學辭典》,台北︰貓頭鷹。
李長潔 著,2005,〈恐怖片中的空間與認同︰論香港後回歸時代都市經驗〉,《資訊社會學通訊》,2005年10月號,嘉義︰南華社會學所。
張錯 著,2004,《西濤拍岸—「前五四文學現象」的文化索源反思》,〈中外文學〉,第10期,2004年3月,台北︰台大外文系。

台長: MAKXEM
人氣(360)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蒼蠅水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2 07:19:3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