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7-09 13:53:23| 人氣1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ballade 80 從工業到資訊社會---社會變遷短論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們的社會是否將面臨了,或著說是正在進行一場全新的社會型態?資訊社會、資訊時代、數位時代、電子烏托邦,不論是那一種宣告,都是對過去的斷裂。然而,牽動社會變遷的關鍵究竟為何?從檢視社會的背景開始,不同的技術形式顯然可以粗略的作為一種劃分,農業技術、工業技術、電腦與通訊技術這些分類可以作為時代的特徵。再深入分析,時空的運作類型也可以作為依據,像是農地、工廠、網路空間。在21世紀,資訊潮與網際網路對人類社會產生重大影響,資訊這個因素如同「突現」出現在社會組織中,而ICT產業將是社經發展的關鍵,它影響著我們生活的全部。不過,ICT是如何牽動著社會變遷呢?接下來我們將把ICT放置入各個理論中檢視,找尋當代社會變遷的本質與可能來臨的社會新風貌。

在馬克思的論述中,勞動者與資本家之間的生產活動的結構說明了社會活動肇因,工廠中的組織關係可以擴大成整個社會的結構,而變遷的發生是由於對於「剝削」的反抗,經由不斷的「衝突」進行體系的改變。根據馬克思模式,ICT的整個生產整體與傳統工廠並無二置,資本家結合科學與技術進入生產關係中,繼續謀取利潤,累積資本,新的典範或革新並沒有在資訊社會中出現。對於偉伯而言,理性化才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關鍵,市場經濟與現代化組織是理性資本主義的主要顯現。偉伯指出,資本的理性計算不只是財富,還意味著整個社會組織的特徵(人與人之間的爭奪),而科層的設計更是反映著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需求。從偉伯的思想脈落看來,ICT是理性化思維下的便捷管理工具,且ICT具有科層在社會、時間、空間的延展意義。不過,ICT的發展似乎帶動的只是理性資本主義的擴張,並沒有一個新的時代理念出現。對兩種理論而言,ICT的影響都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再加強罷了。

在後工業時代論述中,Bell將後工業時代預設作工業時代和另一個即將來臨社會的過度型態,Bell研究近代美國及其他國家發展狀況,歸結出現代社會發展後期出現的新面貌,Bell認為在後工業社會中存在著不同的政治、經濟及文化的結構,無法以整體論解釋已經多變多元的現代,今後所出現的社會也無法出現模式化的發展,現代社會是一種概念性圖式,不可能進行實質性模型。在後工業社會的結構中,劃分出技術─經濟系統、政治系統、文化系統三種屬於不同軸心的領域,而社會根據其政治制度、社會結構、文化關係而有所不同,基本上Bell所宣告的後工業時代的結構特徵包括:服務性經濟、專業與技術階級、知識社會、技術規劃、新的智能技術,但如此的形貌便是資訊社會嗎?Bell看到的只是發展的一個新面向,但不是整個新社會的誕生。無論如何,我們將後工業論述套用在ICT的發展與擴張似乎並不適宜。
上面幾種論述對資訊革命幾乎都持著過與不及的言論,但憑著我們自己的感受,資訊革命則是實實在在的介入我們的生活,而資訊社會的論述也精確的指出許多當代社會的重要問題與發展,ICT所帶來的資訊革命也標示了社會的轉變。Toffler表示,繼新石器時代以及工業時代後,ICT將作為開啟第三波的信號。Negroponte評論,資訊科技有能力在時空上引起重大改變,國別的消融、時間的異步、疆域的廢止,透過數位的認同將強過國族認同,我們將趨於同質,進而重塑整社會(這是許多烏托邦論述的想像)。但有研究指出,數位落差與網路空間中的不平等拒絕了電子烏托邦的說法。

為何資訊這個原素會在社會中產生這麼大的效應?簡單的來說,決策者如果信仰著資訊科技,必然的,所有重大政策將跟隨著這個趨勢。庫里說:信者,事成。當政府和大財團相信ICT的重要性,這方面的投資當然成為主流,而這也將會成為社會變遷過程中的關鍵因素。

在近期的研究中,Castells關注當代全球化的過程,且找出引領資訊時代的三大元素:新的社會組織形式-網路社會、新的經濟關系模式-全球資訊經濟、新的文化-擬真文化。Castells宣稱新的資訊科技典範已經超越工廠,是生產中極為重要的新元素,甚至連勞工與管理者的關係都變革了。新的社會型態在網際網路的影響下出現。我們可以拿Castells與Bell做個比較,他們的時空論述是極為相同的;而在權力與社會運動的分析上也與杜蘭有異曲同工之妙;另外,布希亞在1994年所提出的擬像的概念也與Castells雷同。在在說明了,此三個面向的重要性。

在此,將資訊科技進行簡單的解構式分析,從二元分析的策略來看,物質/精神、真實/擬象是我關心的重點,一個是集體變動的關鍵,一個是個體意識的衍革。物質的生產是社會基本的動力,新技術應用到生產線上並製造出大量利潤及相關科技的再研發,人類的食衣住將可以滿足,社會組織此刻是儲備著飽滿而混亂的力量,而精神的生產隨即開始,如品味、新理念、新思維邏輯,而精神的生產將主導著社會變遷的方向,基本上,物質/精神是循環的、互補的、也互相平衡。此外,在當代,真實與擬象的區隔其實是模糊的,由於媒體及網路的急速發展,我們強烈地依靠著訊息、模式、自動控制等程序式的生活運作,個體的活動意義與動作本身的關係斷裂了,例如我們很容易相信自己得知的新聞訊息,從沒懷疑過螢光幕所傳出光頻資訊的真假,我們填滿生活卻又極可能自我掏空。ICT所引起的新的集體理念及新的個體意識是關係著社會的可能趨向,不過我們要懷疑,ICT就是哪一個足以產生變遷力量的事件嗎?從反文化理論來看,真正的文化創新,都在矛盾、衝突、反抗中,由此看來,基因科技所帶來的種種,會不會才是真正足以和工業革命相提並論的社會變遷。

台長: MAKXEM
人氣(1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