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27 16:15:38| 人氣9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網路讀書會-合作與分享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網路讀書會:合作與分享

 

我們已經談了許多有關人生的問題,不是嗎?但是我環一我們是否真的知道什麼是「問題」。當我們容許問題再心中生根時,它就是變得難以解決了。人心製造問題,然後心就變成問題生根的土壤,當問題在心中行成後,它就變得難以根除。重要的是,我們要讓心自己去察覺問題,而不給問題滋長的土壤。

 

這個世界面臨的許多問題之一就是合作。合作這個字眼是什麼意思?合作就是一起做事,一起建造,一起感受,因為具有共同之處,因此能夠自在地一起工作。

但是人們通常並不想在一起自然地、平易地、快樂地合作,於是他們不得不透過各式各樣的誘導方式一起工作,譬如威脅、恐嚇、處罰或獎勵等等。這些都是世上通行的方法。在專制政體下,你被野蠻地強迫去共同合作,如果你不合作,,你會被清算或送去集中營。在所謂的文明國家裡,你被「我的國家」或其他理念誘導去共同合作,這些理念都經過非常小心的處理,並且廣為宣傳來使你接受。或者你們在別人草擬的計畫下共同合作,一個烏托邦的藍圖。因此這是計畫、理念與權威在誘導人們共同工作,通常這就稱為合作,在其中總是含藏著獎勵或處罰,這種合作的背後總是有恐懼的存在,你總是為了什麼在工作,為了國家、國王、政黨、上帝或指導靈,為了和平或為了那樣的改革而工作。

 

你們的合作其實是為了特定的目的而工作的,你有一個理想,例如造一所完美的學校或其他願望,為了這個目的,你們在一起工作,因此你說合作是必要的。這一切都暗示著權威,不是嗎?總有那麼一個人被認為是全知全能的,然後你們就順著他的意思說:「我們必須協力完成這個目標。」

但是我完全不認為這是合作。這不是合作,它是出於貪婪、恐懼與強迫的形式,這一切的背後存在著一種威脅;如果你不合作,政府就不會賞識你,或五年計畫將會失敗,你會被送去集中營、你的國家會戰敗或者你不能上天堂等等。其中總有某形式的引誘,有引誘就沒有真正的合作。

如果我們共同工作只是為了彼此的一項協定,這也不是合作,在這類的協議中,重點變成去完成那件事,而不是一起工作了。你和我可能協議去造一座橋、或修一條路、或種一些樹,但是在這份協議中,總有不能達成協議的恐懼;恐懼我可能無法完成我的部分,而讓你獨自做完整件事。

 

因此透過任何形式的誘導或是協議的合作,都不能算是合作,因為在這一切努力的背後,暗示著獲得或躲避某件事。對我來說,合作是完全不同的一件事。合作就是在一起和一起做事的樂趣,不特別為了做什麼而做。你明白嗎?小孩通常喜歡在一塊兒做點什麼,你注意到沒有?他們做任何事都是合作,沒有協議或不協議、獎勵或處罰的問題。他們只想幫忙。他們自動的合作,只為了在一塊兒和一塊兒做事的樂趣。

 

但是成年人卻以「如果你做這件事,我就給你那個東西;如果你不做件事,我就不讓你去看電影。」的說法,破壞了孩子這份自然的、自發的合作精神,這種說法使得孩子認識到了腐敗。

所以真正的合作不僅是協議共同完成一個計畫,而且是懷著愉悅和一體的感受。這份感受中,沒有執著的個人理念或個人意見。當你認識了這種合作時,你也同時會知道什麼時候不該合作,這也是同樣重要的。你了解了嗎?我們所有的人都必須覺醒心中的合作精神,然後就不僅是計畫或協議促使我門一塊兒工作了,而是一種同體的不尋常的感受,一種完全沒有獎勵或處罰的想法,只是愉快地在一起和一起工作的感受。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知道什麼時候不該合作也一樣重要。因為如果我們不夠智慧,我們就可能與不夠智慧而有野心的領導者合作,像歷史的希特勒及其他暴君,那些具有浮誇的計劃和怪誕理想的人。因此我們必須知道什麼時候不該合作,而只有在我們認識了真正合作的喜悅後,才能知道什麼時候不該合作。

 

這是一件必須討論的重要事情,因為當有人建議我們共同合作時,你的第一個反應很可能就是:「為什麼?我們要一起做什麼?」換句話說,這件要做的事變得比在一起和一起做的感覺要重要多了。當這個要做的計劃、觀念與理想中的烏托邦佔據了最大重要性時,那麼就沒有真正的合作了,把我們束縛在一起的只有概念,如果一種概念可以把我們束縛在一起,另一種概念就能把我們分開。

 

因此把我們心中合作的精神喚醒是最緊要的,喚醒這種在一起,一起做的喜悅感受,而沒有獎勵或處罰的念頭。如果不是被年長的人腐化,大部分年輕人都自發的、自由的具有這種精神。

 

問:如果我們不能避免造成憂慮的情況,我們如何消除心中的憂慮?

克:那麼你就必須去面對它。為了消除憂慮,通常你會試著逃避問題,你到廟裏或戲院,你讀雜誌,打開收音機,或尋找其他分心的方法。但是逃避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為當你轉過頭來,問題還在那裏,所以你何不從頭開始就面對它?

然而什麼是憂慮?你憂慮自己能否通過考試,而你又擔心自己不能,所以你為它揮汗,耗費許多失眠的夜晚。如果你通不過考試,你的父母會失望,同時你也希望能夠對人說:「我成功了,我通過了考試。」你一直擔憂直到考試當日,直到你知道考試的結果。然而你是否能夠逃避並且從這種情況中脫身?

事實上你不能。你能嗎?因此你必須面對它。但是你又何必憂慮呢?你已經用功了,已經盡了自己最大力量,然後結果就只有兩種─通過或不通過考試。你愈是憂慮,愈是害怕緊張,就愈不能思考,考試當天,你甚至不能想一個字,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那隻鐘,我以前就是這樣。

 

當一個反覆不停地想一個問題、不斷的關心它時,就是我們所謂的憂慮,不是嗎?但是,一個人如何才能消除憂慮?首先心田不能供給問題生根的土壤。

 

你知道心是什麼?我想去弄清楚心的真相是相當容易的事。

你可觀察過自己的心?你到目前為止所學習的一切,你記憶中的經驗,你的父母、老師告訴你的一切,你從書上讀到及從周遭是接觀察到的事物,這一切都是你的心,你的思想。

你的心能觀察、分辨、學習,能培養所謂的德性,它能溝通觀念,它有慾望及恐懼。它不只是你表面上看見的,同時也是無意識的深沉層面,其中隱藏著種族的野心,各種動機、衝動及矛盾。這一切都是心,它被稱為意識。

 

人的心總是被某些事情佔據,就像母親擔憂她的孩子們,像家庭主婦擔心他的廚房,或是像一個政客擔心他在議院中的聲望及地位。然而一個被佔據的心,是沒有能力解決任何問題的,你看出這點嗎?只有不被佔據的心,才能清新地了解問題。

觀察你自己的心,你會發現它是多麼的不安寧,它總是被別的事情佔據,被別人昨天所說的話佔據,被你剛學的東西佔據,被你明天將要做的事情佔據等等。它是永遠不能不被佔據的,但是這並不表示它應該是呆滯的,或是一種頑空狀態。

 

只要你的心被佔據,不論它是被最高級或最低等的事情佔據,這顆心總歸是渺小瑣碎的,渺小的心永遠不能解決任何問題,而只會被問題佔據。不論一個問題多麼巨大,被問題佔據的心只會使問題變的瑣碎。只有一顆不被佔據的心,才能永遠清新的,它才能應付並且解決問題。

但是擁有一顆不被佔據的是非常困難的。有時候當你安靜地坐在河邊,或坐在你的房間裏,如果你觀察自己你會發現,那個我們稱之維新,那個能夠覺察的小空間,它經常是充滿著突如其來的各種思潮。

 

只要心是被某些事物充滿佔據的,不論是家庭主婦的心,或是最偉大的科學家的心,它都是渺小的、瑣碎的,不論它應付的是什麼樣的問題,它都不能解決這個問題。

 

反之,一顆不被佔據的、有空間的心,它可以應付並且解決問題,因為這種心是清新的,它以創新角度來接觸問題,而不停留在自己的記憶及傳統的古老遺產中。

 

問:我們如何認識自己?

克:你認識你的臉孔,因為你經常從鏡子裏看到它。現在有一種鏡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不是看到自己的臉,而是看到自己心裡所有的事情,所有的感覺、動機、嗜好、衝動及恐懼。這面鏡子,就是關係的鏡子;你與父母之間的鏡子,你與老師之間的鏡子,你與河流、樹木、地球之間的鏡子,你與自己思想之間的鏡子。

 

關係是一面鏡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自己,不是看到你所希望的形象,而是看到你真實的情況。我也許希望當我看到一面鏡子時,它會把我照的很美,但是這是不可能的,因為鏡子映照初真實的影相,我不能欺騙自己。

 

同樣的,我可以在關係的鏡子哩,確實地看到自己。我可以觀察自己如何和別人說話,我對能夠給我東西的人特別禮貌,而對那些不能給我東西的人粗魯又輕視。我對那些令我畏懼的人特別用心。當重要人物進來時我趕忙站起來,但是傭人進來時我卻毫不在一。

 

所以觀察我自己在關係中的表現,我會發現自己是如何錯誤地表達對別人的尊敬。同時我也能從我與樹木、鳥兒、觀念及書本等關係中,發現自己的真相。

 

你也許能擁有世界上所有的學位,但是如果你不認識自己,你就是一最愚笨的人。認識自我是所有教育的真正目的。缺少了自知之明,而只是收集資料或記筆記,然後得以通過考試,是一種愚笨的生存方式。

 

你也許可以從博伽梵歌、奧義書、可蘭經、聖經等等聖書中引經據典,但是除非你認識自己,否則你只是一之重複別人的話語的鸚鵡。然而一旦你開始了解自己,不論多麼渺小,一種富有創造力的非凡過程已經開始進行。

 

突然看到真實的自己是一種新發現,包括看到自己的貪婪、好辯、忿怒、羨妒、愚笨。你只是看著自己的真實面貌而不想要改變它,在驚人的察覺中,確實看到真正的自己。從這一步開始,你就能愈來愈深入,無窮無進地,因為自我認知是沒有終點的。

 

透過自我認知,你才能開始弄清楚什麼是上帝或真理,什麼事無始無終的境界。你的老師可能傳授給你他從他的老師那兒得來的知識,你可能很會考試,得到學位及其他一切,但是如果你不能了解自己,就像了解鏡中自己的臉孔的臉孔,那麼所有其他的知識意義都不大。有學識的人如果不自知,是不能有智慧的,它們也不會明白思想是什麼,生命是什麼。

 

因此老師必須照著教育的真實意義去受教,這表示他必須明白自己的心思的運作,確實看到自己在各種關係中的映照。自知之明是智慧的開端,在其中含藏著整宇宙,也包含了人性所有的掙扎。

台長: 心法
人氣(9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網路讀書會 |
此分類下一篇:網路讀書會-天堂教我的七堂課
此分類上一篇:論關係-孟買,一九八一年一月二十五日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