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2-17 22:49:17| 人氣63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正念、隨念、重念及憶念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寄件者: ★BBCALL (原始留言) 傳送時間: 2005/10/20 下午 04:06
正念、隨念、重念及憶念

隨念是隨從其正見的覺知,重念是不斷重複依從正見的覺知,憶念則
是依從正見的思惟憶念,這三種合稱為「正念」。

正念如同其他七支聖道一樣,皆有劃分為俗與聖兩種,而什麼是正念
的俗諦呢?北傳《雜七八五經》中,世尊是這麼說的:

「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世.俗。有漏.
有取。正向善趣。」

這便是依俗諦而說的覺知,那什麼是世尊所說的「有漏、有取,轉向
善趣」呢?那就是以上三種念是依其世俗正見的修習,而世尊在《雜
七八五經》中,是這麼定義的:

「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後有。是名世間正
見。世.俗。有漏.有取。向於善趣。」

如此可知,施與說等世間的善行以及知世間有阿羅漢就是世間正見。
在這裡應當要注意的是,在根本佛教中的世間法,與他教分野的鑑定
是在於是否知道與承認「不受後有的阿羅漢」,因為,對於世間善行
來說,佛教與他教之法是採取一致態度的。再來,什麼是正念的聖諦
呢?北傳《雜七八五經》中,世尊是這麼說的:

「謂聖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若念.隨
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是聖.出世間。無漏.不取
。轉向苦邊。」

與四聖諦思惟、相應而無漏、不貪取的正念,知苦、熄苦與滅苦的正
念,才是真正的正念,這才是個聖道。

在《雜二六五經》中,有一首偈的段落是這麼說的:

「周匝諦思惟,正念善觀察,無實不堅固,無有我我所」

而與此同經的巴利聖典中,則是:

「Evaü khandhe avekkheyya bhikkhu àraddhavãriyo,
Divà và yadi và ratti sampajàno patissato.」

意思是:

「比丘勤精進,觀察是諸蘊,晝固比日夜,有正知繫念」

【註:巴利聖典比北傳聖典來的較長且更詳細,略之】

所以,正念是觀察五蘊的無常緣起,也是觀察五蘊的無有我及我所,
正念是隨時的觀察覺知於正見中而住的〈見117 Mahàcattàrãsaka suttaü〉
,那麼,正念的修習應如何做如何行呢?在巴利聖典中有一篇經文說
的很詳細,那是相應部受相應 之 Gelañña Sutta,本經 一開題世尊便很
嚴肅的說:

「sato bhikkhave bhikkhu sampajàno kàlam àgameyya,
ayam vo amhàkam anusàsani.」

意思是:

「諸比丘們!比丘應當要以正念、正知〈明覺〉來過日子,在此,我
要強調這是你們的教誡。」

接著,世尊說:

「諸比丘們!此比丘如何成就於正念呢?諸比丘們!在此有一位比丘
能夠於身觀察其本身而住,且能於此精進正知、有念,來制止這一世
所產生的欲貪憂戚,同樣的,這一位比丘,能夠於諸受觀察其受而住
;能夠於心觀察其心而住;能夠於諸法觀察其〔緣起〕法而住,如此
,精進正知、有念,而能制止這一世所產生的欲貪憂戚,那麼,諸比
丘們!如此而做的話,就是為正念。」

「諸比丘們!此比丘如何成就於正知呢?諸比丘們!在此有一位比丘
能夠於進退中皆能察覺到其作為;在眼看前方或四周時,亦能察覺到
其作為;在眼看前方或四周時,亦能察覺到其作為;在四肢伸展的時
後,亦能察覺到其作為;在持僧伽梨衣、缽、衣時,亦能察覺到其作
為;或是在吃東西或飲或咬合或聞味時,亦能察覺到其作為;甚至在
大小便利的時後,亦能察覺到其作為;在行住坐臥語默時,亦能察覺
到其作為。諸比丘們!如此而做的話,就是為正知〈明覺〉。」

世尊再強調一次說:

「諸比丘們!比丘應當要以正念、正知〈明覺〉來過日子,在此,我
要強調這是你們的教誡。」

「諸比丘們!此比丘應當如這般的住於正念、正知、不放逸、精進專
心,如果起了樂受,那麼你應當要這麼知道:『我起了這個樂受,這
個樂受是為由緣而生起的,無緣的話,則就不會生起。以什麼為緣呢
?以此身為緣。然而,此身是為無常所造作的,是由緣而所生起的。
緣是無常而有所造作的,依緣所生起的此身,依緣所生起的樂受,哪
有一種能夠長久的呢?』你要能於這個身及這個樂受中,觀察其無常
變化、持住觀察而消止它、持住觀察而離開貪欲、持住觀察而將其滅
盡、持住觀察而捨棄。你要能於這個身及這個樂受中,觀察其無常而
持住,觀察其消亡而持住,觀察離開貪欲而持住,觀察其滅盡而持住
,觀察其捨棄而持住。並且於這個身及這個樂受之染欲與隨眠皆能捨
棄。」

「諸比丘們!此比丘應當如這般的住於正念、正知、不放逸、精進專
心,如果起了苦受,那麼你應當要這麼知道:『我起了這個苦受,這
個苦受是為由緣而生起的,無緣的話,則就不會生起。以什麼為緣呢
?以此身為緣。然而,此身是為無常所造作的,是由緣而所生起的。
緣是無常而有所造作的,依緣所生起的此身,依緣所生起的苦受,哪
有一種能夠長久的呢?』你要能於這個身及這個苦受中,觀察其無常
變化、持住觀察而消止它、持住觀察而離開貪欲、持住觀察而將其滅
盡、持住觀察而捨棄。你要能於這個身及這個苦受中,觀察其無常而
持住,觀察其消亡而持住,觀察離開貪欲而持住,觀察其滅盡而持住
,觀察其捨棄而持住。並且於這個身及這個苦受之染欲與隨眠皆能捨
棄。」

「諸比丘們!此比丘應當如這般的住於正念、正知、不放逸、精進專
心,如果起了不苦不樂受,那麼你應當要這麼知道:『我起了這個不
苦不樂受,這個不苦不樂受是為由緣而生起的,無緣的話,則就不會
生起。以什麼為緣呢?以此身為緣。然而,此身是為無常所造作的,
是由緣而所生起的。緣是無常而有所造作的,依緣所生起的此身,依
緣所生起的不苦不樂受,哪有一種能夠長久的呢?』你要能於這個身
及這個不苦不樂受中,觀察其無常變化、持住觀察而消止它、持住觀
察而離開貪欲、持住觀察而將其滅盡、持住觀察而捨棄。你要能於這
個身及這個不苦不樂受中,觀察其無常而持住,觀察其消亡而持住,
觀察離開貪欲而持住,觀察其滅盡而持住,觀察其捨棄而持住。並且
於這個身及這個不苦不樂受之染欲與隨眠皆能捨棄。」

「如果你感到樂受,則能知道這是無常,知道後而無有戀著、喜悅。
如果你感到苦受,則能知道這是無常,知道後而無有戀著、喜悅。如
果你感到非苦非樂受,則能知道這是無常,知道後而無有戀著、喜悅
。」

「如果你是感到樂受者,則能感到離此繫縛。如果你是感到苦受者,
則能感到離此繫縛。如果你是感到不苦不樂受者,則能感到離此繫縛
。」

「你感受到身的範圍之受,確實了知『我只是感到身的範圍之受。』
,以及,感受到命的範圍之受,確實了知『我只是感到命的範圍之受
。』,那麼,在身體敗壞以及生命終了的時候,將確實了知『於此處
一切的所有感受,所有喜悅者,皆能夠冷卻』。」

以上經文,即為正念之道。

現在,回過頭來說三種念,隨念、重念及憶念,這三種念是正念的次
第,並且如同其他聖道支一樣,是建立於正見的,沒有了正見,那麼
,便會沒有其他聖道支,而正念的初階,則是隨念,這個隨字是隨從
、隨向及隨轉〈依巴利經的用語〉的意思,清楚一點就是隨著正見、
趨向正見及轉除邪見,而這個隨念法門就是六念法門或十念法門,也
可稱為六隨念或十隨念。

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安般、念身非常
、念死等十念都是正念的初階,即隨念法門,由此精進,進入重念後
而達成憶念,應注意,思惟憶念就是禪那,但用禪那並不能顯現出聖
道特性,這麼說吧!思惟憶念就是正定,這又得注意定聖諦並不是單
單指世間的四禪八定,這晚學在談正定時已經解釋過,不再重複了。
總言之,這六念或是十念,皆是隨念法門,而非隨念外又有不同的念
佛或念法等法門。

台長: 迪克張
人氣(636)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